明城镇地理位置
① 明城什么意思
明城,位于广东省佛山市,乃高明历史文化古城,历史上她曾是高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朝成化11年(即公元1475年),高明从高要析出设县,明城设为县治,高明故得名。其后近500年间,明城一直是高明的县治地,在高明的历史上明城一直保持着重镇地位(1952年5月至1954年8月,高明、鹤山两县合署办公,县治迁往鹤山沙坪镇,1954年8月高明县县治迁回明城。1958年11月,高明、鹤山两县合并设置高鹤县,到1981年冬恢复高明县建制,明城由县治地改为级镇,1998年,明城作为高明市经济、文化次中心的重镇地位再度确立)。 明城镇辖16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总面积13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面积4平方公里,总人口4万多人(流动人口1万人),是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卫星镇,也是著名侨乡,共有旅外华侨与港澳台同胞1.5万人。 明城历史悠久,是原高明县址的所在地,始建于公元1478年(明成化十四年),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早在明代就曾出现“文风鼎盛”时期,历史上涌现了众多的文化名人。近代更涌现了谭平山、谭植棠、谭天度等三位我党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明城镇地理位置优越,地处珠江三角洲西部,高明市中心腹地,距广州85公里,珠肇公路和广高公路呈东西向横穿全镇。资源丰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是珠三角著名的“绿洲”,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石灰石、建筑用沙石、稀土、煤、铁等,其中石灰石储量巨大,为建材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风景名胜从多,“东洲春浪”、“文昌远眺”、“庆林秋风”、“官迳青骢”、“明峰卓笔”、“鹿洞开屏”、“金湾旭日”、“粤台白鹿”等明城八景闻名遐迩,还有“文昌塔”(建于明万历12年即公元1584年,高37米,7层8角,首层直径8.56米)、“明阳塔”(建于清光渚16年即公元1890年,高16米、3层6角、首层直径4.22米)等古迹都是明城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明城人民的宝贵历史遗产。今天,明城镇内文昌塔下,建立了“三谭”革命纪念馆,那里是足以让这座古城引以自豪的地方。他们的三人群体塑像,被立在明城风景最美的公园里,让后世人永远记住明城古邑中走出过在中国革命中的先驱人物。 近年来,镇委、镇政府积极实施“工业立镇、农业稳镇、科教兴镇、招商旺镇、依法治镇”的发展战略,致力于发展综合型小城镇,一、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全镇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99年至现在,该镇共引入企业30家,合同投资金额近3亿元。目前已形成以建材、化工、电工、纺织、塑料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以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休闲旅游、商贸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亦颇具规模,霭雯教育农庄、四季果旅游农庄已发展成为我市旅游旺点。 明城镇种植业久负盛名,如岗根大芥菜、大坪萝卜、细周瓜等闻名遐迩。近年来“三高”农业发展较快,已初步形成了以城南、城东畜牧,城东水产,城东、城北、城西蔬菜为主体的区域化、产业化农业体系,是佛山、高明重要的粮食、蔬果和畜牧基地。目前年平均种植各类经济作物19500亩(复种),鱼塘面积13000多亩,畜牧业上市160多万只(头),种植优质水稻3.35万亩(复种)。农贸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大批商贩前来采购,周边的新兴县、南海市、高要市、鹤山市及邻近各镇区的农副产品也到明城交易。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该镇被评为佛山市级文明镇、省体育先进镇;教育资源得到优化调整,办学条件较差的小学被撤并,中心小学被评为佛山市一级学校,中心幼儿园、东中综合楼的投入使用进一步强化了次中心的教育优势。民政、医疗、计生等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明城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及雄厚的经济实力,历来是高明的重点乡镇,加上近年来经济及各项事业蓬勃发展,1998年被高明市委、市政府定位为高明市经济、文化次中心,2001年被确定为佛山市中心镇,2002又被定为省中心城镇,城镇建设掀开新的一页。
② 明南京城的地理区位
南京抄地理条件优越,北倚长江,水源袭充沛,运输便利,南有秦淮河绕城而过,是水运集散地。这里自古就有“龙蟠虎踞”的美誉,钟山龙蟠于东,石城虎踞于西,北有玄武湖一片大水面。 旧城区位于秦淮河与长江的交汇处,是城市对外交通的要冲地带,居民密集,商业繁荣,为朝廷服务的大批手工业作坊也设置在这里。由于地近皇城,大臣们的第宅也都集中在此区,如徐达宅在大功坊、常遇春宅在常府街、郑和宅在马府街等。皇帝命令建造的十六处大酒楼则分布在商市汇集的旧城西南一带。
皇城区设在旧城东侧,北枕钟山支脉富贵山,南临秦淮河。既有水运方便,又和旧城紧密相联,各方面都很理想,也合乎风水术所追求的阳宅“背山、面水、向阳”的模式,唯一的缺点是地势低洼,但四面环山,为兵家要冲。
③ 地理位置
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地理位置 英文名称:geographical position 定义:地理现象所在的地点。作为绝对的术语,是指经纬坐标网中的某个地点;作为相对的术语,是指在某个地域内的相对空间关系。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地理学总论(二级学科)
人文地理位置
人文地理位置是用来表达人文需要的地理位置。例如一个国家的首都所在位置,就表明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所在处。一个地方这所以形成经济中心,也与本地的经济地理位置相关。像军事地理位置,文化地理位置等是基于基于人类需要的此类位置的反应。
政治地理位置
政治地理位置是自然地理位置的特殊人文化的结果。它不仅由自然地理位置决定存在前提,还要把人们对它的种种理解贯通起来。例如,巴西的原先首都是在沿海的里约热内卢。当时,主要是考虑了海上运输的方便。显然这对于一个国家的战略管理重视是不够的。后来,经过认真选择,最后定位到巴西高原东中部位置的巴西利亚去。高原上不仅气候温暖如春,还可以从整个国家的战略发展高度对内地进行很好的开发和管理。从这一点来看,自然地理位置有不可改变的一面,而人文地理位置确可以因人们的需要发生改变。
军事地理位置
军事地理位置是在军事战略上具有特殊的意义。过去比如海上的优良港口,陆地上的制高点,要冲,关口等。现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依然重要。对战争有天然的先发制人的优势。而且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就决定只能使用什么样的装备和战术,或者根本就束手无策。例如,美国对阿富汉恐怖组织的打击,就是很好的证明。
文化地理位置
文化地理位置主要揭示人类文化源地产生的地方。比如古埃及文化发于尼罗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就成为埃及文化源地的主要参考位置。古巴比伦文化发于两河流域,两河流域就成为世界上一个重要的文化地理位置所在处。又如,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流域,顺理成章成为中国华夏文明的一个显著文化地理位置。
从上面看出,用不同的尺度来看地理位置,可以分析出不同的功能性地理位置来。它们共同为人们理解地理事物的演变,发展等带来诸多信息。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指地表上某一事物与其外在客观事物间的空间关系。这种关系的基本要素是方向和距离。地理位置的类型主要有:
①数理地理位置。又称天文位置。用地球经纬度坐标表示,反映某一事物与地球表面整体的空间关系。
②自然地理位置。是某一事物与地表某一自然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相对空间关系。
③政治或经济地理位置。是某一事物与政治地理或经济地理条件的相对空间关系
④ 中国地理位置最好的城市有哪些
我认为上海最好。
区位优势明显。
交通发达,国际航空港,华东铁路枢纽,海港优势,货物哪哪都能去。上海两场共拥有六条跑道、三个货邮国际(地区)转运中心,是全国首个货运功能区纳入综合保税区和自贸试验区的机场,货运专用基础设施建设领先于主要竞争对手。从软件看,2017年上海机场电子运单使用率达52%,居全球机场第二、全国第一。
科研发达,丰富的高校资源,浓厚的科研氛围,接轨国际的技术潮流。上海拥有65所高校,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量全国遥遥领先。ESI数据库2017年11月新鲜出炉,上海有9所高校名列其中。
资本力量强大,为上海的区位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以及全球成长速度最快的金融中心之一,已经形成由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与黄金市场等主要金融要素市场组成的多元化金融中心。
社会保障,市民基本生活保障,物价调控有力。
⑤ 中国地理位置最好的城市是哪一座
首先是说一下上海这个城市。上海交通四通八达,水运,空运,陆运都很便利。这个为各国的贸易往来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地处长江三角洲东缘,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的中心,长江由此入海,交通便利,腹地广阔,水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好,位于平原地区,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地理位置优越,是天然良港。上海气候宜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平均气温16℃左右。月平均气温以一月为最低约3℃,七、八月为最高约28℃。全年无霜期约241天。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上海具有全球化的战略位置。国内把上海发展成为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世界把上海看作了解中国进入中国的大门。上海具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从大清的时候上海就为世界知晓。后来经过鸦片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使得上海成为知明度很高的城市。上海拥有全国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上海洋山深水港。更是拥有华东最大铁路交通枢纽。
重庆,地处中国西南部,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金融,国际物流,科技创新,和航空中心。重庆是国际大都市,国家中心城市,超级大城市,是长江上流的经济文化枢纽,拥有西南地区最大综合交通系统,是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以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气候,冬暖夏凉,夏热秋凉。重庆有着丰富多样文化古迹遗址,是历史文化名城。更是老工业基地。
⑥ 云南文山州的地理位置
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58年建立,是云南省的东南门户。东邻广西百色地区,西连红河州,北接曲靖地区,南部的麻栗坡、马关、富宁3县与越南河江省接壤。州府驻文山县开化镇,距省会昆明市公路里程320公里。323国道横穿全境全州总面积3.22万平方公里,97%是山区和半山区,岩溶面积占51%,境内多石灰岩地形。境内有南盘江、西洋江、盘龙江流经。海拔一般为1000~1800米,最高2991米,最低107米,州府所在地1260米。北回归线横贯中部, 70%的地区属亚热带气候,30%的地区属温带气候。年均气温15.8~19.3℃,年均降雨量992~1329毫米,年均日照1492~2090小时,无霜期273~353天,热区面积占21%。1995年末,有耕地342.8万亩(农民人均1.2亩),宜林荒山297.3万亩。经济作物有著名的三七、八角、辣椒、茴香、油茶、油桐等。农产品有水稻、玉米、小麦、甘蔗、茶叶及多种水果。矿产有煤、铁、锡、钨、锰、锑、锌、铅等。有电力、化肥、农机制造、煤炭、制糖、造纸、医药等工业。这里气候温和,土壤也适宜三七药材生长。《本草纲目》中称三七为“金不换”,文山州盛产三七(田七),其产量、质量均居全国之冠,故世称文山为三七之乡。名胜有邱北普者黑、文山三元洞、广南坝美世外桃源等
⑦ 慈溪的地理位置
慈溪位于东海之滨,东离宁波60公里,北距上海148里,西至杭州138公里,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南翼环杭州湾地区上海、杭州、宁波三大都市经济金三角的中心,区位和交通优势十分明显。特别是随着2008年5月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给慈溪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这座比旧金山金门跨海大桥长15倍的双塔钢筋混凝土斜拉桥将横跨广袤而汹涌的杭州湾海域,从此慈溪将一跃成为连接上海、宁波两大都市的“黄金节点”,融入沪、杭、甬2小时交通圈,这将极大提升慈溪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战略地位。全市行政区域面积1154平方公里,年末耕地面积65.2万亩 户籍总人口101.03万人,辖17个镇、3个街道,共297个行政村、27个居委会、28个社区,市政府驻地浒山街道。
慈溪历史悠久。春秋时属越,秦代设县,古称“句章”,至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称慈溪,县治在今之慈城。因治南有溪,东汉董黯“母慈子孝”传说而得名。1954年行政区域调整,现市境为原慈溪、余姚、镇海三县的北部组成(俗称“三北”),1988年10月撤县设市。
慈溪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常年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市境东南部为低山丘陵区,林木果品繁多;中西部为辽阔平原,土壤肥沃,特产丰富,盛产果蔬等农特产品;北部为杭州湾,拥有长达77公里的海岸线,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海涂资源,近期可围垦开发的海涂近10余万亩,是全省土地后备资源最丰足的地区之一。
慈溪拥有三大传统的区域特色文化:青瓷文化、围垦文化、移民文化。在晋唐时期,慈溪上林湖青瓷远销海外,架起了通往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慈溪又有“唐涂宋地”之称,悠久的海涂围垦历史,塑造了慈溪人开拓进取的性格,慈溪的移民文化源远流长。慈溪更有对外交流合作的传统,早在秦代,名士徐福在慈溪达蓬山启航,东渡日本,拉开了对外交流的序幕。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三大文化已交织融汇在一起,善于兼容并蓄,注重务实开拓,崇尚合作共赢,讲求开放、诚信,不排他、重吸收,海纳百川的人文精神,已成为慈溪新时期无可比拟的人文竞争力。
自然地理
慈溪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呈丘陵、平原、滩涂三级台阶状朝杭州湾展开。南部丘陵属翠屏山丘陵区,系四明山余脉,东西走向,绵延40余公里 ,约占全境面积的十分之二。东端低丘,海拔100米左右;中部300~ 400之间;至石堰乡,地层下陷为东横河;逾河西端,高100~200米 。主要山峰有大蓬山、五磊山、大霖山、老鸦山、东栲栳山,最高峰 老鸦山塌脑岗海拔446米。地层成因单一,属侵蚀剥蚀地貌。平原为 宁绍平原之一部,东西长55公里,面积约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七。地势自西向东缓缓倾斜,西部地区北高南低,东部地区南高北低,以大古塘河为界分南北二部分,两者面积之比为2:8。南部近山平原成陆于900~2500年前,由全新世晚期湖海相沉积物淤积而成,组成物质多 为粘土及亚粘土,局部夹有泥炭。北部滨海平原,系900年以来新成 陆土地,组成物质为亚粘土、亚沙土和粉砂。平原以北为凸入杭州湾 的扇形三北浅滩,1986年图版量标以理论基准面零米线计算,达433. 5平方公里,滩涂沉积物以粉细砂和沙质泥等细颗粒物质为主,东部 地区颗粒较粗。海岸带升降有明显的周期性,全岸线正继续向北推移 ,土地资源在不断增加中。
慈溪南部丘陵属翠屏山丘陵区,系四明山余脉,东西走向,绵延40余公里 ,约占全境面积的十分之二。东端低丘,海拔100米左右;中部300~ 400之间;至石堰乡,地层下陷为东横河;逾河西端,高100~200米 。主要山峰有大蓬山、五磊山、大霖山、老鸦山、东栲栳山,最高峰 老鸦山塌脑岗海拔446米。地层成因单一,属侵蚀剥蚀地貌。平原为宁绍平原之一部,东西长55公里,面积约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七。
慈溪雨量充足,但因人口众多,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地表水拦蓄能力弱,年人均水占有量仅578立方米,为浙江全省人均占有量的24%, 系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慈溪内陆水域计61.75平方 公里,约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一。有较长河道73条,长770公里,河床 坡降平缓,平均水深1.2~1.4米。南北向河道大都北流入海,主要有 淞浦、古窑浦、淹浦、水云浦、四灶浦、三十弓江、周家路江等;东西向河道主要有快船江、公路横河、东横河、大古塘河、四塘河、六 塘江、七塘江等。大小河渠总长5400公里,正常水位蓄水量3776万立 方米。现有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上的湖库13座,即凤浦湖、灵湖、窑湖、长溪水库、外杜湖、里杜湖、白洋湖、上林湖、梅湖、邵岙湖以 及3座海涂水库,现有总库容7653万立方米。另有小型水库5座、山塘 154处,合计库容185.56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贫乏,可开采淡水资源仅782万立方米/年。
慈溪海面居杭州湾主流隐蔽区,水层浅薄,海水咸度低于外海,含沙量高且变幅大。海岸地貌形态变化和泥沙搬运的主动力为潮汐和潮流。潮汛属不规则半日潮,历年平均潮位2.1米,历史最高潮位5.33米 ,最低潮位-0.55米。杭州湾为我国潮差最大的海湾,湾顶潮差8.93 米,慈溪海域年平均潮差:海黄山2.53米,新慈溪市地处浙东杭州湾南岸,东、东南接镇海区、江北区,西、西南连余姚市,介于北纬30°02'~30°24'和东经121°02'~121° 42'之间,为沪、杭、甬三角地区结合部。市境总面积1154平方公里 (不含海域,未计入1954年后新成陆土地),海岸线北凸成弧形,长66公里(1986年图版量标为77.56公里)。
慈溪处北亚热带南缘,属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冬夏稍长,春秋略 短。平均年日照时数2038小时,年日照百分率47%。年平均气温16.0 ℃,7月最高,平均28.2℃,1月最低,平均3.8℃。历史极端最高气 温38.5℃,最低-9.3℃。雨量充足,年平均降水量1272.8毫米,平 均年径流总量5.122亿立方米,降水高峰月为9月,平均占年降水量14 %。冬季盛行西北至北风,夏季盛行东到东南风,全年以东风为主, 年平均风速3米/秒,年平均大风日数9.6天。夏秋间多热带风暴。境 内灾害性气候以水、旱、风、潮为主,另有气温异常等。
慈溪土壤为典型的组合型平原土壤,类型单一,成土年代晚近,分布 规则,土层深厚,肥力稳长,生产利用率高。近山平原母质复杂,多 属水稻土,结构层次分明,棱柱状结构发育,潜育性现象普遍,土层 深厚、土质均细、粘粒含量高、蓄水量足,质地以重壤为主,丘陵区 多为自然土壤,正逐步红壤化中,有红壤、潮土、水稻土3个土类, 多石砾,粘粒含量高,质地为中壤至轻粘,酸性重,养分贫乏,保肥 保水性能差。滨海平原地区,母质均为海积物,自海边向内依次有盐 土、潮土、水稻土3个土类,颗粒匀细,质地均一,粉砂含量高,含 可溶性盐类,呈中性至微碱性。七塘以南,多为中壤,耕层结构良好 ,蓄水保肥能力和耕性均好,七塘以北为新垦土地,成土历史短,富 含石灰质,土质中壤至轻壤,团粒结构发育差,保肥保水能力弱。
⑧ 明城墙遗址公园的地理位置
明城墙遗址公园属于古建筑遗址类型的景区。位于北京市中心地域,版崇文门东大街至东便门权。东起东便门城东南角楼,西至崇文门,总面积约:15.5公顷,其中城墙遗址及城东南角楼占地3.3公顷,绿地面积12.2公顷。东便门至崇文门明城墙遗址是北京城内仅存的两处明城墙之一。历史上明城墙全长25公里,始建于明永乐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
⑨ 罗布泊地理位置
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湖泊。在塔里木盆地东部,海拔780公尺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盆地中河流如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等汇集于此,曾经形成巨大的湖泊。蒙古语罗布泊即(多水汇入之湖)。古代称泑泽、盐泽、蒲昌海等。因河流改道湖泊多次变迁。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罗布泊卫星影像的楼兰城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咽喉。此后湖水减少,楼兰城成为废墟。1921年后塔里木河东流,湖水又有增加,1942年测量时湖水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1962年湖水减少到660平方公里。1970年以后干涸,现仅为大片盐壳。
根据湖水变化,一些探险家认为罗布泊为「游移湖」或「交替湖」,摆动于北纬39°∼40°和40°∼41°之间。近来中国科学家作了实地考察,发现湖泊的西北隅、西南隅有明显的河流三角洲,说明塔里木河下游、孔雀河水系变迁时,河水曾从不同方向注入湖盆。湖盆为塔里木盆地最低处,入湖泥沙很少,沉积过程微弱。湖底沉积物的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证明罗布泊长期是塔里木盆地汇水中心。只是湖水有时偏北,有时偏南,并非大范围的「游移」。
罗布泊在若羌县境东北部,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曾是我国的一个湖泊,海拔780米,面积约2400-3000平方公里,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著称于世。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
现在罗布泊是位于北面最低、并且最大的一个洼地,曾经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古代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流域,源源注入罗布洼地形成湖泊。注入罗布泊的诸水,主要有: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和米兰河等,同时也部分的受到祁连山冰川融水的补给,融水从东南通过勒河流入湖中。
那里曾经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现已成为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⑩ 请问明朝末年至清朝前期的一些地理位置
建州女真部生活在今吉林省南部和辽宁省北部广大地区,建州即今辽宁省新宾县。
叶赫那拉女真部在今天的吉林省四平辽源一带;叶赫古城,明朝叫北关,在威远堡北60里。今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有叶赫河(原称大清河)。
乌拉女真部在今天大庆油田、满洲里靠近内蒙古赤峰一带;今吉林市北有乌拉古城。
辉发女真部以居辉发河得名,原居萨哈连乌拉(指今第一松花江下游)地区。又做回跋,回波,回怕,回怕里,灰扒,晦发,瓦法,斡盘等多种音译。辉发古城在今吉林省东南部辉南县境内。
哈达女真部其活动地区为今天辽宁省开原市东南小清河一带。哈达城:明朝叫南关(广顺关外)。康乾盛世地图集中哈达城、叶赫城位于东辽河 南与清河北地带,哈达城在叶赫城西方(实为南边);“亦失哈达”(依车哈达即“新”哈达城)今辽宁省西丰县境内;一说开原东140里哈达河(今小清河)北岸。哈达老城在开原东65里的南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