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港地理位置
㈠ 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的具体情况
阿姆斯特丹
荷兰即指荷兰王国的欧洲部分。西、北两面濒北海、东临德国、南接比利时。荷兰从南到北长约300公里、从东到西宽约200公里。面积为41526平方公里,稍大于比利时,为德国的九分之一。荷兰因位居欧陆理想位置,素有"欧洲大门"之称。
阿姆斯特丹是荷兰首都,荷兰最大的城市和第二大港口,人口约70万。中世纪初这里还是个渔村,1926年才建市。19世纪初成为荷兰王国的首都。16世纪前荷兰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16世纪初受西班牙统治,在此之前,无统一历史。1566年发生资产阶级革命。1568年爆发延续80年的反抗西班牙统治的战争。1581年宣布脱离西班牙独立。17世纪初开始成为海上殖民强国。1795年法军侵入。拿破仑失败后,1815年成立荷兰王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初虽宣布中立,但仍遭德军突然侵略。1949年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8年加入欧洲共同体。
荷兰是一个著名的旅游国度。它被称之为风车王国,花卉之国,它由风车、木屐、郁金香所串起的如织美景,带给人们无数的梦幻与想象。任何时候都是游玩阿姆斯特丹的好季节。夏天当然是大多数人理想的时间,人们都从房子里跑出来聚会或玩耍,露天音乐会也在公园里开演,整个城市因而充满了勃勃生机。冬天呢,虽说天气严寒,但相对而言游客也少了很多,所以住宿会好找许多,各处的旅游价格也会相应低廉,对于生活在中国南方的朋友来说,也不失为一个看冰的大好机会。来到荷兰,只需到阿姆斯特丹一游,就可将从古典到现代的“各式各样的荷兰”尽收眼底。景点:赞斯堡,西教堂,王宫,阿姆斯特丹历史博物馆,性博物馆,梵高美术馆。
①荷兰首都。荷兰王国的首都阿姆斯特丹(Amsterdam)位于艾瑟尔湖西南岸,人口73.5万(2003年)。阿姆斯特尔河从市内流过,从而使该城市成为欧洲内陆水运的交汇点。
阿姆斯特丹是一座奇特的城市。全市共有160多条大小水道,由1000余座桥梁相连。漫游城中,桥梁交错,河渠纵横。从空中鸟瞰,波光如缎,状似蛛网。市内地势低于海平面1—5米,被称为“北方威尼斯”。由于地少人多,河面上泊有近2万家“船屋”。过去,城市的建筑几乎均以涂了黑柏油的木桩打基,以防沉陷。王宫的地基使用了13659根木桩。
“丹”,在荷兰语中是水坝的意思。是荷兰人筑起的水坝使700年前的一个渔村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际大都市。16世纪末,阿姆斯特丹已成为重要的港口和贸易都市,并曾于17世纪一度成为世界金融、贸易、文化中心。1806年,荷兰将首都迁到阿姆斯特丹,但王室、议会、首相府、中央各部和外交使团仍留在海牙。
阿姆斯特丹是荷兰最大的工业城市和经济中心,拥有7700余家工业企业,工业用钻石产量占世界总量的80%。此外,阿姆斯特丹还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证券交易所。
阿姆斯特丹是荷兰第二大港。港口完全实现了现代化。港内外交通运输十分发达。
鲜花是荷兰重要的出口商品。位于阿姆斯特丹西南郊的阿斯梅尔花卉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市,花卉销往100多个国家。
阿姆斯特丹人居水上、水入城中,人水相依,景自天成。独特的景观使阿姆斯特丹的旅游业十分发达,
阿姆斯特丹又是欧洲文化艺术的名城。全市有40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收藏有各种艺术品100多万件,其中不乏蜚声全球的伦勃朗、哈尔斯和弗美尔等大师的杰作。市立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梵高美术馆以收藏17世纪荷兰艺术品而闻名,梵高去世前两天完成的《乌鸦的麦田》和《吃马铃薯的农夫》就陈列在这里。
1994年,阿姆斯特丹与北京结为友好城市。阿姆斯特丹是荷兰的首都,黄金时代的原貌多有保留,几乎是一座活的博物馆。美丽的运河交织出“水都”风光,林立的博物馆囊括荷兰所有知名画家的作品。古典音乐殿堂--国家音乐厅里的演出更是不容错过。
阿姆斯特丹显得古老而极有味道。所有三层和四层的小楼房被蓝色、绿色和红色精心地装饰着,可爱得就象假的一般。这些玩具一般的楼房的门,是那么的狭小,仅能容得一个人走进。古时此地有一条奇怪的法律,门越大交纳的税就越多,无奈的人们只好将门尽量做小,却把窗户做得很大,家具什么的都从窗口吊运进出。所有小楼房的顶部,都有数个伸出来的铁钩子,以固定吊运物品所用的绳索。
密密的水道又将这些可爱的街巷一块一块地分割开来,成群的海鸥在水道和楼房间飞舞,欺负着在水里觅食的鸭子,仿若北方的威尼斯。
主要景点
国家音乐厅(Concertgebouw,Concertgebouwplein 2-6):国家音乐厅是阿姆斯特丹国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的根据地,演出季节自9月到次年6月。购票处在莱兹广场的旅游服务处、阿姆斯特丹旅游服务处或该乐团办公室。
音乐剧院(Muziek Theater,Amstel 3):音乐剧院是荷兰国立歌剧院与国家芭蕾舞团所在地。是一座现代化的圆形剧场,与阿姆斯特丹市政府为邻。
荷兰赌场(Holland Casino, Max Euweplein):需带护照,不得作弊。营业时间为每天13:30-3:00,门票为荷币5元。
丽锦秀(LIDO,Max Euwiplein):丽锦秀是模仿巴黎丽都晚餐秀。
王宫(Koninklijk Paoeis, Dam):1655年兴建时作为阿姆斯特丹市政府,现在则为王室迎宾馆。
西教堂(Westerkerk/toren, Prinsengracht 281):进教堂免费。登塔参观须参加每小时一次的导游团。塔高85公尺,需步行上楼。从塔上可一览阿姆斯特丹全景,值得一看。
海尼根啤酒博物馆(Heineken Brouwerij, Stadtouderkade 78):海尼根啤酒博物馆1988年以前是生产啤酒的工厂。跟随导游参观约需一个半小时。参观后可无限量畅饮啤酒,是一项颇受欢迎的行程。
考斯特钻石厂:考斯特钻石厂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钻石厂,维多利亚女皇皇冠上的钻石便是在这里切割打磨出来的,光凭这一点,就足以让所有的女人兴奋不已了。
凡·高博物馆(Rijksmuseum Vincent van Glgh P. Potterstraat 7):凡·高博物馆在考斯特钻石厂的附近。凡·高博物馆门票较贵,但物有所值,此处收藏了凡·高的许多名作,如“向日葵”、“罂粟花”、有耳朵的和没有耳朵的自画像,以及他生命中最后一年中所作的四幅油画;但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那幅无以伦比的“繁星之夜”便不在此处。博物馆中还有许多其他人的画作展出,都是历史上“荷兰画派”的代表作。这些油画和凡·高的早期作品一样,阴暗晦涩,仿佛失掉了所有的色彩。想起荷兰天空中一直阴云密布,所以也无怪乎这些油画是那样的阴暗。后人曾推断凡·高是在服了一种致幻的药物之后才画出了后期的那些作品,现在想来这种推断也是有道理的。在荷兰的阴云笼罩下能画也那么明亮的色彩,还真有些不可思议呢。
此外,阿姆斯特丹一些有名的游览景点还有:阿姆斯特克林博物馆(Amstelkring Museum,O.Z.Vooburgwal 40)、荷兰海洋博物馆(Nederlands Scheepvaart Museum, Kattenburgerplein)、安妮之家(Nmme Frankguis Prinsengracht263)、阿姆斯特丹历史博物馆(Amsterdams Historisch Museum,Kalverstraat 92)、市立现代美术馆(Stedelijk Museum of Modren Art,P.Potterstraat 13)等。
②美国纽约州的工业城市。位于莫霍克河畔,伊利运河附近。人口2.1万。最早居民多来自荷兰,故以荷兰城市阿姆斯特丹命名。1825年伊利运河开凿后,发展迅速。1831年建镇。1855年建市。工业以轻工业为主。有规模很大的地毯、毛毯厂,还生产手套、衬衣、纽扣、纸盒等产品。有历史建筑物盖·帕克庄园(1766年),现已作为保存印第安人和殖民时代文物的陈列馆。
The Amsterdam阿姆斯特丹
非常稀有全黑钻石Amsterdam,33.74 carats,145光瓣面,由一颗55.85 carat原石切成。此全黑钻石Amsterdam发现于南非。到2001年全黑钻石Amsterdam被放于伦敦佳士得拍卖公司(Christie's London)拍卖,拍卖价为2,000 USD。成为全世界最高拍卖价黑钻石。它的主人特根(D.Drukker)将它公开在欧洲钻石协会(European Diamond Council)展出,以纪念阿姆斯特丹700周年。
荷兰王国的首都阿姆斯特丹(Amsterdam)位于艾瑟尔湖西南岸,人口73.5万(2003年)。阿姆斯特尔河从市内流过,从而使该城市成为欧洲内陆水运的交汇点。
阿姆斯特丹是一座奇特的城市。全市共有160多条大小水道,由1000余座桥梁相连。漫游城中,桥梁交错,河渠纵横。从空中鸟瞰,波光如缎,状似蛛网。市内地势低于海平面1—5米,被称为“北方威尼斯”。由于地少人多,河面上泊有近2万家“船屋”。过去,城市的建筑几乎均以涂了黑柏油的木桩打基,以防沉陷。王宫的地基使用了13659根木桩。
“丹”,在荷兰语中是水坝的意思。是荷兰人筑起的水坝使700年前的一个渔村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际大都市。16世纪末,阿姆斯特丹已成为重要的港口和贸易都市,并曾于17世纪一度成为世界金融、贸易、文化中心。1806年,荷兰将首都迁到阿姆斯特丹,但王室、议会、首相府、中央各部和外交使团仍留在海牙。
阿姆斯特丹是荷兰最大的工业城市和经济中心,拥有7700余家工业企业,工业用钻石产量占世界总量的80%。此外,阿姆斯特丹还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证券交易所。
阿姆斯特丹是荷兰第二大港。港口完全实现了现代化。港内外交通运输十分发达。
鲜花是荷兰重要的出口商品。位于阿姆斯特丹西南郊的阿斯梅尔花卉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市,花卉销往100多个国家。
阿姆斯特丹人居水上、水入城中,人水相依,景自天成。独特的景观使阿姆斯特丹的旅游业十分发达,
阿姆斯特丹又是欧洲文化艺术的名城。全市有40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收藏有各种艺术品100多万件,其中不乏蜚声全球的伦勃朗、哈尔斯和弗美尔等大师的杰作。市立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梵高美术馆以收藏17世纪荷兰艺术品而闻名,梵高去世前两天完成的《乌鸦的麦田》和《吃马铃薯的农夫》就陈列在这里。
1994年,阿姆斯特丹与北京结为友好城市。
鹿特丹(Rotterdam)是荷兰第二大城市,世界最大的港口,位于欧洲莱茵河与马斯河汇合处。整座城市展布在马斯河两岸,距北海约25公里,有新水道与北海相连。港区水域深广,内河航船可通行无阻,外港深水码头可停泊巨型货轮和超级油轮。
鹿特丹是连接欧、美、亚、非、澳五大洲的重要港口,素有“欧洲门户”之称。城市市区面积200多平方公里,港区100多平方公里。市区人口57万,包括周围卫星城共有102.4万。
鹿特丹地势平坦,位于荷兰低地区,低于海平面1米左右。其东北部的卫星城亚历山大斯塔德附近低于海平面6.7米,为荷兰最低点,该处有居民17.5万。鹿特丹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1月最冷,平均气温1℃,7月最热,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700毫米。
【城市历史】
[编辑本段]
从沼泽地崛起
鹿特丹在历史上几经兴衰。它原本是鹿特河附近的渔村,该河古时从南荷兰的沼泽地区流人马斯河,鹿特丹因鹿特河而得名。1250年在马斯河北岸修建堤坝,用闸门将鹿特河与马斯河隔开。1340年荷兰伯爵威廉四世治理鹿特丹时,挖掘运河与代尔夫特和莱顿相通,使鹿特丹开始繁荣起来。1563年城市大部分曾被大火破坏。1572年鹿特丹被西班牙军队占领和掠夺,几个月以后西班牙人撤退。当时有许多来自比利时安特卫普的商人和工匠在鹿特丹定居下来,使鹿特丹进入一个恢复发展时期。
到了16世纪,鹿特丹城市建设逐步发展,在泥沼地上挖掘出了许多港口,为对外交通和贸易奠定了基础。到18世纪;鹿特丹的对外贸易更为蓬勃兴旺,集中对法国和英国开展贸易,当时也有船只远航到印度尼西亚和美国。到19世纪,鹿特丹在转口贸易方面的地位日益重要。由于德国在1870年统一,在莱茵地区,特别是在鲁尔地区实行工业化,使鹿特丹也相应地得到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及苏伊士运河的通航,特别是1877年铁路接通南部市区和1895年建成通往北海的运河新河道,使其运输条件大为改善。城市的扩展,港口运输网络的建立,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河流和运河联为一体,至20世纪初鹿特丹一跃而成为荷兰第一大港,世界上设备最好的港口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鹿特丹遭受了巨大损失。1940年5月14日,德国空军对这座城市狂轰滥炸,整个市中心和东部广大地区完全被破坏,包括建于15世纪的圣劳伦斯大教堂在内的许多公共建筑物被炸成一片瓦砾。只有市政府、邮政总局、股票交易所、波伊曼斯博物馆等建筑残留下来,幸免于难。鹿特丹的瓦尔港机场(欧洲第一民用机场)也遭到破坏。1944年秋季,德军撤退时还大肆破坏城市设施,如总长为7700多米的远洋货轮码头区和约40%的码头设备遭到破坏。
重建与发展
战后,市政当局开始执行重建计划,并征用整个被破坏的地区。港口设施的重建于1949年完成,并逐步恢复了海上交通运输。60一70年代建成了博特莱克港和石油化工区,开挖深23米、宽400—600米、长12公里的贝尔河,并修建欧罗波特港。港口和工业区面积自二战后至70年代中期由26.3平方公里扩大到100平方公里,使鹿特丹自1965年起跃为世界第一大港。目前,它有400条海上航线通往世界各地,每年约有3.1万艘海轮和18—20万艘内河船舶停靠。港口年货物吞吐量高达3亿吨,装卸集装箱达400多万只标准箱。港口设备先进,拥有机械化装卸码头,大型仓库和冷藏库,是世界最大集装箱港口之一(其余为香港、新加坡、高雄、纽约等)。港内可停泊30—50万吨巨型油轮。进口和过境的大宗货物有石油、石油制品、矿石、煤炭、粮食、化肥等。进出口主要对象为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盟国家。
今日鹿特丹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荷兰已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它是欧共体最早成员国之一,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居欧洲前列。其工业门类齐全,拥有欧洲最大的炼油厂,造船业很发达,石油化工、家用电器、电子仪器、乳品加工、人造黄油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此外还有汽车装配、工程机械、铁路器材、轻工业(纸张、服装、咖啡、茶、可可、香烟、啤酒)等制造部门。
步入鹿特丹,宛如置身于一座新兴的大城市。它的城市建设规划是按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新布局实施的,建筑物基本上是战后新建的,外观新颖别致,大多为西欧风格,造型独特,异彩纷呈。市区有规模宏大的银行、保险公司和国际贸易中心机构。在老城区,许多街道路面是用石头铺成的,保留数百年前的风貌。鹿特丹是一座位于马斯河沿岸的城市,市内河道很多,有各种各样的船只停泊在河边。在建筑物近旁,在河畔,在桥边,荷兰独特的风车随处可见,构成一幅幅如画的景色。
市内交通十分方便,有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地铁和各类船只。乘车经常要过桥、过河,在河网里穿梭行驶。市区街道整齐清洁,其最大特点是居民住户的楼层窗户都养有五颜六色的鲜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欧洲港口花园城市。在郊区有许多菜园和花圃,种植各种蔬菜和花卉。商店里商品琳琅满目,市场供应极大丰富,出售的货物大部分是来自欧共体的产品。街道上奔驰的有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的汽车。家用电器一应俱全,除荷兰本国的飞利浦产品外,尚有日本索尼、松下、日立和德国西门子公司的产品。通讯邮电发达,街道上公用电话亭到处可见,对外联络颇为方便。各国风味的餐馆、酒家、快餐店鳞次栉比,还有华侨餐馆供应地道的中餐。
鹿特丹也是一座著名旅游城市,它每天要接待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市内有许多博物馆、画廊、公园、图书馆、电影院和音乐厅。人民生活不仅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休闲时间去寻求生活的乐趣。
城市建设再展宏图
鹿特丹市政当局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将它的城市中心扩展到马斯河南岸,是通过埃拉斯穆斯(Erasmus)桥向南延伸的,该桥目前正在建造中。在科普范祖伊德(Kop van Zuid),这是一个新的、生气蓬勃的绿色地区,占地面积为125万平方米,正沿着旧港的沿岸兴起。这个地区将建设成为集住宅区、办公楼、商业和娱乐设施为一体的综合区。第一批新的住宅楼目前正在建造中,计划可居住5300个家庭。
1994年起开始修建新的地铁车站,第一期工程总共为40万平方米的办公楼面积,3.5万平方米商业和商店面积和6万平方米的休闲和其他设施面积。纽约饭店和航海模拟中心已经落成,并投入使用。“五洲”外国节日市场将设在原先的贸易中心内,这是一个有盖市场,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每日均可在那里出售。活动广场将经常有音乐演出,在保税仓库建筑内将有许多酒店和餐馆为广大雇客服务。
【鹿特丹港】
[编辑本段]
鹿特丹港位于莱茵河与马斯河河口,西依北海,东溯莱茵河、多瑙河,可通至里海,有“欧洲门户”之称。港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码头总长42公里,吃水最深处达22 米,可停泊54.5万吨的特大油轮。港区基础设施归鹿特丹市政府所有,日常港务管理由鹿特丹港务局负责,各类公司承租港区基础设施发展业务。二战后,随着欧洲经济复兴和共同市场的建立,鹿特丹港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到迅速发展:1961年,吞吐量首次超过纽约港(1.8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此后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大港地位。2000年,吞吐量达3.2亿吨,创最高记录。目前,鹿特丹年进港轮船3万多艘,驶往欧洲各国的内河船只12万多艘。鹿特丹港有世界最先进的ECT集装箱码头,年运输量达640万标准箱,居世界第四位。鹿特丹港就业人口7万余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1.4%,货运量占全国的78%,总产值达120亿荷盾,约占荷国民生产总值的2.5%。
鹿特丹港区服务最大的特点是储、运、销一条龙。通过一些保税仓库和货物分拨中心进行储运和再加工,提高货物的附加值,然后通过公路、铁路、河道、空运、海运等多种运输路线将货物送到荷兰和欧洲的目的地。
鹿特丹港区是该市的主体,占地100多平方公里,港口水域277.1平方公里,水深6.7~21米,航道无闸,冬季不冻,泥沙不淤,常年不受风浪侵袭,最大可泊54.4万吨超级油轮。海轮码头总长56公里,河船码头总长33.6公里,实行杂货、石油、煤炭、矿砂、粮食、化工、散装、集装箱专业化装卸,同时可供600多艘千吨船和30多万艘内河船舶,年吞吐货物3亿吨左右。港口货物的运输干线莱茵河、高速公路、港口铁路与国内外交通网相连。进港原油除经莱匣河转运外,还铺设运输油管道直通阿姆斯特丹以及联邦德国、比得时。大宗过境货运占货运总量的85%,其中原油和石油制品占70%,其余为矿石、煤炭、粮食、化肥等。进出口主要对象国为联邦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盟国家。从60年代起鹿特丹一直保持着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但仍然不断加强泊位建设,更新设备,拥有许多提供特别服务。
鹿特丹港是世界上主要的集装箱港口之一。早在1967年,一些码头装卸公司敏锐地发现到集装箱在世界上的发展潜力,并进行了巨大投资。现在,鹿特丹港已成为欧洲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它的装卸过程完全用电脑控制,码头上各种集装箱井井有条地堆放在一起。1982年它就可装卸216万标准箱,超过了纽约港的190万箱。现在鹿特丹集装箱装卸量已超过320万箱。鹿特丹的集装箱运输形式主要有:(1)公路集装箱运输。一个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稠密的公路网,将鹿特丹与欧洲所有的大城市连接起来,从鹿特丹出发,只需8~10小时就可以到达巴黎、法兰克福和汉堡,到达德国的主要工业区鲁尔地带和比利时大部分地区所需的时间就更短了,即使是北欧这样较远的地区也可以在24小时之内到达。荷兰的公路运输拥有雄厚的实力,欧盟30%的国际公路运输是由荷兰承担的。(2)铁路集装箱运输。鹿特丹几乎每天都有一系列的集装箱列车向欧洲各地发车。(3)驳船集装箱运输。近年来,由于运价低等原因,鹿特丹驳船集装箱运输得到了迅速发展。几乎每天都有驳船将集装箱由鹿特丹运至莱茵河沿岸各集装箱码头)随着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内陆集装箱码头开始大量出现。在欧洲,尤其是菜茵河沿岸,已兴建了32个集装箱码头。90年代以来,鹿待丹开始实施新的扩能计划,建造10~15万吨级的第五、第六代集装箱码头。到2010年,集装箱吞吐能力将达600万箱,以确保欧洲最大集装箱运输中心的地位。
1957年,由于港口极大的扩建,鹿特丹人想出了欧洲之门港这个名称,这意味着他们想成为“欧洲的大门”。其实自1963年鹿特丹就可被称为世界最大港口和仓库地。城市对集装箱转载进行了大量投资,以在远东世界经济国中竞争。在马斯平地港的码头上可毫无困难的装卸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
集装箱尺寸的标准化对此也有贡献。在不列颠港,位于Botlek水道中的卡兰桥后,人们主要装卸(多为日本)汽车。运汽车船的特征是其高而对风敏感的结构。
佩尔尼斯和马斯平地港上主要是炼油厂。自1936年石油港的数量和面积不断发展。瓦尔港内主要装卸零装货。很多是“流动”转载,直接可上内河航运船。
【城市旅游】
[编辑本段]
德夫哈芬(Delfshaven)
在这儿您会发现恍若风景画的荷兰旧街。约在375年前,英国清教徒为了宗教信仰,而从这儿乘船到美国去。此外,德夫哈芬也以身为派特·海恩(Piet Heyn)的出生地而闻名。这位诞生于1577年的西印度公司船队司令,曾俘虏西班牙“宝藏”船队,至今他的雕像仍矗立在派特·海恩广场上。
博曼斯美术馆(Musem Boynams-van Beuningen)
馆内的收藏含括了14世纪到19世纪中叶西欧著名画家的画作,如:鲁本斯的《苏珊娜富曼》、波希的《放汤子》、《地狱》、《加纳的婚礼》等等。主宰19世纪画史的画家像是凡高、莫纳、高更、毕`加索等人的画作也不少,二楼还特别辟室展示二十世纪的作品,收藏相当丰富。
周边景点:
小孩堤防(kinderdijk)
位于鹿特丹南面12公里处。在小孩堤防,19座风车面对面排列成两排。一排圆形砖结构的风车为Nederwaard地区进行排水。而另一排八角形的风车让Overwaard不遭受灭顶之灾。其中有部分风车向公众开放。它们将让游客们对从前风车主及其家庭生活留下逼真的印象。1997年,这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三角洲工程(Delta Work)
三角洲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最为壮观的防潮工程。
由于荷兰地势低洼,河道纵横,上游水量丰盛,在汛期受风暴潮灾害严重。于是,1953年,政府出台了一项防洪计划,命名为“三角洲工程”(也称为“北海大坝工程”),目的就是治理这个富庶的三角洲地区。该工程是一项大型挡潮和海口控制工程,建设地点是荷兰西南部的韦斯特思尔德的新水道口上,主要包括两扇巨大的防潮闸大门、平时存放防潮闸大门用的船坞、水道河床的平整、移动防潮闸大门及其供水排水的电力设施以及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等几个部分。它的建成使位于福克角三角洲以上的鹿特丹地区100多万居民免受风暴潮灾害之苦。
㈡ 鹿特丹港口的区位条件
位于北海沿岸的鹿特丹,不仅是荷兰最大工业城市和贸易金融中心,也是整个西欧的工业基地和贸易中心,是闻名于世的84座世界名城之一。
鹿特丹位于荷兰西南部北海沿岸,是典型海洋性气候区,冬暖夏凉,7月平均气温18-19℃,1月平均气温2-3℃,港口四季不冻,长年畅通无阻。
鹿特丹地处北海航运要冲,扼西欧内陆出海咽喉,自鹿特丹可方便出海,并经莱茵河与有关运河、高速公路、铁路、石油管线连接西欧陆上运输网,通往包括西欧、中欧和东欧部分地区在内的广大欧洲腹地,素有"欧洲门户"之称。尤其是以鹿特丹为中心,半径500千米范围内的英国、德国、比利时、瑞士等西欧国家的主要工业区是其主要经济腹地。这一地区工农业和贸易高度发达,居住有1.6亿以上高收入人口,产业和人口密集程度高,为鹿特丹提供了充足的转运货源和优良的转口贸易条件。
鹿特丹具有河海结合的区位优势,位于莱茵河与马斯河汇合处,境内河网密布?quot;血脉畅通",仅莱茵河与斯海尔德河就为鹿特丹港1/3的转运货物提供了便捷的运输渠道。除运河外,港区铁路、高速公路与国内外交通网相通,并有年输送能力5000万吨的石油管线通往阿姆斯特丹、德国、比利时,具有高效的港口集疏运系统。
鹿特丹有700多年的历史,1283年这里还只是一个小渔村,但到了14世纪中叶,随着荷兰海上强国地位的确立,鹿特丹发展成为重要港口。此后,它紧紧抓住西欧海上运输和贸易日益繁荣和通往印度航路发现的机遇,加速港口建设,使城市迅速发展成为荷兰仅次于阿姆斯特丹的第二大商业中心,19-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1870年以后德国鲁尔区成为世界最大工业区,通往北海的运河--新航线建成。在这样的背景下,鹿特丹加强了马斯河南岸岸线开发,使港区西延,并于30年代修建了当时世界最大的挖入式港口--瓦尔港,炼油、食品加工等工业也应运而生,使得港口和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鹿特丹已成为欧洲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年吞吐量达4200万吨,城市人口达60万,进入大城市行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港口和城市更是进入高速发展的现代化阶段。尽管战争期间鹿特丹遭受严重破坏,港区1/3毁于战火,但它以"奋斗自强"精神自律自勉,艰苦创业,迅速重建并发展起来,不仅在马斯河北岸老城原址重建崭新的市中心,而且根据货流增长和世界港口大型化、深水化和船型增大趋势,以及采用集装箱船、滚装船等先进运输方式的需要,把港区沿马斯河南岸快速西延,经过开挖港池、疏浚航道一系列重大工程措施,于1947-1974年期间建造起三大全新港口、工业区,吸引了大批货流和石油、化工企业,从而使港区面积由战前26.3平方千米扩大到约100平方千米,并以年3亿吨以上的吞吐量跃居世界第一港,鹿特丹已发展成为世界性大都市。
荷兰大部分地区自然资源较为贫乏,鹿特丹也不例外,其原材料如石油、矿石、煤炭等主要依靠进口。但鹿特丹人文资源丰富,是世界性旅游胜地,其旧城中心戴尔福斯哈温和新市中心的超现代化和未来主义建筑举世闻名,港口附近的高185米的"伏洛马斯特"观望塔是一大观光胜景。此外,像童堤镇古老的大风车、哥达镇的早期建筑等都是鹿特丹名胜,吸引了大量境内外游客。
政策策略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近110万人口的鹿特丹能够成为世界第一大港,自由港政策在起重要作用。鹿特丹货源的75%的转口,港区设"保税仓库",专供待售和转口货物整船寄存,仅收仓储费用,免征关税,海关给货主很大方便,在手续上尽量适应各国商人过境、转口和分销要求,除毒品和军火外,几乎所有商品都可自由出入,不受种类和数量限制,港口的优惠政策大大促进了过境贸易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外国船只和货物过境,获取了大量运费。此外,西欧共同市场的成立,减少了国际屏障,使得西欧国家商品大多通过内河航行至鹿特丹,然后转运世界各地,促进了鹿特丹的建设和迅速发展。借鉴鹿特丹的经验,在连云港设立保税区是很必要的。
㈢ 鹿特丹为什么成为欧洲第一港口请以比较科学的论述
众多的海运专线和广阔的多式联运网络使得鹿特丹港成为极具吸引力的门户港和中转港。
优越的地理位置
由于直接位于北海和莱茵河口,鹿特丹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拥有最佳的通达性。无需船闸,船舶从外海便可迅速直达深水码头,在此装卸货物并且可随时前往下一站目的地。通过广阔的铁路、内河、公路、近洋和管道网络,鹿特丹和欧洲其他地区之间有着多种选择的连通方式。
全球枢纽和门户
鹿特丹港凭借其连接到全球逾1000个港口的500多条远洋、近洋、支线船和滚装船航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际枢纽和欧洲门户。此外,多家航运公司将鹿特丹港定为他们首个和最后挂靠港,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成本。结合卓越的腹地连接和较短转运时间,通过鹿特丹港运输的货物比其他西北欧的港口能够更快、更高效地到达目的地。
班轮运输服务
鹿特丹港提供500多条远洋、近洋、支线船和滚装船班轮运输服务,连接到全球逾千个港口。所有大型的航运公司都挂靠鹿特丹港,以提供它们的洲际航运服务。荷兰有着促进欧亚间贸易与投资关系的悠久传统。鹿特丹港作为欧洲最四通八达的门户和枢纽,可在24小时内与欧洲各主要工业集群相连接,并覆盖欧洲5亿人口的消费者市场。最先进的码头和基础设施使鹿特丹港成为世界上对于所有贸易类型最快捷、可靠和高效的港口。
腹地连接
鹿特丹港能提供结合铁路、公路和内河航道等广泛的多式联运网络,确保您的货物能够轻松快速地采用最优运输方式出入欧洲的其他地区。从鹿特丹出发,24小时之内能够到达西欧的主要工业和经济中心。根据货物量、需要的时间、价格和可持续性,客户可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在这里,无论是何种货物类型,您都可以找到合适可靠的运输方案。
适合任何集装箱船通入
鹿特丹港的集装箱转运集中在马斯平原和Waal-/Eemhaven港区,主要是因为这些地方没有船闸和潮差,任何集装箱船都可随时直接从北海进入这些码头。在一个小时之内,集装箱船便可停泊在马斯平原一期或二期的码头,随即进行装卸。这些码头同样适用于最大型的船舶。
分拨、仓储和港口增值服务
鹿特丹港是仓储、分拨和增值服务供应商的集聚地,且拥有极佳的连通网络,因此是欧洲地区高效分拨的重要枢纽。
㈣ 鹿特丹海港究竟有多大
荷兰第二大城鹿特丹,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它位于莱茵河与马斯河汇合口,新马斯河两岸,距北海25.7公里,又邻近英国、比利时、法国、联邦德国等西欧发达国家的主要工业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因而成为这些国家大宗进出口货物的集散中心素有“欧洲门户”之称。1965年起跃为世界第一大港,货物吞吐量1.31亿吨。随着西欧各国经济的发展和欧洲共同市场的建立,更促进了鹿特丹港的繁荣。1982年有3万多艘来自世界各地的远洋海轮在这里停泊,再加上20万艘左右的内河船泊,货物吞吐量达2.52亿吨(1973年曾超过3亿吨),居世界第一位。港内航道水深无闸,不淤、不冻、不移,并可免受风浪侵袭。港区水域面积2910公顷,其中2148公顷供远洋海轮使用;全港380个泊位,海船码头总长37.9公里,可以停泊载重54.5万吨的超级油轮。码头的专业化很强,分别设有石油、矿石、钢铁、化工品、汽车、木材、谷物、杂货、鱼肉、菜果、散装货、集装箱等专用码头,此外还有客运码头、自装自卸船码头和子母船作业区。港口设施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相当高,平均每6分钟即有一艘海轮进出该港,而整个港口的职工只有16000多人。
㈤ 荷兰鹿特丹港的交通位置优势
不想复灌水太多哦不好意思,制复制太多也不好啦~~
请楼主去网络看看吧~~
http://ke..com/view/32538.htm
㈥ 鹿特丹港地理位置
鹿特丹港(Port of Rotterdam),是欧洲第一大港,全球最重要的物流中心之一。鹿特丹港位于莱茵内河与马斯河交汇处,是通往容欧洲的天然门户。鹿特丹港区面积为10556公顷,其中工业用地面积为5257公顷,基础设施和水域面积5299公顷。港口长度40公里,码头长度89公里,总泊位656个,航道最大水深22米,是500多条航线的船籍港或停靠港,通往全球1000多个港口,货运量占荷兰全国的78%。鹿特丹港既是欧洲最大的原油、石油产品、谷物等散装货转运地,同时又是世界第六大集装箱转运港口,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ECT集装箱码头。
鹿特丹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1月最冷,平均气温1℃,7月最热,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700毫米。
19世纪80年代曾是世界上第一大港口,在2010年为世界第10。
㈦ 鹿特丹海港的规模是怎样的
荷兰第二大城鹿特丹,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它位于莱茵河与马斯河汇合口,新马斯河两岸,距北海25.7公里,又邻近英国、比利时、法国、联邦德国等西欧发达国家的主要工业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因而成为这些国家大宗进出口货物的集散中心素有“欧洲门户”之称。1965年起跃为世界第一大港,货物吞吐量1.31亿吨。随着西欧各国经济的发展和欧洲共同市场的建立,更促进了鹿特丹港的繁荣。1982年有3万多艘来自世界各地的远洋海轮在这里停泊,再加上20万艘左右的内河船泊,货物吞吐量达2.52亿吨(1973年曾超过3亿吨),居世界第一位。港内航道水深无闸,不淤、不冻、不移,并可免受风浪侵袭。港区水域面积2910公顷,其中2148公顷供远洋海轮使用;全港380个泊位,海船码头总长37.9公里,可以停泊载重54.5万吨的超级油轮。码头的专业化很强,分别设有石油、矿石、钢铁、化工品、汽车、木材、谷物、杂货、鱼肉、菜果、散装货、集装箱等专用码头,此外还有客运码头、自装自卸船码头和子母船作业区。港口设施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相当高,平均每6分钟即有一艘海轮进出该港,而整个港口的职工只有16000多人。港区现代化的水、陆、空交通,把港口与国内和欧洲各国重要城市连接起来。
荷兰人民早在14世纪就建成鹿特丹市,并筑港修码头进行港务作业。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个著名港市被毁于德国法西斯的炸弹之下。今天的鹿特丹,完全是战后重建起来的。1982年市区人口57.6万,仅次于首都阿姆斯特丹;包括近郊人口在内,达102.4万,居全国第一位。市内拥有发达的炼油、造船、化学、机械等工业,并是全国重要的商业和金融中心。
㈧ 鹿特丹港有什么特点
鹿特丹港位于莱茵河与马斯河河口,西依北海,东溯莱茵河、多瑙河,可通至里海,有“欧洲门户”之称。港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码头总长42公里,吃水最深处达22 米,可停泊54.5万吨的特大油轮。港区基础设施归鹿特丹市政府所有,日常港务管理由鹿特丹港务局负责,各类公司承租港区基础设施发展业务。二战后,随着欧洲经济复兴和共同市场的建立,鹿特丹港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到迅速发展:1961年,吞吐量首次超过纽约港(1.8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此后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大港地位。2000年,吞吐量达3.2亿吨,创最高记录。鹿特丹年进港轮船3万多艘,驶往欧洲各国的内河船只12万多艘。鹿特丹港有世界最先进的ECT集装箱码头,年运输量达640万标准箱,居世界第四位。鹿特丹港就业人口7万余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1.4%,货运量占全国的78%,总产值达120亿荷盾,约占荷国民生产总值的2.5%。
鹿特丹港区服务最大的特点是储、运、销一条龙。通过一些保税仓库和货物分拨中心进行储运和再加工,提高货物的附加值,然后通过公路、铁路、河道、空运、海运等多种运输路线将货物送到荷兰和欧洲的目的地。
鹿特丹港区是该市的主体,占地100多平方公里,港口水域277.1平方公里,水深6.7~21米,航道无闸,冬季不冻,泥沙不淤,常年不受风浪侵袭,最大可泊54.4万吨超级油轮。海轮码头总长56公里,河船码头总长33.6公里,实行杂货、石油、煤炭、矿砂、粮食、化工、散装、集装箱专业化装卸,同时可供600多艘千吨船和30多万艘内河船舶,年吞吐货物3亿吨左右。港口货物的运输干线莱茵河、高速公路、港口铁路与国内外交通网相连。进港原油除经莱匣河转运外,还铺设运输油管道直通阿姆斯特丹以及德国、比利时。大宗过境货运占货运总量的85%,其中原油和石油制品占70%,其余为矿石、煤炭、粮食、化肥等。进出口主要对象国为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盟国家。从60年代起鹿特丹一直保持着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但仍然不断加强泊位建设,更新设备,拥有许多提供特别服务。
鹿特丹港是世界上主要的集装箱港口之一。早在1967年,一些码头装卸公司敏锐地发现到集装箱在世界上的发展潜力,并进行了巨大投资。鹿特丹港已成为欧洲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它的装卸过程完全用电脑控制,码头上各种集装箱井井有条地堆放在一起。1982年它就可装卸216万标准箱,超过了纽约港的190万箱。鹿特丹集装箱装卸量已超过320万箱。
㈨ 荷兰鹿特丹港口优势是什么
荷兰鹿特丹港口优势是:
地理优势:
鹿特丹港位于莱茵河与马斯河河口,西依北海,东溯莱茵河、多瑙河,可通至里海,有“欧洲门户”之称。港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码头总长42公里,吃水最深处达22 米,可停泊54.5万吨的特大油轮。政府支持:
港区基础设施归鹿特丹市政府所有,日常港务管理由鹿特丹港务局负责,各类公司承租港区基础设施发展业务。二战后,随着欧洲经济复兴和共同市场的建立,鹿特丹港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到迅速发展:1961年,吞吐量首次超过纽约港(1.8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此后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大港地位。2000年,吞吐量达3.2亿吨,创最高记录。鹿特丹年进港轮船3万多艘,驶往欧洲各国的内河船只12万多艘。鹿特丹港有世界最先进的ECT集装箱码头,年运输量达640万标准箱,居世界第四位。鹿特丹港就业人口7万余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1.4%,货运量占全国的78%,总产值达120亿荷盾,约占荷国民生产总值的2.5%。
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荷兰高度重视港口开发和海运业发展,并建成了现代化的海港和良好的物流服务网络。
服务优势:
鹿特丹港是世界上主要的集装箱港口之一。早在1967年,一些码头装卸公司敏锐地发现到集装箱在世界上的发展潜力,并进行了巨大投资。鹿特丹港已成为欧洲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它的装卸过程完全用电脑控制,码头上各种集装箱井井有条地堆放在一起。1982年它就可装卸216万标准箱,超过了纽约港的190万箱。鹿特丹集装箱装卸量已超过320万箱。
鹿特丹港区服务最大的特点是储、运、销一条龙。通过一些保税仓库和货物分拨中心进行储运和再加工,提高货物的附加值,然后通过公路、铁路、河道、空运、海运等多种运输路线将货物送到荷兰和欧洲的目的地。由于运价低等原因,鹿特丹驳船集装箱运输得到了迅速发展。几乎每天都有驳船将集装箱由鹿特丹运至莱茵河沿岸各集装箱码头)随着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内陆集装箱码头开始大量出现。在欧洲,尤其是菜茵河沿岸,已兴建了32个集装箱码头。90年代以来,鹿待丹开始实施新的扩能计划,建造10~15万吨级的第五、第六代集装箱码头。到2010年,集装箱吞吐能力将达600万箱,以确保欧洲最大集装箱运输中心的地位。
参考链接:
鹿特丹_网络
http://ke..com/link?url=#4_1
㈩ 地理:鹿特丹港的区位优势是什么
鹿特丹港地处欧洲莱茵河三角洲,拥有辽阔富饶、经济发达的广阔腹地内,素有"欧洲门户港"之称容
详见 http://ke..com/view/115434.htm#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