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地理环境对古代王都选址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古代王都选址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21-02-25 00:26:09

❶ 概括古代王朝定都选址遵循的原则 在线等!

古代一般都是根据以下几项要素,来确定建都地址的:
第一,地面要平坦开阔。都城为全国第一大城市,没有开阔的原野是不行的。只有建筑在比较平坦开阔的地方,才便于都城的布局和发展,也才有比较方便的交通系统和发达的农业生产。因此,我国古代的著名都城,特别是统一王朝的五大都城,无不位于平原上。甚至疆域面积较小的区域性政权的都城,差不多也都位于境内较大的平原上。例如,山西境内的太原、大同、临汾,便都是在地势比较平坦的盆地内,四川的成都更是居于全省主要平原的腹地。只有少数都城建在崇山峻岭之中,但这并不是统治者乐意选择这种地形建都,而是境内地形都是如此,平地较少,没有太大的选择余地。即使这样,这种都城仍是建在境内地势稍平的地方,例如河谷。
就同一都城而言,地面状况的变化也会引起城址的变化。西汉和隋唐的都城长安都在今西安市,但两城城址不同,变迁的原因就是隋唐要寻找较为开阔的城址。汉长安城在龙首原北原,北临渭河。汉代以后由于渭河向南摆动,侵蚀北原,北原面积缩小。因此,隋建大兴城时,把城址选在平原面积较大、便于都城发展的龙首原南原。
第二,水源要充足。都城人口稠密,需要大量的生活用水。帝王将相的宫殿园囿、沟渠池塘,需要涓涓的绿水加以美化点缀。近水择址,也可为灌溉和航运提供方便。因此,水源对城址的选择有很大影响。由于水源的原因,我国的古都无不是设在大江大河旁边。西北干旱地区河流较少,但古都也都是在水源较为丰富的绿洲上。此外,水源的变迁往往直接导致都城城址的迁移。元朝兴建大都,不取金中都城旧址而选择在它的东北郊建城,原因就是金中都城所依赖的水源--莲花池水系已不能满足新首都的要求,不得不移动城址,以使用新的水源--高梁河水系。
第三,交通要通畅。要将统治者的命令迅速送达全国各地,来自全国的信息较快地反馈到都城,东西南北的物资尽快地输送到都城,都离不开优越的交通条件,首先是良好的地理位置。战国时,秦国的三个都城雍、栎阳和咸阳,都排列在渭河北岸,主要是因为渭河之北有一条平坦的东西大道,可以直通到当时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晋国。虽然渭南也有一条道路,但却不如渭北的重要。北京在古代之所以发展为华北北部最大的城市和著名古都,原因之一就是位于中原北部通往东北、蒙古高原和山西高原几条道路的连接点,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
在古代,利用河流进行水上运输是最为便捷的交通运输方式,但不少都城周围缺少可供航行的河流。为此,朝廷往往动用巨大的人力物力,开挖运河,以弥补天然运力的不足。因此,战国魏惠王迁都大梁的第二年,就开挖鸿沟,沟通黄河和淮河间的主要水道。隋炀帝在营建东都的同一年,便开通济渠和大运河,使船只可在洛阳下水,入黄河和淮河,直下江南。
第四,周围要山环水绕,便于防守。为了确保都城的安全,不至于轻而易举就被敌人攻占,历代王朝都要求都城所在区域是险要之地,今西安之所以成为古代建都时间最长的古都,其所在的关中区域山环水绕,易守难攻显然是原因之一。不仅如此,都城的四周最好也有险可依,以资最后的抵抗。建于西安附近的古都,西周的丰、镐,秦的咸阳,西汉、北朝、隋、唐的长安,城址都没有越过灞水,原因是要“临河以为渊”。因为这些王朝的主要威胁来自东部,南北流向的灞河无疑是一道天然屏障。隋朝营建的东都洛阳,南望伊阙,北据邙山,东临瀍[chan潺]水,西接涧河,洛水中贯,显然在选址时已考虑到防御的需要。
如果不具备山环水绕的地理形胜,便只好在都城周围屯驻重兵,借助于血肉长城,由此就要大大加重都城对外地粮食和物资的需求程度。北宋初太祖之所以打算迁都洛阳或长安,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东周)、汉(西汉和东汉)故事,以安天下也”。他担心定都开封,屯驻重兵,必然要大大加重人民运输漕粮的负担,“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dan单〕(意思是用尽)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这种担心不能说没有道理。
第五,所在区域经济要发达。都城既然是全国人口最多的都市,消耗巨量的粮食和生活用品,而古代长途运输又是如此不便,如果都城所在地区经济发达,就可以减少对外地的依赖程度。因此,古代都城的所在地往往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上节已经指出,唐中叶以前,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所以统一王朝的都城设在长安和洛阳,以后经济重心南移,迫使都城向东向南移,先是迁到靠近江淮的开封,然后干脆迁到位于江南的南京。就全国总的经济格局而言,都城需要位于或靠近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就次一级的区域来说,都城所在地也应该是区域内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战国时,秦国把都城从栎阳迁到咸阳,主要因为栎阳所在区域多盐碱泽卤地,没有经过长期的开发改造,经济落后,而咸阳一带人口稠密,开发早,终南山物产丰富,取之不尽。元明清的都城北京虽然已不是经济重心地区,但所在地也是北方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
第六,山川要秀丽,景色宜人。古代帝王在志得意满,饮甘餍饫[yanyu厌玉]之余,还要纵情于声色犬马,田猎游乐。他们不仅在城内修建了大量的宫殿楼阁、沟渠池塘,还在城外大造离宫别馆、禁园御苑。古今闻名的游览胜地西安骊山脚下的华清池和杭州的西湖、北京的西郊,当年都是帝王纵情游乐的地方。由于这一原因,历代统治者在选择都城地址时,往往也要求都城及其附近山川秀丽,景色宜人。明朝人谢肇淛在《五杂俎[zu祖]》一书中分析南宋高宗定都杭州的原因,甚至说:“高宗之都临安,不过贪西湖之繁华耳。”即西湖周围的秀山丽水是促使高宗定都杭州的主要原因

❷ 简述地理环境对古代中国,古代希腊文化的不同影响。

(抄1)古代中国发祥袭于中原地区,属于辽阔地域农耕经济,长期以来血缘纽带不能突破,由于治水、对外战争等公共事务的需要,更容易形成专制集权的体制。
(2)古代希腊多山地、港湾,山脉把陆地分割成小块,有利于小国寡民形成,不易建立领土广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同时人们可以早出晚归,一切国家政务比较简单,易于在公民大会中讨论和表决。土地贫瘠,生产力不发达,促使人们产生积极、勇敢和富于进取的精神。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人员频繁交往流动,导致地缘战胜血缘,形成“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有利于民煮制的发展。海外贸易兴盛,以平等交换为原则,有助于人们平等观念的形成与民煮政治的建立。爱琴海地区气候宜人,人们喜欢在露天进行政治活动,直接或间接促成了希腊民煮政治的建立。

❸ 古代王朝定都选址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一)自然
1.地理
易守难攻,土地肥沃,交通方便,能够压制四方。
2.气候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二)人文
1.经济
粮食生产及运输方便,经济中心,商业繁华。
2.政策
选取一个可以很好的辐射到周围领土的地区来作为政权的核心,可以随时扑灭可能的叛乱。
3.胡人
和当时中原政权面临的少数民族的威胁有关,或远或近,目的是加强对胡人政权的防范。
4.历史优势
前朝古都,有建筑基础,营造方便,节省财力物力,与民休息。

(一)地理环境因素是建都的基本条件
地理条件是所有择都条件中的首要因素。因为在诸多原因中,唯有地理条件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受人为影响最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优越的地理条件加上其他特定的历史原因,和其他一些辅助因素,使之成为当时定都的最佳选择。地理环境因素是建都的基本条件。史念海对地理因素影响都城所在地的选择及其建设进行了一番论述,古代都城选址一般是有六个原则:探求国土的中心点,利用交通的冲要位置,凭借险要的地势,地理位置对与对外政策的影响———也就是地理位置对政治的影响,选址应该接近王朝或者政权建立者的根据地,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关系。侯勇坚的区域中心地原则,内制外拓原则;故地人和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地理因素对于都城选址的影响。
(二)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综合原因
选择首都需要综合考虑并权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但其中最紧要者,正如谭其骧所说,主要是军事、政治、经济三方面。而其中军事、政治原因又占首要地位。
古代中国的首都更多地建在政治需要与军事需要相结合、并且也更有利于实施政治统治、具有便利交通要件的重要战略位置,以有利于战时指挥调度,同时也有利于政治统治渠道的畅通。
其次是经济因素。城市的生存与发展仰赖于农村的经济给养。这种经济的因素从两个方面影响了中国古代都城的选择:一是所选定的都城位于富庶的农业区域中心;二是所选择的都城交通相对发达,能够较为便利地从各地运输物资至此。

❹ 自然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统一的关系

古代中国,其地理环境的特征——偏居一方和相对封闭。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回东端,北答面是常年冰封的西伯利亚荒原,西面和南面环绕着大漠荒沙,高耸入云的昆仑山、阿尔泰山及号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东面是浩瀚无限的太平洋。内陆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分布有大规模的江河流域和肥沃平原。
这种辽阔的平原大河及近乎封闭状态的地理环境,非常有利于形成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农耕文明的形成,诱发封闭文明的产生。封闭的生存空间,不仅无法借助外部力量,且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古代中国人为了生存发展,为了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艰苦的斗争,为了兴修水利,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就建立了血脉相连的大共同体进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这样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基础上的专制统治就逐渐形成了。
同时,辽阔的大平原,也是的统治着极易通过军事征服实现统一,建立一个专制主义的大帝国,将每个人都纳入某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之中,因此,统一、专制、中央集权就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色。

❺ 地理环境对古代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交流和贸易有何影响

1 地理环境影响古文明的进程与发展
在远古时代人们出行不易,生活在各地区的人们,虽终其一生,但其可能达到的区域是有限的,如果是定居的农民其生活的区域就更加有限了。庄子对其有很好的描述“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早期文明,特别是定居文明受其所在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大,这就是文化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持有类似观点的人物很多,如古代希罗多德,近代房龙等。
更进一步说,地理环境决定论也是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地理环境决定论对社会形态也产生重要影响(地域政治)。
1)古希腊的航海、贸易、移民与地理环境影响
这是550BC(公元前)希腊及其移民的定居地图,可得到以下结论:
希腊半岛位于地中海东部中央,通过航海,希腊人可以很方便地达到埃及、小亚西亚、黑海沿岸、耶路撒冷和叙利亚、意大利、北非、西班牙南部等地中海、黑海沿岸地区;航海的运载能力要超过陆路运输,尤其在古代,人们在陆路只能依靠人力或驮兽,成本极高;相对而言海路运输的规模更大,成本也低。通过海路,古希腊可以与多个古代文明发达的地区发生接触,多种文化可在交流中形成新的文化,埃及、巴比伦、波斯、印度都是重要的古代文明,古代希腊人使用当时的交通工具是可以到达上述地区的。从这个角度说,整个西方的历史从很早开始,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果考虑以希腊为中心的陆路交通,比如由雅典出发旅行到达印度河流域,会碰到一些地理障碍,如高原、山地、沙漠等。但这些地理障碍在当时都是可以克服的。我们知道古希腊时期发生了马其顿亚力山大大帝(356 BC - 323 BC)的远征,他由希腊出发一路与波斯人作战,最后在波斯高原北部,靠近今天阿富汗、巴基斯坦的地方,把波斯国王的残余势力肃清,同时越过北印度的高山进入了印度。
所以,古希腊经济的特点是航海、贸易、移民和奴隶制,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的;在古希腊为什么没有出现东方式的农业文明,我们也可由地理环境解释。阿提卡是雅典所在的地区,被称为“希腊的希腊”,这个地方最能体现古希腊的精神气质。但是这里的自然条件是恶劣的,由于土层浅薄,而且多石,不适于发展农业。
按照柏拉图的说法: 所有肥沃松软的土壤都流失了,留给一个国家的只是皮和骨头。雅典人的作法是种植橄榄树,把橄榄油装入陶罐,运往西徐亚(又译斯基泰,古代黑海北部地区)换取谷物。航海和贸易的需求促进了阿提卡制陶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贸易的需求又促使雅典人开始开采阿提卡的银矿,从事开采的是由海外输入的奴隶。这一切又促使雅典逐渐获得了整个爱琴海及之外的海上霸权。

从整个希腊的角度而言,希腊是一个多山地、丘陵,狭小、地形复杂、海岸线复杂,多海湾、海峡、岛屿的地区。多样性的地理条件和狭小的土地,即便有一些地区适宜农业,也无法发展到很大规模,向海外移民、航海经商几乎成为当时人们自然的选择。复杂险恶的地理环境也比较适合小国寡民式的城邦。
如果航海、移民、贸易成为城邦中最重要的事物,世袭的君主制是很难维持的。在古希腊早期,还是存在所谓世袭国王的,但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过渡到僭主政治和民主政治。而所谓政治(politics),正是城邦事务的意思。

2)古中国的经济农业也受地理环境的严重影响
由地图可见,中国形成一个自然封闭的地理环境,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存在古人无法克服的地理障碍。
东北方向为大、小兴安岭、外兴安岭以及严寒的西伯利亚;正北方向为蒙古高原及严寒的西伯利亚;西北方向,通过河西走廊,可进入新疆,穿过沙漠、高山可进入中亚,这条路线即我们常说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一方面很难走,另一方面它是陆路,其规模和效率都是没法和航海相比的; 丝绸之路可以建立起古代中国和印度、波斯的联系,但丝绸之路的开通是比较晚的,最少也要晚至汉武帝(前156年—前87年)之后。而在中亚发生的可以媲美于亚历山大远征的伟大战役是发生在唐朝天宝十年(751年)的的怛罗斯战役。西南方向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即便是今天我们也很难翻越;东方和南方则是大海,以古人的技术条件,尚不具备在风高浪大的海洋上航行的能力,当然到宋代以后又有所谓海上丝绸之路,并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主要渠道。
根据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的叙述,有所谓15英寸等雨线的概念,在等雨线的东南,平均每年有至少15英寸的雨量,适合发展农业,人口茂盛。而在等雨线的西北,气候干燥,适合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定居的统一专制帝国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和战问题可说是近2000年来中国历史的主线。
按美国学者罗兹·莫菲著《亚洲史》,则有所谓季风亚洲的概念,该地区与亚洲其他部分之间多有高山阻隔。夏季,远离海洋的亚欧大陆中央区会迅速升温形成热空气团,热空气上升,周围海洋饱含水蒸气的较冷空气涌入,到达陆地上空,特别是遇到丘陵或高山时,被迫上升的湿气团迅速冷却、凝结形成降雨。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是农业,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重视耕战,最后由位于西北方耕战问题解决的最好的秦国完成了统一。自此之后中国基本一直处于统一的情况下,即便有好几个战乱时期,但整个趋势仍然是要形成统一的专制帝国。因此其政治是很不同于西方的,更强调世俗的秩序(家庭的和国家的)和各种道德伦理。追求道德上的提升,以达到内圣外王是典型的中国价值观。

15英寸等雨线
所以说古中国的经济基础农业受到地理环境的极大影响
由于长期处于专制的大一统政体下,也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的民族和国家概念。近代国家概念是基于民族的,基于民族意识的觉醒,国家行政权利带有神圣性(所谓民族国家)。而中国历史对国家行政权利则带有更多功利性,如“逐鹿中原”、“皇帝轮流作,明年到我家”、“打江山,坐江山等”都是把国家行政权功利化、物品化的体现(所谓朝代国家)。中国的民族主要是汉族,汉族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各民族融合的产物,可以理解为汉化后的人民,或丧失民族性的人民。因为在古代中国,与汉族相对应的是所有其他民族,这些民族都比汉族的文明程度要差,其历史发展趋势都是逐渐汉化。
2 地理环境仍然对现代经济和地区不平衡性产生重大影响
现代地理环境造成的经济差异依然存在,即所谓“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而大量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圈都是沿海、沿江湖泊为依托的。
在1984年开始的经济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的东北、东和东南方沿海在风水是上处于有利的方位,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初,借大力开放沿海港口城市之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有形成经济圈的更大需求。环渤海城市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等得到全面发展。
而在晚期开发大西北的战略中,其西部经济远没有东部经济发展的快,其效果也不是那么明显。为什么?就是因为西部没有沿海那样具有大的海和江河湖泊等。其地理因素的差别是明显的。
在世界范围内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的经济圈或经济格局,都是依托沿海、湖泊而发展起来的。

中国地理环境对古代中国民主制发展的影响

希腊是山地,不适合发展种植业,比较适合航海,商业,这些行业的发展需要自然科学知识,自专然科学是个体劳动,属不需要大规模的协作,这样发展起来的是一种个性化的人格独立,从而奠定了希腊民主的基础,独立,自由。

中国的黄河流域发展是耕种为主的农业,需要集体劳动,集体劳动需要的是统一,这样就需要有人带着统一的人群做同样的事,中过的民主来源于协同,中庸,统一。这也是文化的差异

❼ 四大文明在地理环境对古代文明的产生的影响

古印度- 恒河母亲河,除此之外不会了...还没有研究到这里。
因为不知道古回印度有什么好说的所以答讲一下古希腊-小国寡民,城邦被阻挡,当地无法发展农业,所以很多人选择成为商人。并且因为临近地中海,船只容易往来,所以海上贸易很流行,人们与埃及、意大利等地贸易。
古埃及-除了三角洲和绿洲之外全是沙漠,但在尼罗河上游有很多金矿,所以很有钱。有很多矿石和可以盖房子的石头(拿来堆金字塔了)
古巴比伦-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之一,两河流域,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之间。由于经常有自然灾害,人们态度普遍比其他地方消极,美索不达米亚的神话很多都有着“人类的命运都是神钦定”的感觉。
中国- 黄河长江,地方大沃土多,交通顺利并且对农业友好,这样的地方没有一个大统一的国家根本说不过去。
随缘看到这个问题纯手打的。

❽ 一个王朝的都城选址会考虑哪些问题

中国历代都城选址的条件是:有充足的水源,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用水需要;地区经济繁荣,交通便利,故多位于平原,盆地;具有可防可攻的地理优势,如南京有"龙盘虎踞"之势,北京有"背山带海"的形胜等.
中国历代都城选址的条件
首先,古代都城选址对自然条件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所谓自然条件,第一就是山水条件.有一种说法叫选都城背山面水,也就是我们搞建筑.都城是一个建筑群体,跟盖房子一样.盖房子要采光,要朝阳.建都城呢,要选地形,要大的地形.背山面水的目的是什么呢 面水是为了生活需要,背山当然也有生活需要.背山既有生活需要,也有安全需要.因此地形对于都城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都城它是政治中心.它要考虑政治的安全,考虑它经济的发展,或者正常的一个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运作.所以说不考虑基本的经济条件,基本的环境条件是不行的.
第二个还要考虑居中,天下居中.不管是夏王朝,还是商王朝,它尽量考虑它的都城要能够便于控制它的国家.但居中这个理念并不完全的就处于整个国土的中间.长期以来,我觉得中国首都,在我统计了,千年以上首都立都的是西安,九百年以上的北京,八百年以上的洛阳,基本都是在这个时期居中的地区,是居中的.而且是交通的一个中心枢纽.古代人重视交通,首先交通好多路是后人修的,没有修路条件是不行的.比如秦始皇上台以后就要修路,实际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有各种道路,有直道,一直到现在的包头,从西安到包头.有弛道,还有各种道路.东边可以到现在的辽宁绥中,甚至山东半岛.西面呢它可以也走的会很远,南面也修,一直修到现在长江三峡.有的通过栈道连的.因此呢,因为当时要想对国家行使统治,行使权利,没有必要的交通设施,那根本没法达到,没法满足你的要求.因此首都在选址当中,这些因素呢,就是地理形势,地理位置,都是非常关心的.
再一个就是人文的和经济发展条件.人文条件呢,包括它的发家,发展.比如秦人他起于甘肃东部和陕西西部,因此他的首都,就是他大本营.他首都往往定都在长安.我们说西周王朝,它也是,它主要起源于现在的岐山,扶风一带.就是宝鸡地区那一代,所以他把首都定在那儿.再一个人文背景,这地区相对应该说比较发达的或者比较先进吧,经济上应该比较发达,不能说经济上太贫穷或者说自然条件太恶劣.但是最起码的生活没法维持,这也就是定都的必要条件.比如说像秦定都完咸阳以后,到汉朝为什么不定都在洛阳而定都在长安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时长安在当时的人认为来讲,人们把全国的土地分为九等,上中下三大部分,上中下又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六九等,分了九等.而现在的所谓的大西北,渭河流域,关中地区,当初是上上的,被称为"天府之国".现在我们天府之国是指成都平原,当时指天府之国是关中平原.当然这个很重要的原因,和秦始皇在公元前240多年,让一个非常有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叫郑国的给他修一条渠,叫郑国渠,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渠.郑国渠就是引泾河的水,大家知道有个成语叫"泾渭分明".就是泾河的水和渭河的水,一个清的一个浑的.把泾河水引到叫渭北高原,从而把它的当地产量大大提高,国力大大增强.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定都特别要注意的地形.产量提高了,粮食应该是最基本的.社会越落后,历史越久远,粮食对人们的重要性越大.到现在来说我们应该说粮食越来越大家觉得无所谓了,社会越进步,饮食在经济所占的比例越小,因此农业来说对一个古代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洛阳,洛阳有伊洛流域,伊河,洛河.这地方呢,应该说各方面条件农业生产相当好.北京这个地区呢.应该说尤其元明清这三个朝代以后,这个时期经济的发展,因为整个中国经济的东移,我后面还要讲到这些事情.
它不单单是农业,涉及另一个方面的经济,经济重心的东移,而造成都城的东移,也是跟经济有关.我想呢,作为都城的选址这方面呢,这些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是一个单独的因素,还有个军事因素.比如像元代,当然它主要发源地是靠北的,内蒙古或者蒙古.比如清它是东北地区,但是明代为什么也立都北京呢 从南京要迁过来呢 应该说在明代的时候,当时作为军事的主要的来自军事外边的威胁,北面比南面要大得多,南面对它没什么威胁,在明代的时候,在元明清的时候都是这样.这样的话,把政治中心军事指挥中心,放在了北京,应该比放在南方,比放在南京更有利.这也就是为什么选址在北京.元明清,包括辽的南京,金的中都,它既不再往北走,也再不往南走,很重要的原因是这选址这个问题呢.也不单单是看一方面,要看多方面因素.既有军事的;也有政治的;也有人文环境的;也有地理环境的;综合多方面因素.而且不同时代,有不同特点,所谓不同时代有不同特点.因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政治要求;面临的不同军事任务,面临的军事形势.比如在汉代,西汉的时候,它的主要的威胁来自于匈奴,从北部和西部来的匈奴.因此它搁在长安,到了东汉的时候就变成洛阳了.相对来说那时候的匈奴威胁比西汉小多了.它更便于指挥了,为了和匈奴作战便于指挥放得更西部地区;再一个刘秀家的大本营在南阳,南阳在洛阳南部,洛阳离它更近一些;从他的政治势力发展来说搁在洛阳更好一些.因此呢,我就说作为都城的选址,我想不但是中国,可能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都是由多种因素所形成的.最后导致这么一个结果选在哪儿,有时选不好造成王朝的覆亡,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京都的迁移还必须考虑各种地理因素:①京都应建立在经济发达,富饶的地区,以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②京都应选择全国居中的地理位置,或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利政令四达,制内御外;③京都应选择凭险可守的自然条件,以使其不为外力摧毁,国家长治久安.历史上任何政权都城位置的选择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上述三方面条件,而只能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相对有利的地点,所以都城的选定往往反映该时期总的形势.反之,都城一旦确定,也对整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❾ 浅谈地理环境对古埃及文明的影响

古埃及文明属大河文明。就不得不提到尼罗河了。尼罗河下游谷地河三角洲则是人类文明最早发源地之一,古埃及诞生在此

尼罗河流域,它的西面是利比亚沙漠,东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亚沙漠和飞流直泻的大瀑布,北面是三角洲地区没有港湾的海岸。在这些自然屏障的怀抱中,古埃及人可以安全地栖息,无须遭受蛮族入侵所带来的恐惧与苦难。

作为“尼罗河赠礼”的埃及,每年尼罗河水的泛滥,给河谷披上一层厚厚的淤泥,使河谷区土地极其肥沃, 庄稼可以一年三熟。据希腊多德记载:“那里的农夫只需等河水自行泛滥出来,流到田地上灌溉,灌溉后再退回河床,然后每个人把种子撒在自己的土地上,叫猪上去踏进这些种子,以后便只是等待收获了。”在古代埃及,农业始终是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基础。在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下,使古埃及的历史比较单纯。从约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为止,共经历了三十一个王朝。其间虽然经历过内部动 乱和短暂的外族入侵,但总的来说政治状况比较稳定。

尼罗河最下游分成许多汊河流注入地中海,这些汊河流都流在三角洲平原上。三角洲面积约24000平方公里,地势平坦,河渠交织,是古埃及文化的摇篮,也是现代埃及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至今,埃及仍有96%的人口和绝大部分工农业生产集中在这里。因此,尼罗河被视为埃及的生命线。

❿ 地理环境对古代经济和发展有何影响

古代农业经济分为耕种 游牧 打猎 打鱼等。中国从北向南。
水热条件,平原与山区 高原都有明显的区别!
靠近铜矿 铁矿 景德镇陶瓷 木材加工等!
江南蚕和棉花加工行业!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