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笆镇地理位置
⑴ 各具特色的民居资料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 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藏族是一个爱美也善于表现美的民族,因而对于居所的装饰也十分讲究,常见的有在室内墙壁上方绘以吉祥图案,客厅的内壁则画蓝、绿、红三条色带,以寓意蓝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则的民居在门上或绘制日月祥云图,或悬挂风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则竭力渲染外墙和门窗,富于彩绘装饰,气势不凡。
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区别于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显的标志。
民居室内外的陈设显示着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论是农牧民住宅,还是贵族上层府邸,都有供佛的设施。最简单的也设置供案,敬奉菩萨。
富有宗教意义的装饰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标识,外墙门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悬红蓝白三色条形布幔,周围窗套为黑色,屋顶女儿墙的脚线及其转角部位则是红、白、蓝、黄、绿五色布条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观中,此五色分别寓示火、云、天、土、水,以此来表达吉祥的愿望。
还有以墙体装饰表达藏传佛教派别的。如萨迦民居的墙上涂有白色条带,在条带上再涂以相同宽度的土红色和深蓝灰色色带,中空为白色,在建筑主体或院墙直角转弯处及较宽的墙面上,还自上而下地用土红色和白色画出色带,以标识该地区信仰的是萨迦派。
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方式是宗教聚落。宗教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萨的八廓街民居群即是围绕大昭寺发展起来的,是城镇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农牧区的民居聚落的形成以寺院为中心,自由布置、彼此错落,形成不相联属的格局。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大部分居民住着低矮的窝棚,无家贫民只能寄居檐下,栖身道旁。西藏自治区成立后,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居民住房,到199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12.24平方米,农村人均20.36平方米。由于旧西藏经济发展缓慢,建筑材料仅仅局限于块石加粘土,现在的民居已经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建筑材料,盖起了许多高层建筑,使藏式建筑风格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旧西藏绝大部分人家的室内设施极其简陋,现在电视、收录机、成套的藏式家俱已进入普通的藏族居民家庭。中国人的改革开放使藏族居民身上有了更多的钱,他们将自己的住房装修得漂亮且具特色。
⑵ 求详细韩国釜山的城市介绍
釜山位于韩国东南部,是韩国仅次于首尔的第二大城市,是泛太平洋物流中心。其集装箱货运量在2002年居世界的第三位。釜山领区共包括三个广域市和两个道,都分别是釜山广域市、大邱广域市、蔚山广域市和庆尚南道、庆尚北道。领区三市两道面积合计共3.2248万平方公里,占韩国国土总面积的32.3%。领区市道人口合计(2007年数字)共1319.5万,占韩国全国总人口的27.3%。
历史
在高丽王朝时期(十世纪至十四世纪末),釜山被称为Busanpo,Busan的意思为“釜状的山”这是根据城市后面山的形状而得名。而po,则是“海湾”或“海港”的意思。 从十五世纪早期开始,釜山被朝鲜指定为商贸港口,并与日本开展贸易往来,并允许日本人在这里定居。1592年后,釜山被日本人侵入并沦为日本殖民地,1607年战争以后恢复了外交关系,釜山并得以重建。18世纪后叶,日本的势力大肆膨胀,企图侵占韩半岛及大陆,朝鲜民族予以顽强的抵抗。1876年以后与日本重新定位了睦邻友好关系和建立了外交关系。 1876年釜山成为朝鲜第一个国际性的港口,并从1883年开始恢复了与日本的一般商贸往来。1910以后,釜山成为日本保护国的城市,城市中心成为繁华的商阜。在日本统治时期(1910-1945)也快速发展成为现代化的港口城市,轮船可从釜山码头直接开往日本的下关。美丽的釜山
1924年还开设了通往中国、俄罗斯的蒸汽机车铁路。这是在电气化火车还未被引进时朝鲜最早的蒸汽火车。在朝鲜战争时期(1950-1953)山是联合国运送装备和供给到朝鲜的唯一港口。现在在城市周围还保留着很多当年联合国军队建造的防御工事和设施。在当时釜山也是接受从海外返回的难民最多的城市。 从1978开始,釜山开放了三个集装箱港口码头,目前釜山港口的设施和吞吐能力使其成为世界第三大港口。
地理
釜山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除是一个天然良港以外,在其海岸线上还有很好的沙滩和美丽的海滨风釜山卫星图
景;美丽的海岸线
城市的周围被连绵的群山所环抱,城市中的温泉星罗棋布。无论是它的山川景色还是它的海洋风光,釜山都会是一处旅游观光的理想之地。 釜山与韩国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釜山是一个海滨城市。这就意味着在釜山能有海滨旅游和相应的水上的娱乐项目。游客们可以乘船在外围浏览这座城市。
气候
釜山为海洋性气候,与韩国其他城市想比较,釜山的气候比较温和。来釜山旅游的最好季节为春季和秋季。此时釜山天高气爽、气候怡人。 春季时阳光普照,百花盛开。而在秋季,秋叶将世界装扮的五颜六色、丰富多彩。济洲岛位于釜山南部,是一个离岛,属于亚热带气候,非常舒适且环境优美。人们最喜欢在海滩上做日光浴和在清澈的海水里游泳。 釜山的冬季(十二月至三月)也较其他韩国的其他地区暖和一些,除去一、二月份外,很少有低于零度以下的天气。如果您喜欢滑雪和欣赏雪中寺庙的风景,在这个季节来釜山是最好的了。釜山每年六月至八月为夏季,在这个季节常会有台风或季风光临,此外,夏季天气也比较闷热和潮湿,城市周围的一些观光景点也比较拥挤。
交通
由于釜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其交通形式多样,设施比较完善。釜山金海机场又通往世界各主要城市的直飞航班,釜山港也有往返于诸多著名港口的客轮。其国内交通线路主要包括飞机、轮船、火车以及汽车。釜山的道路
在釜山金海国际机场有首尔与釜山之间的航班。从早上6点40分开始到晚上8点30分共计有60多次,平均所需时间是50分左右。票价从2002年5月开始,周一到周四是60,900韩元,周五到周日是65,000韩元。 公共汽车也是首尔与釜山的重要交通方式。在江南高速巴士总站从早上6点开始到第二天凌晨2点每天有70多次出发,大概需要5小时。东首尔综合巴士服务总站是从上午9点开始到下午6点,大概需要5小时30分钟。 釜山还有十分完备的市区交通工具,包括地铁、公共汽车和出租车等。交通一卡通在这些交通工具上均可使用(T-money等)。
产业
领区主要产业有汽车、石油化学、机械设备、电子零配件、通讯设备、纤维、服装、皮革、制鞋、橡胶、造纸、烟草等。 韩国28个国家级重要工业园区8个设在领区三市两道内。其中龟尾工业园区以半导体、信息通讯、电子、纤维釜山的造船行业
产业著称,昌源工业园区被称为韩国机械产业的摇篮,蔚山工业园区以汽车、造船、石油化工为主,温山工业园区非金属工业发达,安静工业园区以能源及造船工业为主,泗川市的晋泗工业园区为外国专用工业园,绿山工业园区中小企业聚居,马山有出口加工区。此外,在釜山韩国还设有釜山镇海经济自由区。领区三市两道进出口贸易规模占韩全国的37%左右,其中出口所占比重超过40%,进口所占比重超过30%。
文化
釜山先后承办了2002年第14届亚运会和韩日世界杯比赛,而且自1995年起,每年都举办的釜山世界电影节,釜山 逐渐成为一个多种文化共存的国际性现代都市。 釜山最吸引人的是海岸观光,因为在东南海岸的海水浴场可观赏到各种奇异的怪石和大小的岛屿,而岩南公园、和二妓台、太宗台的海岸公园的景色尤其美丽,乘坐游船观赏也更佳。随季节变幻,釜山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夏天,各海水浴场举办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秋天,刀鱼市场会举办刀鱼文化观光节;冬天,洛东江下流的候鸟栖息地又成为游客瞩目的焦点。此外,还可参观釜山海洋自然史博物馆、福泉博物馆、釜山市立美术馆和福山博物馆等文化场所。
教育
学校简介 釜山是2005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和2002亚运会的主办城市,也是2002韩日世界杯城市之一。作为韩国两大国立大学之一的釜山大学,以及韩国著名的私立大学之一的东义大学就坐落在这个城市,釜山大学创建于1946年,今天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人文、理工、法律、经济、艺术、医学等13个学院的综合性国家重点大学。釜山大学一直以人才荟萃,师资雄厚著称,不仅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也是国家重要的科研基地,学校现有教师2325人,其中教授552人,副教授135人,助教授214人,目前在校25000多名,其中留学生约700名。现设有41个系、73个硕士点、66个博士点。 釜山大学非常重视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已经分别与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18个国家的97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双边交流合作关系。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等中国优秀大学、在学术及科研方面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学校优势 1.仅次于汉城大学的名门国立大学,国立大学排名第二;在机械工学、产业自动化、情报通讯等领域 中名列韩国大学前茅;自然科学学院和工学院获得最高奖赏。 2.奖学金制度优越,获得学费全免和部分免的学生要占总人数得33%。工学院为优秀学生提供往返机票、生活费等奖学金。 3.韩国跨国企业LG等企业与釜山大学签署用人协议,理工科中国留学生可直接进入LG工作。 课程设置 人文学院:国语国文系、中语中文系、日语日文系、英语英文系、法语法文系、德语德文系、俄语俄文系、汉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考古学系、语言情报学系 社会科学学院:行政学系、政治外交学系、社会福利学系、社会学系、心理学系、文献情报学系、新闻放送学系 自然科科学院:数学系、电子计算机系、统计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微生物学系、分子生物学系、地质学系、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系 工学院:土木工学系、建筑工学系、机械工学系、机械设计工学系、智能机械工学系、纤维工学系、 精密机械工学系、化学工学系、电气工学系、造船·海洋工学系、无机材料工学系、金属工学系、 电子工学系、电脑工学系、高分子工学系、环境工学系、产业工学系、城市工学系、航空宇宙工学系 法学院:法学系 师范学院:教育学系、幼儿教育学系、社会教育学系、特殊教育学系、国民伦理学系、地球科学系、体育学系 商学院:国际贸易学系、经营学系、经济学系、会计学系 药学院:药学系、制药学系 医学院:医学系、护理学系 齿科医学院:齿医学系 生活环境学院:儿童·住居学系、食品营养学系、衣类学系 艺术学院:音乐系、美术系、国乐系、舞蹈系 费用 语言学费 大学学费 报名费 500元 报名费 1000元 学费 25,000元/25周课时 学费 23000--35000元/年 教材费 另交 教材费 另交 住宿:700元/月; 餐费:1000元/月(以校内吃住为准) 学校提供宿舍,费用每间为2000元左右(含饭费) 学习期间 (常规课程) 学 期 开讲日期 终讲日期 春季学期 2004.3.8 2004.5.14 夏季学期 2004.6.7 2004.8.13 秋季学期 2004.9.6 2004.11.12 冬季学期 2004.11.29 2005.2.4 东义大学创建于1977年,开始仅有六个系四百多名学生。历经五年1983年发展成综合性大学,这在韩国的私立大学中是前无先例的。东义大学以真理·正义·创意为建学理念,以成为东北亚核心大学为目标培养全球性人才。2002年招收新手四千多名,研究生四百多名。目前东义大学已经培养出三万三千多名本科生。成为了社会的栋梁。东义大学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名门私立学院。在拥有辉煌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研究水平,向有特色化、世界化奋斗,向世界百强全球性名牌大学腾飞。 东义大学目前有人文学院,法学院,行政学院,自然科学学院,韩医科学院,生活科学院,理工学院,体育艺术学院,电影媒体学院等九个单科学院,67个专业,并设有6个研究生院。目前东义大学有21000多名在校生,其中有20000多名本科生,760多名硕士研究生,140多名博士研究生。学校有700名教职员工,其中有408名教授,17名外籍教授。
印象
釜山
作为国际化的现代都市,釜山不仅是连接亚洲、欧洲和北美的东北亚中心,也同隔海相望的日本进行着活跃的贸易文化交流。也因此,釜山逐渐成为一个多种文化共存的国际性都市。 釜山先后承办了2002年第14届亚运会和韩日世界杯比赛,而且自1995年起,每年都举办的釜山世界电影节吸引着世界各地爱好电影的人士前来参加。釜山展示会议中心BEXCO设有专门的会议室和展示厅,世界性的会议不断。此外,贸易发达的釜山也是购物的好地方。乐天百货店、草梁外国人商街、南浦洞街、国际市场、西面市场等主要购物场所吸引着以日本为首的众多国外游客。 在釜山观光大致分为海岸观光和内陆观光两部分。海岸观光主要指海水浴场、岛屿、海岸公园等,内陆观光则指釜山市内、历史遗址、金井山城、梵鱼寺、东莱乡校、东三洞贝冢、釜山世界杯体育场、BEXCO等。但釜山最吸引人的还是海岸观光,因为在东南海岸的海水浴场可观赏到各种奇异的怪石和大小的岛屿。较著名的海水浴场有海云台海水浴场、广安里海水浴场、松亭海水浴场等,除游泳外还能乘坐游艇、快艇和香蕉艇等。而岩南公园、和二妓台、太宗台的海岸公园的景色尤其美丽,在太宗台和海运台乘坐游船观赏更佳。 釜山
随季节变幻,釜山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夏天,各海水浴场举办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秋天,刀鱼市场会举办刀鱼文化观光节;冬天,洛东江下流的候鸟栖息地又成为游客瞩目的焦点。近来,因电影“朋友”的知名度,龙头山公园和刀鱼市场一跃成为新的观光景点。此外,釜山的东莱葱饼和生鱼片也很有名。另有釜山海洋自然史博物馆、福泉博物馆、釜山市立美术馆和福山博物馆等文化场所。
城市景区
釜山市最主要的旅游区域和观光点有:海云台(Haeundae)海水游乐场和太宗台(Taejongdae)游园地、五六岛(Oryukdo island)、釜山札嘎其鱼市场(agalchi Fish Market)和韩国最大的山城-金井山城(Geumjeongsanseong)还有梵鱼寺(Beomeo Temple为韩国最大的五座佛教寺庙之一)、联合国公墓美丽的夜景
(也是世界上唯一的联合国公墓,用以纪念在朝鲜战争中死去的联合国军人)等等。釜山的海产品和海滩都非常著名,还有有众多的岛屿,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尽管其国际化的程度还不如首尔,但其著名的海水浴场、美丽的山峦、古老的寺庙和丰富多彩的海滨娱乐活动和当地风格独特的饮食文化都使其成为韩国最吸引游客观光和度假的旅游胜地。 蔚山岩 蔚山岩由6个花岗岩山峰组成,周长4公里。登上蔚山岩,可以看到雪岳山的胜景和东海、达摩峰、鹤沙坪水库一带。蔚山岩名字的由来有3种传说:一说是由于出现篱笆路而称作“蔚山”(韩国语法相似),又说取自庆尚南道蔚山的地名,还有说是将“哭的山”用韩国语汉字化。天上下雨打雷的声音好象整个山在哭泣,所以也称天吼山。 登上蔚山岩顶峰(4公里),大约需要2个小时。经过神兴寺沿着大路走约10分钟,转到左边的路上,可以看到一座桥。过了桥右边是安养庵,再往前走25分钟,左边是内院庵,从这里的休息处去继祖庵约需10分钟(300米)。继祖庵位于一块巨大圆石下的洞内,里面有一个人就可以推动的摇晃石。继祖庵是利用天然岩洞建造的庵,站在摇晃石前面向继祖庵后看,可以仰望蔚山岩。从继祖庵沿着陡峭的山路爬500米,有被称作东洋最大岩石的蔚山岩,高950米,四周是绝壁,有808级铁梯,任何人都可以轻而易举登顶。
太宗台 太宗台是釜山市的受保护文物,与五六岛一起都属于代表釜山的岩石海岸,十分有名。以海拔250米的最高峰为中心,长有松树等200多种茂密的树木。 新罗(古代国家之一,占领朝鲜半岛的一部分,BC57-AD935)第29代王——太宗武烈王(604-661)巡视全国时曾在太宗台射箭游玩,因此而叫太宗台。太宗台的灯塔下有一块神仙岩,据说曾有神仙来此居住。 神仙岩上有一块望夫石,据说是一个女子天天在此等候被强行带到日本的丈夫归来,最后化成了石像。每当大旱时,太宗台就在举行祭雨仪式,每年阴历5月初十下的雨则称为太宗雨。天气晴朗的时在了望台上还可以看到远处的对岸马岛(日本的岛屿)。 闲丽海上国家公园 闲丽海上国家公园(Hallyohaesang)位于韩国南海岸的尚庆南道闲山岛水道至全罗南道丽水弯之间,这一带是属于锯齿形(Rias)的海岸,秀丽景观令人目不暇接。平静如镜、一望无垠的大海上,散布无数小岛与悬崖峭壁,形成天然屏风,最适合乘船眺望。 釜山 水中翼船“天使号”由釜山至丽水穿梭于各岛屿之间,比起陆路快了很多,途中经过保留有丰富史迹的忠武、以“鹤之岛”闻名的三千浦,游客亦可在南海锦山下船游览。这个海上公园包括巨济岛海金刚地区、闲山岛地区、三千浦地区、露梁、锦山和梧桐地区等,面积达507平方公里。沿岸有许多良港和400多个形状各异的大小岛屿。这里还是朝鲜时代李舜臣将军抗击倭寇的古战场,名胜古迹保留甚多;当然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也使得这里必然成了进行水上运动和避暑的佳选。 从釜山西端的“闲山岛”至“全南丽水”一带,是锯齿形海岸,秀丽景观令人目不暇接。称得上韩国八景其中之一的闲丽国立公园里有430多种大小不同的岛屿、海水浴场、忠武公李舜臣将军遗迹、温带植物、丰富多样的海藻类等融合在一起编织出一幅美丽的海景图。闲丽海上国立公园分为6个部分。由齐岩怪石组成的海上绝景的巨济金刚地区,有李舜臣将军战胜地的统营闲山地区,以鹤岛有名的三千浦地区,有南海大桥的南海大桥地区,拥有南海金刚和尚州海水浴场的尚州金刚地区和梧桐岛地区,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最适合乘船游览。游览巨济岛的海金刚,可在釜山乘船到“长承浦”(约1小时),再由“成承浦”乘游艇即可。蓬勃发展的城市建设
梵鱼寺 梵鱼寺位于釜山的名山金井山麓,是距今约1300年前的新罗(BC59-AC932年以庆尚地道区为中心的国家)文武王(661-681)18年(678年)时期义湘大师(625-702)所建。 地理志《增东国与地胜览》中,对梵鱼寺的来由是这样记载的:金井山的山脊上有一井,呈金色,有金色鱼乘五色云自天而下至井内玩耍,故得名金井山、梵鱼寺。 梵鱼寺最初的建筑在壬辰倭乱(1592-1598)时被毁,而现在的建筑是1713年重建的。大雄殿建筑手法细腻而华丽,堪称李朝时期(1392-1910)建筑之顶峰。 寺内有建于9世纪左右的三层石塔和由四根柱子支撑的一柱门,还有7座殿阁、楼阁,3扇门,11座庵堂等。此外还有受保护植物-藤树林与其间的溪谷融为一体,每年5月周围的景致尤显美丽。 广安里海水浴场 广安里海水浴场是位于市中心和海云台之间的道路中,到此来的游客仅次于海云台海水浴场。因位于城市中心,交通非常的方便,每年都有30多万名游客到此来。长1.8km,宽120多万平方米,海水清澈。 广安里海水浴场要比在一个山中间的海云台海水浴场更宽,水深更完满一些。在海水浴场旁边沿着海岸线还可以看到很多气氛幽雅的咖啡厅,酒吧等娱乐场所,还有韩国最大规模的海鲜中心,在这里可以品尝到物美价廉的生鱼片,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游乐设施,公园,滑水运动,冲浪等丰富多样的海上运动,不分季节这里
的游客总是络绎不绝。 特别是这里的建筑都用透明的玻璃作成或天棚是圆形,给人以到外国休假一样的感觉。虽然有很多饭店和住宿设施,但在休假旺季要提前预定。
美食
釜山以海鲜著名,吃生鱼片就要到釜山鱼贝市场(札嘎其市场)或日式餐厅,在海云台及广安里海边,也有海鲜店排比相列。 家喻户晓的烤牛排(先以盐巴、麻油腌后放在铁板上烤熟)的起源地便是海云台,著名的餐厅有望月山丘的望月之家与富光花园,还有山丘的樱花行道树与海景陪衬。 面粉加海鲜,加葱煎成的海鲜葱煎饼,是东莱温泉的著名小吃;闲丽水道沿岸的海鲜烹饪、统营的寿司也很著名。 单独品尝是美味,两种味道的五花肉放一起用生菜包着吃别有风味,觉得只吃五花肉味道不够丰富的话,推荐蒸去轻油的石锅饭。位置:钟路piano 街第一个右边胡同。 营业时间:12:00~00:00(常年营业) 价格:五花肉铁锅烧烤 8,000韩元,猪脖子铁锅烧烤 8,000韩元(以两份起),蒸去轻油铁锅饭 8,000韩元。 凡是韩国人,都有过以焦急的心情注视慢慢烤熟的肉干坐着流过口水的记忆。“Cannaceae烧烤”是在用900度的火炉上烤出来的,也许更合性急的人的胃口。本店推荐的特色料理,是鲜五花肉和Cannaceae特有的辣味调出来的五花肉,也可以和猪脖子肉拼盘。单独品尝是美味,两种味道的五花肉放一起用生菜包着吃别有风味,觉得只吃五花肉味道不够丰富的话,推荐蒸去轻油的石锅饭。
购物
高丽人参、韩式器皿、韩式首饰、民俗工艺品、烤牛排、海鲜著、生鱼片. 釜山繁华的商业区-光复洞(南浦洞地铁站下车),从城市气息浓厚的地下商街、百货公司、免税店到经营民俗手工艺土产品的商店,时髦商品琳琅满目,可与首尔的明洞街媲美。 国际市场购物,这里有讲价、挑选的余地;价廉物美。免税店设在海云台各大饭店及机场之中;忠武是螺钿漆器的原产地,品质与技术堪称最高水准,家具虽然昂贵,但小巧玲珑的珠宝盒,却是馈赠亲友最好的礼物。
娱乐
韩国的温泉在其形成方式上同中国、日本不同。目前韩国共有80个各式温泉。中国、日本的温泉大多为火山生成,水较刺激人体;而韩国的温泉则是从花岗岩中涌出,水温较低、水质细腻。尤其是韩国的硫磺温泉富含硫磺、钾、镁等矿物质,许多游客慕名前往。 滑雪是深受韩国及东南亚游客欢迎的冬季运动,每年自12月到来年的3月是韩国滑雪的高峰期,每个滑雪场都设备齐全,并提供各种优质服务,大部分滑雪场都具备夜间滑雪设施,住宿设施也很齐全。 韩国的高尔夫运动也被众人所津津乐道,韩国现有120多个高尔夫球场,大部分在首尔附近,庆州、济州等地方也有。各球场价格虽然有所差异,但费用一般为周一至周五8-9万韩圆,周末为11万韩圆。
旅游贴士
1.这里风吹量比较大,所以到此来旅游时应戴帽子和眼镜。2、釜山每年六月至八月为夏季,在这个季美丽的釜山
节常会有台风或季风光临,此外,夏季天气也比较闷热和潮湿,城市周围的一些观光景点也比较拥挤。
釜山国际电影节
釜山国际电影节的历史并不久远,从1996年创办至今,只不过才7年的历史。7年就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电影人和电影商热衷光顾的电影节,釜山国际电影节有其不同于其他电影节之处。 如果说这些题材敏感的影片受欢迎只是一个偶然,不足以体现釜山电影节的魄力,那么电影节的一些长久做法则可以使人相信这一电影节的确有其自身的特殊魅力。 在奖项设置上,釜山电影节中惟一的竞赛奖新潮流奖,也是它最具价值的奖,是专为鼓励亚洲新生代的电影人所设,只接纳新导演的处女作或是第二部作品。 而志在鼓励为韩国电影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电影人的韩国电影奖,它的对象是韩国以外的电影人。今年这一奖颁发给了法国人Alain Jacques Louis Patel,因为他创办的杜维尔亚洲影展(Festival Film Asiatiq ue de Deauville) 为韩国电影走向世界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小的细节都可以看到釜山电影节的气度和胸襟。 此外,釜山电影节从第三届起开始还同时举办一个名为PPP(Pusan Promotion Play) 的商业活动。釜山国际电影节
这个PPP功能可以分为三方面,一是研讨各地电影市场的商机和出路;二是来为亚洲各地电影商筹拍的新片找到足够的资金;此外便是设立奖项以现金方式来资助一些影片的拍摄计划。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商业活。 影节才会有如此多的电影人愿意参加,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拉到赞助资金有时候比得奖还要重要。在名与利的权衡上,韩国人的做法显然更为实际一些,评奖只是一个招牌而已,能吸引众多电影人携片到场参与才是目的。其结果除了自己学习借鉴不用步出家门之外,还能趁机为人为己牵线搭桥做生意。这样的做法不仅仅显示了韩国人的精明,更显示出他们的魄力。
市徽
市徽由海鸥、山、海、江以及五六岛构成方型标志,表现出均衡和动感。海鸥是釜山的象征。釜山的地理特点是被山、海和江河所环绕。上端正三角代表山、宇宙、空间和创造。下端倒三角代表江河、海,背景代表城市。浪花象征釜山迈向世界化和未来化的豪情。
市花
鲜艳明亮的山茶花是釜山的市花,山茶树是釜山的市树。深红色的花朵,深绿色的树叶,象征釜山人忠实、纯洁、大海般深厚的市民精神,而山茶树阔大的树叶显现出釜山市民的活力和热情。
市鸟
釜山的市鸟是海鸥,海鸥雪白的翅膀和身体象征白衣民族,海鸥沿着一望无际的大海冲向蓝天,象征着釜山市民坚韧不拔的精神。
⑶ 现代窑洞
窑洞居住形式
我国黄土高原在劳动人民的开发利用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大窑洞区:陕北、陇东、豫西、晋中。而其中以豫西最为典型。是我国居住建筑中的瑰宝。豫西是指从郑州以西的黄河两岸(主要是南岸)到与陕西搭界的潼关为止,现在的荥阳、巩县、偃师、洛阳、新安、义马、渑池、陕县、三门峡市、灵宝、孟县、孟津、济源等县市。另外如太行山区的林县、辉县,以及嵩县、卢氏,乃至襄城县也有窑居。
在郑州以西,黄河以南,崤山、熊耳山和嵩山以北,以及黄河北岸的孟县西部,济源县的西南部属于黄土台地区陵区。黄土的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厚,灵宝、三门峡等地黄土层厚约20至30米,巩县、荥阳一带黄土则厚达40米以上。在这些地区,黄土阶地、黄土塬和黄土丘陵广泛分布。这里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垂直节理,壁立不易倒塌可塑易凿是其特点,经过多年雨水冲刷,形成冲沟、断崖。在原始社会晚期,穴居就成为这一广大区域氏族部落普遍采用的一种居住形式。随着原始人营造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的提高,穴居一方面从袋状竖穴逐步发展到半地穴,最后完全上升到地面,成为地面建筑的房屋。同时另一方面,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穴居却仍然保留着。由于地理条件没有发生大的根本性变化,我们的祖先依然深深地眷恋着这得天独厚的黄土地,不过,穴居住所的营造在技术上和经验上更加有所提高和改进了。
窑居的最大特点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那丰厚的黄土层。由于是在地层中间挖窑居住,不占用耕地,施工简易,而且不用梁、檩、椽、柱等木料,也不用大量的砖瓦,所以经济实惠、造价极低。这样的窑洞防火、防震性好。黄土丘陵的岭岭沟沟畔的窑洞,不象石头洞穴那样冰冷,而是渗水性、透气性都很好,住在里面,冬暖夏凉,舒适温馨,和养育我们的大地非常亲近贴切,有一种婴孩偎在母亲的怀抱里的安宓感觉。
现代建筑学家认为,窑居这种建筑的哲学思想是要表现人类原本是生根于大地的,寓于大地之中,是建筑生根于大地的典型代表。其自然风格乡土气息充分体现了敦厚朴实的性格。他们称窑居是“文明建筑”。窑居这种就地建设,经济节能,不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建筑不超于自然,而埋藏在大自然之中的形式,极具乡土特色。平常在结婚仪式中有一个仪式叫“入洞房”,其实是指新房而言,可是在窑居区,则是真正入“洞”房了,因为新房就是整治一新的窑洞啊。
靠崖窑
靠崖窑又叫靠山窑。这种窑洞是选择天然的崖面,往往是在冲沟的两边,有十几米、几十米高的崖面,或者是岭的断面、截头。由于崖面的形成是天然的,所以,在方向的选择上,对于座北朝南这样的房屋建造的规矩,不十分严格。人们尽量挑选南北朝向的向阳的一面,但多数根据崖面自然的方向,有东、有西、有南,也有北。
崖面选定后,即开始动手将崖面切削修整成陡立垂直平整的壁面。就像盖房屋垒墙一样,不能倾斜,或凸凹不平。崖面的宽度面积根据需要而定。如果是一层窑,三孔窑洞,大约崖面高7-10米,宽10-15米。这个崖面俗称“窑脸”、“窑脑”。窑脸修整好后,即可以从其下部沿水平方向向土层纵深掏挖横穴,即窑洞了。窑洞有几种形式:
窑间窑 这是充分利用黄土层的一种窑洞。开挖时,先凿一个门的宽度,门的高度加上一个天窗的高度,这样一个向深处挖5尺(约1米到2米)的拱形空间,即是“窑间”。相当于一个门洞。第二步,在门洞之后扩大,开挖高3米,宽3米的拱形窑洞体,洞的进深,根据需要而定。但一般是采用单数,如一丈,一丈五等,深得可达3丈。
间墙窑此种形式是不挖窑间,也就是不挖门洞,而是根据所需窑洞的高度和宽度,如果是3米宽3米高的窑洞,即一开始就按这个尺寸去挖。窑体挖好后,在窑体前与窑脸看齐用砖或坯垒砌窑间墙,把窑洞封好,墙上要留门和窗。在上部与拱形窑顶接近处设置一个通风出烟的口,俗称“马眼”,一尺半(50公分)见方。在门上设天窗,间墙窑的窑门前光线充足,比窑间窑采光好。
无论哪种窑,只是在开挖窑洞出口处即窑门脸时有所不同。而窑体都是一样的。窑体的宽度一般在3米左右。不开挖跨度宽的窑洞,以防止坍塌。但进深可以自由延长。当需要多室时,就向深处发展,有达20米的。窑洞在适当的位置留横隔墙,形成二个或数个间。还有一种形式是在窑洞内的侧壁向左或向右开挖套间。套间在崖面只开窗口而不设门。又可在窑洞的里间的侧壁上掏挖“拐窑”,这种窑在整个窑洞的后部,离窑脸远,所以无法开窗。因而里边光线、通风均不好。但其隐蔽性很好,在战乱的年代里,是人们躲避藏身的去所。当然存放物品更是严实安全,并且这种窑存放粮食不易变坏。
天窑 在黄土层很厚的地带,人们常爱在窑洞之上再挖一层窑洞。俗称这种窑上带的窑为天窑,也叫悬窑。大概因其高高在上的原因而起的名吧。一般人口不多,财力、物力有限的人家,只设置一间天窑,供存放物品与躲避兵祸匪乱。天窑不在窑脸开门,只设一窗,进出从内部凿挖出口,设梯子与下面的窑洞相通。
在有些大家庭,人多、财足、物丰,则要气派的多,底层窑洞在三间或数间以上,一字排开,然后在其上凿挖二层甚至三层以上的天窑。形成一个窑洞群。其壁立的崖面即窑脸有二三十米高,三几十米宽,底层是数间拱形门,在其上相对应有二层乃至数层天窑,只有窗户,门设在内部。远远地从前面望去,犹如几层的大高楼,颇为雄壮美观。
上面说 的上下窑之间的相通处设在窑洞内部是说一般的情况下,但也有例外,就象楼房一样,一般上下的楼梯设在内部,但也有设在外部的。这种形式的窑比较复杂。首先在开削窑脸时,在一层窑洞之上的窑脸要向后凿削去2-3米,以便留出一个平台,这样二层的天窑就可以开门了。很象梯田的形式。上下层相连的阶梯开在窑洞的最边上,仍依山势,利用黄土,凿出阶梯。是明梯而不是暗梯,这与开放式的单面楼房几乎一模一样。
两层以上的窑居,其厕所如何解决呢?人们有一办法。在巩县新中乡,有一个十分富有的地主乡绅张诰家,房产窑产很大,其窑修建得很气派,窑上挖窑,有二层、三层以上的,窑脸高大宽广,很有气势。二层以上都是住人的寝室,平时上下是从窑脸的一边依崖势修一明梯。窑层高,窑院大,居住在上层离设在院子下首的厕所有相当的距离,又高又远,拉屎撒尿成了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工匠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上层窑洞的最边上修筑一厕所,为解决蓄存粪尿,免得上下掏粪不便,粪坑设在最底层,在地面以下。然后从上到下修一个高高直直的方形直筒,象电梯上下的空间一样,这样从上面的粪尿离粪坑有几丈高,尤其是大便时,从上面跌到底下,要隔一段时间,才会听到“咚”的一声响,象放炮一样!这是由于落体运动的重力加速度的原因。这种高空厕所,成为当地一个非常有趣的特殊现象,凡是去过那儿的人都会留下难忘的印象。
房洞结合窑以上几种是纯粹的窑洞。还有的是在窑洞口处紧贴窑脸建房,依窑脑为房的大脊,顺势向前倾斜建成一面坡房顶,当地老百姓也称其为崛肚房。这种房因只一面坡,内部不大,里面与窑洞相连。外面仍与房一样,设门与窗。从正面望去,俨然一座房,走进里面才知是房窑结合。这种形式,既有房屋明亮宽畅,通风便利,房坡易于修理的优点,又有睡卧安宁,冬暖夏凉,贮藏安全的窑洞优点,是劳动人民的一个创造。
以上靠崖窑,简易的是一字平列一至三间或二间的窑洞,洞前整理出一块平地,即可成为一处居住场所。然而,人们总是对自己的活动休息场所给以十分的重视,往往还要形成一个院子,它有以下形式:
靠崖窑院
自然式最简单的,是在窑洞前及左右用树木的枝条编织成一个篱笆院及木门,沿篱笆栽种一些花草植物,与那依黄土崖上自然生长的酸枣棵和野草等植物浑然成为一体,二三间窑洞掩映在其中,十足的天然野趣。
再进一步,依然是那三间靠崖的窑洞,然而用泥垛墙或土坯围起院子,搭一个简易的门楼,黄土的崖,黄土的洞,黄土的围墙,配上木质的门和窗,质朴而不饰雕凿,给人温馨的泥土芳香,处在其中便融进了养育人类文明的黄色。
(图1)
后窑前房式以窑洞为主房(或曰上房)或是并排挖三孔窑,中间的一孔开门,两边两孔不开门,只设窗,两边两间在里边间墙上开挖通道与中间一孔相通连。形成一明二暗的主窑。又有三孔窑洞各安置门窗,各处独立,三孔并排的形式。然后在窑洞前边的东西两侧盖厢房(当地称厦房),各三间或各五间,通常是两面坡起脊房,也有是把厢房盖成单坡房的。南边修围墙,盖门楼。这种结构,窑洞高大,两厢房不高过窑洞,与平原上的三合院一样。
再有一种与上种类似,不过更讲究。主窑不是独立的窑洞,而是在一明二暗的前紧贴窑脸修楼檐,盖成房洞结合式,有的房为硬山式,较严整朴素。的有则房前出檐,安装明柱,形成带走廊的出檐上房,更显得气派。前边东西两侧盖厢房,南边或盖临待房,或起围墙盖门楼。俨然一座依山而建的三合院或四合院。
带后窑的窑院在地面较宽绰的村子,往往还有一种窑院。前边是一个完整的由房屋组成的四合院,绕过院子,后面又一小院,则是窑洞,窑和房不相接,各自独立,老百姓称这为“带后窑”。窑洞不起主房的作用了,而是属于附属的后院或内院。
组合窑院这种窑院,往往选择一处较高大有足够横长度的崖面,崖面挖一排窑洞,窑前是房屋,分成数个院子,各有大门,而最后边的窑洞则是各院相通,并不分割。晚上,各家关上大门,住在里边的人们有事时各从后面窑洞前你来我往很方便。这种院子多为同族数家共建,既方便生活,又宜于共同防贼防盗。多见于沿河沟的小山村。
天生窑院上述几种窑院都是属于单面的靠崖窑洞,另有一种靠崖窑院十分别致,充分利用崖面,又节省木料、砖瓦、草之类,用窑洞形成一个三合院或四合院。这种窑院称为天生窑院,也有叫天井窑院的。此院的地址选择是在不太高的山崖,从根部先凿一孔窑洞3-5丈(10-15米)深为大门洞,之后,扩大开挖成一个四方形的露天天井,门洞的一面除外,在其余三面的坑壁上凿窑洞,每面壁上根据需要挖一至三孔窑洞不等。从外面望去是一孔窑洞,进去则是一豁然开朗的窑院。充分利用了地层。这种院子开挖的土方量是很大的。
靠崖窑洞是一种古老的民居,结实的土质,使有些窑洞虽逾千年仍坚固如常。巩县南窑湾村是唐代著名大诗人的杜甫的家乡。他的故居就是窑洞的形式。窑洞座落在一个黄土崖头下,这座高200米左右的崖形状很象一座笔架,崖身稳健,崖头三峰挺立,当地群众呼为笔架山,崖根有一窑洞,即著名的杜甫诞生窑。后历朝文人雅士,大官名宦拜瞻络绎不绝。解放后,经过修整加固等保护措施,焕发了新生,窑前有厢房,窑房结合形成一个四合院。院前百米处即有清彻的东寺河从院门前流过,一直到伊洛河里。河边垂柳依依,风景十分优雅。
在巩县站街北瑶湾著名的伊洛河入黄河处河水宽阔清彻,岸边是壁立的黄土陵崖,其中有五孔大窑在一个码头边上,群众叫它“龙窑”,这是清朝末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逃跑到西安,后来返回北京时顺伊洛河走水路,当年的地方官为其特意叫百姓赶挖的临时休息处。至今犹存。窑体高大,想当年接驾时,窑洞内外肯定布置的十分华丽。由此可见窑洞在巩县是多么受人欢迎的居住,就连接皇上大驾,也用窑洞而不盖别宫。而这个地方官也特别会体会奉迎上司,用这浓郁的别具乡土气息风格的住所来讨好主子的欢心。
在卢氏县城附近的南窑村和城东的湾子村,黄土崖架高,土质好,至今仍保留着完好无损的高级窑洞。当年富有的人家看中了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不惜代价,修建了一些质量很高的窑洞。窑内极宽敞,内部窑壁经过仔细整削镶砖并用泥浆抹光,最后白灰粉刷饰墙,窑上筑有木板楼,窑楼巧妙结合,高大精美宏伟。数百年的历史过去,依然风韵犹存。
地坑窑院
以上的窑院的窑洞都是在地面以上挖掘的。与平地上建房屋一样。但有一种是在地面以下建的窑院,叫做天井窑院,又叫地坑院、地阴坑,或者就叫地窑、窑坑。
地坑院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挖的。在黄土丘陵地区,有一种地形类似岗地,叫做塬。从地面上平视看去,象是一道亘绵数里高数百米的山岗。待上到岗顶发现它是一马平川的平原,一点儿也没有在岭上的感觉。塬上高大的树木很少,水也很深,黄土层却很厚。这里起土垒墙盖房,比较困难,又无天然崖面可以利用。勤劳智慧的人民创造出了一种解决以上困难的方法,给自己营造居住的场所。
(图2)
他们是往地下发掘,造成人工崖面。先在地面上辟一长、宽十数米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界限,然后向下直掘下去。深度达8米左右。造成了四壁有崖面的院子。然后在四面坑壁上掏挖窑洞。坑的形状以方为主,也有长方、丁字等形状。相对的两面坑壁之间距离窄者5-8米,长的一边有达15-50米者。地坑的深度由窑洞本身的高度再加上必要的覆盖土层厚度来决定,其厚度要以能抗得住重力压震来衡量,所以,深度至少5米,一般都在8米左右,亦有达10米者。坑的顶边上与底边上下垂直,形成一个方体或长方体、丁字体的坑。每壁上挖一窑、二窑或三窑。大的地坑院,每面坑壁掏挖三孔窑,这三孔窑或各自独立;或一明二暗,即中间一孔有间,两边两孔为暗间,只有窗不开门,与明间在里边相通。窑洞口高2.5米至3米,宽1米至1.5米。进深根据人口多少和经济条件的状况而定。站在地坑中,俨然与四合院同样感受。
进入地坑院的方式是自地面开辟斜道往下通到地坑院中。这斜道不是一条道直通到底,颇有讲究。考虑到进来的人便于与地坑院内招呼应候,入口不能离地坑过远,所以采用折角的方式,通道口贴近坑院上沿,旋转半圈下降,这一段阶梯是露天的。然后阶梯与地坑院角上的一孔窑洞相接,打成隧道由窑洞内进入院中。窑洞内这段阶梯上面的土不用全部揭去了,这样一来减少了土方量,二来利用窑洞做成大门洞,安上大门,封闭很好,对坑院的安全非常重要。同时又保护了接近院子的这一段阶梯不被雨水淋浇破坏,一举两得。做门洞的这孔窑洞,从地坑院内看,其仍和其它窑洞一样,外形不变,不破坏院子的整体性。而外入口处看,则是一地道的门洞,做成门楼模样,与阶道一样宽窄。窑洞内除了走道阶梯外,其余空间可以打水井、放物件。充分利用。如果地坑院附近有天然崖面,则从崖面上掘隧道下降进入地坑院。当地群众把进入坑院的通道叫“窑漫道”或“门洞”。
地坑院的最上沿的四周,都要修筑一道坑檐,向院内伸出30-50公分,成坡状,专为防止雨水冲刷,保护坑沿部位。紧贴檐外沿砌成50公分高的矮墙,俗称“女儿墙”或“护崖墙”。这墙和檐用砖瓦砌成,家境不太好的,墙就用土垛成。有条件的,则对此墙十分讲究。先在坑沿顶部四周砌上几层砖,砖的砌法多种多样,有一平一立,有出狗牙齿的,甚或有用专门的花瓷砖镶砌。然后再用瓦做出护坑檐,檐外的女儿墙砌成镂空、十字、实心等各式各样的形式,总之,是既坚固又美观。就好象给坑院戴上了一圈美丽的帽箍,非常引人注目。女儿墙虽不高,但其作用却很大,它能保护地坑院不受雨水的冲灌,阻止家禽、家畜或牲口等掉下坑院,同时也给在地面上的人一个标志,提醒并保护人们尤其是小孩子不小心掉下去。
女儿墙以外四周的地面,在一定距离内都修整的结实平整。人们习惯在此设打谷场。打谷场用石磙碾得平实光洁,而且往往设在用作仓库的窑洞的上方。从仓窑里边的顶部凿洞,直通到地面的打谷场上。收获的季节,各种农作物运到场上打收扬净,就直接在谷物上从洞口灌入地坑院内的囤中了,真是便捷极了,省去了人们上下运输驮运之劳,又不用安装什么设备。劳动人民就是这样的巧妙利用环境。适应环境。打谷场上的洞口,平时置席棚遮蔽,洞口用严实的物件压紧,以防风雨。
地坑院内,依朝向有主次之分,一如地面的四合院。以与窑漫道相对的方位为上,一般上方三孔窑洞,正中一孔为主窑,主窑的窑门较高宽,是一门带左右两窗;两边的为陪窑,则较主窑稍低窄,是一门一窗。左陪窑的窗在门左边,右陪窑的窗在门右边,十分对称。其余三面窑洞均属陪窑,分为东陪窑、西陪窑、南陪窑。主窑由家长辈居住,儿女辈住左右,牲口窑、家禽、仓库、厕所等在下方。窑漫道设在东陪窑最南边的一孔窑内。院子地面沿坑壁二米宽的四周修成走道,其余院中间部位则比走道挖低30公分,形成一个天井,称为院心。天井周边用砖镶起,这与南方的天井院十分相似。平时可在其中劳作,种树。下雨天,承接雨水,院子中心下侧挖掘一个直径半米、深约10米的天井,群众称其“渗井”,废水流进渗井后,再渗入到地下。除非遇到特大水涝,平时渗井足可以胜任一般排水量。各家还自备有水井,一般设在窑漫道的窑内,由于水位很深,都是辘轳井。灶设在主窑内的窗户下面,另外相对应的在窗子外面再垒一锅灶,到夏天时使用。
地坑院内的窑与靠崖窑相同,窑体可大可小,如果需要大时就向纵深开拓。窑门之上设亮窗,亮窗之上在拱形最高处设方形出气孔。窑的门旁离地面一米高处设窗户,一般是主窑门两旁各有一窗,陪窑只有一门一窗。无论几个窗户,其下沿距地面一米,上沿与门齐。仅有一处不同,是地坑窑院在窑门的上方不设“眼眨毛”,因为在坑的顶洞四周已有溜水檐了。也可以说把“眼眨毛”移到了坑最上沿了。
地坑院还可以象地面的四合院一样,有多个院组合,形成二进院、三进院。其基址还是一个地坑,不过是长方形的了。如是个二进院,在两个院之间垒一道横墙,墙中间修筑二门(如四合院的垂花门),二门以内为影壁,绕过影壁又一个地坑院展现在眼前。也有的是在地坑院中间盖房子将一个地坑院隔成两个,房子中间是门,成为二个院的通道。
另外,地坑院可以成组,就是2-3个或5-6个地坑院为一组,各个院子独为一坑,但出入的隧道共用一个,在门洞处又有不同方向的分支隧道通向各个地坑院。这样可以节省挖掘入口阶梯隧洞所费的土方。
锢窑
前面所述的各种窑洞无论是向崖腹处横掏,还是向地下深挖,都是借助自然的土层挖出来的,不过不要认为凡是窑居都是这样,还有一种窑洞是全靠人工垒出来的,这就是锢窑。从郑州往西的荥阳、巩县一直到灵宝,各市县都有锢窑与靠崖窑、天井窑相伴。
锢窑多是在没有良好的崖畔和岗地的条件下产生。锢窑是在地面上建造的。用砖、或石、或土坯建造成一层或二层的拱券式房屋。因其不用梁檩椽,又没有屋盖,内部和窑洞一样,所以称为锢窑。锢窑不用木材,主要是因地取材,以土、石锢成,省工本,而且坚固,冬暖夏凉,所以人们乐意锢窑。
锢窑所用的材料,因地制宜。在黄土丘陵区,有的地方丘陵不高,土层不厚,无法打窑,就用黄土脱成土坯,用土坯锢成窑。在有的地方,黄土下覆盖着石头,比如巩县小关镇这个地方,人们就地取石,把天然石头打制成用作建筑的料石,料石即有一定规格的石头块,锢成石头窑。还有些地方,如巩县、密县、义马等地地下煤矿藏丰富,人们就地采煤把土烧制成砖,用砖锢窑。
锢窑的制作,腿与整个窑间的跨度是关键。两腿之间的跨度不能大,跨度过大,腿过细,就会向两边蹬,那样一来,整个顶就塌下来了。所以锢窑跨度一般不超过3米,并且窑腿都垒筑得非常厚实坚固。锢窑先垒窑壁,俗称窑腿,腿要有一定的厚度与坚固程度,垂直,到了高度3米左右时,开始券顶,券顶之前,有一个必需的工序,即做木模子,用木板和木柱也叫搭板、搭木,搭成一个券的木模型,架在两腿之间,然后在木模上面用坯(或石、或砖)券顶。券顶是个关键,讲究一定的技术。券时从窑的前后两头开始向中间合拢,讲究速度要快,不能慢慢吞吞;有技术的人,很老练地搬起一块土坯或料石照准往上一贴,正好到位。同时还要求券时要互相参差不齐,互相交错使券顶的力量分散,不至坍塌。因为是拱型的顶,料石(或砖、坯)之间会有一定的缝隙,所以券石放上后紧接着是加楔子,即用碎石片、石块把缝填塞结实。当留在中间的最后一块石头券上时,称为“合龙口”,即燃放鞭炮,以示庆贺。加楔之后,要在券顶整个灌上石灰与土等混合而成的泥浆。最后抹平。现在进步了,改用水泥灌浆封顶。券顶时,如果是石料和土坯,只一层即可。如果是用砖,则需要三窝三覆。即把砖侧立券一层为一窝,再把砖平放券一层为一覆。这样重复三次,才算券好。顶才有一定的坚固程度。无论是石窑,砖窑,还是土坯窑,灌缝之后都必须封顶。在窑顶上堆上厚厚的潮黄土,用木板使劲均匀地拍实,拍平。封顶的土一般都很厚。等到基本干了,就把木模子拆下。然后进行窑内外的整修,使之光滑严密。全部完工后的窑,其外形方方正正,有棱有角,与平顶房相同,但比平顶房墩实多了,犹如一块巨大的四方体,非常质朴。不过,门和窗的上沿却是半园的拱形,就象农家孩子憨厚脸上那弯弯的笑眉和笑眼,质朴中透出活泼,十分耐看。
(图3)
用做木模的木板木柱大都是借左邻右舍的,自己家不需备齐,无论谁家锢窑都这个办法。你家几块板,他家二根柱的凑起来,用完之后,模子拆下,各归其主,下次另一家锢窑再如法集中。这样非常节省木料。尤其是近几百年,豫西丘陵地带植被树木大量减少的情况下,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锢窑可以一间一座,二间一座,也可三间一座,自由选择。一般是一座一层,有的在上面再锢一层,形成二层。窑顶是平的,有的在顶的四周加矮围墙。顶上形成一个平台,人们利用它做晒台,晾晒粮食、棉花及其它作物,成为一个生产的场所。夏天还可上去乘凉。
住锢窑的人家也爱围成院子,数座锢窑组合成为一个三合或四合院,称为锢窑窑院。也有的是在锢窑的左右建两厢房,形成窑房结合院,这样的结合,厢房一般比较浅低,而锢窑则是整个院子的核心要正房、主房,厢房是陪衬。
锢的窑都很结实,可以使用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不坏。时间久了,将外层封的风化了的土剥去,再码抹一层新的,又是一座新窑。其内部靠近地面的窑腿部分年久潮温碱化,土质疏松坍掉剥落,再用砖加固,以维护窑洞的寿命,这种技术称为“戗帮”。
另具风格的林县窑居
在太行山区的林县,窑洞分布在红土岸上,而不是黄土层。挖窑的方式与黄土丘陵地带基本相同,但在设计上有所区别。林县的窑大都是一个窑洞一间室,不再挖套窑,里间等,所以比较小。窑洞有二间、三间的,分正窑、陪窑的不同。如果是三孔窑,正中间的为正,两边的为陪。
在林县,一大特点是石头多。所以, 一般窑洞的洞体凿好后,喜用修凿好的料石(相当于砖、坯)把洞口前壁垒起来,如果有条件的话,洞体里外也用料石券起来,外边的窑脸用料石镶起来,十分坚固。
近年来,人们对窑洞的优点愈来愈重视,新创出一种形式,在窑洞上面再盖房。这可能是土层较薄,但人们又喜爱窑洞,于是在窑上盖房。二者有机巧妙地结合,浑然一体,形似楼房。它依山就势,自然成趣。乍一看是房,细一观乃有窑。这种形式充分弥补了采光、通风不足的窑居特点。上层房屋居高,光线好,通风畅;而房下窑洞冬暖夏凉,贮藏良好,居住在这里,人们根据需要,或在上层房屋,或在下面窑洞,自由调节,非常惬意。
利用天然崖洞为居所。在林县,山区的人们利用天然的崖穴,选择适宜居住条件的生活、生产环境较适宜的那些洞,内部再加修整。成居住窑洞,洞口装上门窗,外部接上屋檐,形成房窑结合的住所,外面看去是房屋,室内洞天幽幽,别具一格。
⑷ 特色民居
江南来水乡民宅 北方古城与民宅 北京源四合院 山西乔家大院 山西平遥古城 山西平遥王家大院 山西平遥曹家大院 山西平遥渠家大院 山西临汾丁村民宅 山西榆次常家大院 陕西党家村 天津石家大院 鲜族古居 蒙古包 陕北窑洞 丁村民居
这些应该够了吧!
⑸ 鲁朗林海的地理位置
鲁朗林海位于距林芝地区八一镇80公里左右的川藏公路上。这是一片典型高原山地草回甸狭长地带,两侧青答山由低往高分别由灌木丛和茂密的云杉、松树组成鲁朗林海。中间是整齐划一的草甸。草甸中,溪流蜿蜒,成千上万种野花竞相开放。木篱笆、木板屋和农牧民的村落星罗棋布,山间的云雾时聚时散,雪山、林海、田园勾画了一幅恬静、优美的“山居图”。
⑹ 仙台在日本的什么位置
仙台市是拥有100万人口的日本东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城市。即是大城市,又有流经版市区中心部的广权濑川和绿茵茵的榉树道等美丽景观,作为与大自然融合一体的现代化城市而闻名日本。特别是市区中心部的街道树、公园等绿色植被多,又被人们爱称为“杜都(树林城的意思)”。 仙台市目前的面积约为800平方公里,其人口已超过100万。 另外仙台还拥有众多大学,作为学术都市而闻名。市内的各种大学、研究所等为尖端技术产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另一方面,仙台也是一座重视历史和文化的城市,除了七夕节等传统活动外,还举办仙台国际音乐竞赛,街头爵士乐节等活动,演剧等活动也很盛行。
地理位置
仙台位于东京北约300公里,在本州岛(日本四个主要岛屿中最大的岛)面向太平洋沿岸。日本划分为7个地区,仙台位于东北地区的中心。 从东京乘坐东北新干线大约1小时40分就可以到达仙台。还有连接日本主要城市和世界各城市的定期航班。
⑺ 地理地图
西藏吧
地理位置:地处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千米以上,南隔喜马拉雅山脉与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等国接壤。北部和东部与新疆、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区为邻。
人 口:全区总人口为281万人(2006年末数字)。人口出生率为17.4‰,死亡率为5.7‰,自然增长率为11.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1人, 西藏人口分布也很不均衡,多数人口集中在南部和东部。平均预期寿命已由1951年和平解放前的35.5岁提高到目前的67岁。
面 积:120多万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西藏全区共划1地级市、6地区、1县级市、76县。
气 候:年平均气温为8度左右
民 族:西藏是以藏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区,其他还有汉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等。未识别民族有夏尔巴人和僜人,其人数较少,只有2000余人。
旅游特色: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一无二的雪域风光。
西藏简介:西藏既有独特的高原雪域风光,又有妩媚的南国风采,而与这种大自然相融合的人文景观,也使西藏在旅行者眼中具有了真正独特的魅力。至今,还有许多藏族人的生活习俗与高原之外的现代人有着很大的距离,也正由于距离的产生,才使西藏的一切具有了观赏价值。
西藏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个民族自治区之一,成立于1965年9月1日。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毗邻,东连四川省,东南与云南省相连,南边与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接壤,形成了中国与上述国家全长近4000公里的边境线。全区土地面积为122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2.8%。
地形与山脉
西藏自治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有着“世界屋脊”之称。这里地形复杂,大体可分为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北部是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占全自治区面积的三分之二;在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地方,是藏南谷地;藏东是高山峡谷区,为一系列由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系著名的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地貌基本上可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六种类型,还有冰缘地貌、岩溶地貌、风沙地貌、火山地貌等。 蜿蜒于西藏高原南侧的喜马拉雅山,由许多近似东西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其主要部分在中国与印度、尼泊尔的交界线上,全长2400公里,宽约200—300 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海拔8844.4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一珠穆朗玛峰,耸立在喜马拉雅山中段的中尼边界上;在其周围5000多平方公里内,有8000 米以上高峰4座,7000米以上高峰38座。
河流与湖泊
在西藏自治区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多条,流域面积大于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条以上。著名的河流有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和雅鲁藏布江。西藏还是国际河流分布最多的一个中国省区,亚洲著名的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湄公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等河流的上源都在这里。西藏河流的水源主要由雨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组成,流量丰富,含沙量小,水质好。 雅鲁藏布江为西藏第一大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仲巴县境内的杰马央宗冰川,经珞瑜地区流入印度,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中国境内崐)全长2057公里,流域面积24万多平方公里,流域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深达5382米,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大峡谷谷底最窄处仅 74米,最宽处约200米,全长为370公里。
广袤的西藏高原上点缀着大小湖泊1500多个,其中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有纳木错、色林错和扎西南木错
⑻ 各种特色的民居
1、蒙古包
以蒙古包这一名称闻名于世的一种建筑形式,是亚洲游牧民族的一大创举。这一居屋的早期形式可能曾被更早的亚细亚游牧民族所使用,后来许多游牧民族或长或短地使用过它或类似于它的住屋。
2、四合院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又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
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难怪古人有诗云:“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3、石库门建筑
石库门是一种融汇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民居特点的新型建筑,是具中国特色的居民住宅。上海的旧弄堂一般是石库门建筑,它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拥入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围合仍是上海住宅的主要特征,但不再讲究雕刻,而是追求简约,多进改为单进,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住宅应运而生。这种建筑大量的吸收了江南地区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这种建筑因此得名“石库门”。
4、窑洞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
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
5、藏族民居
藏族民居极具特色,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各有特色。藏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采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