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期封闭的地理环境
Ⅰ 中国是否从来就是一个封闭的文化系统清代的闭关锁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何
不闭关锁国,财富就会流失
当时中国的东西,西方非常喜欢。如瓷器,茶叶,丝绸等。
但是西内方的产品在中国容却不受欢迎,没人认他们那东西。
西方的钱拿来买走中国的东西只是留下负债
但中国却买不了什么西方东西,所以物资财富流失了。
记得清朝虽然闭关锁国了
但是仍然在南方开了两个通商口岸。
Ⅱ 中国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开放还是有利于封闭
有利于开放。
东部临海,交通便利,有利于出口和进口。西部深入亚欧大陆,有利于与各国交往。
Ⅲ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于开放或封闭的影响并举两个实例。
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生产力对环境有不同要求,也会产生不同结果。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西北横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
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养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
所以,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虽偶有外来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传入,皆能雍容消纳,使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
实例
1、明朝的海禁政策使其错过的资本主义的萌芽,也就是从那时起汉民族开始走下坡路。间接导致明朝的灭亡。
2、清朝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致使中国很少接受外来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对封闭性,导致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
(3)中国长期封闭的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1、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注意前面是先分自然和人文,再从人文中分出经济和社会文化)
2、地理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环境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严格区分越来越难。
3、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4、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有四个方面:
一是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物质基础;
二是决定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决定其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
三是在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以各种形式转化或传递。
四是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注意:这一条很可能考简答题,简记:为人类决定一切生物能量守恒一切活动)
5、尽管地理环境提供给人类的条件是有限度的,但只要人类的活动没有超越这一限度,就能够拥有相对无限的活动余地。
因为第一它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定,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
Ⅳ 为什么说中国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变成一个封闭的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向型气质、和谐型风格和伦理型内核,这些特征与中国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一)内向型气质与地理环境 “外部封闭,内部活跃”,大漠、海洋阻隔,内部资源丰饶,无求于它国,中国人创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文明和典型的内向型文化气质。 这种内向型气质表现在很多方面。如“中国者,天下之中也”充分反映了古时中国人的全球观;在建筑文化方面,中国围墙特别发达,传统民居也是高墙围合,空间封闭,通透性差;国土开发上,注重开拓陆地、内地,从不向海外开拓;精神上注重开拓人的内心世界、世俗生活和现实世界,讲究实际,既不像希腊文化那样注重开拓自然世界,也不像中东——印度文化那样注重开拓神灵世界,更不像西方文化那样注重开拓自然世界、宗教生活和未来世界。 (二)和谐风格与地理环境 尽管中国背靠大漠,面对大海,但疆域内部特别是中东部,沃野千里,山川秀丽,炊烟缭绕,渔歌唱晚,仿佛一个特大型的“世外桃源”,优美、恬静、和谐。和谐逐步形成中国文化的基本风格。 和谐的文化风格使中国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讲究和谐统一、仁爱亲善、和睦礼让。中国人的哲学观念中也渗透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等思想。 和谐的文化风格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在古代中国,哲学家大多把建立统一和谐的理想社会作为自己的责任,统治者希望“太平盛世”,被压迫者希望“太平世界”。 过分强调和谐与统一,反对“过”与“不及”,这些文化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落后而相对稳定的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延续的原因之一。和谐的文化风格也使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由于习惯和满足于从直观上笼统地把握事物的性质,忽视了对事物本身的深入解剖。 (三)伦理型内核与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以人为本,注重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然后由家而国,构建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一方面,臣对君尽忠,子对父尽孝,妇对夫尽顺,弟对兄尽悌;另一方面。君、父、夫、兄要对作为卑者、幼者的臣、子、妇、弟关怀备至。两者的相互配合构成了相对和谐的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式的人际关系。因此,伦理道德成为中国文化的内核,成为中国文化的最基本的特征。相比较而言,有人称希腊文化为“科学型文化” ,罗马文化为“法制型文化” ,中国文化为“伦理型文化” 。 伦理型文化产生的思想基础是农业社会条件下的封建宗法观念。当我国历史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没有像希腊、罗马那样发生奴隶主民主派推翻氏族贵族统治的过程,而是氏族首领直接转变为奴隶主贵族。也就是说,当中国进入阶级社会时,不是以奴隶制国家去取代由氏族血缘关系纽带联系起来的宗法社会,而是由家族走向国家,以血缘纽带维系奴隶制度,形成一个“家国一体”的格局。这样,我国氏族社会解体很不充分,而且氏族社会中宗法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残余大量积淀下来。
Ⅳ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有哪些基本特点
地理环境基本特点
地形,西高东低有3级阶梯,山脉大多呈东西走向,
第一版阶梯有柴达木权盆地,第二阶梯有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四川盆地,第三级阶梯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理环境造成的气候特点:
(1)气温,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2 )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Ⅵ 举例分析论述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与作用
以下分别以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以及古希腊的开放为例,来论证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与作用。
封闭:
中国东临大海,西北是戈壁和沙漠,西南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以及云贵高原。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碍, 给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方便的地理环境,封闭型的地理环境,农业型的经济模式,如此的地理环境特点使得中国自成一个半封闭的、内向型的区域。使中国形成了一种与外部世界半开放半隔绝的状态。
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加上中国发达的农业文明,中国人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意与外界打交道。明清两朝基本上是奉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致使中国很少接受外来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对封闭性,导致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
开放:
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希腊本土三面环海,它,只有北部与欧洲大陆相连。 古希腊土壤贫瘠,粮食不能自给,所以要与其他地区人进行交易,爱琴海参差的海岸线为船只提供了大批港口,并且海岸线特别的长。因此,海洋成了古希腊人的生命线,他们靠驾船捕获海生动植物和进行远航贸易以维持生活。古希腊多山脉,河流,岛屿星罗棋布,将古希腊人分割在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促进了希腊城邦的出现与发展及其城邦制民主的发展。
正是古希腊如此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它的开放外向,同时也造就了希腊文化的辉煌以及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民主政体。
Ⅶ 中国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和作用
以中国为例:
中国的西部为高山,高原,沙漠,北部为人烟稀少的草原,森林,东部靠海,西南又是回崇答山峻岭,四向交通不便,外来交流及入侵稀少.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北方民族都想入主中原,因为往北往西是在是困难大而且没意思.这种环境造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贯性和封闭性,也是“天朝上国”思想的地理因素.
而以希腊为首的西方则不一样.希腊爱琴海地区虽然岛屿众多,但是相隔不远,各岛自身物产有限,所以往往需要互通有无,商业兴盛,顺带文化也就相对开放.
Ⅷ 中国古代半封闭式地理环境给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历史悠久,独立发展 (形成与延续)。 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与外界处于一种隔版绝状态权,限制 了中外文化交流的规模,中国文化始终独立地发展,带着鲜明的民族 色彩,并且连绵不绝,代有高峰,硕果累累。
2. 强烈的华夏中心意识和“大一统”的观念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 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强烈的中央观 念和华夏中心意识,在文化上显示出强大的同化 力。
3. 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与乡土意识
(1)爱国主义情感。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所造成的隔绝机制,培养了 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情感,成为中华民族具有凝聚力的最 根本的原因。
(2)乡土意识 。《白虎通· 社稷》:“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汉书·元帝纪》: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民间谚语:“人离乡贱,物离乡贵”,“宁 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花是故乡好,月是故乡圆,水是 故乡甜,人是故乡亲”,“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Ⅸ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封闭性
这个理论很有意思从哪看到的,告诉我一声,谢谢。
Ⅹ 中国地理形势的封闭性与传统文化的封闭性有何关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向型气质、和谐型风格和伦理型内核,这些特征与中国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中国人的哲学观念中也渗透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等思想。 和谐的文化风格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在古代中国,哲学家大多把建立统一和谐的理想社会作为自己的责任,统治者希望“太平盛世”,被压迫者希望“太平世界”。 过分强调和谐与统一,反对“过”与“不及”,这些文化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落后而相对稳定的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延续的原因之一。和谐的文化风格也使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由于习惯和满足于从直观上笼统地把握事物的性质,忽视了对事物本身的深入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