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晋南自然地理环境

晋南自然地理环境

发布时间: 2021-02-24 17:32:38

㈠ 古代晋南地区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为何会形成强烈的反差

游牧指在草原上形成的一种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现代考古发掘逐渐证明,游牧诞生的时间不会早于公元前1000年。有史可查的最早的游牧民族是公元前8世纪中叶,分布于阿尔泰山以西西徐亚人,被称为斯基泰人。农耕民族的统一是在秦朝,游牧民族的统一是在元朝。雍正皇帝:“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中国北方游牧民为了适应高寒干旱的气候条件,终年实施严格的集体游动放牧的畜牧业经营方式,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基于保护稀缺的水资源和可持续轮换使用不同的草场形成的人类智慧和文明。

游牧的起源、游牧国家的产生与演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游牧与农耕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很长时期内曾相互对立、相互依存。战争、掠夺、和亲、互市等所有的历史现象似乎在说明一个主题:生存与财富是游牧国家兴起的原因。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理论:“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这是解开游牧起源这一历史悬案的锁钥。如何正确理解恩格斯的这一经典论述,学界为此长期争鸣不休。

㈡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自然地理五大要素指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五大自然地理要内素之间:

1、总是容力求整体的一致性;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体发生相应改变.

2、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如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

3、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新功能.其中,生产功能是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

4、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由多个地理要素变化共同组成的.

5、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即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相应改变.

㈢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简单来讲,自然地抄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经过长期不休止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自然地理综合整体(自然地理系统),系统中任何一种的成分或环节的变化,都将影响到其它成分甚至整个系统的变化。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即:
(1)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其特点是从要素具有相互联系来认识整体性;
(2)地理系统学说阶段,特点是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整体性;
(3)耗散结构理论阶段,特点是从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系统的整体性。

㈣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及产.生原因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又称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带分异规律),产生的原因是热量(因内为纬度不同容吸收太阳辐射不一样,导致热量不一样)
经度地带分异规律(又称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还叫由沿海到内陆地带分异规律),产生原因是水分(距离海洋远近,水分含量不一样)
垂直地带分异规律,产生的原因是海拔的变化(海拔或相对高度不一样,导致不同的高度水分和热量都发生变化)

㈤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存在什么关系

自然地理五大要素指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而五大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关系:

1、总是力求整容体的一致性。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体发生相应改变。

2、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如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

3、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新功能。其中,生产功能是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

(5)晋南自然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对生产、生活的警示意义:

1、警示

从空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一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

如对沙尘暴的长期研究表明,正是由于农牧过渡地区盲目开垦草原,破坏了植被,加上地表土层疏松和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导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增加。

㈥  自然地理环境

2.1.1地理位置

我国开辟区位于东北太平洋海盆CC区的西南部。以海洋四号断裂(北部约150°W,南部约147°30′W)为界,将开辟区分为东、西两区。东区的地理坐标大致为7°~10°N,140°~149°W,面积79703km2;西区的地理坐标大致为8°~11°N,150°~155°W,面积为70297km2。东、西两区面积之和为15万km2。东区和西区距夏威夷火奴鲁鲁港分别为2050km和1800km,距离广州约10000km。

2.1.2水文气象概况

开辟区地处热带海域,降水多,全年为高温、高湿气候,以多云阴天天气为主,平均风力为4~5级。对天气变化影响较大的有东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和热带辐合带两个系统,前者产生强大影响的几率较小,个别可达台风强度,造成灾害性天气。需要指出的是,热带气旋(或台风)的生成和发展时间,正好是海上作业的最佳季节,影响较大,但时间一般较短。风浪和涌浪方向相近,以小浪、中涌为主,其中2m以上的大浪均为涌浪,每年6~7月为大涌盛期。总体看,自然条件较复杂且较差,与陆地矿产开采的自然条件完全不同。

在开辟区海域上层的海流属赤道流系,自北向南依次发育有西向北赤道流、东向北赤道流和西向南赤道流。赤道流系的位置和强度随季节而变化。北赤道流在2~8月期间影响西区北部,8月后北移;南赤道流8月以后影响东区南部,至次年2月南移出东区。

开辟区海域水体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垂直结构自上而下可划分为混合层(<70m)、跃层(70~180m)、渐温(变)层(180~4200m)和均匀层(>4200m)。

2.1.3海底地形地貌特征

开辟区海域的水深一般达4800~5200m,海底地形高差为50~100m,海山高差为500~1500m。这里的海底地形地貌属于东北太平洋海盆深海丘陵区。海底地形地貌的发育受克拉里昂、克里帕顿两大断裂带和扩张脊的控制。一级地形地貌为规模较大的海山、海山链、山间盆地和深海槽谷,走向为北东东向或近东西向,与两大断裂的走向相平行。次级地形地貌为低缓堤状隆起、台地、链状海丘、沟槽等。丘链之间或台地沟槽之间相距一般为5~10km,山丘洼地高差几十米至上百米,台地与沟槽高差可达200~300m。这些地形地貌的走向多为北北西向或近南北向,与扩张脊的走向相平行,并为近东西向或北东东向次一级转换断层切断。总体上,基底起伏是控制海底地形地貌特征的主要因素。开辟区的东、西两区的海底地形地貌特征明显不同,分属于两个大的地形地貌单元。西区以近东西向展布的海山链和串珠状海山为特征,东西向的地形特征较南北向的显著(图2—1);东区则以北北西向台地和沟槽相间排列为特征,北北西向的地形特征较北东东向的明显(图2—2)。

图2—1开辟区西区海底地形图

图2—2开辟区东区海底地形图

海山链、海丘链或台地通常呈不对称状,前者北坡陡、南坡缓;后者东坡陡、西坡缓。断崖或峭壁常出现在丘坡的一侧,陡坡坡脚还可能出现碎石堆、崩塌物或滑坡。显然,这些地形地貌类型将成为采矿作业的不稳定区或地形障碍。

从多波束回声测深(Sea Beam)彩色充填图上可以看出,本区分布有一系列高出海底达500~1500m、直径为几公里至几十公里的圆锥形海底火山。这些海底火山在西区排列有序,组成壮观的东西向海山链和串珠状海山脉,在东区则散布于北北西向的台地沟槽中。圆形海山的山坡坡度一般大于5°。

㈦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形成的基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有一定的决定作用,虽然这种作用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终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开始能动地利用地理环境,于是地理环境对人类具体活动的决定作用就逐渐减轻。生产力越发达,人类对地理的利用能力程度越大也越深,但这一切都是以地理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为前提的。
中华民族栖息生活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中国的领域广大,腹地纵深,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远古时代,中国境内就有分布广泛的人类活动。自公元前21世纪,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夏朝活动的领域以山西、陕西、河南交界处为中心。史书记载:“芒芒禹迹,亘为九州,经启九道”1,反映了夏朝已经统治了范围不小的地区。到了商代,其统治区域以今河南中部偏东黄河西岸为中心,东至海,西至今陕西,北达今河北,南抵湖北一带。西周初年的封国,古史称有“一千八百诸侯”。周王不断分封,其统治区域南至长江以南,西至今甘肃,东北至今辽宁,东至今山东,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奴隶制国家。
经过商、周二代约13个世纪的发展,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公元前210年,秦朝的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海。此后的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虽然时有盈缩,但基本的趋势是逐渐扩大,逐渐巩固,不少王朝都拥有过今天中国以外的疆域。如从西汉中期至西晋末年的400多年间,朝鲜半岛的东北部曾经是中原王朝的正式政区。自西汉中期到唐朝末年的千余年间,今越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唐朝和元朝的北界远达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唐朝的西界一度直抵中亚的威海。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地,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统一国家。
1840年,帝国主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用武力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中国的大片土地,甚至连条约都不签订,凭借实力造成侵占的既成事实。但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使国土免遭更大蚕食。饱经沧桑,惨遭分离的台湾同胞,1945年才回到中国的怀抱,在20世纪末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东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耸立着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低悬殊的地势以及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复杂而多样的气候,世界上有的气候类型,中国大部分都有。
从农业生产观点来看,从气候资源光、热、水的状态来看,中国气候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光、热资源丰富。中国大部分领土属温带,亚热带区域也不小,最南部伸入热带,最北部伸入亚热带,全国各地的太阳幅射和热量都可满足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二是水分分布不均。中国东南部受夏季风的强烈影响,一般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区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这是东南部为农耕区,西北部为畜牧区的自然基础。三山地气候居多。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广大山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来说有有利的方面,即有多种垂直气候带,气候类型多样,利于发展多尺度、多层次的立体农业,发展林、牧、果、药等多种经营。
以上特点,有史以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受全球性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的气候状况还是有一定的变化。如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这两方面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民族的迁移、人口增长和文化的传播等都起了或大或小的作用。
中华文化的滋生地不仅领域广大,而且地形、地貌繁复,多条大江大河纵横,为世界其它古文化区所罕见。
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种我国最重要的常态地貌类型以外,我国还有类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缘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其中冰缘地貌,仅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北段,类型就有45种以上,比前苏联和美国多一倍,成为世界上冰缘地貌类型最多的国家。如此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为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多元化和中华文化的多样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我国地处地球的北温带,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气候宜人,众多的江河湖泊,使广阔的土地可垦可耕,供人们衣食。因此,与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华文化产生和延续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同埃及文化囿于尼罗河流域,巴比伦文化囿于两河流域相异,中华文化滋生地不是依托一个江河流域,而是拥有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大的区段。
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即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这片七、八十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和冲击平原,在古代曾是林茂草肥、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可供人类居住和农作。据土壤专家研究,黄土是一种有很强自肥能力的土壤,又具有较好的保水性能,适于种植粟和谷子这类耐旱作物。中原的东部是华北大平原,这片由黄河泛滥冲击而成的平原,土质疏松肥沃,含有丰富的腐植质和各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氮、磷、钾诸元素,是一片适宜种麦、黍、谷、粟、稻五谷的沃土。由于土壤细腻疏松,在生产工具简单、铁器还未运用的情况下,易于清除天然植被和开垦耕种。因此,黄河中下游一带便成为华夏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的地区,华夏先民在这块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上生活觅食、狩猎、放牧,进而发展农业,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原地区最早成为中国古文化的中心。
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学家论证,长江流域是中华新旧石器文化遗址发掘数量仅次于黄河流域的地区,长江为孕育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流经10个省、市、自治区,全长6300多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亚洲第一位,并且流量大,流域面积广,资源丰富。当黄河流域因战乱频繁、大批文人学士和劳动力为了避难举家南迁,以及垦伐过度、气候转向干冷等原故导致农业渐趋衰落之际,长江流域后来居上,以巨大的经济潜力成为人们粮食、衣被、财赋的主要供应区。可以说长江与黄河共同哺育了中华古老文明。至于岭南的珠江流域、闽南滨海地带、云贵高原、台湾、海南岛,更增添了这一回旋区间的丰富性和广阔性,中华文化延绵不辍,没有出现埃及、巴比伦等古文化那样的中绝现象,与这种优越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泱泱大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因此,人们采取了不同的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早就出现了农业、牧业、狩猎、养殖、捕捞、采集、冶矿、手工业、林业等各种产业,成为了各地不同的物质基础。与不同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各地的经济、政治、制度也不尽相同,各地的发展也不平衡。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一般来说农耕民族依恋土地,重农轻商,居安思稳,保守平和。游牧民族迁徙不定,重牧轻农,勇猛好斗。生活在近海滨的人民视海洋为财富的来源,致力于渔业和盐业的开发生产,易于接受外来文明。西域的一些绿洲小国本身土地资源有限,但因位于东西交通的必经之地,所以很早就以商业发达著称于世。地域的差别,使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特点非常明显。山海兼备的齐鲁文化相异于“四塞之地”的秦文化,地居中原的三晋文化不同于南方的楚文化,同在长江流域而分处上游、中游、下游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又各具特色。至于在湿润东部发展起来的农耕文化与在干燥的西部发展起来的游牧文化,更是大相径庭。这些文化类型的形成当然更直接受人文因素的作用,不过,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复杂性毕竟是中华文化多样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著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划分为大陆民族与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比较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也比较方便。又由于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故容易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陆国家,虽然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沿海岛屿,而其与海洋为伍的人民,究竟占全部人口的少数,其人民本性仍然是大陆性格的。
中国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最适宜的条件,在黄河中下游很早就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文明。与西方的大海文明即蓝色文明相比,黄河文明是一种大陆文明。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从新石器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气候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并由此带来了中国文化的一系列有别于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基本特徵。
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退路可供回旋。其它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西北横贯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高达四千至五千米。在生产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这些都可以说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

㈧ 晋南地区的地理状况

“晋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长治、临汾、晋城、运城四市同处山西省专南部,故为广义上的晋属南地区,狭义上的晋南即指山西民间所说的“晋南专区”,也就是临汾市、运城市和吕梁市的石楼县、交口县。
晋南地区(晋西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距今约18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十多万年前,我们的先祖丁村人就在晋西南汾河谷地劳动、繁衍、生息。据史书记载,上古时期尧建都平阳,之后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中国奴隶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也诞生在这里。是春秋时期称霸一方的晋国领域,这也是山西的简称“晋”的来源。
地理状况:晋西南盆地,位于汾河下游,傍山地带泉水丰富,气候温和,具有温暖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10~14℃,年降水量500~650毫米,无霜期160~220天。土壤为褐土,土层厚,表层含有机质0.7~1.2%,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农作物以棉花、小麦为主,其次为豌豆、大麦、谷子、玉米、高粱、花生和薯类等,素有山西粮仓之称。天然草场主要分布在盆地周围的山区丘陵地和汾河、黄河的河滩地带,给草食家畜据供了大量优质的饲料和饲草及放牧地。

㈨ 从某一个方面论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怎么写啊!

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组成环境版的各个要素,总是力求整体的权一致性
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体发生相应改变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生物循环…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生产功能: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属于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功能,需要依靠多个地理要素共同完成,即单一地理要素不具备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4、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㈩ 晋南的地理位置形式是怎样的

晋南位于山西省南部,汾河纵贯其中,东临太岳,西控黄河,南屏中条,北襟幽并,是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它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勤劳淳朴的人民,是汉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