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地下地理环境
1. 青岛的地理位置是什么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1994年2月,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岛地区历经沧桑,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景观,根据景观的空间分布和文化内涵,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四大区域,即:西部旧城区(西方近代城市风貌),东部新区(现代化国际城市风貌),市区腹地(胶东民俗文化风貌),郊区(历代文物古迹风貌).到青岛来游览,即可享受宜人的气候和优美的风光.又可在观赏中外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晶中产生深层次的思索和启迪,因而具有很高的旅游美学价值.
1992年,青岛市重新调整了城市规划总体布局,实施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移的战略.
新区距老市区中心约6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经过7年多的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新城区已经在市区东部拔地而起.新区现总建筑面积383万平方米.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位于东经119。30’~121。,北纬35。 35'~37。 09',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全市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1102平方公里,所辖胶州、即墨、平度、胶南、莱西5市9552平方公里。
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陷,其中,山地约占总面积的15.5%,丘陵占25.1%,平原占37.7%,洼地占21.7%。全市海岸分为岬湾相间的山基岩岸、山地港湾泥质粉砂岸入基岩砂砾海岸等3种基本类型。浅海海底则有水下浅滩、现代水下三角洲及海冲蚀平原等。 全市大体有3个山系。东南是崂山山脉,山势陡峻,主峰海拔1132.7米。可以说,整个青岛市区就是崂山支脉向北
部的延伸。北部为大泽山,海拔736.7米。南部为大珠山海拔486.4米、小珠山等组成的胶南山群。
青岛的大陆海岸线长730.64公里,加上所属海岛的岸线,全市海岸线总长862.64公里。现有海岛69个,总面积为21.1平方公里,岸线总长132公里。这些海岛绝大多数距离大陆不超过20公里,最远的千里岩岛,距陆地约64公里。在这69个海岛中,只有10个海岛有固定居民
2. 青岛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什么
地质地貌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其中山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5.5%、丘陵占25.1%、平原占37.7%、洼地占21.7%。全市海岸分为岬湾相间的山基岩岸、山地港湾泥质粉砂岸及基岩砂砾质海岸等3种基本类型。浅海海底则有水下浅滩、现代水下三角洲及海冲蚀平原等。
青岛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新华夏隆起带次级构造单元——胶南隆起区东北缘和胶莱凹陷区中南部。区内缺失整个古生界地层及部分中生界地层,但白垩系青山组火山岩层发育充分,在本市出露十分广泛。岩浆岩以元古代胶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状花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岗闪长岩和崂山式花岗岩为主。市区全部坐落于该类花岗岩之上,建筑地基条件优良。本区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自第三纪以来,区内以整体性较稳定的断块隆起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
山脉全市大体有3个山系。东南是崂山山脉,山势陡峻,主峰海拔1132.7米。从崂顶向西、北绵延至青岛市区。北部为大泽山(海拔736.7米,平度境内诸山及莱西部分山峰均属之)。南部为大珠山(海拔486.4米)、小珠山(海拔724.9米)、铁橛山(海拔595.1米)等组成的胶南山群。市区的山岭有浮山(海拔384米)、太平山(海拔150米)、青岛山(海拔128.5米)、信号山(海拔99米)、伏龙山(海拔86米)、贮水山(海拔80.6米)等。
河流全市共有大小河流224条,均为季风区雨源型,多为独立入海的山溪性小河。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较大河流33条,按照水系分为大沽河、北胶莱河以及沿海诸河流三大水系。
大沽河水系包括主流及其支流,主要支流有小沽河、五沽河、流浩河和南胶莱河。大沽河是全市最大的河流,发源于招远市阜山,由北向南流入青岛,经莱西、平度、即墨、胶州和城阳,至胶州南码头村入海。干流全长179.9公里,流域面积6131.3平方公里(含南胶莱河流域1500平方公里),是胶东半岛最大水系。大沽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61亿立方米。该河20世纪70年代前,径流季节性较强,夏季洪水暴涨,常年有水;70年代后期,除汛期外,中、下游已断流。
北胶莱河水系包括主流北胶莱河及诸支流,在青岛境内的主要支流有泽河、龙王河、现河和白沙河,总流域面积1914.0平方公里。北胶莱河发源于平度市万家镇姚家村分水岭北麓,沿平度市与昌邑市边界北去,于平度市新河镇大苗家村出境流入莱州湾。干流全长100公里,流域面积3978.6平方公里。该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5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24公斤/立方米。
沿海诸河系指独流入海的河流,较大者有白沙河、墨水河、王戈庄河、白马河、吉利河、周疃河、洋河等。
海域全市海岸线(含所属海岛岸线)总长为862.64公里,其中大陆岸线730.64公里,占山东省岸线的1/4强。海岸线曲折,岬湾相间,面积大于0.5平方公里的海湾,自北而南分布着丁字湾、栲栳湾、盐水湾(又称横门湾)、崂山湾(又称北湾)、小岛湾、王哥庄湾、青山湾、腰岛湾、太清宫口、流清河湾、崂山口、沙子口湾、麦岛湾、浮山湾、太平湾、汇泉湾、前海湾(又称栈桥湾)、胶州湾、唐岛湾、灵山湾、利根湾和古镇口、斋堂湾、董家口湾、沐官岛湾等;胶州湾内又有海西湾(包括小叉湾、薛家岛湾)、黄岛前湾、阴岛湾、女姑口、沧口湾等32个海湾。
青岛市原有海岛70个。1987年,把斋堂前岛和斋堂后岛以人工连接为斋堂岛。现有海岛69个。其中,小青岛、小麦岛、团岛、团岛鼻、黄岛和吉岛是人工陆连岛,只有63个岛四面环海。69个海岛总面积为21.2平方公里,岸线总长132公里。这些海岛绝大多数距离大陆不超过20公里,最远的千里岩岛,距陆约64公里。在这69个海岛中,只有10个海岛有固定居民。
潮汐青岛属正规半日潮港,每个太阴日(24时48分)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潮差为1.9~3.5米,大潮差发生于朔或望(上弦或下弦)日后2~3天。8月份潮位比1月份潮位一般高出0.5米。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观测的平均潮位被命名为“黄海平均海水面”,其高度在青岛观象山国家水准原点下72.289米。中国自1957年起,大陆国土的地物高程即以此为零点起算。
气候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缓慢,较内陆迟1个月;夏季湿热多雨,但无酷暑;秋季天高气爽,降水少,蒸发强;冬季风大温低,持续时间较长。据1898年以来百余年气象资料查考,市区年平均气温12.7℃,极端高气温38.9℃(2002年7月15日),极端低气温-16.9℃(1931年1月10日)。全年8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5.3℃;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0.5℃。日最高气温高于30℃的日数,年平均为11.4天;日最低气温低于-5℃的日数,年平均为22天。降水量年平均为662.1毫米,春、夏、秋、冬四季雨量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17%、57%、21%、5%。年降水量最多为1272.7毫米(1911年),最少仅308.2毫米(1981年),降水的年变率为62%。年平均降雪日数只有10天。年平均气压为1008.6毫巴。年平均风速为5.2米/秒,以南东风为主导风向。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3%,7月份最高,为89%;12月份最低,为68%。青岛海雾多、频,年平均浓雾51.3天、轻雾108.2天。
土壤按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地分类系统,青岛市土壤主要有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盐土等5个土类。
棕壤面积49.37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59.8%,是全市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及山前平原,土壤发育程度受地形部位影响,由高到低依次分为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等3个土属,棕壤性土因地形部位高、坡度大、土层薄、侵蚀重、肥力低,多为林、牧业用。棕壤和潮棕壤是青岛市主要粮食经济作物种植土壤。
砂姜黑土面积17.69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21.42%。主要分布在莱西南部、平度西南部、即墨西北部、胶州北部浅平洼地上。该类土壤土层深厚,土质偏粘,表土轻壤至重壤,物理性状较差,水气热状况不够协调,速效养分低。
潮土面积14.49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17.55%。主要分布在大沽河、五沽河、胶莱河下游的沿河平地。因距河道远近不同,土壤质地、土体构型差异较大。近海地带常受海盐影响形成盐化潮土,土壤肥力和利用方向差异较大。
褐土面积6333.33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0.77%。零星分布在平度、莱西、胶南的石灰岩残丘中上部。
盐土面积3666.67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0.44%,分布在各滨海低地和滨海滩地。
3. 青岛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南部,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总面积为11282平方千米。
青岛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新华夏隆起带次级构造单元——胶南隆起区东北缘和胶莱凹陷区中南部。区内缺失整个古生界地层及部分中生界地层,但白垩系青山组火山岩层发育充分,在青岛市出露十分广泛。岩浆岩以元古代胶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状花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岗闪长岩和崂山式花岗岩为主。市区全部坐落于该类花岗岩之上,建筑地基条件优良。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自第三纪以来,区内以整体性较稳定的断块隆起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
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缓慢,较内陆迟1个月;夏季湿热多雨,但无酷暑;秋季天高气爽,降水少,蒸发强;冬季风大温低,持续时间较长。据1898年以来100余年气象资料查考,市区年平均气温12.7℃,极端高气温38.9℃(2002年7月15日),极端低气温-16.9℃(1931年1月10日)。全年8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5.3℃;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0.5℃。日最高气温高于30℃的日数,年平均为11.4天;日最低气温低于-5℃的日数,年平均为22天。降水量年平均为662.1毫米,春、夏、秋、冬四季雨量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17%、57%、21%、5%。年降水量最多为1272.7毫米(1911年),最少仅308.2毫米(1981年),降水的年变率为62%。年平均降雪日数只有10天。年平均气压为1008.6毫巴。年平均风速为5.2米/秒,以南东风为主导风向。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3%,7月份最高,为89%;12月份最低,为68%。青岛海雾多、频,年平均浓雾51.3天、轻雾108.2天。
青岛市共有大小河流224条,均为季风区雨源型,多为独立入海的山溪性小河。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较大河流33条,按照水系分为大沽河、北胶莱河以及沿海诸河流三大水系。
大沽河水系,包括主流及其支流,主要支流有小沽河、五沽河、流浩河和南胶莱河。大沽河是青岛市最大的河流,发源于招远市阜山,由北向南流入青岛,经莱西、平度、即墨、胶州和城阳,至胶州南码头村入海。干流全长179.9千米,流域面积6131.3平方千米(含南胶莱河流域1500平方千米),是胶东半岛最大水系。大沽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61亿立方米。该河20世纪70年代前,径流季节性较强,夏季洪水暴涨,常年有水;之后,除汛期外,中、下游已断流。
北胶莱河水系,包括主流北胶莱河及诸支流,在青岛境内的主要支流有泽河、龙王河、现河和白沙河,总流域面积1914.0平方千米。北胶莱河发源于平度市万家镇姚家村分水岭北麓,沿平度市与昌邑市边界北去,于平度市新河镇大苗家村出境流入莱州湾。干流全长100千米,流域面积3978.6平方千米。该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5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24千克/立方米。
沿海诸河系,指独流入海的河流,较大者有白沙河、墨水河、王哥庄河、白马河、吉利河、周疃河、洋河等。
4. 青岛的地理环境
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其中,山地约占青岛市总面积(下同)的15.5%,丘陵占2.1%,平原占37.7%,洼地占21.7%。青岛市海岸分为岬湾相间的山基岩岸、山地港湾泥质粉砂岸及基岩砂砾质海岸等3种基本类型。浅海海底则有水下浅滩、现代水下三角洲及海冲蚀平原等。
青岛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新华夏隆起带次级构造单元——胶南隆起区东北缘和胶莱凹陷区中南部。区内缺失整个古生界地层及部分中生界地层,但白垩系青山组火山岩层发育充分,在青岛市出露十分广泛。岩浆岩以元古代胶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状花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岗闪长岩和崂山式花岗岩为主。市区全部坐落于该类花岗岩之上,建筑地基条件优良。本区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自第三纪以来,区内以整体性较稳定的断块隆起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 青岛市共有大小河流224条,均为季风区雨源型,多为独立入海的山溪性小河。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较大河流33条,按照水系分为大沽河、北胶莱河以及沿海诸河流三大水系。
大沽河水系,包括主流及其支流,主要支流有小沽河、五沽河、流浩河和南胶莱河。大沽河是青岛市最大的河流,发源于招远市阜山,由北向南流入青岛,经莱西、平度、即墨、胶州和城阳,至胶州南码头村入海。干流全长179.9千米,流域面积6131.3平方千米(含南胶莱河流域1500平方千米),是胶东半岛最大水系。大沽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61亿立方米。该河20世纪70年代前,径流季节性较强,夏季洪水暴涨,常年有水;之后,除汛期外,中、下游已断流。
北胶莱河水系,包括主流北胶莱河及诸支流,在青岛境内的主要支流有泽河、龙王河、现河和白沙河,总流域面积1914.0平方千米。北胶莱河发源于平度市万家镇姚家村分水岭北麓,沿平度市与昌邑市边界北去,于平度市新河镇大苗家村出境流入莱州湾。干流全长100千米,流域面积3978.6平方千米。该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5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24千克/立方米。
沿海诸河系,指独流入海的河流,较大者有白沙河、墨水河、王哥庄河、白马河、吉利河、周疃河、洋河等。 按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地分类系统,青岛市土壤主要有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盐土等5个土类。
棕壤,面积49.37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59.8%。是青岛市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及山前平原。土壤发育程度受地形部位影响,由高到低依次分为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等3个土属。棕壤性土因地形部位高、坡度大、土层薄、侵蚀重、肥力低,多为林、牧业用;棕壤和潮棕壤是青岛市主要粮食经济作物种植土壤。
砂姜黑土,面积17.69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21.42%。主要分布在莱西南部、平度西南部、即墨西北部、胶州北部浅平洼地上。该类土壤土层深厚,土质偏粘,表土轻壤至重壤,物理性状较差,水气热状况不够协调,速效养分低。
潮土,面积14.49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17.55%。主要分布在大沽河、五沽河、胶莱河下游的沿河平地。因距河道远近不同,土壤质地、土体构型差异较大。近海地带常受海盐影响形成盐化潮土,土壤肥力和利用方向差异较大。
褐土,面积6333.33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0.77%。零星分布在平度、莱西、胶南的石灰岩残丘中上部。
盐土,面积3666.67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0.44%。分布在各滨海低地和滨海滩地。 青岛市行政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
(平方千米) 城镇化率
(%) 常住人口
(万人) 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政府驻地市南区3702023010054.4818160.00宁夏路286号市北区37020366100102.0715465.15延吉路80号黄岛区370211209680139.26664.41长江中路369号崂山区3702123968037.95958.33仙霞岭路18号李沧区3702139810051.245228.57黑龙江中路615号城阳区3702145538073.721333.09正阳中路201号胶州市370281131368.084.31696.78北京路1号即墨市370282178058.1117.72681.64振华街140号平度市370283316752.8135.74428.74长江路1号莱西市370285156858.175.02492.90 北京中路105号 1949年6月 青岛解放后,全市划分为七区:市南区、市北区、台西区、台东区、四沧区、李村区、浮山区。1951年8月 市区调整为市南、市北、台东、台西、四方、沧口六区。1954年7月 撤销浮山区,其区域分别划分给市南、四方、崂西和李村区管辖。1958年9月 胶南县、胶县、即墨县划归青岛市管辖。至此,全市共辖7区3县,即市南区、市北区、台东区、台西区、四方区、沧口区、崂山郊区和胶县、胶南县、即墨县。1961年10月 崂山郊区改建为崂山县,崂山县的行政区域为原崂山郊区辖区,仍归青岛市管辖。1963年2月 撤销台西区,所辖区域分别划入市南、市北。1979年1月 设立青岛市黄岛区。1983年10月 平度县和莱西县划归青岛市管辖。至此,全市划为六区六县:市南区、市北区、台东区、四方区、沧口区、黄岛区和崂山县、即墨县、胶县、胶南县、莱西县、平度县。1987年2月 撤销胶县设立胶州市。1988年11月 撤销崂山县设立崂山区。1989年7月 撤销平度县设立平度市,撤销即墨县设立即墨市。1990年12月 撤销胶南县设立胶南市。至此,青岛市所辖5个县全部撤县设市(县级),成为全国第一个市管市的城市群。全市划为七区五市:市南区、市北区、台东区、四方区、沧口区、黄岛区、崂山区和胶州市、即墨市、平度市、胶南市、莱西市。1994年5月 青岛市区行政区划作重大调整,撤台东区、沧口区,设立城阳区、李沧区,各区区域也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形成现在的七区五市: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崂山区、黄岛区、城阳区。1、市北区及四方区部分街道办事处合并,设立新的市北区;崂山区一部分设立新崂山区,一部分设立城阳区,一部分与沧口区合并设立李沧区2、撤销台东区,其行政区域并入市北区;将四方区的吴家村、错埠岭2个街道办事处,崂山区李村镇的杨家群、河马石、夹岭沟、曲家庵子4个村和中韩镇的7号线以西的区域划归市北区。3、撤销青岛市沧口区,设立李沧区。将原沧口区的四流中路、振华路、晓翁村、四流庄、永安路、营子、板桥坊、楼山后8个街道办事处和楼山乡、崂山区李村镇张村河以北的区域划归李沧区。
2012年11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同意山东省调整青岛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山东省政府发出《关于调整青岛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决定对青岛部分行政区划实施调整:撤销青岛市市北区、四方区,设立新的青岛市市北区,以原市北区、四方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市北区的行政区域;撤销青岛市黄岛区、县级胶南市,设立新的青岛市黄岛区,以原青岛市黄岛区、县级胶南市的行政区域为新的黄岛区的行政区域。调整后,青岛市辖6个市辖区(市南、市北、李沧、崂山、黄岛、城阳),代管4个县级市(即墨、胶州、平度、莱西)。
5. 青岛地理位置
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位于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09′,东版、南濒临黄海权,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总面积为11282平方千米。
青岛,山东省地级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也是山东省经济中心、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家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先行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海上体育运动基地, 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
(5)青岛地下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其中,山地约占青岛市总面积(下同)的15.5%,丘陵占2.1%,平原占37.7%,洼地占21.7%。青岛市海岸分为岬湾相间的山基岩岸、山地港湾泥质粉砂岸及基岩砂砾质海岸等3种基本类型。
浅海海底则有水下浅滩、现代水下三角洲及海冲蚀平原等。青岛市大体有3个山系。东南是崂山山脉,山势陡峻,主峰海拔1132.7米。从崂顶向西、北绵延至青岛市区。
6. 青岛的自然条件
http://e.sina.com.cn/l/2004-09-13/84593.html
7. 青岛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
地形地貌:
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其中内,山地约占青岛市总容面积(下同)的15.5%,丘陵占2.1%,平原占37.7%,洼地占21.7%。
气候特点:
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
(7)青岛地下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主要成就:
青岛是2008北京奥运会和第13届残奥会帆船比赛举办城市,是中国帆船之都,亚洲最佳航海城,世界啤酒之城、联合国“电影之都”、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被誉为“东方瑞士”欧韵之都、“中国品牌之都”称号。
青岛是国际海洋科研教育中心,驻有山东大学(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26所。引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9所高校。青岛的异域建筑种类繁多,被称作“万国建筑博览会”。八大关建筑群荣膺“中国最美城区”称号。2018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城市。
8. 青岛市自然生态环境
一、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位于东经119°30པ″~120°57འ″,北纬35°34″~37°09༼″。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全市总面积10654km2,其中市区(含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7个区)1102km2,所辖胶州、胶南、即墨、平度、莱西5市9552km2。
2.地形
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陷,其中山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5.5%,丘陵占25.1%,平原占37.8%,洼地占21.7%。全市海岸分为岬湾相间的山基岩岸、山地港湾泥质粉砂岸及基岩砂砾质海岸等3种基本类型。浅海海底则有水下浅滩、现代水下三角洲及海冲蚀平原等。
3.水文
青岛市共有大小河流224条,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较大河流33条,其中流域面积在500km2以上的5条,即大沽河、北胶莱河、南胶莱河、小沽河、泽河。大沽河是全市最大的河流,发源于招远市阜山,流经莱西、平度、即墨各市和城阳区,于胶州市营房镇码头村南入海,流域面积6131.3km2,总长179.9km,青岛市境内流域面积4850.7km2,是目前市区汲取径流水和地下水的主要水源地。
至2002年青岛市共有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21座,另有小(一)型水库73座,小(二)型水库397座,塘坝376座,大小拦河闸167座,机电井7.2万眼,地表拦蓄能力总计为10.2×108m3(其中引黄1.1×108m3)。
二、生态环境
1.土壤环境
青岛地区地形复杂,土壤类型较多,但主要有五大类,即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盐土。青岛市土壤总面积82.55×10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4.35%。
2000年青岛地区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40.64×104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6.6%,其中中等水力侵蚀面积占44.2%,中等以上程度的水力侵蚀面积占10.83%。耕地水土流失总面积22.92×104h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6.4%;耕地中度水力侵蚀面积9.65×104h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3.8%,占耕地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2.1%。草地水土流失面积880h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0.22%。
2000年青岛地区盐渍化土地总面积为3885hm2,占国土总面积的0.35%,比1986年减少了4607hm2,但耕地盐渍化面积增加到2085hm2,占盐渍化土地总面积的53.7%。近10年来,由于连续干旱和治理,青岛地区胶莱河谷平原、即墨西北洼、莱西姜山洼地等砂姜黑土已基本摆脱了涝、渍的危害,目前盐渍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即墨市的蓝村、王村、温泉、崂山王戈庄、流亭、胶州营房等以及大沽河下游的滨海低洼地区,造成盐渍化土地的直接原因是海(咸)水入侵,如即墨市周瞳河下游、滨海地带的海水入侵,造成大批机井报废,大片良田荒芜。
2000年青岛地区沙化土地总面积714hm2,占国土总面积的0.06%,主要分布于莱西市的孙受及胶河、白马河河床附近以及胶南寨里等地的海滩近岸处,总体危害不大。
2.湿地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青岛的湿地总面积为17.76×104hm2,约占青岛市总面积的16%,是沿海地区湿地资源比较丰富的区域,其中面积最大的湿地是胶州湾。青岛的湿地可以分为5类:①海岸湿地,包括青岛湾、金沙滩、即墨的丁字湾、沙子口湾、灵山湾等海湾;②河口海湾,包括胶州湾的河流入海口等;③河流湿地,主要有大沽河、小沽河、洋河等大小河流;④湖泊,主要包括崂山水库、产芝水库等大小水库和池塘;⑤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在城阳区的棘洪滩、胶州营海等处,以芦苇丛湿地为主要表现特征。
3.森林状况
青岛市现有林地总面积360122.1hm2,其中有林地面积247404hm2,灌木林地面积3773.9hm2,疏林地面积2550.6hm2,未成林造林地18368.3hm2,苗圃地面积6864.7hm2,无立木林地303.3hm2,宜林地80817.3hm2,辅助生产林地40hm2;另有潜在林地55200.9hm2;林木总蓄积量556.03×104m3;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31.37%。
4.植被
青岛市天然植被较少,多为人工栽培或通过封山育林次生形成的乔、灌、草植被资源。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地瓜、蔬菜等,主要果树有苹果、梨、桃、葡萄等,主要乔林有松、槐、杨、柳等,主要灌林有棉槐、胡枝子等,此外还有众多草本植物。
三、城市环境质量状况
就各年的三废排放情况而言,总的趋势是逐年增加,自2000年到2004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增加了20.27×104t,年平均增加5.07×104t;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增加了4924259×104m3,年平均增加1231064.75×104m3;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增加了145.49×104t,年平均增加29.1×104t。三废的增加,加重了生态环境的负荷,但各区的排放情况不尽一致。
从分区的资料看,黄岛区的情况比较严重,各项指标的单位GDP排放量基本居全市之首,应加强重点管理和治理。
就市区城市污水处理厂而言,情况大不一样。各处理厂年度内处理污水的量相差较大,各自的负荷也不同,压力最大的为团岛污水处理厂和海泊河污水处理厂,2004年能力利用在87%以上。据最新资料显示,海泊河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已经不能满足污水处理的要求,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就空气质量而言,情况也大不一样,郊区各区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明显好于市内4个区。
9. 青岛市地质环境背景
一、地形地貌
区内地貌按其成因类型及形态特征可划分为4种大的类型,即剥蚀构造地貌、构造剥蚀地貌、剥蚀堆积地貌和堆积地貌。
二、地层岩性
1.地层
青岛地区出露的地层除第四系松散地层以外,主要为中生界白垩系和古元古界变质岩系,古近-新近系为隐伏地层。
2.侵入岩
青岛地区的侵入岩主要发育有新元古代晋宁期、震旦纪和中生代燕山晚期的侵入岩,可归并为7个单元,主要分布在崂山、大泽山及大、小珠山等地。
三、地质构造
1.区域地质背景
在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中,研究区大部分地域归属中朝准地台,仅东南隅属扬子准地台,两者以淮阴-响水断裂为界。20世纪80年代末期,苏鲁高压变质带的发现,将该分界线向北推至东海、莒南、胶县至威海一线。
本区断裂以北北东向郯庐断裂带规模最大,其第四纪时活动为逆冲兼右旋走滑。鲁西断隆以北西向断裂为主,鲁东断隆主要为北东向断裂展布,而苏北-南黄海断坳则以北东东向和北西向最为发育。
2.断裂构造体系
青岛地区地处华北板块南边缘胶南-文威造山带日照隆断东北部,分鲁东隆起、胶莱坳断两个Ⅲ级构造单元。区内主要构造形迹为褶皱构造、韧性剪切带及脆性断裂构造,其主体方位为NEE向,次为NE向和EW向。区内脆性断裂构造具控水作用,其方向错综复杂,除部分继承古老断裂构造外,多形成于燕山晚期,为NW-SE向水平挤压应力及垂向上隆所导致的水平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具多期活动的特点,可归纳为4组共轭断裂构造体系:
1)近EW(75°~85°)与近SN(5°~10°)向断裂构造体系;
2)NEE(55°~65°)与NNW(330°~340°)向断裂构造体系;
3)NNE(20°~25°)与NWW(290°~300°)向断裂构造体系;
4)NE(30°~45°)与NW(300°~320°)向断裂构造体系。
以上4组断裂中NEE、NNE及NE向力学性质多属压扭性,与之对应的共轭断裂多呈张性。
青岛地区以NE向断裂系统为主,几条主要NE向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晚期,晚更新世以来不活动。依照近年来活断层的研究成果(邓起东,1991,1994),这些断层不属于活动断层,因此不具备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构造条件,因此,可以认为上述断裂总体上对青岛地壳稳定性影响不大。
四、水文地质
本区第四系较发育,松散岩类孔隙水(潜水-微承压水)主要分布在胶莱平原、大沽河流域,以及洋河、白马河、城阳河等河谷地区。含水砂层变化显著,自主流带至边缘地区,自下游至上游,厚度变薄,富水性减弱。胶莱平原冲积层富水区,含水层岩性为细砂、中粗砂及砂砾石,砂层厚5~15m,顶板埋深8~15m,富水性强,单井涌水量1000~3000m3/d,其中移凤店一带富水性最强,涌水量>3000m3/d。富水区边缘地带砂层变薄,厚度5m左右,中等富水,涌水量500~1000m3/d。山麓地带坡洪积物岩性为黏质砂土夹姜石、碎石及砂层透镜体,弱富水,涌水量<500m3/d。第四系水位埋深<10m。
本区地下水运动特点是:地下水流向与地表水系基本一致,丘陵山区水力坡度大,地下径流畅通,往往以潜流或下降泉的形式排泄于河谷。河谷平原第四系冲洪积层孔隙水,以较缓的水力坡度自上游流向下游,地下水主要排泄方式是地面蒸发、人工开采和径流入海。本区地下水在强烈的溶滤作用和海洋气候影响下,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分带明显,远离海岸的胶莱盆地地区,水化学类型为矿化度<1g/L的重碳酸盐型水;滨海地区为矿化度<1g/L的氯化物重碳酸盐型水,局部地区为矿化度>2g/L的氯化物型水;大部分中间地带为矿化度<1g/L的重碳酸盐氯化物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