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祁连山南北两侧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差异

祁连山南北两侧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差异

发布时间: 2021-02-24 16:03:34

❶ 分析图中祁连山南北两侧城市分布差异,并简述原因分析

祁连山北侧直面沙漠,受到沙漠的直接侵袭,因而城市很少,而祁连山南侧由于有山脉阻隔,沙漠不能南侵,热风热浪和沙尘天气都较难影响这个区域,因而城市相对较多。

如果能帮到你,还望采纳~~~

❷ 祁连山南北城市分布特点及分布原因

祁连山脉,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是中国境内主要山版脉之一。由多条西北-东南走权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因位于河西走廊南侧,又名南山。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200~400公里,海拔4000~6000米,共有冰川3306条,面积约2062平方公里。[1]
西端在当金山口与阿尔金山脉相接。东端至黄河谷地,与秦岭、六盘山相连。长近1000千米。属褶皱断块山。最宽处在酒泉市与柴达木盆地之间,达300千米。

❸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什么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概念: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往往在某个确定方向专上保持特征的相属对一致性,而在另一个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

表现特征:各自然带所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①各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②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③各占有一定的宽度,在地球上呈长条状分布。

分布规律:①纬度地带性: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带表现更明显,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②经度地带性:各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在中纬度大陆表现比较明显,受水分条件影响较大。③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非地带性规律:自然带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非地带性分布的现象。

❹ 为什么祁连山南坡与北坡的垂直地带谱存在差异

1、如果你说的南坡是青海一侧,北坡是甘肃一侧,那么南侧的基带是森林草回原带,大概3000m左右,北侧河西走廊答1500m左右,基带是荒漠草原带,再往上大家都是一样的顺序:亚高山灌丛草甸带,高山草甸带,高山寒漠带,冰川和永久积雪带。

2、如果这里的南北坡是指山坡的朝向(小地形),那么可以这样解释:简单的说,因为:海拔高,年均降水量400mm。

具体的:坡向分异引起的辐射差异会导致南北坡水热差异,这种水热差异会重塑植被带,使得南坡以草地为主(也有少部分祁连圆柏),北坡以灌丛及森林为主。而坡向效应之所以在该区这么显著,主要是因为祁连山是高寒半干旱山区。一方面,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左右,水分是干旱区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限制性因子,坡向的分异会显著影响坡面水分条件,进而改变植被群落组成;另一方面,这里海拔较高,辐射强烈,进一步放大坡向对水热条件的影响。其实,除了祁连山,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天山,贺兰山,都存在比较强的坡向效应,最典型的的景观就是森林草原。

❺ 祁连山脉的特点

位置境域
“祁连”系匈奴语,匈奴呼天为“祁连”,祁连山即“天山”之意。因位于河西走廊之南,历史上亦曾叫南山,还有雪山、白山等名称。
广义的祁连山脉,是甘肃省西部和青海省东北部边境山地的总称。在青海境内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茶卡—沙珠玉盆地,黄河干流一线之北,北至省界,西起当金山口,东至青海省界。地理坐标:东经94°10'-103°04',北纬35°50‘-39°19′。狭义的祁连山是指祁连山脉最北的一支山岭。

主要山岭
祁连山脉在青海境内东西长870公里,南北宽100-200公里。山峰多在4500-5500米,除主峰岗则吾结海拔5808米为极高山外,多为高山。祁连山脉由一系列北西西—南东东走向的山岭组成,其间有谷地分开。广义的祁连山脉中的次级山岭,从北到南分列布。
走廊南山,因位于河西走廊之南而得名。《祁连山地质志》将冷龙岭也划归走廊南山。但多数地图和地理著作则把冷龙岭单独划出,即冷龙岭和走廊南山并列为祁连山脉的一级山岭。走廊南山在青海省境内雄踞黑河之北,北至省界;西起丰洛川源头,东至祁连县城附近,在青海省境内延伸160公里,宽10-20公里,山峰海拔一般在4000-4500米之间,最高峰是柴达诺山,海拔4764米。
冷龙岭,又叫老龙岭,在青海境内位于八宝河、大通河一线之北,北至青海省界,西起黑河向东延至门源县以东。在青海省境长280公里,宽30-50公里,山峰多在海拔4000-5000米,最高峰位于青石嘴以北,海拔5254米,4500以上的山峰多发育有现代冰川。
托来山,蒙古语意“有柴禾的山”。又叫木垒山。还有陶来山、托勒山、讨赖山等名称。托来山位于黑河、八宝河与托来河、大通河上游之间。东起门源县青石嘴附近,向西延至二指哈拉山口附近。在省境内长350公里,宽20公里,山峰海拔一般在4000至4500米,最高峰是阴凹槽黑山,海拔4849米。4500米以上的山峰,发育有少量现代冰川。山岭西北段较高,是托来山的主体部分,东南段较低叫默勒山,也叫俄博山。
托来南山,又叫巴索拉岭,还有陶来南山、托勒南山、讨赖南山等名称。托来南山位于疏勒河与托来河之间,西北以疏勒河与大雪山分界,东南以萨拉河上游与默勒山分界。西段是青甘两省的界山,东段全部在青海省境内。在青海境内长200公里,宽20-25公里,山峰海拔一般在4500-5000米之间,最高峰是吾德额钦,海拔5294米,4500米以上的山峰一般发育有现代冰川。
疏勒南山,位于疏勒河之南,党河、哈拉湖之北。在青海省东起大通河源,向西延至党河支流尧勒特沟附近出青海。在青海省绵延350公里,宽30-50公里,山峰海拔一般在4500-5500米。疏勒南山西段在甘肃省境内叫野马南山,中段和东段在青海境内。中段的最高地段也是祁连山脉隆起的最高地段,5000米以上的山地分布广阔,5500米以上的山峰有三座,最高峰岗则吾结,曾名团结峰,海拔5808米。东段叫沙果林那穆吉木岭。中段和东段现代冰川十分发育,较大的雪山有八座。
大通山,位于布哈河和大通河之间,西在大通河和布哈河源头地带与疏勒南山过渡,东以北川河、大通河支流萨拉沟一线与达坂山相接。广义的大通山包括达坂山,但现代出版的地图多数把达坂山与大通山并列为祁连山脉的一级山岭。大通山山体广阔,平面呈北西西—南东东的枣核形。主岭在北部,靠近大通河,脉络尚存,山峰一般在海拔4000-4500米。南部由于青海湖水系和湟水切割,山岭低缓破碎,脉络不清,山峰海拔一般在4000米左右。大通山长300公里,宽一般50-60公里、山岭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峰位于西端,海拔4849米。
达坂山,又叫大坂山或青石岭。位于湟水与大通河之间,西北起自北川河干流,东南至大通河下游。在青海省境长近200公里,宽一般40-50公里,山峰海拔一般在4000米左右。山体北部较高,主峰脉络清楚;南部由于湟水支流切割较低缓破碎,最高峰仙密大山海拔4353米。
党河南山,蒙古语叫乌兰达坂,意为“红色的岭”。位于党河与大哈尔腾河之间,西以当金山口与阿尔金山脉分界,,东到哈拉湖西南。长250公里,宽一般20-30公里。西段是甘青两省的界山,东段全部在青海省境内。山岭东段较高,山峰海拔一般5000米左右,最高峰位于古尔班保,海拔5620米,4800米以上的山峰一般发育有现代冰川。野牛脊山、古尔班保为其东段的次一级山岭。
土尔根达坂山,又叫哈尔根达坂山。广义的土尔根达坂山包括塔塔陵河与大哈尔腾河之间的广阔山地,西起苏干湖盆地以东,东到乌兰哈德郭勒源头。整个山地东西长200公里,中部南北宽达100公里,东、西两端较窄,东端仅20公里。整个山地被小哈尔腾河、鱼卡河分为北、中、南三支。北支和南支在东部与中支合并。中支是广义土尔根达坂山的主脉。北支称察汗鄂博图岭,位于大哈尔腾河与小哈尔腾河之间。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10-15公里。山岭西部较低,东部较高,山峰海拔一般4000-5000米。最高峰位于东部,海拔5249米,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少量现代冰川。中支位于小哈尔腾河与鱼卡河之间,是狭义的土尔根达坂山。东西长200公里,西部宽达60公里,东部宽20一30公里。山峰海拔一般4500-5500米,中、东部较高,海拔一般在5000米以上。最高峰果青合通夏哈尔格,位于东部,海拔5592米,也是广义土尔根达坂山的主峰。5000米以上发育有较大面积的现代冰川。南支称柴达木山,位于鱼卡河与塔塔棱河之间。主要由中生代花岗岩组成的块状山地。山峰海拔一般4500-5000米。最高峰是西部的柴旦峰,又叫红旗峰,呈馒头状,海拔5656米,发育有现代冰川。
青海南山,因位于青海湖(青海湖曾名青海)之南而得名,又叫库库诺尔岭。位于青海湖、布哈河、哈拉湖之南,沙珠玉盆地、德令哈盆地之北;东从倒淌河与拉脊山分界,西在阿让郭勒河源头与土尔根达坂山、党河南山过渡。青海南山长500公里,宽20-90公里。山峰海拔一般在4000-500。米,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峰位于西部的哈尔科山,海拔5139米。整个山地以巴音郭勒河干流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位于青海湖南岸,东西长300公里,宽20-40公里,山脊脉络清楚,山峰海拔一般4000-4500米,最高峰为塔漫山,海拔4592米。西段由于水系切割较为破碎,又可分为南北两支,南支宗务隆山,北支哈尔科山。宗务隆山位于塔塔棱河、阿让郭勒河与巴戛柴达木湖盆地、德令哈盆地之间。长200公里,宽30-40公里,山峰海拔一般4000一4500米,最高峰位于德令哈西北,海拔5030米。哈尔科山位于阿让郭勒河与哈拉湖之间。山岭主体位于西北部,东部和南部由于水系切割,脉络不甚清楚。山峰海拔在5000米左右,最高峰位于西部,海拔5139米。
拉脊山,曾称小积石山或唐述山。位于湟水和黄河干流之间,西起干子河口,东到青海省界。长260公里,宽20-40公里,山峰多在海拔4.000-4500米之间,最高峰野牛山海拔4832米。由于水系切割已形成很多山口。青沙山口、拉脊山口、日月山口均是出入西宁的重要交通要道。拉脊山总体走向北西西—南东东,东段近东西向,是拉脊山的主体,西段近北西—南东向叫日月山。日月山又叫纳喇萨喇。古称赤岭。位于日月山口与干子河口之间。长90公里,宽10-20公里。山峰海拔多在4000米左右,最高峰阿勒大湾山海拔4455米。日月山自古以来是青海省东西之间的交通要道,西宁至格尔木的公路、铁路由此通过。
荣达木盆地北缘诸山,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的赛什腾山、绿梁山、锡铁山、阿木尼克山、耗牛山总体上均呈北西西—南东东走向,山岭极为低缓,山脊多不连续,主要由古生代及其更老的岩系构成。它们与祁连山脉的主体为一系列小盆地分隔,在自然地理上已属柴达木盆地范围,在地质构造上属祁连山地槽褶皱系,所以把这些山岭合称柴达木盆地北缘诸山,从大的山系上仍可划归祁连山脉。赛什腾山位于苏干湖盆地与马海盆地之间,西起冷湖镇以东15公里,东至敖劳河谷。长90公里,宽一般20一30公里,山峰海拔多在3500-4000米之间。山坡上部陡峭,下部和缓,山脊连续性差,两端均已形成孤立山峰。最高峰位于东部,海拔4576米。绿梁山,位于柴达木盆地北部,依克柴达木之南,西起鱼卡河谷,东至塔塔棱河谷。长60公里,宽一般10公里。山峰海拔多在3500-4000米,山坡上部较陡,下部和缓,山脊不连续,多呈独立的块状山地。最高峰位于西段,海拔4111米。锡铁山位于柴达木盆地北部,巴戛柴达木湖之南。是典型的块状山,长宽均在15公里左右。山坡陡峻,山峰海拔4037米。山岭主要由古老变质岩构成,有多种金属矿藏。阿木尼克山位于北霍布逊湖盆地之北,北与布依坦乌拉山之间有宽约20公里的平坦宽谷分开;西起全集河谷,东到托索湖盆地西缘。长100公里,宽一般10-20公里。山峰海拔一般为3000-3500米,山坡和缓,山顶浑圆,山脊不甚连续。最高峰位于山岭中部偏西,海拔4166米。耗牛山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角,德令哈—希里沟盆地西南。长70公里,一般宽5-10公里。山峰海拔多在3500-4000米之间,山脊不甚连续。西段较低叫南山,东段较高是耗牛山的主体,最高峰位于东段,海拔4472米。耗牛山主要由早古生代地层组成,煤的蕴藏较丰富。

地质特征
祁连山为昆仑秦岭地槽褶皱系的一个典型加里东地槽,褶皱迥返于陆相泥盆系磨拉石建造之前。北祁连山及河西走廊见中、下泥盆统不整合于下古生界(如武威杀木寺)及加里东晚期花岗岩(如九条岭南马良沟等)之上;拉脊山见中、下泥盆统不整合于中、上奥陶统之上;南祁连山乌兰大坂见上泥盆统不整合于下志留统之上,代表祁连山主要于加里东晚期褶皱成山,基本由地槽变为地台发展阶段,故晚古生代一中、新生代均为地台盖层沉积。
祁连山的北界为塔里木一阿拉善地台,以大断裂分界。南界与东昆仑和西秦岭褶皱系间也为大断裂所切,两者沉积地层不同,如中吾农山一青海南山石炭、二叠系为冒地槽沉积,局部夹火山岩,而欧龙布鲁克隆起带寒武一奥陶纪时为地台型砂页岩碳酸盐建造,厚700-2000余米,假整合于上元古界全吉群之上。

地貌特征
祁连山脉西段由:走廊南山、黑河谷地,托莱山,托莱河谷地,托莱南山、疏勒河谷地,疏勒南山、哈拉湖盆地,党河南山、喀克吐郭勒谷地,赛什腾山、柴达木山、宗务隆山等一系列山脉与宽谷盆地组成。祁连山脉东段有:冷龙岭、大通河谷地,大通山、大坂山。在一系列平行山地中,南北两侧和东部相对起伏较大,山间盆地和宽谷海拔一般在3000-4000米之间,谷地较宽,两侧洪、冲积平原或台地发育。疏勒南山以东的北大河、黑河、疏勒河、大通河和布哈河等五河之源所在的宽谷盆地海拔高达4100-4200米。祁连山海拔4500-5000米以上的高山区现代冰川发育,现代冰川和古冰川作用的地貌类型都较丰富。祁连山区由于多年冰土的下界高程一般为3500-3700米之间,使大多数山地和一些大河的上游都发育着冰缘地貌。在冻土带以下的地貌作用中,东部以流水作用为主,西部风成作用较为明显。
祁连山素有“万宝山”之称,蕴藏着种类繁多、品质优良的矿藏,有石棉矿,黄铁矿、铬铁矿及铜、铅、锌等多种矿产,八宝山的石棉为国内稀有的“湿纺”原料。祁连山区冷湿气候,有利于牧草生长,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地带,分布有大片草原、为发展牧业提供了良好场所。

气候特征
祁连山位于中纬度北温带,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它又处于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由于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特殊影响,使夏季来自东南季风的湿润气流得以北进西伸,波及本区;冬季受内蒙古干冷空气,西北寒冷气流的影响,致使本区冬季降温幅度大,气温年较差较大。
多种因素的叠加构成了祁连山林区主要的气候特征,即大陆性高寒半湿润山地气候。表现为冬季长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温凉湿润,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9月,本区由浅山地带向深山地带,气温递减,雨量递增,高山寒冷而阴湿,浅山地带热而干燥。随着山区海拔的升高,各气候要素发生有规律自下而上的变化,呈明显的山地垂直气候带。自下而上为:浅山荒漠草原气候带、浅山干草原气候带、中山森林草原气候带、亚高山灌丛草甸气候带、高山冰雪植被气候带。

太阳辐射
在林区,随着海拔的增高,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和尘埃减少,大气透明度增加,太阳总辐射量加大。该地区4~12月份山上的云雨比山脚地带显著增多,日照时间显著减少,山区的总辐射,反不如山脚地带高,因而太阳总辐射和日照年总量山上比山脚少。月总辐射及日照时数最大值均出现在4月。最小月总辐射量出现在太阳高度角较小而日照又较短的2月。同时,光照和幼树的生长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光照充足的地方一般温度较高,郁闭度较小,营养空间较大,有利于幼树的生长更新。

日照时数
经统计,位于祁连山北坡的西水地面气象站4~8月份日照时数较长,日照时数差异较小。西水地面气象站日照时数年内变化表现为夏季最大(502小时)、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353小时),日照时数除受可照时间影响外,它还与天气状况有很大的关系,这主要是由于夏季云量增多,降水较多,抵消了纬度的影响,致使4~8月份日照时数无明显差异,甚至4月份比7月份还长;进入冬季以后,虽然可照时间相对缩短,但由于受蒙古高压的控制,气候严寒干燥,多为晴朗低温天气,因而冬季日照时数与夏季日照时数相比变化幅度小。因此,其年内变化又表现出与可照时间变化的不一致性。在北坡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温度空间,为林木的更新创造了积极因素。

气温分布
祁连山区年平均气温都在4℃以下,随着高度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递减率为0.58℃/100m。山顶的温度一般低于0℃,常年都有积雪。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低于-11℃,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低于15℃,12月至次年3月,祁连山区大部分地区气温都在0℃以下,4~10月最高气温在4~15℃之间。祁连山区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形势比较稳定,年际变化很小,气温最低中心常年位于西段海拔较高的托勒山附近,气温的等值线走向与地形廓线基本一致,这说明影响祁连山附近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即海拔高度),地理纬度的影响次之。

降水分布
祁连山区的降水特征与气温不同,不但受海拔高度的影响,而且受所处的纬度、经度,以及地形的坡向和坡度的影响。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都比较大,这主要是由于降水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造成的。祁连山林区是河西走廊降水较多的区域,年降水量在400mm左右,降水变率在0.60左右。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占年总量的89.7%。随着海拔升高降雨日增加,降水量增多。在祁连山北坡中部降水量总的变化特征是海拔每升高100米,降水量增加4.3%。随着海拔升高,亦出现了蒸发量减少,相对湿度增加,绝对湿度下降的趋势。海拔在3000m以下,降水递增率呈高峰型;3000~3400m降水递增缓慢;3400~3600m递增又呈高峰型。当海拔超过3600米时,由于接近山顶,风速加大,降水量多为固态,降水量出现下降趋势。试验区相同海拔高度(3400m)阴坡年均降水量比阳坡高5.21%,阴阳坡降水增减率有明显差异。

降水湿度分布
祁连山东侧由于受夏季季风的影响降水量最多,如门源站年降水量为519mm,向西北方向逐渐减少,肃北站年降水量只有150mm左右。祁连山区比周围地形较低的地区降水量要多,如托勒站与酒泉站相距不到100KM,但年降水相差200mm。降水量随着高度的递增呈现出“S”型曲线变化的趋势,有一个降水量的“极大高度”和“极小高度”,“极大高度在1800~2800m之间,“极小高度”在2200~3600m之间,一般是祁连山东南部高度较低,向西北逐渐升高。
由于祁连山地处内陆腹地,不但受东南季风输送来的暖湿气流影响,而且还受西风流带来的大西洋冷湿气流的影响,在盛夏期间一定程度上还受到翻越青藏高原的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影响,水汽来源较为复杂,加上山区夏季对流性降水的影响,使得祁连山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冬季(12月~2月)降水量较少,月降水量不超过5mm,7月和8月降水量最多,东段月降水量最多可达110mm。
河西走廊西部区主要受西风带系统的影响,降水较少,变率较大。祁连山东部区主要受西南或东南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量比较大,变率较小。祁连走廊中部区由于高山的阻挡,西风带系统和东南暖湿气流的影响减小,形成不同于其它区的降水特征。较大量的降水,较大的湿度,为幼树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充足的水分保障。经西水站测定,降水总的变化特征是海拔每升高100m,年降水量平均递增4.99%。海拔在3000m以下,降水递增率呈高峰型;3000~3400m降水递增缓慢;3400~3600m递增又呈高峰型;当海拔超过3600m时,降水量递增缓慢,山顶处呈下降态势。

蒸发变化规律
祁连山位于青藏、黄土两大高原和蒙新荒漠的交汇处,受青藏高原气候和荒漠气候影响,气温高,冷热剧变,相对湿度低,所以蒸发强烈。经统计,祁连山西水地面气象站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043.3mm,蒸发年内分配很不均匀,蒸发主要集中在4~9月,占年蒸发量的75.1%,最大月蒸发量出现在6月份,占年蒸发量的14.4%,最小月蒸发量出现在1月份,占年蒸发量的2.4%。

自然资源

水资源状况
祁连山储水以冰川为主,冰川融水出流形成祁连山水系。现已查明祁连山共有冰川3066条,总面积2062.72平方公里。储水量1320亿立方米。祁连山水系呈辐射-格状分布。辐射中心位于北纬38°20′,东经99°,由此沿冷龙岭至毛毛山一线,再沿大通山、日月山至青海南山东段一线为内外流域分界线,此线东南侧的黄河支流有庄浪河、大通河、湟水,属外流水系;西北侧的石羊河、黑河、托来河、疏勒河、党河,属河西走廊内陆水系;哈尔腾河、鱼卡河、塔塔棱河、阿让郭勒河,属柴达木的内陆水系;还有青海湖、哈拉湖两独立的内陆水系。河流流量年际变化较小,而季节变化和日变化较大。祁连山脉东部的乌鞘岭、冷龙岭、日月山一线是中国西北地区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此线以东的庄浪河、大通河、湟水皆汇入黄河,此线以西的河流皆为内流河。

植被分布
祁连山区植被较好,有许多天然牧场。自海拔2000m向上,植被垂直带分别为荒漠草原带(海拔2000~2300m)、草原带(2300~2600m)、森林草原带(2600~3200m)、灌丛草原带(3200~3700m)、草甸草原带(3700~4100m)和冰雪带(>4100m)。其中森林草原带和灌丛草原带是祁连山的水源涵养林,大通河、石羊河、黑河等河流发源于此,是河西走廊绿洲的主要水源。祁连山区的气候变化会直接影响其周围植被的好坏,从而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

生态保护
为保护祁连山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于1988年成立了“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甘肃省面积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类型的保护区,地处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东起乌鞘岭的松山,西到当金山口,北临河西走廊,南靠柴达木盆地。地跨天祝、肃南、古浪、凉州、永昌、山丹、民乐、甘州八县(区)。下设22个保护站,155个护林站(点),3个木材检查站,1个森林公安局,21个森林公安派出所,全区共有林业职工1466人。区划面积272.2万公顷,林业用地60.7万公顷,分布有高等植物1044种、陆栖脊椎动物229种,森林覆盖率21.3%,境内有冰川2194条、储量615亿立方米,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每年涵养调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72.6亿立方米水源。(来自网络)

❻ 钓鱼岛南北两侧的自然地理特征有什么差异

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 秦岭-淮河线以北 秦岭-淮河线以南 1月平均气温 <0℃ >回0℃ 河流封冻答状况 封冻 不封冻 年降水量 <800毫米 >800毫米 植被类型 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耕地类型 以旱地为主 以水田为主 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 水稻 作物熟制 两年三熟、一年两熟或一年一熟 一年两熟到三熟 主要经济林木 苹果、柿、枣 柑橘、茶叶、油桐 主要运输方式 公路、铁路 公路、铁路、水运 故答案为: 1月均温 干湿地区 有无结冰期 年降水量 温度带 气候类型 秦岭-淮河南侧 >0℃ 湿润区 无 >800mm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秦岭-淮河北侧 <0℃ 半湿润区 有 <800mm 暖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

❼ 太白山南北两侧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差异

北侧为温带季风气候,为半湿润地区,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河流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大;
南侧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为湿润地区,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没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小;

❽ 祁连山南北坡雪线分布差异

南高北低吧貌似

❾ 我国南北方自然环境差异

请参考(略有删除).
我国南北方自然环境等差异时间:2007-6-29
由于我国南北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造成了我国南北方自然环境等的显著差异。
南船北马 我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其原因是南方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表河网密布,因此为适应“水乡”的船舶运输便应运而生。而北方多干旱、半干旱气候,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马匹除了提供乳肉产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驯化为代步工具,成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南米北面 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而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南矮北高 就人口的生物学特征而言,我国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据统计,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693米,云贵川地区则是1.647米。从南北方的气温差异来讲,由于南方气候炎热,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生殖器官发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于气候寒冷,影响了体内酶的活性,新陈代谢慢,生命周期长;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人们的户外活动少,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多,因而长得“人高马大”一些。
南繁北齐 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3000多千米,两地语言虽有区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一则我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二则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 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另外,我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我国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做出总结:“南方为棚,多敞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可见,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通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
南涝北旱 我国隶属东亚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南方不仅雨季历时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现洪涝灾害。而华北、西北降水较少,再加上垦殖、放牧过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临严重的“水荒”,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为此党中央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以调节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配矛盾,这样既可缓解南方的水患,又可解决北方的水资源危机。
总之,南北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造成的原因也很复杂,其中,地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南北双方应正视这种差异的存在,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创造祖国美好的未来。

❿ 祁连山南北两侧河流分布和水文、水系的差异以及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地势来的差异。
以南属青藏高自原,中国第一阶梯。海拔3500米以上,典型的高山气候。多大河源头,河流分布较密集,落差大,流速快,有春汛(冰雪融水)和夏汛。
祁连山以北,地势较低,属于第二阶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雨量小,河流分布较稀疏,流量不大,流速较慢,旱季甚至会出现断流。加之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裸露,河流含沙量大。

供参考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