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许井村地理环境及气候
① 山东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
山东的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降水集中,雨热同季,春秋短暂,冬夏较长。年平均内气温11℃—容14℃,山东省气温地区差异东西大于南北。全年无霜期由东北沿海向西南递增,鲁北和胶东一般为180天,鲁西南地区可达220天。
山东省光照资源充足,光照时数年均2290—2890小时,热量条件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作的需要。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50—950毫米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季节分布很不均衡,全年降水量有60%—70%集中于夏季,易形成涝灾,冬、春及晚秋易发生旱象,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
② 古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两河流域位抄于西亚的美索不袭达米亚平原,在波斯湾的北部,该平原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冲击而成,土壤肥沃,地形平坦,光照充足,降水不太多,因为这儿是热带沙漠气候,但这儿有灌溉水源,因此孕育了古两河流域文明。古两河流域文明主要位于现在的伊拉克境内。
③ 地理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还有土地条件和矿产资源条件那些吗
嗯,就是这些.
地理环境分两大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矿产资源等;
社会环境包括:市场、交通、政策、政治因素、人口、技术、等.
④ 清江镇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清江镇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清江镇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5个义项
清江镇,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位于金堂县西北端,距县城9公里,毗邻广汉、青白江,连接成南、成绵高速公路。清江镇行政区划面积21.4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0600人(2017年)[1],是金堂县的自流灌溉平坝乡镇,也是四川省首批100个试点小城镇之一。
中文名
清江镇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
地理位置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西北端
面积
21.44 km2[1]
快速
导航
优势及方向行政区划所获荣誉
简介
2004年被县委、县政府列为“2+5+1”示范小城镇,全镇幅员面积21.4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0600人(2017年)[1],辖4个村,1个社区,107个小组。
镇域地处海拔440—450米,属成都冲积平原,土壤肥活沃,气候温和,水源丰富,北河、中河穿越全境,农业作物主要盛产水稻、小麦,“清江”牌大米闻名遐迩,经济作物主要以食用菌、蔬菜为主,是全国食用菌生产基地先进乡镇之一。
奋斗目标:2007年农业生产总值达到8500万元,工业生产总值达5.5亿元,城市化水平达到3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财政收入力争达到500万元。基本建成农工贸城乡一体化城郊型示范经济强镇。
⑤ 怎样看懂地球仪地理环境以及对应的气候
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很好的工具。 一、演示地球的自传和公转 理解昼夜交替专现象和四季变化现象的属成因 分析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上的五带 太阳直射 极昼集夜现象 二、认识经纬线分布特点 形状 方向 长度 知道经纬网的作用 三、认识世界海陆的分布概况: 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关系及所处的纬度带 认识六大板块位置 认识主要地形区和主要大洲地形特点 四、演示自传 学习世界时区的划分 找出日界线的位置
⑥ 山东的地理位置、地形情况以及气候环境
山东位于秦岭—淮河以北,中国的华北平原东部,黄河下游,濒临渤海、黄海;地处北温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雨热同期;鲁中南为山东丘陵,最高山峰为泰山,鲁东为丘陵地带,其余为平原地带。
⑦ 说明下安徽和江苏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有什么区别
安徽和江苏所处维度大致相同,两个重要的地理界限都从两省经过,专北面秦岭淮河属一线,南有长江划分。秦岭淮河以北是苏北和皖北。皖北苏北的地形土壤,气候类型甚至生活环境大致相同。秦岭淮河以南与长江之间这一块属于江淮地区,算是南北过渡带。长江以南就是典型的江南地区了。
亳州属于皖北地区,以平原为主,属于华北平原,是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要小于800毫米,半湿润地区,冬季最低气温低于0摄氏度,属于暖温带。土壤多是黄壤,主要是旱地,种植小麦为主。属于北方地区。
苏州属于江南水乡,以平原为主,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要大于800毫米,湿润地区,冬季最低气温高于0摄氏度,属于亚热带。土壤则以红壤为主,主要是水田,种植水稻。属于南方地区。
⑧ 地理环境和气候有关系吗
因为气候是自然科学,文化是社会科学,经济建设、衣食住行和健康都受气候影专响
地理气候环境属所提供的生存条件和发展基础中孕育、产生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和其他事业,
这也就是在一个较大的国家里也会有较大差异的地方文化的原因。
因此,地理气候对文化影响的部分则是相对恒定的。只要这种条件继续存在,其影响就不会消失(当然可以发展)。
⑨ 安徽省的地形及气候
安徽省简称“皖”,位于中国东南部。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45%。乡镇1850个,省会合肥市。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地 形 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将全省分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区。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中部江淮之间,山地岗丘逶迤曲折,丘波起伏,岗冲相间;长江两岸和巢湖周围地势低平,属于著名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皖南山区。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但气候条件分布差异明显,天气多变,降水年际变化大,常有旱涝等自然灾害发生。
气 候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
自然资源 水资源:全省水资源总量约680亿立方米。全省重要的水利工程为淠史杭灌溉工程,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
土地资源:全省耕地面积433万公顷,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
动植物资源:全省林业用地4.18万平方公里,占12%。全省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本植物1300余种,草本植物约2100余种,动物约5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
矿产资源:安徽省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分布集中。已发现各类矿产130多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67种,已开发利用的有49种,保有储量居全国10位的矿产有38种。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全省矿产保有储量的潜在总价值达1.92万亿元,居全国第10位。其中,煤、铁铜、硫、明矾石等11种矿产保有储量和潜在价格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均名列前茅。
人 口
人口统计 2005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2.43‰,比上年上升0.81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23‰,上升0.7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6.2‰,上升0.08个千分点。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 省内民族主要为汉族,汉族人口为5948.4万人,占99.3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 37.6万人,占0.63 %。少数民族主要为回族,此外还有满、蒙、壮、畲等52个少数民族。
文化程度 2005年末,全省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9个,当年招生8198人,在学研究生21505人,毕业生4148人。普通高校81所,当年招生19.9万人,在校生58.9万人,毕业生11.7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当年招生27.6万人,在校生63.3万人。普通高中760所,招生43.5万人,在校生117万人,毕业生30.1万人。普通初中3188所,招生112万人,在校生344万人,毕业生112.5万人。小学20142所,招生81.5万人,在校生584.1万人,毕业生116.2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7.78%,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54%;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2.4%和0.73%。各级各类成人学校毕业生数91.9万人。全年共扫除文盲8.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