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数据的组织与管理方式
①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转换主要包括哪两种
应该是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的相互转换吧
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结构主要有栅格结构和矢量结构,它们是表示地理信息的两种不同方式。栅格结构是最简单最直观的空间数据结构,又称为网格结构(raster或grid cell)或象元结构(pixel),是指将地球表面划分为大小均匀紧密相邻的网格阵列,每个网格作为一个象元或象素,由行、列号定义,并包含一个代码,表示该象素的属性类型或量值,或仅仅包含指向其属性记录的指针。因此,栅格结构是以规则的阵列来表示空间地物或现象分布的数据组织,组织中的每个数据表示地物或现象的非几何属性特征。矢量结构是通过记录坐标的方式尽可能精确地表示点、线、多边形等地理实体。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各具特点与适用性,为了在一个系统中可以兼容这两种数据,以便有利于进一步的分析处理,常常需要实现两种结构的转换:
1. 栅格数据向矢量数据的转换
栅格向矢量转换处理的目的,是为了将栅格数据分析的结果,通过矢量绘图装置输出,或者为了数据压缩的需要,将大量的面状栅格数据转换为由少量数据表示的多边形边界,但是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将自动扫描仪获取的栅格数据加入矢量形式的数据库。
2. 矢量数据向栅格数据的转换
许多数据如行政边界、交通干线、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等都是用矢量数字化的方法输人计算机或以矢量的方式存在计算机中,表现为点、线、多边形数据。然而,矢量数据直接用于多种数据的复合分析等处理将比较复杂,特别是不同数据要在位置上一一配准,寻找交点并进行分析。相比之下利用栅格数据模式进行处理则容易得多。加之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等数据常常从遥感图像中获得,这些数据都是栅格数据,因此矢量数据与它们的叠置复合分析更需要把其从矢量数据的形式转变为栅格数据的形式。
② 地理信息系统中常用的空间数据模型有哪些类型
一楼啊,,,,您还是六级呢。您那是数据库建库的三个步骤啊。
gis中量常用的数据模型分为专场模型和对属象模型。场模型在gis中就对于栅格数据结构,对象模型对应矢量数据结构,而矢量数据结构根据是否包括拓扑关系可分为一般矢量模型(面条模型)和拓扑矢量模型,如TIN(traingulated irrugular network)。
③ 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数据的组织与管理方式
具体网络吧,或者系统学习下《地理信息系统教程》,汤国安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五章 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
④ 海量空间数据管理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是采集、管理、分析和显示空间对象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它以空间数据为研究对象,因此,空间数据库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重要技术之一(黄钊、韦燕飞,2003)。空间数据,特别是栅格数据,一般都具有较大的存储量。因此,研究海量空间数据管理技术,也就成为空间数据库技术的重要内容,也是其难题之一。海量空间数据管理技术,对数字流域、资源规划、电子政务、军事管理等信息化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是其中不可缺少的支撑技术。
随着对地观测技术的飞速发展,快速获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已不再困难。高分辨率意味着大数据量,对于同一地区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分辨率越高,数据量越大,两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增加,而是呈指数倍增长(方涛等,1997)。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所采用的基础数据源就是多种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包括TM/ETM+、SPOT-5、QUICKBIRD等,原始的基础数据经过融合、镶嵌等处理过程,形成的成果也是影像数据。这些成果资料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也是其他专业应用子系统进行分析的基础。因此,所产生的遥感影像成果应存入综合数据库中,并实现数据的快速查询、调用。此外,塔里木河流域所采集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栅格图(DRG)等基础数据也有着较大的存储量,这些数据都可以归类为栅格结构的数据。因此,海量空间数据管理技术,最重要的就是对遥感影像等栅格结构数据的存储管理。
海量空间数据管理作为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中的一项内容,说明其不仅需要从数据库技术的角度考虑问题,更多的需要是从地理信息技术角度考虑数据的存储管理。目前,多数GIS软件都可以将遥感影像、矢量数据、DEM、DRG等数据进行套合显示。但随着数据量的增大,很多GIS软件都难以组织、调度、存储与管理这样的海量数据,更没有考虑多数据源、多比例尺、多时相影像数据的统一管理和集成的问题。而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的建设,又迫切需要高效、快捷地存储与管理这样的影像数据。为满足系统建设的需要,除了采用先进的GIS基础软件平台作为管理平台外,还需要采取一种新的技术方式来管理、分发这些海量数据,以适应各部门的快速浏览和管理需要。通过“影像金字塔”技术可以大大减少磁盘I/O数量,提高系统查询响应速度,实现对影像数据的高效存储管理。
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数据库系统对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栅格图(DRG)等栅格数据,均建立了独立的存储表空间。为了获得高效率的存取速度,在数据的组织上使用了金字塔数据结构和网格分块数据结构(朱雷等,2006);对影像数据进行了压缩,以缩短数据抽取时间。以高分辨率为底层,通过逐级抽取数据,建立不同分辨率的影像数据金字塔结构,逐级形成较低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在数据查询检索时,调用合适级别的遥感影像数据,以提高浏览和显示速度。这种方法通常会增加20%左右的存储空间,但却可以提高影像数据的显示速度。
⑤ 地理信息系统中常用的空间数据模型有哪些
1、概念模型来(场模型:自用于描述空间中连续分布的现象;对象模型:用于描述各种空间地物;网路模型:可以模拟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网络)
2、逻辑数据模型(矢量数据模型,栅格数据模型和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等)
3、物理数据模型(概念数据模型在计算机内部具体的存储形式和操作机制,即在物理磁盘上如何存放和存取,是系统抽象的最底层.)
⑥ 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数据有什么特征
空间数据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定位)、属性特征(非定位)、时间特征(时间尺度)。
1、空间特征。又称几何特征或定位特征,一般以数据坐标表示。
2、属性特征。表示现象的特征,例如变量,分了类和名称。
3、时间特征。指现象或物体随时间的变化。
空间数据是数据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指凡是带有空间坐标的数据,如建筑设计图、机械设计图和各种地图表示成计算机能够接受的数字形式。
(6)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数据的组织与管理方式扩展阅读:
用来表示物体的位置、形态、大小分布等各方面的信息,是对现世界中存在的具有定位意义的事物和现象的定量描述。根据在计算机系统中对地图是对现实教想的存储组织、处理方法的不同,以及空间数据本身的几何特征,空间数据又可分为图形数据和图像数据。
数据结构即指数据组织的形式,是适合于计算机存储、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逻辑结构。空间数据是地理实体的空间排列方式和相互关系的抽象描述。数据结构是对数据的一种理解和解释。
不说明数据结构的数据是毫无用处的,不仅用户无法理解,计算机程序也不能正确地处理。对同样一组数据,按不同的数据结构去处理,得到的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内容。空间数据结构是GIS沟通信息的桥梁,只有充分理解地理信息系统所采用的特定数据结构,才能正确有效的使用系统。
⑦ 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指的是
空间数据是指用来表示空间实体的位置、形状、大小及其分布特征诸多方专面信息的数据,它属可以用来描述来自现实世界的目标,它具有定位、定性、时间和空间关系等特性。空间数据是一种用点、线、面以及实体等基本空间数据结构来表示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世界的数据。
简单的说就是点、线、面、体等图形数据+属性数据
⑧ 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
空间数据的采集可以通过:实地调查,测量,现有地图,航空影像,遥感影像图专片以及过去的资料获取属。
处理手段主要有:误差修正(设定容许值,连接接点,重建拓扑关系)边界匹配,数据格式的转换,投影变化,坐标变换,图像纠正,图象解译,精度评价。这些是主要流程
⑨ 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数据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基础内容包含很多,图形信息,属性信息。还有就是数据本身的组织结构和分层分内类情况,这些都要有相容应的标准。比如1:500基础地形图空间数据标准等等,这一系列的标准就规定了空间数据的内容。地理信息系统要根据具体的应用或行业来选择相应的空间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