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九所镇境湖村地理位置

九所镇境湖村地理位置

发布时间: 2021-02-24 01:50:46

A. 观巢镇的地理位置

观巢镇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新余市东部,袁河中下游,新余城区所在地。东界樟树、新干,专南连峡江属、吉安,西接分宜、仙女湖管理区,北邻上高、高安,距省会南昌160公里。地跨北纬 27°50',东经114°58'。
观巢镇位于渝水区西部,辖观巢、社头、茂山、湖陂、上汾、塂背、汉泉、上沂、南布、荆桥、共青、杨家、洋潭13个行政村,镇政府驻观巢。境内属丘陵地带,西南高,向东倾斜。仰天岗环绕东南,有山溢口,名为吉闸,孔目江穿越镇间。新欧公路穿境。

B. 鉴洋湖的地理位置

台州依山面海,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境内地貌多样,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海湾、岛屿均有分布。西北山脉连绵,千米峰峦迭起,山地丘陵占陆域面积的2/3。东南丘陵缓延,平原滩涂宽广,河道纵横,沿海海岸曲折,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
黄岩区的地貌结构可概括为“七山一水两分田”。东部属于温黄平原,为丰饶的鱼米之乡;西部为丘陵山地,主要山脉有括苍山支脉和北雁荡山余脉。在新地质构造喜马拉雅期运动之后,黄岩区形成西升东降。西部山区呈年轻山地特征,东部为下降区,有100多米疏松第四纪(约二三百万年前)沉积物,形成海积平原,约占全区面积三分之一,是重要农业区。院桥镇为五六千年的老海积区,成陆前经湖沼变迁,1米剖面有腐泥层,沼铁矿层、青泥层,称古浅育体。
鉴洋湖位于院桥镇东南部,位于水网平原区,属于温黄平原的一部分,以湿地、水网、农耕地为主。湖区四面环山,其中北部有狮子山、鸡笼山、马山、西林岭(老鹰山),南部则是连绵的温岭天皇山。周边山地森林覆盖率接近超过60%,生态环境良好。 台州境内河流众多,主要有两大水系,即椒江水系和金清水系。鉴洋湖属金清水系,总面积1.25平方千米,为黄岩区最大内湖,也是台州市最大的内陆湿地。与湖体相连的主要河流有东南中泾、西南中泾和山水泾。南中泾宽15~22米,长12千米,为黄岩区南部排水的主要通道;山水泾宽21~30米,长13.65公里,是排泄太湖山区洪水入金清港的主要河道。其中,鉴洋桥以下至路桥河段上大下小,洪水宣泄不畅,两岸地势低洼,涝灾频繁。
台州市地下水分布可按照地下水资源的储量分为富水区、较富水区、贫水区和极贫水区四大类,其中鉴洋湖所处区域为贫水区。 地处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7℃,1月份平均6℃,7月份平均27.8℃,常年3月14日为终霜期,11月29日为初霜期,平均无霜期259天。冬季受西北气流影响,多晴朗寒冷,冷空气南下时常出现剧烈降温和西北大风。春季冷暖气团交锋频繁,时冷时热。初夏,因北方冷空气与南来暖湿气流相遇,势力均等,形成梅雨天气。进入7月盛夏后,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除局部雷阵雨天气外,多晴日天气,温度高,日照多。秋季降温较快,中秋后天高气爽,俗称“小阳春”。
植物资源 鉴洋湖植物资源丰富,根据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主要包括维管束植物139科389属538种(包括种下等级),其中蕨类植物17科22属33种,种子植物122科367属505种(裸子植物9科17属21种,被子植物113科350属484种)。野生植物352种,栽培植物186种。含10种以上的科有:禾本科(56种),菊科(41种),豆科(29种),蔷薇科(23种),百合科(14种),莎草科(13种),蓼科(12种),大戟科(12种),茜草科(12种)。同时,鉴洋湖共拥有国家Ⅱ级保护植物4中,主要有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野大豆(Glycine soja);花榈木(Ormosia henryi)。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植物有1种,即花榈木。
鉴洋湖植被类型可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灌草丛、水生植被、栽培植被5个植被型组,暖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低山灌草丛、挺水水生植被、浮水水生植被、果园、苗圃、作物田9个植被型,以及23个群系组、28个群丛。
动物资源 鉴洋湖生态环境良好,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类型多样。芦苇、淡竹、杨柳遍布,野生鹭鸟、白鸥飞翔于烟波,人称“黄岩的沙家浜”。据生物多样性调查统计,鉴洋湖地区已知动物包括鸟类,兽类,爬行类等共计114种。其中鸟类42种,占浙东南地区鸟类分布总种类的10.12%,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种一种,国家二级保护种2种,省级重点保护10种;兽类11种,国家二级保护的2种,省重点保护1种;爬行及两栖类共7种,国家二级保护1种,省重点保护2种;鱼类、软体类共16种;甲壳类共4种;昆虫类共34种。
鉴洋湖是距今约2000年的古海湾演变而成的泻湖,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清《光绪黄岩县志》引《山水记》:“鉴洋湖,在三十九都鸡笼山下,修广二千亩许,纵一里、横五里,为东南巨浸。中有沙洲芦荻,鵁鶄鸂鷘翔舞其际。水多银鱼,长寸存,如小薤叶,色如白银,味最美。击楫中流,恍如剡中风味”。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县人御史杨晨与尤涛、南舜谱等发展实业,在这里主持围湖筑堤,种桑养蚕,并在湖中建造了一幢西式别墅,以陶渊明《归去来辞》中“依南窗外寄傲”意为“寄傲轩”。“寄傲轩”四周植以名花异木,并于南侧构成一座玲珑剔透的湖心亭。“门外湖光十里碧,座中山色四周青”曾这样形容“寄傲轩”。进士杨晨晚年曾归隐于此,著书、垂钓于湖畔。每年三月三佳节,杨晨、举人南舜谱等“九老会”在此吟诗作赋。文人雅士常游吟诗,有“桥横群谁合,山断夕阳疏”之句。
建国以后填湖之风更胜,鉴洋湖先后作为劳改农场和鱼种场,不断的围堤挖塘使得上下两湖河港逐渐相连,湖面逐渐缩小,南部基本消失。今湖东西长约2500米,湖面已演变为宽数米到数十米不等的河道港汊,水面面积仅约0.7平方公里(约合1000亩)。 鉴洋湖有着2000多年的演化和发展历史,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的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规划区内现有资源主要包括历史遗迹和乡土景观两大类。
历史遗迹方面主要包括古桥、古庙,以及古遗址等,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鉴洋桥。鉴洋桥由镇锁、洚洋2石桥组成,镇锁桥位于下湖,分南北两座,长135米,宽2.5米,南座3孔,北座1孔,两座之间与南北引桥略呈弧形,造型独特,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重建,现已申报省级文保单位;洚洋桥位于上湖,长60米,宽2.5米,3孔。两桥均为鉴洋湖南北交通枢纽,镇锁桥更是温黄古驿道必经之路,与峻峭挺拔鸡笼山形成湖光山色飞桥景观。此外,位于鸡笼山的杨府庙、半山庙、山城寨遗址,以及业已消失的寄傲轩和湖心亭,都具有一定的区域影响力。
乡土景观方面主要包括体现鉴洋湖地方特色的养殖塘、圩田、果园、民居,以及展现鉴洋湖自然风光的河湖湿地。有些富有特色的湿地景观甚至被当地人给予了传说和寓意,如后继娘坟、水牛背、十亩围、围珠等。 鉴洋湖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不仅反映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更反映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主要包括历史传说、诗词文学、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
历史传说方面几乎涵盖了鉴洋湖的一山一水,一桥一木。其中以鉴洋湖、鸡笼山和鉴洋桥的传说居多,并且版本多样,娓娓动听,反映了鉴洋湖文化的多样性。
诗词文学方面,以清光绪杨晨最为著名。杨晨(1845—1922年),名保定,字定孚,又字蓉初,晚号“月河渔隐”。由杨晨、南舜谱组建的“寄傲轩”文人团体——“九老会”,每逢农历三月三,九月九,诸会员聚集于此,吟诗作赋,交流作品,编纂成册,并有《湖墅昌和集》与《生辰昌和集》留世,共收录诗文365首,今已遗失。仅部分诗篇传于民间,得以保留。
此外,以圩田间作为代表的农业耕作方式,以舞狮为代表的民间舞蹈,以泥塑为代表的民间手工艺,以杨业诞辰日为代表的民间庙会,以及各村定期举办的集会和戏曲演出,都是鉴洋湖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的重要体现,是“活”的文化遗产。 鸡笼山与鉴洋湖
鸡笼山,坐落于距市区20公里的鉴湖北岸,海拔164米,顶部高耸,相传古时有凤凰(锦鸡)飞入山上岩洞不复出而得名鸡笼山。
鸡笼山东南山岗上有一块平地,人称“四鼓坪头”,地面开阔,坡外陡峭,宋代马方曾在此设寨,古代有义军的石牌坊、古城和台门、大厅等建筑。
鸡笼山的山顶和山腰都有一座杨府庙,祀北宋名将杨业父子,每逢五月十八杨老令公寿诞,水陆两路香客络绎不绝。
山北有始建于三国·吴·孙权赤乌年间建的宝轮寺,寺前一石碧色,如逢其润泽有光,则天必雨。正是古人讲的“础润而雨”。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县人御史杨晨与尤涛、南舜谱等发展实业,在这里主持围湖筑堤,种桑养蚕,并在湖中建造了一幢西式别墅,以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倚南窗以寄傲”意命湖墅为“寄傲轩”。四周植以名花异木,并于南侧构有一座玲珑剔透的湖心亭。“门外湖光十里碧,座中山色四周青”,杨晨晚年曾归隐于此,著书、垂钓于湖畔。每年三月三佳节,进士杨晨、举人南舜谱等“九老会”在此吟诗作赋。
鉴洋湖原有水面2000余亩,随着时间的推移,湖面逐渐缩小,现今水面尚有1000余亩,湖上还留有建于明末清初的两座古桥。镇锁桥和洚洋桥。两桥为县西南交通枢纽,与峻峭挺拔鸡笼山形成湖光山色飞桥景观。
洚洋桥
洚洋桥,在湖西端,长60米,宽2.5米。两座石桥,与长堤相接,古色古香,造型奇特,结构别致,为古老的鉴洋湖增添了秀丽的色彩。
镇锁桥(又名鉴洋桥)
镇锁桥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由鸡笼山东北的宝轮寺僧人募化重建。
全长138米,由三座不同体量石梁桥及引桥堤坝构成。堤坝式连体石梁桥横跨鉴洋湖,呈东西走向。子桥分别位于主桥东西向转弯处。主桥——三孔石梁桥,长16.5米,宽2.1米。主孔跨度4.70米。桥面由长条石呈纵向并列铺砌。至六层呈叠涩出檐状作纵横承托桥面条石。桥面南北侧由望柱,栏板相连,望柱柱头雕刻狮子,猴子,以及仰莲及覆莲。桥面栏板刻有楷体“镇锁桥”三字。由主桥向东西向拓展的引桥堤及二座子桥——石梁桥。随桥堤坡度向前延伸。子桥建筑形制与主桥类同。堤坝型石梁桥,以其新颖的艺术造型构思,把桥与长堤有机地融为一体。同时,它又是一座集历史、人文、乡土风情间的古桥梁。鉴洋湖,素有湖面六千亩之称,湖面宽广迈阔,湖水清澈。数百年来,为有效遏制水灾,在此构筑一道堤坝型石梁桥,即能拦截太湖之水,又能关注这一带的“风水”,体现出古人造桥工艺与风俗完美结合的神韵。

C. 九寨沟景区什么时候开放

规划》明确,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在安全评估基础上回力争早日实现答景区开放:

2017年底完成城乡住房维修加固和交通(不含景区)、通信、电力等受损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既有功能恢复;

2018年汛期前基本完成地质灾害排查和应急处置;

年底前完成城乡住房重建,全面开工学校、医院、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

2019年基本完成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全面完成公共服务设施重建;

2020年基本完成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修复。在安全评估基础上力争早日实现景区开放。

D. 普顺迎风湖渡假村的具体地址在哪

名胜垫江以生态和休闲为典型特征。华夏牡丹花海生态旅游区、楠竹山景区(垫江太平)、油菜花大观园(垫江武安)、垫江卧龙盐浴度假区、明月山、三合水库、双河水库、迎风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等景点在垫江都有较高知 名度。每年3月,垫江都会举办隆重的牡丹节, 届时太平牡丹园内绵延数里皆为花海,各色牡丹竞相争艳,登高望远、揽风入怀,再配以当地农家乐,实为踏青赏春之首选。同时,作为千年古县的垫江也有许多文物古迹,如钟嘴寨、石宝寨、报恩寺等。坪山、鹤游一带的古城墙总长度超过了如今排名第一的南京古城墙。依山而建的石头砌成的山中古堡不得不是古建筑的一个标志。 迎凤湖依山傍水,山清水秀,水面开阔,交通便利,水生动植物和鸟类丰富,独具特色,具有较好的保护和旅游开发价值,2010年初,被国家林业局列入了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成后的迎凤湖湿地公园将是我县一流的观赏景区,更是向社会展示和宣传湿地湿地文化的科普基地。景点垫江属典型的浅丘地带,享有“巴国粮仓”的美誉,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旅游资源殷实,尤其以“四花”旅游为重:牡丹花、油菜花、李子花、白柚花。垫江牡丹西南少有,重庆独有,种植历史悠久,迄今有上万亩种植面积;花开时节,油菜花一片金黄,一望无垠;白柚花、李子花竞相开放,蔚为壮观。“牡丹红、菜花黄、柚花香”,乡村旅游成为垫江的特色。卧龙盐浴、明月温泉“泉”资源、明月山和宝鼎山森林的“山”资源、湖滨、迎风湖、双河水库、三河水库的“水”资源,亟待开发。全县有旅游公路48公里,旅游便道136公里,有旅行社2家、旅行社门市部8家、旅游星级饭店4家,旅游商品企业5家,旅游开发公司3家,旅游星级农家乐14家。自首届牡丹节举办以来,旅游观光的游客迅猛增长,接待游客从6.8万人次增至60.7万人次,年均增长39.5%。华夏牡丹花海华夏牡丹花海位于垫江县太平镇,距县城9公里,面积30平方公里,盛产牡丹而蜚声市内外,亦称“牡丹故里”。景区山、水、岚、石、花、竹融为一体,天然古朴,幽雅宜人。牡丹花型大,花姿美,花期长,花色有大红、玫瑰红、粉红和白色等,有大平红、千层香、悠山艳、龙华春、鼠姑仙、长康乐等60多个品种。景区有太平湖、牡丹精品园、牡丹文化广场、百灵山牡丹艺术园、恺之峰牡丹文化园、双乳峰、公主岭、太平寺、金山谷等景点。油菜花大观园油菜花大观园位于渝巫路东侧,距垫江县城11公里,面积6.7平方公里,是最大的优质油菜制种基地。园区内,水泥便道四通八达,建有近3000平方米的停车场,有能容纳200余人的醉花榭观景台,有集餐饮、娱乐、住宿于一体的近二十户星级农家乐。大观园溪流纵横,花海茫茫,村落密布,桃李点缀,群蜂飞舞,流金溢彩。迎凤湖度假村迎风湖度假村位于垫江、梁平和忠县三县交界的普顺镇,是垫江北部最大的生态旅游景区。 风景区距县城33公里,距梁平县城25公里,有长万高速路相连,30公钟内便可到达。景区水域面积876万方,湖面开阔,依山傍水,岛屿众多,果树成林,瓜果飘香。中心岛上,按照二星级标准建有宾馆,可容180人食宿。有露天游泳池、钓鱼池、羽毛球场、乒乓球场、歌舞厅等娱乐健身设施,并向游人提供快艇、游船服务。东印茶山东印茶山位于沙坪镇,地处垫(江)大(竹)路旁,距县城18公里,种植茶树5000余亩,生产的东印绿茶、碧螺春、毛峰等茶叶远近闻名。景区漫山遍野是茶树,波涛起伏,仿佛滚滚而来的大海,一望无垠,蔚为壮观。倘徉于景区之间,体验种茶、观茶、品茶的快乐,到避暑山庄享受大自然赠予的天然氧吧,何尝不是一件幸事。过去涪陵监狱在这里遗留下来的监舍,则成了警示教育的绝佳素材。湖岛之乡苍莽的黄草山,浩淼的长寿湖,造就了美丽湖滨的千岛湖风光。湖岛之乡位于白家镇境内东南侧,长寿湖的尾端。岛屿密布,青山相依,绿水环绕,古寨相映。又盛产柑橘、“三瓜”(西瓜、冬瓜、南瓜)。集奇山碧水于一体,熔花果瓜豆于一炉,聚茂林修竹于一身,蕴古堡寨卡于一方。一个天然乡村旅游绝佳场所。景区有桂花岛、月芽湾和江滨度假村,每天可供近500人在这里食宿、休闲和垂钓,忘情于山水之间。明月山风景区明月山风景区位于垫江西北部边缘,东起西山大堰,西至明月山分水岭,与四川大竹、邻水接壤,南至五洞镇,北与沙坪镇接壤。景区涉及太平、五洞、桂溪、新民四个乡镇,东西长28公里,南北宽4公里。景区分为明月湖风景区、钟嘴寨风景区、牡丹花海风景区、生态农业园区和卧龙盐浴风景区。明月湖风景区以湖泊、峰石为主体景观,以明月湖的“秀”和“峰顶山”、“石人山”的“幽”而著称,兼有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钟嘴寨以奇峰险崖、丛林古寨为主体景观,有钟嘴寨、黄龙洞、盐溪古碑、江华山等景点。太平牡丹花海景区以牡丹为主体景观。兼有瀑布、峰崖、溪湖等自然景观,有牡丹花海、太平湖、楠竹山、感应寺等景点。卧龙盐浴风景区以溶洞、古寨等自然、人文景观为主,有枇杷洞、帽合寨、十里竹廊等景点。生态农业区位于渝巫路和渝万高速路区域,有油菜花大观园、三合水库渡假村等主体景观。宝鼎山宝鼎山位于高安镇与沙河乡交界处,距县城30多公里。山势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拨1063米,系大巴山支脉。主峰同周诸峰环绕、林木苍翠、风光幽遂。唐代及明清修建的光祖寺、八角亭、大殿、普贤殿、老君殿、送子殿、大佛殿、十二殿、大雄宝殿等,全系木石结构,造型美观。八角亭是宝鼎山的最高处,登临可望丰都、梁平、长寿等县境。东侧——悬崖,名舍身虚,可观日出。下有小洞,相传为雷祖禅师“羽化登仙”之地。远处有南京塘,塘水清冽刺骨,四季不涨不沽。宝鼎山森林公园,避暑消夏的好去处。垫江牡丹垫江气候湿润土地肥沃适合牡丹种植,满山遍野都是牡丹。牡丹在这里不仅可以作为观赏植物销售,而且还可以药用。垫江被誉为全国丹皮之乡

E. 泸州地理位置

泸州位于四川省东南,东与重庆市和贵州省接壤,南与贵州省连界,西与云南省和四川省宜宾市、自贡市相连,北接四川省内江市和重庆市。

泸州全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永宁河、赤水河,沱江与长江交汇处。地理座标介于北纬27°39′-29°20′,东经105°8′-106°28′。南北长184.84公里,东西宽121.64公里;东到重庆221公里,北到成都318公里。 全市辖区面积12232.34平方公里。


(5)九所镇境湖村地理位置扩展阅读:

1、泸州行政区划

截至2017年底,泸州市下辖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和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共有12个乡、110个镇、22个街道办事处。在12个乡中,少数民族乡8个,其中苗族乡6个、彝族乡2个。

2、泸州地形地貌

泸州市地表形态面貌的基本轮廓,以高起的低山(海拔500-1000米),中山(海拔1000-1902米)地貌为主,是一典型的山地面积占总幅员面积56.14%的山地市。

3、泸州气候条件

泸州市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南部山区立体气候明显。气温较高,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温、光、水同季,季风气候明显,春秋季暖和,夏季炎热,冬季不太冷。

但受四川盆地地形影响,泸州市夏季多雷雨,冬季多为连绵阴雨天气,多轻雾天气, 而全年少有大风,多为0-2米/秒的微风。

4、泸州饮食文化

泸菜,是现代川菜三大主流地方风味流派分支菜系。2018年6月,泸州市发布豆瓣坨鱼、干烧鲤鱼、泸州泡海椒、泸州泡姜4道《泸菜》地方标准,标志着泸州市《泸菜》有了自己的标准。

5、泸州红色文化

泸州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朱德、刘伯承、吴玉章、恽代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泸州从事过伟大革命实践,留下了许多革命史实、传说和文物古迹。

如护国讨袁战争遗址——棉花坡古战场遗址及指挥部、护国岩摩崖石刻、况场朱德旧居、东华诗社旧址——朱家山、川南师范学堂、龙透关、太平渡口、二郎渡口等文物点。

6、泸州风景名胜

泸州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民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富集,形成以名酒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长江文化为代表的五大特色旅游资源。

截至2016年底,区域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叙永县画稿溪自然保护区、长江合江—雷波段珍惜鱼类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合江县佛宝森林公园。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个:泸州市泸顺起义旧址、古蔺县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叙永县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旧址。

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8个,国家A级景区28个(其中,AAAA级9个、AAA级8个、AAA级11个)。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泸州

F. 帮忙描写以下蜀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环境.

蜀山地理及建筑
蜀山一共有包括无惘峰、无嗔峰、无忧峰、无量峰等在内的十二座山峰,但主要的学习、休息之地都集中在上述四座山峰之中,其余山峰人迹罕至,多有妖物出没。
青石阶:山峰之中有青石铺成的道路,谓之“青石阶”,上有蜀山开山祖师堕天所施保护结界,妖物不敢侵犯。
幻海森林:位于无忧峰和无惘峰之间,是自天地初始便有的存在,里面精气旺盛,适宜任何东西生长。因有妖草保护,白天便会消失不见,晚上妖草退去力量,这林子则显现出来,因此千百年来几乎没受什么干扰。穿过幻海森林便是无忧峰的山脚,再走不远就可以到御剑堂。
幻海森林的外部有作为保护的一片草地。妖草白日里会以幻术掩盖住幻海,那时,幻海里会弥漫着妖草的妖雾,这妖雾对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甚至妖物都没有影响,因为它们心智都很低。但人若吸入这种妖雾,轻者坠入迷梦不醒,重者会出现幻觉,状若痴呆。月下的幻海森林,被称为天地间独一无二的美景。
御剑堂:位于蜀山脚下,一入大门便是演武场,其后为正殿,既是平日剑童们的早会之处,也是一个藏着重大秘密的地方。
五大殿:在御剑堂后按照五行方位修造的五座大殿,即东方仁木殿、南方礼火殿、西方义金殿、北方智水殿和居中的信土殿。是各级剑童修习的地方,按等级从低到高分为仁木殿、礼火殿、义金殿、智水殿、信土殿(五殿之名在已连载的文中一些地方有出入,上面所列出的名称是作者夏生的最后修订案,详见09年12月上的创作谈)
松苑和梅苑:位于五大殿之后的东首,是剑童们居住的地方,松苑是男生宿舍,梅苑则为女生宿舍。两苑之间有一条夹道,一直向北通往食堂和浴池。与松梅两苑相对的西边是殿监和殿判们的居所,都是一个个独门独户的小院,住房条件那是相当的不错。
药堂:位于蜀山无忧峰,隶属术宗,既是医院、药房,又是剑童上草药课之地。
地宫:位于御剑堂地下,乃是先人遗迹,规模宏大,其中有很多地方人不曾至。与青石阶一样,堕天把御剑堂下面这一块用术法保护起来,再在墙上镶萤石照明。地宫中无数房间,用来作为仓库。开启地宫和其中部分房间的钥匙只有蜀山掌门萧无极与御剑堂殿监穆显两人分别持有,但之后唐谧偶然得到第三把。
剑室:位于御剑堂正殿下的地宫之中。所谓剑室,其实并不是小小一间屋室,而是一座差不多半个御剑堂正殿大小的石屋,石屋中间有一个巨大的方形深坑,这一室的光亮都是由这坑中所发。深坑的四壁被凿出了一个个整齐排列的凹槽,每个槽中都安静地卧着一柄隐隐生光的宝剑,而这些微弱的光汇聚在一处,使整个坑中看起来仿若隐藏了一枚巨大的宝石一般,灵光莹莹。每一面的坑壁边缘都有一道陡峭的狭窄石梯向下延伸,坑中有一漂浮的金色莲花座,用来运载剑童下坑选剑。
藏书阁:位于御剑堂,是一栋二层的楼阁,藏书浩如烟海。内有无数机关,如楼梯、门等等。藏书阁中存在一处巨大仓库,仓库的菱花格子门使用了世上最坚硬的铁黄檀木,而门轴门插均是万年陨铁制成。藏书阁司库祝宁的大弟子欧阳羽曾说:“没有穆殿监那样的武功,千万莫要与它过不去。”而术宗宗主顾青城则说仓库里“什么都有”。
玄天阁:位于蜀山十二峰中的第二高峰无惘峰峰顶,乃是蜀山剑宗所在之地。其西侧有演武场,是剑童修习御剑术课程之处。
青虹阁:位于蜀山无嗔峰,乃是蜀山气宗所在之地。
长明阁:位于蜀山无忧峰,乃是蜀山术宗所在之地。如藏书阁和其他术宗在无忧峰上的建筑一样,精巧繁复,机关重重。
重阳殿:位于蜀山无量峰,乃是蜀山掌门居所。
黑雾峡谷:蜀山深处的一条细长峡谷,其中弥漫着浓浓的黑色有毒雾气,两侧寸草不生,而谷底的黑色浓雾之中却有一种皮上布满白色斑块,几乎没有叶片,高大粗壮而又枝杈细密且生有无数尖刺的奇怪树木生长其中。山风掠过,黑雾翻滚,雾中的不知名树木随之伸展摇摆,显得妖异非常。在谷中有着御剑堂殿监穆显所豢养的恶兽穷奇,以及一座用青白石块垒成的小石屋(其实是魔王华璇的衣冠冢,里面有其生前身穿的乌金铠甲)。

采纳吧!!我好辛苦的说!O(∩_∩)O谢谢

G. 盐城的地理位置

基本概况

盐城地处苏北平原中部,东临黄海,西襟淮扬,南与南通市、泰州市接壤,北与连云港市毗邻。1983年由地区改市,实行市管县体制,下辖东台、大丰2个县级市和建湖、射阳、阜宁、滨海、响水5个县,市区下设盐都、亭湖两个区和盐城开发区,市辖区面积1696平方公里,人口151.36万。全市有138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1927个村民委员会,554个居民委员会,796.51万人口,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是江苏面积第一、人口第二的市。基本特点是因盐得名,历史悠久。


地名探究
[编辑本段]
因盐得名,历史悠久

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渎”就是运盐之河的意思。东晋安帝义熙7年(公元411年)时更名为盐城县,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盐城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海盐文化。古代以盛产“淮盐”而享誉华夏,古称“淮夷地”。早在战国时期即“煮海为盐”,《史记》载“东海有海盐之饶”。秦汉时则“煮海兴利、穿渠通运”,已成为渔盐兴旺之地。唐时,“甲东南之富、边饷半出于兹”的淮南盐场,仅盐城就有“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宝应年间,境内设有海陵监、盐城监,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其时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
盐城是名副其实的“盐”城。在各地地名当中,至今仍保留着“团”、“灶”、“总”、“丿”“仓”等与盐业生产管理相关的名称。“团”,是盐区生产组织,灶户“聚团共煎”的生产形式。每个盐场设几个团,每团设若干灶户,旧时以“团”为地名的,多分布在古淮南盐区的东台、大丰,如南团、西团、卞团等。目前,仍保留大丰的西团镇,全市还有18个村、48个自然村组的地名与“团”有关。“灶”,是灶民煎盐的重要设施,境内因“灶”称名的有头灶、三灶、四灶等6个乡镇,另有85个村及368个自然村组也是因“灶”而得名。“总”,是盐场灶民聚居的单位。明初大规模的“洪武赶散”,移民来到荒漠的海滨烧盐,为了对散居在沿海的灶民实施管理,各场设总若干,以次为序。清嘉庆时,东台富安盐场就设有30个总。今天沿海乡镇地名中仍保留有一总、二总、三总等地名,境内还有7个村和37个自然村组以“总”命名。“仓”,即盐仓,以枯枝牡丹名扬天下的亭湖区便仓镇当年就是伍佑盐场的便仓所在地。境内还有东台三仓镇以及11个村和18个自然村组因“仓”设名。“丿”是明后期及清代灶民煮盐的主要生产工具之一,其形同铁锅,略比锅浅,径园三尺,深3-4寸。境内以“丿”命名的乡镇,有东台的曹丿镇、大丰的潘丿镇,市内还有6个村和13个自然村组亦是以“丿”为地名的。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盐城,周以前为淮夷地;周时属青州,春秋时属吴,后属越。战国时属楚。秦代属东海郡;西汉初为射阳侯刘缠封地,汉武帝元狩四年建盐渎县,这是盐城置县的开端;三国时属魏,废县制;西晋又复县制;东晋义熙七年改名盐城,此为现名之始;南北朝称盐城郡;隋初仍为县,属江都郡;隋末,韦彻据盐称王,分为新安、安乐两县,唐初复置盐城县;宋代属楚州;元朝属淮安路;明代属淮安府;清初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划归江苏省;民国初属江苏省第十行政督察区。1946年盐城一度改名为叶挺市,后仍恢复原名。其它县的设置:清朝雍正九年建阜宁县;乾隆三十三年建东台县;抗日战争中期,建台北、盐东、阜东、建阳4县;1966年新建响水县。1983年撤销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下辖城区、郊区和响水、滨海、阜宁、射阳、建湖、大丰、东台等7县。1987年后,东台、大丰先后建市,1996年,郊区撤销,建盐都县。2003年,城区更名为亭湖区;撤销盐都县,设立盐城市盐都区。以原盐都县潘黄、大纵湖、北龙港、楼王、学富、义丰、尚庄、葛武、北蒋、秦南、龙冈、郭猛、大冈13个镇的行政区域为盐都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潘黄镇。亭湖区辖原盐城市城区以及原盐都县的步凤、伍佑、便仓3个镇,区人民政府驻人民中路。
2007年,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将盐城市亭湖区张庄街道办事处划归盐都区管辖. 这就是盐城历史变迁的轮廓。
盐城在远古代是陆地,后陆沉变为滨海平原。建国后,大丰西团一带出土的古陆生物化石可以考定,盐城至少在二、三万年前即已成陆。阜宁县羊寨一带的石器、骨器的发现,表明至迟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盐城境内就有靠渔猎为生的原始部落群活动的踪迹。远在西周初年,鲁侯伯禽令奄民南迁,途中有部分奄民留在盐城一带定居,他们可以说是盐城早期的开拓者。
盐城历史上盐、渔、农业较为发达,尤以产淮盐著名。先秦时期开始零星煮盐,从西汉至清代中叶,淮盐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之一。在唐代,盐城还是我国主要出活海口之一,据新、旧《唐书》记载,高丽僧人封大圣、新罗国王了金士信、日本国使者粟田真人、小野石根以及阿倍仲麻吕,都是经盐城登陆转赴长安或出海的。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恢复沿海经济,从苏州、松江等地大规模移民来盐屯垦,盐城人口大增。盐城的手工业也颇为发达,明清时期的建湖周氏冶铁、李氏花炮,东台曹氏木雕、唐氏羽扇以及滨海的泥彩塑,大丰的西团发绣和东台安丰的木芙蓉织品等,在江淮之间是负有盛名的。
在中国革命现代史上,盐城是革命老根据地之一,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1926年春,盐城建立了党的组织。1932年间,胡乔木同志在盐城加入地下党,办报宣传革命。1940年10月,东进北上的新四军与南下的八路军在白驹狮子口会师,成立了华中总指挥部。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从此盐城成了苏北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心脏。华中局党校、抗大五分校、鲁艺华中分院,在盐城为党培养了大批抗日干部。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留下了战斗足迹。1947年10月底盐城获得解放,1948年上半年全盐阜区回到了人民怀抱,又成为解放战争的大后方,为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贡献。
文化的发达是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盐城也是“人文荟萃”之地。在盐阜大地上,哺育过文雄海内的“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南北朝产生过名医徐道度,清代有治水专家冯道立;明清出现过诗人吴嘉纪 陈玉澍、书法家宋曹、画家万岚以及评书的开创者柳敬亭等。建湖的“百戏”在唐代即享有盛誉,庆丰十八团是我国杂技三个半发源地之一。明代中叶还出现过东台安丰人王艮为代表的具有全国影响的泰州学派。近、现代盐城出现的学者名流甚多。
盐城历史上出现过不少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元末,草堰场盐民张士诚起兵于白驹场。南宋末年的陆秀夫是盐城长建乡人,与文天祥同榜进士,官至左丞相,抗元于崖山,背负幼帝投海殉国。明末清初的王之桢,是抗清名将史可法的得力幕僚。近代的马玉瑗在三河、宝坻等县任上,反抗洋人入侵,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和尊严。

H. 无锡的具体地理位置

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东邻上海,西望南京,南接浙皖,北临长江,中抱太湖,全市总面积4788平方公里,人口近440万,其中市区面积1659平方公里,人口215.9万。现辖江阴、宜兴两个县级市和崇安、南长、北塘、锡山、惠山、滨湖、新区七个区。
无锡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5C,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全年无霜期23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 小时左右,水美土肥,物产丰富,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无锡的市树香樟,市花梅花、杜鹃,市歌《太湖美》。

无锡是江南历史名城
无锡,别称梁溪,是中国八大古文化区之一,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商末,周太王长子泰伯南奔,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镇),建“勾吴”国。战国时,楚春申君黄歇封于吴,都邑设无锡。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正式设无锡县。1951年,分设无锡市和无锡县,无锡市由江苏省辖,无锡县属苏州地区。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辖江阴、无锡、宜兴三县。2001年,锡山市(原无锡县)撤市建锡山、惠山两区。无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孕育了众多文化名人和艺术巨匠,有晋代大画家顾恺之、唐代大诗人李绅、元代大画家倪瓒、明代旅游家徐霞客,近代有外交家、思想家薛福成,科学家徐寿、徐建寅父子,现代有科学家周培源、钱伟长,经济学家孙冶方、薛暮桥,国学大师钱钟书,美术大师徐悲鸿,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等。目前无锡籍两院院士有近70名,在全国各城市中名列前茅。
近年来,无锡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大市目标,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人的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今后几年,无锡将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全市文化综合实力居于全省前列。

无锡是经济中心城市
19世纪中期无锡已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也是闻名遐迩的“丝市”、“布码头”。20世纪初,无锡诞生了以荣氏家族为代表的一批工商业巨子,成为我国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之一,获得了“小上海”的美称。七十年代初,无锡的乡镇工业在全国率先崛起。改革开放后,无锡的经济总量始终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十位,成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和13个较大城市之一。目前,无锡以约占全国万分之五的土地、千分之四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6%的经济总量。
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900亿元,同比增长15%,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200美元,跃上了工业化进程的一个新台阶;财政收入265亿元,增长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3亿元,增长66%;其中工业投入520亿元,增长91%。近年来,私营个体经济得到较快发展,2003年私营个体经济完成增加值593.1亿元,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到31.2%。无锡已经基本形成了以高档纺织、特色冶金、机电、汽车零部件等为重点的五大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在工业总量中的比重超过50%;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总量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形成了以无锡小天鹅、锡柴、阳光、威孚、红豆等为重点的规模企业。上市公司已达21家,全市上市公司总数和融资总额均列全国地级市首位。形成了以小天鹅洗衣机、协新呢绒、红豆服装等为重点的名牌产品,全市41只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

无锡是对外开放的先行区
1985年无锡就被批准为沿海开放城市,对外开放起步早、进展快,开放型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无锡开放型经济迅猛发展,成为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一批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在无锡投资兴业。 “日资高地”、“韩资板块”、 “台资团队”、“港资群体”竞相涌现。2003年,全市协议注册外资50亿美元,到位注册外资27亿美元,新批超亿美元项目15个,城市建设、服务业利用外资同比增长2倍以上。外贸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43亿美元,增长47.6%,其中出口73.2亿美元,增长42.4%,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占出口总额的59.8%和33.9%。全市已形成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5个省级开发区,利用外资约占全市总量的3/4以上,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龙头。据权威机构认定,无锡是“中国投资环境最优城市”、“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城市之一。

无锡是著名旅游胜地
无锡地处太湖之滨,集江、河、湖、泉、洞之美于一体,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荟萃,是全国10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近年来,无锡加快构筑大旅游格局,努力打响“太湖”品牌。目前无锡、江阴、宜兴都进入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有5个四A级景区和2个三A级景区。2003年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1809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43.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80亿元。
无锡犹如太湖之滨一颗璀灿的明珠,著名的旅游胜地美不胜收。碧波荡漾太湖水,悠悠流淌古运河,太湖佳绝、人文荟萃,浓缩成“无锡旅游十八景”: 鼋渚春涛、寄畅清韵、灵山胜境、锡山晴云、中视影城、运河古风、二泉映月、泰伯遗迹、善卷洞天、霞客故里、蠡湖烟绿、鹅鼻揽江、梅园香雪、宜兴竹海、薛家花园、太湖仙岛、东林书院、龙头马迹等。
2003年,无锡获“国家园林城市”光荣称号。

无锡是区域性交通枢纽
境内京沪铁路、新长铁路、沪宁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沪宜高速公路、宁杭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等纵横交错,是上海到成都、黑龙江至海南、上海到北京三条高速公路的交汇点,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节点。京杭大运河在无锡穿城而过。江阴港是长江出海口的重要换装港之一。随着无锡机场的通航,宁杭、沿江高速公路的建成以及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无锡的交通枢纽地位将更为明显。近年来,无锡按照“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思路,加大了城市化推进力度,全市城市化水平2003年已超过60%。自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重点发展的特大城市之后,无锡市迅速掀起了新一轮城市建设的热潮。2001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了锡山市,进行了城区行政区划调整,扩大了城区面积,并构画了由主城、副城、卫星城组成的开放型、组团式城市发展规划,提出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奋斗目标,力争三年内投入200亿元资金,实施十大建设工程,使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50平方公里,形成现代化特大城市、山水城市、湖滨城市的基本框架和形象风貌。

无锡的明天更美好
新世纪初,是无锡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历史时期,无锡市争创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和示范区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实施步骤已经明确。主要设想是,到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净增1000亿元,达到2600亿元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000美元左右;财政收入翻一番,达400亿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0%和6%以上。到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富裕程度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省内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无锡建设成为一个“大而强、富而美”的现代化城市。

I. 江境镇所属的市、县,它所管辖区的乡村

江镜镇归属福来清市源 江镜镇下辖26个村,分别是:前华村、陈厝村、南城村、江镜村、后地村、雁湖村、酒店村、城坂村、谢塘村、玉桂村、张厝村、玉仑村、塘沁村、北陈村、鹤潭村、南宵村、南华村、北翁村、前张村、塘边村、文房村、苍溪村、林厝村、柯屿村、吴塘村、岸斗村。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