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3地理位置
Ⅰ 桂阳历史地理位置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升桂阳县置,治所在今湖南省桂阳县。属衡州府。辖境相当今湖南省桂阳、临武、蓝山、嘉禾等县地。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升为桂阳直隶州,属湖南省。1913年废州改为桂阳县。
桥市乡下辖以下地区:
游水村、架珊村、珠溪村、天堂村、桥市村、友好村、大富村、枫树村、辉山村、野鹿村、大滩村、桐林村、吉冲村。
六合乡原属湖南省桂阳县下辖乡,2012年4月撤销。六合乡与原四里乡成建制合并设立四里镇。六合乡撤销前行政区划代码431021216;2011年末下辖六合村、阳家村、石龙村、源头村、岩龙村、龙源村、白田村、油井村、西汾村、立新村、饶家村、芹溪村、田心村、复成村、河田村共计15行政村
湖南省桂阳县
历史
桂阳县 民国2年自桂阳直隶州改名
桂阳直隶州 清雍正十年自桂阳州更名
平阳县 晋建武元年自郴县析设
行政区划
乡镇区划(2012) 3个街道、15镇和8乡
湘江上游,骑田北麓,芙蓉锋,座落着一座美丽的山城,这就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桂阳城。桂阳县现在辖39个乡镇,人口80万,面积2973平方公里,是今郴州市人口最多,版图最大的县。
桂阳这方山水钟灵毓秀,自古有名,历史上素有"千年古郡"、"楚南名区"之誉,自秦末汉初置桂阳郡至今,一直是郡、监、军、路、府、州、县的重要地方治所,是与郴州、永州平级的介于二者之间的湘南又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始皇50万大军出桂阳戍五岭,舂陵江悠长的汉家故事,蔡伦造纸的故园情结,三国蜀将赵子友智取桂阳的战事风云,太平天国反清的狂飙义举,共产党红六军团的长征涉水,英雄欧阳海的故园亲情构成了一幅幅壮丽的历史画卷。桂阳山水之盛名,历史文化之深远,显示出无穷的魅力与历史辉煌。
一、桂阳是个古老的名字,历史悠久,史称"千年古郡"、"楚南名区"。在桂阳上龙泉村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椎骨,至今是湖南发现最早的人类遗址,这说明早在18000多年前桂阳境内就有先民繁衍生息,这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年代相符,补誉为龙泉文化。到公元前26世纪,中华民族农耕文化之始祖神农帝挥舞图腾幡离开中原南迁,抵达湘南,作耒于郴,教民耕种,足迹遍布今郴州、桂阳、耒阳、嘉禾、安仁、茶陵等地。桂阳的嘉禾(今嘉禾县)史书誉为禾仓堡。现郴州有万花岩《劝农碑》,桂阳正和罗坦坪十八岩洞史书有"神田占岁"的记载。《史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十一年,秦拔我桂阳城。"意说赵惠文王十一年(即公元前288年)秦国攻占了赵国的桂阳城。这里指的是北方的桂阳,后桂阳改成"梗阳",北方的桂阳不复存焉。随着秦灭赵,北方桂阳之消失,南方楚地的"桂阳"不断叫响。我料记载"游腾为公仲画策曰:请中封以桂阳为小令尹,则有楚。"可见南方之"桂阳"与楚国的开成与兴旺同龄。至秦末汉初祖刘邦(公元前202年)置湖南地一国四郡始置桂阳郡治郴,用以抵御南越,从此桂阳之名更加响亮,延续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西汉在桂阳设铁官,属全国41处之一,唐代桂阳设监,专事冶炼铸钱。汉唐以来桂阳一直是监、军、路、府、州、县的治地,是南方重要的地方治所。明清以来,史书记载桂阳乃"千年古郡"、"楚南名区"。故今县城一直演绎着历代衙门治地的辉煌。城墙历朝历代的贤吏无不倍加珍修,东西南北四扇大门无不金碧辉煌,东门曰朝阳门,门扁题刻"楚南名区",西门曰聚宝门,题刻"千年古郡",南门曰迎薰门,题刻"控引交广",北门曰拱极门,题刻"襟带湖湘",城门气势之雄伟,大郡宏都之辉煌,是为湘南一绝。
二、桂阳是个英雄的名字,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是一方英雄演绎地热土。桂阳山水灵秀,自古享誉盛名,县城三面环山,南向龙渡峰"山有游云势若飞,翠峰千叠映奇空";城西芙蓉峰上芙蓉开,千朵万朵红压枝;城东鹿峰含笑,东塔如笔。《桂阳州志》对桂阳县城的绝美风光这样描述:"宝气夜腾西岭,霞光映照东峰,四周水绕香稻,花开万朵芙蓉。"桂阳又有"泉城"之美誉。有诗曰:"月光褶褶照蒙泉,波光潾潾映泉城。"县城海拔380米,底下矿藏书丰富,城中掘地三尺便有泉流,故有"四十八井不出城"之美。
舂陵江是桂阳人民的母亲河,史料记载汉景帝的儿子刘发乃奴婢所生,有朝中看不起之间,所以封王时封为长沙国定王,刘发的儿子刘买封为舂陵侯,故城在今道县。舂陵侯休恤民情,为民做了很多好事,后来淹死在这条江里,人民为了纪念他,就把江取名为舂陵江。刘发刘买父子当时属贬官,他们这一脉直到后来的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才扬眉吐气。刘秀即刘买的第5代孙,他带领舂陵弟子组成的绿林军推翻了王莽政权,成为东汉的开朝皇帝。古诗曰:"王已分封受汉恩,长沙终不及中原。后来争得三分气,已是东都六代孙"。刘秀起义是在湖北的南阳,为什么他带领的军队叫舂陵弟子或舂陵军呢?只因舂陵江水涨频繁,常淹及侯城,帮在刘买的第二代孙才把侯城迁到湖北南阳。
一方沙土养一方人,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桂阳孕育了一代代名垂青史的杰出英才和英雄儿女。东汉蔡伦发明新的造纸技术,成为中国古四大发明之一;三国名将赵子龙计以桂阳并任桂阳太守,不为色动,不为利诱,世界各地令后人敬仰;汉末兵部尚书胡腾"义列师门",世代佳传;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舍身救列车,用血肉之躯铸就不朽丰碑,精神代代传颂。可谓"四大发明有桂阳,四大名著有桂阳,现分英雄有桂阳"。
三、桂阳是个富有的名字,矿产丰富,是享誉全国的"八宝之地"和"烤烟王国"。桂阳上于矿产资源丰富,早在汉代设金官,唐代设桂阳监,专事冶炼,列为冶金、铸钱、牧马之重地。"掌二十八铜矿以铸钱,其背用'桂'字。""全国冶铸在湖南,桂阳居十分之三"。故桂阳素有"八宝之地"、"有色金属之乡"的美称。桂阳自然条件优越,温、光、水、土十分合适种植烤烟,烟草种植始于明万历年间,1594年由菲律宾传入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今年全县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补誉为"烤烟王国"。如今"桂阳金叶"品牌更是叫响全国,质量全国第一,数量全国第二,形成了品牌规模与气势。
四、桂阳是个开放的名字,交通发达,自古誉为"三湘之屏藩,两广之管匙"。桂阳位于骑田岭北麓,湘江上游,毗邻两广,历史上一直是湖湘一粤的通瞿要道,素有"三湘之屏藩,两广之管匙"之称。桂阳自古辖宁远、蓝山、临武、嘉禾等县,是众县北上长沙,南下两广的咽喉,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都。
五、桂阳是个值得歌唱的名字,历代文人骚客无不纵情歌咏桂阳。唐宋大诗人李白、高适、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戴淑伦、皮日休、苏东波等都不吝词色,大加赞誉,唐宋诗词中歌咏桂阳的佳作俯拾皆是。
Ⅱ 地理,政治,历史,3科哪一科比较难学
本人选来的是文科!本人觉得政治自的话要记忆的尤其是死记的比较多,不过哲学那部分需要理解!解题比较负责有时候一个题目涉及很多知识点,很难写全,真正考试时候很难取得高分!我不喜欢学死的知识!个人比较喜欢历史我是男生小时候很喜欢看与历史有关的书籍所以学起来比较轻松,不过对于不怎么了解历史的人就只好硬记了,什么年代呀事件呀意义呀!地理嘛,个人觉得比较容易,地图啦什么的,对看图能力要求比较高点,我们学校的地理每次都考得很好!个人觉得地理比较好学,历史我学的比较好,不知你感兴趣哪门,其实感兴趣的话学起来比较好!
Ⅲ 求中国历史上王朝国都的地理位置,四周环境,以及优劣势。
这个太多了,很多国家只占领一部分中国,看具体情况,一般平原地带,靠水内周围有险要地形,尽量位于容统治中心,交通方便,物资供应和政令下达都充足,像初唐西安为都城考虑的是政治原因(南北朝隋朝留下的政治问题世家门阀),北宋汴京(开封)北方有骚扰,南宋到了南京,北方被占领,北京是元朝后变为都城,北京是元以后为都城,北方少数民族统治等问题。古时信风水,实际上就是对建都城生活便利但周围有显要地形防守,潼关山海关等等,手打望采纳
Ⅳ 我想知道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 气候 变化 历史 政治 经济 科教
东北,古称辽东、关东、关外、满洲,是中国东北方向国土的统称,以山海关和乌兰察布盟市为分界,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东部(即“东四盟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土地面积为1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2004年GDP总量1.6万亿元,占全国的11.76%,人口1.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18%,是我国东北边疆地区自然地理单元完整、自然资源丰富、多民族深度融合、开发历史近似、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实力雄厚的大经济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东北一词源于近代。辛亥革命后,特别是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后,中华民国开始用东北来取代清朝发祥地的原有名称。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在中国一般用东北或者东三省、东北三省来称呼满洲地区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这三个省份。后来东三省的西部划入内蒙古自治区,因此内蒙古东部(东四盟市)也属于东北地区。
东北和辽东、关东、关外、满洲具有前后相继的承接关系,只不过具体所指的地域范围有很大差别。春秋时期燕国在东北建有辽东郡、辽西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燕国故土建立辽东郡,大体范围即今天辽宁省和吉林东南部,秦代长城东起点即为辽东。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大将徐达修建山海关,从此东北方向领土即以关东、关外来指代。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极发布改族名为满洲的命令,满洲既是族称,也是地理概念,从此东北方向领土即以满洲称谓。站在历史学角度来看,东北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东北指代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之前大清朝在东北方向上的全部领土。大致上西迄贝加尔湖、叶尼赛河、勒拿河一线,南至山海关,东临太平洋,北抵北冰洋沿岸,囊括整个亚洲东北部海岸线,包括楚克奇半岛、堪察加半岛、库页岛、千岛群岛。辽东是东北南部的地理概念,一度用来指代广阔的东北地区。历史上的辽东一度包括汉四郡(朝鲜半岛汉江流域以北大部地区)。狭义的东北指代东北三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或说东北四省区(包括内蒙古东部)。
地理及气候
东北地域广阔,气候类型多样。冬季长达半年以上,雨量集中于夏季。森林的覆盖率大,可拉长冰雪消融时间,且森林贮雪有助于发展农业及林业。
东北资源
煤矿、石油、金刚石、金矿
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淡水及海水鱼类
水绕山环、沃野千里是东北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土质以黑土为主,是形成大经济区的自然基础。南面是黄、渤二海,东和北面有鸭绿江、图们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环绕,仅西面为陆界。内侧是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系的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中心部分是辽阔的松辽大平原和渤海凹陷。东北区平原面积高于全国平原面积的比重,松辽平原、三江平原、呼伦贝尔高平原以及山间平地面积合计,和山地面积几乎相等;东北拥有宜垦荒地约1亿亩,潜力之大国内少有。广大的山区,蕴育着丰富的森林,总蓄积量约占全国的1/3,目前仍是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1995年木材产量占全国38.4%。 受纬度、海陆位置、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区属大陆性季风型气候。自南而北跨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热量显著不同,大于等于10℃的积温,南部可达3600℃,北部则仅有1000℃。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在辽南各地可正常生长;中部可以生长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谷子、水稻、甜菜、向日葵、亚麻等春播作物;北部则以春小麦、马铃薯、大豆为主。自东而西,降水量自 1000毫米降至300毫米以下,气候上从湿润区、半湿润区过渡到半干旱区,农业上从农林区、农耕区、半农半牧区过渡到纯牧区。水热条件的纵横交叉,形成东北区农业体系和农业地域分异的基本格局,是综合性大农业基地的自然基础。 东北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种比较齐全。主要金属矿产有铁、锰、铜、钼、铅、锌、金以及稀有元素等,非金属矿产有煤、石油、油页岩、石墨、菱镁矿、白云石、滑石、石棉等。这些资源在全国有重要的地位。分布在鞍山、本溪一带的铁矿,储量约占全国的1/4,目前仍是全国最大的探明矿区之一。松辽平原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探明储量占全国50%左右。大庆油田是目前中国的最大油田,辽河油田为中国第四大油田,此外还有吉林油田,是东北区能源工业、化学工业、轻纺工业的重要基础。东北区煤炭资源的保有储量约723亿吨,煤种虽比较齐全,但总量不足,而且分布不均匀,60%在内蒙古东部,27%在黑龙江,13%在辽吉两省,产销地结合不理想。东北油页岩储量占全国第一位,3省都有分布,具有开发潜力。南部沿海的海盐,东部山地的石灰石也极其丰富,发展化学工业和水泥工业条件有利。东北区的资源对建立冶金、燃料动力、化学、建材等基础工业有比较充分的保证。 东北区水资源比较丰富,地表径流总量约为1500亿立方米,但分布不理想,东部多于西部,北部多于南部,需进行区域性调水,才能根本保证本区发展的需要。本区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约有1200万千瓦,充分利用后不仅可以节约煤炭和石油资源,而且对东北电网的调峰、调频将起重大作用。 东北区南部濒临黄海与渤海,沿海渔场面积为5.6万平方海里。另外,还有水库、湖泊淡水面积1358万亩,为发展海运和水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总之,东北区除矿产与工业外,其土地、热量、水分、海洋、植物资源等条件,对建成为全国性的大型农业(粮豆、甜菜等)基地、林业基地、牧业基地以及渔业基地、特产基地提供了可能。
东北主要姓氏
汉族
殷、刘、张、王、李、赵、周、吴、郑、矫、肇、金、罗、 佟 德、洪、依、沈、杨、海、关、白、汪、鲍 徐、舒、万、宋、那、南、姚、董、何、郝、丛、葆、范、苏、陶、龙、郭、白、叶、谢、陈、辛、门、曾、益、常、千、梁、阎、倪、韩、孟、恒、秀、黄、鄂、朱、葛、卢、胡(依兰旧名“三姓”,就是葛卢胡三个姓氏)、林、耿、申、熊、乔、尹、尚、夏、哈、曹、曲、皇、于、时、项、代、蔡、卜、梅、钱、冮、魏、敖、安、聂、贾、仲、袁、邰、信、巴、邢、杜、艾、孙、龚、单、石、罗、费、奚、毛、冯、俞 、包、顾、穆、吕、程、祥、荣、广、章、闻、任、塔、丁、邓、房、产、彦、兆、谭、祁、贺、礼、英、公、崔、年、翁、业、商、车、韵、窦、庄、果、边、史、廉、邱、查、佘、宛、姜、冠、沈、尤、解、兰、苍、钟、满、井、刑、孔、汤、柳、向、詹、霍、许、蒋、武、温、鞠、庞、阿、岳、官、毋、双、党、潘、兴、里、巴、衡、明、秦、西、樊、邬、侯、供、苑、敦、邹、鲍、柏、戚、喜、老、管
少数民族
完颜、爱新觉罗、叶赫那拉、赫舍里、耶律、爱新觉罗(肇、金、罗、德、洪、依、海、艾、铁)、依尔根觉罗(赵)、佟佳(佟)、瓜尔嘉(关、白、汪、鲍)、马佳(麻、马)、盛佳(沈)、兀扎喇(吴、乌)、委赫(石)、富察(富、傅)、索卓罗(索)、纳喇(那、南)、宁古塔(宁、刘)、赫叶勒(何、赫)、尼玛察(杨)、良嘉(粱)、果尔勒斯(高)、舒穆禄(舒、宿)、钮咕噜(纽、郎)、齐佳(齐)、喜塔拉(祖、图、希)、他塔喇(唐)、完颜(汪、王、完)、西林觉罗(鄂)、鄂佳(鄂)、扎库塔(张)、库雅喇(胡)、阿克占(雷)、扎思乎里(贾)、萨科达(仓)、徒萨(徒)、宏佳(宏)、锁吉(锁)、鄂托(曹)、沙垃(沙)、库奔(库)、惠何(惠)、英佳(英)、洪额奇(洪)、伊喇厘(李)、墨尔迪勒(孟)、白额吉吉特(白)、文扎(文)、巴约特(高、巴)、万琉哈(万)、朱舍狸(朱)、郭洛奔(郭)、乌苏里(武)、伊图玛(伊)、余乎鲁(余)、尼玛哈(于、俞)
Ⅳ 介绍简单介绍郑州的地理位置和历史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国家六个大遗址内片区之一 。郑州历史容上曾五次为都 ,为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 ,拥有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处80项 。
Ⅵ 请你介绍一下祖国的宝岛-台湾。 1、地理位置: 2、自然概况: 3、风土人情: 4、历史文化
1、地理位置:
台湾岛面积35882.6258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一大岛、世界第38大岛屿,南北纵长约395千米,东西宽度最大约145千米,环岛海岸线长约1139千米,含澎湖列岛总长约1520千米,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亚太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及重要战略要地。
现今的台湾地区范围包括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金门群岛、马祖列岛、东沙群岛、乌丘列屿、南沙群岛的太平岛与中洲礁及周围附属岛屿。
2、自然概况:
台湾降水丰沛、气候湿润,平均年降雨量超过2500毫米,约为世界平均降雨量之3倍。因季节、位置、海拔标高不同,各地降雨量随之变化。东部、北部降水量大且全年有雨,中国年降雨量最大的地区火烧寮就在台湾东北部,被称为中国“雨极”,而基隆港因降雨量丰沛而被称为“雨港”。
中南部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盛行蒙古高压带来的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高峻山脉阻隔季风,形成雨影效应。
3、风土人情:
台湾有98%的人口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汉族,约2%则是在17世纪汉族移入前即已定居的台湾少数民族(高山族)。
台湾少数民族属于南岛语系,人种属马来人种。南岛语系是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广的语系之一,台湾是其分布的最北端。有14%的人口是1945年后陆续从中国大陆各省份随国民党政府迁台移民至台湾的外省人。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和国际化发展,台湾现有数万名大陆及港澳配偶、10万名外籍配偶以及30万名外籍劳工,被称作台湾新住民。
4、历史文化:
台湾同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约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台湾岛才与大陆分离。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市左镇区发现了台湾迄今最早的人类化石“左镇人”。
左镇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有亲缘关系,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智人,于3万年以前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是最早开发台湾的先驱。
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分属于尼格利陀地域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台湾少数民族(高山族)的祖先。
(6)历史3地理位置扩展阅读:
台湾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山族的南岛文化亦有影响,近现代又融合日本和欧美文化,呈现多元风貌。
台湾(Taiwan),简称“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台北,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海域,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
台湾省由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和周围属岛以及澎湖列岛两大岛群,共80余个岛屿所组成,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
台湾省人口约2350万,超过70%集中在台湾岛西部的5大都会区,其中以台北市为中心的台北都会区最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台湾
Ⅶ 悦般的地理位置及历史发展过程
悦般是北魏时一个西域国家,最初在龟兹以北游牧,最早出现在《魏书》,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魏书》及取材自的《魏书》的《北史》载有少量悦般的资料,之后悦般再没有出现在任何史籍上。国内外学者对悦般的起源看法不一。日本学者松田寿男在《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提出悦般应是嚈哒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余太山在著作《嚈哒史研究》指出悦般可能属于北匈奴其中一个部落。亦有中国学者认为悦般是被嚈哒灭国后四处流徙的贵霜人[2]。悦段被认为与黑汗王朝中的样磨有关。
柔然在五世纪上半叶入主漠北,继而攻打西域诸国。位于柔然西面的悦般曾经与柔然结好[3],并可能合作逐走乌孙[4]。乌孙西迁后,两国瓜分乌孙的土地,悦般迁入乌孙故土,位于乌孙西北[5]。后来柔然与悦般反目,屡次交战,时间在柔然大檀可汗(414年-429年)在位期间。北魏太武帝希望联合悦般夹击柔然,太廷三年(437年)董琬、高明出使西域期间可能曾经会晤悦般王[6]。太平真君九年(448年),悦般遗使北魏求援,希望东西合击柔然。柔然处可汗吐贺真(444年-464年)因此丧失了鄯善、焉耆,其后的反攻却成功夺回焉耆,继而灭高昌沮渠氏政权,以十分忠于柔然的阚伯周为高昌王,高昌成了柔然的傀儡政权。柔然没有停止侵扰悦般,悦般随后西迁欧洲[6],估计是被柔然迫走[1]。
根据《魏书·西域传·悦般传》的记载,悦般在西域活动的时间应该不长[2]。有关悦般的记载始于北魏太武帝太廷三年(437年),董琬、高明出使西域,最后的记载在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前后大约12年。西方学者 E. H. Parker 分析悦般及阿瓦尔的族名,认为两者有所联系[7]。哈萨克人认为大玉兹中的阿勒班是悦般后代
Ⅷ 历史上地理大发现包括哪三件大事
。“地理大发现”主要指以下几大事件:
(1)“新航路的发现”。从十五世纪起,葡萄牙人不断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占据了一些岛屿和沿海地区,掠夺当地财富。1487~1488年葡萄牙人巴托罗缪·迪亚士到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成为探寻新航路的一次重要突破。葡萄牙贵族瓦斯哥·达·伽马奉葡王之命于1497年7月8日从里斯本出发,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海岸北上,之后由阿拉伯水手马季得领航横渡印度洋,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西海岸的卡里库特,次年载着大量香料、丝绸、宝石和象牙等返抵里斯本。这是第一次绕非洲航行到印度的成功,被称之为“新航路的发现”。
(2)“新大陆的发现”。在葡萄牙组织探寻新航路的同时,西班牙也力图寻求前往印度和中国的航路。1492年8月3日意大利人克里斯多弗·哥伦布奉西班牙国王之命,从巴罗斯港(即古都塞维尔,今称塞维利亚)出发,率领探险队西行,横渡大西洋,同年11月12日,到达了巴哈马群岛的圣萨尔瓦多岛(华特林岛),之后又到了古巴岛和海地岛,并于1493年3月15日回航至巴罗斯港。此后哥伦布又三次西航,陆续抵达西印度群岛、中美洲和南美大陆的一些地区,掠夺了大量白银和黄金之后返回西班牙。这就是人们所称谓的“新大陆的发现”。
(3)“第一次环球航行”。1519年9月20日,葡葡牙航海家斐南多·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探险队从巴罗斯港出发,横渡大西洋,沿巴西东海岸南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与火地岛之间的海峡(即后来所称的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1521年3月到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死于此地。其后,麦哲伦的同伴继续航行,终于到达了“香料群岛”(今马鲁古群岛)中的哈马黑拉岛。之后,满载香料又经小巽他群岛,穿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循非洲西海岸北行,于1522年9月7日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地理大发现”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是应封建社会日趋衰落、资本主义开始兴起的时代要求,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与发展对于扩大原料产地、市场以及交换手段的必然需要。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对世界生产力分布也有重大影响。
Ⅸ 高中3+3当中历史和地理到底选哪一门
地理是文科里面的理科,靠的也是思维,光背没用。而历史靠的是背跟理解,看回你适合什么,答如果实在不喜欢背书就别选历史。
由于地理学科在高一就完成了学业水平考试,比其它学科提前一年率先实行等级性考试,这让地理学科占据了时间上的优势,选地理的学生到高三时只需选择另外2门学科参加等级性考试,相对而言高三的学习压力小一些,可以在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上赢得更多学习时间。 这种情况让许多学生在“3+3”科目的选择上趋向于选择地理学科。
Ⅹ 地理和历史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自古以来都用来形容一个人知识的渊博,但因为地理学科不是中考科目,地理学科被搞得最没有文化味。不管是学校,还是师生都认为地理学好学差无所谓,与其学地理,不如把精力放在中考科目上,正因为这种偏见,部分地理教师带着学校不重视,学生没兴起,敷衍塞责,上完了事的态度。地理学科也不安排正规考试,任课教师随意为之。地理教育在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中无形之中被淡化和漠视。
地理是讲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地理这一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派生出许多新学科,又综合了其他许多学科的内容,使其成为兼容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这个特点就决定了它和文、理两类的各个学科存在着密切关系。弄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同学们端正各学科的学习态度,,既促进地理学科的学习,也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
1、地理与语文。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为语文学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既有源于地理方面的成语,如“泾渭分明”,又有描绘地理景观的诗词,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等。可见地理知识解诗意。反之,语文水平的提高,会使同学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或现象。
2、地理与政治。地理课所揭示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也是政治学科用以论证的素材。仅以地球本身的位置而言,它只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这就从根本上纠正了种种唯心主义的认识,反过来,政治课的理论不仅指导人们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或现象,而且政治课的内容也大量出现在地理课中,既有显露的成分,也有潜在的内容。如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生产方式,试想,我们若不了解什么是社会生产方式,又怎么能认识它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呢?
3、地理与历史。在地理课中有大量的地名知识和分布知识。这些知识对学习历史有很大帮助,如历史事件的产生和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空间性,需与历史地图相配合。反之,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学习地理也有积极的作用。如掌握我国一些省区的简称,可追溯到我国古代的国名或地名;认识一些发展中国家单一产品经济及我国天津、青岛、上海棉纺工业的分布,都要考虑历史发展这一极为重要的因素。
4、地理与数学、物理。地理学科涉及天体系统、地球运动、大气运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地理知识,又有物理知识,也有数学知识,对启发我们学习物理、数学有积极的作用。反之,掌握了万有引力、曲线运动等知识,对学习地理也是一个有利条件。
5、地理与化学。化学知识在地理学科中亦较为常见,如岩石的风化、石灰岩地形的形成、土壤的酸碱性以及各种有用矿物等。因此,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对学习地理大有好处。反之,掌握这些地理知识,对学习化学也是一个有利因素。
6、地理与生物。地理课要经常学到某一地区的地理环境,这种环境知识,对于学习生物甚为重要。反之,掌握了各种植物和作物的生长条件后,对学习地理也是一个有利条件。如了解了植物的生理机制,就会更深刻地认识营造防护林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由此可见,地理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