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地理环境对体质
❶ 蒙古族有什么特点
提到葛尔丹这个名字,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康熙平定葛尔丹,康熙帝捍卫了大清国的领土完整,但是从蒙古族乃至客观的角度上来看葛尔丹确实为英雄,自元朝灭亡后,蒙古族便一直被打压,分为三个部落,直到葛尔丹继位才逐渐稳定各部落,葛尔丹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我蒙古的土地,佛求也不给”,这不仅仅是葛尔丹的狂妄,更是准格尔汗国实力的体现。

其实葛尔丹并不弱,只是生不逢时,碰到了比他技高一筹的康熙皇帝!自古以来历史便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若是葛尔丹是胜利者,那么悲情英雄恐怕要改名易主了吧!
❷ 蒙族生存的地理位置的环境是什么
位置:位于我国北边中部,东经97°12’至126°04’,北纬37°34’至53°23’,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三。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多草原(6大草原)和湖泊(1000多个)。
气候:内蒙古属半干湿的中温带季风气候,东部为半湿润地带,西部为半干旱地带。最主要的特点是昼夜温差较大,一般可达10度左右,所以到这里旅游要多带衣服。内蒙古的灾害性天气有春旱和冬季暴风雪
内蒙古从东至西可分作两大气候区:
草原气候区,从东端呼伦贝尔草原至阴山河套平原一带,冬季冰天雪地,历达半年之久,平均气温为摄氏零下28°C左右。夏、春、秋几乎相连,五月至九月气候温和,是旅游草原最佳季节。
沙漠气候区,从阴山以西阿拉善沙漠高原至巴丹吉林沙漠,春日(四月中至五月底)多风暴,夏日酷热,冬日奇寒,
最佳旅游时间:秋季(八月中至九月底,约40天)气候温和,是涉足沙漠最佳季节。
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 约占国土面积的12.3%。
人口:2362万(1999年底),占全国总人口的1.88%。
民族:目前内蒙古有49个民族,主要以蒙古族和汉族为主,此外还有朝鲜、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
行政区划: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省级自治区。全区现设呼和浩特、包头、乌海、赤峰4个省辖市;呼伦贝尔、兴安、哲里木、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伊克昭、巴彦淖尔、阿拉善8个盟;16个县级市、17个县,52个旗,其中包括鄂伦春、鄂温克、莫力达瓦达斡尔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
❸ 蒙古族说他们的体质和汉族不一样。他们不能多吃菜。这是真的吗
举个熊猫的例子吧:以前看过,熊猫800万年前是食肉,300万年前变成杂版食,200万年前变成了食草权为主,所以同一物种通过进化大幅度改变饮食结构,所需时间差不多是上百万年。。。反观所谓蒙古人、汉人之间基于现代民族划分而来的差异和分水,且不说一直在互相来往甚至通婚,就时间长度上看,恐怕都不到一万年;要说影响肯定有,但也就是诸如四川人在四川能吃辣,跑到北方时间长了能力退化之类的差别,应该不至于有什么根本性的体质差异吧
❹ 匈奴与蒙古族
匈奴抄
原本是活跃在中亚蒙古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从公元3世纪开始了漫长的西迁。匈奴人是骑在马背上的民族,匈奴的骑兵擅长使用长矛和弓箭作战。为了找到新的适合放牧的草原,匈奴人带着家眷和大量的马匹牲口开始了迁徙。匈奴军队有着强大的力量和严明的纪律,他们以不可阻挡之势扫清了西迁路上的所有障碍。当地的民族为了躲避恐怖的敌人而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从而掀起了一阵巨大的迁徙浪潮。这一连锁反应由君士坦丁堡和东罗马帝国一直延伸到多瑙河和莱茵河流域,最终在公元476年淹没了西罗马帝国。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
匈奴人曾经是蒙古人的祖先。
❺ 蒙古族的地理环境
蒙古族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
蒙古国地处亚洲中部的蒙古高原,东、南、西三面与中国接壤,北面同俄罗斯西伯利亚为邻,最西点到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最东端只有38千米。边境线总长8219千米,其中中蒙边境线长4676.8千米,蒙俄边境线长3543千米。蒙古国东西最长处2368千米,南北最宽处1260千米,幅员面积156.65万平方千米。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
(5)蒙古族地理环境对体质扩展阅读:
蒙古国大部分地区属大陆性温带草原气候,季节变化明显,冬季长,常有大风雪;夏季短,昼夜温差大;春、秋两季短促。每年有一半以上时间为大陆高气压笼罩,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蒙古高气压中心,为亚洲季风气候区冬季“寒潮”的源地之一。
无霜期大约为6—9月,约90—110天。年平均降水量约120—250毫米,70%集中在7—8月;西北部地区属温带针叶林气候,许多高峰终年积雪。
蒙古国地质结构复杂,山脉多系火山岩构成,土层较厚,基岩裸露,土壤种类以栗钙土和盐咸土为主,北部有冻土层,从北至南大体为高山草地、原始森林草原、草原和戈壁荒漠等6大植被带。
❻ 蒙古族饮食特点,以及与其生活的地理环境的关联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种,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乘珍品,如有来客,首先要献上,若是小孩来,还要将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脑门,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把羊肉。蒙古族吃羊肉讲究清煮,煮熟后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鲜嫩,特别是在做手把羊肉时,忌煮得过老。但内蒙东部蒙汉杂居地区的蒙古族也喜食煮时加佐料,并把肉煮成酥烂的手把羊肉。有些地区的蒙古族还喜将羊腰窝的肉切成大片,挂糊油炸成炸肉片,民间称为“大炸羊”。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有做成全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炖、红烧、做汤。还食用骆驼肉和马肉,油炸驼峰片蘸白糖,视为上肴,有经验的厨师还善于把牛蹄筋、鹿筋、牛鞭牛尾烹制成各种食疗菜肴。为便于保存,还常把牛、羊肉制成肉干和腊肉。
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区的蒙古族还有用炒米做“崩”的习俗。用炒米做“崩”时加羊油、红枣、红、白糖拌匀,捏成小块,就茶当饭。未经蒸炒的糜子多用来与肉丁煮成粥,糜粉可以烙饼;面粉制作的各种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日渐增多,最常见的是面条和烙饼,并擅长用面粉加馅制成别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馅饼及蒙古糕点新苏饼等。西部阿拉善、鄂尔多斯的蒙古族也有用面粉做成馓子状的“章汝”的习惯。东部的哲里木盟盛产荞麦,用荞麦粉烙制的煎饼是当地较有特色的一种食品。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蒙古族酿制奶酒时,即先把鲜奶入桶,然后加少量嗜酸奶汁(比一般酸奶更酸)作为引子,每日搅动,3—4日待奶全部变酸后,即可入锅加温,锅上盖一个无底木桶,大口朝下的木桶内侧挂上数个小罐,再在无底木桶上坐上一个装满冷水的铁锅,酸奶经加热后蒸发遇冷铁锅凝成液体,滴入小罐内,即成为头锅奶酒,如度数不浓,还可再蒸二锅。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不需蒸馏。
❼ 蒙古人体质比汉族人好吗
有20%是天生的优势!
有50%是成长环境的原因!
有30%是后来努力的结果!
人家都是草原上的哦.
❽ 蒙古人的习俗与当地自然特征有什么关系
一、内蒙古自然地理环境概述
蒙古族广泛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该自治区位于我国的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跨越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
(一)气候特征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袤,所处纬度较高,高原面积大,距离海洋较远,边沿有山脉阻隔,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匀,风大,寒暑变化剧烈的特点,年平均气温为0℃~8℃,气温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为12℃~16℃。
(二)地貌特征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态。除东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50%左右,由呼伦贝尔高平原、锡林郭勒高平原、巴彦淖尔--阿拉善及鄂尔多斯等高平原组成,平均海拔1 000米左右。高原四周分布着大兴安岭、阴山(狼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灰腾梁)、贺兰山等山脉,构成内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内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等沙漠,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全区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面面积占0.8%。
二、自然地理环境对蒙古族民俗的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蒙古族民族服饰的影响
内蒙古地区气候变化较大,冷热温差也大。长期以来,蒙古族游猎放牧在这片土地上,服饰在他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服饰的产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
由长袍、窄袖、束腰和靴子构成的蒙古民族服饰的着装形式,其形成受到了蒙古高原的自然环境和草原的马背游牧生活的影响,服饰形制具有对这种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袍子的结构具有明显的御寒功能。袍子的长度一般较长,蒙古袍袍子长及脚背,骑在马上可护住膝盖乃至小腿。袍子的袖子也很长,长长的袖子既可以护住双手,又可以举起护住面部。蒙古袍腰身肥大而耐磨,既便于骑马时护膝防寒,夜里安歇时,蒙古袍即成了被子。斜襟、右衽或左衽可以防止冷空气进入。腰部是人体上下通气的中枢区域,穿袍者均束腰,主要是腰带能够防止冷空气的上下对流,在寒冷的天气里挡风保暖,尤其可以保持住身体上部的热量,提高人体对环境的承受力。穿上靴子,便于上马、涉草,宜于行走;还可以防湿、防虫蛇;冬季在靴子里面套上毛毡袜套,还可以抵御寒冷和潮湿。
自然环境不仅决定着人们衣着形制的繁简、宽窄、长短等,而且也制约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衣饰材料的选用。北方草原的气候条件是冬季较长,春夏秋季较短,而草原游牧生活长年风吹日晒、草长水深,也只有那些即保暖又厚实耐用的服装才比较适合。所以蒙古族服饰所运用的面料大多以毛皮、毛织物或者比较厚实的织锦、绸缎为主。辽阔无垠的草原和高原地带,其自然条件非常适合于放牧牲畜,因此他们的服饰多用畜皮直接缝制,或将畜毛搓捻成线织成布或碾轧成毡制作而成。
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对色彩的理解和解释也不尽相同。究其原因,与民族历史、文化背景、宗教等固然有密切关联,但也离不开其生成地域自然环境的熏染。人烟稀少、广阔无边的大草原上,人与人之间的行动距离相当大,鲜艳的色彩为人们提供视觉上的注意,甚至可以在较大的距离范围内辨别对方的年龄、身份、性别等等。当草原上出现白灾”和“�灾”等主要的自然灾害时,在暴风雪中,鲜艳的色彩可能成为生死枚关的视觉信息。因此蒙古袍的颜色以红、蓝、绿、粉、白、青、紫等较为鲜艳的色彩为主。
(二)自然地理环境对蒙古族居住民俗的影响
居住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之一。民居习俗的类型、分布、形成与发展,都深深地打着环境的烙印,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内蒙古自治区冬长夏短、雨量不多,牧民逐水草放牧,居无定所,这时的住所都是随时拆搭的帐幕,这种帐幕文献中称之为“穹庐”“毡帐”等,它一般为圆形,多用条木结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易拆易装,便于移动。毡帐外围包裹物也可以按照气候的变化和其他的需要,揭开或盖上这种建筑形式极适于游牧民族的习俗,既方便又经济,从而也就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的形制以圆形为主,这是对抗草原上恶劣气候及环境的最佳形式。蒙古包下部为粗壮的圆柱形,上部为圆锥形,这种流线形特点的形状,迎风所受的阻力最小,很难被大风刮倒,抗风效果好。暴雨或暴雪集中的季节里,蒙古包的圆形锥顶,不积雪也不会存水,避免了屋顶渗漏,借其坡度还有助于快速排水。
从构成和建筑材料来说,蒙古包主体构架由“哈那”(围墙)、“陶敖”(天窗)和“乌乃”(穹顶)组成,围饰材料有门、围毡、顶毡、盖毡、系绳及地毡地毯等。“陶敖”是蒙古包的天窗,是通风采光和排烟的地方。它的大小由蒙古包的大小决定,一般用木材做成平面圆形。“哈那”是支撑整个蒙古包包壁的骨架,一般是由柔韧的红柳条编成的活动网片,能够伸缩,因此可以根据不同要求调整墙的高度,十分灵活。“乌乃”是连接陶脑和围墙的木杆,起着檩、檐及房笆的作用,它向上支撑穹顶,向下依托围墙。乌乃上端略削扁六七寸长并打小眼,用以插进陶敖周围的乌乃窟隆中并用毛皮绳串起固定,下端也打眼与哈那的交叉处穿绳作套固定,使陶敖与哈那形成一个整体。乌乃起到定形作用,一般用坚固的柏木和榆木制成。蒙古包门是蒙古包的唯一出入口,一般都十分低矮,可以减缓寒风大量涌入,且其朝向大多是东南方向,可以躲避从西北方呼啸而来的风雨。围毡、顶毡、盖毡等毡制部分用羊毛赶制而成,具有良好的隔凉和防潮作用,用来包裹围墙、覆盖穹顶。系绳用马鬃、驼毛、生羊皮或生牛皮编制。从材质上来说,蒙古包采用就地取材的原则,与草原真正地融为一体。搬迁的时候,将哈那折叠起来,可当做牛车的车板或护围,车上放乌乃、陶敖、围毡和包门等,并以毛绳捆牢,十分方便。
从颜色来说,白色蒙古包是蒙古人尚白的传统爱好的表现,有着深层的寓意和内涵。白色是乳汁、羊毛、白云的颜色,它含有神圣,纯洁、吉祥、美好的寓意。白色的蒙古包与白色的云,白色的羊群,蓝色的天,碧绿的草原融为一体,使人感觉到空间十分辽阔,与草原环境相适应。
(三)自然地理环境对蒙古族饮食民俗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蒙古族民俗的影响也深刻表现在蒙古族的饮食习惯上。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包括其饮食特点与习惯,这些特点与习惯又从不同角度反映着这个民族的血统、经济历史、生存环境,成为民族传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饮食内容上看,蒙古族的饮食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乌兰依德根(肉食)与查干依德根(奶食)。乌兰依德根主要有:手扒肉、烤牛、烤羊、烤羊腿、肉干、肉粉等;查干依德根有马奶子、酸奶、奶酪汁、奶茶、奶酒、奶豆腐、奶干、奶皮子等。这与草原上的游牧经济相协调,草原上牛羊成群,牲畜膘肥体壮,从而使牛、羊、马肉和牛、羊、马奶等牧业产品成为蒙古族传统食物构成的主要内容。草原上气候寒冷,使蒙古人形成了饮用奶茶的习惯,它不仅供应方便,又可以增加热量以抵御严寒。
从食物的加工方式上看,夏秋季节人们将过剩的肉割成细条、撒上盐、放在通风处晾干,做成风干肉,或者加工成肉松,这些生肉经干制后,不但减小体积,而且不易变质,便于携带和保存。人们将吃不完的牛奶或羊奶分离成奶和油。奶经加工制成奶干、奶豆腐,奶酪等干制食品。油则熬制成黄油,灌入牛胃或羊胃制成的皮囊中,然后,让其在通风处凝固风干,也是为便于携带。牧民“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这种生活方式要求他们尽量减少不便携带的物品,而对于食物,他们则采用干制的方式,使其方便携带。当冬春季草场枯萎时,人们可以将风干肉以及奶干、奶豆腐、奶酪等干制食品取出备用。说到底,蒙古族饮食与内蒙古地区寒冷的气候和广阔无边毫无遮拦的地理环境相适应,游牧式的生产、生活方式创造了这些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四)自然地理环境对蒙古族民歌的影响
内蒙古地区是“歌的海洋”,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他们尊崇唱歌和善于唱歌的人。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音域宽广而闻名。这是因为辽阔的草原地广人稀,在长期的环境适应中,人们养成了说话声音洪亮,唱歌的音域及音调特别高的习惯。
蒙古族民歌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歌词内容多以描述蒙古族的生活环境和风土人情为主。
蒙古族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长调的音乐特征为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气息悠长、旋律起伏跌宕,气势恢弘或苍凉凄楚。这与北方草原的自然地理环境完全适应。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流动放牧,在辽阔的草原上,牧民眼界开阔,胸襟宽宏,情感激荡,这种悠闲自在的游牧生产方式使牧民可以抒发情感,无拘无束的歌唱,为悠长舒展、节奏自由的长调民歌的形成提供了空间条件和时间条件。从地理分布上看,长调主要分布在蒙古族人民依旧从事传统的畜牧业生产劳动,过着流动的游牧生活的内蒙古自治区的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以北的草原牧区。
大凡曲调短小、节奏较快,不同于长调民歌的歌曲,统称为短调民歌。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奏整齐,结构紧凑,装饰音较少,旋律起伏不大。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带有鲜明的宣叙性特征。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和东部农业地区。
任何文化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蒙古族的一切都与草原环境有着生生相惜的亲密关系。蒙古族民俗生存繁衍的过程就是对自然地理环境不断适应和利用的过程,在其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自然地理环境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❾ 蒙古族服装 地理环境
远古时代,蒙古族围以护腰儿,后以狍皮为服。七世纪时兽皮、牲畜的皮毛是他们的主要衣饰原料。此后,随著活动区域的扩大,与北方各民族和中原汉族的接触日益增多,纺织品开始传入,以毡、皮毛、皮革制作服饰的单一局面被打破。式样上也吸收了突厥、契丹等民族的圆领长抱、束腰、罩幞头、穿短靴等适于牧猎的装束特点。到十三世纪、又改北方民族服装上“左衽”的鲜明特点为“右衽”,奠定了蒙古民族服饰的基本格局。
蒙古族的服饰主更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
当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以后,下令每个人都要罩头巾,以表示头戏上飘有旌旗之角,希望民族强大之精神常在。元朝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卷檐、圆顶或尖顶的帽子,“其帽之檐甚窄,帽之顶,敷以朱英,帽之前缀以银佛,制以毡,或以皮。”据说这种帽子最初是由忽必烈皇后察必夫人设计的。当时忽必烈每年都要到上都(今内蒙古正盛旗)避暑狩猎,察必皇后看到他狩猎时阳光刺眼,便将原来的帽子加上了帽檐,使之能遮蔽阳光,骑马时又能臧少阻力。从此习传民间、至今依然。近代,珊瑚、玛瑙、翡翠、珍珠、琥珀、白银等装饰原料大量流人蒙古草原,蒙古族的首饰更加富贵华丽。
鄂尔多斯等地区扎腰带还有一定的讲究和规矩,未婚女子扎腰带,并在身后留出穗须,一旦出嫁,腰带便被紧身短坎肩所代替,以此来区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妇女。
蒙古靴分布靴和皮靴两种。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制成,穿起来柔软、轻便。皮靴多用牛皮、马皮或驴皮制成,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样大体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三种,分别适宜在沙汉、干旱草原和湿润草原上行走。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各种靴子靴身都比较宽大,里面可衬皮、衬毡,可以套穿棉袜、毡袜。穿著靴子,除和长袍协调外,还便于骑马护膝,冬可御寒,夏可防蛇防蚊,是蒙古族人民的杰出创造。
❿ 蒙古族的身体素质要好于我大汉族么
蒙古族在中国、蒙古、俄罗斯都有分布的。每一个地区的蒙古族人身体素质都受专所在环境的影响,比属如生活环境,饮食结构,社会地位等等。所以你不能说得那么笼统。就你们“大汉族”也没有一个身体素质的标准数据。比如,你们有高大健硕的姚明,也有南方地区的那些瘦小的矮子吧?这不是一个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