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县地理位置
Ⅰ 巢湖的 地理位置怎么样
巢湖
巢湖,古称焦湖,位于江淮之间,是中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它地处合肥、巢湖二市和肥东、肥西、庐江三县境内,西有大别山屏障,因地理位置险要,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总面积820平方公里,东西180里,水域辽阔,四周河沟渠道360多条,纵横交错,曲折回环;沿岸山矶耸立,沙滩众多,湖中有山,山中有水,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巢湖不仅风景秀美,帆樯如画,而且沿湖周围名胜古迹众多,姥山、中庙、四顶山、半汤温泉、王乔洞、银屏仙人洞、银山猿人遗址、神墩文化遗址、楚歌岭等,犹如众星拱月,环绕巢湖。
巢湖水产资源丰富,银鱼、虾米、螃蟹被誉为“三珍”闻名遐迩。
姥山,卓立湖心,矗立水面,面积约100公顷,海拔115米。岛上三山九峰,林木葱郁,四季常青,如青螺浮水,为800里巢湖的“湖上绿洲”。姥山岛人文景观丰富。南麓,有一天然避风良港,旧称“南塘”,是元末抗元将领俞通海、廖永安等率水师屯寨姥山里修建。山腰,望湖而建的圣妃庙,祭祀主湖女神,始建于晋朝。山巅的文峰塔建于明崇祯四年,塔身为条石垒砌而成,高51米,七层八角,共135级。塔内砖雕佛像802尊,石匾25幅。郭沫若当年游湖时曾挥毫写下了“遥看巢湖金浪里,爱她姑姥发如油”的诗句。
姥山旅游业前景广阔,总投资3000多万元的巢湖水上乐园项目,对外招商引资开发,其子项目姥山岛综合娱乐城开工兴建。
中庙位于巢湖北岸的凤凰矶上,与湖中心的姥山岛隔水相望。岸矶形如栖凤,赤碛朱砂;庙宇赭墙碧瓦,飞阁流丹。中庙始建于东吴赤乌二年,先时祭祀主巢湖波涛的太姥,后来祭奉传为泰山玉女的碧霞元君。历史上几经毁坏,后至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倡募重修,修葺完善前中后三殿,计70余间。一进大殿供神龛,琳琅满目;二进大殿为佛事活动场所;后殿为藏经阁,三层结构,庄重质朴。
银屏仙人洞口的峭壁上,一株牡丹破石而生,婷婷玉立,每逢谷雨,嫣然盛开,游人只可仰视其仙姿,却不可触其玉体,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花”。相传牡丹能报丰兆吉,预知年成。1997年至1999年,原巢湖市人民政府连续3年举办了牡丹观赏节,以花为媒,大力发展旅游业,
Ⅱ 巢县的地理位置
巢湖市位复于安徽省中部,地制理坐标为东经117°00′-118°29′、北纬30°56′-32°02′。南滨长江,怀抱巢湖,周边与合肥、六安、安庆、滁州、南京等市接壤,隔江与马鞍山、芜湖、铜陵三市相望。总面积9423平方千米。总人口452万人(2002年)。市人民政府驻居巢区青年路,邮编:238000。行政区划代码:341400。区号:0565。拼音:Chaohu Shi。地势由北而南渐低,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全市山丘、岗台、圩畈三者之比为12.3 : 48.9 : 38.8,其中河湖水域1266.7平方千米。
Ⅲ 巢湖的地理位置
你好知道网友!你问的巢湖的地理位置,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你可以直接网络地图查看具体位置,,如果你不明白或者还有其他问题需要提问,也欢迎继续追问其他问题。希望回答能够帮助你!
Ⅳ 巢湖的经度和纬度是多少
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由合肥市、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二市三县环抱。长江水系下游湖泊,位于安徽省中部,由合肥、巢湖、肥东、肥西、庐江二市三县环抱,东西长54.5公里,南北平均宽15.1公里,湖岸线最长181公里多公里。最大水域面积约825平方公里,最大容积48.10亿立方米,最大深度0.98~7.98米。巢湖虽然从水域面积和蓄水量上远不及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呼伦湖, 但历来被认为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湖水主要靠地面迳流补给,流域面积为12938平方公里,集水范围包括合肥,巢湖、肥东,肥西,庐江,舒城、无为等两市五县。沿湖共有河流35条。其中较大的河流有杭埠河、白石天河、派河、南淝河、烔炀河、柘皋河、兆河等。从南、西、北三面汇入湖内,然后在巢湖市城关出湖,经裕溪河东南流至裕溪口注入长江。
巢湖形成的地质时期非常古老,巢湖及其流域地貌的主要轮廓是中生代燕山运动和新生代喜玛拉雅运动所造成的侏罗白垩系地层断陷湖。
巢湖的地理位置——
从西向东—— 东经E117°17′27.90″~117°50′35.78″之间
从北向南——北纬N31°42′40.87″(此坐标为西北最北处) ~31°25′11.45″(红点处) 。
Ⅳ 巢湖市的地理位置——坐标位置(经、纬度范围)
地处东经118°04`—118°29`,北纬31°22`-32°03`
Ⅵ 巢湖的地理特征
[地理位置]
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江淮丘陵南部,地处东经117。00,-118。29,和北纬30。56,-32。02,之间。辖区面临长江,濒临巢湖,市域内巢湖水面面积511.88km2,约占整个巢湖水面面积的2/3,地势起伏,丘圩交错。全市现辖四县一区,土地总面积9423km2。我市交通便利,地处合宁芜金三角腹地,区位条件优越。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境内人文景观星罗棋布。
[地形地貌]
本市地貌复杂多样,按其基本形态特征可分为低山丘陵、岗地、圩畈平原三大类型,它们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分别为12.3%、48.9%、38.8%。 地势是北倚江淮分水岭向沿江倾斜,地势渐低;细部趋势是:以中部北东--南西向的山丘带为界(庐南山区--巢无交界山丘区--昭关--香泉一线),其东南部为向长江倾斜地势,形成山丘--岗地--圩坂多级阶梯;其西北部是巢湖蝶状盆地,为四周渐次向巢湖倾斜的地势。区内最高点海拔675米(无为境内的三官山),最低点海拔4米左右(无为高沟一带)。 气候资源 巢湖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总的气候特征是: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分,热量条件较好,无霜期长;季风气候显著,冬寒夏热,四季分明。
[光热资源]
我市光热资源较为丰富,适宜动植物生长。全年太阳辐射总量115~123千卡/平方厘米。全市年均日照时数为2035~227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6~51%,夏季六~八月份都在200小时以上,冬季十一~十二月份在150小时以下。年平均气温在15.7~16.1℃,南北差异较小。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8.2~28.4℃,最冷月(元月)2.4~2.8℃;年均最低气温在-7.5℃左右;稳定通过0℃积温5728~5809℃,以上为341~344天;10℃的积温5031~5103℃,230~233天。全年无霜期在232~247天。
[降水资源]
年降水量在1000~1158毫米之间,降水日数年均为123.5日,地域分布为北部偏少南部稍多。季节分配不均,春季(三~五月)占年降水量28~32%,夏季(六~八月)占38~44%,秋季(九~十一月)占18~19%,冬季(十二~二月)占10~11%,一年内7月降水最多,12月最少。年均蒸发量为1469~1629毫米,七~八月份在800毫米以上,十一~二月在100毫米以下。
春季连阴雨天较多,不利春播。夏季梅雨特征显著,全市大致在六月十七日入梅,七月十一日出梅,持续25天左右,梅雨量240~260毫米。我市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丰梅年。
[风力资源]
我市属季风气候区,风向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3.0~3.4米/秒,春季最大,为3.4~3.7米/秒,秋季最小,为2.6~3.2米/秒。
Ⅶ 安徽省巢湖市无为县的地理位置
无为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芜湖市境西部。南濒长江,北临巢湖,与芜湖市区、繁昌县、铜陵市隔江相望。全县总面积2433平方公里,辖“全国千强镇、安徽第一镇”——高沟镇等23个乡镇、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140万。无为通江达海,承东启西,是皖江开发开放的前沿,与“长三角”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相信不久的将来,无为这颗璀璨的明珠,一定会在皖江之畔冉冉升起。
113公里的长江“黄金水道”环绕东南,淮南铁路斜贯东北,芜湖、铜陵四座长江大桥将为无为插上了腾飞的双翼,建设中的的京福高铁和铜陵公铁长江大桥、筹建中的江北高速、庐铜铁路、芜湖长江二桥将再为无为添一道绚丽的彩虹。
无为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棉花、油料、水产品总量跻身全国百强,特色农产品有荸荠、田藕、席草等。其中,棉花年产量超百万担,为全国重要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富饶的土地下还蕴藏着煤、石灰石、石油、天然气、铜、铁等20多种矿产资源。自然风光更是引人入胜,锦绣溪妩媚典雅,竹丝湖烟波浩淼,泊山洞鬼斧神工,西九华云蒸霞蔚,天井山白鹭翔集,万年台风景区风景旖旎,处处风光无限,时时景色宜人。
无为县户籍总人口1425333人(无为县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无为统计信息网)
无为县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北岸,北依巢湖,南与芜湖市、铜陵市隔江相望,距省会合肥市百余公里。距马鞍山市90公里、距南京市120公里、距杭州市300余公里、距上海市400余公里。无为通江达海,承东启西,是皖江开发开放的前沿,与“长三角”山水相连,人文相亲。总面积2433平方千米。全县辖19个镇、4个乡:无城镇、襄安镇、二坝镇、汤沟镇、陡沟镇、石涧镇、严桥镇、开城镇、蜀山镇、牛埠镇、刘渡镇、姚沟镇、泥汊镇、白茆镇、高沟镇、福渡镇、泉塘镇、红庙镇、赫店镇、鹤毛乡、十里墩乡、昆山乡、洪巷乡。县政府驻无城镇。
西北部有低山丘陵,东南部为平原沙洲区。境内河流如网,沟塘密布。属亚热 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170.5毫米,年均气温15.8℃。无为地方土特产有无为板鸭,荸荠,田藕,席草,中华绒螯蟹,河蟹,甲鱼,鹅,鸭,长江三鲜(鲥鱼、刀鱼、河豚),泥汊蓝神珠宝:珍珠、玉器、玛瑙、水晶、铂金、钻石等,严桥五香花生米,陡沟小麻饼,汤沟酥糖等糕点, 白卯腌菜 ,蛤蟆酥 ,五香蚕豆 ,午饭团子 ,扬桥干子,还有无为剔墨纱灯等等。
淮南铁路、合芜铁路经过县境东北端二坝镇,208、227、319省道纵横县境。名胜古迹有商周文化遗址、汉墓群、黄金塔、米公祠、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泊山洞、万年台风景区等,纪念地有新四军七师司令部旧址。
行政区划
无为县域面积2433平方公里,人口142万,邮政编码238300,行政区划代码340225,县人民政府驻无城镇,辖19个镇、4个乡。
Ⅷ 巢县的历史
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7°00′-118°29′、北纬30°56′-32°02′。南滨长江,怀抱巢湖,周边与合肥、六安、安庆、滁州、南京等市接壤,隔江与马鞍山、芜湖、铜陵三市相望。总面积9423平方千米。总人口452万人(2002年)。
城市概况 巢县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7°00′-118°29′、北纬30°56′-32°02′。南滨长江,怀抱巢湖,周边与合肥、六安、安庆、滁州、南京等市接壤,隔江与马鞍山、芜湖、铜陵三市相望。总面积9423平方千米。总人口452万人(2002年)。
市人民政府驻居巢区青年路,邮编:238000。行政区划代码:341400。区号:0565。拼音:Chaohu Shi。
地势由北而南渐低,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全市山丘、岗台、圩畈三者之比为12.3 : 48.9 : 38.8,其中河湖水域1266.7平方千米。行政区划 巢湖市辖1个市辖区、4个县。巢湖市 面积9319平方千米,人口453万人(2003年)。
居巢区面积2082平方千米,人口 86万。邮政编码238000。区人民政府驻东风路。
庐江县面积2348平方千米,人口119万。邮政编码231500。县人民政府驻庐城镇。
无为县面积2449平方千米,人口139万。邮政编码238300。县人民政府驻无城镇。
含山县面积1028平方千米,人口 44万。邮政编码238100。县人民政府驻环峰镇。
和县面积1412平方千米,人口 65万。邮政编码238200。县人民政府驻历阳镇。
*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5)》,人口截至2003年底。 历史沿革 巢县早在秦时,已于今和县置历阳县。北齐天保六年(555年),改历阳为和洲。隋开皇初,改潜县为庐江县。唐武德六年(623年),以历阳县所属之旧龙亢县地置含山县。唐武德七年(624年),改襄安为巢县(因古巢国为名)。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再析巢县、庐江地置无为县。后至清末,各县之称谓、境域、隶属关系虽常更迭,但其建置基本未变。
民国元年(1912年),上述5县均直属安徽省。民国36年4月到38年1月,上述5县均属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8年1月,成立江淮第五专员公署,辖含山、和县、江全、巢县、肥东、巢湖(为原肥东、巢县两县滨湖毗邻区域)6县。 民国38年6月,成立巢湖专员公署并撤销皖西专署及江淮五专署建置,辖巢县、无为县、庐江县、肥东县、肥西县、含山县、和县、三河市、巢湖水上公安局。 1949年设巢湖专区,属皖北行署区。巢湖专署驻巢县,辖三河市及巢县、含山、和县、无为、庐江、肥东(原合肥县析置,驻店埠镇)等6县。1950年撤销三河市,原由皖北行署直辖的肥西县划入巢湖专区。辖7县。1952年巢湖专区属安徽省领导。撤销巢湖专区,将巢县、含山、和县、无为、庐江等5县划归芜湖专区;肥东县划归滁县专区;肥西县划归六安专区。1965年复设巢湖专区,专署驻巢县。原属芜湖专区的巢县、无为、含山(驻环峰镇)、和县(驻历阳镇)4县,原属滁县专区的肥东县(驻店埠镇)和原属六安专区的庐江县划入巢湖专区。辖6县。1970年巢湖专区改称巢湖地区,地区驻巢县。辖巢县、肥东(驻店埠镇)、含山(驻环峰镇)、和县(驻历阳镇)、无为、庐江等6县。(以上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史为乐著》)
1982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巢湖市,以巢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因巢湖得名。
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将巢湖地区的肥东县划归合肥市。1999年7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函[1999]80号):(1)撤销巢湖地区和县级巢湖市,设立地级巢湖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居巢区青年路。(2)巢湖市设立居巢区,以原县级巢湖市的行政区域为居巢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东风路。(3)巢湖市辖原巢湖地区的无为县、庐江县、和县、含山县和新设立的居巢区。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巢湖市总人口4173449人; 居巢区 778864 庐江县 1145874 无为县 1252081 含山县 405070 和县 591560 (按当年行政区划;单位:人)2001年8月,全市共有4个街道、80个镇、46个乡,2091个村委会、130个居委会,面积9423平方千米。
2004年底,全市共有5个街道、74个镇、27个乡。居巢区设5个街道、15个镇、2个乡;含山县设9个镇1个乡;庐江县设17个镇11个乡;无为县设22个镇9个乡;和县设11个镇4个乡。2006年3月16日,巢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居巢区与含山县部分行政区域调整的批复》(巢政秘[2006]15号):经请示省政府同意,省民政厅已作出批复(民地字[2006]42号),现通知如下:同意将含山县清溪镇汤卞山村委会和三星村委会的赵庄、石罗堡2个村民组,景林村委会的新村、林庄、方庄、景坳郑4个村民组划归居巢区半汤街道办事处管辖。并将赵庄、石罗堡、新村、林庄、方庄、景坳郑6个村民组并入汤卞山村委会。调整后的半汤街道办事处辖温泉、岠嶂、西山3个居委会和半汤、战前、汤山、力寺、鼓山、汤卞山6个村委会,面积56平方千米,人口3.05万。街道办事处仍驻半汤。调整后的含山县清溪镇辖清溪、巨兴2个居委会和新兴、横龙、青横、苍南、皖山、白衣、佛慧、周岗、清溪、兴隆、董城、景林、半湖、三星、姚垄、土龙、太平、巨兴、丁塘、马桥、四桥、白马、巧脉23个村委会,面积144平方千米,人口4.87万。镇政府仍驻清溪。
Ⅸ 巢湖位于什么地方
巢湖在合肥的东南方 ,走高速,一个小时不到,和火车差不多时间;做大巴的话,大概1小时30分钟
Ⅹ 巢湖在哪(是湖泊)
巢湖紧邻合肥市,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日前,考古人员经过大量的实地调查,确认巢湖水下有座古代遗址。消息传出,立即引起轰动。一些专家学者不由得把它与历史上曾辉煌一时后又神秘消失的古巢国联系起来……
一、意外发现引出湖底古遗址
去年12月,巢湖市居巢区环城乡双桥村农民在改造圩田、搬移一道堤埂时,突然发现埂下有大量的破碎陶片、窑具。巢湖市文物管理部门立即派人赶到现场,并组织专家进行了鉴定,最后确认为隋代遗物。经现场发掘,又找到了大量完好的陶片和窑具。据了解,我国目前已发现的隋代窑址并不多,加在一起不到50处。巢湖这些隋代窑具的发现,昭示着旁边就有窑址,但究竟在什么位置呢?
不久,又有群众向巢湖市文物管理所提供线索,说巢湖北岸在冬季水位下降时河床上露出大量的陶片,可能和隋代窑址有关。考古人员闻讯后,立即赶到了距巢湖市区十几公里的居巢区唐咀村,顿时被眼前的一幕所吸引。在湖滨大道护坡下,约二三百米长的河床上遍地散落着各种陶片。这些陶片,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同时还有泥质红陶、褐陶、夹砂黑陶,及一些烧成温度略高的硬陶等。
由于是冬季,河床上较为干涸,考古人员在上面流连忘返,搜寻着每一块土地。很快,又发现几口有陶制井栏的废水井,其中一口水井旁还有一棵两人都合抱不过来的古树树根。接下来,考古人员又找到一些器物。这些器物以圈足器为主,有瓮、盆、缸、罐,坛,釜等生活用品,口沿和底座弧度,一般都比较大。少部分陶器上有印纹,主要有方格纹、席纹、弘纹、绳纹和刻划水波纹。一些泥质灰陶比较精细,胎体很薄,表面有贴塑。
目睹眼前的一切,巢湖市文物管理所副所长钱玉凭着多年积累下来的丰富考古经验,结合近几年巢湖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他推断此处是一个古遗址。当地老百姓说,陶片分布的范围不止露出的河床那一小块,还要向湖中延伸四五公里,陶片多的地方有厚厚的一层。一些年过七旬的老人都认为巢湖水底下有一个古城遗址,并能大致指出这座城址4个城门的位置。老人们说,自己年轻时曾见过古城废墟,看到了许多砖、瓦、石头、墙角、门槛、井栏、旗杆鼓子等。
在调查中,文物管理人员发现许多老百姓家中藏有从湖边遗址上捡拾的文物。经过耐心、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绝大多数人主动将文物上交,少数通过行政手段追回。这批文物共计260多件,有玉斧、石斧、玉印章、银印章、铜印章、陶罐、陶拍、纺轮、网坠、钱币、铁锸、铜带钩、铜镞、铜镜、铜饰件等,最早的为新石器时代玉斧,最晚的是王莽时期钱币。其中,铜钱品种比较多,从战国时楚国的蚁鼻钱、到秦半两和汉半两、汉五铢以及王莽时的大布黄千、大泉五十都有发现,数量最多的是蚁鼻钱。另外,陶器、玉器、银器等遗物也十分完整,是一些以废墟为特征的遗址上所没有的,经济价值比较高。
二、水下古遗址与古巢国
水下古代遗址的发现激起了许多专家学者极大的兴趣,并不由地把它与历史上的那个神秘的古巢国联系到一起。巢国是殷商周时期的重要方国之一。由于文献记载极少,而且仅是只言片语,使得后人在探寻这一古国时,始终有一些难解之谜,这些谜似乎都和它的神秘消失有关。首先,它的地理位置十分不确切。有人说在巢湖,也有人说在桐城,还有人说在寿县,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说明它的准确位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现在的巢城不是历史上古巢国所在地,现在的巢城始建于唐代设置的巢县。其次,西周甲骨和《尚书》、《左传》等多部汉代以前的史书,都提到过“巢伯”、“南巢”、“居巢”这一诸侯国,但是在汉代以后,和“巢”这座城市相关的人和事的记载却极少。这一现象表明,古巢国要么消失了,要么其社会地位已大大下降。
结合近几年巢城考古发掘成果,能够明显感觉到这一地区文明发展曾被中断过。据一直潜心于古巢国方面研究的钱玉春副所长介绍,战国秦汉时期,帝王陵墓均位于都城附近,成为都城郊外一个景观,是畿辅之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巢城放王岗、北山头等地方,都发现过规模和规格极高的汉代以前的大型墓葬。在调查和发掘过程中,并没有发现任何和城市相关的建筑遗迹,通过对出土器物上铭文的考证和辨识,可以肯定地说这一带是帝王墓葬区。无论是规格还是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