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的地理环境
1. 梵净山的具体位置
在与湘、渝、鄂三省、市交界的黔东北边陲,在横亘楚蜀大地、绵延数百内公里的武陵容山脉,有一座充满神秘色彩而又雄奇伟岸的山峰,这就是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梵净山。
梵净山位于贵州东北部江口、印江、松桃三县毗邻地区,自然保护区总面积 567平方公里。梵净山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莽莽的原始森林是自然保护区的主体,林中有珙桐(中国鸽子树)、钟萼木、铁杉、鹅掌楸等1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梵净山还是珍禽异兽的乐园,这里有黔金丝猴、苏门羚、红腹角雉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梵净山的自然景观十分优美,沿8000多级蜿蜒曲折的石级而上,可直达金顶。金顶附近奇峰异石颇多,有“万卷书”、“蘑菇石”、“老鹰岩”、“太子石”以及众多的石峰、石笋笋、石壁、石柱。金顶云海,可谓一大奇观。
2. 贵州梵净山历史简介
梵净山有2000 多年的文明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为“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称之为“三牾山”。后来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谓“三山谷”。北魏《水经注》沿称“三山谷”。唐《元和郡县志》称“辰山”,因辰水(今锦江)而得名,是时佛教已传入。
今铜仁地区境已建数座寺庙。后来因西麓源水名“思邛水”(今印江自治县境),故北宋《太平寰宇记》记作“思邛山”。明初,梵净山已成佛教名山,数名并称。
一则因其三峰高耸,脉分九支,故称“九龙山”。
二则因佛教兴盛,寺刹林立,一片梵天净土,故名“梵净山”,俗称“大佛山”,亦称“大灵山”。
三则因朗月之夜,人影映于老金顶崖壁之上,于是自清代开始即称“月镜山”;后相传八月十五日子时,万国九州之影悉现于石镜中,故称“石镜山”。
与此同时,还因新金顶超然卓立,也有“卓山”之称。综其数称,“梵净山”则为官方主流称谓,民间亦较为广泛。在民国时期,《贵州通志》云:“梵净山一名月镜山……皆立梵宇,又有辟支佛迹……黔中胜概,无逾于此;访之中州名山,亦未多得”。
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官方统一以“梵净山”而名,民间仍间或流传“大佛山”等称谓。无论称谓如何,自唐代崇尚佛道,于此山佛修寺庙、道建殿堂,历经宋元明清各朝,先后建有“四大皇庵”和“四十八脚庵”,逐渐成为国内著名的弥勒道场。
千百年来,梵净山以其原始古朴的生态环境,雄奇秀丽的自然景观,超凡入圣的佛教流传,均给世人以无穷魅力和巨大诱惑,由此形成独特的梵净山文化。
(2)梵净山的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梵净山作为贵州名山是因佛教而闻名的,由于贵州地处西南边陲,立省较晚,开发较迟,又因地势险要,境内山重水复,与中原诸省相比较,佛教传入较晚,在西南三省中佛教发展逊于川滇。早在晋代,中原西蜀的佛教便开始影响川滇,到唐代佛教的发展已遍及四川全境。
黔北和黔东梵净山地区,与四川接壤,水陆交通方便,且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四川联系紧密,乃最早得到四川佛教风气影响,川黔僧人相互往来传播佛教。
据贵州地方史志记载,唐代牛腾在贵州大布佛教,是为佛教传入贵州之始,传布地区主要是在黔北和黔东梵净山周围。佛教的传播,必然导致寺庙的兴建、佛像的铸造和僧人的活动。
3. 梵净山景点介绍
1、絮岭
棉絮岭,西上梵净山的汽车终点站、西线徒步起点,海拔2000米,正前方新金顶、老金顶、凤凰山一览无余。
在此可以看到梵净山一大奇观——万米睡佛、又为佛中佛,佛头三个、座佛两尊,寓意“五福临门”,且长达万米,为世界之最,极像大肚弥勒,千百年来当地百姓把梵净山称作“大佛山”,山即是一尊佛、佛即是一座山。
2、赐敕碑
赐敕碑——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奉神宗皇帝圣旨而建,当时的户部郎中李芝彦撰写,对梵净山的地理位置、山形地貌、名胜古迹、历史传说、佛教兴衰等都作了记载。
碑文写到梵净山是“古佛道场”,是“天下众名岳之宗”,是“上之穹隆接天、下之厚重住地”、“崔巍不减五岳、灵异足播千秋”,是名震南京、北京,倾动十三地方行省,吸引王公大臣、黎民百姓纷纷涌来朝拜的“极乐天宫”,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红云金顶
红云金顶——山峰直立高达百米,上半部一分为二,由天桥连接两端。两边各建有一庙,一边供奉释迦佛、一边供奉弥勒佛。红云瑞气常绕四周,人称红云金顶,谐“鸿运金顶”。
状若飞天游龙,又似佛手二指禅,更像人类的生命图腾。根据其形而又称“天下第一峰”。
攀铁索而上,四面悬崖峭壁、一路古庙摩崖,主要有明万历元年的《道院》、清康熙52年的《天桥功德碑》等。
4、 黔山第一石
黔山第一石——西线上梵净山,到达山顶草甸层后,立于山头的一尊奇石,像赞美人而伸出的大拇指:你是第一!。据说清朝大书法家严寅亮(书写颐和园匾额)书写“黔山第一”也来自它的灵感!
5、古佛道场
——梵净山是未来佛弥勒佛的道场,是未来佛弥勒佛与现在佛释迦牟尼分界之处,相比佛教四大名山有着更高的文化地位,且其自然景观的震撼力远超四大佛教名山,使人有“不见佛面即入佛心”的感觉,可以使心灵得到更深层次的净化。
4. 梵净山在哪儿
梵净山(Mount Fanjing),来得名源于“梵天净土”,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印江、江口、松桃(西南部)3县交界,地处北纬27°49′50″—28°1′30″,东经 108°45′55″—108°48′30″,靠近印江县城、江口县东南部、松桃县西南部。系武陵山脉主峰,是中国的佛教道场和自然保护区,位于铜仁地区中部。
梵净山总面积为41900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区25800平方千米,缓冲区2800平方千米,试验区13300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95%,有植物2000余种,国家保护植物31种,动物801种,国家保护动物19种,被誉为“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人类的宝贵遗产”。
(4)梵净山的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梵净山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动,中生代的造山运动,把该地区卷走了鄂川湘黔侏罗山式褶皱带。由于构造控制,尔后一直处于强烈的隆起区,拔地而起成为武陵山之巅。
出露的中元古宇梵净山群,是陆向裂谷盆地-红海型新生洋盆地火山沉积岩系;山麓和山顶部分主峰保存的同是上元古宇板溪群-下江群波动陆缘碎屑沉积。
5. 介绍梵净山历史
梵净山位于铜仁地区,海拔2572米,不仅是贵州的第一山,更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是屹立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大斜坡上的巨人。其古老的山体距今已有10~14亿年的历史,是黄河以南最古老的台地。再加上山体庞大深邃,峰峦巍峨雄奇,主峰高耸入云,故明朝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奉皇帝诏令而建的古碑上称之为“众名岳之宗”。
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使梵净山富集了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山,或雄奇险峻,或秀美多姿,那引人入胜的是新金顶,在海拔2200余米的崇山峻岭上,突兀而起冒出一尊石柱,高约100米,如巨笋出土,似玉龙啸天,红云环绕,直指苍穹。大自然的神工鬼斧,又将山顶一劈为二。两个山顶上分别建有释迦殿、弥勒殿,两殿之间有天桥相连,朝拜的香火烧到了云天之上。还有那独立撑云的蘑菇石、依山望母的太子石、状若册籍的万卷书(山岩)等,形神兼备,令人叹绝!至于梵净山顶部一带常常出现的“佛光”,更是令人魂牵梦绕,一睹为快。水,或涓涓细流,或丁冬垂滴,或白练悬空,或奔腾咆哮,皆异常澄洁。峰回水转,汇成了九十九条溪流,顺山势的东西走向,向东汇成了锦江、淞江,直奔沅江入洞庭湖;向西汇成印江河,直奔乌江进长江。树,遍山皆树,满眼是绿,繁花争艳,鸟兽和鸣,一幅天然画卷。还有那云、雾、风,波谲云诡,也给梵净山增添了不少的神秘色彩。置身此山中,俨然画中行,恍若仙山游。
古人云:“天下名山僧占多。”大自然造就了梵净山的奇异风光,而佛教徒则扬名了梵净山的灵山秀水。在明朝万历以前,梵净山作为“弥勒道场”,早已声名远播。与普贤菩萨道场的峨眉山、文殊菩萨道场的五台山、观音菩萨道场的普陀山以及地藏菩萨道场的九华山并列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
在梵净山的滴水岩附近,有一块奉万历皇帝的诏令而专门竖立的石碑。碑文中写道:“此黔中间之胜地有古佛道场,名曰梵净山者则又是天下众名岳之宗也。”明朝万历皇帝之所以要下诏重建梵净山金顶正殿(寺庙),是鉴于曾经兴盛一时的梵净山“古佛道场”,因长年战乱而日趋衰落破败,即碑文所言:“天哀名山之颓,而赐以钦命僧妙玄重建金顶正殿,足为万圣临銮。”碑文中把盛极之时的梵净山“古佛道场”比作“极乐天宫”,记载梵净山佛教自开辟以来,香火旺盛,信奉朝拜的信徒如云流水涌,连王公大人都十分向往。梵净山的声名早已传入了南京、北京,倾动了十三个行省的地方长官。
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还使梵净山成为一个原始古朴的生态王国。由于梵净山的山体庞大且垂直高差大,形成了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原始基地。梵净山不仅生长着满山遍岭的各种植物和栖息着各类动物,而且拥有黔金丝猴、大鲵(娃娃鱼)、白颈长尾雉、云豹等珍稀动物和全球仅存的“贵州紫薇”以及中国鸽子花树(珙铜)等珍稀植物。梵净山原始古朴的生物群体,成为了人类的一大财富,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国务院于1978年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6年将梵净山接纳为全球“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的成员单位(中国只有五个成员单位)。
梵净山登山客运索道,已于2009年4月28日正式投入运营。索道全长3500余米,全部采用奥地利进口设备建造。索道单程运行时间约20分钟,每小时单向运客量达1000人次。游客不仅可以免除了万步云梯的艰难攀爬,还可以从高空全览梵净山的雄伟壮景,领略到这座著有“绿宝石”之称的原始森林的神奇风采。
6. 梵净山主要景点
梵净山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际生物圈成员、亚热带最完整的生物体系,栖息着黔金丝猴、珙桐、紫薇等珍稀动植物;是黄河以南地区10多亿年古老的地质台地;是天下众名岳之宗佛教圣地、全国五大佛教名山之弥勒菩萨道场。
棉絮岭
棉絮岭,西上梵净山的汽车终点站、西线徒步起点,海拔2000米,正前方新金顶、老金顶、凤凰山一览无余。
在此可以看到梵净山一大奇观——万米睡佛、又为佛中佛,佛头三个、座佛两尊,寓意“五福临门”,且长达万米,为世界之最,极像大肚弥勒,千百年来当地百姓把梵净山称作“大佛山”,山即是一尊佛、佛即是一座山。
赐敕碑
赐敕碑——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奉神宗皇帝圣旨而建,当时的户部郎中李芝彦撰写,对梵净山的地理位置、山形地貌、名胜古迹、历史传说、佛教兴衰等都作了记载。碑文写到梵净山是“古佛道场”,是“天下众名岳之宗”,是“上之穹隆接天、下之厚重住地”、“崔巍不减五岳、灵异足播千秋”,是名震南京、北京,倾动十三地方行省,吸引王公大臣、黎民百姓纷纷涌来朝拜的“极乐天宫”,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云金顶
红云金顶——山峰直立高达百米,上半部一分为二,由天桥连接两端。两边各建有一庙,一边供奉释迦佛、一边供奉弥勒佛。红云瑞气常绕四周,人称红云金顶,谐“鸿运金顶”。
状若飞天游龙,又似佛手二指禅,更像人类的生命图腾。根据其形而又称“天下第一峰”。
攀铁索而上,四面悬崖峭壁、一路古庙摩崖,主要有明万历元年的《道院》、清康熙52年的《天桥功德碑》等。中途经过灵官殿、龙头石,到达观音洞。观音洞是绝壁上的一处石穴,依山悬空建成石屋,石屋下面是万丈深谷,供奉观音菩萨。观音洞又叫做“打儿洞”,传说长期未生育子女的善男信女向金顶磕三个响头,再带一小石头丢入金顶半腰这个洞中,必得佛赐子女并健康成长。观音洞外面凭空伸出一块石头—报恩石,上刻有“无德不报”四个大字。从观音洞往上为“金刀峡”“一线天”。峭壁上有一天然泉眼“定心水”。
7. 梵净山的优缺点
2019年2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2019最佳旅行地,梵净山景区成功入选。在2019年全球旅回行清单中,全世界答24个地方上榜,全中国2万多个旅游景区,仅梵净山一个上榜。
2018年7月2日,凭着“展现和保存了中亚热带孤岛山岳生态系统和显著的生物多样性”,在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梵净山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
天空之城
8. 贵州梵净山的资料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概况 气候特征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概况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面积41900公顷,1978 年建立省级,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同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67平方公里,是中国6个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世界性自然保护区的成员之一。
气候特征 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最高海拔2572米,具明显的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特征。本区为多种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汇集地,植物种类丰富,古老、孑遗种多,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带谱明显,为我国西部中亚热带山地典型的原生植被保存地。区内高等植物有10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珙桐等21种,并发现有大面积的珙桐分布;脊椎动物有38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黔金丝猴等14种,并为黔金丝猴的唯一分布区。 梵净山不仅是珍贵的生物资源库,也是我国历史上佛教名山之一,自然风光奇特,人文历史遗迹保存较多,为尚待开发的旅游胜地。
自然景观 梵净山的自然景观十分优美。梵净山以老金顶、凤凰山、新金顶为主峰,9条绵延千里的支脉为旁系。顶?部云雾缭绕,紫气升腾,最奇异的是峰顶空际间有时突然出现一道五彩缤纷的光环,有放大了数倍乃至十数倍的人影或物象在当中晃动和跳跃,古人视为吉祥佛光。金顶附近奇峰异石颇多,奇特的蘑菇石、罕见的金刀峡与剪刀峡神奇的仙人桥,栩栩如生的老鹰岩、百丈深谷中拔地而起的太子等奇景让游人流连忘返。
人文景观
梵净山的人文景观较多。早在公元十六世纪,梵净山就是国内有名的佛教圣地。山上建有释迦殿、弥勒殿、承恩寺等庙宇。此外,还有明神宗皇太后捐资重修金顶庙宇树的“敕赐碑”、贵州巡抚和按察使建的“禁硕山林碑”和金顶摩崖石刻
9.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理环境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分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性原始森林植被。截止2014年已知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植物种类约2000余种,其中木本植物900多种。全区林业用地面积617930亩,非林业用地面积10570亩(其中大于25度陡坡耕地面积5230亩)。全区森林覆盖率94.5%(加灌丛),林木蓄积量达381万立方米。区内高等植物有10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珙桐等21种,并发现有大面积的珙桐分布;脊椎动物有382种。
梵净山保护区是武陵山系森林生态系统保存较好的少数山地之一,是东亚植物区系华中植物区的典型区域之一,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特有种众多,珍稀动植物种更为繁多,是一块保存较为完好的自然原始综合体,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森林植被是梵净山保护区生态系统的主体,植被景象具有三个较为明显的垂直带谱,海拔13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带,海拔1300-2200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海拔2200米以上为亚高山针阔混交林和灌丛草甸带。具有梵净山冷杉、珙桐、黄杨林等森林类型40多个。名贵的孑遗植物和特产植物,列入国家保护的野生植物有31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珙桐、梵净山冷杉、钟萼木等6种,二级保护植物有香果树、水青树、白辛树、黄莲等25种。另外,具有各种用途的资源植物11000多种。 梵净山是武陵山系西南段最高的山体,裸露着中晚元古宙的绿岩系,是中国南方晚前寒武地质研究的一个重要窗口。梵净山分布面积最多的是山地黄壤和暗黄棕壤,其土壤主要为森林土壤。成土母质为元古界板溪群变质岩风化的残积和坡积物。主要母岩有变余粉砂岩、变余石英砂岩、绢云母板岩、千枚岩、变余凝灰岩以及变质细碧角斑岩。
由于地形、气候、植被和母岩等成土条件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形成了保护区土壤类型的多样性,构成了由山麓到山顶的土壤分布为黄红壤——山地黄壤——山地暗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1900至2200米的暗色山地矮林土。
10. 梵净山有什么特点
在与湘、渝、鄂三省、市交界的黔东北边陲,在横亘楚蜀大地、绵延数百公里的武陵山脉,有一座充满神秘色彩而又雄奇伟岸的山峰,这就是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梵净山。几百年来,梵净山的名字一直在黔、湘、川、鄂、桂等南国地域久久流传。虽然朝代有更替,人世有变迁,但梵净山的魅力依然历久不衰。是什么原因,是哪些因素造就了梵净山的无穷魅力和巨大诱惑呢?
古人云:“天下名山僧占多。”大自然造就了梵净山的奇异风光,而佛教徒则扬名了梵净山的灵山秀水。在明朝万历以前,梵净山作为“古佛道场”,早已声名远播。在梵净山的滴水岩附近,有一块奉万历皇帝的诏令而专门竖立的石碑。碑文中写道:“此黔中间之胜地有古佛道场,名曰梵净山者则又是天下众名岳之宗也。”明朝万历皇帝之所以要下诏重建梵净山金顶正殿(寺庙),是鉴于曾经兴盛一时的梵净山“古佛道场”,因长年战乱而日趋衰落破败,即碑文所言:“天哀名山之颓,而赐以钦命僧妙玄重建金顶正殿,足为万圣临銮。”碑文中把盛极之时的梵净山“古佛道场”比作“极乐天宫”,记载梵净山佛教自开辟以来,香火旺盛,信奉朝拜的信徒如云流水涌,连王公大人都十分向往。梵净山的声名早已传入了南京、北京,倾动了十三个行省的地方长官。
梵净山这个山名,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它是从“梵天净土”点化而来。据史料记载,梵净山原先的正名是“三山谷”,后来不知何时变成了“梵净山”。这大概只有去问当年的佛教高僧们了。
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还使梵净山成为一个原始古朴的生态王国。由于梵净山的山体庞大且垂直高差大,形成了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原始基地。梵净山不仅生长着满山遍岭的各种植物和栖息着各类动物,而且拥有黔金丝猴、大鲵(娃娃鱼)、白颈长尾雉、云豹等珍稀动物和全球仅存的“贵州紫薇”以及中国鸽子花树(珙铜)等珍稀植物。梵净山原始古朴的生物群体,成为了人类的一大财富,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国务院于1978年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6年将梵净山接纳为全球“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的成员单位(中国只有五个成员单位)。梵净山是幸运的,因为在地球的同纬度上,目前只有它还保留有如此原始古朴的生物群体。梵净山的幸运,既得益于先人爱惜,也得力于当代人的保护。
在梵净山麓,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羌等各族人民。在这里,可以领略到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体悟到梵净山区丰富深邃的人文文化。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书法艺术。印江,只不过是梵净山脚下的一个区区小县,异常闭塞,可是自明清以来,书法名家辈出,以题写“颐和园”匾牌而名噪海内外的严寅亮就是杰出代表,印江成为了著名的“书法之乡”。在梵净山麓的两个碑林中,你可欣赏到当代书坛泰斗赵朴初、启功、沈鹏等人的墨宝。这里还是一个富有革命传统的山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贵州高原上的第一块红色根据地,即1934年由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创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黔东特区,就屹立在梵净山麓的领边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