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的自然地理环境
㈠ 内江的环境好不好
内江市位于天府之国的东南部,座落在美丽富饶的沱江之滨。东连重庆,西接成都,南通自贡、宜宾、泸州,北到遂宁、南充,是川东重镇、四川省规划建设的8个大城市之一。地理位置东经104°15′--105°26′,北纬29°11′--30°2′。全市幅员面积5386平方公里,耕地18.56万公顷。现辖市中区、内江区、资中县、隆昌县、威远县,共3县2区、87个镇、24个乡,2001年末总人口420.06万人,其中城镇聚居人口73.49万人。
内江历史悠久。内江是开发较早的巴蜀腹心城市,东汉建县,曾称汉安、中江,隋文帝时改称内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1950年设内江专区,1985年改建省辖内江市。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内江行政区划进行再次调整至今。由于历史上盛产蔗糖,制糖业发达,素有"甜城"之称。
内江交通优势突出。内江地理位置优越,是川东南乃至西南各省交通的重要交汇点,有"川中枢纽"、"川南咽喉"之称。境内有成渝、隆泸、内昆铁路和成渝、内宜、隆纳高速公路,公路、铁路通车里程分别达2921公里和184.3公里,路网密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内遂铁路、内遂高速公路、隆黄(贵州黄桶)、隆大(贵州大方)高速公路建设,必将使内江在川、渝、滇、黔的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突出。
内江农业基础扎实。内江属浅丘陵地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5℃),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056.9毫米),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粮、油、猪、蔗、麻、丝和多种农副产品,是四川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内江既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市和四川省水产产业化试点城市,也是中国优良地方猪种"内江猪"的生产地。所辖隆昌县是国家级水禽基地县。市中区、内江区的蔬菜、水产养殖,隆昌的水禽、夏布,资中的枇杷,威远的柠檬等一批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方兴未艾。
内江工业门类齐全。内江是老工业城市,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初步形成了较具支撑性的电子信息、冶金建材、轻工食品、医药化工和机械工业等支柱行业。有实力较强、在国内知名度较高的方向光电川威钢铁、威远建业、白塔集团等企业集团,还有巨安置业、内江华润蓝剑、内江正大、内江发电总厂、四川松林丝厂重龙股份等一批辐射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骨干企业,一大批优势拳头产品,如液晶显示器、钢铁、柴油机、玻璃球、水泥建材产品、稀土制品、高支高密棉纱棉布、医药、丝绸等,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较高份额,而且远销国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工业强市战略的全面推进,工业将在内江经济中起到更加重要的支撑作用。
内江商贸市场发达。内江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是四川的重要商埠之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内江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市场种类齐全,布局较为合理,现代物流全面引入,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流通领域日益拓展,初步形成了城乡并重,内外并举的商贸流通格局。200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47.23亿元,比上年增长9%。
内江文化底蕴深厚。内江素有"大千故里"、"文化之乡"的美誉,是川中文化发达地区之一。自古以来,人文荟萃、才俊辈出,孔子之师苌弘、西汉辞赋家王褒、东汉教育家董均、宋代理学家陈抟、国画大师张大千、著名书画家张善孖、新闻巨子范长江、被孙中山授予四大将军之一的喻培伦大将军等都是内江彪炳史册的杰出代表。境内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947所,其中大专院校1所、中专6所、中师4所、普中281所、职中26所、小学1111所,在校学生76万人,全市义务教育、高考上线率、录取率一直名列全省前茅。市内有科研机构3所,各类高中级专业人员2万余人,从事技术开发科研人员4000人。近年来,一大批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省级和市级科技成果奖或科技进步奖。
内江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旅游景区28处,旅游景点180多个。其中资中重龙山----白云峡、隆昌古宇湖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资中县为成渝沿线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该县的铁佛镇、罗泉镇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佛教圣地西林古刹、"中川第一禅林"圣水寺、资中文庙、武庙、隆昌牌坊群、三元塔、张大千纪念馆、喻培伦大将军纪念馆等名胜古迹和长江森林公园,"清代一条街"、云顶寨、古宇湖、威远船湖----白牛寨等风景区均盛名远扬、驰誉中外。
内江城市设施完善。内江电力优势明显,每年可转供40亿度电,是川南电力基地和四川两大电力输出网之一。通讯事业发达,2001年全市电话机设备总容量达到39万门。供水供气系统先进,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日供水10万吨的市第二水厂建成通水,供水质量明显改善,供水能力大幅提升,城市天然气储气能力达272.6万立方。城市路网完善,实有道路长171.1公里,面积210.7万平米,城市防洪堤长度达8.3公里,尤其是3.32公里、宽40米城市Ⅱ级干道的建成通车和占地210亩的城市广场----大洲广场的投入使用,城市形象得到明显提升。城市公交便利,营运线路网长度达170公里,客运总量超过7302万人次。特别是省级内江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快速推进,方向光电、禾嘉集团、内江正大等一批企业的迁入,为城市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2001年底,内江市区建成面积达到24.5平方公里。
内江发展势头强劲。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60.4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居四川第3位;现价工业总产值79.6亿元,同比增长35.6%,增速列全省第1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5亿元,同比增长15.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6.99亿元,同比增长1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18元,同比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2070元,同比增长5.8%。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政治保持稳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内江发展前景广阔。根据内江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内江将构建大城市框架。2010年,内江将建成为"老城繁荣、新城崛起、三桥相连、沿江观景",具有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生态型、现代化山水园林大城市。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13.26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5%、46%和39%,城镇化水平达到40%,建成区面积达到40方公里。对此,内江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内江追赶型、跨越式的发展战略,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级工业、县域经济、城市建设为重点,做好农业突出"特"、工业突出"活"、商贸突出"兴"、城建突出"快"、个体私营经济突出"多"五篇文章的工作思路,随着农业稳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的快速推进,内江强市富民的目标一定会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内江山好、水好、人更好,勤劳、朴实、热情好客的内江人民将在内江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将以更优惠的政策、更优美的环境、更优质的服务和更优良的信誉,热忱欢迎国内外有胆、有识、有志之士前来内江观光考察,投资开发,创办实业。内江人民愿与您携手并肩,共乘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开创繁荣昌盛的未来!
㈡ 四川自然环境 特点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处长江上游,介于东经92°21′~108°12′和北纬26°03′~34°19′之间,东西长1075公里,南北宽900多公里。东连重庆,南邻滇、黔,西接西藏,北界青、甘、陕三省。面积48.5万平方公里,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和青海,居全国第五位。
全省地貌东西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四川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差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1000~3000米之间。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部分。
东部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盆地四周北部为秦岭,东部为米仓山、大巴山,南部为大娄山,西北部为龙门山、邛崃山等山地环绕。该区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热,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农业利用方式为一年两熟制。盆地西部为川西平原,土地肥沃,为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土地生产能力高;盆地中部为紫色丘陵区,海拔400~800米,地势微向南倾斜,岷江、沱江、嘉陵江从北部山地向南流入长江;盆地东部为川东平行岭谷区,分别为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
西北部为川西北高原,属于青藏高原东南一隅,平均海拔3000~5000米,高寒气候,高山草甸植被。
西南部为横断山脉北段,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山河呈南北走向,自东向西依次为岷山、岷江、邛崃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砻江、沙鲁里山和金沙江。气候植物呈垂直分布,以高山针叶林和高山灌丛草甸为主。
四川气候总的特点是:区域表现差异显著,东部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有利于农、林、牧综合发展;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范围大,主要是干旱,暴雨、洪涝和低温等也经常发生。
㈢ 内江的地理环境
内江西靠龙泉山脉,东靠华蓥山脉,地势平缓,浅丘平坝相间,与南充、德阳、自贡的丘陵区构成川中丘陵。内江东西最大跨度121.5km,南北最大跨度94.7km,是典型的川中丘陵地貌,平均海拔300m──500m,河网发育差,土壤展现不足。俩母山海拔834m,是内江海拔最高点,也是流向沱江水系的清溪河和流向岷江水系的越溪河的分水岭。
白云山有“川中小青城”之称,有108个山头,峰峦叠翠,连绵起伏,上下森林密布,林海茫茫,幽谷深壑纵横交错,悬崖绝壁随处可见。最高峰海拔733m,相对高差达430m。 内江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受盆地和本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气候温和、降雨量丰富、光热充足、无霜期长的特点。冬暖夏热,雨量适中。平均温度15°C—28°C,一月均温6°C—8°C,七月均温26°C—28°C,最高气温可达41°C,最低气温-5.4°C,活动积温5598°C左右。热量资源比较丰富,常年平均太阳总辐射为89.6千卡/平方厘米,年总日照时数1100—1300小时,无霜期达330天。全年有霜日数一般为4—8天左右。灾害性天气以旱为主,旱洪交错出现;春夏秋冬,低温、风、暴雨时有发生,绵雨显著。全年气温有明显的冬干春旱现象,同时,夏旱伏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历史上有“十年一大旱,五年一小旱,三年两头旱,插花干旱年年现”之说。年相对温度在80%左右。年降雨量1000毫米上下,多分布在夏季,约占全年雨量的60%,高温期与多雨季节基本一致,春季约占17%,冬季仅占4%。
2014年主要气候较往年略有差异。气温 年平均气温为17.4~28.1℃,大部分地方较历年同期偏高0.1~0.3℃。年内日最高、最低气温均出现在东兴区,分别为40.0℃和0.8℃。4月中旬气温偏高明显,较历年同期偏高4.0~4.6℃,资中县、威远县位居历史同期第二高位。降水 年降水量为927.8~1188.5mm,大部分地方较历年同期偏多2%~18%,时空分布不均,其中:1月降水仅0.7~3.6mm,较历年同期偏少75%~92%;主汛期6~8月降水量412.7~596.9mm,较历年同期偏少21~25%;2—4月、9—11月偏多,以9月偏多尤为明显,较常年偏多48~153%。日照 年日照时数为871.1~1102.1小时,其中:资中县、隆昌县偏多1%和12%,威远县、东兴区偏少15%和21%。6月和9月阴雨寡照明显,偏少50~60%。 沱江是市区内主要河流,流经资中、东兴及市中区,是市内水路运输要道,自古有“万斛之舟行若风”的繁忙景象描写。沱江水流缓急交替,滩沱相间,蜿蜒曲折,常年平均流量为375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35.5米,平均比降0.45%,水能蕴藏量有14.5万千瓦供开发。较大支流有资中的球溪河、内江的大清河等。这些河均有灌溉、航运和发电之利。加上沱江河的水能资源,年发电量可达9.2亿度,现已开发的水能资源仅占可开发量的21.7%。
清流河分大清流河和小清流河。大清流河和小清流河在石子汇合后合称清流河,全长121.74km(内江河段94km),流域面积1538.3k㎡(内江河段523k㎡)。小青龙河经大治、太安,于小河口入沱江,全长56km,流域面积532k㎡。
㈣ 请问四川省内江市处在四川哪个方位属于哪种气候
内江市(又名甜城)位于天府之国的东南部,坐落在美丽富饶的沱江之滨。内江市位于四川东大门,东连重庆,西接成都、资阳,南扼自贡、宜宾、泸州,北通遂宁、南充,成渝铁路、内昆铁路在这里接轨,成渝高速公路、内宜高速公路在这里汇合,公路密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通车里程达3149公里,是川东南乃至西南各省交通的重要交汇点,有“川中枢纽”、“川南咽喉”之称。是川东重镇、四川省规划建设的8个大城市之一。地理位置东经104°15′--105°26′,北纬29°11′--30°2′。全市幅员面积5386平方公里,耕地18.56万公顷。现辖市中区、东兴区、资中县、隆昌县、威远县,共3县2区、87个镇、24个乡,2001年末总人口420.06万人,其中城镇聚居人口73.49万人。
市人民政府驻市中区。
内江市邮政编码:641000,代码:511000,电话区号:0832,车牌编号:川K,拼音:Neijiang Shi。
内江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受盆地和本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气候温和、降雨量丰富、光热充足、无霜期长的特点。冬暖夏热,雨量适中。平均气温15℃--28℃,一月均温6℃--8℃,七月均温26℃--28℃,最高气温可达41℃,最低气温-5.4℃,活动积温5598℃左右。
境内热量资源比较丰富,常年平均太阳总辐射为89.6千卡/平方厘米,年总日照时数1100--1300小时,无霜期达330天。全年有霜日数一般4--8天左右,灾害性天气以旱为主,旱涝交替出现;春夏秋冬,低温、风、暴雨时有发生,绵雨显著。全年气温有明显的冬干春旱现象,同时,夏旱伏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下,多分布在夏季,约占全年雨量的60%,高温期与多雨季基本一致,春季约占17%,冬季仅占4%。
内江市境属长江流域沱江水系,沱江为长江一级支流,清流河、小青龙河为长江二级支流,乌龙河入釜溪河,仍入沱江。
沱江
沱江又名中江,发源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茶坪山脉九顶山,出汉旺入成都平原,穿龙泉山入盆地丘陵区,经简阳、资阳、资中入内江,然后至沪州人长江,全长629公里,流域面积27900平方公里,其中在内江沱江乡龙门镇以上流域面积19329平方公里,市境内(含内江市市中区)于流长71.68公里,水能理论蕴藏量为31800千瓦,占全市的82%。多年平均流量为350.37立地破,流量111.51亿立米。
清 流 河
清流河上游分大清流河、小清流河。大清洗河源于安岳县新民乡唐石坝,于天林乡窝子入内江,小清洗河源于大足县中敖镇陈家寨,过安岳县李家、元坝等乡镇入内江,大、小清流河在石子乡松林坝汇合后和清流河,至大河口入沱江。全长121.74公里(境内94公里),流域面积1538.3平方公里(境内52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为19.64立米/秒。
小青龙河
小青龙河发源于安岳文峰乡文峰寺.经大治、高粱太安,于小河口入沱江,全长56公里,流域面积53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618立米/秒。
乌 龙 河
乌龙河源于资中县五皇乡蓝家坝,全长33.15公里,流域面积104.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79立米秒。
内江地区处于四川盆地中心。西靠龙泉山脉,东界重庆市与华莹山余脉相接,地势平缓,浅丘平坝相间,向南北延伸,与自贡、泸州、宜宾、德阳、遂宁、南充的丘陵地区构成盆中丘陵区总体,东西长121.5公里,南北宽94.7公里,幅员面积13340平方公里。属典型的川中丘陵区地貌,主要地形区海拔300—500米,在这种地貌区河网发育差,土壤展现不足。
内江地区,地形属四川盆中浅丘。由侏罗系、白恶系红色地层演变而成的浅丘地形占幅员面积的88.8%,其余为低山地形。西北龙泉山和西南九宫山为岷、沱两江分水岭,主要山峰海拔高度800—1000米。东南有华莹山余脉—螺观山、圣灯山。东部浅丘内的沱涪分水岭,为一些垄岗状丘顶构成,一般高度450—560米。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最高处在龙泉山狮子岩,海拔高度992.3米,最低处在安岳白水乡石羊河出境处,海拔高度248米。
内江境内有俩母山、白云山等山脉。
俩母山
俩母山地处威远县西北山区,海拔高度834米,是古代陵州地域(今仁寿)最高的山峰,也是流向沱江水系的清溪河和流向岷江水系的越溪河的分水岭。
白云山
白云山有“川中小青城”之称,有108个山头,峰峦叠翠,连绵起伏,上下森林密布,林海茫茫,幽谷深壑纵横交错,悬崖绝壁随处可见。最高峰海拔733米,相对高差达430米。
㈤ 四川的地理环境
四川位于中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低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间。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区、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米仓山大巴山中山区五大部分。
四川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全省面积的74.2%、10.3%、8.2%、7.3%。土壤类型丰富,共有25个土类、63个亚类、137个土属、380个土种,土类和亚类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48%和32.60%。
川西高原
川西高原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两部分。川西高原与成都平原的分界线是雅安的邛崃山脉,山脉以西便是川西高原。川西北高原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分为丘状高原和高平原。丘谷相间,谷宽丘圆,排列稀疏,广布沼泽。川西山地西北高、东南低。根据切割深浅可分为高山原和高山峡谷区。川西高原上群山争雄、江河奔流,长江的源头及主要支流在这里孕育古老与神秘的文明。其中贡嘎山是四川省最高点,海拔7556米。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由连结的山脉环绕而成,位于中国大西部东缘中段,长江上游,囊括四川中东部和重庆大部,是川渝的主体区域,人口稠密,城镇密布。
四川盆地的面积26万余平方公里,占四川行政面积的33%。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北近秦岭,与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盆地北缘米仓山,南缘大娄山,东缘巫山,西缘邛崃山,西北边缘龙门山,东北边缘大巴山,西南边缘大凉山,东南边缘相望于武陵山。这里的岩石,主要由紫红色砂岩和页岩组成。这两种岩石极易风化发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是中国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全国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称。四川盆地底部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按其地理差异,又可分为川西平原、川中丘陵和川东平行岭谷三部分。
四川盆地按方位可以细分为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和川中五部分。
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川西平原)、又称盆西平原,为中国西南最大平原、河网稠密地区之一,中国最大芒硝产地,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广义的成都平原介于龙泉山、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包括北部绵阳、江油、安县间的涪江冲积平原,中部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三平原之间有丘陵台地分布,总面积近23000平方公里。狭义的成都平原仅指灌县、绵竹、罗江、金堂、新津、邛崃六地为边界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面积8000平方公里,是构成川西平原的主体部分。因成都市位于平原中央故称成都平原。 四川河流众多,以长江水系为主。黄河一小段流经四川西北部,为四川和青海两省交界,支流包括黑河和白河;长江上游金沙江为四川和西藏、四川和云南的边界,在攀枝花流经四川南部,在宜宾流经四川东南部,较大的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大渡河、理塘河、沱江、嘉陵江、赤水河。
四川主要的湖泊有邛海、泸沽湖和马湖,水域面积均不超过1平方公里。 四川气候总的特点是:区域表现差异显著,东部冬暖、春旱、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有利于农、林、牧综合发展;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范围大,主要是干旱,暴雨、洪涝和低温等也经常发生。
一、日温≥10℃的持续期240~280天,积温达到4000~6000℃,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大,冬暖夏热,无霜期230~340天。盆地云量多,晴天少,2013年日照时间较短,仅为1000~1400小时,比同纬度的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少600~800小时。雨量充沛,年降水量达1000~1200毫米。
二、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该区2013年气温较高,年均温12~20℃,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早寒午暖,四季不明显,但干湿季分明。降水量较少,2013年有7个月为旱季,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90%集中在5~10月。云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日照多为2000~2600小时。其河谷地区受焚风影响形成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山地形成显著的立体气候。
三、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气候区。该区海拔高差大,气候立体变化明显,从河谷到山脊依次出现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和永冻带。总体上以寒温带气候为主,河谷干暖,山地冷湿,冬寒夏凉,水热不足,年均温4~12℃,年降水量500~900毫米。天气晴朗,日照充足,年日照1600~2600小时。
㈥ 内江发生过哪些自然灾害
内江,地理很好, 自然灾害也很少`````交通也很发达`!
㈦ 内江怎么样经济,人文,地理,气候,风景,未来发展趋势……
呵呵!这个问题好深奥!有趣、、、
经济现在我想最高就是这个样子了,20年前就在说改造内江改造内江,重点改造中央路与旁的两条街,还有西林大桥说改造成立交桥,20年过后了,还不是老样,前段时间都又在说改造内江,我看还要再等个20年再说吧!
人文呢?呵呵 内江市全国十大暴利城市之一,黑社会 古惑仔 二流子的集中地,内江有钱人很多,但是大多数都是在外面发展好了回来的!!也出过很多国内外知名名人,张大千就是我们内江的骄傲
地理 ? 内江地区处于四川盆地中心。西靠龙泉山脉,东界重庆市与华莹山余脉相接,地势平缓,浅丘平坝相间,向南北延伸,与自贡、泸州、宜宾、德阳、遂宁、南充的丘陵地区构成盆中丘陵区总体,东西长121.5公里,南北宽94.7公里。属典型的川中丘陵区地貌,主要地形区海拔300—500米,在这种地貌区河网发育差,土壤展现不足。 内江地区,地形属四川盆中浅丘。由侏罗系、白恶系红色地层演变而成的浅丘地形占幅员面积的88.8%,其余为低山地形。西北龙泉山和西南九宫山为岷、沱两江分水岭,主要山峰海拔高度800—1000米。东南有华莹山余脉—螺观山、圣灯山。东部浅丘内的沱涪分水岭,为一些垄岗状丘顶构成,一般高度450—560米。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最高处在龙泉山狮子岩,海拔高度992.3米,最低处在安岳白水乡石羊河出境处,海拔高度248米。,东汉置县,曾名汉安,中江。沱江北段叫牛鞞水,为北江;南段为枝江,称南江,此为中江。隋初,为避太祖杨忠之讳,改为内江。1951年设为内江市。一说因取内水(即沱江)为名,盖市县位沱江西岸,江至此,曲流成弧,有如半岛,城居其内故名!!!
气候吧!就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内江市,受盆地和本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气候温和、降雨量丰富、光热充足、无霜期长的特点。冬暖夏热,雨量适中。平均气温15℃--28℃,一月均温6℃--8℃,七月均温26℃--28℃,最高气温可达41℃,最低气温-5.4℃,活动积温5598℃左右。 境内热量资源比较丰富,常年平均太阳总辐射为89.6千卡/平方厘米,年总日照时数1100--1300小时,无霜期达330天。全年有霜日数一般4--8天左右,灾害性天气以旱为主,旱涝交替出现;春夏秋冬,低温、风、暴雨时有发生,绵雨显著。全年气温有明显的冬干春旱现象,同时,夏旱伏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下,多分布在夏季,约占全年雨量的60%,高温期与多雨季基本一致,春季约占17%,冬季仅占4%。!!!!
风景吧还是很好的有张大千纪念馆 静宁寺 东兴大佛寺 西林寺 古宇湖风景区 隆昌石牌坊 船石湖风景区 文庙 重龙山 圣灵山地质公园 还有安泰山庄啊 等等。。。。。。
未来发展趋势
内江作为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辐射与带动的重要对象,将逐步发展成为大城市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时值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际。内江市政府领导班子大力气建设基础设施,尽快落实新城区规划建设,完善和新建市区周边乡镇旅游产业的设施与配套产业项目。对不便于内江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与产业结构模式进行改造,着力于建设走一条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的风水园林城市,使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带动本市的生产总值。善创新,重明生。努力打造新甜城、新风貌在巴蜀之中乃至全国佳名享誉。再次为“重振雄风,富民誉名”全面建设“新型小康社会”而再次努力奋斗。为使一方百姓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出行便捷、有可靠的工作、幸福美满的家庭、事业也有图可展(安居乐业),内江人民正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奋勇拼搏,瞻长远而重抓振兴之机图享21世纪新局面的新发展。相信勤劳朴实的内江人民能有一个崭新而美好的明天! 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川南城市群中心城市,成渝经济区新高地,力争三年,确保五年,城市面积及GDP翻一番,每年有新变化,三年上大台阶。2009年GDP成功超越自贡市,2010年将继续加大招商力度,深入开发合作项目,大力谋求发展,力争GDP超越泸州市。 2010年内江市四川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被选入全国首批七个示范基地之一,成为西部地区唯一列入试点示范的基地 这两年内江发展的还可以 迎来了挺多的外资商到内江来投资建设
多的我就说不出来了 谢谢采纳
㈧ 在内江最少出现的气候灾害是什么
内江最少出现的气候灾害是干旱。
内江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受盆地和该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气候温和、降雨量丰富、光热充足、无霜期长的特点。冬暖夏热,雨量适中。
㈨ 四川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
http://www.sc.stats.gov.cn/stats_sc/IndexQ.asp?Select=0&SeleRun=L1&SeleH=2
㈩ 内江的自然资源
内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多种林木生长。树种资源有60多个科,110多个属,190多个种。内江海拔高度相差不大,地形多为丘陵、低山,森林植被种类、群落组成以及群落动态特征,随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呈较明显的地带变化,并在相应范围内,有相对的稳定性,其森林植被主要有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木林等。
内江森林植被以用材林为主,主要有油桐林、油茶林、柑橘林,其他还有落叶果林,如梨、苹、桃、李、杏、樱桃、葡萄以及桑林、茶林、油橄榄、棕榈、核桃、白蜡等经济林木;薪炭林分布广,产量高,多数可再生更新,主要树种有桤木、紫槐、马桑、黄荆等;其他还有特种用途的环境保护林、实验林、母树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圣地林、自然保护区林等,其优势树种有马尾松、香樟、楠木、黄连木、柏木等。 主要有各种家畜、家禽及部分野生动物。家养动物包括兽类、鸟类、昆虫类、鱼类及家养野生动物。兽类中有猪、牛、羊、兔以及少量的马、骡、驴等;禽鸟类主要有鸡、鹅、鸭、鹌鹑和鸽,其中以鸡、鹅、鸭饲养最多;昆虫类有蜜蜂、蚕;鱼类有本地种的鲤、鲫和先后引进的草、青、鲢、鳙等30余个品种;家养野生动物有水獭、鸬鹚、梅花鹿、黑熊等。野生动物,由于内江荒山林较少,难于栖息繁殖,现仅有野生动物240多种,主要有麻雀、斑鸠、乌梢蛇、青蛙、黄鳝、泥鳅以及野猫、野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