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技术路线
❶ 地理信息系统gis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技术路线怎么画
制作技术路线图之前首先要明确论文的写作内容,拟定研究逻辑,使得最终内制作的技术容路线图清晰明了,给阅读者一目了然的感觉!
然后在word中使用流程图的方式将论文的技术路线逐一进行明确,涉及到的主要内容都用进行细分。
如下图:
❷ 软件开发技术路线
应用 GIS 系统多种多样,形式各异,但从开发实现的角度考虑,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三种形式: 独立开发、单纯二次开发、集成二次开发。
独立开发的优点在于无须依赖任何商业 GIS 工具软件,这样一来不仅减少了开发成本,而且同样的算法设计与代码运行可以运用于以后的类似的应用系统开发中,这样可以为许多最终用户节省购买 GIS 工具软件的费用,但进行这种方式的开发一方面要求开发者具有深厚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功底,另一方面对于大多数开发者来说,能力、时间、财力方面的限制使其开发出来的产品很难在功能设计和使用上与商业化 GIS 工具软件相匹敌,而且在购买 GIS 工具软件上省下来的钱可能还抵不上开发者在开发过程中绞尽脑汁所花的代价,因此这种开发方式仅为少数开发者使用。
单纯二次开发由于是借助于 GIS 工具软件提供的宏语言进行的,省时省心,但不管是ArcView 提供的 Avenue,还是 MapInfo 提供的 MapBasic,作为编程语言都只能算是二流的,用它们来开发应用程序仍不尽如人意,效率低下,且在界面设计上相对单一,难于发挥开发者的想象力以及不同 GIS 应用的需要。
集成二次开发既可以充分利用可视化软件开发工具的高效方便的编程功能,又可以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软件完备的空间数据可视化分析处理功能,集二者之所长,不仅能大大提高应用系统的开发效率,而且使用面向对象的可视化软件开发工具开发出来的应用程序具有良好的外观、完善的功能,且可靠性好、便于维护。尤其是使用 COM 技术利用 GIS 功能组件进行集成开发更能表现出这些优势。
综上所述,集成二次开发正成为应用 GIS 系统开发的主流方向。GIS 工具软件一般是有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科研集体完成开发的,系统的设计技术较高,而实用 GIS 系统一般是非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发、用于特定行业或特定地区的软件系统,具有较强的应用专业性或区域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GIS 工具和应用 GIS 系统在功能上没有本质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通用性和专用性上,既从通用界面到专用界面,从通用模型到专业模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设计技术较高,在应用 GIS 系统开发上重复开发 GIS 技术的基础功能无疑会造成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而且对非计算机专业的技术人员来讲也存在有巨大的难度。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上开发应用 GIS 系统无疑是一条捷径,不仅可以节省软件开发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也大大缩短了软件开发周期,提高了应用系统的整体水平。
近几年来,GIS 工具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且日益成熟,有些软件已经提供了功能强大的二次开发功能,为迅速建立应用 GIS 系统奠定了基础。任何一个地理信息系统应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查询、空间分析模型、信息输出。在 GIS 工具上进行应用 GIS 系统的二次开发主要完成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专业化界面开发,使通用GIS 工具转化为专用 GIS 系统; 高层次的专业应用模型开发与模型管理,完成特定行业要求的空间模型运算。
本系统软件开发技术路线为:
( 1) 以 Windows 98 为操作系统,以 MapGIS 为 GIS 支撑环境平台。
( 2) 使用 MapGIS 的 API 函数进行二次开发,以 Visual C + + 为开发编译工具,重新开发 C + + 类库,实现系统界面风格上的一致。
( 3) 在系统开发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软件开发成果,以缩短系统的开发周期和可行性,严格按照软件开发规范开展工作。
( 4) 引入成熟的算法与源代码。
( 5) 注重软件的测试工作,将软件问题消灭于萌芽之中。
❸ 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
0.3.1研究方法
1)强调多学科综合研究。基于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想和观点,利用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把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考虑上、下游之间水、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开展地学、水文学及水资源、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及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
2)注重应用先进的勘查与研究手段,如3S技术、同位素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等,提高野外工作效率和精度,增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资料处理的自动化和成果的数字化,达到节省经费、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的目的。
3)引进与开发并重,开展必要的国际合作研究。与瑞士苏黎世理工大学和荷兰国际基础工程、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合作开展中国西部水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管理,引进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模拟计算软件、卫星遥感数据估算蒸发量软件和区域地下水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
4)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强调科技人员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协作,充分重视科技成果的可实现性和可操作性,使政府和公众容易理解和接受。
0.3.2技术路线
本项目立足于内流盆地水土资源、经济社会与生态这一复杂系统实体,以水循环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线展开研究,兼顾考虑其他要素。为实现研究目标,将该项目分解为以下5个课题:①西北内流盆地区域地下水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研究;②水资源系统分析与宏观调控方案研究;③水资源特征及其规划模型研究;④内流盆地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控模拟与预测模型研究;⑤内流盆地水、土资源利用与生态协调发展模式研究。这5个课题中,以水资源系统分析与宏观调控方案研究为切入点,以区域地下水资源地理信息系统为资料基础,以水资源规划和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控模拟与预测联合模型为技术手段,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利用内流盆地河流-含水层系统的特点,遵循地表水、地下水转化规律,建立流域平原区水资源动态规划模型,提出从现状水资源利用状态向可持续管理状态过度的水资源调控和优化利用初步方案;进而建立流域平原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耦合数值模型,以近30年来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和地下水动力场的变化过程作为模型校正依据,模拟预测不同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下地下水系统的变化趋势;通过不同方案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和社会认同程度的论证,提出水、土资源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的模式。
项目总的技术路线见图0.1,水资源调控、规划与模拟预测联合模型框图见图0.2。
图0.1 项目总的技术路线框图
图0.2 水资源调控、规划与模拟预测联合模型框图
❹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 3. 1 研究内容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本书的研究重点是斜坡演变的内外动力作用机制及成灾危险性评价,选择的示范研究区为金沙江虎跳峡河段。具体的研究目标是结合金沙江虎跳峡水电开发中的斜坡变形破坏问题,对斜坡演变的动力地质作用机制及作用过程进行研究,建立斜坡演变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模式,为以后的斜坡灾害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该地区典型斜坡灾害的变形破坏与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相关性剖析,获得表征内外动力耦合作用空间强度差异性分布的地质动力区划指标体系,并将其应用到斜坡灾害危险性定量评价中,用以指导工程决策和环境管理。具体研究内容可概括为:
1) 虎跳峡工程区及其影响带的地质背景与河谷斜坡变形破坏体赋存环境的调查与研究,是整个课题的地质基础。因此,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区特殊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水文气象等内、外动力条件,以加深对河谷斜坡演变的环境系统的认识。
2) 对金沙江虎跳峡河段 ( 其宗-大具) 斜坡变形破坏类型、规模、数量、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活动性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研究基本环境条件 ( 或环境场) 对斜坡变形破坏的综合效应,为斜坡灾害的形成机理和危险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3) 通过斜坡变形破坏与地质动力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斜坡变形破坏体的形成演化、发育频率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在定量意义上揭示了各动力因子对斜坡变形破坏的主次关系,为斜坡演变机制分析及成灾危险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4) 对虎跳峡河段典型斜坡演变机制进行重点剖析,查明区域斜坡演变的地质背景与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机制及作用过程。分析了斜坡演变的内、外动力作用的耦合要素及其演变效应,综合确定虎跳峡地区河谷斜坡演变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模式。
5) 模拟河谷大规模反倾岩体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的重力时效性弯曲变形和累进性剪切破坏模式,进而研究其在库水位骤降与地震作用下反倾斜坡的动力稳定性; 探索岩质斜坡最危险滑裂面全局优化算法。
6) 以下咱日堆积体为重点,通过对其成因模式、岩土体介质的物理力学性质的试验研究,揭示堆积体斜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利用强度折减有限元方法对该堆积体在不同工况下的三维稳定性、塌岸及失稳模式等问题进行分析,为水电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7) 根据内外动力耦合作用强度的空间差异性特征,将统一的地质动力区划模型纳入到斜坡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中,建立地质动力区划指标体系及强度等级,对虎跳峡河段斜坡灾害危险性进行定量评价。
1. 3. 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 通过广泛的资料 ( 包括国内外文献、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现场勘察资料等) 收集和野外实地调查,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原始资料统计、地质历史对比和地质类比等方法,进一步分析虎跳峡河段的区域地质背景,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气象条件和新构造运动特征等。
2) 根据实地调查、遥感图像和航片解译成果,收集整理有关虎跳峡库区其宗—大具段斜坡变形破坏体 ( 包括斜坡变形体、滑坡体和崩塌体) 的基本信息,建立斜坡变形破坏体数据库,进而分析斜坡变形破坏体的发育状况 ( 如类型、规模和数量等) 、空间分布规律及与基本环境条件 ( 或静态环境因子) 的关系。
3) 采用单因相关分析方法剖析斜坡变形破坏与各种地质动力作用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内、外动力作用下斜坡变形破坏体的发育频率、规模和空间分布特征;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效果测度分析模型 ( EMA) ,对斜坡变形破坏与主要动力地质作用进行关联度综合量化分析,并确定了影响河谷岸坡稳定的关键性动力因子,从定量的角度探讨研究区各种动力地质作用对斜坡变形破坏的主次关系。
4) 以两家人大型松散堆积体、龙蟠右岸斜坡变形体和滑石板堆积体滑坡为典型实例,采用工程地质力学分析方法重点剖析虎跳峡工程区斜坡演变的成因机制,并建立了虎跳峡河谷地区斜坡演变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的基本模式 ( 或概念模型) ,并对堆积体滑坡的滑动周期进行了初步的分析预测。
5) 基于反倾岩体变形破坏的时效性,引入强度折减法来分析并以安全系数来评价反倾岩体边坡的稳定性,并从边坡变形演化过程中剪切屈服区的扩展方式中,提出了 “软基效应”和 “互层效应”共同作用下大规模反倾岩体的 “累进剪切破坏模式”。运用离散元进行变形岩体的全时程动力分析,指出地震惯性力作用引起的剪应力积聚效应和超静孔隙水压力累积效应是导致斜坡失稳的内在机理。将遗传算法和 Sarma 法相结合,并引入保持最优的灾变策略,提出适用于岩质边坡最危险滑裂面分析的 GA-Sarma 算法。
6) 对下咱日堆积体的研究,我们首先从堆积体的地质结构调查入手,通过野外地质特征和钻孔特征的综合分析,研究堆积体的成因类型和形成演化历史; 通过现场大型直剪试验、推剪试验、粒度分析和大尺度单环渗透试验,对五类堆积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取得全面的认识; 通过典型采样的室内力学试验和细观结构分析,研究堆积体变形破坏规律及其结构控制机理; 通过综合分析建立的地质模型和强度折减少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堆积体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二维和三维稳定性。
7) 在典型斜坡演变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内外动力耦合作用强度的空间差异性特征,应用模糊综合评判 ( FCJ) 与地理信息系统 ( GIS) 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地质动力区划指标体系及强度等级,并结合静态环境条件 ( 包括岩土体类型、岸坡结构及坡型等) ,预测工作区不同区段未来可能发生斜坡灾害的程度。地质动力区划方法为斜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书的研究技术路线如图 1. 3. 1 所示。
图 1. 3. 1 研究技术路线图
❺ 如何分析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土地定级估计的技术路线图
基于网格单来元的多因子评价法和基于源均质单元的市场交易价格法是土地定级中的两种常用的方法。文章设计了一种土地定级技术路线,并将两种方法进行了融合,把基准地价评估作为土地定级的深入和量化。在此基础上,指出和探讨了技术路线中的若干关键问题,如多因子评价中的权重、区片价格的空间插值、网格综合分值与样点地价关系、因子作用的服务半径和衰减模型等等。通过案例分析,系统地剖析了所设计的技术路线的具体应用。在案例研究中,重点突出了如何借助GIS技术对多因子评价法和市场交易价格法所得到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强调操作中要注意的实际问题。
❻ 地理信息系统目前主要应用到哪些领域
GIS 的应用领域
地理信息系统在最近的30多年内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国土管理、城市规划、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军事公安、水利电力、公共设施管理、农林牧业、统计、商业金融等几乎所有领域。 (加测绘、应急、石油石化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
以下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分别回答了在各自领域内的作用
◆ 资源管理 (Resource Management)
主要应用于农业和林业领域,解决农业和林业领域各种资源(如土地、森林、草场)分布、分级、统计、制图等问题。主要回答“定位”和“模式”两类问题。
◆ 资源配置 (Resource Configuration)
在城市中各种公用设施、救灾减灾中物资的分配、全国范围内能源保障、粮食供应等到机构的在各地的配置等都是资源配置问题。GIS在这类应用中的目标是保证资源的最合理配置和发挥最大效益。
◆ 城市规划和管理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空间规划是GIS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城市规划和管理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例如,在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如何保证绿地的比例和合理分布、如何保证学校、公共设施、运动场所、服务设施等能够有最大的服务面(城市资源配置问题)等。
◆ 土地信息系统和地籍管理 (Land Information System and Cadastral Applicaiton)
土地和地籍管理涉及土地使用性质变化、地块轮廓变化、地籍权属关系变化等许多内容,借助GIS技术可以高效、高质量地完成这些工作。
◆ 生态、环境管理与模拟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Modeling)
区域生态规划、环境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削减分配的决策支持、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环保设施的管理、环境规划等。
◆ 应急响应 (Emergency Response)
解决在发生洪水、战争、核事故等重大自然或人为灾害时,如何安排最佳的人员撤离路线、并配备相应的运输和保障设施的问题。
◆ 地学研究与应用 (Application in GeoScience)
地形分析、流域分析、土地利用研究、经济地理研究、空间决策支持、空间统计分析、制图等都可以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工具完成。
◆ 商业与市场 (Business and Marketing)
商业设施的建立充分考虑其市场潜力。例如大型商场的建立如果不考虑其他商场的分布、待建区周围居民区的分布和人数,建成之后就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市场和服务面。有时甚至商场销售的品种和市场定位都必须与待建区的人口结构(年 龄构成、性别构成、文化水平)、消费水平等结合起来考虑。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库功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房地产开发和销售过程中也可以利用GIS功能进行决策和分析。
◆ 基础设施管理 (Facilities Management)
城市的地上地下基础设施(电信、自来水、道路交通、天然气管线、排污设施、 电力设施等)广泛分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且这些设施明显具有地理参照特征的。它们的管理、统计、汇总都可以借助GIS完成,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 选址分析 (Site Selecting Analysis)
根据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综合考虑资源配置、市场潜力、交通条件、地形特征、环境影响等因素,在区域范围内选择最佳位置,是GIS的一个典型应用领域,充分体现了GIS的空间分析功能。
◆ 网络分析 (Network System Analysis)
建立交通网络、地下管线网络等的计算机模型,研究交通流量、进行交通规则、处理地下管线突发事件(爆管、断路)等应急处理。 警务和医疗救护的路径优选、车辆导航等也是GIS网络分析应用的实例。
◆ 可视化应用 (Visualization Application)
以数字地形模型为基础,建立城市、区域、或大型建筑工程、著名风景名胜区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实现多角度浏览,可广泛应用于宣传、城市和区域规划、大型工程管理和仿真、旅游等领域。
◆ 分布式地理信息应用 (Distribut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随着网络和Internet技术的发展,运行于Intranet或Internet环境下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类型,其目标是实现地理信息的分布式存储和信息共享,以及远程空间导航等。
❼ 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应用领域有哪些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跟化学的联系确实比较远,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都是宏观的东西,化学是很微观的领域,交叉点很少,要是非说有什么联系也是和宏观化学的联系,比如说用遥感监测一下海洋的化学污染,看一看河流有没有富营养化,高光谱遥感还有望区分出不同的化学污染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一下化学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在地理上的分布特征,规划一下城市中的什么位置建化工厂污染能达到最小等。
❽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有哪些
遥感与抄地理信息系统跟化学的联系确实比较远,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都是宏观的东西,化学是很微观的领域,交叉点很少,要是非说有什么联系也是和宏观化学的联系,比如说用遥感监测一下海洋的化学污染,看一看河流有没有富营养化,高光谱遥感还有望区分出不同的化学污染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一下化学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在地理上的分布特征,规划一下城市中的什么位置建化工厂污染能达到最小等。
❾ GIS 技术
GIS技术可以为多种来源的空间信息数据采集提供地学知识与处理。空间数据是指描述“空间实体”的空间位置特征与专题属性的数据,通常包括不同来源和形式的遥感数据、地形图数据、专题图数据、野外采样数据、统计调查数据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是在掌握全自治区农用地数量与分布的基础上,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技术,对农用地的质量进行全面、科学、综合的评价,为提高农用地管理提供依据。工作中主要利用MapGIS软件强大的图形编辑功能、数据库管理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形成数字化的各类农用地分等工作底图,对全自治区农用地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提高了分等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采用的信息系统是以MapGIS软件为基础平台,结合Excel电子表格和Access数据库等软件,根据该自治区农用地分等的技术路线,对MapGIS软件进行局部的二级开发,保证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的结构完整和功能齐全,建库方便、快捷。
(一)资料整理与图件准备
将资料整理录入计算机,对资料数据进行综合核实,剔除不符合实际的特殊的极值,为入库做好准备。图件的准备工作包括工作底图的准备和其他专业要素图件的准备。图件比例尺要满足农用地分等精度要求,图上内容要素齐全、图面清晰,满足扫描矢量化要求。
(二)工作底图的入库(数字化)
具体工作过程中,采用各县(市、区)1∶5万~1∶10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用扫描仪将工作底图资料进行灰度扫描,以栅格形式存贮于图像文件中(例如TIFF格式),在MapGIS软件编辑功能下,经过图像黑白转换,进行矢量化,转换成矢量数据,把点、线分层存入,成为线文件或点文件,再进行点、线、面的编辑,然后把编辑好的图形文件进行光栅处理,输出图件校对。其中,图形编辑包括对点、线、面3种图元的空间数据和图形属性进行编辑。首先,对已经矢量化好的图形文件(线文件或点文件)进行参数设置(即分层设置、线形设置、符号设置、区颜色设置),编辑点、线属性结构;然后,对图形数据进行自动拓扑处理,经过建立拓扑关系的图形,每个区域赋予属性并自动控制为区域填色。根据图件的用途,可以更改区域参数及属性。
(三)分等单元图的编制
根据分等评价单元的基本要求和单元划分时应遵循的原则,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内地貌类型多样、地形复杂、土壤类型异常明显,呈垂直分带性、农用地分布零碎等特点,采用叠置法将同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工作底图)与地形图、土壤图叠加,手工划分分等评价单元,并按行政区划编号。
在已经编制好的各县(市、区)分等评价单元图上,进行农用地分等单元图数字化,即将划分好的分等评价单元的手工图作为作者原图,在已经数字化的同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图上,采用MapGIS在图上进行点图元编辑。然后,在图形编辑菜单中打开区属性编辑栏,根据单元编号所在的区域(即面域),输入单元编号,编辑单元区属性(即分等单元属性编辑),使单元编号成为图、表链接的关键字段,完成分等单元图件数字化。
(四)编制单元因素分值
以手工划分的分等评价单元图为工作底图,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所确定的分等因素图逐一套合分等评价单元,读出该评价单元所应有的因素分值,即计算单元因素分值,对照“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将分等因素分值转换成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再把各分等评价单元的自然质量分录入计算机,编制分等单元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值表。
(五)分等评价单元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入库
将分等评价单元自然质量分值表以Excel格式录入计算机,成为电子表格文件,即分等评价单元的自然属性入库。分等评价单元的经济属性指单元的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是将有关资料在电子表格上按指标区进行汇总计算得出,根据规程要求划分土地利用等值区和土地经济等值区,将各分等评价单元所处的土地利用等值区的值与土地经济等值区的值读出并录入分等评价单元自然属性表,再在计算机上对电子表格进行分析,计算出各类等指数,完成分等评价单元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入库,把Excel电子表转到数据库存为DBASE格式文件。
(六)建立农用地分等数据库
将编辑好的分等单元图形属性的数据文件与数据库中的分等单元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质量分值电子表(DBASE格式)数据文件,根据关键属性字段(分等单元编号)挂接,即把已经存在的图形属性信息和空间数据库中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信息用关键字段链接起来,使图、表合一,成为统一的空间数据库。这样建立起来的农用地分等数据库,可以把图形属性数据和空间属性数据库的采集并行,便于图、表的修改,即对表格进行修改,就能使图形自动完成更改,提高成图的工作效率和精度。在计算机系统软件属性管理菜单中,根据属性赋参数栏,对各种农用地分等因素值、分等指数参数值规定一定范围域,给范围域设置颜色参数,完成颜色参数设置后,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自动给数据图形的值域赋予颜色,进行农用地的各种因素图件和等别图件的制作,并根据系统内的条件生成点文件,把区域属性转换成等别号,图形上注解等级信息,由此完成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数据库的建立。
(七)农用地等别面积的汇总统计
根据等别图图形属性数据文件,在MapGIS软件实用服务功能上,打开投影变换菜单,点击工具栏,在属性生成文件文本目录下,打开图元文件,由图形属性库(各单元图形属性)生成文件,存为TXT格式的报表文件,再由TXT文件转为Excel电子表格,进行分等面积汇总。由图形属性文件转换成的Excel电子表格文件,保留了农用地各单元的属性,例如,乡(镇)、村、地类号、单元号、等别、面积等。在此基础上分村汇总等别面积,并结合各县(市、区)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台账数据,进行单元面积平差。经过平差的农用地单元面积,分村、乡(镇)、县(市、区)、全自治区4级,在计算机上进行等别面积汇总统计。
❿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有哪些
GIS 的应用领域
地理信息系统在最近的30多年内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国土管理、城市规划、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军事公安、水利电力、公共设施管理、农林牧业、统计、商业金融等几乎所有领域。 (加测绘、应急、石油石化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
以下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分别回答了在各自领域内的作用
◆ 资源管理 (Resource Management)
主要应用于农业和林业领域,解决农业和林业领域各种资源(如土地、森林、草场)分布、分级、统计、制图等问题。主要回答“定位”和“模式”两类问题。
◆ 资源配置 (Resource Configuration)
在城市中各种公用设施、救灾减灾中物资的分配、全国范围内能源保障、粮食供应等到机构的在各地的配置等都是资源配置问题。GIS在这类应用中的目标是保证资源的最合理配置和发挥最大效益。
◆ 城市规划和管理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空间规划是GIS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城市规划和管理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例如,在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如何保证绿地的比例和合理分布、如何保证学校、公共设施、运动场所、服务设施等能够有最大的服务面(城市资源配置问题)等。
◆ 土地信息系统和地籍管理 (Land Information System and Cadastral Applicaiton)
土地和地籍管理涉及土地使用性质变化、地块轮廓变化、地籍权属关系变化等许多内容,借助GIS技术可以高效、高质量地完成这些工作。
◆ 生态、环境管理与模拟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Modeling)
区域生态规划、环境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削减分配的决策支持、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环保设施的管理、环境规划等。
◆ 应急响应 (Emergency Response)
解决在发生洪水、战争、核事故等重大自然或人为灾害时,如何安排最佳的人员撤离路线、并配备相应的运输和保障设施的问题。
◆ 地学研究与应用 (Application in GeoScience)
地形分析、流域分析、土地利用研究、经济地理研究、空间决策支持、空间统计分析、制图等都可以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工具完成。
◆ 商业与市场 (Business and Marketing)
商业设施的建立充分考虑其市场潜力。例如大型商场的建立如果不考虑其他商场的分布、待建区周围居民区的分布和人数,建成之后就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市场和服务面。有时甚至商场销售的品种和市场定位都必须与待建区的人口结构(年 龄构成、性别构成、文化水平)、消费水平等结合起来考虑。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库功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房地产开发和销售过程中也可以利用GIS功能进行决策和分析。
◆ 基础设施管理 (Facilities Management)
城市的地上地下基础设施(电信、自来水、道路交通、天然气管线、排污设施、 电力设施等)广泛分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且这些设施明显具有地理参照特征的。它们的管理、统计、汇总都可以借助GIS完成,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 选址分析 (Site Selecting Analysis)
根据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综合考虑资源配置、市场潜力、交通条件、地形特征、环境影响等因素,在区域范围内选择最佳位置,是GIS的一个典型应用领域,充分体现了GIS的空间分析功能。
◆ 网络分析 (Network System Analysis)
建立交通网络、地下管线网络等的计算机模型,研究交通流量、进行交通规则、处理地下管线突发事件(爆管、断路)等应急处理。 警务和医疗救护的路径优选、车辆导航等也是GIS网络分析应用的实例。
◆ 可视化应用 (Visualization Application)
以数字地形模型为基础,建立城市、区域、或大型建筑工程、著名风景名胜区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实现多角度浏览,可广泛应用于宣传、城市和区域规划、大型工程管理和仿真、旅游等领域。
◆ 分布式地理信息应用 (Distribut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随着网络和Internet技术的发展,运行于Intranet或Internet环境下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类型,其目标是实现地理信息的分布式存储和信息共享,以及远程空间导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