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植被分布的地理位置

植被分布的地理位置

发布时间: 2021-02-23 04:07:14

Ⅰ 世界植被分布情况

由于维度位置和海陆分布的不同,分别就有了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不同的气候又产生了与之想对应的具有代表的植被和土壤类型,从而就形成了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从世界各地自然带的分布,植被具有如下的规律: 1、由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这这种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这这种地域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当然,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也会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 淡、 ̄莣 2008-08-14 18:40 检举 您觉得这个答案好不好? 好(0)不好(0) 标签:地理 规律 植被 其他答案 随着温度和纬度的不同而不同 ___彼婩婲" 2008-08-12 16:32 检举 一、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一)全球分布规律 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二者的配合状况,是决定许多植被型成带状分布的根本因素。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由于它提供给地球的热量从南至北的有规律差异,形成不同的气候带,因而植被也成带状从南至北依次更替。这种沿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的植被分布,称为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同时,在陆地同一纬度的不同地点,各地的水分条件,由于与海洋的距离、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性质等差异往往十分明显。植被因水分状况大体按经度方向成带状的依次更替(但与具体经度数字无关),即为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它和纬度地带性统称为水平地带性。 对地球上植被分布的一般规律,有过不少研究。如布罗克曼-耶罗什(Brockmann-Jerosch)和留贝尔(Rübel)根据欧非大陆作出了植被在“理想大陆”上的分布图式。瓦尔特绘制了北半球和南半球不对称植被带的“平均大陆”图式(图5-37)。在这张所谓的“平均大陆”植被图上,可以看到如下的趋向:热带、北方带(寒温带)和极地带(在南半球不存在相应的带)等各植被带大体是与纬度平行的。这在北半球比较明显。但是,这种规律也是相对的。在南北纬40°之间的大陆东侧,由于季风的湿润影响,有一个完全不存在干旱地区的区域。在西侧,则情况甚为复杂,在亚热带,荒漠可伸展到海岸,而在南半球,荒漠甚至仅限于海岸区。在西侧的其余地区,明显地较为湿润,而海洋气候的影响深入到内陆。这种趋向在平均大陆图上比在一般的世界植被图上容易看出。平均大陆的植被图给人们提供了世界植被类型模式分布的状况,表明了植被类型分布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 目前已有许多推测植被类型变化的气候指标,最早使用的是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其后应用较广的如格里高里耶夫和布迪科创立的太阳净辐射 们的组合较好地反映了以植被特征为代表的自然地带规律。当q<0.3时形成苔原,0.3<q<1.1时随R值减少依次更替为从热带到寒温带分布的森林,1.1<q<2.3时为热带与温带分布的草原,q=3.4则为半荒漠与荒漠的分界标志,但它们都限于一定的R值条件内。 1976年,日本学者吉良根据温暖指数(WI),划分以下各带: WI=0 极地永冻带 WI=85-180 暖温带 WI=0-15 寒带 WI=180-240 亚热带 WI=15-45 亚寒带(寒温带) WI>240 热带 WI=45-85 冷温带(中温带) 吉良还根据温暖指数、柯本指数K,桑斯威特(C.W.Thornthwaite,)的PEI和爱斯特隆(? ngstr” om,A.)的CIH三者结合作为湿度指数,以北半球为例,划分为五个带,表示热量、干湿度与植被类型的关系(表5-5)。 表5-5 北半球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与气候 带(干湿度)的关系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夏雨气候条件下,森林类型随热量而发生变化,在一定的热量范围内,发育着某一植被类型。同时,湿度的递减也出现了森林类型的变化,并逐渐过渡为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在属于地中海型的冬雨气候区,不论在欧洲或是北美,都发育着典型的硬叶林,有别于夏雨气候区的照叶林。 上述各种对世界植被分布规律的论述,仅是概括性的,它往往从气候方面加以说明。但世界植被的实际分布却复杂得多,它还要受到气候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下面,来考察一下几个主要大陆的植被分布状况。 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北半部)根据植被类型和分布特点,可把欧亚大陆划分为三个主要的纬度地带系列:即大陆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系列;大陆东部的太平洋沿岸系列以及大陆内部的东欧-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 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系列中植被由北至南的更替顺序为: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或雨林。这里夏绿阔叶林,由于冬季受到盛行极地大陆气团作用,以及沿岸又有寒流经过,气候寒冷而干燥,因此,是由较耐寒旱的栎类等组成,且不能向内陆深展,迅即尖灭。但这里的常绿阔叶林却大为发育,这是由于受到夏季强盛的东南季风的作用。这两种现象与大陆西岸广为分布的夏绿阔叶林以及北非的亚热带荒漠形成鲜明对比,具不对称性。 大陆内部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中植被由北至南的更替顺序为:苔原、北方针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亚热带荒漠。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的出现,是与海洋湿气团难以到达大陆内部或是经过长距离后已成为大陆气团,气候显著大陆性,干旱少雨等因素有关。这一带的热量虽不低,但是降水量已较东西两岸明显减少,使需要湿润气候的针阔混交林和夏绿阔叶林无法生存,而被耐干旱的草原和荒漠植被所代替。 欧亚大陆与非洲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的植被系列与前两个系列有明显差异,从北向南依次为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亚热带及热带荒漠—稀树草原与季雨林—热带雨林。 由于受地形和洋流等条件影响,纬度地带性植被中只有寒温带(北方)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在大陆上东西连续不断。热带雨林在非洲东部高原上受印度洋信风影响未能出现,在非洲西海岸亦因强大的奔给拉寒流制约而使其分布限于刚果河口以北的狭窄范围内。 北美大陆 植被分布地带性现象比较复杂。在大西洋一侧,从北到南植被依次为苔原—北方针叶林—夏绿阔叶林和亚热带森林,呈一定的纬度分布。在回归线到北纬60°范围内,主要为湿润性气候,并较欧亚大陆东岸更为湿润一些。但是,植被的这种纬度地带性,并没有横贯整个北美大陆,特别是在夏绿阔叶林分布的纬度带内,植被向西逐渐过渡为草原和荒漠,在一个很大的区域内,出现了植被从东向西的有规律更替,表现出经度地带性。这主要是与从大西洋湿润气团带来的水分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密切相关。在北美大陆的西部,虽然受到太平洋湿润气团的影响,雨量充沛,但却被经向的落基山所阻挡,因而森林仅限于山脉以西。 南美 安第斯山脉贯穿大陆南北,但过于靠近大陆西岸,植被在山的两侧差别甚大,只形成两大系列。 澳大利亚 植被受地形影响更为显著,东侧海岸因山脉逼近而雨水充沛,雨林从北部热带延伸到南部亚热带,呈半环形分布,内陆却以稀树草原和荒漠为主。 最后应指出,气候带与地带性植被的具体划分在学术界尚有不同意见。这里引用沃尔特的方案作为参考。他共划出9个气候带和相应的地带生物群落(Zonobiome,ZB),后者以地带性植被作为主要组成成分。 ZBⅠ周日气候型的赤道带——热带常绿雨林 ZBⅡ有夏雨的热带——热带落叶林和稀树草原 ZBⅢ亚热带干燥带(荒漠气候)——亚热带荒漠植被 ZBⅣ冬雨和夏旱带——硬叶木本植被 ZBⅤ暖温带(海洋性)——温带*常绿林 ZBⅥ有短期霜冻的典型温带——温带落叶阔叶林 ZBⅦ有寒冬的干燥温带(大陆性)——有寒冬的草原和荒漠 ZBⅧ寒温带(北方的)——北方针叶林 ZBⅨ北极的和南极的——苔原(无乔木) 在地带性植被之间通常气候逐渐变化,相邻的两类植被各自占据有利生境,形成空间上镶嵌分布,但优势(面积)相互转化的过渡带,特称之为地带群落交错区(Zonoecotone ZE)。例如落叶阔叶林被草原替代,北方针叶林被苔原替代,相应形成森林草原带和森林苔原带。后者在北欧可见到下述几个变化边界①最南部为具有采伐价值的森林北界,②密林北界,③岛状分布的片林(或杂有孤立的树木)北界,④森林树种分布北界,此时植株成为散生的灌木状或匍匐状,这也是苔原带的南界。 此外我们也可以区分出边界更为模糊的渐变带,它主要表现为不同层片在群落中优势的替代。如草原化荒漠和荒漠草原之间多年生草本植物层片的作用逐渐变化,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之间常绿树种层片的逐渐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过渡带生长一些特有的物种,如我国草原化荒漠中的沙冬青、四合木等,而未分布到带外。

Ⅱ 谁能告诉我地理的植被分布规律

一、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一)全球分布规律

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二者的配合状况,是决定许多植被型成带状分布的根本因素。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由于它提供给地球的热量从南至北的有规律差异,形成不同的气候带,因而植被也成带状从南至北依次更替。这种沿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的植被分布,称为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同时,在陆地同一纬度的不同地点,各地的水分条件,由于与海洋的距离、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性质等差异往往十分明显。植被因水分状况大体按经度方向成带状的依次更替(但与具体经度数字无关),即为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它和纬度地带性统称为水平地带性。

对地球上植被分布的一般规律,有过不少研究。如布罗克曼-耶罗什(Brockmann-Jerosch)和留贝尔(Rübel)根据欧非大陆作出了植被在“理想大陆”上的分布图式。瓦尔特绘制了北半球和南半球不对称植被带的“平均大陆”图式(图5-37)。在这张所谓的“平均大陆”植被图上,可以看到如下的趋向:热带、北方带(寒温带)和极地带(在南半球不存在相应的带)等各植被带大体是与纬度平行的。这在北半球比较明显。但是,这种规律也是相对的。在南北纬40°之间的大陆东侧,由于季风的湿润影响,有一个完全不存在干旱地区的区域。在西侧,则情况甚为复杂,在亚热带,荒漠可伸展到海岸,而在南半球,荒漠甚至仅限于海岸区。在西侧的其余地区,明显地较为湿润,而海洋气候的影响深入到内陆。这种趋向在平均大陆图上比在一般的世界植被图上容易看出。平均大陆的植被图给人们提供了世界植被类型模式分布的状况,表明了植被类型分布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

目前已有许多推测植被类型变化的气候指标,最早使用的是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其后应用较广的如格里高里耶夫和布迪科创立的太阳净辐射们的组合较好地反映了以植被特征为代表的自然地带规律。当q<0.3时形成苔原,0.3<q<1.1时随R值减少依次更替为从热带到寒温带分布的森林,1.1<q<2.3时为热带与温带分布的草原,q=3.4则为半荒漠与荒漠的分界标志,但它们都限于一定的R值条件内。

1976年,日本学者吉良根据温暖指数(WI),划分以下各带:

WI=0 极地永冻带 WI=85-180 暖温带

WI=0-15 寒带 WI=180-240 亚热带

WI=15-45 亚寒带(寒温带) WI>240 热带

WI=45-85 冷温带(中温带)

吉良还根据温暖指数、柯本指数K,桑斯威特(C.W.Thornthwaite,)的PEI和爱斯特隆(? ngstr” om,A.)的CIH三者结合作为湿度指数,以北半球为例,划分为五个带,表示热量、干湿度与植被类型的关系(表5-5)。

表5-5 北半球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与气候

带(干湿度)的关系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夏雨气候条件下,森林类型随热量而发生变化,在一定的热量范围内,发育着某一植被类型。同时,湿度的递减也出现了森林类型的变化,并逐渐过渡为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在属于地中海型的冬雨气候区,不论在欧洲或是北美,都发育着典型的硬叶林,有别于夏雨气候区的照叶林。

上述各种对世界植被分布规律的论述,仅是概括性的,它往往从气候方面加以说明。但世界植被的实际分布却复杂得多,它还要受到气候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下面,来考察一下几个主要大陆的植被分布状况。

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北半部)根据植被类型和分布特点,可把欧亚大陆划分为三个主要的纬度地带系列:即大陆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系列;大陆东部的太平洋沿岸系列以及大陆内部的东欧-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

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系列中植被由北至南的更替顺序为: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或雨林。这里夏绿阔叶林,由于冬季受到盛行极地大陆气团作用,以及沿岸又有寒流经过,气候寒冷而干燥,因此,是由较耐寒旱的栎类等组成,且不能向内陆深展,迅即尖灭。但这里的常绿阔叶林却大为发育,这是由于受到夏季强盛的东南季风的作用。这两种现象与大陆西岸广为分布的夏绿阔叶林以及北非的亚热带荒漠形成鲜明对比,具不对称性。

大陆内部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中植被由北至南的更替顺序为:苔原、北方针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亚热带荒漠。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的出现,是与海洋湿气团难以到达大陆内部或是经过长距离后已成为大陆气团,气候显著大陆性,干旱少雨等因素有关。这一带的热量虽不低,但是降水量已较东西两岸明显减少,使需要湿润气候的针阔混交林和夏绿阔叶林无法生存,而被耐干旱的草原和荒漠植被所代替。

欧亚大陆与非洲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的植被系列与前两个系列有明显差异,从北向南依次为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亚热带及热带荒漠—稀树草原与季雨林—热带雨林。

由于受地形和洋流等条件影响,纬度地带性植被中只有寒温带(北方)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在大陆上东西连续不断。热带雨林在非洲东部高原上受印度洋信风影响未能出现,在非洲西海岸亦因强大的奔给拉寒流制约而使其分布限于刚果河口以北的狭窄范围内。

北美大陆 植被分布地带性现象比较复杂。在大西洋一侧,从北到南植被依次为苔原—北方针叶林—夏绿阔叶林和亚热带森林,呈一定的纬度分布。在回归线到北纬60°范围内,主要为湿润性气候,并较欧亚大陆东岸更为湿润一些。但是,植被的这种纬度地带性,并没有横贯整个北美大陆,特别是在夏绿阔叶林分布的纬度带内,植被向西逐渐过渡为草原和荒漠,在一个很大的区域内,出现了植被从东向西的有规律更替,表现出经度地带性。这主要是与从大西洋湿润气团带来的水分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密切相关。在北美大陆的西部,虽然受到太平洋湿润气团的影响,雨量充沛,但却被经向的落基山所阻挡,因而森林仅限于山脉以西。

南美 安第斯山脉贯穿大陆南北,但过于靠近大陆西岸,植被在山的两侧差别甚大,只形成两大系列。

澳大利亚 植被受地形影响更为显著,东侧海岸因山脉逼近而雨水充沛,雨林从北部热带延伸到南部亚热带,呈半环形分布,内陆却以稀树草原和荒漠为主。

最后应指出,气候带与地带性植被的具体划分在学术界尚有不同意见。这里引用沃尔特的方案作为参考。他共划出9个气候带和相应的地带生物群落(Zonobiome,ZB),后者以地带性植被作为主要组成成分。

ZBⅠ周日气候型的赤道带——热带常绿雨林

ZBⅡ有夏雨的热带——热带落叶林和稀树草原

ZBⅢ亚热带干燥带(荒漠气候)——亚热带荒漠植被

ZBⅣ冬雨和夏旱带——硬叶木本植被

ZBⅤ暖温带(海洋性)——温带*常绿林

ZBⅥ有短期霜冻的典型温带——温带落叶阔叶林

ZBⅦ有寒冬的干燥温带(大陆性)——有寒冬的草原和荒漠

ZBⅧ寒温带(北方的)——北方针叶林

ZBⅨ北极的和南极的——苔原(无乔木)

在地带性植被之间通常气候逐渐变化,相邻的两类植被各自占据有利生境,形成空间上镶嵌分布,但优势(面积)相互转化的过渡带,特称之为地带群落交错区(Zonoecotone ZE)。例如落叶阔叶林被草原替代,北方针叶林被苔原替代,相应形成森林草原带和森林苔原带。后者在北欧可见到下述几个变化边界①最南部为具有采伐价值的森林北界,②密林北界,③岛状分布的片林(或杂有孤立的树木)北界,④森林树种分布北界,此时植株成为散生的灌木状或匍匐状,这也是苔原带的南界。

此外我们也可以区分出边界更为模糊的渐变带,它主要表现为不同层片在群落中优势的替代。如草原化荒漠和荒漠草原之间多年生草本植物层片的作用逐渐变化,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之间常绿树种层片的逐渐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过渡带生长一些特有的物种,如我国草原化荒漠中的沙冬青、四合木等,而未分布到带外。

Ⅲ 植被的地带分布

我国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由于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夏季盛行着由海洋来的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主要是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带着湿气吹向大陆。又由于我国地形十分复杂,高山众多。东西走向的山脉对寒潮向南流动起着不同程度的阻挡作用,成为温度带的分界线。
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对太平洋东南季风深入内陆起着明显的屏障作用,与划分东南湿润气候区和西北干燥气候区的分界上有着密切的关系。西藏高原南部东西走向的山脉和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对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入境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另外,来自北赤道的暖洋流在接近我国台湾东岸时,顺着琉球群岛转向日本本州东岸方向向东流去,因此这支暖洋流对我国大陆,特别是对北方气候未能发生直接增温加湿的作用,所以我国温带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
在上述所有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影响下,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相应的植被变化也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依次出现了三大植被区域,即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干旱荒漠区,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植被的经度地带性分布。
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由于地形的复杂可分为东西两部分。首先在东部湿润森林区,由于温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 + 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 +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一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南亚带常绿阔叶林 + 热带季雨林、雨林。其次西部由于位于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如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昆仑山等,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西部从北到南的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如下:温带半荒漠、荒漠带 + 暖温带荒漠带一高寒荒漠带一高寒草原带一高原山地灌丛草原带。

Ⅳ 中国植被的分布与气候地形的关系

中国地域广阔、山体众多,是世界上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国家。在大尺度的宏观范围内,中国的植被的分布规律遵循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规律,还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由于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夏季盛行着由海洋来的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主要是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带着湿气吹向大陆。又由于我国地形十分复杂,高山众多。东西走向的山脉对寒潮向南流动起着不同程度的阻挡作用,成为温度带的分界线。
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对太平洋东南季风深入内陆起着明显的屏障作用,与划分东南湿润气候区和西北干燥气候区的分界上有着密切的关系。西藏高原南部东西走向的山脉和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对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入境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另外,来自北赤道的暖洋流在接近我国台湾东岸时,顺着琉球群岛转向日本本州东岸方向向东流去,因此这支暖洋流对我国大陆,特别是对北方气候未能发生直接增温加湿的作用,所以我国温带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
在上述所有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影响下,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相应的植被变化也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依次出现了三大植被区域,即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干旱荒漠区,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植被的经向地带性分布。

Ⅳ 植被带纬度分布示意图

1.A2.B 分 析: 1.1】水平方向上植被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苔原的变化的基础是因纬度不同而造回成的热量条件的差异,体答现了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2.2】甲地纬度最低,热量丰富,因此山地苔原带分布的海拔高度较其他山地高。 考点: 地域分异规律 考点 分析: 考点1: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试题属性 题型: 难度: 考核: 年级

Ⅵ 中国部分地区植被分布

山西位于黄河中游东侧,黄土高原东缘。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

省境四周山河环绕,东和东南绕太行山和河北、河南相邻;西、西南隔黄河与陕西、河南相望;北以长城与内蒙古相毗连。疆界轮廓约呈一由东北向西南华侨的平行四边形。南北界于北纬34°34.8′~40°43.4′,东西界于东经110°14.6′~114°33.4′之间。总面积156 266平方公里。地貌、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是制约植物类群分布的主要因素。

(一)地 貌

山西是一个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山地占40%,丘陵占40.3%,平川、盆地占19.7%,最高五台山,海拔3058米,最低垣曲黄河谷地,海拔185米,其最大高差2800米,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与东侧海拔不足100米的华北平原和西侧海拔1000米左右的黄河峡谷两岸的高原相比,显示出山西高原整体隆起的地形。

在整体隆起的高原中,由北向南排列着一连串断陷盆地,依次为大同盆地(海拔1000~1100米)、忻定盆地(海拔800~900米)、太原盆地(海拔700~800米)、临汾盆地(海拔400~600米)和运城盆地(海拔400~500米)。

中部的断陷盆地将整个高原分割成东西山地。东部以太行山为主,由北而南,包括六棱山、恒山、五台山、系舟山、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条山,海拔大部分在1500米以上。西部以吕梁山为主,由北向南,包括七峰山、洪涛山、云中山、芦芽山、管涔山、黑茶山、关帝山、石千峰及龙门山,海拔一般在1500米左右。南北长550公里;管涔山以南统称吕梁山。

晋西黄土高原,位于吕梁山以西,北起内长城,沿黄河东侧与吕梁山之间的狭长地带。北高南低,由东向西倾斜,地面覆盖着10~13米厚的黄土层,局部地区黄土层厚达70~80米。由于长期流水冲刷,把高原切割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晋西北高原是一个凹陷的沉降区,起伏较和缓,为一高原丘陵区,海拔在1300~1500米之间,为省境内的高寒区。

(二)气 候

山西处我国大陆东部中纬度地区,南北狭长,气候类型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偏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大陆度在60%以上)。按全国气候分类,以恒山为界,北属中温带气候亚带,以南属暖温带气候亚带。按干湿度分类,大部分地区属半干旱气候,仅中高山区和晋东南地区属半湿润气候。这一地区气候的形成和分布规律,主要是由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山西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山脉起伏,高低悬殊,水平气候与垂直气候交织在一起,各地气候差异甚大,地势高、气温低、气候干燥寒冷。综合本省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各地温差悬殊,地面风向紊乱,风速偏小,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

气温:全省年平均气温在3.7~13.8°C之间,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由北向南递增,南暖北凉。受地形影响,又打破了这一规律,使气温分布复杂化。重直气温变化明显,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气温降低0.5~0.6°C。盆地、河谷温暖,高原、山地寒冷。1月平均气温一般在-0.5~-14.6°C之间,由南向北递减,温差达15°C,7月平均气温介于19.3~27.3°C,从南向北递减,南北温差仅8°C,南北温差夏季小于冬季。

气温年变化,各地气温年较差大,最热月份与最冷月份平均气温差,一般变化于27~35°C之间,北部和西北部气候干燥,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尤大。南部和东南部年较差较小。年极端温差一般在52~70°C之间,南部较小,北部较大,且由南向北逐渐增加。各地气温年际变化明显,年温平均变化率自南向北变动在±0.2~0.5°C之间,最冷年与最热年的变动大部为1~2°C。

气温的月际变化,春、秋季变化大,夏、冬季较稳定,春季月平均气温上升最快,介于7~8°C,秋季降温很快,介于7.7~8.9°C;7月最热,1月最冷,2月升温,8月降温,春温高于秋温,四季明显,北部比南部气温低,大陆性强。各地极端最低、最高气温分别出现在1月和7月,极端最低气温在北部和东西山区为-30~-40°C(五台山达-44.8°C),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在36~43°C之间。

气温日变化,平均日较差北部大于南部,右玉达15.8°C,盆地大于山区。日最高气温出现于14~15时,最低在日出之前,日较差大。平均月较差,5月最大,8月最小。

无霜期120~220天,由北向南处长,北部右玉113天,南部垣曲239天,南部初霜10月中下旬,终霜3月中下旬,无霜期180天以上。中部地区,初霜10月上中旬,终霜4月中下旬,无霜期160~180天。北部初霜9月中下旬,终霜5月上中旬,无霜期少于160天。

降水:因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的影响,降水分布东多于西,南多于北,山地多于盆地,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年际和季节变化大,降水强度大。

年平均降水由西北向东南递增,介于380~650毫米,总平均511.8毫米。但季节分配不均,各地差异明显,年际变化大,流失严重,天然降水不能充分利用,缺水现象严重。

本省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东南和西南气流,降水量等值线走向与山地走向吻合。迎风的东南坡年平均降水量可达600~700毫米,五台山多达913.3毫米,成为多雨区。背风的西北坡及盆地,降水量年平均400毫米,大同仅为384毫米,为少雨区。降水量在85天以上,五台山达145天。暴雨多出现在山地迎风坡,范围小,强度大,一般70~260毫米,年降水集中在夏季,占50~60%,年际变化相差2.3倍,个别地方相差5倍。月降水量逐年变化,以7、8、9月变率最大,相差14~227倍。

日照:各地日照长短与所在地的地理纬度、地形、山脉遮蔽和阴天相关,一般介于2200~3000小时,由南往北递增。日照时数分配:春季575~800小时,夏季625~875小时;秋季525~725小时;冬季450~650小时。

蒸发量:一地的蒸发量主要决定于温度、风力、湿度、气压、土壤和植被等。全省各地全年蒸发总量为1500~2300毫米之间。

风向:冬半年在内蒙古高压控制下,多北风和西北风。夏半年受大陆低压的影响多南风和东南风。同时各地的风向还受地形的影响,又有日夜变化的山谷风。

风速:各地平均风速1.4~4.5米/秒,五台山最大平均风速9.5米/秒。各地最大风速一般在14~20米/秒。春季为一年中风速最大的季节,8级以上的大风日数,占春季的40~50%,8月风速最小。夜里风速小,中午风速大。

(三)土 壤

土壤是在气候、植被、地貌、成土母质、时间因素、人为活动等诸多因子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由于本省纬度,海陆位置和成土环境条件,使得本省气候错综复杂,植被变异和更替明显,因而导致了土壤类型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按其成因可分为三点。

1.地带性土壤类型

土壤地带性规律在山西最明显的是纬度地带性。省境中南部为森林草原褐土地带,北部为干旱草原栗钙土地带,吕梁山以西是由森林草原向干草原过渡的灰褐土地带。

雁北纬度偏高,东部多山,雨量少,气候干燥寒冷,植被稀疏矮小,地理环境上是一个典型的干草原景观,与此相适应的地带性土壤为干草原栗钙土。日温差、年温差大,风蚀、水蚀严重,年降水量400毫米,年均温5~6°C,大陆气气候影响了土壤的形成和发育。母岩的物理风化强,化学分解缓慢,土壤质地粗,砂性大,结构差,表层好气性活动频繁,有机体迅速分解,少积累、剖面中有明显的钙积层,但钙积层分布的深度和积累的强度,随不同地形部位而异。

晋南、晋东南、晋中和忻州地区,位于我国亚热带森林气候和温带草原气候的中间位置,从海陆位置上看,位于沿海湿润区向内陆干旱区过渡地位,在这个地区生长的森林植被是不稳定的,一旦破坏,次生灌木草原植被较稳定,在这种条件下发育起来的土壤为褐土,这是本省主要地带性的土壤,广泛分布于二级阶地以上的阶地、丘陵和低山。气候温暖、昼夜温差小、年降水450~600毫米、年均温10~20°C,矿物质化学分解强,土壤营养丰富,土壤剖层色淡而薄,是粘化度弱的淡褐土。晋南、晋东南,粘化层色暗而厚,是粘化层较强的碳酸盐褐土。

吕梁山以西,昕水河与芝水河分水岭以北,一直到平鲁的西北部,右玉为灰褐土。年降水450~500毫米,年均温7~8°C,气温较寒冷干燥,根据南北自然条件和土壤剖面性质特征,紫金山以北为淡褐土,以南为灰褐土。

2.山地土壤类型

在不同地理纬度和基带土壤条件下,因海拔高度不同,气候和生物等成土因素各异,形成不同土壤类型。垂直地带土壤谱式较复杂,建谱土壤类型,常随基带土壤呈规律性分布。

北部栗钙土区,垂直带谱式:东部海拔2200米以上为山地草原草甸土,1800~2200米为山地黑钙土(或山地淋溶黑钙土),在阴坡海拔2000~2200米,为森林植被,土壤为山地灰色森林土,1200~1800米为山地栗钙土。西部1900~2100米为山地草原草甸土,1300~1900米为山地栗钙土。

西部灰褐色土区,垂直带谱式:海拔260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土,海拔2400~2600米为山地草原草甸土,海拔2000~2400米为山地棕壤,1700~2000米为山地淋溶褐土,1300~1700米为山地灰褐土。

东部淡褐土区,垂直带谱式:海拔3000米以上为亚高山草甸土;2800~3000米为山地草甸土;2600~2800米为山地草原草甸土;1900~2600米为山地棕壤;1600~1900米为山地淋溶土;1300~1600米为山地褐土。

东部、东南部为碳酸盐褐土区,垂直带谱式:海拔2300米以上为山地草原草甸土;1800~2300米为山地棕壤;1500~1800米为山地淋溶褐土;1000~1500米为山地褐土。

3.隐域性土壤类型

隐域性土壤形成除决定于特殊水文地质条件外,并与土壤生物地带性相关,按其成因可分为:1.水成型土壤:山前交接洼地及河流两岸封闭性洼地,因长期或季节性积水形成沼泽土。2.半水成型土壤:河流一级阶地上,因受地下水升降影响,底土产生锈纹、绣斑,地表长着草甸植被,形成草甸土。3.盐成型土壤:盆地内的河旁洼地,山前交接洼地及渠道两侧、水库、稻田周围,由于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在强烈蒸发条件下,表面大量聚盐形成盐渍土。4.岩成型土壤:河流两侧的砂土,经风力搬运堆积形成的风砂土。

上述土壤类型多呈斑点状或条带状散布在全省各地带性土壤之中。

二、植被分布规律

山西植被是指山西省植物群落的总体。包括自然和人工植物群落。它是在前述地貌、气候、土壤和人为活动诸多因子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个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它们的分布又是沿着水平(纬度、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成有规律的分布、变化着,这就是植物分布的规律性。

(一)水平分布规律

山西省省境为一南北狭长(约550公里)、东西较窄(约380公里)的平行四边形,纬度地带性明显,水热条件差异大,由于水、热条件的影响,由东南向西北形成了暖温带和温带两个气候带。此二带的分界线基本以恒山为界,相应的形成了暖温带夏绿阔绿林和温带草原两个植被带。

温带草原地带,恒山以北属中温带季风气候区域,年平均气温3.5~7°C,最冷月均温-9~-16°C,最暖月均温19~23°C,≥0°C年积温2600~3600°C,≥10°C年积温2200~3200°C,≥10°C积温日数130~165天,年降水量370~400毫米,无霜期100~130天,地带性的土壤为栗钙土,其相应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干草原,常见的植物群落类型为本氏针茅、百里香、隐子草、兴安胡枝子及冷蒿等组成的草原复合体,以旱生和旱中生草原植物区系成分的种类占优势。农作物以春小麦、马铃薯、莜麦、胡麻等温寒作物为主,为一年一熟制。

暖温带夏绿阔叶林地带,恒山以南的广大地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域,年平均气温7~14°C,最冷月均温-5~-10°C,最暖月均温22~27°C,≥0°C年积温3600~5000°C,≥10°C年积温3200~4600°C,≥10°C积温日数165~210天,年降水量400~650毫米,无霜期130~200天,地带性的土壤为褐土。该地带由于南北水、热条件差异,反映在植被类型,植物种类组成的地理区系成分不同,又呈现出地域性及纬度地带性。以温度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南北分布的差异,又可分为南北两个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地带。

南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带,包括中条山、太行山南部、运城、临汾盆地,年均温12~14°C,最冷月均温-4~-5°C,最暖月均温25~27°C,≥0°C年积温4500~5000°C,≥10°C年积温3600~4600°C,≥10°C积温日数180~210天,年降水量450~650毫米,无霜期180~205天。地带性的土壤为碳酸盐褐土。相应的植被是夏绿林和次生的落叶灌丛为主。农业植被温热作物以中早熟棉、冬小麦、花生,可复播玉米,为一年两熟制。

北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带,包括恒山以南,南暖温带以北的省境中部广大地区,年均温7~12°C,最冷月均温-3~-10°C,最暖月均温22~25°C,≥0°C年积温3600~4500°C,≥10°C年积温3200~3600°C,≥10°C积温日数165~180天,地带性的土壤为淡褐土。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地带性针叶林及中生落叶灌丛为主,次为夏绿林。农业植被暖温作物以玉米、谷子、高梁杂粮为主,两年三熟制。

此二亚地带的分界线是:西起河津禹门口,沿临汾盆地西缘而北,至洪洞县南沟,苑川向南,临汾盆地东缘,沿海拔900~1000米等高线,至曲沃北部向东,经沁水县城、端氏、晋城大阳、高平巴公、陵川附城、陵川县城东南、潞城向东北,经六泉到壶关县树掌,平顺县杏城,芣兰岩,通过浊漳河支流与河北省相接。

(二)垂直分布规律

山西是一个隆起的山地高原,境内南北狭长,高差悬殊,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水热条件差异明显,土壤类型繁多,坡向不同,植被类型也不同,其特点是:

南北狭长,气温差异明显,山地所处的纬度不同,北部寒冷,有由耐寒的白杄、青杄、华北落叶松组成的高中山寒温性针叶林,无低中山针叶林,植被的垂直更替是:草原带(或灌丛带)--针阔叶混交林带--高中山针叶林带--亚高山灌丛或亚高山草甸带;南部较温暖,以栎林为主,有低中山针叶林(或与阔叶林混交),无高中山寒温性针叶林,在林木受到破坏的地方还有小叶林(桦木林),植物的垂直更替是:灌丛(或草原)带--低中山针叶林带(或针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亚高山草甸带。山西东西为山地,山脉多成东北、西南走向,且东北高,西南低,故东坡与北坡较湿冷,南坡与西坡为干燥、温暖。同一高度水、热条件有差异,垂直带谱中的植被带,朝湿冷方向下斜,即同一植被带分布的高度南部与西部向北部与东部倾斜,以关帝山、太岳山表现明显。

山西各地山麓基带植被类型,区系成分差异明显: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山麓植被以灌丛为主,优势植物为酸枣、荆条、黄刺玫、沙棘等,次为疏林和灌草丛,优势植物为侧柏、油松、白羊草、蒿类。暖温带湿润气候区,山麓植被以疏林或灌丛为主,优势植物以侧柏、油松、栓皮栎、橿子栎、酸枣、荆条、白刺花为主,优势植物为本氏针茅、百里香、达乌里胡枝子及蒿类。

由于海拔高度及坡向的差异,同一山地的水、热情况有明显的差别,因而植被差异也很大,北坡海拔高处有高中山针叶林(白杄、青杄、华北落叶松)或针阔叶混交林(青杄、华北落叶松、山杨、白桦),海拔较低的地方以夏绿林(辽东桦、白桦、山杨)为主。在土壤瘠薄干旱的地方有油松、侧柏或白皮松组成的低中山针叶林。南坡则以旱生植物为主,优势类为酸枣、荆条、沙棘、白羊草、蒿类等。据此对山地造林、绿化及引种经济植物有重要参考价值。

Ⅶ (地理)植被的分布受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综合影响。

P.29~30活动:【活动目标】通过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通过读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示意图,联系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答案提示】1.(1)东北地区1月平均气温值大体介于—28~—8℃,7月平均气温值大体介于18~24℃。与中国其他地方相比,东北地区的1月平均气温明显偏低。 (2) 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大体介于500~1000毫米,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是大体上自东南向西北减少。 2.(1)1月平均气温从高到低排序为:C城市→B城市→A城市。 (2)在A、B、C三个城市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是C城市。 (3)A城市为哈尔滨,B城市为长春,C城市为大连。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降水多集中在夏季。 3.(1) 从山麓到山顶,植被的垂直变化是: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红松、落叶松、云杉→岳桦林→高山苔原。植被出现垂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因海拔的影响,气温从山麓到山顶逐渐递减。 (2)长白山东南侧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相对较多;西北侧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相对较少。因而,同一座山体两侧的降水量会有明显不同。 (3)玲玲所在的一侧是山体的东南侧。东南侧为迎风坡,降水较多,同一植被带的分布上限比西北侧要略高一些。
该题为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 第一节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中的练习题

Ⅷ 什么是植被地理分布规律性

一、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依次更替,故称为植被的纬度地带性.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置、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主要与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和地形相关.一般规律是从沿海到内陆,降雨量逐渐减少,植被也出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就北美而言,它的两侧都是海洋,其东部降雨主要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团,雨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相应地依次出现森林、草原和荒漠.北美大陆西部虽受太平洋湿润气团的影响,雨量充沛,但被经向的落基山所阻挡,因而森林仅限于山脉以西.所以,北美东西沿岸为森林,中部为草原和荒漠.植被从东向西依次更替着森林-草原-荒漠-森林,表现出明显的经向变化.
我国植被分布的纬向地带性变化可分为东西两部分.在东部湿润森林区,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西部位于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笼罩下,从北至南依次出现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打破纬向地带性,因此,西部自北向南植被纬向变化如下: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我国植被的经向地带性,在温带地区特别明显.从东南至西北受海洋性季风和湿润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相应出现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干旱荒漠区.
值得注意的是,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并无从属关系,它们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某一地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于当地热量和水分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其中一种因子(即热量或水分).
二、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除纬向和经向规律外,还表现出因高度不同而呈现的垂直地带性规律,它是山地植被的显著特征.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气温逐渐下降,而湿度、风力、光照等其它气候因子逐渐增强,土壤条件也发生变化,在这些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导致植被随海拔升高依次成带状分布.其植被带大致与山体的等高线平行,并有一定的垂直厚度,这种植被分布规律称为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在一个足够高的山体,从山麓到山顶更替着的植被带系列,大体类似于该山体所在的水平地带至极地的植被地带系列.例如,在西欧温带的阿尔卑斯山,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和自温带、寒温带到寒带的植被水平带的变化大体相似.我国温带的长白山,从山麓至山顶所看到的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云冷杉暗针叶林、岳桦矮曲林、小灌木苔原的植被垂直带,也是同自我国东北向太平洋沿岸的前苏联远东地区,直到寒带所出现的植被纬度地带性相一致.因此,有人认为,植被的垂直分布是水平分布的“缩影”.而两者间仅是外貌结构上的相似,而绝不是相同.如亚热带山地垂直分布的寒温性针叶林与北方寒温带针叶林,在植物区系性质、区系组成、历史发生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这主要因亚热带山地的历史和现代生态条件与极地极不相同而引起的.
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合排列和更替顺序构成该山体植被的垂直带谱.不同山体具有不同的植被带谱,一方面山地垂直带受所在水平带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受山体的高度、山脉走向、坡度、基质、局部气候等因素影响.总之,位于同一水平植被带中的山地,其垂直地带性总是比较近似的

Ⅸ 地理问题!植被分布

东-西 温带落也阔叶林-森林,草原-草原-草原,荒漠-荒漠 体现了从海洋到内陆的性质!

记得采纳啊

Ⅹ 植被地理分布规律与人工植物群落的优化配置

遵循植被分布的规律进行植被恢复与构建,参照区域性的顶极植物群落,人工模拟构建岩溶山地植被生态系统,首先在于先锋群落的构建与乔-灌-藤-草生态系统的优化配置:模拟天然植被构建人工植物群落,并充分考虑植物物种的配置;根据生态演替规律与植物水文生态效益及植物生物学原理,进行林分结构与混交类型、混交方式的优化配置;依据植物互补性原理,进行针、阔叶林的混交、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有机组合;依据植物耗水特性,将深根与浅根的树种混交;依据植物演替规律,进行乔灌藤草混交、封育补植,加速植被的自然演替,对大面积退耕的坡地是促进植被演替的简单易行且十分有效的办法。

广西平果县果化镇布尧村,属于典型的岩溶峰丛洼地地貌,由众多高低错落的联座尖峭山峰与其间形态各异的多边形封闭洼地组成,峰丛洼地底部标高300~400m,山峰高度可达550多米。该区生态环境的突出特点是:岩石裸露、石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森林覆盖率不足1%。在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课题过程中,根据当地岩溶峰丛洼地的特点、环境条件、土地利用状况等,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示范区总面积600hm2,规划封山育林面积为320hm2,其中山地中上部以封山育林为主、人工种植速生、抗逆性强的石山树种,营造生态林为唯一目的,山地缓坡、中下部、梯地则在封育基础上,适当调整发展方向,以发展林、果、药的立体复合农林业为主,并探索若干岩溶山区土地利用的优化模式。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