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贵州省的基本地理信息

贵州省的基本地理信息

发布时间: 2021-02-23 01:12:00

㈠ 简述贵州省地理概况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与重庆、四川、湖南、云南、广西接壤,是西南交通枢纽。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辖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安顺市、毕节市、铜仁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贵州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暖风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

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地貌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㈡ 什么是省情贵州现阶段的基本省情是什么为什么

省情:一个省的政治、经济、人口、文化、教育、科技、民族、宗教、自然环境资源等要素的源流、现状及发展方向。

“欠发达、欠开发”是贵州现阶段的基本省情。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省上下共同艰苦奋斗,贵州省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总体实力、综合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总体上看,贵州省欠发达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作为全国唯一人均生产总值没有达到800美元的省份,“两欠”对贵州省情的概括可谓一针见血。当贵州为近些年某些方面的发展成绩稍感欣慰的时候,“两欠”的总体判断,要求贵州必须快马加鞭,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更不能沾沾自喜。当然,贵州也要看到,这样的省情,有其特殊的成因。

首先,自然地理条件制约着贵州的发展。贵州是名副其实的“山国”,在17.61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山地和丘陵占92.5%。“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交通长期不便,社会要素发育不足,开发难度大,开放程度低。

其次是历史的原因。虽然贵州在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就已建省,但当时的统治者只是将此地作为屯兵防变之用。到了清朝,贵州则是18个省中最穷的一个。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的今天,贵州仍处于工业化初期。

再次是经济结构的原因。由于贵州自然资源丰富,在计划体制下被作为原材料基地加以建设,这种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的发展模式使贵州在整个分工体系中处于不利地位,造成了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活力不足的问题。

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是一切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客观载体。“欠发达、欠开发”的省情,是贵州发展无法回避的起跳点。


(2)贵州省的基本地理信息扩展阅读:

辩证地看,“两欠”的判断清晰地折射出贵州巨大的后发优势和开发潜力,寓示了贵州的美好前景。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有学者指出:

贵州的贫困是“富饶的贫困”。

贵州“穷而不白”。贵州经济社会的“欠发达”状态是同丰富资源的“欠开发”状态密切关联的。贵州能源资源丰富,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能源基地。

可开发水能资源量达1683万千瓦,居全国第6位;煤炭储量居全国第5位,超过江南12省区总量之和,素以“江南煤海”著称;埋藏深度小于2000米的煤层气资源占全国总量的22%。

贵州矿产资源丰富。除煤炭外,贵州储量居全国前5位的矿产有27种。重晶石、铝土矿、磷矿、锰矿、锑矿甚至金矿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贵州生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好。全省有野生植物3800多种,野生动物1000多种,是全国重要的动植物种源地和中药材四大产区之一。被誉为“生物资源聚宝盆”。

贵州旅游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拥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国际上最有价值的地理地质二叠纪、三叠纪科学研究和观赏基地。

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保留完好,神秘雄奇的自然风光、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悠远厚重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再加上冬天是大温室、夏天是大空调的宜人气候,堪称令人神往的“全国人民的避暑胜地、中华民族的大花园、国内外游客的度假村”。

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把贵州称赞为“文化之州、生态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

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贵州是个多民族省份,有苗、布依、侗、水、仡佬、彝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是以夜郎为代表的山地文化的诞生地,还是一个民族流动的大走廊,来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特色的文化,形成奇异的“文化千岛”,堪称民族文化的宏大博物馆。

以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布衣族八音座唱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享誉海内外。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贵州“三不沿”区位劣势正在变成“西部大通道”的优势;富集的资源既可支撑本省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还能支援东中部地区的发展。

历史形成的相对封闭,固然导致了贵州与其他区域经济文化交往的低频度和低效度,但却留下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资源。

作为开发较晚的地区,贵州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更便于借鉴吸收先进的发展模式,发挥后发优势。

省情是动态的,是随着自身发展和客观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的。由于外在环境的改变,彼一时的“短”,会成为此一时的“长”。

㈢ 有关贵州省的地理知识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全省国土总面积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 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 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特别是气候独特的可处。2002 年,省会贵阳市年平均气温为14.8℃,比上年提高0.3℃。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 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2002年,9个市州地所在城市中,降水量最多是兴义市,为1480毫米;最少的是毕节市,为687.9毫米。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凌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

贵州土壤面积共159100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0.4%,土壤的地带性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中部及东部广大地区为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带,以黄壤为主;西南部为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带,以红壤为主;西北部为具北亚热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带,多为黄棕壤 。此外,还有受母岩制约的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泽土、石炭土、石质土、山地草甸土、红粘土、新积土等土类。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贵州土壤 资源数量明显不足,可用于农、林、牧业的土壤仅占全省总面积的83.7%。

贵州植被丰厚,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组成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全省维管束植物( 不含苔藓植物)共有269科、1655属、6255种(变种)。植物区系以热带及亚热带性质的地理成分占明显优势,如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等地理成分占较大比重,温带性质的地理成分也不同程度存在。此外,还有较多的中国特有成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贵州植被类型多样,既有中国亚热带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又有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温性亚高山针叶林,又有暖性同地针叶林;既有大面积次生的 落叶阔叶林,又有分布极为局限的珍贵落叶林。植被在空间分布上又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从而使各种植被类型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叠、错综,各种植被类型组合变得复杂多样。

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有69个县属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 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115747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5.7%,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舞阳河、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等。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流域面 积60420平方千米 ,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4.3%,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
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使贵州的气候和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立体农业特征明显,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区域性较强,适宜于进行农业的整体综合开发,适宜于发展特色农业。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毗湖南省、南邻广西自治区、西连云南省、北接四川省和重庆市,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全省东西长约595公里,南北相距约509公里,总面积为176167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

㈣ 分析贵州地形崎岖,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的地形特点

贵州的喀斯特地形

喀斯特又称岩溶。通常指岩石裸露、具有洞穴、落水洞、地下河而缺乏地表河流和湖泊为特征的地区。是地下水对可溶性块状石灰岩溶蚀的结果。通常这些的下水都是淡水,可以饮用。但是开发成本较高,如果有一天饮用谁成为困难也是可以考虑的,只要科学技术够发达。
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3、地下水循环通畅。石灰岩(碳酸钙)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狭窄的垂直纵向竖井与这些河道联通,使地表水得已顺畅地经地下河流走。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数都是喀斯特区。我们在照片中常见到的岩沟、天生桥、石灰岩孤峰、石林等,都是喀斯特区特有的地形。如果洞穴足够大且顶部接近地表面,则洞顶会发生坍塌。这样就会产生名叫落水洞的洼地。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常常合并成更大的凹陷,叫做坡立谷(俗称“天坑”),它常常是平底的,并由石灰岩中不溶残余特形成的土壤所覆盖。有些地区的石灰岩中不溶解物多一些,留下来的物质形成可以耕种的土壤。在一些降雨量很大喀斯特地区,所有降水都完全渗透到地下,甚至使那一地区连生活用水都难以找到。另一些地方,地表则可能会出现大泉,以河流的形式流过地表面,然后再次消失于地底下。
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大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下流水侵蚀形成的地下河。在地表常见有石芽、溶沟、石林、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峰林等地貌形态,而地下则发育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
对晚新生代贵州喀斯特地貌演进的三大控制因素,即地质基础、新构造运动及挽近气候波动进行了分析论证。贵州高原以峰林、峰丛、丘丛—峰丛为主体的三大喀斯特地貌景观,其发育分布主要受地层岩性及褶皱型式的控制;新构造大幅度抬升使高原与峡谷两大地貌系统喀斯特作用的强度及方式发生显著分化,而断裂(褶皱)的挽近活动则导致特殊水文地貌景观的形成;气候冷暖波动造成喀斯特作用强弱交替的外力环境,总体上有利于贵州喀斯特高原面保存。
贵州省是喀斯特地貌的全世界典型地区,溶洞比较多,对全世界的溶洞考察、研究、旅游有比较积极的影响,贵州有个很好的特点,因为地处经纬度比较特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是最近几年贵州做文章最大的,向外界宣传最多的亮点资源,是中国避暑之都。其实,贵州的煤炭、铁、黄金、铅锌储量很大,水资源丰富,但是贵州处在云贵高原,地势比较高,山高路陡,修筑交通设施比较难,所以交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开发利用成本很高,所以,经济相对滞后。
石灰石溶积岩是贵州省地貌的主要特点,喀斯特溶洞遍布全省各地,可谓“无山不洞,无洞不奇”。风化的石灰岩和白云岩,挺拔林立,千姿万态。湖泊给这个山区省份增添了几分妩媚。贵州西部的草海,绿如碧玉,风景优美,被誉为“高原上的明珠”。看壮观的黄果树瀑布、“大自然的奇迹”龙宫、别有洞天织金洞、湖光山色红枫湖、山水名胜舞阳河、风光秀丽的赤水十丈洞瀑布,瑰丽多姿的“小七孔”,以及“贵州山水精华的浓缩”天河潭

㈤ 1:描述贵州省地形的基本特征 2:贵州发展辣椒加工业的主要区位优势

1、喀斯特地形
2、遵义虾子是中国辣椒产业基地

㈥ 贵州省属于中国哪个位置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全省国土总面积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
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
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㈦ 跪求!贵州地形特点!

贵州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

东部梵净山地区,平均海拔大于1600m,地形切割强烈、相对高差大、坡度较陡,为中高山地形,以锓蚀地貌为主;中东部梵净山前缘地带海拔1000-1600m,坡度陡缓不等,为低中山地形,以岩溶地貌、河流冲刷堆积地貌和侵蚀地貌为主。

中部、西南部、南部地带海拔800-1000m为中低山地形,以岩溶地貌、侵蚀地貌和河流冲刷地貌为主;境内海拔在700-800m一带,相对高差200-300m,坡度较小,为低山地形。在山地地形的河谷地带,经河水的常年冲刷,形成了一些相对较平的河谷冲刷堆积地貌,但面积不大。

(7)贵州省的基本地理信息扩展阅读:

贵州风景名胜:

1、黄果树瀑布

黄果树瀑布位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属珠江水系西江干流南盘江支流北盘江支流打帮河的支流可布河下游白水河段水系,为黄果树瀑布群中规模最大的一级瀑布,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

2、龙宫风景区

龙宫总体面积达60平方公里,分为中心、漩塘、油菜湖、仙人箐等四大景区。有着全国最长、最美丽的水溶洞,还有着多类型的喀斯特景观,被游客赞誉为"大自然的大奇迹"。龙宫是贵州接待条件最成熟、景观最精华的黄金旅游点之一。

3、马岭河峡谷

马岭河峡谷集雄、奇、险、秀为一体,谷宽50—150米、谷深120-280米。马岭河峡谷是一条在造山运动中剖削深切的大裂水地缝,谷内群瀑飞流,翠竹倒挂,溶洞相连,两岸古树名木点缀其间,千姿百态。万峰林景区东峰林层峦叠嶂、西峰林山寨田园交相辉映,万峰湖景区则有上万个岛屿。如今,马岭河峡谷漂流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

㈧ 贵州的地形、气候、物产是哪些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部云贵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地貌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2002年,省会贵阳市年平均气温为14.8℃,比上年提高0.3℃。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
贵州矿产资源丰富,是著名的矿产资源大省。截至2002年底,贵州省已发现矿产110多种,其中有76种探明了储量,有多种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列,排在第一位的有汞、重晶石、化肥用砂岩、冶金用砂岩、饰面用辉绿岩、砖瓦用砂岩等,排在第二位的有磷、铝土矿、稀土等;排在第三位的有镁、锰、镓等;此外,煤、锑、金、硫铁矿等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煤炭储量大,煤种齐全、煤质优良,素有“江南煤海”之称,2002年末保有储量为492.27亿吨;铝土矿保有储量为4.24亿吨;磷矿储量26.95亿吨,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
贵州省有野生动物资源1000余种,其中黔金丝猴、黑叶猴、华南虎、云豹、豹、白鹳、黑鹳、黑颈鹤、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白头鹤、蟒等14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13%;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69种,主要有:穿山甲、黑熊、水獭、大灵猫、小灵猫、林麝、红腹雨雉、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等,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25.7%。
贵州省森林覆盖率达50%,活立木总蓄积量达2.1亿立方米;有70种珍稀植物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银杉、珙桐、秃杉、桫椤等4种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50%;二级保护植物27种,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18.9%;三级保护植物39种,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19.2%。全省有野生植物资源38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资源有3700余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

㈨ 贵州省位于什么位置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回西,西毗答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全省国土总面积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

㈩ 贵州省地图

贵州省,简称“来黔”源或“贵”,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与重庆、四川、湖南、云南、广西接壤,是西南交通枢纽。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是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辖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安顺市、铜仁市、毕节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