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高一第一次月考地理知识点

高一第一次月考地理知识点

发布时间: 2021-02-23 01:05:11

1. 高一新生的第一次月考一般考什么内容

呵呵!我是从那过来的!高一新生主要考一个月来新学的东西!英语没什么主要是阅读理解,数学就是函数的咯,语文这东西我们老师都说过高一是时的东西都行高考时!基本都是简单的啦!只要楼主课都上了就差不多啦!

2. 高一年地理第一次月考知识点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一、 宇宙定义:“宇”是无限的空间,“宙”是无限的时间,宇宙是天地万事万物的总称。特性 物质性:宇宙由天体组成天体定义:构成宇宙的不同形态的物质分类:按照天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物质形态运动性:宇宙中天体是运动的 天体系统 定义:邻近的天体相互吸引,以质量大的天体(公共质心)为中心旋转的天体“集团”分层: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总星系其他行星系 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思考](1)必须离开地球大气飞行方可称天体,例如:北极星、星际空间的气体、运行的人造卫星。待发的人造卫星、空中飞行的飞机、课桌、陨石不是天体。(2)哪些天体系统不包括地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简称星系)(3)总星系是宇宙(×)总星系是人类所观测到的宇宙。河外星系是天体(×)河外星系是天体系统。二、太阳系组成: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大,其他围绕其运转八大行星分类: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肉眼可见巨行星(木星、土星)(由近及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天文望远镜可见[思考](1)冥王星降为“矮行星”的原因:轨道与海王星相交;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物体(2)运行方向 :八大行星为自西向东,逆时针,彗星为顺时针(3)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火烧木头灰烬多,有光环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4)离太阳距离逐渐增大,温度逐渐降低、公转速度逐渐降低、公转周期逐渐增大(5)离地球最近的是金星,卫星数最多的是木星(质量、体积最大),没有卫星的是水星和金星(距离太阳太近),逆向自转的是金星(太阳从西边出)和天王星(躺着的姿势绕太阳运转)(6)在太阳系中,与地月系并列的天体系统还有5个,即有卫星的行星还有5个(7)三类行星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是巨行星,最小的是类地行星,居中的是远日行星。三、地球(行星本身不发射可见光,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特性普通性:与其他行星比,地球质量、体积、密度和自转、公转等都很普通特殊性: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特别是高级智慧生物的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自身条件适宜温度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中大气的保温作用适宜大气质量、体积适中液态水日地距离适中宇宙环境安全八大行星互不干扰运行特点: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利)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辐射 定义: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紫外区、红外区宇宙放射能量和传递能量 电磁波 可见光区(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来源:太阳内部高温、高压状态下的核聚变反应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光和热(能量):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维持地表温度,推动地球上水、大气循环和生物活动、变化的主要动力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弊)1、太阳大气层分层:从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2、太阳活动的类型和分布:主要是黑子和耀斑2种分层 特征 周期 相互关系 与太阳活动的关系黑子 光球层 温度比周围低,所以显得暗一些 11年 时间、区域相关性:黑子变多的时候和区域,耀斑也频繁暴发 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耀斑 色球层 突然爆发并增亮,释放能量 11年 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另外还有,日珥:色球层,巨大火焰喷射物,太阳风:日冕层,高能带电粒子流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黑子高峰年,反常气候多11页的探索要会读图并总结规律黑子低峰年,气候比较稳定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耀斑爆发的电磁波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信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太阳风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现象[极光出现在极地(例:加拿大)夜空,低纬地区或极地极昼时看不见]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 自转与公转运动形式 旋转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角速度 线速度自转 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 恒星日(23时56 分4秒,自转360°,真正周期)、太阳日(24时,自转360°59′,昼夜更替周期) 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南北极点为0,其他均为15°/小时 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点为0公转 太阳 同上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1°/日 30km/s公转轨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会读17页图1-3-4,地球公转示意图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思考]“右手定则”判断南、北极和自转方向:右手拇指指向北极,四手指弯曲方向为自转方向。二、公转和自转的关系自转 赤道面 夹角为黄赤交角,23°26′ 地轴和黄道面斜交角度为66°34′公转 黄道面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回归年:会读19页图1-3-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会填19页表.[思考](1)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 位置 从春分到秋分,在北半球从秋分到春分,在南半球移动方向 从冬至到夏至,向北移动从夏至到冬至,向南移动(2)春、秋分时黄赤交角为0(×)三、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 昼夜现象形成原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在同一时间 向着太阳的半球为昼半球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背着太阳的半球为夜半球昼夜更替形成原因:昼夜现象和地球自转,周期为24时晨昏线 定义: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特点 垂直于太阳光线所在平面过地心:是地球上的一个大圆,在任何时候平分地球[思考](1)晨昏线的画法 ①过地心 ②与太阳光线垂直(直射南、北回归线时注意极昼和极夜)③画上夜半球注意:会分析太阳回归运动晨昏线的变化。(2)晨线和昏线的判断 晨线:自西向东由夜半球变为昼半球的分界线昏线:自西向东由昼半球变为夜半球的分界线2、地方时(1)回忆 纬线: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东西经划分: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东西半球划分:西经20°—东经160°为东半球,其余为西半球(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同一经度处地方时一样[思考] 东边比西边地方时要早,15°相差一个小时,即1°相差4分钟。我国最东端约在东经135°,最西端约在东经73°,当最东端地方时为12时,最西端地方时是几时?(7时52分)(3)时区和区时(20页图1-3-8,时区的划分)①每隔经度15°划一个时区,共24个时区,每个时区以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的时间,即区时②中时区以0°经线作为中央经线,中时区的区时为0°经线的地方时③中时区以东、以西各分12个时区,东、西十二区合二为一[计算]① 经度判时区某地所在时区=某地经度/15 余数〉7.5,则+1余数≤7.5,舍去若是东经则为东时区,若是西经则为西时区。例:东经40°(东三区),西经31°(西二区)②中央经线度数=15°×时区序号,西时区为西经,东时区为东经。例:东八区:15°×8=120°,即东经120°。③时区范围:中央经线度数±7.5例:东八区范围:东经112.5°~东经127.5°,东西十二区范围:东经172.5°~西经172.5°④已知一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有两种方法:用下面的公式计算,直接用20页图数不过国际日期变更线:B地区时=A地区时±两地时区差 ①±号:东加西减(B位于A东,则+)②时区差:同减异加(AB均为东或西时区则大—小,若一东一西,则两个时区数相加)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180°经线),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加一天。例:东八区时间为5月1日8时35分,问西九区是什么时间?(4月30日15时35分)⑤常用时区:北京、山东(东八区)、伦敦(中时区)、纽约、华盛顿(西五区)、悉尼(东十区)、乌鲁木齐(东六区)、东京(东九区)(3)各国实际使用的时间中国“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120°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一个时区采用同一时间北京地方时:116°E经线的地方时 地方时:经度不同而不同例:(1)北京时间正午12时,天安门上游人看太阳在哪个方向?(东南)(2)我国新疆、西藏学生为什么上午10点才去上学?(东六区,时间比北京时间晚2时)3、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地转偏向力:因地球自转而导致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偏转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4、地球形状的形成:赤道略凸,两极稍扁[练习](1)判断某地地方时①昼半球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是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是24时或0时。②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③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与直射点所在经线相对的经线(同一经线圈的另一半)的地方时为午夜0时。(2)判断日出、日落时刻①某地的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某地的日落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②在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即6时日出,18时日落,赤道上全年为6时日出,18时日落。(3)日期范围的确定:180°和0时所在经线是地球上两个不同日期的分界线0时经线以东为今日,以西为昨日,180°经线以西为今日,以东为昨日当二者重合时,全球处于同一天四、自转与公转共同产生的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1)某地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示意图白昼,角>0° 昼半球上,角>0°晚上,角<0° 夜半球上,角<0°早晨和黄昏,角=0° 晨昏线上,角=0°(2)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90°,距离直射点所在的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反之,越小。只有南北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高度角可以达到90°。(3)两分两至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节气 直射点位置 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分布 达全年最大值处 达全年最小值处春秋分日 赤道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赤道 ——夏至日 北回归线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南半球冬至日 南回归线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北半球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昼弧所跨经度越大,则昼越长,夜弧所跨经度越大,则夜越长。(1)昼夜等长 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2)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天数越多(3)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昼夜长短状况(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好相反)日期 太阳直射点 昼夜长短 北极夏半年(春分-秋分) 北半球 昼>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北极点周围极昼冬半年(秋分-春分) 南半球 昼<夜,纬度越高,昼越短 北极点周围极夜夏至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以北极昼冬至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以北极夜两分 赤道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3、季节更替(1)季节更替的纬度差异地区 昼夜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角 季节更替特点赤道 变化不大 数值大,变化小 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中纬地区 变化大 变化大 季节更替明显极地等高纬地区 变化最大,有极昼和极夜 数值小,变化大 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2)四季 形成原因: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含义:夏(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短),太阳高度角最大(小)的季节划分:我国以四立为起点,欧美以两分两至为起点划分,气象统计:12、1、2为冬季4、五带的划分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类型 传播速度 媒介特征纵波(P波) 较快 可以在固、液、气中传播横波(S波) 较慢 只可通过固体传播1、地震波2、内部圈层结构:自上而下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以莫霍面为界地壳:厚度不一,大洋较薄,大陆较厚(平均厚度为17千米)地幔:分为上地幔(17-1000千米)和下地幔(1000-2900千米)以古登堡面为界地核:分为内地核(固态)和外地核(熔融状态)[思考]软流层:上地幔上部,熔融状态,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岩石圈:地壳+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1、大气圈(1)组成成分干洁空气 氮气(78%):含量最大,生命体的基本成分氧气(21%):第二大气体,维持生命活动的成分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光和所用,地面保温水汽:成云致雨的原料固体杂质:降水的凝结核(2)垂直分层厚度 直接热源 温度变化 大气运动 天气现象,与人类关系高层大气 平流层顶-3000km—— 随高度升高先降低后升高 先垂直运动后向外散逸 电离层,无线电通讯,航天飞行平流层 对流层顶-50、55km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 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上热下冷,大气稳定,水平运动 航空飞行对流层 低纬17-18km中纬12km高纬8-9km 地面 每上升100m,温度下降0.6℃ 上冷下热,对流显著 最密切,天气现象,集中了大部分大气、水气和杂质[思考]对流层厚度分布规律:纬度:低纬〉中纬〉高纬;季节:夏季〉春秋〉冬季2、水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3、生物圈 不单独占有空间,分别存在于整个水圈、大气圈下层和地壳表层最活跃的圈层

3. 高中地理的第一次月考考什么

多看地图册,,才学1个月的月考嘛`文字知识点不会太多
数字要记得多,其他的知识专点不会有属`
空间想象力不够,就会觉得地理难,掌握基本知识你空间想象力强,只要听了课,把知识点的数字记准90+分是没问题
我高中上地理最强,上课还常睡觉,不过就是喜欢看地图册和书上的图片每次都考个70-80,不睡觉可能可以到95
秘诀嘛`没别的,对图的认识和理解还有联想,这些你认为可以,及格是觉得没问题拉``

4. 高一 地理 第一次月考没考及格 考了46分老师让写反思 500字左右 不会写 求大家帮忙

时间如流水般淌过,转眼间考试也已结束,试卷也发下来了.望着试卷上的分数,我惊讶了.因为这并不是我真正想要的分数.为什么我不能考得再高一些呢!于是,我开始自我检查.
我平时不上课不认真,地理竟然还没及格,为此,我想出了几个办法.1)在做题前,时刻要记得还有个"";2)解答题时,不要急于下笔,要先在草稿纸上列出这道题的主要步骤,然后按照步骤一步步做下来,不忽略每一个细节,尽量把每一道题都答得完整漂亮;3)平时多做一些不同类型的题,这样就会对大多数题型熟悉,拿到试卷心中就有把握;4)适当做一些计算方面的练习,让自己不在计算方面失分.我想如果我能做到我以上提到的这几眯,我一定能把考试中的失误降到最低.因此,我一定会尽力做到以上几点的.
但我想仅靠以上几点还是不够的,我还就该拥有几点科学应试技巧.于是,我根据我自己的实际情况想出了几点.第一点:拿到考卷后,应把考卷整体审视一遍,看一看哪些题比较容易,哪些题比较难.第二点:先从简单的题做起,把那些好拿的分数全部拿过来.第三点:如果有选择题不会,乱蒙也要写上一个.因为如果你写了你就有的机会,总比没有机会好.第四点:遇到难题,实在写不出来的话,就过.不要死死地盯着那道题,而忽略了别的题.第五点:考完后,认真地检查,看看自己有没有把题目看错或抄错.
在下一次考试中,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

5. 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月考详细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会考说明:说出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太阳系概况。(Ⅰ)说明地球是太阳是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Ⅱ)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___系 ___系 ___系 ___系 河外星 系 其他恒星系统 其他行星 1、 太阳系:1) 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2) 距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写出八大行星的名称: (星)_(星)_(球)_(星),_(星)_(星), (王星) (王星)。3) 八颗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 、 、 巨 行 星: 、 远日行星: 、 2、 地球:1) 普通性: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显眼。2) 特殊性:存在生命: 日地距离适中——__(1 5℃ ) 自身物质条件 体积质量适中——__(N、O)存在生命的条件 液态水的生成 宇宙环境 稳定的光照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练习题:1、图1中包括的天体系统有A.一级 B.二级 图北京2009会考说明P11C.三级 D.四级2、在太阳系中,有关地球的特殊性的正确叙述:A.既有自转又有公转 B. 体积在八大行星中最小C.唯一有高级生命的行星 D.质量在八大行星中最大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会考说明: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Ⅰ)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Ⅱ)1、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 层)、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 层) 地球 的影响:黑子与降水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 的影响:耀斑爆发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甚至中断 地球 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出现极光现象 产生自然灾害:地球上的水旱灾害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部分能量的直接和间接来源,如煤、石油。2)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练习题:1、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是A.重力势能 B.生物能 C.太阳辐射 D.风能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A.诱发地震和潮汐 B.产生磁暴和极光C.诱发海啸和台风 D. 干扰电离层和无线电长波通讯3、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是A.耀斑、日冕 B.黑子、耀斑 C.黑子、磁暴 D.耀斑、磁暴

6. 山东来的试卷高一第一次月考地理。谁有

您好,自瑙夊

7. 地理必修一第一次月考范围

这个问题太笼统啦,各校进度不同啊,按照惯例,必修一第一章需要讲一个月左右,所以,地理必修一第一次月考会以第一章内容为主。

8. 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所用到的公式

中央经线的经来度:15°×n (自n为所求的时区数,比如东一区,那么东一区的中央经线为15°×1=15°)
昼长=昼弧/15°(小时)=日出时间-日落时间=(日落-12)×2=(12-日出) ×2
确定日出、日落时间
日出时间=晨线与纬线圈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12-昼长/2
日落时间=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12+昼长/2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