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地理信息系统
㈠ 必修三地理
C不属于区位因素
㈡ 马斌的承担过的教学科研学术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1)马斌,解建仓等.国家计委项目,南水北调工程仿真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项目编号:计农经2000—1859号),12万,2001.6~2002.5。2)马斌,解建仓等.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构件技术的水资源调度管理(项目编号:2002E.31),5万,2003.1~2004.123)解建仓,马斌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中间件系统服务平台的水资源调度管理模式研究.(项目编号:50279041)2003.1~2005.12。4)李占斌,马斌等.国家重大项目,西气东输生态环境恢复监督. 2003.7~2005.6。5)解建仓,马斌等.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项目,面向水利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应用服务器中间件及其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中的应用.(项目编号:2002AA113150),2002.5~2004.126)主持宝泉抽水蓄能电站施工仿真优化研究,水科院,5万.2006.1-07.127)主持偏桥水电站厂房后山坡稳定分析及其对厂房结构影响研究,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西北院,15万,2006.7-2007.78)主持陕西榆林经济开发区供水工程水资源论证,陕西榆林市政府12万2004.1-06.129)主持广东揭阳江河堤围防潮防讯工程建设管理,广东揭阳市政府100万,2001.10-2010.1210)主持校基金项目水资源调度管理中间件技术应用研究西安理工大学,4.5万05.5~07.1211)主持黄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项目茹河流域固原项目区竣工验收资料编制.黄委会、宁夏水保局,4万07.4~08.1212)主持国家扶贫宁夏重大工程项目.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管理.宁夏建设管理局,49万,07.5~08.1213)主持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技术资料数据库研发.宁夏水利厅.28万,2006.1~08.1214)主持东雷抽黄灌溉工程技术数据库研发.陕西省建设管理局.39.6万,2008.8~09.1215)主持李家河水库移民规划研究.38.6万,西安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1~2010.1216)主持涧峪水库绿色水源工程策划研究.16万,渭南市涧峪水库工程建设管理局2009.1~2010.1217)主持西安临潼国家旅游度假区防洪规划.22万,西安市水利水电土木建筑设计研究院2010.3~2011.1218)主持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移民实物指标数据库建立及管理系统研发. 110万,陕西省水利厅. 2010.7~2012.1219)主持黑河金盆水库后续移民实物指标调查及搬迁安置规划方案报告编制50万西安市水利局.2010.7-2011.720)主持宋寨、冯家沟等六水库除险加固优化设计15万西安市水利规划勘测设计院2011.10-2012.1221)主持西安市第一次水利普查数据分析研编及方案设计88万西安市水利普查办2010.12-2012.1022)主持西安市引湑济黑调水工程文档资料数据库研发15万西安市水务局2011.1-2012.12
㈢ 扬州新的行政区划如何划定谁知道啊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种用于采集、存储、管理、处理、检索、分析和表达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合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为土地利用、资源评价与管理、环境监测、交通运输、经济建设、城市规划以及政府部门行政管理提供新的知识和管理决策服务。
世界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GIS的建设。顺应时代潮流,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扬州市的空间地理信息分布状况数字化,并覆盖全扬州行政区(包括各县市区),为扬州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为社会、经济的管理和发展服务是势在必行。
一、全扬州行政区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扬州早在02年就启动了覆盖中心城规划区549平方公里范围的航空摄影和数字化测绘,测量范围东起廖家沟,西至火车站一线,南起长江边,北至西北绕城,建成了扬州市GIS共享平台,数据图层涉及影像、水系、房屋、城管等126层,目前,我市GIS共享平台一期、二期已顺利完成,形成的数据成果为全市30个部门60多个项目提供数据服务。各县市区基础地形测绘数据相对滞后,在开展二次土地调查时,展开了关于土地管理、水利等方面的应用。江都、仪征等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城区都进行了1:500的地形数据测量,农村地区也拥有1:5000及1:10000的地形数据。宝应等县在进行南水北调工程等项目时也进行了1:5000以上比例尺的地形数据测量,但都没有建成全县(市)的GIS共享平台。
二、扬州城区GIS平台的建设模式和经验为系统覆盖全扬州行政区奠定了基础
2002年,扬州市政府与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申报国家863/GIS课题,扬州成为全国700多个中小城市中唯一一个承担GIS公共平台的应用示范城市,其示范成果指导全国中小城市GIS应用建设。现已完成中心城规划区549平方公里1:2000、市区210平方公里1:500的空间数据及专题属性数据的获取,全面完成数据测绘生产、数据建模入库工作,GIS平台数据层从原先的十多层扩充到包括影像、水系、房屋、植被、环卫、公共设施、城管等共126层,近500GB数据量。目前全市共有30多个部门,60多个项目使用统一的GIS平台数据,为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些成功建设模式和经验为GIS平台在其他县市区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三、数字城管等基于GIS平台的应用系统的推广应用为系统覆盖全扬州行政区提供了契机
2005年7月,我市被建设部列为全国首批10个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区),数字城管系统依托地理信息系统(GIS共享)平台,采用网格化管理方式,创新了一条具有扬州特色的中小城市数字化管理的新路子,形成“扬州模式”在全国推广。07年3月,全省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会议在扬州召开,时任江苏省副省长的仇和同志要求,到“十一五”期末,全省65个中小城市必须全面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各地要将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经费分年度列入财政预算,积极筹措资金,确保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需要。全省所有城市要在2009年前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我们相信随着数字化城管系统等一批基于GIS平台的信息化系统在扬州各个县(市)的推广应用,必然会促进地理信息系统在各个县市区的建设。
四、地理信息需求和应用的不断扩大必将促进系统建设在扬州的全覆盖
目前,GIS已成为IT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GIS已广泛应用于国土、规划、应急指挥、环保、地下管网、国防、航天等领域,随着卫星导航(GPS)的应用,GIS进入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供电、城市管理、大众交通、政府决策、公共服务等领域。对政府应用而言,GIS已成为电子政务资源管理的支撑性平台,也为电子政务的应用提供了可视化的工具,成为电子政务的应用和决策平台。对公众应用而言,近几年地理信息技术成为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以及位置服务等诸多方面的基础支撑手段。并呈现出大众化、普及化特点,如掌上电子地图信息服务提供各种街道图、风景路线图等,车载导航电子、房地产信息查询、交通线路查询,社区信息查询,网上购物,网上旅游等地理信息服务方式与百姓需求正同比增长。电子地图、卫星导航、遥感影像,这些地理信息产业链上的新生事物正在创造奇迹,效益已经显现。随着这些基于GIS的需求和应用的加大,建立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来满足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大势所趋。
五、关于在全扬州行政区加快建设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议和措施
1、按照统一标准、规划要求,实现GIS的共建共享
各级领导要加大对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视力度。市信息办将依据扬州市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数据规范,结合各县(市)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扬州市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统一标准规范》,各县(市)按照全市GIS平台统一标准规范的要求,统一规划和实施。建成的各县(市)地理信息系统要能与扬州市级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无缝衔接。由于GIS系统的应用涉及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为避免重复建设,可由当地信息办或测绘主管部门牵头,针对当地部门的应用需求展开调研,制定本县(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实施方案,各数据需求部门都使用该统一的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对国土、建设、规划等部门的专有业务数据,采取相应机制实现共享,避免系统的重复建设和形成信息孤岛、促进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2、落实资金投入,逐步实施GIS建设
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涉及到遥感、测绘、计算机等方面,需要投入很大的资金用于系统建设。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道路的扩建,房屋的拆迁和新建,地形地貌变化快,如不进行地形的及时修测,就会造成GIS平台数据陈旧,不能有效的发挥应用的作用,因此每年都必须投入一笔资金进行地形修测。所以,各县(市)财政要安排一笔经费用于GIS平台的建设中的航(卫)片拍摄或购买、测绘、入库、开发系统等费用,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系统的修测和维护。各县(市)可根据自身的财政实力,有条件的可一次性将水系、道路、房屋、公共设施、电力设施等要素采集完成,经济实力较弱的县(市)可先进行道路、房屋等基本要素的采集,等条件允许时或有需求时再采集其他要素。
3、开展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建设一支本地化的GIS人才队伍。
扬州市区的地理信息系统建设通过与中科院遥感所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已经积累了好多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各县(市)的GIS建设可继续借鉴扬州GIS模式,借智借力,开展与这些科研院所的合作。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依托专业公司、科研院所、高校,采用联合培养、按需培养等多种模式,完善以地理信息系统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建设一支本地化的GIS人才队伍,促进本地GIS应用的后续发展。
㈣ 南水北调工程2014年建设目标:中线如期通水,东线运行平稳.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位置与分布】(1)
(1)秦岭与淮河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显著的差异.
(2)长江主要流经半湿润、湿润地区,降水丰富,汛期较长;干流主要位于亚热带,无结冰期;中下游流经长江中下游平原,含沙量小.
(3)我国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具有显著的不均衡性,具体表现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我国南部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0%,其径流量却占全国总径流量的80%以上;北部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但不足全国总径流量的20%,西北干旱地区缺水尤为严重.
(4)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资源的调出区,该地区洪涝灾害频繁多发.防治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的主要对策是植树种草、退耕还林种草、退田还湖,兴修水利工程,建立洪水预警系统等.
(5)生活中在节约用水方面可以做的意义的事有刷牙时或淋浴中抹香皂时,关上水龙头.洗碗筷时,把水龙头关掉.不过量使用清洁剂.淘米洗菜的水用来浇花和冲厕所等.
故答案为:(1)
(3)南方地区水资源多,耕地少.北方地区水资源少,耕地多,水土资源配合不协调;
(4)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资源的调出区,该地区洪涝灾害频繁多发.防治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的主要对策是植树种草、退耕还林种草、退田还湖,兴修水利工程,建立洪水预警系统等;
(5)生活中在节约用水方面可以做的意义的事有刷牙时或淋浴中抹香皂时,关上水龙头.洗碗筷时,把水龙头关掉.不过量使用清洁剂.淘米洗菜的水用来浇花和冲厕所等.
㈤ 南水北调引起的环境问题
(1)采用CSTR模型、EFDC和WASP二维动态湖泊模型对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水质进行了全线动态预测;通过南水北调沿线污染源变化趋势及调水河道水质变化趋势的相关性分析论证了南水北调东线治污规划目标的可达性。(2)以沿线四大湖泊水生态现在调查评价为重点,全面调查评价了南水北调输水线路上河道和湖泊的水生生态系统结构情况,并以Landsat-TM影像数据为基础数据,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手段,对南水北调沿线及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及覆盖情况进行研究。(3)采用遥感解译等科学方法全面、细致地研究了工程施工和运行对区域生态系统的恢复稳定性和阻抗稳定性的影响,对生物量的影响,对各种敏感生态目标的影响等。(4)采用地下水非稳定运动的数学模型和GMS数值方法软件对南水北调输水河道、湖泊以及蓄水水库的地下水变化趋势进行了全面预测。(5)采用地下水非稳定运动的数学模型和溶质运移模型对南水北调截污导流工程与地下水环境的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通过建立土壤重金属累积预测模型对山东省南水北调截污回用工程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通过潜水蒸发模型、有效降雨模型、水量平衡模型和周年土壤盐分运动模型的建立及综合计算,全面预测了山东省南水北调截污回用工程区域土壤盐渍化动态变化趋势。(6)以钉螺的北移扩散为重点,采用钉螺生态学、钉螺水体动力学、流行病学、GIS技术,以及有关数学模型等理论和技术,开展南水北调东线对血吸虫传播影响研究,并对钉螺扩散、北移的可能情况提出防制对策,提出河道硬化措施预防血吸虫北移和护散。(7)提出南水北调东线污染控制措施、水质保护措施、污染联防措施、污染事故防范和应急措施;提出南水北调东线衬砌、铺膜、清污轮灌等涝渍、盐渍化防治措施;提出南水北调东线生态环境防护、削减、补偿和鱼类增殖放流措施。成果的先进性:该成果应用地下水非稳定运动的数学模型和GMS数值方法,首次对南水北调东线调水工程对沿线及受水区域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了定量预测;首次采用钉螺生态学、钉螺水体动力学、GIS技术等方法综合、深入的研究跨流域调水对血吸虫的扩散影响问题。经济和社会效益:成果提出的血吸虫病防控、调水水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水文地质灾害防治、移民环境保护等多项环保对策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方案设计、工程建设环境管理方面得到了充分的采纳与应用。
㈥ 谁有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报告
走近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的“窗口”
记者胡其峰
--------------------------------------------------------------------------------
在普通人眼里,“基础地理信息”这个词似乎和国家建设和百姓的生活内容离得很远,其实并非如此。12月28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迎来了自己10周岁的生日,记者也有机会亲身感受她长期以来默默无闻、却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主任陈军教授用4句话概括了中心10年来承担的责任:提供国家基础地理信息及服务的“总窗口”、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节点”、完成国家应急服务任务的综合队、测绘工程建设和国际合作的国家队。
让国家重大决策更加“精准”
“基础地理信息”对国家建设的意义何在?在中心听到的几件事让记者恍然大悟。
中心专题应用部的高级工程师季晓燕告诉记者,在中国工程院受国务院委托、组织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等重大咨询项目中,中心充分利用直观的可视化数字地图、三维模型等表达的多种地理信息,对地形地貌、湖泊演变、调水工程淹没损失、调水路线等方面进行空间分析,为全国水资源规划布局提供了科学、翔实的决策依据,并开拓了国家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为国家宏观管理与重大战略服务的应用模式。
中心副主任李伟建介绍说,中心充分利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相关技术,向财政部提供的全国财政补偿分析所需的地理影响调节系数,被用于制定全国汽车燃油税征收办法和卫生事业费补偿政策,提高了国家财政分析决策的水平与效率。
中心工程师许礼林告诉记者,在我国公安边防边境管理、国家防汛调度信息化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线路分析等诸多领域,“基础地理信息”及相关技术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使许多国家重大决策更加“精准化”。
“基础地理信息”就在你我身边
“基础地理信息”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有联系吗?记者得到的答案同样是肯定的。
在抗击2003年肆虐的“非典”疫情战斗中,中心充分发挥在地理信息数据及技术方面的优势,组织技术力量建立了“‘非典’疫情查询检索系统”,提供给中央进行辅助决策和快速指挥。“在突发性灾难面前,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技术所发挥的作用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陈军主任说。
目前,城市的智能交通、旅游、监控、车载导航等对地理信息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中心开发的180多个城市框架电子地图数据,被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建设、居民生活的各方面。中心办公室副主任殷海荣说,这些在城市功能规划、环保、智能交通等方面有着诸多应用。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故宫》开篇的动画里,华北平原古老河道的效果,就是将华北平原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和卫星影像数据叠加后,再经三维制作呈现真实而古老的效果。
“持续更新”是生命力
记者了解到,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1985年12月成立后,围绕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这个目标,建设和维护了国家级大地数据库、遥感影像数据库、地图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四个数据库和测绘档案资料馆及其业务运行系统。10年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个多尺度、多种类、多时态、不断动态更新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已初具规模。
谈到中心未来的发展,陈军主任提到最多的是“持续更新”这个词。他说,“更新”是“基础地理信息”的生命力所在,目前信息更新与服务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加快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步伐,努力开拓灵活、便捷、多样化的基础地理信息及技术服务,提高基础测绘保障能力和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水平已是迫在眉睫,这也是测绘事业发展、特别是基础测绘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㈦ 基于GIS的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
一、达曲库区地质背景
为综合评价工程区滑坡的危险性,选取达曲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GIS技术对该区域的滑坡进行危险性评价。主要思路是通过对已查明的滑坡的统计分析建立研究区的危险性分析指标体系和信息量模型,然后运用GIS技术实现研究区的危险性分区。达曲为雅砻江的一级支流鲜水河的支流,是一期工程输水线路的起始调水河流,研究范围如图10-1所示。达曲曲折多弯,在然充乡上游的亚隆塘自西北流入库区,流至然充寺附近向南偏转为SSE向,在夺多村流出库区。库区河谷海拔一般为3580~3700m,相对高差为400~900m,属于轻微—中等切割的高山区。两岸山脊多呈浑圆状,两岸岸坡基本对称,坡度一般在20°~40°之间。区内植被发育,两岸山坡多被灌木、树木及草皮覆盖,基岩露头少。
区内出露地层有三叠系和第四系。其中以三叠系分布面积最大,为一套非稳定型复理石碎屑岩建造,遭受区域低级变质作用,形成区域变质岩,其变质程度很低,原岩结构、构造等特征保留完好。主要出露上三叠统的杂谷脑组(T3z)、侏倭组(T3zw)、两河口组(T3lh)。第四系沉积物的成因类型主要有冲积、洪积、残坡积等,其中以冲积为主,主要沿达曲沟谷及其支流呈带状分布。
达曲库区处于巴颜喀拉褶皱带的中巴颜喀拉断褶带,区内褶皱构造比较发育,主要沿NWW向展布,一般形成复式背斜或向斜。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相伴产出,褶皱的完整性多被破坏,形成断层—褶皱的构造组合样式。根据库区内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含水介质特征,可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型。第四系主要分布于河谷中,是库区第四系孔隙水主要分布区。基岩裂隙水分布于断层、裂隙及风化带内,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排泄于沟谷及河流内。库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多为无色、无臭、无味、清澈透明的淡水。水质类型以HCO3-Ca型为主,局部为HCO3-Ca·Mg及HCO3-K+Na·Ca型;pH值在7.08~7.65之间,属弱碱性水;多属软水或极软水,少数属微硬水。按照环境水对混凝土腐蚀性的判别标准,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地质灾害研究
含量小于250mg/L,对混凝土无结晶性侵蚀;侵蚀性CO2含量均小于15mg/L,对混凝土无分解性侵蚀。综上所述,库区水质较好,对混凝土均无腐蚀性。二、滑坡灾害危险性分析基本思路
在收集大量的基础地质环境资料前提下,通过建立合适的分析指标体系,运用恰当的数学分析模型,对工程区进行滑坡灾害危险性等级划分,即危险性分区。基于GIS的滑坡灾害危险性分析,将运用的数学模型渗透于各个操作方法中,后面的章节将详细介绍危险性分析的步骤。
图10-1 达曲流域工程地质示意图
1.影响因素选取
工程区影响因素的选取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通过资料、现场调查后大概确定滑坡灾害的影响因素。滑坡灾害影响因素的选取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主要是针对工程区的实际情况确定。本书选取滑坡灾害危险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貌条件(坡度、相对高程)、地质构造(距断层距离)、地层组合、水的影响(距水系距离),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1)影响滑坡的基本因素为地貌条件、地质构造、地层组合;(2)诱发因素为水的影响。由于工程区的降雨资料以及人类工程活动资料无法获取,所以就不在分析范围之内,这两种因素对工程区的滑坡灾害危险性没有大的影响,是因为工程区的范围内降雨量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时工程区处于高山峡谷段,目前人类工程活动影响较小。
2.工程区影响因素分级
影响因素分级的目的是确立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体现层次性。一般分为3级:一级指标是分类指标;二级指标为结构指标;三级指标为判别指标。这里选取的影响因素只有5个,所以对影响因素的分级进行简化,考虑两个分级指标,即一级指标为结构指标,分别为地形坡度、相对高程、地层组合、距断层距离、距水系距离;二级指标为判别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进一步细化。地形坡度分为≤25°,25°~30°,30°~45°,≥45°四类;相对高程分为≤3700m,3700~3900m,≥3900m三类;地层组合分为T3zw1,T3zw2,其他三类;距断层距离分为≤50m,50~200m,200~500m,≥500m四类;距水系距离分为≤50m,50~150m,150~300m,≥300m四类。
通过以上分析,建立了工程区滑坡灾害危险性分析的指标体系,如表10-3所示。
表10-3 滑坡灾害危险性分析指标体系
三、基于GIS的危险性分析模型
1.危险性分析模型的建立
一般情况下,由于作用于滑坡灾害的因素很多,相应的因素组合状态也特别多,样本统计数量往往受到限制,所以采取信息量方法来评价滑坡危险性。采用的信息量模型为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地质灾害研究
式中:I为预测区某单元信息量预测值;Ii为因素Xi对地质灾害所提供的信息量;Si为因素Xi所占单元总面积;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地质灾害研究
为因素Xi单元中发生地质灾害的单元面积之和;A为区域内单元总面积;A0为已经发生地质灾害的单元面积之和。基于GIS的危险性分析对工程区的划分采用大小相同的单元栅格,所以上式中的单元面积就可能转化成以单元个数计算。
2.信息量表达式的计算
在影响因素图层栅格化和滑坡灾害点样本的分析过程中,应用GIS统计功能,获取每个影响因素判别指标的单元个数,代入信息量模型式10-5,计算得到单元j的信息量表达式为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地质灾害研究
当j中含有变量i时,Xji=1,否则Xji=0。(i=1,2,…,18)
表10-4为信息量计算表。可以看出,变量X1,X4,X7,X10,X18对滑坡灾害的危险性没有贡献,属于不相关因素,所以参与计算的变量为13个。
表10-4 信息量计算表
四、危险性分区及结果分析
1.单因素危险性分析
利用建立的各个影响因素栅格化数据图层和信息量的数学模型,对工程区滑坡灾害的单因素危险性分析如下:
(1)地形坡度
工程区地形坡度影响因素分为≤25°,25°~30°,30°~45°,≥45°四个范围。地形坡度≤25°的栅格单元个数为30350个,占工程区面积的43%;地形坡度25°~30°的栅格单元个数为15521个,占工程区面积的22%;地形坡度30°~45°的栅格单元个数为22868个,占工程区面积的33%;地形坡度≥45°的栅格单元个数为1321个,占工程区面积的2%(图10-2)。根据信息量模型的计算结果,地形坡度因素对滑坡灾害危险性的贡献大小依次为30°~45°,25°~30°。≤25°,≥45°的坡度范围无贡献。
(2)相对高程
工程区相对高程影响因素分为≤3700m,3700~3900m,≥3900m三个范围。相对高程≤3700m的栅格单元个数为2494个,占工程区面积的4%;相对高程3700~3900m的栅格单元个数为13033个,占工程区面积的19%;相对高程≥3900m的栅格单元个数为54053个,占工程区面积的77%(图10-3)。根据信息量模型的计算结果,相对高程因素对滑坡灾害危险性的贡献大小依次为≤3700m,3700~3900m。≥3900m的相对高程范围无贡献。
图10-2 坡度分区栅格统计图
图10-3 相对高程栅格统计图
(3)地层组合
工程区地层组合影响因素分为T3zw1,T3zw2,其他三类。地层为T3zw1的栅格单元个数为24793个,占工程区面积的35%;地层为T3zw2的栅格单元个数为33179个,占工程区面积的48%;地层为其他的栅格单元个数为12250个,占工程区面积的17%。根据信息量模型的计算结果,地层组合因素对滑坡灾害危险性的贡献大小依次为T3zw1,T3zw2。其他类型的地层无贡献。结果见图10-4。
(4)距断层距离
工程区距断层距离影响因素分为≤100m,100~200m,200~500m,≥500m四个范围。距断层距离≤100m的栅格单元个数为1887个,占工程区面积的3%;距断层距离100~200m的栅格单元个数为5979个,占工程区面积的9%;距断层距离200~500m的栅格单元个数为8290个,占工程区面积的12%;距断层距离≥500m的栅格单元个数为54066个,占工程区面积的76%(图10-5)。根据信息量模型的计算结果,距断层距离因素对滑坡灾害危险性的贡献大小依次为≤100m,100~200m,200~500m,≥500m。
图10-4 地层组合栅格统计图
图10-5 距断层距离栅格统计图
图10-6 距水系距离栅格统计图
(5)距水系距离工程区距水系距离影响因素分为≤50m,50~150m,150~300m,≥300m四个范围。距水系距离≤50m的栅格单元个数为2131个,占工程区面积的3%;距水系距离50~150m的栅格单元个数为3549个,占工程区面积的5%;距水系距离150~300m的栅格单元个数为5851个,占工程区面积的8%;距水系距离≥300m的栅格单元个数为58691个,占工程区面积的84%。根据信息量模型的计算结果,距水系距离因素对滑坡灾害危险性的贡献大小依次为≤50m,50~150m,150~300m。≥300m的距水系距离范围无贡献,结果见图10-6。
2.多因素叠加危险性分析
(1)危险性区划范围界定
多因素叠加危险性分析的信息量值范围为-1.17~3.64,为了确定危险性分析的区划范围,统计了以0.5为步长的信息量值与栅格单元个数、累计栅格单元个数的分布曲线如图10-7,图10-8,对比可以发现在-0.16,0.34,0.84左右曲线出现较明显的拐点,结合库区的工程地质情况,以及ArcGIS Desktop重分类的几种方法对比分析,将工程区危险性划分为稳定区、低危险区、中危险区、高危险区4个级别,信息量值的大小范围为-1.17~-0.16,-0.16~0.34,0.34~1.34,1.34~3.64。
(2)危险性区划图生成
通过对滑坡灾害的多因素叠加栅格图层的重分类,生成了危险性区划图。重分类就是将栅格图层按照区划范围分为-1.17~-0.16(稳定区),-0.16~0.34(低危险区),0.34~1.34(中危险区),1.34~3.64(高危险区)4类,分别赋予值1,2,3,4代表。即在GIS中,属性值为1的栅格代表的是稳定区的所有栅格;属性值为2的栅格代表的是低危险区的所有栅格;属性值为3的栅格代表的是中危险区的所有栅格;属性值为4的栅格代表的是高危险区的所有栅格。据此生成滑坡灾害危险性区划图(图10-9)。
(3)危险性结果分析
工程区危险性区划分为稳定区、低危险区、中危险区、高危险区4个级别。稳定区的栅格单元个数为21846个,占工程区面积的31%;低危险区的栅格单元个数为28864个,占工程区面积的42%;中危险区的栅格单元个数为14135个,占工程区面积的20%;高危险区的栅格单元个数为4650个,占工程区面积的7%(图10-10)。
图10-7 信息量值与栅格单元个数分布图
图10-8 信息量值与累计栅格单元个数分布图
工程区稳定区、低危险区在3种类型的地层中均存在,距水系、断层的距离较远,基本没有滑坡灾害的孕育发生或偶有小规模的滑坡灾害,是稳定性相对较好的地段;中危险区发育在距水系、断层距离较近的斜坡地段,稳定性较差,在这些地段进行工程建设,要考虑对滑坡灾害进行有效防治;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河流库岸两侧的斜坡地段,工程区已查明的滑坡大多数都发育在这些区域,主要是松散堆积、崩积物质组成的滑坡体。这些区域有可能发生比较大的滑坡灾害或滑坡灾害发生的频率较高。
图10-9 达曲流域滑坡灾害危险性区划图
图10-10 达曲流域滑坡灾害危险性分区栅格统计图
㈧ 南农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生侧重点是啥呀
主要是侧重地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态适宜、农地利用之类的研究,比如以下是帮你查内的一些南农容的这个专业的研究生发表的文章,你看了就知道了:
GIS&GPS技术在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水产种质资源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国内基于GIS的土地评价研究进展
基于GIS和模型的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基于GIS的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
国内基于GIS的土地评价研究进展
基于生长模型与GIS的小麦生产力预测技术研究
基于GIS的我国农产品价格的区域差异和空间分区
基于遗传算法和GIS的县域水田种植制度空间布局优化
㈨ 求地理必修3复习资料(详细)
实在搞不清楚,你们的地理必修3是那个版本的?我见到的必修三目录是这样的!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问题研究 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林为例
问题研究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第二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问题研究 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问题研究 我的家乡怎样发展
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问题研究 南水北调怎么调
主要地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图例
针对这个,把我的复习资料发给你,希望对你有帮助!
地理必修三 复习提纲
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异:
①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1、对农业:长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长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对商业:长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
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遥感:RS,主要是获取,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1、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最重要)→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
2、特点和优点: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全球定位系统:GPS,主要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1、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2、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1、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2、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我国西北地区:
1、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2、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
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3、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塔里木盆地南缘, 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内蒙古东南部, 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
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森林分布:
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相逢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亚马孙开发计划:
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移民亚马孙平原 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雨林的保护:
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三、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两类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能源基地建设:
扩大煤炭开采量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 煤—焦—化 煤—铁—钢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提高煤的利用技术;调整产业结构;“三废”的治理
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黄河——长江文明;印度河——恒河文明
田纳西河:
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护: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流域的综合开发:
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
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
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四、区域经济发展
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社会、经济条件: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工促农牧
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
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三山脉三平原: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
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第二阶段:1990年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问题与对策: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产业结构调整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加强规划与管理
“城中村”:
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五、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西气东输:
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和酸雨)
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四大气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产业转移: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市场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欧、北美是日本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20世纪末,东亚和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大而成为日本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并成为日本企业主要投资地区。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如日本;
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