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产业结构失衡
A. 什么叫产业失衡
于是也是做政经的么···
同求···
我是把它当一样来做的···
产业失衡包括产业结构失衡,此外还有地域失衡等。
B. 产业结构不平衡在我国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A 农业相对落后
D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E 基础工业落后
产业结构不合理
(1)农业基础薄弱,劳动生产率低。
A、农业生产的技术基础薄弱。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但我国目前农业生产仍然以手工工具为主。
B、农业的水利设施基础薄弱。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但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被严重忽视,农业的抗灾能力底。
C、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D、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的商品率底。
(2)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不高。
A、基础工业落后于加工工业。能源和原材料严重短缺,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一些企业因原材料缺乏而开工不足;
B、加工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结构的升级缓慢,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不够,造成工业产业结构的变动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产品过剩与短缺并存。例如,我国是一个钢铁大国,钢产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但并不是钢铁强国,许多高级钢材如汽车、飞机等专用钢材严重依赖进口。许多产业一般产品过剩与高技术产品短缺并存。
C、工业集中度不够,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经济效益不高。1998年,我国520户国家重点企业年销售收入之和为3100亿美元,仅相当于当时世界500强前两名(美国通用汽车、德国戴姆斯-克莱斯勒)年销售收入之和的98%;我国现有汽车工业有120多家企业,1999年产量仅为185万辆,只相当于国外一个中等汽车公司的产量。
(3)第三产业滞后。表现为“两个偏低、一个不合理”:A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偏低。目前,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这个比重在60-80%,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35%,而我国2000年这一比重仅为33.2%(英克尔斯现代化标准是45%以上)。
B、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偏低。1999年是26。9%,而发达国家一般在70%以上。
C、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保险等新兴产业为主,而我国则仍然以传统的商业、交通运输业
C. 地勘单位产业结构失衡的根源
我国地质勘查单位(以下简称地勘单位)是在高度集中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讲,是用行政手段配置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各级地勘单位做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从总体来看,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其根源就在于生产经营结构严重失衡。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配置的地质勘查生产能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适应了。其中最不适应的是矿产地质勘查,而矿产地质勘查占用的生产能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占全部地质勘查生产能力的90%。所以它的不适应,直接影响了整个地质行业。
上述情况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因为:①矿产资源勘查由市场配置后,将从根本上避免找“呆”矿的现象。因为在盈利机制推动下,很难想象会有投资者愿把资金投入到现阶段无法开发利用的矿产勘查上。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受种种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却往往出现这种情况;②由市场配置矿产资源勘查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任何一个矿产资源勘查的投资者,由于受利润机制的驱动,必然要把投入产出效益放在首位。因此,在勘查程度上将不会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一味求深求精求全。也就是说,无需把整个矿区都搞清楚,并且按比例提交不同级别的储量,而是把首采区搞清楚就可以了;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了节省交易费用,并尽可能减少不确定因素,在矿产勘查开发中,矿业部门实行探采结合的体制将是顺理成章的;④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特别是当国外的矿产资源比国内的丰度好、价格便宜时更是如此,这样国内矿产资源勘查的需求,与计划经济时期比较也将减少;⑤从地质条件上讲,找矿的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表现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找矿的潜力越来越小,这样原来配置在这些地区的矿产地质勘查生产能力,几乎都成为剩余。
由上述5个原因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用行政方法配置的地质勘查生产能力,全国78万专业地质勘查大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来配置,就不需要那么多了。当然,地质勘查产业本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可以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引发一些新的地质勘查需求,但是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无论如何也需要不了如此庞大的地质勘查大军。这就是结构问题的症结所在。
概括地说,地勘单位的结构失衡有如下特点:
(1)生产经营结构失衡的幅度大,即地质勘查原有的生产能力,大约有80%左右需要调整,这是其他任何行业和企业所少见的。
(2)多数地勘单位生产经营结构调整,是产业结构调整,而非产品结构调整,这就使需要调整的生产要素的面非常宽,不仅生产设备、生产场所需要改变,而且原材料、劳动技能都需要改变。
(3)许多地勘单位结构调整已经取得的成就很不稳定。
首先,许多单位还有30%左右的生产能力处于闲置状态,具体表现在待岗人员上。而且这个待岗人数,基本上是在没有减员增效的情况下统计的,如果进一步实行减员增效,待岗人数还要增加。
其次,已经转产的人员,有许多尚不够稳定。比如工勘业,有些单位手段单一、设备老化、技术落后,随时有被挤出市场的可能,而且它本身也面临着向路桥等基础工程调整的形势;矿业多数处于收购地方矿产品阶段,真正搞长远矿山基建的还为数不多;多种经营点多面宽,缺少竞争能力。所以,多数地勘单位调整生产经营结构的任务还相当艰巨。这也反映了解决结构性问题具有长期性和整体性,必须将其纳入各单位的发展战略来抓。
所谓长期性是指解决结构性问题涉及到国家的产业政策、省市的地区布局、市场需求的选择、资金的筹措、人员的培训等方面,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特别是在当前整个经济处于买方市场的形势下,调整产业结构难度更大,没有长期打算难以奏效。
所谓整体性是指结构性问题,涉及到整个地勘行业,不像经营性问题那样只限于具体单位。这就使在产业方向选择中,不仅受到原产业单位的抵制,而且在新进入单位之间也相互争夺,这也增加了结构调整的难度。
总之,必须充分认识地勘单位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从而把它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来抓,作为各级领导班子最重要的决策来抓,并抓出成效。
D. 根据本讲属于经济结构失衡表现的是什么
经济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需求结构失衡。
二是产业结构失衡。
三是市场竞争结构失衡。
四是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失衡。
E. 我国产业结构总体上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我国当前总体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有:
1.三个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失衡,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偏低。 第一产业比重偏高,高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不仅高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而且高于工业发达国家;
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大大低于同等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
2.第一产业效率仍然很低。自动化程度低,基础不稳定,生产方式落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抗灾能力下降,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粮食生产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
3.受传统因素和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第二产业结构失衡的现象依然没有改观
: 高能耗、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加工业务对我国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 基础产业成瓶颈,制造业比重偏高,轻纺工业生产严重过剩,加工业小规模低水平重复建设,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不相称。
4.第三产业全面落后的状况依然没有明显改观。从产业角度看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一直较高,经济发展主要靠第二产业在拉动。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有较大的增长,但是,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对经济的增长的贡献率没有保持上升态势,尤其在2007—2008
年之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说明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我国尚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如邮电、通讯)和新兴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等)自然发育不足。
F. 地理题。优化产业结构跟调整产业结构是一个概念吗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称为经济结构,如果比例失衡,那就要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有些地方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
G. 产业失衡什么意思
产业失衡应该是包含产业结构失衡的!产业失衡是个宏观的概念!产业机构是这个宏观概念中的一个子概念
H. 结构性失衡的定义是什么
结构性失衡定义
是指国内经济、产业结构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而发生的国际版收支权失衡。结构性失衡通常反映在贸易账户或经常账户上。
结构性失衡的特征
第一, 在世界市场需求变化后,因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动的滞后和困难所引起。
第二,一国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产品出口需求的收入弹性低(卖的都是必需品,别的国家收入降低时需求还稳定,但一旦别的国家经济增长后需求就大幅下降),或者虽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高但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低所引起的失衡。
结构性不平衡的对策
在治标方面:一方面可以通过官方储备的融资来进行数量上的弥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本币的升贬值来进行价格上的调整;
治本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逐步培养国内经济对汇率变动的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性,使市场化的汇率真正具备根据世界市场需求变化来调整国内经济结构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