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西周墓葬的地理位置

西周墓葬的地理位置

发布时间: 2021-02-22 21:09:09

① 周朝的皇陵都在什么地方

周陵位于咸阳市北郊的渭城区周陵镇,镇因陵得名。 据陵内碑文可考,周陵是文武成康四王之陵及周公太公墓,是陕西省人民政府1956年8月公布的陕西省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风雨侵袭,周陵现遗存有文王坊、献殿、东配殿、西配殿、周文王陵、周武王陵,保存完好的四十余通历代帝王祭祀周陵的碑石。陵园以东有周公墓、姜太公墓、周毕公墓、鲁公伯禽墓,形成西周墓葬群。
东周建都洛阳,历24王,共515年。周王陵分周山、王城、金村三个陵区,其中金村陵区即位于孟津县平乐镇境内金村、翟泉一带。 金村位于汉魏故城北端,南临伊洛平原,北有邙山屏障,《水经注》记:“翟泉在洛阳东北,周之墓地,悼王葬景王于翟泉,今洛阳太包中大冢是也。”太包位于汉魏故城东北角,1962年,考古工作者钻探一座长19米,宽14米,深12米的大墓,墓道长达60米,大墓周围又有20余座大小墓葬、车马坑等,这座大墓可能是周景王墓。《水经注.洛水》有记:“洛水有东北经三王陵东北出。”清王先谦《合校水经注》载:“三王或言周景王、悼王、敬王也......,悼、敬二王与景王俱葬于此,故世以三王名陵。”史书有记周威烈王陵也在金村一带。1928年,金村发现周代大墓8座,被盗掘出数以千计的金银器、青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加拿大怀履光、日本梅原末治分别将所盗文物编入《洛阳金村古墓聚英》二书。 金村周王陵出土文物之丰,大多精美富丽,形制特殊,堪称绝无仅有,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② 西周墓葬随葬品位置

身上的饰品在身上,大件的东西一般都在二层台上!也就是墓室上方头部上面约五六十公分高的土台上面!

③ 大河口西周墓地的地理位置

大河口西周墓地位于翼城县城以东约6公里处,处于一片两河交汇形成的三角洲版高地上。墓地四周除了西权北部与西侧台地相接外,皆为沟壑地貌,浍河干流和支流分别萦绕墓地西南两侧流过,地势为北高南低的向阳缓坡。其北部为太岳山余脉和尚公德山(又名二峰山),东南为太行山余脉翔山,西部为凸起的丘陵山地,西南为冲积平原。在墓地的周围发现了几处不同时期的遗址,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墓地西南方的浍河东岸台地上,西周遗址位于墓地西南约0.5公里处,东周和汉代遗址分布于墓地东北、东侧和西南方台地上,墓地范围内也包含有数十座东周窖穴遗存。

④ 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商周西周墓葬遗址

西周墓葬

西周墓葬,公元前11世纪周灭商起,至前770年平王东迁止,习称西周。现今发掘的西周墓葬总数已近2000座,主要分布在陕西省西安、扶风、岐山、宝鸡,河南省洛阳、浚县,北京市昌平、房山以及长江下游地区。这些墓葬集中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年代、不同阶级和阶层在埋葬制度上的特点。

西周墓葬的大量发现和发掘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在此以前,只在河南浚县辛村(见辛村卫国墓地)和陕西宝鸡斗鸡台墓地做过发掘。后者是最早发现的一处包含有灭商以前周人墓葬的墓地。50年代以来发现的重要西周墓地有西安附近丰镐遗址中的张家坡西周墓地,周原遗址中的西周墓,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北京的琉璃河燕国墓地和白浮西周墓,以及安徽屯溪西周墓和江苏句容、溧水、金坛等地的西周墓等。与上述重要发现同时,对西周墓葬的研究也有很大的进展。在墓葬分期方面已建立起相当可靠的年代序列。在丧葬礼制方面也开始了深入的探讨,关于用鼎制度的研究就是最显著的实例之一。

分区和特征 西周墓葬可大体划分为2个区域:即中原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两者在墓葬形制和随葬品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前者为土坑竖穴墓,随葬陶器、青铜礼器等;后者为土墩墓,随葬有大量的原始瓷器(见商周原始瓷器)。但中原地区的西周墓也有种种差异。在墓葬形制方面,有的是因墓主人地位较高而采用一条或两条墓道的大墓;有的则采用独特的殉葬礼俗,如宝鸡茹家庄?伯墓一椁二室的埋葬方式。在随葬品方面,有些墓葬也各有自己的特色,如昌平白浮西周墓随葬有鹰首剑等北方式兵器,而洛阳庞家沟西周墓则随葬有各种原始瓷器。

⑤ 西周墓葬的青铜器在墓葬哪个位置

有很多啊,有名点的有大河口西周墓。以下是相关资料
大河口西周墓地位内于山西翼城,占容地面积约4万余平方米,有墓葬千余座。考古工作者在对墓地进行的发掘中,不仅首次发现了漆木俑、原始瓷器等国宝,而且首次发现西周时期三足铜盂、三足鼎式簋等珍稀青铜器,个别墓葬甚至发现有金器。大河口西周墓地的发现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器用制度和族群融合等历史和考古问题等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入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⑥ 横水西周墓地的简介:

性质:历史遗迹
:


地理位置:横水西周墓地位于山西运城市绛县横水镇北。 墓主人头向西,仰身直肢,双手交叠置于小腹上,随葬有大量玉饰,头两侧是耳饰玦和束发的玉箍及带圆堵头的饰发小玉串饰,嘴里有大量玉口?,项上有玉蚕料管项饰1组,左右肩及胸两侧有5组骨牌联珠串饰组佩,胸正中是3组玉璜玛瑙管组佩,胸到小腹上是2组柄形器。手中有握玉。外棺东端的棺椁之间有3个殉人,以苇席裹包。 随葬车马器放置在二层台及椁盖板上,有车軎、车辖、銮铃、马镳、当卢、节约等。陶器、漆木器、青铜礼器,放置在外棺与椁之间,在椁室内外棺南侧西段,放在一个东西向的架子上,架子有6—7层,30余件陶器在最上面,有鬲、高圈足簋、大口尊、三足瓮、圈足瓮、浅盘豆等;其次是漆器;下部的4层是铜礼器,有鼎5、簋5、?、鬲、盂、盘2、盉2、提梁壶、贯耳壶、觯、甬钟5,共25件,其中8件有铭文;另有漆木器豆、壶、盒、几案俎等。
M2方向与M1一致。墓口(含墓道)东西长22.3、西宽3.74、东宽2.84米。斜坡形墓道长16.8米,除西端外,越往东越外扩,墓道入墓室处,北侧外扩0.4、南侧0.52、深距现存墓口6.7、距墓底7.7、总深14.4米,填土经过夯打。
墓室口小底大,在与墓道底平时,长5.74米;墓底长6.16、宽3.8米。四壁靠近椁室处,涂抹一层青灰泥,高1.8米。葬具为一椁两棺。椁室呈“Ⅱ”字形,长4.1、宽3.14、高2.27米。椁盖上西部有一车,车轮及车厢放在椁与西壁之间的1.33米的二层台上,车辕和衡在已倒塌的椁室内。外棺在椁室内偏东南,外棺内正中靠西置内棺。
墓主人头向西,俯身直肢葬。头下为玉覆面,颈戴玉五联璜串饰及腹下部,口含玉块,玉璧随葬于头顶下,玉柄形器随葬腹下、盆骨下,右腹部有玉管,腹两侧各有铜环,另有骨牌饰、贝串饰等。棺椁间有4个殉人,东北角2个,西南角和西北角各一。 棺椁间还放置着大量的随葬品,西侧除一件陶鬲外,主要为铜礼、乐器,自南向北分别为:铜盘、铜鼎2、铜盉、铜铲、玉圭、铜簋、铜爵、铜觚、铜尊、铜片饰、蚌泡、漆器、铜甬钟5、铜车軎、蚌泡16、铜?、铜卣等。西南角清理出一大薄片状铜饰,估计是挂在棺前的“?”一类的东西。
北侧自东部2具殉人下及以西部分主要是铜车马器,分别为:马头饰、当卢、马镳、车辖、车軎、銮铃、环、铃、斧、节约、饰件、车轭及铜戈、骨镳、骨束腰形饰、木饰件、铜鼎等。
这2座墓葬出土器物与西周中期的晋侯墓地M91、M92一组,组合与形制接近,时代也不会有很大的距离。M2墓主人为男性,铜器上有“?伯”为自己做器的铭文;M1是女性,在4件铜器上有“?伯乍毕姬宝旅鼎(盘、簋、)”,是?伯为其夫人做器。但M1较M2墓道长,墓圹大而深,椁室用材讲究,椁内布置华丽,随葬品丰厚,随葬品等级高。M2墓主人为附身葬及两座均有殉人的葬俗,为同期墓葬中所少见。
这组墓葬之南不远处为M3,是一座大型长方形土圹竖穴墓,屡遭盗掘。
《礼记》记载的“荒帷”,在M1中被成功地清理出,为本次发掘的最重要的收获,也是我国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墓内装饰图案实物,对西周时期晋南方国和埋葬制度研究,意义重大。

⑦ 古墓的地理位置有什么要求

古代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依附、顺应关系,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与自然息息相通,必须和谐相处,人脱离了自然就会出现问题。人们在对自然的总结中产生了的风水思想,“入土为安”、“天人合一”是这一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 “葬”字,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观念:死后入土,上面覆以植物。今天可以在很多墓地看到,祭奠活动后人们把鲜花洒落在墓碑上或在墓碑周围种花植树,“葬”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仍然延续。

当代人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购屋置地之前要选位置,看周边,那么应该为故去的人选择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呢?尤其是当前墓地以公墓的形式集中安置,许多人心中希望为逝去亲人选择一块风水好的福地的心愿能实现多少呢?

依山傍水的原则

依山傍水,青山绿水是人们普遍向往的优美环境,也是好墓地的基本原则,反映在风水学说里的就是“山主人丁水主财”,意思就是择山,可以令后世人丁兴旺;择水,可以令财源滚滚。石为山之骨,水为山之血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是生命之源,山有了水才有了生命,没有水的山就仿佛没有灵魂,所以风水有言:有山无水休寻地,未看山时先看水。由此可见,“山主人丁水主财”是考察墓地风水最简要亦是最精辟的总结。一些注重理气的风水理论讲求藏风聚气,所谓:“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葬书》)认为水面越大,聚气越厚,财富也就越厚。

前朝后靠左右抱的原则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恐怕是人们在墓地听到比较多的话,这是风水对墓地的周边地形的总结,实际上就是四面环山,中间是一个宽敞的盆地,风水所讲的“穴”就在这个盆地里,四面的山风水上叫做“砂”。这个地形在前面说到的“ 葬”字上也有体现,就是葬字下面的“廾”(发音拱),意思是双手捧着,双手并在一起捧着,形成了一个中间凹陷的穴窝,古人认为这就是一个好的葬地,所以说葬字本身就体现了古人的殡葬观。

屈曲蜿蜒的原则

过去的四合院,寺庙,对着大门都有影壁,现代人装修的时候也比较重视玄关的设计,影壁和玄关都是应风水而产生的,而不单单是为了好看漂亮。它们的作用就是避免直通,阻挡正面冲撞而来的煞气。墓地如何挡住煞气呢,风水原理主张“直则冲”、“曲则顺”,道路要屈曲,山水要蜿蜒,就是弯弯曲曲。曲径通幽不仅有风水所讲的实际效果,而且还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如江南的园林建筑.

明堂开阔的原则

古代有人出了名、当了官或者发了财,人们往往会议论这个人祖坟的风水,称之为:地灵人杰。风水认为明堂开阔有利于孕育人材,发展事业,因此既要“登山看水口”,还要“入穴看明堂”,明堂是指墓穴前面要有一片广阔平整的地方,明堂开阔,生机勃勃,才能前途无量。反之,墓地不宜设在窄小局限的山谷。

回归自然的原则

现在的城市规划里,墓地离城市越来越远。为什么不离城市近一点呢,去扫墓祭奠还方便,岂不更人性化?包裹在高楼大厦中间岂不更现代?在这里,阴宅的风水与阳宅恰恰相反,都市人主张人车合一、人机(计算机)合一、工作第一、效率第一,墓地则讲求自然第一,天人合一。

上风上水的原则

墓地也讲究“上风上水”,北京上风上水的方向是西北,所以明十三陵就坐落于北京西北的昌平区。西北是根据北京的中轴线确定的,这条中轴线北起鼓楼,经过故宫博物院、前门,南至永定门,中心点就是故宫,也称紫禁城。

综上所述,风水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择吉避凶,这与办丧事选墓地希望让逝者安息,生者安心的出发点是一致的。至于风水是否会福荫子孙,人旺业兴,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择一块吉壤福地,总不会错的。据说大名鼎鼎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超级富豪比尔 ·盖茨在选择建筑设计和住宅的时候都会参考风水的因素。

中国很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与风水是分不开的,北京城就是一座地地道道的风水之城,所以要了解风水,不能不来北京,阳宅不能不看紫禁城,阴宅不能不看十三陵.

概括地讲:山川有灵无主,尸骨有主无灵。若把有主无灵的尸骨葬到相当好的有灵无主的山川上去,则可使无灵的尸骨有了灵气,无主的山川有了主人。这在“风水”学上叫“理气”。理气好对后人会有极大的福荫,财、丁、贵、寿均可于此而出。
《易经?系辞》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远古时代殡葬极为简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死者的埋葬问题,逐渐发展成为一件大事。今日保存下来的许多重要文物古迹,不少就是坟墓的遗迹遗物,如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就是四五千年前埃及法老的陵墓。中国至春秋时代时,孔子大力提倡“孝道”,厚葬之风日盛,历代不衰,并逐渐形成一套隆重复杂的祭祀礼仪制度和墓葬制度,以及种种讲究。于是,坟墓被认为是安葬祖宗及父母之首邱,上可尽送终之孝,下以为启后之谋。所以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对坟墓的安置均格外重视。而作为为人择地卜葬的堪舆家(风水师),更以阴宅为先务之急。

风水理论认为,祖墓的风水,会影响后人的命运;而一国之君陵墓的风水,则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历代的皇家陵寝都十分重视选择陵穴,以图皇权永固。皇陵一般都位于京师附近,如西周、秦、汉、隋唐均以长安为京师,故此这五个朝代的皇陵大多集中于长安附近;而元、明、清三代均以北京为京师,所以这三代的皇陵皆位于北京附近。

⑧ 周朝皇帝的陵墓在哪里

据《周易》、《汉书》记载,周朝王陵不封不树,即:地面上没有明显痕迹,也没有栽种树木,这给考古工作者带来了诸多困难。
清乾隆年间,时任陕西巡抚的毕沅经过考证,曾对周原境内(今陕西宝鸡扶风县与歧山县交界处的北部)相传的周文王姬昌、武王姬发、成王姬诵、康王姬钊和附近的穆王姬满、宣王姬静及周公姬旦、太公望、鲁公伯禽等人的墓葬逐一树碑立记,但经后人考证多有异议。
解放后,考古部门经过多次勘探试掘,在周原境内发现大批西周墓葬,但大多是中小型长方形竖穴墓。作为周王朝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宗庙所在地,周原应有王陵,但多年考古没有重大发现。
2004年2月,有关部门对周原遗址进行普查时,在周公庙风景区发现一处两周时期最高等级的大型墓葬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周公庙地区进行了大规模调查、钻探,共发现9座4条墓道大墓,4座3条墓道大墓,还发现车马坑13处。许多专家判定9座4条墓道大墓和4座3条墓道大墓应是周代王陵。因为只有周王,才能享受到这么多条墓道。甚至认为这里要么是西周13个王,要么是周公旦及其子孙。也有专家认为这些带4条墓道的墓葬规模普遍偏小,不大可能是王陵。尽管意见不统一,但这毕竟为寻找西周王陵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⑨ 中原西周墓陪葬品排放位置

西周墓葬,公元前11世纪周灭商起,至前770年平王东迁止,习称西周。现今发掘的西周墓葬总数已近2000座,主要分布在陕西省西安、扶风、岐山、宝鸡,河南省洛阳、浚县,北京市昌平、房山以及长江下游地区。这些墓葬集中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年代、不同阶级和阶层在埋葬制度上的特点。

发现和研究 西周墓葬的大量发现和发掘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在此以前,只在河南浚县辛村(见辛村卫国墓地)和陕西宝鸡斗鸡台墓地做过发掘。后者是最早发现的一处包含有灭商以前周人墓葬的墓地。50年代以来发现的重要西周墓地有西安附近丰镐遗址中的张家坡西周墓地,周原遗址中的西周墓,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北京的琉璃河燕国墓地和白浮西周墓,以及安徽屯溪西周墓和江苏句容、溧水、金坛等地的西周墓等。与上述重要发现同时,对西周墓葬的研究也有很大的进展。在墓葬分期方面已建立起相当可靠的年代序列。在丧葬礼制方面也开始了深入的探讨,关于用鼎制度的研究就是最显著的实例之一。

分区和特征 西周墓葬可大体划分为2个区域:即中原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两者在墓葬形制和随葬品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前者为土坑竖穴墓,随葬陶器、青铜礼器等;后者为土墩墓,随葬有大量的原始瓷器(见商周原始瓷器)。但中原地区的西周墓也有种种差异。在墓葬形制方面,有的是因墓主人地位较高而采用一条或两条墓道的大墓;有的则采用独特的殉葬礼俗,如宝鸡茹家庄?伯墓一椁二室的埋葬方式。在随葬品方面,有些墓葬也各有自己的特色,如昌平白浮西周墓随葬有鹰首剑等北方式兵器,而洛阳庞家沟西周墓则随葬有各种原始瓷器。

墓葬形制 中原地区的西周墓盛行土坑竖穴墓。小型墓有墓室而无墓道。大型墓都有1条或2条墓道,但尚未发现商代王陵那样的有4条墓道的陵墓。 在浚县辛村和北京琉璃河都曾发现过有 2条墓道的大型土坑竖穴墓。这类墓都有宽大的墓室,墓室的南北两端各有1条墓道,南墓道较长,都是斜坡状的,北墓道略短,也有筑成台阶的。辛村1号墓墓室长10.6米,宽9米,连墓道通长56.9 米。墓主大概是诸侯一类的人物。大型墓中级别略低的只有1条墓道,洛阳东郊和宝鸡茹家庄都有发现。洛阳东郊发现的大型墓,墓道作曲尺形,在西周墓中是很少见的,宝鸡茹家庄的两座单墓道的大型墓,根据出土青铜礼器上的铭文,可以确认墓主人是?伯和他的夫人井姬。中小型墓则以墓室的大小以及随葬器物的多寡来区分。不少西周墓在墓底中央都挖1个“腰坑”,坑内埋1条狗。葬具大都为木质棺椁。木椁一般都在墓底架两根枕木,再在枕木上纵铺方木构成椁底,椁室四壁用榫卯结构的方木垒成,其上横铺方木为椁盖,棺木置于椁室之中。大型墓往往有数重棺椁,中型墓多为1棺1椁,小型墓多为有棺无椁,也有少数小型墓不见棺木痕迹。

长江下游地区的土墩墓不挖墓穴,只在平地堆土起坟埋葬。屯溪的土墩墓,系先在平地上用河卵石铺出与墓室相当的范围,其上放置各式随葬器物,然后堆筑封土。句容、金坛、溧水发现的土墩墓,多数不用卵石铺垫,因而也没有明确的墓室范围。有的一墩一墓,有的一墩多墓,墓内都没有发现葬具和尸骨的痕迹。

葬俗 葬式一般为仰身直肢,也有俯身葬,极个别的为屈肢葬。头向不固定。除宝鸡茹家庄的?伯墓外,绝大多数是单人葬。

西周墓葬往往以人殉葬,少者1人,多至7人。殉葬人大都放在二层台上,有的还有葬具。北京琉璃河的大型墓中没有发现殉葬人,而在多座中型墓中则发现有殉葬人。可见是否用人殉葬并不完全取决于墓的大小或墓主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在张家坡已发掘的三、四百座中、小型墓葬中,发现有殉葬人的约占7%,都是西周早期墓葬,而这里的西周晚期墓中却不见有用人殉葬的现象,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

随葬品 西周墓葬的随葬品主要有陶器、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玉石装饰品、原始瓷器和漆器等。大型墓和一部分中型墓的随葬品很丰富,有制作精致的成套青铜礼器,器形有鼎、鬲、甗、?、?、觚、爵、觯、尊、卣、壶、蓥、盘、匜等。其组合以鼎、?为核心,用鼎的多寡标志着墓主人社会地位的高下。早期的铜礼器在器形和纹饰上同商代晚期没有多大差别,西周晚期酒器类大大减少,食器类数量增加,鼎、?的器形和纹饰也有较大的变化。长安普渡村发现的穆王时期的墓葬中还发现有3枚一套的编钟。小型墓则多随葬陶器,器形有鬲、罐、簋、尊、壶、豆、盂等。西周早晚期墓葬在随葬陶器的组合与器形上都有较明显的区别。

南方土墩墓中的青铜礼器,往往富有地方特征,如鼎的三足外撇呈尖锥状,器物也往往两两成对。此外,还有一些用途不明的器形,如江苏丹徒烟墩山出土的一对角形器和屯溪出土的一对五柱形器。这一地区的墓中通常随葬较多的原始瓷器,器类、器形变化也较多。中原地区的西周墓中虽也有随葬原始瓷器的,但数量很少,器形也较单一,多为豆形器。出土的玉石装饰品有壁、琮、圭、璋、柄形饰以及鱼、龙、鸟、兽等动物雕像,还有玛瑙、琉璃串珠等饰物。在琉璃河等地还出土有西周时代的漆器,但大都朽没,仅存痕迹,可以复原器形的有豆、觚、俎、罍等。(见彩图)

车马坑 大型墓和一部分中型墓往往附有车马坑、一般是在主墓的附近另行挖坑埋葬车马,少者1车2马,多者可达十多辆车和数十匹马。埋葬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整车埋葬,驭马卧于车辕两侧,另一种是将车子拆卸成零部件散放在坑内,马的排列也不整齐。也有将车拆散放在主墓内,而另行挖坑葬入马匹的。车马坑内多有车马饰物,有的车马坑保存较好,痕迹清楚。因此,可以根据这些资料复原西周时期车马的形制和辔饰。

分期和年代 西周墓葬,包括灭商以前的周人墓葬,大体上可划分为3个时期:第一期是灭商前的周墓,即所谓先周墓葬。现已发掘的这种墓葬都是小型墓,大都随葬1件陶鬲,或1鬲1罐,极少有青铜礼器。鬲多作高领袋足,这种鬲被认为是先周时期的典型器物。第二期为西周早期,所出的青铜礼器器形和商代晚期的相似。随葬陶器的组合主要为鬲、簋、罐。年代上起自西周初年,下限约在穆王时期。第三期为西周晚期,所出青铜礼器如鼎、?在器形、花纹上有显著的变化,觚、爵、尊、卣等酒器几乎绝迹,出现?、壶、盘、匜等新的器形。随葬陶器组合为鬲、豆、盂、罐。盂是典型的晚期器物,其他如鬲、罐、豆在器形上也有所变化。年代约自穆王以后到西周末年。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