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的地理知识
① 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图以及16个地理要素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阿拉伯语撒哈拉意即“大荒漠”。位于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以南(约北纬35°线),约北纬14°线(250毫米等雨量线)以北,西起大西洋海岸,东到红海之滨。横贯非洲大陆北部,东西长达5600公里,南北宽约1600公里,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32%。
撒哈拉沙漠干旱地貌类型多种多样。由石漠(岩漠)、砾漠和沙漠组成。石漠多分布在撒哈拉中部和东部地势较高的地区,尼罗河以东的努比亚沙漠主要也是石漠。砾漠多见于石漠与沙漠之间,主要分布在利比亚沙漠的石质地区、阿特拉斯山、库西山等山前冲积扇地带。沙漠的面积最为广阔,除少数较高的山地、高原外,到处都有大面积分布。
著名的有利比亚沙漠、赖卜亚奈沙漠、奥巴里沙漠、阿尔及利亚的东部大沙漠和西部大沙漠、舍什沙漠、朱夫沙漠、阿瓦纳沙漠、比尔马沙漠等。面积较大的称为“沙海”,沙海由复杂而有规则的大小沙丘排列而成,形态复杂多样,有高大的固定沙丘,有较低的流动沙丘,还有大面积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主要分布在偏南靠近草原地带和大西洋沿岸地带。从利比亚往西直到阿尔及利亚的西部是流沙区。流动沙丘顺风向不断移动。在撒哈拉沙漠曾观测到流动沙丘一年移动9米的记录。
撒哈拉地区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以阿拉伯人为主,其次是柏柏尔人等。居民和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尼罗河谷地和绿洲,部分以游牧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沙漠中陆续发现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铀、铁、锰、磷酸盐等矿。随着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采,改变了该地区一些国家的经济面貌,如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已成为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尼日尔成为著名产铀国。沙漠中也出现了公路网、航空线和新的居民点。
撒哈拉沙漠气候炎热干燥。然而,令人迷惑不懈的是:在这极端干旱缺水、土地龟裂、植物稀少的矿地,竟然曾经有过繁荣昌盛的远古文明。沙漠上许多绮丽多姿的大型壁画,就是这远古文明的结晶。
1850年,德国探险家巴尔斯来到撒哈拉沙漠进行考察,无意中发现岩壁上刻有驼鸟、水牛及各式各样的人物像。1933年,法国骑兵队来到撒哈拉沙漠,偶然在沙漠中部塔西利台、恩阿哲尔高原上发现了长达数公里的壁画群,全绘在受水侵蚀而形成的岩阴上,五颜六色,色彩雅致、调和,刻画出了远古人们生活的情景。
壁画群中动物形象颇多,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动物受惊后四蹄腾空、势若飞行、到处狂奔的紧张场面,形象栩栩如生,创作技艺非常卓越,可以与同时代的任何国家杰出的壁画艺术作品相媲美。从这些动物图像可以相当可靠地推想出古代撒哈拉地区的自然面貌。如一些壁画上有有划着独木舟捕猎河马,这说明撒哈拉曾有过水流不绝的江河。
人们不仅对这些壁画的绘制年代难以稽考,而且对壁画中那些奇怪形状的形象也茫然无知,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谜。
② 撒哈拉沙漠的气候条件以及特殊的地理现象
撒哈拉沙漠气候由信风带的南北转换所控制,常出现许多极端。它有世界上最高的蒸发率,并且有一连好几年没降雨的最大面积纪录。气温在海拔高的地方可达到霜冻和冰冻地步,而在海拔低处可有世界上最热的天气。 撒哈拉沙漠由两种气候情势所主宰︰北部是干旱副热带气候,南部是干旱热带气候。干旱副热带气候的特征是每年和每日的气温变化幅度大,冷至凉爽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季至最高的降水量。年平均日气温的年幅度约20℃(68℉)。平均冬季气温为13℃(55℉)。夏季极热。利比亚的阿济济耶(Al-Aziziyah)最高气温曾达到创纪录的58℃(136℉)。年降水量为76公釐(3吋),虽然降雨变化极大,多数降水发生在12~3月期间。另一降水高潮是8月,以雷暴形式为其特征。这种暴雨可导致巨大的暴洪冲入无降雨现象的区域。干旱热带气候的特征是随太阳的位置有一个很强的年气温周期;温和干旱的冬季和炎热干旱的季节之后有个反覆多变夏雨。撒哈拉沙漠干旱热带区域年平均日温差为17.5℃(31.5℉)。最冷月份平均温度与北部副热带地区基本相同,但是日温差没有那麼大。春末夏初很热,50℃(122℉)的高温并不稀罕。虽然干旱热带山丘的降水量全年都很小,低地的夏季一次雨量可达最高。在北部,这类降雨多数都是以雷暴方式发生。年降水量平均约125公釐(5吋),中部山丘有时降雪。沙漠西边缘的冷加那利洋流降低了气温,从而减少了对流雨,但湿度加大还时而出现雾。撒哈拉沙漠南部的冬季是吹哈麦丹风期,这是带沙和其他小尘粒的干燥东北风。
③ 撒哈拉沙漠,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属于什么地形地貌,有什么特点等信息
撒哈拉抄沙漠是世界上除南极洲之外最大的荒漠,位于非洲北部北到地中海,南到苏丹草原。位于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以南(约北纬35°线),约北纬14°线(250毫米等雨量线)以北。
撒哈拉沙漠主要的地形特色包括︰浅而季节性泛滥的盆地和大绿洲洼地,高地多石,山脉陡峭,以及遍布沙滩、沙丘和沙海。
沙漠中最高点为3,415米(11,204英尺)的库西(Koussi)山顶,位于查德境内的提贝斯提山脉;最低点为海平面下133米(436英尺),在埃及的盖塔拉洼地(Qattara Depression)。
④ 以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为例,简要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
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由其中心向四周为热带沙漠--热带草原,生长耐旱植物,
⑤ 结合地理知识,可做简图,说明撒哈拉沙漠,苏德沼泽地对其周边国家产生的影响
亚马孙雨林成因: 1、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多雨;内 2、亚马孙平原西部为山地,南容北为高原,东部面向大西洋,东北信风携带的湿润水汽可以长驱直入,并受地形影响形成地形雨; 3、受赤道暖流影响,增温增湿(这一条与大气环流无关,但可做参考)。撒哈拉沙漠成因: 1、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全年炎热干燥; 2、受从陆地上吹来的东北信风的影响,加剧干旱。(希望能帮到你~)
⑥ 撒哈拉沙漠降雪的地理原因(用高中必修一的地理知识。。。)
注:近期撒哈拉降雪中心主要位于阿尔及利亚的艾因塞夫拉。
1.太阳直射南半球内,北半球进入冬半年,气容温偏低;
2.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西风携带大西洋水汽影响该地;
3.艾因塞夫拉地处阿特拉斯山脉,海拔较高(1000米左右),冬半年加之高海拔利于降雪的形成;
4.受全球气候异常影响。
⑦ 撒哈拉沙漠的形成地理原因是什么
1 位于北回归线两侧,受副高控制范围广;
2 东北信风从亚欧大陆吹来,使其更干燥内;
3 西岸有寒流经容过,降温减湿;
4 海岸线平直,东部有高原阻隔,海洋水汽难以深入;
5 地形单一,地势起伏小,使气候类型单一
⑧ 高考地理暑假知识点复习:撒哈拉沙漠为什么成
1、北非位于北回归线两侧,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干热的下沉气流,且非洲大陆内南窄北宽,受副热带高容压带控制的范围大,干热面积广.
2、北非与亚洲大陆紧邻,东北信风从东部陆地吹来,不易形成降水,使北非更加干燥.
3、北非海岸线平直,东侧有埃塞俄比亚高原,对湿润气流起阻挡作用,使广大内陆地区受不到海洋的影响.
4、北非西岸有加那利寒流经过,对西部沿海地区起到降温减湿作用,使沙漠逼近西海岸.
5、北非地形单一,地势平坦,起伏不大,气候单一,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地区.
⑨ 撒哈拉沙漠的形成地理原因
概况
撒哈拉沙漠西至大西洋沿岸,北界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东抵红海,南达苏丹和尼日尔河河谷。其最高点在提贝斯提高原的库西山,海拔 3,415米。撒哈拉沙漠可分为三部分:西撒哈拉、中部高原山地〈包括阿尔及利亚的阿哈加尔高原,尼日尔的艾尔高原和乍得的提贝斯提高原〉、东部最荒凉,是特内雷沙漠和利比亚沙漠。
撒哈拉沙漠间隔非洲大陆为两部分,北非和南部的黑非洲,两者的气候和文化截然不同。沙漠南部边缘是半干旱的热带稀树草原,阿拉伯语称之“萨赫勒”。其南部分雨水充沛,植物繁茂,阿拉伯语称为“苏丹”,意为黑非洲。
人类于50万年前,就生活在撒哈拉沙漠边缘。上一个冰河时期,它还不是沙漠,气候类似现今东非。约有3万幅古代岩画在撒哈拉沙漠被发现,其中约一半在阿尔及利亚南部的恩阿杰尔高原,描绘的都是河流中的动物,如鳄鱼等。另外还发现恐龙的化石。公元前3000年之后,撒哈拉沙漠则已几无大面积的植被地带,除了尼罗河谷和散布沙漠中的绿洲。
现有约 250 万人生活于撒哈拉范围内,主要在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属于阿拉伯语系的如柏柏尔人、图阿雷格人、撒哈威人和摩尔人;黑人种族如图布人、努比亚人、萨哈威人和卡努里人。撒哈拉最大城市为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较重要城市如阿尔及利亚的塔曼腊塞特、马里的廷巴克图、尼日尔的阿加德兹、利比亚的加特和乍得的法雅。
撒哈拉沙漠卫星照片
[编辑] 历史
依据撒哈拉沙漠里的岩画内容,可划分它们为几个时期:
[编辑] 史前时期
史前时期在始新世的前后。撒哈拉当时并未很干燥,而是广阔的河流冲积平原。这阶段没有发现人类活动迹象,因此取名史前,并非当时有岩画图像。
[编辑] 水牛时期
水牛时期 约从3万5千年前至公元前8000年左右。其岩画主要在阿尔及利亚东南部、乍得和利比亚。它们约画于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8000年之间,使用目前已在当地绝迹的动物奶汁混合颜料画在岩石上。这些动物包括水牛、象、河马和犀牛。画中人物经常戴着圆型盔帽,使用棍棒、斧头、弓箭,并投掷棍棒击打猎物,但未见标枪。
[编辑] 黄牛时期
黄牛时期约从公元前7500年至公元前4000年左右。当地居民开始从事游牧生活,放牧牛、羊。曾经发现陶器和新石器时代经过打磨加工的石斧、石磨和箭头,及一些打猎用的弓箭。放牧的动物是从亚洲引进。后期并发现一些能聚集较多人和牲畜的村落遗迹。
[编辑] 马时期
马时期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700年左右。这时期有迹象已引进了马、骆驼和奶牛,并从事大规模农业。从腓尼基人学会使用和锻造铁器,可能在公元前1220年前后。腓尼基人其时在当地建立了横跨整个撒哈拉到埃及的大帝国联盟。
公元前2500年,撒哈拉已变成同于目前的大沙漠,是当时人类无法逾越的障碍。仅在其绿洲有一些居民,商业往来很少能穿越沙漠。尼罗河谷是例外,基于水源充分,这里植物生长繁茂,成为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虽然尼罗河仍有几个无法通航的大瀑布,构成商业贸易障碍,但埃及设法将铁器技术,和帝王观念传播到南方的努比亚及更偏南的地方。
公元前500年时,古希腊和腓尼基人逐渐对此地区产生影响。希腊商人于沙漠东部边缘地带开发商机,在红海沿岸建立许多商业殖民地。迦太基人则于大西洋沿岸的沙漠西部开发,但由于大西洋风浪险恶,当地市场也不足,所以他们的探索从未超过现在摩洛哥的范围。中央集权的国家只分布在沙漠北部和东部边缘,权力达不到沙漠腹地,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们因此常受到沙漠中游牧的柏柏尔人袭击。
骆驼是入侵此地的阿拉伯人引进,造成了撒哈拉沙漠历史上的最大变化。它们使贸易往来可以穿越沙漠,北方地中海沿岸的酋长们将马匹和工艺品运到南方,南方的萨赫尔王国由于出口黄金和盐而富裕强大。沙漠绿洲成为商业中心,逐渐被北方的酋长们控制。
这情况持续几个世纪,直到欧洲人发明了大帆船。首先是葡萄牙人绕过撒哈拉去掠夺几内亚的资源,随后别的欧洲国家接续跟进,撒哈拉就很快失去了商业价值。
撒哈拉沙漠受到当时殖民者忽视,现代却发现很多矿藏具有价值,如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的油气资源,摩洛哥和西撒哈拉的磷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