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市的地理环境
❶ 湖北的地理环境等相关简介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因在洞庭湖以北而得名,居东经108°21ˊ~116°07ˊ,北纬29°05ˊ~33°20ˊ之间。
湖北东连安徽,南界湖南、江西,西部与重庆市接壤,北接河南,西北和陕西毗邻,东西长约740.6公里,南北宽约470.2公里,版图面积约18.5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95%。湖北地处中国地貌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势为西高东低,西、北、东三面环山,外高、内低,向南敞开,形成一个不完整的盆地。大巴山脉在本省境内的最高峰—神农顶的海拔3105.4米,为华中最高峰,有“华中屋脊”之称。
湖北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根据海拔高度、形态特征,全省地貌可划分为平原、岗地、丘陵、山地4种类型,分别占19.87%、13.16%、22.59%和44.38%(《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办公室,1998)。湖北省地处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北段,北部接近我国北亚热带的北界,南跨越中亚热带的北界。处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丰沛、雨热同季等特点。由于境内地形结构复杂,导致地区气候差异较大,形成一些各具特点的小气候区域(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撰委员会,1995)。湖北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充沛,属于湿润带,局部地区甚至属于多雨地带。因而河流水源补给充足,境内以长江、汉江为骨干,接纳了省内干余条中小河流。长江从重庆巫山县入境,浩荡东流,横贯全省,至黄梅县出境长达1061公里。汉江自陕西蜀河口入境,由西北向东南斜贯省内,于汉口汇入长江,省境长878公里,是湖北省第2大河流。省内河长在5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共有1193条,总长度达35130公里,通航里程10000余公里。全省水资源数量较为富裕,但因受水气来源和地形条件的影响,地区分布不均,各地丰歉程度不一。
湖北成土的自然地理和生物气候条件复杂、成土母质多种多样,因而土壤类型繁多,表现出南北过渡地区特征。全省土壤分可分为11个土类,土属137个,土种455个。
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全省大部分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为85-114千卡/厘米2 。多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1100—2150小时。其地域分布是鄂东北向鄂西南递减,鄂北、鄂东北最多,为2000—2150小时;鄂西南最少,为1100—1400小时。其季节分布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两季因地而异。全省年平均气温15-17℃,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温度多变,秋季温度下降迅速。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4℃;7月最热,除高山地区外,平均气温27-29℃,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全省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
各地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趋势,鄂西南最多达1400—1600毫米,鄂西北最少为800—1000毫米。降水量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全省夏季雨量在300—700毫米之间,冬季雨量在30—190毫米之间。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最多,强度最大,是湖北的梅雨期。
❷ 大分县的地理环境
大分县来面向濑户内海,气候温和,源自然灾害较少。县南部的丰后水道沿岸,由于受到黑潮影响温暖湿润,适于亚热带植物生长。从县北部的周防海滩到别府湾,夏季多雷阵雨。内陆山地,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降水量也有所增长。
根据年降水量和冬天的天气状况,大分县的气候类型可分为以下四种:
濑户内海Ⅰ型:大分县北部(从中津平原到国东半岛的地区),降水量少,夏季天气晴好。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多阴雨。
濑户内海Ⅱ型:以大分市为中心的大分川流和大野川的下游流域,降水量少,冬季亦天气晴好。
太平洋沿岸型:从津久见市往南的南部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雨量充沛。冬季天气晴朗,沿岸地区气候温暖。
内陆山地型:大分县西部(以久住连山为中心的山区)降雨量多。夏季多雷阵雨。冬季多云,会有积雪。
❸ 大冶市有多少人口,有多少个镇
大冶市有98.02万人(2016年)。有9个镇,分别是金牛镇、保安镇、灵乡镇、金山店镇、还地桥镇、殷祖镇、刘仁八镇、陈贵镇、大箕铺镇。
大冶市(图二)
大冶市风光(图三)
大冶市风光(图四)
大冶市(图五)
拓展资料:
大冶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地处武汉、鄂州、黄石、九江城市带之间和湖北“冶金走廊”腹地,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世界青铜文化发祥地,中国矿冶名城,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中国龙狮之乡,中国诗词之乡,中国石雕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中国古建第一市,湖北省园林城市,湖北省文明城市。
大冶市总面积1566.3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大冶市辖3个街道、9个镇、1个乡(东岳路街道、金湖街道、罗家桥街道;金牛镇、保安镇、灵乡镇、金山店镇、还地桥镇、殷祖镇、刘仁八镇、陈贵镇、大箕铺镇;茗山乡)。全市共有33个社区、335个村。其中汪仁镇和金山街道(含1个社区和34个村)由黄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代为托管。
大冶市是第12届和第13届全国百强县湖北唯一上榜县市 ,湖北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标兵城市。大冶市是世界青铜文化发祥地,中国矿冶名城,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
2016年12月7日,大冶市被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2017年2月,大冶市入选国家重大市政工程领域PPP创新工作重点城市。
2017年,大冶市入选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
资料来源:网络 大冶市
❹ 杨三寨的地理环境
杨三寨位于皖西霍山东南边陲的东西溪乡境内,地处舒城、岳西、霍山、回金安区交答界处,东南与万佛山、万佛湖相连,北与东石笋相通,南距105国道5公里,北距318省道22公里。
杨三寨风景区面积约35平方千米,属秦岭褶皱系地质构造,海拔在500-800米间,为大别山余脉。山峰奇特多样,各种户外爱好者均可找到享乐所在,主峰据说有72个洞,山脚下还有一无底洞深不可测,适合专业探洞人士探险,另有大小不一的洞穴可供宿营;周边有一50多年的老水库,游人可游泳、钓鱼,寨子里有大大小小的池塘,可以摘菱角、摸河蚌。寨旁有一叫道人沿的寺庙,常年香火不断,四里八乡的人们逢年过节均去该地祈福还愿。近年来,随着旅游开发的升温,美丽、奇特、神活的杨三寨渐渐为外人所知,春季赏花、夏季纳凉、秋季摘果、冬季观雪,每年有不少游人慕名而来,恋恋不舍而返。
❺ 地理环境的介绍
地理环境是指来一定社会所处的自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地理环境是能量的交错带,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千米。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❻ 湖北是个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什么样的气候
湖北位于抄中国中部,长江中游,东邻安徽,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与河南毗邻。
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温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双七场降水充足。
❼ 黄石的地理环境
黄石地处中纬度,太阳辐射季节性差别大,远离海洋,陆面多为矿山群,春夏季下垫面粗糙且增湿快,对流强,加之受东亚季风环流影响,其气候特征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能丰富,雨量充沛,为典型的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黄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黄石年平均气温17℃。最热月(7月)平均29.2℃,最冷月(1月)平均3.9℃。无霜期年平均264天,年平均降水量1382.6毫米,年平均降雨日132天左右,全年日照1666.4-2280.9小时,占全年月日可照射时数的31℅-63℅。境内多东南风,年平均风速为每秒2.17米。全境气候温和、湿润,冬寒期短,水热条件优越,有利农作物生长。但由于大气环流、地形、季节变换,气候各要素年际、年内变化较大,因而倒春寒、大暴雨、强风、伏秋连旱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 大冶市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有金属、非金属、能源和水气矿产4大类计64种,黑色金属有铁、锰,有色金属有铜、钨、钼、锌、铅、钴,贵重金属有金、银,稀散元素矿产有锗、镓、铊、铟、硒、碲等;非金属矿有磷、硫、含钾岩石、石灰石、重晶石、方解石、天青石、膨润土、石膏、硅灰石等39种;燃料矿有煤炭,其中硅灰石质量居世界第二。具有品种全、矿产配套程度高,主要矿产相对集中,交通方便,易采易选,共(伴)生矿产可综合开发利用等特点。已列入储量表的矿产有42种,其中铜、钴、钨、钼、金、银、锶、铼、硅灰石、透辉石、泥灰岩、熔结凝灰岩、饰面大理岩等14种矿产储量潜在经济价值达4000多亿元。
主要矿产的储量公布十分集中,全市小型以上的铁、铜、金矿床共190多处。铜矿保有储量占全省的91.8%,共有大型矿床4处,中型矿床9处,为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重要的供矿基地。金矿保有储量占全省的88%。水泥用石灰岩矿床规模大、质量好、矿层厚度大,宜于露天开采,为发展水泥等建材行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铁矿石保有储量虽只占全省储量的23.7%,但产量居全省第二,襄阳第一,共有大、中型铁矿床6处,是武汉钢铁铁矿石原料重要产地。 黄石地区在中国植被区划上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而地带性植被类型则是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实际上亚热带针叶林占一定优势。此外,还有亚热带竹林、灌丛、荒山草地及人为栽种的混合植被型(街道、公园绿化带)。
黄石植被种类繁多,已知的主要植被种类有:裸子植物7科18属30多种,被子植物150多种300余属2000余种,蕨类植物有18科30多属60余种,还有藻类、菌类、地衣、苔藓等各类植物。被子植物占绝对优势,其中又以菊科、禾木科、豆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葫芦科、苋科、毛莨科等植物品种为最多。 三纵三横一环
一纵:麻城至阳新高速公路及武穴长江公路大桥,境内长约20公里。
二纵:黄石至阳新高速公路,全长约50公里。
三纵:大广高速东方山至阳新龙港段,全长约77.6公里。
一横:沪渝高速及鄂东长江公路大桥。
二横:黄咸高速及棋盘洲长江公路大桥,境内全长约71公里。
三横:杭瑞高速阳新龙港至界首段,全长约65公里。
一环:即由黄咸高速大冶金湖至阳新棋盘洲段、棋盘洲长江公路大桥、沪渝高速管窑至散花段、鄂东长江公路大桥以及大广高速花湖至金湖段组成,形成涵盖面积近600平方公里的大城市高速公路外环,环线总长度约108公里。 黄石站:二级客货运输站,可到达上海南、北京西、福州、温州、宁波、深圳、西安等地。黄石车站为武九复线改造后新建车站,自2003年11月动工,2006年1月9日完工。位于武九线108公里+146米处,处在黄石与大冶两市的结合部,设计能力为一等客运站。车站建筑形式为框架结构,建筑总面积为23795平方米,外型呈轴线型艺术对称布局。候车厅面积4131平方米,分为一、二楼普通候车室、母婴候车室、软席候车室、贵宾候车室,可同时容纳旅客3442人。设有8个售票窗口(车站内6个,黄石代售点1个,大冶代售点1个)。站内有两座站台,均设有V字形风雨棚,一站台面积8250平方米,二站台面积6655平方米,一,二站台间设有全封闭天桥一座,地下通道一个,为上下车旅客提供安全、便捷的通行。车站还设有650平方米的行包托运仓库,办理全国各地行李包裹业务。站前广场面积近80000平方米,为出行旅客提供了休闲场地。黄石车站每天发送旅客800余人,春运高峰期可达到8000人。
黄石东站(老火车站):运营武黄短途客运(即“武黄快巴”)以及黄石市、大冶市及周边地区的旅客运输任务,现为三等客运站。
黄石北站:黄石北站是武石城际铁路在黄石市区设立的站点,为高速铁路站。武石城际铁路已于2014年6月18日开通运营,每天均有七对列车开往武汉。
大冶北站:武石城际铁路在黄石大冶设立的站点,为高速铁路站。大冶北站为武石城际铁路终点站。
阳新火车站:三级客货运输站,地处阳新县城城西南处,旧火车站于1989年建成通车,连通武九线和汉丹线。现为武九复线改造后新建车站,于2005年8月20日通车。可到达上海南、北京西、福州、温州、南昌、宁波、深圳西、汕头等地。 (时间截至为2013年3月30日)
黄石市是一个少数民族杂散居地区,全市共有回族、满族、土家族、壮族、苗族、蒙古族、白族、瑶族、布依族、锡伯族、侗族、土族、彝族、朝鲜族、基诺族、黎族、畲族、傈僳族、塔塔尔族、维吾尔族、藏族、京族、水族、仡佬族、仫佬族、傣族、东乡族、高山族、哈尼族、怒族、普米族、毛南族、门巴族、佤族、纳西族、羌族、景颇族、达斡尔族、拉祜族、裕固族、哈萨克族等41个少数民族,常住少数民族人口有5435人,占全市总人口0.21%,人口最多的是土家族(1340人),满族(1099人),回族(917人),壮族(449人)苗族(404人)。
武汉市西藏中学、黄石市清真寺、兴山县实验小学、中南民族大学等25个单位,被命名为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武汉市经济开发区军山街龙湖村、宜城市流水镇余棚回族村、天门市渔薪镇罗亭土家族村等15个单位,被命名为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黄石市阿里木江烧烤店、房县东伊顺清真饭店、孝感市孝南区阿卜杜拉清真牛羊肉店等12个单位被命名为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经营户。 佛教:弘化禅寺(东方山)
道教:飞云山飞云洞道观
伊斯兰教:黄石市清真寺(开发区市委党校)
天主教:团城山天主教教堂 宗教协会及负责人教会主要负责人出生日期黄石佛教协会会长 演觉 1963年9月 黄石市天主堂本堂神父 涂耀兵 1975年7月 黄石市基督教牧羊堂/天恩堂主任牧师 徐承香 1973年10月
❽ 武汉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
武汉,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汉平原东部,最东端位于新洲区徐古镇将军山村,最西端位于蔡甸区侏儒街国光村,最南端位于江夏区湖泗街道均堡村,最北端位于黄陂区蔡店街道李冲村。
武汉江河纵横、湖港交织,长江、汉水交汇于市境中央,且接纳南北支流入汇,众多大小湖泊镶嵌在大江两侧,形成湖沼水网。
截至2015年,武汉有大小湖泊166个,被称为“百湖之市”,在正常水位时,湖泊水面面积803.17平方公里,居中国城市首位。汤逊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面积达47.6平方公里),面积33.9平方公里的东湖在中心城区退居第二,梁子湖是中国生态保护最好的两个内陆湖泊之一。
❾ 宜城的地理环境
宜城版图呈“蝴蝶状”。整个地形变化有规律,当地称为“三山两水五分田”格局,汉水将全境自然分割为东西两大部分,以汉水为界,分别往东部西部呈平原、丘陵、山地变势,阶梯式延伸。
东西两面环山高起,中部河谷平原,北高南低,向南敞开。东部属大洪山余脉,北端山脉呈东西走向。南端多南北走向,微向西南倾斜,与襄阳、枣阳、随州交界处到汉江冲积平原为低山丘陵区。西部属荆山余脉,多呈南北走向,为丘陵区。
海拔在15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431.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0.4%,海拔在50至150米之间的丘陵面积1622.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6.8%;海拔在50米以下的平原面积5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8%。 宜城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秋季短,冬夏季长。冬半年盛行偏北风,夏半年盛行偏南风。冬冷夏热,陆性率64%,有典型的大陆气候特征。
境内各地年降水量在800至1000毫米之间,年平均降水天数为116.4天。降水分布趋势是东西山区多于中部丘陵平原区,北部少,南部多。历年自然降水状况大致是丰雨年、缺雨年和正常年各占三分之一。
日照时数多年平均为190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4%,为全省日照时数高值区。一年中日照最多的月份是8月,占56%,最少的是2、3月,占36%。
年平均气温15至16 ℃,境内各地年平均气温相差不过0.5℃。气温一般1月为最冷,平均2.6℃,7月最热,平均28℃。 2010年底,宜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0家,比上年增加28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企业32家,比上年增加13家。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实现总产值167.17亿元,比上年增长68.1%。其中,市属企业完成产值153.45亿元,增长75.3%。 宜城市农副产品加工、化工医药、纺织服装、建材、汽配五大支柱产业共完成产值139.26亿元,增长52.5%,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3.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降,全年啤酒产量130983千升,比上年下降12%、棉纱产量2.13万吨,下降5.1%、棉布产量2183万米,增长4.9%、水泥产量446.85万吨,增长504.5%、棉浆粕产量3.02万吨,下降2.5%、粘胶纤维产量2.49万吨,下降1.4%、硫酸产量50.14万吨,增长459.7%。
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0亿元,同比增长17.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67亿元,增长42.1%;规模工业总产值380亿元,增长38%;规模工业增加值100亿元,增长30%;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增长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亿元,增长22%;外贸出口1.2亿美元,增长60%;利用外资4600万美元,增长2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0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9800元,增长16%。三次产业之比由2011年的21:54:25调整为19:55:26。 201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8.03亿元,可比价计算,比2010年增长4.3%。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9.77万吨,比上年增加7499 吨,增长1.3%。其中,小麦21.22万吨,增长5.5%;水稻31.92万吨,增长0.7%。农作物种植结构有所调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11.33万亩,比上年增加4.6万亩;油料播种面积37.67万亩,增加1.17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7.41万亩,增加1.22万亩。全年油料产量7.93万吨,增长5.9%;蔬菜产量26.29万吨,增长0.9%;水果产量1.93万吨,增长2.4%。
2011年生猪出栏73.66万头,同比增长2.3 %;牛出栏4.69万头,增长3.8% ;羊出栏4.47万只,增长4.6%;家禽出笼777.02万只,增长7.5%;禽蛋产量1.89万吨,增长18.9%;水产品产量2.78万吨,增长7.1 %;全年肉类总产量6.3万吨,增长2.4%。
2011宜城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2万千瓦,增长4.1%;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5.31万吨,增长1 %;有效灌溉面积31.04万公顷,增长7%;年末常用耕地面积60.37千公顷,增长5.8%。 2010年,宜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2.36亿元,比上年增长66.8%;实现利润、利税分别为6.98亿元、10.84亿元,分别增长87.6%和65.2%。亏损企业亏损额600万元,下降86.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61.8%,比上年提高57.4个百分点
宜城市规模工业企业总数发展到179家,与上年年底相比净增12家。一季度累计完成产值100亿元,同比增长24%;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亿元,同比增长12%;规模工业增加值预计实现26亿元,同比增长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增长30%。 2011年实现财政总收入58748万元,比上年增长35.4%,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453万元,增长45.5%。其中:国税完成2779万元,增长22.2 %;地税完成19016万元,增长51.4 %;财政完成18658万元,增长43.8%。税收收入20834万元,增长47%,全年财政支出152086万元,增长16.7 %,其中:教育支出增长17.2%、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16.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3.9%、医疗卫生支出增长62.7%、住房保障支出增长201.4%。
2011年末宜城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81.28亿元,比年初增加 15.9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9.94亿元,比年初增加11.16亿元。宜城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9.89亿元,比年初增加7.78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14.91亿元,比年初增加4.15亿元。金融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及贷款余额分别比“十五”末的2005年增长了170.6%和160.9%,其中储蓄存款余额比“十五”末增长137.3%。
2011年宜城市财险寿险两家保险公司全年完成保费收入6455万元, 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438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5017万元。全年赔款及给付1597万元。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963万元,人身险赔款支出63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