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装与地理环境
⑴ 蒙古族服装 地理环境
远古时代,蒙古族围以护腰儿,后以狍皮为服。七世纪时兽皮、牲畜的皮毛是他们的主要衣饰原料。此后,随著活动区域的扩大,与北方各民族和中原汉族的接触日益增多,纺织品开始传入,以毡、皮毛、皮革制作服饰的单一局面被打破。式样上也吸收了突厥、契丹等民族的圆领长抱、束腰、罩幞头、穿短靴等适于牧猎的装束特点。到十三世纪、又改北方民族服装上“左衽”的鲜明特点为“右衽”,奠定了蒙古民族服饰的基本格局。
蒙古族的服饰主更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
当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以后,下令每个人都要罩头巾,以表示头戏上飘有旌旗之角,希望民族强大之精神常在。元朝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卷檐、圆顶或尖顶的帽子,“其帽之檐甚窄,帽之顶,敷以朱英,帽之前缀以银佛,制以毡,或以皮。”据说这种帽子最初是由忽必烈皇后察必夫人设计的。当时忽必烈每年都要到上都(今内蒙古正盛旗)避暑狩猎,察必皇后看到他狩猎时阳光刺眼,便将原来的帽子加上了帽檐,使之能遮蔽阳光,骑马时又能臧少阻力。从此习传民间、至今依然。近代,珊瑚、玛瑙、翡翠、珍珠、琥珀、白银等装饰原料大量流人蒙古草原,蒙古族的首饰更加富贵华丽。
鄂尔多斯等地区扎腰带还有一定的讲究和规矩,未婚女子扎腰带,并在身后留出穗须,一旦出嫁,腰带便被紧身短坎肩所代替,以此来区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妇女。
蒙古靴分布靴和皮靴两种。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制成,穿起来柔软、轻便。皮靴多用牛皮、马皮或驴皮制成,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样大体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三种,分别适宜在沙汉、干旱草原和湿润草原上行走。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各种靴子靴身都比较宽大,里面可衬皮、衬毡,可以套穿棉袜、毡袜。穿著靴子,除和长袍协调外,还便于骑马护膝,冬可御寒,夏可防蛇防蚊,是蒙古族人民的杰出创造。
⑵ 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服饰的原材料源于不同的地理环境
我国亚热带的浙江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国蚕丝的生产基地,人们穿戴的各种丝稠就来源于桑蚕。我国西北内陆的太阳辐射强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钟爱的羊毛衫与皮制衣物,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
2、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密切相关
在我国东北的鄂伦春、达翰尔、鄂温克等到民族的服饰与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就是因为气温的不同,在质地、款式等到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众所周知世界屋脊、日温差比较大的青藏高原,藏民们时常穿一个露胳显臂的“不对称”大袍,也就是穿皮袍仅套一袖,适应青藏高原多变的气候。
3、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紧相关
在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地区,就有按照季节变化换穿单、夹、棉、皮的习俗,目前,人们一般都要购置几套与季节相适应的衣服,比如夏季男士的短袖、春秋季节的休闲装,冬季的滑雪衫、皮夹克和羊毛衫等。然而在四季如春的云南昆明一带,则形成了人们“四季服装同穿戴”的另一番人文景观。
(2)民族服装与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地理环境对服饰的用料和形制产生直接的影响,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使各民族选择的服饰面料和款式都与所处的生态环境相适应。各地各民族传统服饰的用料,大多就地取材。
滇西畜牧业较发达,普遍养羊,有的还饲养牦牛,能确保羊皮和羊毛、牦牛毛用于人们表装的需求,从牲畜养殖到衣服加工,基本上都由各家自己完成。其他地区各民族以麻、棉等天然纤维布、织锦、土布来缝制衣服。民族服饰的制作,在四十多年前多数是由各家手工操作完成的。
近几十年,由于经济迅速发展,许多手工业逐渐让位于机械加工业,工业棉、毛织品占领了大部分市场.各民族制在用料来源因此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
藏族、普米族和摩梭人男女都普遍穿戴的长衣(袍)裙裤靴装;彝族、纳西族、白族、部分汉族和苗族男子的披皮或披毡衣裤装 ; 汉族、白族、彝族、傣族、阿昌族、满族、纳西族、拉祜族、壮族、瑶族、哈尼族、傈僳族、回族的上衣下裤装;。
傣族、布朗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哈尼族、基诺族、苗族、藏族、怒 族、傈僳族女子的上衣下裙装等四种类型。如细致划分估计不下几十种。
⑶ 藏族服饰与地理环境气候的关系
藏族服饰习俗的形成同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专分的关属系。生产、生活方式对眼饰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影响。
高原气候昼夜温差大 上午和中午的气温可以相差20度 冷时人们把衣服全部“武装”好 中午热的时候可以选择将一只袖子褪到肩膀
⑷ 各个民族的服饰和当地的气候有什么联系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人民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一个民族服饰的形成除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其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有 55 个,人口虽然占全国人中的约 8% ,居住面积却约占全国面积的 50% - 60% ,由于他们居住的地区地形、气候、植物、矿产资源、农业生产,以及他们宗教信仰有相同也有不同,随之形成的服饰也有其共性和个性,他们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种的服饰艺术,让我们体会到了少数民族顺应自然,热爱生活,勤劳智慧的灿烂文化。
青藏高寒区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地理环境
青藏高寒区土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25%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不到 1% ,在这因新构造运动大幅度的差别上升造成地势高峻,地貌复杂的山原上,居住着藏族,门巴族、珞巴族、裕固族、土族等少数民族。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气压低,日照强,高原形成了气温低、日温差大,干温季分明,干季多大风,湿季多夜雨的特点。为了适应这样的高寒气候,这些少数民族的服饰利用高原牧区丰富的动物皮毛制成皮袍、皮靴、皮帽用防寒,同时,在皮袍的制作上多采用开胸、长袖连接下身摆裙,以应付高原地区温度变化大,天气变化异常的恶劣气候.
西北干旱区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地理环境
西北干旱区是广阔的欧亚大陆草原、荒漠区的一部分,地处内陆四周多山,夏季风的影响微弱,气候属于半干旱、干旱和极干旱,气候 长期干燥,冬夏气温变化剧烈,大陆性气候显著。本区少数民族数量较多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这一地区服饰的共同特点在于服装在样式上设计简洁,服装饰品少,服装面料多采用适于夏季高温干燥天气的绸子和冬季保暖性能好的土布,女装多为裙装,自胸间捏多褶,下裳宽大,男装多为长裤、长筒革靴 ( 回族除外 ) 裤腿扎进长筒靴,有防寒的功效。西北地区多信奉伊斯兰教,根据伊期兰教的礼节,如果到室外头不戴遮盖物就是对天的亵渎,所以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头戴的一般是最轻最小的圆帽或一块头巾。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男子多配长袍,女子多配各种绣花、坎肩,这种服装既适宜昼夜温差大的变化,又能在空气湿度极为干燥高温的夏季充当“鼓风机”的作用,而内蒙古高原地区生活的蒙古族,男女服装均大襟长袍,腰间束带,同新疆地区相比无钮扣对襟长袍更容易抵御北方的寒风侵袭。
西南季风区少数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
西南地区深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大部分地区属中亚热带,西南季风活跃西部,干湿季节交换明显,东南季风活跃东部,气候终年湿润、湿度大,冬雨多,因处于三大板块相对运动的地区,山地高原多,河流纵横交错,地貌类型多样,这里聚居生活着的少数民族较多有黎族、壮族、瑶族、苗族、布依族等数十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共同的特点:首先是紧身、轻巧、利落,便于平时农业繁忙时提高劳动效率;其次无领、赤脚、裸露部位多,戴斗笠或缠包头可以适应湿润、降水多的气候环境,最具代表性的是男子的服装,各民族几近一致,变化较少;再次服饰在用料上采用自织布或彩绸、运用矿物和植物染料工艺加绣自己熟悉的山水、花鸟、树木等图案,明显体现出山乡的苍翠与水乡的秀美。当然这些民族服饰也有不同,象彝族的披风“擦尔瓦”,蹲着休息时自然形成小围帐,可以遮风和避雨防寒,还有羌族,因为祖先是以畜牧业为主,所以男女皆穿毛皮朝里的羊皮坎肩,其肩部与前襟下摆等处均露出长的羊毛,敞开搭在肩上,这可以看成是羌族古代服装的衍化物,除此之外还有基诺族的尖顶帽等明显反应了西南少数民族在服装上的个性。在饰品的选择上,有的民族比较简洁,有的民族非常重视,如佤族所居住的沧源和西盟地区,蕴藏着金、银、石英、云母等矿藏,女子习惯在小腿和腰间绕藤圈,上臂及手腕处戴银饰,项间还要戴上银项圈、项珠,东北冷湿区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地理环境
东北地区从自然地理条件上看是我国比较完整的地域单元,由于纬度较高,紧邻着亚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风源地,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冻土广布、森林资源相当丰富,野生动物种类多,这里主要生活的少数民族,有满、朝鲜、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少数民族。居住偏北的少数民族,由于气候条件上与青藏高原地区有相似之处,其服饰上也有就地取材,脚下踩靴,用皮毛制服装,宽大遮体,以求御寒的共性,如鄂伦春族头顶的狐皮大帽,能遮住半个身体、适宜零下 40
⑸ 维吾尔族服饰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
生活在新疆天山南北地区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俄罗斯等少数内民族兄弟的容服饰,则明显的带有西亚各国和俄罗斯的特色,这显然是由于地理环境因素而形成的。
例如:维吾尔族传统的民族服装为男子穿绣花衬衣,外套斜领、无纽扣的“裕袢”,“裕袢”身长没膝,外系腰带。在北疆因天气较寒冷,外套常常有纽扣,妇女则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往往还套穿绣花背心。男女皆喜欢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维吾尔族在此服装用料上喜欢选用纯毛、纯棉、真丝、真皮,妇女喜欢艳丽的衣物,并以耳环、戒指、手镯、项链等饰物点缀。手工刺绣是维吾尔族的传统工艺,衬衣、背心及小圆帽上所绣的花纹图案都十分精美。
⑹ 课题研究: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比如藏族服饰半边袖就与青藏高原的高山气候有关,惠安女的服饰与讨海劳动有关等等
⑺ 请详细介绍一下我国民族服饰和地域环境的关系,谢谢
我国民族众多,现仅就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作一分析. 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在黄河以北的地理环境中,基于不同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的历史演进,所形成的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各异的文化品格、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迷人的宗教色彩的文化体系。由于我国北方疆土广大,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不同,衣着习惯也表现各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北方少数民族创造了复杂而特殊的服饰文化,形成了各民族服饰既各具特色,又颇有相近之处的风格。这些民族服饰通常不仅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更映射出处于不同人文环境中各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
一、自然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面料的型制选择,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北方少数民族大多数聚居在我国的西北、华北、东北等生活条件较为恶劣的边疆地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那里的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大多处在自给自足的半自然经济状态之中,缺少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处于一种远离经济、社会、文化主流的边缘化状态。在地大物博的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表现为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形式,活动范围相对狭小,各少数民族在相对隔绝的地域空间中,独立地形成了具有本民族文化特点和艺术风格的服饰个性。“这种民族服饰个性特征的形成,在其特定区域内的群体中,是随着最初服饰的个体表达而被不断推进的。当群体中某些个体的服饰被周围的人们接受,它就会被普遍认同。进而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被传承,而后在不断选择那种能够明确表示本民族文化个性的衣着过程中,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特有的外部表征与符号被长久地固定和保留下来。”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和民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的不同,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显示出林区、平原和草原的巨大差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如善于打猎采集类型的鄂温克、鄂伦春和赫哲族,主要生活在人烟稀少、气候寒冷的大小兴安岭林区。他们的服饰多以野生的鱼皮和鹿皮为原材料,经过简单的缝制,加工成保暖性强、防水隔潮的袍服为主的衣、鞋、帽、靴子及手套等。属于草原畜牧类型的蒙古、哈萨克、裕固、柯尔克孜、达斡尔等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一带。他们均以畜牧为生计,因此食肉、喝奶、穿皮毛制品便构成了他们鲜明的生活、文化特征。属于农耕经济类型的有西北地区的维吾尔、东乡、保安、撤拉等民族和东北地区的朝鲜族、满族等,其服饰原料不再局限于动物的皮毛,而更多采用了自织自染的棉麻作为主要原料,加以各种精美的纹样和图案,并以短小、灵活的衣裙、衣裤为主,式样繁多。透过这些多姿多彩、个性鲜明的服饰特征,我们不仅可以对其所属民族做出大致判断,而且能够程度不同地感受到北方各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性格、文化品格,以及某种神秘奇特而又难于言表的内容。如蒙古族的粗犷豪放;哈萨克族的勇敢强壮;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的纯朴敦厚;维吾尔族的热情奔放;朝鲜族姑娘的谦恭温顺等。因此,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各民族的地理环境以及与此相一致的民族性格有着完全对应的关系。
二、形态结构类型
由于特殊的环境气候和游牧狩猎生活的需要,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多以动物的皮毛或经过不同程度加工的毛织品为原料。所形成的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多为无结构自然形式,服装款式表现为“宽袖大袍”,如蒙古民族的宽松肥大的袍子服装,鄂伦春、鄂温克族猎人的袍服下摆部分要开四衩,皆是此类结构形式的代表作。此类服饰的结构设计不要求突出人的形体,而要求服装款式以装饰人体为主要特征。形成这种无结构自然形式的原因,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背景、环境条件及风情习俗等诸因素造成的穿着理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融合有关。在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及家庭教育中,服装行为规范被看作是修身的一个重要内容,并长期影响着北方少数民族的着装。人们在着装上注重伦理内容,用服装掩盖人体,竭力超越人体的局限,以达到儒家的道德要求。服饰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神韵之美,并不强调形体。即使形体很美,服装也不直接去展示其美,而是以各种工艺手段显现一种人的形体以外的精神指向。北方少数民族在服饰造型上重视二维空间效果,不强调服装与人体各部位保持一致,更不注重用服饰表现人体的曲线,在服装结构上采取平面裁剪的方法,人体与衣料之间的空隙较大,显得宽松。这种构成不重款式,而重面料本身的外观效果,重手工的精湛技艺,重服饰组合方式的整体效应。在服装造型形式的法则上,服饰体现和谐、对称、统一的表现手法,服装倾向于端庄、平衡,服装纹饰两两相对。由于服装衣料追求飘逸、宁静,服装色彩清新淡雅,对比柔和,服饰图案精致、细腻,宛如秀美的工笔画。其服装线条简练、流畅、飘逸,表现的是一种不留痕迹的自然韵味,从而显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对博大神秘的宇宙万物的总体感悟和更深远的理解与把握,此种风格千百年来已成为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艺术所追求的理想目标。这种普遍采用的无结构自然形式的造型,虽与人体形态不尽吻合,但它却通过掩饰人体的原型,以其占有的宽阔空间,模糊了人与自然的界限,将一种重伦理、重道德、讲究群体性与社会性的博大的精神内涵诉诸于具体的服饰结构之中,从而构成了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主要形态特征。
三、色彩装饰理念
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始于原始宗教信仰,随着民族文化与哲学理念的成熟与完善,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进程,在比较稳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中,形成了民族特色鲜明、文化底蕴丰厚的用色体系,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内涵?“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多大胆应用鲜艳夺目、层次丰富的装饰色彩,这不仅反映出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本身多样化的艺术趣味和审美追求,更反映出北方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色彩理念。”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类型。其一,以五色斑斓的大红、大紫、大蓝、大绿作为装饰特点,其色调层次十分明显,色块之间所形成的对比和反差较大,因而视觉冲击力十分强烈。如蒙古族妇女不仅在衣袖、衣襟、围边等许多部位绣上五颜六色的花卉图案,就连头饰等物件,也都绣有精美的纹样,强化服饰及其配件间的整体协调统一,扩展本民族服饰文化的视觉创作艺术空间,并加强服 装整体包装效果的艺术表现和审美传达。像有“素衣民族”之称的朝鲜族,虽然成年男女衣着多以素色为主调,但儿童穿的“七彩衣”却分外鲜艳亮丽,这也是一种追求绚丽色彩的类型。其二,服饰色彩虽鲜艳明丽,却不繁缛杂乱,一般以主色调为主,表现的是一种优雅恬淡的审美情调。这种色彩搭配方式,以东北的朝鲜族妇女服饰为典型代表,而维吾尔族妇女的服饰,堪称色彩调配的艺术杰作。该民族青年女性的服饰,由盖头、上衣、领褂、围腰、长裙等几部分组成,以上衣为主色调,多为白色、嫩黄、湖蓝、浅绿等颜色,间以红色点缀。这是一种追求明快和谐色彩的类型。其三,追求庄重深沉色彩的类型。如满族传统服饰用色,以白色为崇尚色,象征纯洁善良、吉祥和平,哈萨克族服饰则以黄色象征智慧和苦闷、黑色象征大地和哀伤、绿色象征春天和青春。可见北方少数民族在服饰色彩的应用与追求上,既有共同之处,也有明显差异。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民族之间共同的地理环境,同居一地构成了重要的民族地缘关系,也导致了北方各民族之间长期共存的外部空间联系及其风情习俗、传统文化上的互融与互补。同时,各民族生存空间和地理环境又有各自的独特性,从而产生和保留了各自不同支系源远流长、个性突出、特点鲜明的民族特色,并由此积淀发展成为服饰色彩的丰富形式。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那些鲜艳夺目、层次丰富的色彩,一方面反映了这些民族对服饰色彩的自觉与把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及不同文化背景对色彩的崇尚。可见,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色彩特点,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区域关系。
四、审美情趣表达
如果说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是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形成和发展的客观条件,那么审美心理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主观因素,是在客观必然和主观需要基础上的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与创造。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一向以其鲜明的色彩、精湛的工艺、各异的样式和独特的风韵著称于世间,其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极其丰富和多样的。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处在比较落后,甚至原始的社会形态和经济文化类型中,反映到服饰的审美心理上,他们具有追求形式美、严格遵循对称法则的特征。这就使得他们的服饰带有某种原始艺术的意味。北方少数民族服饰遵循形式美的对称法则表现在服装式样的对称,服饰上的镶嵌、绣制的纹样、图形的对称以及饰物的对称等诸多方面。如以渔猎为生的鄂温克、鄂伦春族姑娘喜欢穿着镶嵌宽边的对襟长袍。不仅整个袍子是左右严格对称的,就连装饰在袖口、衣襟、腰身、袍子的花边也是严格对称的。撒拉族妇女为儿童缝制的“百家衣”(用各色零碎布料拼接缝成),整件衣服色彩斑斓,但缝制者在拼接时仍特别注意到了图案、花色的严格对称。北方少数民族妇女的头饰虽然多种多样,但大多数遵循了对称这一形式美的古老法则。这一法则在相对封闭落后的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比比皆是。但从对称形态的安排来看,绝大多数分布在垂直轴线的左右两侧,而很少分布在一条横线的上下两方。假如把服饰作为一种艺术品,那么它有别于绘画、雕塑或其他造型艺术,是一种活生生的将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体的艺术创造。这种创造充满了少数民族的智慧和艺术的灵感。因此,在审美价值上更给人一种不同风格与韵味的立体感和生动感。如果说我们在谈到色彩和形式时,可以相对脱离服饰主体的话,那么在感受不同民族服饰的风格与韵味时,却不能忽略不同服饰主体的存在,以及他们与本民族服饰密不可分的关系。
五、吉祥图案寓意
北方少数民族虽受历史与环境的影响,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一定差异,但在服饰图案上,却表现出一种趋同的倾向,即取材于大自然,将大自然中的山川流水、飞禽走兽、奇花异草,随手拈来,融入本民族的服饰图案之中。这里除了沿用汉族服饰中常见的“吉祥如意”、“龙凤呈祥”、“连年有余”等深含寓意的图案外,各少数民族中也有许多寓意深刻的图案。满族服饰中,常常将大自然中的花、鸟、蝴蝶等形象绣在服饰的重要部位,以简练夸张的表现手法,采取均衡对称的几何图形,构成主要纹样,并用相关饰物作四周陪衬,形成严谨的图形布局,使整个图案纹样和谐统一,形成较完整的装饰图案。回族服饰中,由于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禁用人物、动物、鸟虫等形象,故常用花卉图案与阿拉伯文字图案,蒙古族服饰中的红缨帽,其帽顶象征太阳,红缨象征阳光。这些喻意不同的表达,反映了北方各族人民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与崇尚。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在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还常常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图腾崇拜。崇拜观念往往是与某种自然动物的崇拜或宗教信仰的“遗留”甚至于某种禁忌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由于这种渊源及历史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民族服饰各自不同的装饰特点及其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服饰图案不仅可理解为一种艺术,更应理解为一种文化,它是中华民族行为方式和造物方式的反映,从这个角度上说,它属于文化品类,它的存在价值由其文化本质所决定。北方少数民族的不同服饰图案,有着不同的文化品格,并以不同的表达方式,使这种文化品格趋向艺术化,从而使原本普通的服饰行为具有了文明色彩,加深自身的社会化意义。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结构样式、首饰造型、色彩表现、装饰纹样都有其历史渊源和特定含义。它们或以形象,或以意指的方式在服饰上记载、传递了本民族悠久的历史,以激励和鞭策本民族的成员。
综上所述,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反映的各种文化形态,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它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其地域性、民族性等特征的形成,既取决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生活方式、技术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更取决于诸如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礼仪、宗教信仰等不同因素的积淀。可以说,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表象中,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只有了解了与其表象相关联的文化背景,我们才能够真正了解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把握它生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⑻ 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 地理环境使民族服饰景观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
由于所处的生态环境差异较大,使云南省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而的服饰景观。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不同的服饰具有不同的外观特征。总的来说,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
高寒山区的民族服饰以厚实、粗糙为特征 ;坝区与河谷的民族服饰则以轻盈 、秀美为基调。
居住在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在服饰景观上也呈现出多样性。同是一种民族.居住在山地的与居住在坝区(小盆地)的民族服饰比较,有明显差别。山区全年气温比坝区低,偏于冷凉,气候变化大,一日多变,加上风大、潮湿,给人们的表着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例如,
白族服装只是适合大理坝区的气候,住在海拔较高的洱源西山的白族,为抵御寒冷,身上则拉羊皮,并且一年四季如此。
大理山区高海拔地带的彝族,绝大多数人都常年按着整张羊皮做成的羊皮褂,女的还有一个既作为护腰又当做饰物的圆形绣花白团毡(彝族叫“裹背”)。这种服饰在坝区的白族和其他民族中是见不到的。
地理环境对服饰的用料和形制产生直接的影响
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使各民族选择的服饰面料和款式都与所处的生态环境相适应。各地各民族传统服饰的用料,大多就地取材。滇西畜牧业较发达,普遍养羊,有的还饲养牦牛,能确保羊皮和羊毛、牦牛毛用于人们表装的需求,从牲畜养殖到衣服加工,基本上都由各家自己完成。其他地区各民族以麻、棉等天然纤维布、织锦、土布来缝制衣服。民族服饰的制作,在四十多年前多数是由各家手工操作完成的。近几十年,由于经济迅速发展,许多手工业逐渐让位于机械加工业,工业棉、毛织品占领了大部分市场.各民族制在用料来源因此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尽管如此,人们在喜爱各种新衣料的同时,对各类具有传统特色的衣料仍保持着深探的感情。从形制特点看,由于云南民族众多,服饰类型也具有多样性,大致有:
藏族、普米族和摩梭人男女都普遍穿戴的长衣(袍)裙裤靴装;
彝族、纳西族、白族、部分汉族和苗族男子的披皮或披毡衣裤装 ;
汉族、白族、彝族、傣族、阿昌族、满族、纳西族、拉祜族、壮族、瑶族、哈尼族、傈僳族、回族的上衣下裤装;
傣族、布朗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哈尼族、基诺族、苗族、藏族、怒 族、傈僳族女子的上衣下裙装等四种类型。如细致划分估计不下几十种。
花了积分从网络文库里找到的!求最佳答案!
⑼ 苗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由于历史原因,苗族迁徙到文山地区后,大多居住在环境恶劣的大山之中,各支系内服饰的差异往往与容气候、环境有关。
如马关式的服饰,由于这部分苗族都居住于北回归线以南的亚热带高山河谷中,气候炎热,蚊虫较多,其服装款式多为右开襟绣花上衣,下着单层蜡染百褶裙,以便透风,小腿裹着单层绣花绑腿,以防蚊虫叮咬。
邱北式的苗族,因居住北回归线以北海拨较高的山区,冬天气候寒冷,其上衣为对开襟,下着双层白色百褶裙和小腿裹着多层绣花绑腿,以抵御严寒
开远式的苗族也居住于北回归线以北较为平缓的山区,冬天寒风袭人,上衣为右开襟绣花衣服,下身着蜡染百褶裙,外加一件绣花风衣,几乎裹住整个身体,并且围腰宽大。
“苗族住山头”的分布格局,正是这样的生存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同一文化习俗,同一民族语言的苗族服饰逐出现了与环境、气候相关的差异,也导致了文山苗族服饰款式的多样性。由此可见,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的差异是决定文山苗族服饰多样性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