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地理环境对苗族的影响百度文库

地理环境对苗族的影响百度文库

发布时间: 2021-02-22 11:18:34

A. 地理环境对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历史的面貌与发展方向,一向与自然地理条件有密切的联系。中国的长期统一和各民族的内聚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东亚的自然环境。中国的地理环境,由于其天然特点而自成一个半封闭的、内向型的区域。这种环境一方面阻隔着同这一区域之外的交通,另一方面又保证着这一区域之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密切交往。中国虽然多次分裂,但最终总能归于统一,而且每次统一的版图都大体相似,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联。总之,这个地理区域的环境特点促成了多元文化的产生,又使多元文化在发展中逐渐走向一体,走向统一。

中国北方有辽阔的蒙古高原,高原上以草原为主要景观。草原被横亘于中间的大沙漠、戈壁和阴山分割为内蒙古(漠南)和外蒙古(漠北)两片;在蒙古高原的北方,则是东西向绵延数千公里的山脉,山脉以北就是寒冷的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南部,与蒙古草原相邻的山地中,有一些零星的部落居住在一些向阳的山坡和谷地中,如古代的丁零、黠嘎斯(柯尔克孜人的祖先)等部。他们世世代代千方百计地向南发展,以图进入平坦辽阔、水草丰美的蒙古草原。蒙古草原上则相继有北狄、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和蒙古等部,盘马弯弓,四处游牧。他们向往长城以内的富庶与繁荣,钦慕中原的文化,一直具有南下的趋势。

中国的东北,西有兴安岭与蒙古草原相隔,东边则是浩淼的太平洋,北边东西向横列着外兴安岭,把中国的东北与千里冰封的东西伯利亚划分为两个区域。在这片由山海隔出的地域内,有辽阔的东北平原与丘陵地带。这里森林密布,沃野千里,北部宜于狩猎放牧,南部可以农耕。相继有东胡、肃慎(满族祖先)、乌桓、鲜卑(锡伯族祖先)、室韦(蒙古族祖先)、契丹和女真等族居处。东北与华北大平原之间,沿着渤海之滨,有一条狭长的走廊,由长城东端的山海关控扼其间。几千年来,起源于东北的民族,有的西向越过兴安岭,进入蒙古草原,如鲜卑、室韦;但更多的则相继沿着这条走廊南下,向温暖富庶和更为辽阔肥沃的中原发展。

中国的西北边陲,古称西域,即今天的新疆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中亚地区。新疆由一系列祟山峻岭和难以逾越的荒漠戈壁构成天然的屏障。其北方是唐努山与阿尔泰山,阻挡着西伯利亚的寒流;西边是葱岭和海拔 4000米以上的帕米尔高原;南边是巍巍喀喇昆仑山,阻断了与青藏高原的交通。可见,这里是一个南北西三面环山的区域,只有东边敞开,向东北可进入蒙古草原,向东南沿河西走廊可直达甘、青地区和富庶的关中平原。这里自古相继有塞人、乌孙、月氏、匈奴、突厥、回纥和蒙古准噶尔部等部居处。这些古代的部落与民族,或来自于蒙古草原(匈奴、突厥、回纥、蒙古),或来自于河西走廊(乌孙、月氏),在此定居之后,也都以东部的中原和蒙古草原为主要的交流和发展方向。

葱岭以西的中亚河中地区(今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地),在清代和清代以前的古代,也曾经长期是中国的疆域。它处于平行流入咸海的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由一些山间盆地和绿洲组成,居住着粟特等经商务农的民族,这里是一个单独的地理区域。由于其西、北两边是干旱的草原与荒漠,活跃着强悍的游牧民族,南边是高山雪岭,为了经商和获得军事上保护的需要,使得粟特人自古以蒙古草原和中原为主要外出活动的区域。

中国的西南边界,则由世界最高的一列山脉,海拔50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和谷深水急的横断山脉连接而成,构成世界上最难以逾越的天险屏障。在古代,这里是中国交通最不方便的区域——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由千山万壑组成的云贵高原。在这片区域中,自古就生活着吐蕃(藏族祖先)、门巴、羌、白、苗、傣等几十个民族。受西南方天堑屏障的阻挡和中原的吸引,这些民族活动和发展的方向也都是东北方的中原。

中国大陆的东南,则由一万余公里的海岸线组成,东南方的滔滔大海,长期被古代祖先们视为陆地的尽头。

中国这种变化多样而又具有内聚型的地理环境,对各民族的历史面貌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造就了文化各异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差距的各民族。如北方的游牧族,东北的狩猎族,天山以南的绿洲文化,西南藏、羌等民族半农半牧的高原文化。而连接着中国各地的江河水网,山间草原上的自然孔道,日益发达的交通工具,又把各地区和民族日益紧密地联结起来。

自古生活于中原四边的少数民族,一方面他们向外发展受到各种天然屏障和自然环境的阻隔与限制,另一方面中原温和的气候,辽阔肥沃而平坦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和物产,特别是先进的文化,对他们有无限的吸引力。于是,几千年来,中国四边的少数民族,他们各种重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活动,都是向着中原的方向,即黄河与长江中下游流域发展。这种地理环境因素,产生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内聚的总体趋势。

B. 地理环境对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处于平原或者沿海的民族由于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经济文化交流比较方便,也容易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处于高原山地,或者海岛的民族由于交通不便,大都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经济比较闭塞
求采纳

C.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背后隐藏着人文地理学的原因。近日,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王衍用的一次演讲,为我们揭示了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服饰先说帽子、头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陕北地区,男人用一条羊肚子毛巾包头,打结在前额头;山西、河北南部,男人把羊肚子毛巾包在头上,在后面系结;到了山东沿海,女同志把一块方巾对折,内套一截铁扎片或封存箱带,使头巾在额前挺括,伸出一段距离,系结在嘴巴下面。陕北地表缺乏植被,冬春风速很大,人们用羊肚子毛巾包头,是为了防止尘土弄脏了头发和御寒。山西中南 部,人们用毛巾包头系结在脑后,是因为晋中南多盆地,风沙小一些,气温稍高的缘故。冀中南、鲁西北位于太行山脉与鲁中南山地丘陵西北角之间的狭窄地区,是 冬夏季风的通道,“狭管效应”使这里风速较大,尘土较多,故这里的人们也用毛巾包头且系结在脑后。山东沿海女人头巾的功能是防晒、防风、防沙。还有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大理。大理的气候四季如春,按理说人们不用戴帽子或头巾御寒,但因风大,男子多用白布包头,而女子的头围则护住了最易受冷的额头,更是适应了这里的环境特征。身穿长袍,足蹬靴子是草原民族的服饰特色。高寒大风地区的人穿上袍子,再系上腰带,上下空气不易对流,十分保暖。最有意思的是藏族人穿袍子露出一只胳膊,这是因为高原昼夜温差太大所致。穿靴子不仅是御寒和上下马利索,更重要的是靴子适应穿行在戈壁、沙漠上,有利于保护腿脚。木屐是为多雨地湿而备,在日本和中国的南方尤其多见。欧洲多海洋性气候,地面常年湿漉漉的,贵妇人的长裤脚经常被打湿,因而有人发明了高跟鞋。地理环境影响人类食物为什么山西人爱吃醋?原因是黄土高原土壤含钙太多,食入过量的钙,易得胆结石等疾病,因而人们就选择了醋来中和。另外能吃醋的地方是云贵高原。那里多石灰岩地貌,水和食品中含有较多的钙,所以要用酸来中和。显而易见,是地理环境导致了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人特别爱吃醋。中国有个顺口溜,讲“江西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可见四川人是最能吃辣的。其实辣是 潮湿气候的产物。过度的潮湿,毛孔闭合,人体内需要排泄的物质难以排出,也使得人的情绪低落。吃上一次麻辣火锅,冒一身大汗,身体和情绪都得到排解,十分 舒服。江西和湖南吃辣,也是气候过度潮湿的原因。南甜北咸是因为南方的主食大米糖分较少,人们需要补充糖分;北方的气候导致蔬菜较少,要多放些盐来弥补蔬菜的匮乏。地理环境影响人类心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十分广泛。农村的推碾、拉磨,城市的打扑克、搓麻将,还有传统游戏击 鼓传花都是逆时针转圈。体育运动如跑步、赛车、赛马也是逆时针运动。我们用右手夹食物往嘴里送同样是逆针向运动,甚至攀援植物都是按逆针向向上生长,老柏 树的扭曲也是逆针向等等。其实,人类的逆针向行为是地球的自转方向造成的,北半球地球的自转方向是逆针向的,那么地球上的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是在地球这个摇篮中逐步被“摇”大的,人类的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吻合了逆时针向的运动。人类的逆针向行为是有应用价值的。最典型的案例是曲阜的孔庙,为了满足游人购物的需求,孔庙在前半部东 西对应的两个小房间内开设了商店。有意思的是,东面的商店每月的收入是西面商店的几百倍。原因在于,游人在进入孔庙后按照逆针向运动,先到达了东面商店。 依此原理,如果商店(背靠商店)左面的入口对着车站、影剧院、体育场就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另外,古代的阵法、迷宫,都是利用人类的逆针向行为,它们的 共同特征是,一会儿顺针向转,一会儿逆针向转,干扰你的神经系统,使你晕头转向

D. 苗族的地理环境..

苗族多分布在湘西、鄂西、广西、贵州、云南等地,该地区位于我国中南、西南部,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湿润,地形以丘陵为主,多山,河流较多。但交通闭塞,经济相对落后。

E. 地理环境对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处于平原或者沿海的民族由于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经济文化交流比较方便,也容易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处于高原山地,或者海岛的民族由于交通不便,大都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经济比较闭塞
求采纳

F. 贵州苗族的饮食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苗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与黄帝族等斗争了很长时期,最终屡战屡败。被版迫撤退到较偏远的地方进权行防守或避难。直至今日,我们依然看到其中的缩影。如果你注意观察一点,不难发现,苗族居住的地方,一般是在山顶或山腰等易守难攻的地方,较缺水。
由于居住地离市场较远、供水不足等原因,所以大部分苗族都善于作豆制品、腌菜、酸汤等,容易保存,供长期食用。
随着国家的发展,惠农政策深入农村,农村苗族人与外界交流接触日益深入,许多饮食习惯也有了变化,从苗族的节日饮食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地方特色菜之外,其他菜类与汉族饮食并无太大差异。

G. 苗族的文化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语言
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二工作队经过实地考察,对各地苗语的构词大致相同,而语音不同的特点进行科学研究后,将苗语划分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称东部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8] 。
湘西方言(东部方言)主要通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北的松桃苗族自治县,湖北的恩施、宣恩、来凤、鹤峰和重庆的秀山、酉阳、彭水等县,分5种土语;
黔东方言(中部方言)主要通行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的靖州、会同等县,贵州安顺地区和黔西南、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苗族中,分5种土语;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于贵州中部、西部、南部、北部和川南以及云南全省,分8种土语;
此外,还有部分苗族操汉语、侗语、瑶语、布依语、壮语等其他民族语言。苗语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语尽管存在着一些差异,但相通部分仍占60%以上。
文字
传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与汉字可能同源,后来失传,这些传说如今已难以考证。20世纪初,一些苗族知识分子为发展苗族文化教育,创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创制的方块苗文、石启贵创制的速记苗文,贵州松桃龙绍华运用国际音标编制的苗文课本,等等。一些外国传教士为了传教的需要也创制了一些苗文。但是这些苗文因种种条件的限制,未能在苗族群众中推行。
《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易暴露于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
在黔西北威宁石门坎地区传教的英国人坡拉德同苗、汉族知识分子杨雅各、张武、李斯提文等人配合使用部分拉丁文字母和一些记单符号,以石门坎苗族的语音为标准音,创造了一个拼音文字,称为“坡拉丁文字母苗文”(俗称“老苗文”),用以翻译基督教圣经,编写课本,记录苗族民间故事、诗歌以及记事等。40年代,操川黔滇方言东北次方言的部分苗族迁徙并定居在今洗鸭河乡新池村,将“坡拉字母苗文”传入紫云,现仍在通用,而且新池小学用该文字及汉文字进行双语教学。5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培养了大批包括苗族学者在内的语言学家,对全国苗族语言进行了普查研究,改革了“老苗文”,创制了东部、西部、中部三种方言的拉丁拼音苗文。但由于苗族内部支系复杂,语言差异很大,极难统一 。
此外东南亚苗族使用法国传教士发明的一种拉丁拼音苗文,后来逐渐发展为“国际苗文”。

宗教信仰
苗族很早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不同地区苗族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有的苗族地区由于交通闭塞,苗族信仰原始宗教;还有少数苗族地区,如威宁、石门坎和湘西沅陵等地在近代由于受外国传教士的影响,有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但总的来看,多数苗族群众信仰的仍是本民族长期形成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H. 民族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共同的地域作为民族划分的必备条件至关重要,同时对民族的产生及民族的特性有着极大作用.我认为世界范围内按地理环境可主要区分为草原民族、大河流域民族、山地沿海民族三类.

草原民族依赖游牧,逐水草而生,例如蒙古.当本民族控制区水草丰茂时其与同类民族及其它类民族间很少发生冲突,但当遭遇天灾、水竭草枯时则与同类民族及其它类民族间经常发生冲突乃至战争.一个例外是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其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动因前期时是掠夺,后期则是征服.这些草原民族闲时游牧、战时掠夺,生活形态单一,其发动的掠夺和征服战争带来的是对其它民族的灭绝和对文明的破坏.草原民族是历史发展的破坏力量.

大河流域民族围绕大河流域形成,例如历史上围绕黄河长江的汉民族、围绕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人、围绕中东地区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人和印度河流域的印度人.这些流域的民族往往从原始氏族时期就有着较为严密的等级制度,本人认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对大河的治理.不管是黄河还是尼罗河都会有泛滥和洪水的问题,而居住在这些大河流域的民族只有通过并且接受一个有力的首领和阶层的指挥和领导才能治理好大河.而伴随着对大河的治理,特殊权力阶级出现了,他们作为民族首领享有极高声望并逐渐演变为帝王.中国的大禹及其建立的夏就是例子.大河流域民族因为有充足的水和丰腴的土地而主要从事农耕和粮食生产,在辛勤的农业劳动中创造财富,同时接受特权阶级的管理,此类民族大都顺从,重视农业、轻视商业,在政治上即便一个王朝倒台还是会有另一个同样性质的王朝替代,而生产生活方式总体上没有太大变化.大河流域民族是历史发展的迟滞力量.

山地沿海民族居住在陆上交通不便的沿海地区,这类民族既没有可供游牧的草场也没有可供耕作的土地,例如希腊的雅典城邦.这类民族主要依赖渔业、手工业和从事商业交易,航海业发达于其它类民族,并且富于探险精神,在制度上则很少有集权统治,多为较为民主的公民会议或元老院制度.这类民族逐渐通过与其它类民族的交易积累财富,积极对外扩张贸易圈,对世界各地的联系也有着重要作用,并且有着对新科技和新思想的渴望,是历史发展的进步力量.

这三类民族所建立的民族国家因此也具有不同的行为特性.匈奴、蒙古等草原民族国家在历史上除了对外侵伐造成破坏没有贡献,这些国家大多成为当今世界的边缘国家.中国、埃及等大河流域民族国家则拥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因农业需要而确立的先进天文历法,这些国家大多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高山沿海民族国家则通过贸易逐步扩大势力,有着先进的航海技术,并且对当今的民主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这类民族及受这类民族特性影响的民族国家大多成为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

我们能够比较容易地看到,上述由于地理环境差异而分出的三类民族及其建立的民族国家在世界形成一体前是很有解释力的.在地球正日渐成为一个村落的今天,上述的地理环境作为一个解释变量虽然仍然能够比较准确地解释民族特性,但很难解释这些民族国家的行为模式和发展走向.因为世界变小了,原来由于地理和技术而相对隔绝的几大区域已经没有了界限,各种民族文化和特性彼此冲突、交融,各个国家基本都有或者即将有相似的社会阶层,这使得上述三大类民族的界限变得模糊了.总的来说,地理环境造就民族特性和国家行为的论点在古代和近代历史上是有解释力的,但是对于现在,我们只能通过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建构主义等国际关系理论来比较有力地解释民族国家的行为及其之间的关系,而地理环境只是作为国际关系中地缘政治解释的一个重要因素.

I. 苗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由于历史原因,苗族迁徙到文山地区后,大多居住在环境恶劣的大山之中,各支系内服饰的差异往往与容气候、环境有关。
如马关式的服饰,由于这部分苗族都居住于北回归线以南的亚热带高山河谷中,气候炎热,蚊虫较多,其服装款式多为右开襟绣花上衣,下着单层蜡染百褶裙,以便透风,小腿裹着单层绣花绑腿,以防蚊虫叮咬。
邱北式的苗族,因居住北回归线以北海拨较高的山区,冬天气候寒冷,其上衣为对开襟,下着双层白色百褶裙和小腿裹着多层绣花绑腿,以抵御严寒
开远式的苗族也居住于北回归线以北较为平缓的山区,冬天寒风袭人,上衣为右开襟绣花衣服,下身着蜡染百褶裙,外加一件绣花风衣,几乎裹住整个身体,并且围腰宽大。
“苗族住山头”的分布格局,正是这样的生存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同一文化习俗,同一民族语言的苗族服饰逐出现了与环境、气候相关的差异,也导致了文山苗族服饰款式的多样性。由此可见,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的差异是决定文山苗族服饰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