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地理知识要点
⑴ 湖北的地理知识
湖北、位于中华来人民共和国的自中南部,长江中游。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与江西省相接,南邻湖南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交界。因地处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简称鄂中国湖北。古称:荆楚。
湖北省国土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55.5%,丘陵和岗地占24.5%,平原湖区占20%。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全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秦岭、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大洪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全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区域。
⑵ 湖北省的地理知识有哪些结合生活实际
1、纬度位置:29°N-33°N 108°E-116°E。
2、主要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3、湖北省地处我国地势第二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
4、地形呈显著的过渡性特征。
5、东部和中部地区属于我国地势第三阶梯的一部分。
6、以平原和平原边缘镶嵌的低山丘陵为主。
7、平原之上河湖纵横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孕育了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群。
8、湖北的西部地区属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东部边缘,主要由一系列山脉组成境内山岭盆谷交错。
9、大部分为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和山原,在这片山地中隐匿了湖北最优美奇绝的自然景观。
(2)湖北地理知识要点扩展阅读:
湖北省的地理常识:
武汉竞争除北上广深外的“第五城”,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中国中部地区,位于“黄金水道”长江沿岸,京广线穿过,水陆交通便利,是联通东西南北重要交通枢纽。
2、是全国三大科教中心之一,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所,科研实力强,是全国拥有大学生最多的城市。
3、产业基础雄厚,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4、生态优势明显。地处汉江平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湖众多,淡水资源丰富。
武汉港未来发展的优势:
1、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规划,国家的政策支持。
2、经济腹地广阔,区域经济发展迅速,潜力巨大
3、长江航道水深、航道条件不断改善
”湖广熟,天下足“江汉平原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
1、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日照充足,降水较多。
2、地形平坦,土地开阔,适合大规模种植。
3、河湖众多,水源充足。
4、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5、种植历史悠久
⑶ 湖北的地理资料(要突出湖北的一个主要特点)
湖北位于长江中游,中,东部为江汉平原,西部为大巴山区,境内湖泊众多,号称"千湖之省".
⑷ 关于湖北省的常识有哪些
简称鄂。位于长江中游,东邻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省会在武汉。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地形西高东低,江汉平原素称鱼米之乡,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湖北省是中国著名的淡水湖泊密集分布地区之一。湖北省粮、油、棉在全国占重要地位。钢铁、电力、汽车、轻纺工业居全国前列。湖北自然资源丰富。境内有保存完好的神农架原始森林。
地理概况
湖北位于我国中部,长江中游,全省可以划分为江汉平原、鄂西山地、鄂北岗地、鄂东低山丘陵四个地区。其中,江汉平原素有鱼米之乡的称号。湖北境内有1193条河流,这里还分布着众多的大小湖泊。其中洪湖为湖北省最大的湖泊。
气候特点
湖北省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征。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丰沛,雨热同季,利于农业生产。年均温15~17℃,7月平均气温为27~29℃,江汉平原最高温在40℃以上。为中国酷热地区之一;1月平均气温3~4℃。年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自然资源
湖北省矿产、水能、生物等资源都比较丰富。其中矿产136种。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中,磷、金红石、硅灰石等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水能是能源资源的突出优势,湖北省是丰水区,可开发的水能装机容量达3310万千瓦以上,居全国第四位。全省动物资源达700多种,约占全国动物种类的1/4。其中属国家规定的珍稀保护动物有白鳍豚、金丝猴、江豚(江猪)、大鲵、小灵猫、大灵猫等50多种。全省种子植物有3700多种。神农架为中国中部最大的原始森林,被誉为华中林海、天然动植物园,世界观赏名木金钱松、中国特有的“鸽子树”珙桐、名贵绿化树白皮松、活化石水杉等珍稀树种就生长在这里。
交通运输
湖北公路运营有9条国道、90条省道,全省各县和绝大部分乡镇已通汽车;形成了以武汉和各地区中心城市为枢纽。连接省、市、县、乡和主要港口铁路枢纽的公路网。铁路运输方面,除了京广线。还有汉丹、武大、焦枝、襄渝等线路;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全国最大的内河港口之一,也是省内最大的航空中心。
经济概况
湖北省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电力、机械、汽车、建材、纺织、食品等。武汉是全国大型钢铁基地之一,宜昌是中国最大的水电基地。湖北省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高梁、甘薯次之,经济作物以棉花、油料为主,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江汉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畜牧业以饲养猪、牛、羊为主,禽蛋产量居全国前列。湖北还是中国重要的淡水鱼养殖基地,荆州以下长江段盛产鱼苗,供应全国。主要林副特产有苎麻、生漆、桐油、柑橘、茶叶、木耳、木梓、黄连、天麻等。
文化习俗
我国著名的汉绣主要生产于荆州、武汉、洪湖一带,汉绣是以楚绣为基础融合地方特色的新绣法,它的用针有别于四大名绣。追求充实丰满、富丽堂皇的热闹气氛。清末民初汉绣进入鼎盛时期,咸丰年间,汉口设有织绣局,集中各地绣工绣制官服和各种饰品。
省会:武汉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位于省境东部,汉江与长江交汇处。由武昌、汉口和汉阳三地组成,俗称武汉三镇。面积8483平方千米,辖13个区。市境位于江汉平原东南部。北为大别山地,南为幕阜山地。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河湖密布。农业主产稻谷、小麦、棉花、油菜籽。盛产鲜鱼、莲藕。水运以长江、汉水为主。市内有黄鹤楼等风景名胜。
“江南三大名楼之一”:黄鹤楼
唐朝时,黄鹤楼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位于武昌蛇山西端的黄鹤矶上。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最初用于军事,后来成为人们登高览胜的地方。历史上黄鹤楼屡毁屡修,现在的黄鹤楼建成于1985年,楼分五层。
神农架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大巴山脉的东段。主峰神农顶有华中第一峰的美誉,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最高峰。相传,神农氏(炎帝)曾在此遍尝百草。他为采一株珍贵的药材。砍倒古树搭成架梯,神农架由此得名。神农架可说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天然植物园和动物园。主要树种为冷杉,还有楠木、青冈栎、供雕刻用的黄杨木,以及世界上稀有的植物,如花片洁白、外形似白鸽、号称中国鸽子树的珙桐等。神农架的动物资源丰富,其中最为珍贵的是金丝猴,此外还有黑熊、白熊等。神农架还以产药材著名,天麻、黄连等分布很普遍。神农架是湖北省以科学考察和探索大自然为主的著名风景旅游区。
“湖北首刹”:归元寺
归元寺位于武汉市汉阳翠微街20号,始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取“归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门”的佛偈而命名,由一位叫白光的和尚在原明代王章甫的葵园旧址上创建,素有湖北首刹之称,也是湖北四大佛教禅院之一。归元寺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院落,占地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其中罗汉堂供奉有500尊泥塑全身罗汉,是该寺院的重要特色之一。归元寺的整个平面布局呈袈裟形状,这是它在建筑布局上与其他佛寺的主要区别。归元寺大雄宝殿前的供桌。是由一整块柏木雕刻而成,长3.6米,雕有五龙戏珠图案。此外,大多数寺庙的铭牌,均横书悬嵌于寺庙三门之楣。而归元寺的铭牌是直匾。这在中国寺庙建筑史中是较罕见的。堪称丛林一奇。
赤壁遗址
长江流过武汉,在其上游赤壁市和下游黄州。各有一处赤壁,分称文、武赤壁。上游的赤壁,一般认为是三国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而下游黄州的赤壁则是因苏东坡《赤壁赋》而扬名,故称文赤壁。武汉上游。长江南岸一山飞峙江心,其拔空昂立的崖头如战马扬蹄。踏破万顷烟波,奋然北驰,直指江北乌林。这里便是赤壁之战古战场。周围还有翼江亭、拜风台以及庞统夜读所在的金丝山等景点。武汉下游的黄州赤壁又叫东坡赤壁,苏轼被贬黄州之时,经常约请友人到此游览。苏轼曾在此写下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美文。黄州赤壁已是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
武当山
武当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西南,又名太和山、玄岳山。这里也是武当拳术的发源地。武当意为“非真武不足当之”。武当山有众多的自然胜景和人文胜景,气势雄峻。风光奇美,现存古建筑基本上保持着明初的建筑格局。规模宏伟。一代武学宗师张三丰创立了武当派。武当武术与道教渊源极深。以养身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自成一派,被称为内家拳派。
大别山
大别山位于豫、鄂、皖三省边境,是长江与淮河水系的分水岭。西接桐柏山。东延为霍山(也称皖山)和张八岭。一般海拔500~800米。山地主要部分海拔1500米左右。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大别山山间谷地宽广开阔,并有河漫滩和阶地平原,是主要的农耕地区。山地多深谷陡坡,地形复杂,坡向多变。大别山植物生长茂密。种类复杂,有许多南方植物种类。
洪湖
洪湖位于省境南部,东面与长江的自然堤相隔,内荆河一内河在北面成弧状绕流,是湖北省最大的湖泊,为洼地湖。流域面积5981平方千米。湖面北宽南窄,略呈三角形,面积413平方千米。容积7.5亿立方米。历史上由内荆河与长江、东荆河间湖群相连,并与长江相通。湖内有机质丰富,有鱼类30余种,以鲭、鲢、鲤、鳙、鲩、鲫、鲇、鳝、鳢、鳊、鳜等较常见。水生生物中,洪湖白莲为著名特产。洪湖为候鸟冬栖地,常见者有青头鸭、黄鸭、中鸭、八鸭等18种。
武昌起义旧址
楼为两层砖木结构。装饰精巧华丽,上层顶端矗立着一个教堂式的望楼,极具西欧古典建筑的风格。铁门上所嵌“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几字为宋庆龄女士所题。现起义军政府旧址上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馆内保存、陈列有起义的有关历史资料和革命文物,黎元洪卧室、会客室、孙中山会客室和黄兴召开军事会议的地方也向游人开放。旧址院门外葡一尊孙中山铜像,长袍马褂,左手拿着拐杖,右手拿着帽子。眺望远方,表情庄严而又安详。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是中国战国初期曾国国君乙的墓葬。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为多边形竖穴墓,南北长16.5米,东西长21米。内置木椁,椁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为夯土。椁内分作东、中、北、西四室。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及竹简等文物近15000余件,其中最有名者为举世瞩目的曾侯乙墓编钟。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1957年建成通车。它是中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站在桥上眺望四方,大江东去,武汉三镇尽收眼底。
⑸ 有关湖北省的历史地理知识有哪些
湖北省因地处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简称“鄂”,人民政府所在地武汉市,水陆交通便利,夏季气温高,有“火炉”之称。
⑹ 湖北高考地理资料
高中地理基础知识手册,上面知识点比较全,你先看一遍
天利地理5年高考题做一遍,把不会的再看一遍
临考试之前一个月把高考地理高频考点地图册背下来
⑺ 地理知识点
201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统考大备战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幼儿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证面试
4、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9人)的3倍还多。 5、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分布不均,东多西少。从黑龙江的漠河至云南的腾冲一线,其东人口密集,其西人口稀疏。
6、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是澳门。最小的是西藏自治区。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一、56个民族
1.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二。另外的55个民族人口数只占了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八,被称为少数民族。
2、在少数民族中,人口数最多的是壮族,有160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少的是珞巴族。 3、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还有: (1)满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 (2)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 (3)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等省 (4)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彔自治区 (5)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等省 (6)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等省 (7)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 (8)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
4、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体育活动,大多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才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少数民族节日:
傣族——泼水节、孔雀舞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摔跤
藏族——
5、人民币上的四种少数民族文字是:蒙文、藏文、维吾尔文、壮文。 二、民族的分布
1.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分布相对分散,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 2.我国民族分布的特征:大杂居,小聚居。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为集中,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3、民族政策: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传统的体育活动,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很多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如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壮文)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设立自治机关,各少数民族在自治区内行使自治权。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我国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3、我国地形的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4、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比例:丘陵 百分之十 山地 百分之三十三 高原 百分之二十六 盆地 百分之十九 平原 百分之十二 5、第一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第二阶梯主要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第三阶梯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6、通常把山地和地表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多集中在西部,其中近一半是难以利用的沙漠、冰川、戈壁、、高寒荒漠等。
山区有利于发展旅游业、采矿业及农业多种经营等,部分水热条件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7、山区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 8、地势对我国的影响:
①对气候: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富的降水;
②对河流: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了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
③对交通: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9、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
意义: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
②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总结: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种植业。 10、我国的主要山脉:(落实到地图上)
⑴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⑵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
[注意]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
⑶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多在我国西部。
⑷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⑸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注意]横断山脉是由许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它们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间,极大地阻碍了东西交通。
我国的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我国的三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我国的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1、我国冬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大
2、我国一月的零度等温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相重合 3、我国夏季的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普遍高温 4、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吐鲁番盆地
5、通常把大于或等于十摄氏度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叫做活动积温。活动积温反映一个地方气候对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是我国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 6、根据活动积温,把我国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7、由于南北气温的差异,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果树;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在建筑上也有一定反映。
二、东西干湿的差异
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托克逊。
3、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
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面积广大,主要位于西北地区。 4、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走向是:大兴安岭——呼和浩特——兰州——拉萨。
5、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与我国一月的零度等温线,也就是秦岭——淮河一线相重合 三、季风气候显著
1、一年内盛行风向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被称作季风。受季风影响的气候类型,是季风气候。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
2、我们把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作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作非季风区。 3、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除高原外,大致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4、我国的降水集中在受夏季风影响的季节。
5、我国的气候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一、众多的河湖
1、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外流河,所在区域为外流区;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内流河,所在区域为内流区。 2、我国的河流大多分布在东南部外流区,主要有注入太平洋的: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注入印度洋的:怒江、雅鲁藏布江。注入北冰洋的额尔齐斯河。 3、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4、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连接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运河。 二、黄河的治理
1、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全程5363千米是。
2、黄河流经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 3、黄河流经了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等地形区。
4、黄河冲击形成了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并为三大平原提供灌溉水源。 5、内蒙古的河口和河南的孟津把黄河分为上、中、下游。
6、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高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为暴雨,加是植被破坏严重,使得黄河在流经中游之后,泥沙含量大增。
7、黄河进入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减慢,泥沙沉积,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8、治理黄河应标本兼治,治标的方法:加固堤坝;清理河道;兴修水利;分流。治本的方法:植树种草,保持水土,恢复植被。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治沙。 三、长江的开发
1、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注入东海,全程6300千米。
2、长江流经了青海、四川、西藏、重庆、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上海十一省市。 3、长江流经了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形区。 4、湖北的宜昌和江西的湖口把长江分为上、中、下游
上游的特点:多峡谷急流,富水能。中游的特点:多浅滩,多曲流。下游:水流平缓,江阔水深。 6、长江比较大的支流有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等。
7、长江的水能资源集中在上游河段,水能蕴藏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可利用水能资源约占全国一一半,被誉为“水能宝库”。
8、宜宾以下可以常年通航,被誉为“黄金航道”。 重点图 第4页 图1.4 第13页 图1.11
第17页 图1.16 第22页 图2.2 第24页 图2.4 第25页 图2.5 第33页 图2.15 第36页 图2.17 第38页 图2.19 2.20 第42页 图2.27 第45页 图2.29 第48页 图2.23 第54页 图2.38
⑻ 地理知识大全
增长点地理知识
长城有多长?
21196.18千米
珠穆朗玛峰有多高?
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有多低?
海拔-154米
长江有多长?
6397公里
黄河有多长?
5464公里
京杭大运河有多长?
1710公里
故宫面积有多大?
72万平方米
中国有多少人?
超13.73亿人
汉字有多少个?
85568个
中国有多少位皇帝?
408位
秦朝2位,汉朝31位,
三国11位,晋朝16位,
五代十六国78位,
南北朝59位,隋朝3位,
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
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
元朝18位,明朝16位,
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
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
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
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
加起来一共408位。
人们必知的常识虽然常挂在嘴上,
但具体是这些你都知道吗?
三山
黄山〖安徽〗
庐山〖江西〗
雁荡山〖浙江〗
【五岳】
东岳泰山(山东)
南岳衡山(湖南)
中岳嵩山(河南)
西岳华山(陕西)
北岳恒山(山西)
【五岭】
越城岭
都庞岭
萌诸岭
骑田岭
大庾岭
【五湖】
鄱阳湖〖江西〗
洞庭湖〖湖南〗
太湖〖江苏〗
洪泽湖〖江苏〗
巢湖〖安徽〗
【四海】
渤海
黄海
东海
南海
【四大名桥】
广济桥
赵州桥
洛阳桥
卢沟桥
【四大名园】
熙和园〖北京〗
避暑山庄〖河北承德〗
拙政园〖江苏苏州〗
留园〖江苏苏州〗
【四大名刹】
灵岩寺〖山东长清〗
国清寺〖浙江天台〗
玉泉寺〖湖北江陵〗
栖霞寺〖江苏南京〗
【三大名楼】
岳阳楼〖湖南岳阳〗
黄鹤楼〖湖北武汉〗
滕王阁〖江西南昌〗
【四大名亭】
醉翁亭〖安徽滁县〗
陶然亭〖北京先农坛〗
爱晚亭〖湖南长沙〗
湖心亭〖杭州西湖〗
【四大古镇】
景德镇〖江西〗
佛山镇〖广东〗
汉口镇〖湖北〗
朱仙镇〖河南〗
【四大碑林】
西安碑林〖陕西西安〗
孔庙碑林〖山东曲阜〗
地震碑林〖四川西昌〗
南门碑林〖台湾高雄〗
【四大名塔】
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
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
释迦塔〖山西应县佛宫寺〗
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
【四大石窟】
莫高窟〖甘肃敦煌〗
云岗石窟〖山西大同〗
龙门石窟〖河南洛阳〗
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
岳麓书院〖湖南长沙〗
嵩阳书院〖河南嵩山〗
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⑼ 湖北地理概况有哪些
简称鄂。位于中国的中部,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地处北纬29??35?~33??08?,东经108??41?~116??17?。东邻安徽省,南接江西省、湖南省,西靠四川省,西北连陕西省,北与河南省毗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6位。
人口、民族1992年底,湖北人口达5579.85万。共有43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213.6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8%,土家族人口为176万,居全国各地土家族人口首位。湖北省是多宗教的省份,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种宗教。1949年前,是外国教会传教的重点地区之一。在佛、道教宫观中,武当山的金殿(太和宫)和紫霄宫,当阳市的玉泉寺,黄梅县的五祖寺,武汉市的宝通寺、归元寺、长春观被列为全国佛、道教重点寺观。
行政区划湖北省省会为武汉市。有8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23个县级市,44个县,1个林区,2个自治县。
建制沿革湖北的行政区划始于西周的分封制。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之地。秦朝统一全国后,湖北分属南郡、黔中等郡。两汉时分属荆、扬、益州,以荆州为主。唐朝属山南东道、江南西道、淮南道及黔中道。宋时属荆湖北路和京西南路。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这是湖北作为行政区的名称的开始。元时分属河南省和湖广行省。明属湖广布政使司。至清康熙三年(1664),两湖分治,大体上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省,北为湖北省。省名由此确定下来,并一直沿用至今。1914年,省下设道、县二级行政,湖北全省设江汉、襄阳、荆南、施鹤道,共辖69县;后来废除道,保留县级。1932年设立行政督察区,区下设县。汉口一度(1928~1931)成为特别市,直属国民政府。1950年湖北省和武汉市由中南行政委员会领导。1951年全省设8个专署(1970年改称地区)。1954年中南行政委员会撤销,湖北省由中央直接领导,武汉市改为省辖市,为湖北省会至今。
自然资源和物产湖北省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比较丰富。全省地处亚热带,土地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构成多种类型的生态环境,因而生物资源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南北兼备,呈现了过渡性明显的特色。全省森林覆盖率为23.5%,有树种1300余种,其中用材林主要有马尾松、杉树等;经济林以油桐、乌桕、生漆、油茶、核桃、板栗等为主,乌桕籽、生漆、油桐籽产量分别在全国占第一、二、三位。此外,还有可利用的1000多种野生植物。1亿多年前遗留下来的水杉、银杏、珙桐等孑遗植物在鄂西地区有生长。神农架林区是中国中部唯一的原始森林,其活立木总蓄积量占全省的25%。湖北省有草丛、灌丛、疏林、草甸等四大类草场。全省药用植物主要有天麻、当归、黄连等500种以上。有鱼类207种,其中重要经济鱼类约50种,鲤科鱼类最多,产量也最丰富。哺乳类动物约有114种。定居湖北的留鸟和候鸟约350种,占全国鸟类种数的29.5%。属国家确定保护的珍稀动物有84种,其中属一类保护的有16种;鱼类有中华鲟和白鲟;哺乳类有金丝猴、白鳍豚、金猫、云豹、金钱豹、华南虎和河麂;鸟类有白颈长尾雉、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白肩雕和白尾海鸿。全省共发现矿产110种,矿产地达2000余处。磷、水泥用泥灰岩、硅灰石、石榴子石和金红石等5种矿产的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铁、铜、石膏、岩盐、金、汞、锰、钒、水泥用石灰岩等23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七位,湖北省煤炭较少,油气不多,但水能资源丰富。全省山多河多,河道落差大,水能资源的理论蕴藏量1821万千瓦,居全国第七位,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装机容量3357万千瓦,居全国第四位。全省已建和在建的水电站,设计总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均居全国首位。著名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和即将动工兴建的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都坐落在湖北境内的长江上。
经济1992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1373.69亿元。湖北拥有武汉钢铁公司、第二汽车制造厂、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等3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基本形成了以冶金、机械、纺织、食品、化工为主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湖北省是中国腹地水陆交通的枢纽,省会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长江横穿境内1061公里,溯江而上,穿三峡可至重庆;顺流而下,经南京可达上海。1992年,全省铁路线有12条,通车里程1596公里。有武汉至北京、上海、南京、合肥、郑州、长沙、广州、南昌、福州、成都、重庆、桂林、沈阳、西安以及省内沙市、宜昌、襄樊、老河口、恩施等空中航线。武汉至香港的航班已经开通。湖北素称“鱼米之乡”,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全省有耕地333.33万公顷,其中水田180多万公顷,盛产水稻、棉花、小麦、玉米、油料等。1992年农业总产值为435.42亿元。湖北省淡水鱼种、鱼苗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著名的“武昌鱼”就出产在湖北省的梁子湖。
文化教育湖北省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省有高等院校61所,其中的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同济医科大学等,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全省函授大学、电视大学、职业大学、业余大学、夜大学和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有很大的发展。中等教育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城乡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发展迅速。基础教育的质量得到提高,小学教育已基本普及,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84%。聋哑、盲人特殊教育进一步发展。
名胜古迹名胜古迹主要有:东湖风景区。位于武昌东郊。
黄鹤楼。始建于吴黄武二年(223)。原址在武昌蛇山临江的黄鹄矶上。后重建于蛇山西首的高坡上。晴川阁。始建于明初,在汉阳龟山东首的禹功矶上。侧有禹王庙,即禹稷行宫,是纪念大禹和后稷的著名古迹。古琴台。又名伯牙台、碎琴台。在汉阳琴台路西北侧。传为战国时代楚国音乐大师俞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的遗址。归元禅寺。位于汉阳翠微路西侧。建于清初,为禅宗寺院。五祖寺。位于黄梅县城东北的东山上,又名东山寺。是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创建的寺院。玉泉寺。位于当阳市城西南23里的玉泉山麓,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武当山。位于丹江口市境内,古称“碜上山”,又名“太和山”、“太岳山”,是中国道教名山。神农架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面积达3250平方公里。西陵峡。是长江三峡中最长最险的一道峡谷。沿岸有许多奇特的溪、泉、石、洞,著名的有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黄牛峡、灯影峡、香溪、蛤蟆碚、三游洞等。楚纪南城遗址。位于江陵县城北5公里处。因在纪山之南,故名。荆州古城。即江陵县城。古隆中。位于襄樊市西15公里的隆中山,是中国古代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从17~27岁躬耕隐居的地方。三国赤壁。在蒲圻市西北40公里处,位于长江南岸,又名石头山、周郎赤壁。是三国时孙权、刘备联军大破曹操的地方。东坡赤壁。位于黄州市城西门外。又名“赤鼻矶”。宋苏轼谪居黄州时,常到这里游憩,并借景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