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祖国地理环境

祖国地理环境

发布时间: 2021-02-22 07:11:26

A.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形成的基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有一定的决定作用,虽然这种作用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终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开始能动地利用地理环境,于是地理环境对人类具体活动的决定作用就逐渐减轻。生产力越发达,人类对地理的利用能力程度越大也越深,但这一切都是以地理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为前提的。
中华民族栖息生活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中国的领域广大,腹地纵深,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远古时代,中国境内就有分布广泛的人类活动。自公元前21世纪,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夏朝活动的领域以山西、陕西、河南交界处为中心。史书记载:“芒芒禹迹,亘为九州,经启九道”1,反映了夏朝已经统治了范围不小的地区。到了商代,其统治区域以今河南中部偏东黄河西岸为中心,东至海,西至今陕西,北达今河北,南抵湖北一带。西周初年的封国,古史称有“一千八百诸侯”。周王不断分封,其统治区域南至长江以南,西至今甘肃,东北至今辽宁,东至今山东,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奴隶制国家。
经过商、周二代约13个世纪的发展,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公元前210年,秦朝的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海。此后的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虽然时有盈缩,但基本的趋势是逐渐扩大,逐渐巩固,不少王朝都拥有过今天中国以外的疆域。如从西汉中期至西晋末年的400多年间,朝鲜半岛的东北部曾经是中原王朝的正式政区。自西汉中期到唐朝末年的千余年间,今越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唐朝和元朝的北界远达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唐朝的西界一度直抵中亚的威海。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地,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统一国家。
1840年,帝国主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用武力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中国的大片土地,甚至连条约都不签订,凭借实力造成侵占的既成事实。但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使国土免遭更大蚕食。饱经沧桑,惨遭分离的台湾同胞,1945年才回到中国的怀抱,在20世纪末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东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耸立着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低悬殊的地势以及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复杂而多样的气候,世界上有的气候类型,中国大部分都有。
从农业生产观点来看,从气候资源光、热、水的状态来看,中国气候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光、热资源丰富。中国大部分领土属温带,亚热带区域也不小,最南部伸入热带,最北部伸入亚热带,全国各地的太阳幅射和热量都可满足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二是水分分布不均。中国东南部受夏季风的强烈影响,一般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区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这是东南部为农耕区,西北部为畜牧区的自然基础。三山地气候居多。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广大山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来说有有利的方面,即有多种垂直气候带,气候类型多样,利于发展多尺度、多层次的立体农业,发展林、牧、果、药等多种经营。
以上特点,有史以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受全球性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的气候状况还是有一定的变化。如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这两方面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民族的迁移、人口增长和文化的传播等都起了或大或小的作用。
中华文化的滋生地不仅领域广大,而且地形、地貌繁复,多条大江大河纵横,为世界其它古文化区所罕见。
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种我国最重要的常态地貌类型以外,我国还有类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缘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其中冰缘地貌,仅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北段,类型就有45种以上,比前苏联和美国多一倍,成为世界上冰缘地貌类型最多的国家。如此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为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多元化和中华文化的多样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我国地处地球的北温带,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气候宜人,众多的江河湖泊,使广阔的土地可垦可耕,供人们衣食。因此,与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华文化产生和延续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同埃及文化囿于尼罗河流域,巴比伦文化囿于两河流域相异,中华文化滋生地不是依托一个江河流域,而是拥有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大的区段。
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即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这片七、八十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和冲击平原,在古代曾是林茂草肥、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可供人类居住和农作。据土壤专家研究,黄土是一种有很强自肥能力的土壤,又具有较好的保水性能,适于种植粟和谷子这类耐旱作物。中原的东部是华北大平原,这片由黄河泛滥冲击而成的平原,土质疏松肥沃,含有丰富的腐植质和各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氮、磷、钾诸元素,是一片适宜种麦、黍、谷、粟、稻五谷的沃土。由于土壤细腻疏松,在生产工具简单、铁器还未运用的情况下,易于清除天然植被和开垦耕种。因此,黄河中下游一带便成为华夏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的地区,华夏先民在这块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上生活觅食、狩猎、放牧,进而发展农业,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原地区最早成为中国古文化的中心。
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学家论证,长江流域是中华新旧石器文化遗址发掘数量仅次于黄河流域的地区,长江为孕育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流经10个省、市、自治区,全长6300多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亚洲第一位,并且流量大,流域面积广,资源丰富。当黄河流域因战乱频繁、大批文人学士和劳动力为了避难举家南迁,以及垦伐过度、气候转向干冷等原故导致农业渐趋衰落之际,长江流域后来居上,以巨大的经济潜力成为人们粮食、衣被、财赋的主要供应区。可以说长江与黄河共同哺育了中华古老文明。至于岭南的珠江流域、闽南滨海地带、云贵高原、台湾、海南岛,更增添了这一回旋区间的丰富性和广阔性,中华文化延绵不辍,没有出现埃及、巴比伦等古文化那样的中绝现象,与这种优越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泱泱大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因此,人们采取了不同的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早就出现了农业、牧业、狩猎、养殖、捕捞、采集、冶矿、手工业、林业等各种产业,成为了各地不同的物质基础。与不同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各地的经济、政治、制度也不尽相同,各地的发展也不平衡。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一般来说农耕民族依恋土地,重农轻商,居安思稳,保守平和。游牧民族迁徙不定,重牧轻农,勇猛好斗。生活在近海滨的人民视海洋为财富的来源,致力于渔业和盐业的开发生产,易于接受外来文明。西域的一些绿洲小国本身土地资源有限,但因位于东西交通的必经之地,所以很早就以商业发达著称于世。地域的差别,使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特点非常明显。山海兼备的齐鲁文化相异于“四塞之地”的秦文化,地居中原的三晋文化不同于南方的楚文化,同在长江流域而分处上游、中游、下游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又各具特色。至于在湿润东部发展起来的农耕文化与在干燥的西部发展起来的游牧文化,更是大相径庭。这些文化类型的形成当然更直接受人文因素的作用,不过,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复杂性毕竟是中华文化多样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著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划分为大陆民族与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比较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也比较方便。又由于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故容易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陆国家,虽然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沿海岛屿,而其与海洋为伍的人民,究竟占全部人口的少数,其人民本性仍然是大陆性格的。
中国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最适宜的条件,在黄河中下游很早就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文明。与西方的大海文明即蓝色文明相比,黄河文明是一种大陆文明。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从新石器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气候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并由此带来了中国文化的一系列有别于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基本特徵。
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退路可供回旋。其它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西北横贯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高达四千至五千米。在生产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这些都可以说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

B. 中国自然地理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别

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最突出的是:

1)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季风环流使东亚大气运行发生明显改变,也大大改变了气候要素的组合形式与分布规律。季风的强弱和影响的范围,各年不同,各月不同,但季风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对我国自然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东部和西部的差异以及东部季风区自然地带的南北递变,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风的控制。我国亚热带有着广阔的面积,从南到北跨纬度12°之多,我国的亚热带植物在世界同类植物中所占面积也最大。广大亚热带地区不像世界同纬度许多地区那样表现为荒漠或草原,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在高温季节降水丰沛,气候温暖湿润,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发达地区。

2)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有很大比重。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部,高原上耸立着许多著名的高大山系,位于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占国土面积的25%。我国东部有广阔的平原,其间也散布着许多中山、低山和丘陵。在自然地域分异中,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犬牙交错。不同水平地带内的山地各具不同的垂直带结构,从而加深了我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我国自然地域分异具有世界罕见的独特性。特别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500米,面积约为国土总面积的1/4。它的存在极大地破坏了通常的水平地带结构。高原上的土壤、植被既与同纬度低海拔的水平地带不同,属于垂直地带性的高寒类型,又与同纬度的山地土壤植被有明显区别。而类型相似的土壤植被在高原上分布的海拔界限也远比同纬度的山地为高,植被的旱生性也比同纬度的山地强烈。

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在我国,某些从地质时期(主要是新生代)承袭下来的因素,在现代自然界中仍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第四纪冰川作用远没有欧洲、北美同纬度地区那样广泛、强烈,生物演化受到的影响较少,所以生物种属(包括特有种属)特别繁多,地理成分复杂,分布亦比较混杂。古代红色风化壳分布范围很广,主要分布在长江南,但甚至在大兴安岭还可见到。在现代土壤中也可能反映古代红色风化壳的残留特征。对历史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许多自然痕迹,必须和现代自然过程比较才能获得合理的解释。

4)人类活动使自然界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历史悠久,长期的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缓了自然景观的演变过程,强烈地改变着自然面貌。

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开垦草原,砍伐森林,疏干沼泽,圩湖筑垸,围海造田,修塘筑堰,开河修渠,在祖国大地上开拓了十多亿亩耕地,培育了许多作物和牲畜品种,建成了都江堰、大运河等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解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生产,改造山河,使过去经常泛滥成灾的黄河、淮河、海河等重要江河得到了治理,修建了许多水库、分洪、滞洪和水利枢纽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发电、运输等多方面的综合水利效益。营建了大面积防风固沙林与海防林,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也使祖国的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但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复杂的,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由于带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也使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力低下,固然有其自然因素,但和历史上砍伐森林、滥垦草原、破坏植被等人为因素也直接关联。严重的水土流失,又引起黄河下游的河流演变与洪水泛滥,造成华北平原的旱、涝、盐、碱、风沙的危害。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和浑善达克、科尔沁等地沙丘的出现,也是人类活动破坏草原使草 场退化,风沙漫延的结果。不合理的砍伐,过度的捕猎,使森林资源、野生动物大为减少,甚至绝迹。二三百年前祁连山“野牛出饮,数以千计”的情景,已不复见。大兴安岭的黑貂、麋鹿也已绝迹。我国林木种类丰富,但森林覆被率只有12.98%,和世界许多国家相比,和经济建设对木材的需求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C. 中国自然环境的特点

辽阔的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历史条件,使我国具有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最突出的是:

1)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季风环流使东亚大气运行发生明显改变,也大大改变了气候要素的组合形式与分布规律。季风的强弱和影响的范围,各年不同,各月不同,但季风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对我国自然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东部和西部的差异以及东部季风区自然地带的南北递变,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风的控制。我国亚热带有着广阔的面积,从南到北跨纬度12°之多,我国的亚热带植物在世界同类植物中所占面积也最大。广大亚热带地区不像世界同纬度许多地区那样表现为荒漠或草原,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在高温季节降水丰沛,气候温暖湿润,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发达地区。

2)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有很大比重。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部,高原上耸立着许多著名的高大山系,位于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占国土面积的25%。我国东部有广阔的平原,其间也散布着许多中山、低山和丘陵。在自然地域分异中,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犬牙交错。不同水平地带内的山地各具不同的垂直带结构,从而加深了我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我国自然地域分异具有世界罕见的独特性。特别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500米,面积约为国土总面积的1/4。它的存在极大地破坏了通常的水平地带结构。高原上的土壤、植被既与同纬度低海拔的水平地带不同,属于垂直地带性的高寒类型,又与同纬度的山地土壤植被有明显区别。而类型相似的土壤植被在高原上分布的海拔界限也远比同纬度的山地为高,植被的旱生性也比同纬度的山地强烈。

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在我国,某些从地质时期(主要是新生代)承袭下来的因素,在现代自然界中仍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第四纪冰川作用远没有欧洲、北美同纬度地区那样广泛、强烈,生物演化受到的影响较少,所以生物种属(包括特有种属)特别繁多,地理成分复杂,分布亦比较混杂。古代红色风化壳分布范围很广,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但甚至在大兴安岭还可见到。在现代土壤中也可能反映古代红色风化壳的残留特征。对历史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许多自然痕迹,必须和现代自然过程比较才能获得合理的解释。

4)人类活动使自然界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历史悠久,长期的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缓了自然景观的演变过程,强烈地改变着自然面貌。

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开垦草原,砍伐森林,疏干沼泽,圩湖筑垸,围海造田,修塘筑堰,开河修渠,在祖国大地上开拓了十多亿亩耕地,培育了许多作物和牲畜品种,建成了都江堰、大运河等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解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生产,改造山河,使过去经常泛滥成灾的黄河、淮河、海河等重要江河得到了治理,修建了许多水库、分洪、滞洪和水利枢纽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发电、运输等多方面的综合水利效益。营建了大面积防风固沙林与海防林,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也使祖国的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但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复杂的,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由于带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也使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力低下,固然有其自然因素,但和历史上砍伐森林、滥垦草原、破坏植被等人为因素也直接关联。严重的水土流失,又引起黄河下游的河流演变与洪水泛滥,造成华北平原的旱、涝、盐、碱、风沙的危害。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和浑善达克、科尔沁等地沙丘的出现,也是人类活动破坏草原使草场退化,风沙漫延的结果。不合理的砍伐,过度的捕猎,使森林资源、野生动物大为减少,甚至绝迹。二三百年前祁连山“野牛出饮,数以千计”的情景,已不复见。大兴安岭的黑貂、麋鹿(又名四不象,Elaphurus dividianus)也已绝迹。我国林木种类丰富,但森林覆被率只有12.98%,和世界许多国家相比,和经济建设对木材的需求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D. 我们的祖国是在什么地理位置

嘿嘿,小学课本有诶~~ 海南岛 鲜花已经盛开长江流域 柳枝刚刚发芽黑龙江 雪花还在飞舞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参考资料:小学语文课本~~~ 地理不好还是

E. 我们祖国各地的自然环境不同,请举例说说

北京年俗 北京人除夕之夜全家吃完年夜饭后会尽情地玩上一夜,到十二点的钟声敲响,“大年初一吃饺子”就开始了。“年初一的饺子”可不在初一白天吃,而是年三十的晚上零点一过就端上桌的。 待到天明,家里的晚辈都要给长辈拜年、祝福。初一到初五则是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聚会的日子,或者是出门逛庙会。那时街上随处可见头插红花的姑娘、手举风车的小伙儿,还有身挂大串山里红、手里抖着空竹的孩子,过年那几天,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过年时,街上所有店铺都停业休息,只有卖鞭炮的商店开着门。 上海年俗 除夕夜,合家团聚,吃年夜饭,席上菜肴一般是十分丰盛的。夜间通宵不睡,市民一般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名曰"守岁",当新的一年钟声敲响时,霎时鞭炮齐鸣,迎接新春。初一拂晓,人们都穿戴整齐,合家向长辈拜年,平辈间相互拜年。长辈还要给孩子们送红纸包的压岁钱,祝贺他们增加一岁。初一下午以及初二、初三出外向亲友贺年。初四,不少人都买了活鲜鲤鱼"接财神"。因"鲤"和"利"读音相近,再因从水里抓出活鲤鱼穿丝绳贴红纸的时候,头尾翘起,像大元宝似的。初一到初五,街巷十分热闹,往寺院进香或逛庙市者络绎不绝。 广州年俗 广州美称花城,以种花为业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如今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更成为广州的一大民俗。广州新春风俗,在人际交往中,必备"利是"。当然,所谓"利是",即为红包,亲朋相见,大人要给小孩"利是"。广州市民中,市民阶层十分讲究,要给双封,而内包多少纸币则不拘,但没有"利是"即为无礼,所以春节期间到广州人家里做客,要多带几个红包为好,免得麻烦。甚至商场门口,也会在金桔树上挂满"利是",任人摘取,以求吉利。 江苏年俗 江苏春节除贴桃符、门补、春联外,还有在新年挂钟馗象,以避一年鬼祟。传说钟馗善于捉鬼。这个风俗大概始于唐代。江苏的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选在年初三。初三称为小年朝,也不能扫地、乞火、汲水、与元旦风俗相同。江苏还有一个风俗与别处略异,即凡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寿,都在春节举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贺。初一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不能扫地的风俗,认为一扫地要把财气扫掉。年初二即使扫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门,而是堆在屋角边,一直要到正月半,称为"聚财"。 山东年俗 大年初一零点开始这个时间鞭炮齐鸣,节日的欢乐笼罩了千家万户。天一放亮,妇女们便笑呵呵地忙着煮饺子。煮时,有的地方要鸣放鞭炮,有的地方用芝麻秸烧火,意味着新的一年响响亮亮,节节增高。吃罢饺子,该去拜年了。一般先家拜,晚辈给长辈拜,平辈之间再相互拜;而后近拜,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

F. 中国地理位置的基本特征

中国地理位置的基本特征: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地形多种多样。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山区面积广大。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6)祖国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中国一般分为七大地理地区:

华东地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台湾省。

华南地区: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华北地区: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华中地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西南地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

西北地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阿拉善盟。

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G.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不介意地理环境)

怎么说呢?现复在在搞西部开制发~那就去西部想好点的就是四川云南等地``
环境差点就是新疆 西藏 现在台湾局势很复杂 中国想收了它不是那么简单的
打仗就说不清楚了`但是要做好准备就要开发西部``也是为了提高中国经济发展 所以开发西部尤其重要
欢迎你到四川来!!!

H. 祖国的地理位置是什么

中国的地理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中国约有4079年(含“夏朝”)的已知文明史(以出现国家体制为始),是亚非大河流域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
中国地理简介
01、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它的陆地版图被形象地比作雄鸡。是中华民族的主要聚居地。
02、领土总面积约为1430多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四百七十多万平方千米。
03、领土东西跨经度有六十多度,跨了五个时区,东五区到东九区。全国统一北京时间为东8区。东西距离约五千二百公里。中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五十度,南北距离约为五千五百公里。
04、领土的中心位置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石际寺村(34°32′27.00〃N,108°55′25.00〃E)。
05、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123.5′N)。
06、领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立地暗沙(3°51′N,112°16′E)(在曾母暗沙西南约15海里).
07、领土最东端在黑龙江省黑瞎子岛(48°27′N,135°05′E)。
08、领土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约在中、塔、吉三国边界交点西南方约25公里处,那里有一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峰。(39°15′N、73°33′E)。
09、大陆海岸线长一万八千多公里,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便于船舶避风和停靠。 中国的大陆边境线长二万多公里。
10、岛屿大约有7600多个,绝大部分分布在长江口以南的海域。
11、陆地面积最大的群岛是舟山群岛,它位于浙江省东面的东海海域。
12、南海有四个群岛,即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
13、所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14、内海是一个国家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渤海、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是中国的内海。
15、中国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第二大岛是海南岛,第三大岛是崇明岛。
16、山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辽东半岛是中国第二大半岛。
17、台湾海峡位于福建省与台湾省之间,从南到北连接着南海和东海,是中国海上运输的重要通道,人们称它为“海上走廊”。
18、 世界上有两条地震带,一条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一条是环太平洋地震带,中国正好在两大地震带的中间,所以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19、与中国陆地相邻的国家有十四个,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还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共20个)。
20、东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朝鲜。
21、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俄罗斯、蒙古。
22、西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23、西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阿富汗、巴基斯坦。
24、西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印度、尼泊尔、不丹。
25、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缅甸、老挝、越南。
26、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六个: 东面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为韩国、日本。 东南面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为菲律宾。 南面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为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I. 中国的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处。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陆上边界2万多千米。领海由渤海(内海)和黄海、东海、南海三大边海组成,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8万千米。

中国陆地边界长达2.28万公里,东邻朝鲜,北邻蒙古,东北邻俄罗斯,西北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和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接壤。

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相连。东部和东南部同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隔海相望。

(9)祖国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地理特点:

地形多种多样。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山区面积广大。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

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J. 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1、区域位置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处。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陆上边界2万多千米。

2、地势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复杂多样,各类地形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例是:山地33. 3%,高原26%,盆地18. 8%,平原12%,丘陵9. 9%。地势自西而东构成三级阶梯:西部有世界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地势最高,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由极高山和高原面组成,有“世界屋脊”之称。

3、地貌

中国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巫山和横断山等山脉。

4、河流

主要有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淮河、海河、辽河、雅鲁藏布江、塔里木河、澜沧江、怒江、闽江、钱塘江、韩江、鸭绿江、图们江、汉江、湘江、赣江、浊水溪、南渡江、滦河、弱水、疏勒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及京杭大运河、灵渠、胶莱运河、里下河等运河。

5、气候

中国的气候复杂多样,有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等气候类型,从南到北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气候带。

(10)祖国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中国的主要自然资源:

1、矿产

中国幅员广大,地质条件多样,矿产资源丰富,矿产171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57种。其中钨、锑、稀土、钼、钒和钛等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铁、铅锌、铜、银、汞、锡、镍、磷灰石、石棉等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2、土地

中国土地资源有四个基本特点: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3、森林

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森林蓄积151.37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0.69亿公顷,蓄积24.83亿立方米,居世界首位。

4、水资源

中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4.2%,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29万立方米。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第6位,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排在第88位。

5、动物

中国是世界上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中国陆栖脊椎动物约有2070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的9.8%。其中鸟类1170多种、兽类400多种、两栖类184种,分别占世界同类动物的13.5%、11.3%和7.3%。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