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防城港纳川山海府地理位置

防城港纳川山海府地理位置

发布时间: 2021-02-22 02:21:13

① 城北区的地理环境

城北区位于西宁市西北部,东与城东区交界,西与湟中县为邻,南与城中区、城西区隔湟水河相望,北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和互助土族自治县接壤。东西长约23千米,南北宽约5~10千米,总面积为137.7平方千米。
区界最东面的村庄是朝阳街道的寺台子村,一条大寺沟将城东区与城北区分开;最西面的村庄是大堡子镇的巴浪村;最西北面的村庄是大堡子镇鲍家寨村,大堡子镇的朱家坪和马坊街道的大有山成为城北区与湟中县的分界线;最南面以西川河为界;最北面的村庄是廿里铺镇的花园台村;最东北的村庄是廿里铺镇的双苏堡村。
“西宁盆地“属祁吕山字型西翼构造带上的一个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古老(震旦系)的变质岩层受到强烈的构造力作用,至第三纪初期,以老岩层为层底的断陷盆地形成,即形成一个内陆湖。以后,由于气候干燥炎热,氧化作用强烈,盆地内接受了一套很厚的红色岩系的沉积。后来,又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一个南南西—北东东的缓状背斜。同时,地壳上升,遭到后期地表水系的侵蚀,到第四纪初期,地壳又曾下降(以上升为主),伴随着河流的侵蚀一堆积,从而奠定了城北区的地质基础。
地质岩性 元古代的变质岩、结晶岩、震旦系的硅质石灰等一套老地层分布在盆地边缘。 第三纪红色岩系,仅出露与河谷平原两侧陡峻的斜坡地带,谷底的阶地基座亦由它组成。主要的为红色粘土、页岩、夹泥层、石膏层,整个厚度在800米以上。 第四季沉积层遍布各阶地之上,上部为粘性土,下部为沙砾石层,构成阶地的二元结构,是建筑物的持力层。二、三级阶地为湿陷性黄土。 特殊地质现象 泥石流:湟水北岸和大寺沟一带,暴雨或大雨时常伴有泥石流出现。 淤泥层:西川三其附近及北川小寨、莫家泉湾一带,一米以下分布有厚度为1~2.4米的淤泥层。多含腐殖质,显黑色,为较软地层。 冲沟:海子沟、刘家沟、沟壁陡立,为活动冲沟。 滑坡:北山地带自大寺沟以西道双苏堡一带,据记载常有山体滑坡。 城北区是西宁市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西宁古盆地的西北角。地势北高而东南低,由西向东平缓倾斜,明显地呈倒“人“字行,境内东北部和西南部边缘山地海拔2400~2750米,最低海拔(大寺沟桥南)2215米,最高海拔(大墩岭)2755米,平均海拔2275米。
地貌类型 低山丘陵区,通称浅山地区。多为小山包形,破度较大,冲沟发育,前缘分布有冲积扇或坡积裙,大部分地表覆盖着厚达几十米的第四纪黄土,黄土呈中期侵蚀状。丘陵起伏,沟壑密度1.07千米/平方米,冲蚀沟深达10米至几十米,25度以上的坡地占该地面积的47.2℅,水土流失严重。 河谷冲积平原区,通称川水地。地势平坦而略向河道倾斜,是山区向河漫滩的过度地质,土质肥沃,灌溉便利,坡度小于5度的土地占该带的90℅以上,适宜发展农林牧业,也是城区扩展之地; 河漫滩区,多为河床变迁形成的滩地,离水面很近,大多由沙砾石组成。 城北区内有两座山,即北山和西山;两个坪,即晋宋坪和朱家坪。 北山
位于区境的东北部,因在西宁市的北面而得名,距市区约3千米,海拔2612米,北界大墩岭与互助县相邻,西延北川河东岸把这座山地称东山,南邻湟水河,东接泮子山,地质构造为第三纪红色岩系北山的山前有一座小山,名为土楼山,因样子像一座土楼而得名。 西山
即大有山、小有山,因山脉走向,人们把西川河北的山也称北山,把北川河西南的山也称西山。位于西宁市城北区的西北部,海拔2655.2米,北接湟中县刘家沟,南坡到马坊乡西杏园,西至马家沟。山体岩层年代为第三纪沉积岩,地表有黄土覆盖。 晋宋坪
大堡子乡的晋家湾、宋家寨两个行政自然村及其所辖地区的合称。位置在大堡乡的北部山顶,西面连结云谷川一自然段带,东接海子沟一自然断带,北面和湟中县的杨库托村接壤,南面山脚下是晋家湾与宋家寨村,总面积4平方千米,实用土地约2065亩,海拔在2600~2650米之间,距西宁市中心15千米。 朱家坪
位置在大堡子镇的西北部山顶,东面连结云谷川一自然断带,西面连结湟中县的西纳川一自然断带,北面与湟中县的毛儿茨沟和大掌沟为邻,南面山根是朱南、朱北、吴仲和巴浪村的土地。该坪海拔2500~2750米,距市中心约17千米。 境内气候特征是气压低,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冰冻期长,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
气温
历年日极端最高气温为33.9℃,发生日期在1972年8月10日;历年日极端最低气温为—26.6℃,发生日期在1954年12月11日;历年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6.1℃,发生日期在1975年8月;历年月平均最低气温—19.5℃.发生日期在1955年1月。历年逐月平均气温1月—8.52℃;2月—5.02℃;3月1.94℃;4月7.82℃;5月11.93℃;6月15.10℃;7月17.23℃;8 月16.48℃;9月12.11℃;10月6.29℃;11月—1.00℃;12月—6.84℃.年积温在2564.9℃左右。月日较差13.6℃,白天气温比日均温高2至3℃。
日照
年平津日照时数2748小时,日照率为62.8%,年辐射总量612.5千焦/平方厘米,其中光合有效辐射占43%.光源充足,全年无霜期161天。气温和日照能满足一年一季农作物生长的需要。
气压
历年平均气压773毫巴。历年平均最高气压在775.7毫巴,发生日期1978年;历年平均最低气压774.6毫巴,发生日期在1969年;历年月最高气压789.7毫巴,发生日期在1963年9月;历年月最低气压759.5毫巴,发生日期在1964年4月;历年极端最高气压在790.2毫巴,发生日期在1955年3月12日;历年极端最低气压753.3毫巴,发生日期在1955年4月14日。
降水量
年平均降水量345毫米。历年最大年降水量541.2毫米,发生日期在1967 年;历年最小降水量196.4毫米,发生日期在1966年;历年最大一日降水量62.2毫米,发生日期在1964年8月19日。历年逐月平均降水量1月1.1毫米;2月1.8毫米;3月5.1毫米;4月20.9毫米;5月46.7毫米;6月50.3毫米;7月77.3毫米;8月82.0毫米;9月56.1毫米;10月26.7毫米;11月3.7毫米;12月0.9毫米。7.8.9三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60~70%,夜雨较多。冬季降雪,历年日最大积雪厚度18厘米,发生在1960年4月19日。
蒸发量
历年最大全年蒸发量2095.8毫米,发生日期在1966年;历年最小全年蒸发量1535.9毫米,发生日期在1959年;历年月最大蒸发量323.7毫米,发生日期1966年6 月;历年月最小蒸发量28.5毫米,发生日期在1957年元月,月平均蒸发量1月42.9毫米;2月65.9毫米;3月145.9毫米;4月214.8毫米;5月238.5毫米;6月235.9毫米;7月231.5毫米;8月212.9毫米;9月150.5毫米;10月108.8毫米;11月60.8毫米;12月40.4毫米。
风速与风向
月平均风速,1月1.5米/秒;2月2.1米/秒;三月2.6米/秒;4月2.6米/秒;5月2.3米/ 秒;6月2.0米/秒;7月1.9米/秒;8月2.0米/秒;9月1.9米/秒;10月1.7米/秒;11月1.7米/ 秒;12月1.4米/秒。年平均风速1.7米/秒,最大风速27米/秒。大风多发生在春季。年大风日数达27.2天,北川河谷的风速小于西川河谷的风速。春夏两季多吹东南风,秋、东两季多吹西北风,年沙尘暴日数为8.1天,最多达19天。 截止2008年,城北区生物资源种类如下。 兽类
有赤狐、沙狐、狼、豺、旱獭、崖獭、猞猁、荒漠猫、野兔等; 禽类
有雉、鹌鹑、猫头鹰、雕、乌鸦、鸢、喜鹊、灰喜鹊、野鸭、蓝马鸡、石鸡、血雉、斑鸠、啄米鸟、班头雁、燕子、大雁、布谷鸟等; 鱼类
有黄鱼等。 乔木类
有云杉、油松、侧柏、银白杨、加拿大杨、清杨、毛白杨、柳树、榆树、杏树、沙棘、枸子等。 灌木类
有高山柳、杜鹃、金露梅、绣绒菊、锦鸡儿、柽柳、沙棘、小蘖、皂角、枸杞、忍冬、鲜卑柳、紫丁香、榆叶梅、山桃、檀香、探春、碧桃、玫瑰、牡丹等。 草药类
有向荆、木贼、贯众、银粉、背蕨、骨碎朴、麻黄、大黄、银柴胡、酸模、赤芍、升麻、白头翁、铁棒锤、唐松草、翠雀、地榆、黄芪、甘草、播娘蒿、荠菜、牛蒡、仙鹤草、岩黄芪、葫芦巴、披针叶黄花、沙参、党参、地骨皮、曼陀罗、天仙子、甘松、旋复花、款冬花、野菊花、茵陈、大蓟、小蓟、苍耳、火绒花、紫苑、黄冠菊、贝母、野葱、野蒜、薄荷、紫苏、羌活、防风、柴胡、独活、前胡、秦艽、茜草、獐牙菜、亚麻、绿绒蒿、菟丝子、盘龙参、透骨草、景天、远志、狼毒、大戟、棘豆、冬葵、荨麻、车前、紫花丁香、骆驼蓬、蒺藜、龙胆草、蒲公英、胡桃、马先蒿、茴香、绢毛蔷薇等。 牧草类
有蒿草、苔草、披碱草、早熟禾、羊茅、野燕麦、针茅、赖草、扁穗冰草、三叶草、紫花苜蓿、海韭菜、珠芽蓼、芨芨菜、千里光、毛莨、虎耳草、银莲花、无芒雀麦、头花蓼、沿沟草、白茅等。

② 黄河下游的支流

黄河支流众多,重要支流主要有:

一、白河和黑河

白河、黑河是黄河上游四川省境内的两条大支流,位于黄河流域最南部,流经川北若尔盖高原,两河分水岭低矮,无明显流域界,存在同谷异水的景观,加之流域特性基本相同,堪称“姊妹河”。

黑河(又称墨曲),因两岸沼泽泥炭发育,河水呈灰色而得名。自河(又称嘎曲),地势较高,泥炭出露不明显,河水较清。

白河发源于红原县查勒肯,自南而北,流经红原县,至若尔盖县的唐克镇附近汇入黄河,河道长270公里,流域面积5488平方公里,干流均为土质河床。从河源至龙日坝,河道长38公里,流经丘陵山区,落差大,平均比降为24‰,谷底宽0.5~1.5公里;龙日坝至瓦切,河道长155公里,流经浅山丘陵区,河道弯曲,比降已降至0.6‰,谷底宽达2~3公里,两岸多滩地,部分地段已沼泽化,区间有五条较大支流汇入;瓦切至入黄口,河道长77公里,流经平原区,河道蜿蜒曲折,比降平缓,平均为0.3‰,谷底宽增至3~5公里。

黑河发源于红原与松潘两县交界岷山西麓的洞亚恰,由东南流向西北,经若尔盖县,于甘肃省玛曲县曲果果芒汇入黄河,河道长456公里,流域面积7608平方公里。

白河、黑河流域位于红原弧形构造的内侧,受弧形构造的控制。在早更新世时期,这里由于地质构造运动而断陷成湖,汇集周围山地水流,自成独立水系,称为唐克湖,后逐渐成为沼泽。白河、黑河就是在这一沼泽区发展而成的,所以这两条河除上游丘陵区有较明显的河谷外,大部分河段河流都在盆底沼泽间串流蛇曲,水系发育为湖串形。沼泽遍布,湖泊众多,较大的沼泽地有喀哈尔乔、乔雷乔、乔迪公玛、黑青乔、鄂列格纳和日十乔等,较大湖泊有哈丘、措拉坚、莫乌错尔格等。湖沼面积共4322平方公里,其中白河流域1020平方公里,黑河流域3302平方公里,分别占各河流域面积的18.6%和43.4%。这些沼泽地区,河道平缓,排泄不畅,底层又为粘性土质,渗透性差,土壤经常处于饱和状态,而且日照强烈,植物生长繁茂,有利于泥炭、沼泽发育。在这种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中国最大的沼泽地。泥炭层厚可达十几米以上,储量19.1亿吨,分布集中,质量也比较好,据当地试验,泥炭的发热量很高,每公斤可达3000大卡,大致与木柴相仿。泥炭不仅是一种能源,而且可以作为良好的有机肥料,还可以提炼稀有金属和化工原料。

白河、黑河流域属大陆性寒温带气候,又是“松潘低压”常年所在地区。地面高程在海拔34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只有0.7~1.1℃,极端最低气温达-33.7℃。气候特点是“冬长、夏无、春秋短”。多年平均气压为666~670毫巴,变幅不大,水的沸点很低只有88℃左右。空气中的含氧量约相当于内地平原的40%~67%。年平均降水量为640~750毫米,是黄河流域年降水量的高值区之一,7~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二,暴雨的量级和频次都是黄河流域的低值区,加之地面沼泽对径流的滞缓作用,无大洪峰出现。黑河若尔盖水文站1961年7月7日实测洪峰流量为191立方米每秒,历时一个月,洪水总量达3.3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白河为17.8亿立方米,黑河为18.3亿立方米,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分别为32.4万立方米和24.1万立方米,居黄河支流之冠。

二、洮河

洮河是黄河上游右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倾山东麓,于甘肃省永靖县汇入黄河刘家峡水库区,全长673公里,流域面积25527平方公里,按沟门村水文站资料统计,年平均径流量53亿立方米,年输沙量0.29亿吨,平均含沙量仅5.5公斤每立方米,水多沙少。在黄河各支流中,洮河年水量仅次于渭河,居第二位。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20.8万立方米,仅次于白河、黑河,是黄河上游地区来水量最多的支流。

洮河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和黄土高原西部,兼有这两大地区的特点。地形类别复杂多样,上游为河源草原区,中游为土石山林区和黄土丘陵区,大多数地区都是草场辽阔、森林茂密的地方,地面覆盖度高,水源涵养条件好。下游属黄土丘陵沟整区,约占流域面积27%,沟壑纵横,植被稀少,黄土裸露,水土流失严重,是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区。流域气候,虽属大陆性,但因受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气候交绥的影响,大部地区湿润多雨,降水量较大,除最北部年降水量近400毫米外,其余90%以上的地区年降水量均在600毫米以上,有些地区还高达八九百毫米。

洮河水系发育,受西秦岭构造体系影响,地质构造较为复杂,褶皱频繁,断裂以高角度断层为主,多为北西西方向,因而干流呈大“L”形,其转折点在由民县。河源至由民县,洮河大体顺西秦岭自西向东流,经417公里至由民县后,急转西北再向北流,又行256公里入刘家峡水库区。岷县境内洮河河谷形态较为开阔,滩台地较多,是流域的主要农业区之一。河出岷县后峡谷与川地相间,川地人口较多,农业集中,峡谷落差较大,水力资源丰富。洮河流域平均宽度只有38公里,不易形成大洪水。

三、湟水

湟水是黄河上游左岸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大坂山南麓青海省海晏县境,流经西宁市,于甘肃省永靖县付子村汇入黄河,全长374公里,流域面积32863平方公里,其中约有88%的面积属青海省,12%的面积属甘肃省。

湟水位于黄河流域西北隅,北界以巍峨高耸的祁连山脉与河西走廊水系相邻,南部以拉鸡山与黄河干流为界,西隔日月山与青海湖为邻。湟水流域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接地带,大地构造属祁连山褶皱带,地质条件复杂,因而水系构造十分独特。流域地貌的主要格局是由北西走向的三条相互平行山脉及其所夹的两条谷地组成,构成了湟水干流与支流大通河两个并行、但自然条件迥然不同的地理景观区。

支流大通河位于流域北部,由祁连山及其紧傍的大坂山组成一狭长的谷地,大通河流经其间,上游多沼泽,中下游为高山峡谷,河道长561公里。以两河交汇点计,它比湟水干流还长256公里。大通河流域面积15130平方公里,占湟水流域面积的46%,流域平均宽仅30~50公里。流域内海拔高程为3000~4000米,气候寒冷,林草繁茂,人烟稀少,以畜牧业为主。

湟水干流位于流域南部,由大坂山和拉鸡山两条平行山脉组成一条较宽的谷地,湟水流经其间,流域平均宽60~100公里。两岸支流众多,呈平行对称排列,较大支流有药水河、西纳川、北川河、沙塘川、引胜沟等。北川河流域面积3371平方公里,仅次于大通河。湟水干流谷地,主要地形为黄土丘陵,土层深厚,海拔较大通河为低,气候温和,人口稠密,农业开发较早,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湟水流域属大陆性气候,由于区内地形差异大,气温的时空变化也较大,西宁有句民谚:“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形象地描绘了这一地区的气候多变的特点。流域地势较高,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0.6~7.9℃,七月平均气温也只有10~22℃,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300~500毫米,大通河可达600毫米以上。湟水干流与支流大通河的水沙情况有很大差别。据民和、享堂两水文站资料统计,湟水年平均径流量为46.5亿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为0.24亿吨。湟水干流民和站年平均径流量为17.9亿立方米,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1.5万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2050万吨,输沙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300多吨,属轻度侵蚀。支流大通河水量较丰,据享堂水文站资料统计,年平均径流量为28.6亿立方米,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8.9万立方米,高出湟水干流64%;沙量很少,只有涅水干流的15.5%,平均含沙量仅1.13公斤每立方米,是一条清水河流。

四、大黑河

大黑河位于内蒙古河套地区东北隅,是黄河上游末端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县境的坝顶村,流经呼和浩特市近郊,于托克托县城附近注入黄河,干流长236公里,流域面积17673平方公里。流域内盆地面积5154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29%,土地平坦、肥沃,渠系纵横,是自治区的重要粮食基地之一。北部为山区,约占流域面积的54%,其余为黄土丘陵区。在内蒙古境内,黄河流向由西向东,大黑河干流由北东方向流来,形成对流格局,故称逆向支流。

大黑河流域在大地构造上,北部山区属于阴山东西纬向构造带,南部平原属于断陷盆地,这个断陷盆地称为河套湖,大约在第三纪初期就已形成,自成独立水系,大黑河只是当时盆地周围水系中位于东边的一条大支流。自晚更新世以来,由于盆地南边河曲至托克托间的支流被黄河溯源侵蚀而拉开,湖盆遂归入黄河水系,大黑河才成为黄河的支流。
大黑河水系由东部的大黑河支流、西部诸支流以及哈素海退水渠三部分组成。大黑河干流由河源至美岱,河长120公里,穿行于石山峡谷间,平均比降4.7‰;美岱以下至河口,河长116公里,流经土默特川平原,系土质河床,其中美岱至三两河长63公里,比降1.63‰,三两至河口河长53公里,比降0.36‰,在美岱以下左岸有什拉乌素河、宝贝河等较大支流汇入。西部各支流,都发源于大青山,较大的有哈拉沁沟、乌素图沟、枪盘河(水磨沟)、万家沟、美岱沟、水涧沟等,集水面积数百平方公里至千余平方公里,沟道长数十至百公里,比降陡,沟口附近有洪积扇,出峪口后无明显河床,山洪漫流于平川之上然后入大黑河。哈素海退水渠,由北向南流经平原低洼处,将平原分为两半,东部称大黑河冲积平原,西部称黄河冲积平原,汇集各渠系之退水流入大黑河的尾闾处。大黑河水系的特点是干流和支流在山区均有固定流路,进入平原后则无固定流路,并多与灌溉渠道交织在一起,水系紊乱,排泄不畅。历史上大水之年,托克托附近常常是三面高水压境,南面又受黄河顶托,素有“万水归托”之称。

本流域地处中纬度,属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少雪,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降雨集中。年平均降雨量330~460毫米,由东向西递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大黑河的水沙,主要来自山区和丘陵区。干流美岱站及下游左岸支流年径流量为1.96亿立方米,右岸大青山各支流为2.33亿立方米,共有年径流量4.29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2.4万立方米。年输沙量以美岱站计为600万吨,平均输沙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400吨。水沙主要集中在汛期,洪水多出现在七八两个月,陡涨陡落,山洪暴发时,常挟带大量泥沙并含有大量有机质,淤积土默特川平原,使之成为肥沃的土地。早在200多年以前,人们就已引用山区洪水淤灌农田。建国后有了更大发展,干流和各支流峪口以下,修建了许多引洪淤灌工程,节节引走洪水和泥沙,自1968年以来,除个别大水年外,大黑河的洪水很少流入黄河。

五、窟野河

窟野河是黄河中游右岸的多沙粗沙支流,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市的巴定沟,流向东南,于陕西省神木县沙峁头村注入黄河,干流长242公里,流域面积8706平方公里。据温家川水文站1954~1980年实测资料统计,年径流量7.47亿立方米,年输沙量1.36亿吨,平均含沙量高达182公斤每立方米,是黄河平均含沙量的6.4倍,流域输沙模数每平方公里高达1.56万吨,中下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每平方公里竟高达2~3万吨,是黄河流域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泥沙颗粒粒径大于0.05毫米的粗泥沙占总沙量的60%,因此,窟野河流域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之一,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有严重影响。

窟野河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程从1500米降至740米,流域平均比降较大。水系分布为乔木树枝状,在神木房子塔以上分为两大支,西支为正流称乌兰木伦河;东支称 牛川,是最大的支流,河长109公里,集水面积2274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26%。两河合流后称窟野河,两岸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支沟甚多,水土流失特别严重。流域西北部地区属风沙和干燥草原区,植被稀少,风蚀严重。

流域内出露的岩层多为砂岩或砂页岩互层,呈水平排列,强度低,易风化。基岩上部为红土、红色土与新黄土。新黄土由风积而成,中值粒径大于0.045毫米。窟野河流域是黄河中游常见暴雨中心地区之一,短历时暴雨强度可达每分钟2毫米以上,往往形成涨落迅猛的大洪水,含沙量极高。温家川水文站实测,1976年最大洪峰流量达14000立方米每秒,1958年7月曾出现过1700公斤每立方米的高含沙量。窟野河流域属黄土高原与荒漠地带接壤地区,气候干燥,生态环境脆弱。流域内煤炭资源蕴藏丰富,著名的东胜及神(木)府(谷)煤田已有相当规模。加速治理窟野河,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流域经济发展,以及减少输入黄河的粗泥沙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六、无定河

无定河是黄河中游右岸的一条多沙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北部自于山北麓定边县境,流经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境,流向东北,后转向东流,至鱼河堡,再转向东南,于陕西清涧县河口村注入黄河,全长491公里,流域面积30261平方公里。据川口水文站1957~1967年实测资料统计,平均年径流量为15.35亿立方米,年输沙量2.17亿吨,平均含沙量141公斤每立方米,输沙总量仅次于渭河,居各支流第二位。

无定河流域地处黄土高原北部和毛乌素沙漠边缘,兼有这两种地貌特征。按地貌和水土流失的特点,流域内可分为三个类型区:一是风沙区,位于流域西北部,面积l6446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54.3%,地面为第四系松散的沙土和沙质黄土所覆盖,地貌形态有流动、半固定、固定沙丘和滩地,水蚀轻微,风蚀剧烈。二是河源梁间区,位于流域西南部,面积3454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11.4%,沟蚀特别严重,年侵蚀量占流域年输沙量的21.4%。三是黄土丘陵沟整区,位于流域中下游,面积10361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34.396,水土流失严重,年侵蚀量占流域年输沙量的72.6%,是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高达1.77万吨。

多年来,无定河被列为水土保持治理的重点,全面开展综合治理,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其中,榆林地区治沙成绩很大,流域内支流上修建了大量拦泥淤地坝库工程,特别是在无定河上游建成一系列蓄水拦泥的库坝,有效地拦减了泥沙。通过综合治理,流域的水沙已经有所改变,据川口水文站实测资料分析,1971~1980年比1952~1960年平均径流量减少25.3%,年输沙量减少62. 4%(含降雨偏小影响)。近年来,流域内发现储量巨大的天然气资源,并已进行开发。1997年,无定河流域的天然气通过管道送到首都北京。

七、汾河

汾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纵贯山西省境中部,流经太原和临汾两大盆地,于万荣县汇入黄河,干流长710公里,流域面积39471平方公里,是黄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的最大河流。汾河流域面积占山西省面积的25%,地跨47个县市,人口917万,耕地1760万亩,分别占全省人口37%,耕地30%,其中水浇地719万亩,占全省44%。许多重要工业城市,如太原、榆次、临汾、侯马等,集中分布在汾河的两大盆地中,地位十分重要。

汾河水系受吕梁山、太行山等经向构造体系的影响,在一连串的地堑盆地中发育成河。古老的汾河比现在更长更大,上新世晚期,汾河源远流长,贯穿着忻定、太原、临汾、运城等四大盆地,穿过中条山南流,于平陆县茅津渡入黄河。后经喜马拉雅运动,首尾均遭夺袭。据考证,现今的滹沱河上游在早更新世仍由石岭关风口入太原盆地,是汾河上游的东支,后来由于石岭关隆起,以及太行山东侧的河流溯源侵蚀速度较快,夺袭汾河东支而成为滹沱河上游水系,在地貌上留下一个很不自然的弯曲,汾河则保留其西支而成为今日的汾河上游。汾河下游在上新世仍然是经运城盆地南流入黄河,后因涑水河谷北东走向的断裂复活,而使之再度向下陷落,引起古汾河的转向,循涑水河谷下游运行,至永济县城附近汇入黄河。至上更新世时,由于龙门山与孤峰山间断裂作用再度复活,中部陷落,南部急速隆起,迫使汾河放弃古河道而折转西流,汇入黄河,形成目前的水系形态。

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汾河流域的水沙已有较大的变化。据河津站实测资料统计,1951~1959年平均年径流量17.7亿立方米,年输沙量为0.71亿吨。自1959年以来,由于修建大量的水库工程和工农业用水迅速增长,河津站1960~1978年平均年径流量减为14.4亿立方米,年输沙量减为0.28亿吨,较前期分别减少年径流量18%,年输沙量60%。80年代以来,河津站径流量锐减,流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紧缺是汾河流域的主要问题。

八、渭河

渭河位于黄河腹地大“几”字形基底部位,西起乌鼠山,东至潼关,北起白于山,南抵秦岭,流域面积13.48万平方公里,为黄河最大支流。按华县及状头水文站测验资料合计,渭河年径流量100.5亿立方米,年输沙量5.34亿吨,分别占黄河年水量、年沙量的19.7%和33.4%,是向黄河输送水、沙最多的支流。渭河流域范围包括陕、甘、宁三省区的87个县市,人口2406万,耕地5867万亩,分别占黄河流域人口的28.5%和耕地的30.4%。宝鸡峡以东地区是有名的关中平原,大型灌区集中连片,大中城市很多,经济地位十分重要。

渭河水系发育,受秦岭纬向构造体系和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影响,地质构造比较复杂,两岸支流呈不对称分布。渭河干流偏于流域南部,沿秦岭北麓东流,河道长818公里,其中河源至宝鸡峡流经山区,河谷川峡相间;宝鸡峡以下,流经地堑断陷盆地,称关中平原,河谷宽阔,比降平缓,水流弯曲。南岸水系源于秦岭,流经石山区,多系流程短、比降大、水多沙少的支流。北岸水系发育于黄土高原,源远流长,集水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是流域内主要产沙地区。较大支流多集中在北岸,其中大于10000平方公里的大支流有三条,即葫芦河、泾河、北洛河。

葫芦河发源于宁夏西吉县月亮山,流经甘肃省静宁县、庄浪县、秦安县、至天水三阳川注入渭河,河长300公里,流域面积1073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亿立方米。

泾河,发源于宁夏泾源县六盘山东麓,于陕西高陵县注入渭河,河长455公里,流域面积45421平方公里。据张家山站资料统计,年径流量20亿立方米,年输沙量2.82亿吨,是渭河的主要来沙区。泾河干流河源至崆峒峡和下游的早饭头至泾阳张家山为峡谷河段,其余河段河谷较宽,平凉至泾川间,河谷宽2~3公里,是泾河的最大川地区。泾河水系分布略呈手掌状,支流众多,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7条,多在政平至亭口一带汇集,常形成较大洪水。流域内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影响,水沙分布很不均匀,水量多来自上游六盘山区及干流南岸的支流,泥沙多来自北岸支流。马莲河是泾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陕西定边县境,流域面积19086平方公里。第二大支流是蒲河,发源于甘肃环县境内,流域面积7478平方公里。这两条支流,流经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是泾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

北洛河发源于陕西定边县白于山南麓,于大荔县境汇入黄河,河长680公里,自西北流向东南,北洛河水系分布为乔木树枝状,支流众多,流域面积26905平方公里,其中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较大支流有三条,即葫芦河、沮水和周水河。葫芦河是北洛河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华池县的子午岭,河长235公里,流域面积5449平方公里,流域内植被良好,水蚀轻微。据壮头水文站资料统计,北洛河年径流量为9.24亿立方米,年输沙量为0.98亿吨,流域的上游地区属黄土丘陵沟壑区,沟深坡陡,地形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二是流域的主要产沙地区。据刘家河水文站资料统计,上游地区控制面积只占全河30%,年输沙量却占全河90%。流域的中游地区,尤其是西部的子午岭和东部的崂山、黄龙山,因有大面积的森林,水源涵养条件好,是流域的主要产水地区。北洛河尾闾段离黄河很近,历史上由于黄河摆动西侵,曾一度直接入黄。

泾河、北洛河虽属黄河二级支流,但因流域面积大,水沙来量多,其汇入地点离渭河口接近,多把它们作为独立水系研究,常与渭河干流并列,称为“泾、洛、渭”。渭河下游河道比降平缓,入黄口附近河段历来受黄河河道摆动和洪水顶托影响。三门峡水库修建后,黄河河床淤高,渭河下游河道也发生溯源淤积,河道及洪水位升高,洪涝灾害加重。

九、洛河

洛河,发源于陕西省华山南麓蓝田县境,至河南省巩县境汇入黄河,河道长447公里,流域面积18881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宽42公里,流域形状狭长。据黑石关水文站资料统计,年平均径流量34.3亿立方米,年输沙量0.18亿吨,平均含沙量仅5.3公斤每立方米,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8.2万立方米,水多沙少,是黄河的多水支流之一。流域范围包括陕西、河南两省21个县市,总人口569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达301人。洛河流域北靠华山、崤山,南倚伏牛山与长江水系毗邻,东南以外方山与淮河为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河流走向大致与黄河干流平行。流域内的土石山区占流域面积45.2%,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区,植被较好,并有大片森林覆盖,水源涵养条件较好。黄土丘陵区占流域面积51.3%,主要分布在中游地区,植被稀少,人烟稠密,耕垦指数较高,是本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区。冲积平原区只占流域面积3.5%,分布于沿河河谷盆地,是流域的主要农业基地,也是历史上文化开发较早的地区,人口密集,经济繁荣,古都洛阳即位于洛河下游盆地。

洛河流域处于暖温带南部,年降水量大于600毫米,南部山区高达900毫米。流域内暴雨较多,而且降雨强度大,雨区面积也较大。暴雨中心常出现在流域中部,如1982年7月宜阳石呙镇暴雨中心最大24小时降雨量高达734.3毫米。据历史资料分析,洛河是黄河洪水的主要来源区之一,由于洛河邻近黄河下游,洛河发生大洪水对黄河下游威胁很大。洛河上中游的峡谷段河谷狭窄,岩性坚硬,有许多优良坝址。洛河两岸支流众多,源短流急,多呈对称平行排列。最大支流为伊河,位于流域南部,以熊耳山与干流相隔,集水面积6029平方公里,占洛河流域面积31.9%,流向与干流平行,河谷形态亦与干流相似。次大支流为涧河,位于流域北部,集水面积1349平方公里,占洛河流域面积7.1%。这两条大支流都在洛阳至偃师间汇入干流,它们与干流一起组成扇状水系,往往伊、洛、涧河同时发生洪水,汇流集中,形成较大的洪峰流量。在伊河及洛河上,已分别建成陆浑、故县两座大型水库,起到了削减洪水和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作用。

十、沁河

沁河发源于山西省平遥县黑城村,自北而南,过沁潞高原,穿太行山,自济源五龙口进入冲积平原,于河南省武陟县南流入黄河。河长485公里,流域面积13532平方公里。

流域边缘山岭海拔高程多在1500米以上,中部山地海拔高程约1000米。流域内石山林区占流域面积的53%;土石丘陵区占流域面积的35%;河谷盆地占流域面积的10%;冲积平原区占流域面积的2%,分布于济源五龙口以下,有灌溉之利,亦有洪灾威胁。

干流河道分为四段:河源至安泽飞岭,长131公里,平均比降8‰,河床多砂砾石,河谷宽400~1000米,两岸山高50~100米;飞岭至护泽河口,长179公里,平均比降2.4‰,上段谷深流曲,下段穿行润城盆地,河谷一般宽200~500米,两岸山高50~150米,已建灌溉兼发电的水轮泵站多处;护泽河口至五龙口,长85公里,平均比降3.6‰,河道斩切太行山,穿行于宽约200~300米的峡谷之间,两岸崖壁陡立,水流湍急,河段内石灰岩地区溶洞水发育,最大的马山泉,流量达4立方米每秒;五龙口至沁河口,长90公里,平均比降0.5‰,河道流经冲积平原,通称沁河下游河段,在博爱北金村附近接纳最大支流丹河。丹河发源于高平丹朱岭,流经泽州盆地,河长169公里,流域面积3152平方公里。沁河下游河道两岸筑有大堤,全长150多公里,河床高出两岸地面2~4米,武陟县木栾店附近临背河悬差7~10米,与黄河干流下游河道相似,也是“地上河”,历史上决口泛滥频繁。

沁河流域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14.4℃,无霜期173~220天。年降水量自南而北递减,上中游平均为617毫米,下游600~720毫米。小董站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17.8亿立方米,其中,82%来自五龙口以上,其余来自丹河。年径流的年际变化及年内分配很不均衡,小董站1965~1966年实测年径流量为2亿立方米,仅为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3%。7~10月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60%以上,而春灌期3~6月径流量仅占17%。年平均输沙量为720万吨,80%集中在7~8月。

沁河流域是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间洪水来源区之一。沁河洪水约有60%~70%来自五龙口以上,据调查考证,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阳城九女台曾发生洪峰流量14000立方米每秒。

沁河流域总人口217万,农业人口占92%,耕地537万亩。沁河下游灌区,相传始于秦代。建国后,全流域水利建设发展较快。据统计,1981年灌溉面积已达205万亩(包括下游流域外引沁灌区)。已建米山、任庄、董封、上郊、青天河等5座中型水库,总库容1.51亿立方米。枯水季节水量已不能满足用水需要。

十一、金堤河

金堤河发源于河南新乡县境,流向东北,经豫、鲁两省,至台前县张庄附近穿临黄堤入黄河。滑县以下干流长158.6公里,是一条平原坡水河流。主要支流有黄庄河(包括柳青河)、回木沟和孟楼河等。流域形状上宽下窄,呈狭长三角形,面积4869平方公里,总人口288万,耕地530万亩。

金堤河流域所在地历史上是黄河决溢迁徙的地区。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北流,黄河河道两岸逐步修建堤防,太行堤、北临黄大堤与北金堤之间的水系,几经演变成为今日的金堤河。

③ 黄河有几条支流

洮河抄是黄河上游的支流,在甘袭肃省西南部,源出甘、青两省边境西倾山东麓,东流到岷县折向北,经临洮县到永靖县城附近入黄河,全长500余千米。
湟水在青海省东部,也是黄河上游支流。源出海晏县包呼图山,向东南流经西宁市,到甘肃省兰州市西面的达家川入黄海,全长349千米。上游河谷呈串珠状,下游宽阔,水能资源丰富,灌溉条件便利。
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在山西省中部。源出宁武县管岑山,经太原市南流到新绛县折向西,在河津县西入黄河,全长716千米。上游穿行山地;中游经太原盆地,介休县义棠镇以下河谷变窄,过灵石峡进入临纷盆地;下游河谷开阔。
渭河在陕西省中部,是黄河最大支流,源出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东流横贯陕西渭河平原,在潼关县入黄河,全长787千米。上游及经河、洛河等支流,流经黄土高原,挟带大量泥沙。中、下游渠道纵横,有泾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等灌溉工程,农业发达。

④ 杭州海外海纳川大酒店厨师QQ

其实许多国际知名的酒店品牌在很早以前便将儿童作为关注的焦点,酒店内通常都会提供专设的儿童菜单、儿童DVD光盘等等。此外,威斯汀品牌还携旗下酒店推出了儿童俱乐部项目,如北京金融街威斯汀酒店内的儿童俱乐部便会面向212岁的小客人提供欢迎礼包、育智游戏等多种服务。而前往无锡灵山元一希尔顿逸林酒店度假的小朋友们还可以在酒店的儿童乐园中玩到当下热门的游戏机Wii,以及遥控汽车、电脑游戏等诸多娱乐项目。即使是在中国大饭店这样的高端商务酒店中,宜春酒店预订,咖啡苑近期推出的周末早午餐也充分考虑了家庭客人们的需要,餐厅内部特意开辟的儿童休闲区不但可以让儿童们舒适玩耍和娱乐,还令家长们释放出更多的时间来享用酒店的美食及周末的好时光。

对于大多数家庭出游的客人们来说,老人和孩子,毕节酒店预订,始终是家庭旅行中天伦之乐的核心。而基于儿童们好玩耍、猎奇心理强、自我保护意识差等诸多特点,许多酒店在推出家庭特惠套系的同时,也有意识地在优惠中融入了更多关注到小朋友们的环节,并且增设了儿童乐园、儿童休闲区等特殊区域,一方面在酒店中给予了孩子们更多的娱乐空间,一方面也达到了令家长们无需在度假过程中还要耗费过多精力去照看小孩儿的目的。

在这方面,杭州酒店预订,来自万豪国际酒店集团的消息应该令不少家长和儿童们都心动不已,从今年的7月1日到12月6日,全球范围内万豪旗下的2000多间酒店共同推出了一项名为尼克时光(Nickelodeon Your Stay)的家庭特惠计划,该计划中酒店方将与全球知名的儿童娱乐品牌尼克公司强强合作,使小朋友们在住宿过程中可以通过尼克公司所提供的产品得到充分的娱乐。

家庭游客人向来是度假类酒店比较关注的重要客源,随着每年层出不穷的大小节假日的到来和各种能够拉动旅游资源的大型活动的举办,以及酒店入住率的波动周期等因素的不断变化,一些灵活的度假类酒店便会面向家庭游客人不定期地推出各种各样有主题、有讲究的优惠项目,从暑期开始到阳历年底为止的这段时间则普遍是双方都比较关注的黄金时段。

商务型酒店瞄准时机,扩大客源

一些老牌的度假胜地此时已经吹响了酒店家庭特惠之旅的号角。在三亚、千岛湖等地,许多度假酒店如三亚仙人掌度假村、三亚玛瑞纳度假村、千岛湖天清岛度假村等等都纷纷推出家庭游套餐,通常入住两三晚的价格仅在千余元,已经是非常实惠;此外,希尔顿酒店集团旗下在亚洲的首家度假酒店无锡灵山元一希尔顿逸林酒店在今年夏天还特别明确地打出了暑期家庭假日行的优惠产品,从7月至9月中旬,三口之家的客人来这里入住除了可以享受到每晚仅550元的房价,还可以意外地得到免费的欢迎饮品和免费两小时的一种酒店娱乐项目的使用机会。据酒店市场传媒经理邓新介绍,酒店内部打造了不少娱乐设施,比如单车环游、水上步行球等都可以供客人体验,并且周边山水环抱,紧邻灵山大佛,非常适合家庭度假。

度假类酒店首当其冲,趁热出新

作为旅途中的另一个家,每逢盛夏时节,世界各地的许多知名酒店品牌都会纷纷向家庭游客人递出橄榄枝,推出物超所值的家庭优惠计划,吸引众多家庭游顾客的眼球,同时也在夏日为酒店自身营造出更为温馨的氛围。热度超常的今年夏日也不例外。

关注儿童,酒店巧抓家庭顾客的心

通常对于以商务客人为主要客源的酒店来讲,单纯面向家庭游顾客的优惠及推广机会其实并不多见,但是当暑期或是一些旅游旺季的周末来临,许多国际知名品牌旗下的商务型酒店还是会瞄准时机,精心打造出一些迎合以家庭为单位前来酒店入住的顾客口味的产品。

⑤ 黄河一共有多少条分支

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为黄河的最大支流。

黄河支流众多,重要支流主要有:

一、白河和黑河

白河、黑河是黄河上游四川省境内的两条大支流,位于黄河流域最南部,流经川北若尔盖高原,两河分水岭低矮,无明显流域界,存在同谷异水的景观,加之流域特性基本相同,堪称“姊妹河”。

黑河(又称墨曲),因两岸沼泽泥炭发育,河水呈灰色而得名。自河(又称嘎曲),地势较高,泥炭出露不明显,河水较清。

白河发源于红原县查勒肯,自南而北,流经红原县,至若尔盖县的唐克镇附近汇入黄河,河道长270公里,流域面积5488平方公里,干流均为土质河床。从河源至龙日坝,河道长38公里,流经丘陵山区,落差大,平均比降为24‰,谷底宽0.5~1.5公里;龙日坝至瓦切,河道长155公里,流经浅山丘陵区,河道弯曲,比降已降至0.6‰,谷底宽达2~3公里,两岸多滩地,部分地段已沼泽化,区间有五条较大支流汇入;瓦切至入黄口,河道长77公里,流经平原区,河道蜿蜒曲折,比降平缓,平均为0.3‰,谷底宽增至3~5公里。

黑河发源于红原与松潘两县交界岷山西麓的洞亚恰,由东南流向西北,经若尔盖县,于甘肃省玛曲县曲果果芒汇入黄河,河道长456公里,流域面积7608平方公里。

白河、黑河流域位于红原弧形构造的内侧,受弧形构造的控制。在早更新世时期,这里由于地质构造运动而断陷成湖,汇集周围山地水流,自成独立水系,称为唐克湖,后逐渐成为沼泽。白河、黑河就是在这一沼泽区发展而成的,所以这两条河除上游丘陵区有较明显的河谷外,大部分河段河流都在盆底沼泽间串流蛇曲,水系发育为湖串形。沼泽遍布,湖泊众多,较大的沼泽地有喀哈尔乔、乔雷乔、乔迪公玛、黑青乔、鄂列格纳和日十乔等,较大湖泊有哈丘、措拉坚、莫乌错尔格等。湖沼面积共4322平方公里,其中白河流域1020平方公里,黑河流域3302平方公里,分别占各河流域面积的18.6%和43.4%。这些沼泽地区,河道平缓,排泄不畅,底层又为粘性土质,渗透性差,土壤经常处于饱和状态,而且日照强烈,植物生长繁茂,有利于泥炭、沼泽发育。在这种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中国最大的沼泽地。泥炭层厚可达十几米以上,储量19.1亿吨,分布集中,质量也比较好,据当地试验,泥炭的发热量很高,每公斤可达3000大卡,大致与木柴相仿。泥炭不仅是一种能源,而且可以作为良好的有机肥料,还可以提炼稀有金属和化工原料。

白河、黑河流域属大陆性寒温带气候,又是“松潘低压”常年所在地区。地面高程在海拔34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只有0.7~1.1℃,极端最低气温达-33.7℃。气候特点是“冬长、夏无、春秋短”。多年平均气压为666~670毫巴,变幅不大,水的沸点很低只有88℃左右。空气中的含氧量约相当于内地平原的40%~67%。年平均降水量为640~750毫米,是黄河流域年降水量的高值区之一,7~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二,暴雨的量级和频次都是黄河流域的低值区,加之地面沼泽对径流的滞缓作用,无大洪峰出现。黑河若尔盖水文站1961年7月7日实测洪峰流量为191立方米每秒,历时一个月,洪水总量达3.3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白河为17.8亿立方米,黑河为18.3亿立方米,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分别为32.4万立方米和24.1万立方米,居黄河支流之冠。

二、洮河

洮河是黄河上游右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倾山东麓,于甘肃省永靖县汇入黄河刘家峡水库区,全长673公里,流域面积25527平方公里,按沟门村水文站资料统计,年平均径流量53亿立方米,年输沙量0.29亿吨,平均含沙量仅5.5公斤每立方米,水多沙少。在黄河各支流中,洮河年水量仅次于渭河,居第二位。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20.8万立方米,仅次于白河、黑河,是黄河上游地区来水量最多的支流。

洮河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和黄土高原西部,兼有这两大地区的特点。地形类别复杂多样,上游为河源草原区,中游为土石山林区和黄土丘陵区,大多数地区都是草场辽阔、森林茂密的地方,地面覆盖度高,水源涵养条件好。下游属黄土丘陵沟整区,约占流域面积27%,沟壑纵横,植被稀少,黄土裸露,水土流失严重,是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区。流域气候,虽属大陆性,但因受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气候交绥的影响,大部地区湿润多雨,降水量较大,除最北部年降水量近400毫米外,其余90%以上的地区年降水量均在600毫米以上,有些地区还高达八九百毫米。

洮河水系发育,受西秦岭构造体系影响,地质构造较为复杂,褶皱频繁,断裂以高角度断层为主,多为北西西方向,因而干流呈大“L”形,其转折点在由民县。河源至由民县,洮河大体顺西秦岭自西向东流,经417公里至由民县后,急转西北再向北流,又行256公里入刘家峡水库区。岷县境内洮河河谷形态较为开阔,滩台地较多,是流域的主要农业区之一。河出岷县后峡谷与川地相间,川地人口较多,农业集中,峡谷落差较大,水力资源丰富。洮河流域平均宽度只有38公里,不易形成大洪水。

三、湟水

湟水是黄河上游左岸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大坂山南麓青海省海晏县境,流经西宁市,于甘肃省永靖县付子村汇入黄河,全长374公里,流域面积32863平方公里,其中约有88%的面积属青海省,12%的面积属甘肃省。

湟水位于黄河流域西北隅,北界以巍峨高耸的祁连山脉与河西走廊水系相邻,南部以拉鸡山与黄河干流为界,西隔日月山与青海湖为邻。湟水流域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接地带,大地构造属祁连山褶皱带,地质条件复杂,因而水系构造十分独特。流域地貌的主要格局是由北西走向的三条相互平行山脉及其所夹的两条谷地组成,构成了湟水干流与支流大通河两个并行、但自然条件迥然不同的地理景观区。

支流大通河位于流域北部,由祁连山及其紧傍的大坂山组成一狭长的谷地,大通河流经其间,上游多沼泽,中下游为高山峡谷,河道长561公里。以两河交汇点计,它比湟水干流还长256公里。大通河流域面积15130平方公里,占湟水流域面积的46%,流域平均宽仅30~50公里。流域内海拔高程为3000~4000米,气候寒冷,林草繁茂,人烟稀少,以畜牧业为主。

湟水干流位于流域南部,由大坂山和拉鸡山两条平行山脉组成一条较宽的谷地,湟水流经其间,流域平均宽60~100公里。两岸支流众多,呈平行对称排列,较大支流有药水河、西纳川、北川河、沙塘川、引胜沟等。北川河流域面积3371平方公里,仅次于大通河。湟水干流谷地,主要地形为黄土丘陵,土层深厚,海拔较大通河为低,气候温和,人口稠密,农业开发较早,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湟水流域属大陆性气候,由于区内地形差异大,气温的时空变化也较大,西宁有句民谚:“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形象地描绘了这一地区的气候多变的特点。流域地势较高,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0.6~7.9℃,七月平均气温也只有10~22℃,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300~500毫米,大通河可达600毫米以上。湟水干流与支流大通河的水沙情况有很大差别。据民和、享堂两水文站资料统计,湟水年平均径流量为46.5亿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为0.24亿吨。湟水干流民和站年平均径流量为17.9亿立方米,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1.5万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2050万吨,输沙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300多吨,属轻度侵蚀。支流大通河水量较丰,据享堂水文站资料统计,年平均径流量为28.6亿立方米,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8.9万立方米,高出湟水干流64%;沙量很少,只有涅水干流的15.5%,平均含沙量仅1.13公斤每立方米,是一条清水河流。

四、大黑河

大黑河位于内蒙古河套地区东北隅,是黄河上游末端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县境的坝顶村,流经呼和浩特市近郊,于托克托县城附近注入黄河,干流长236公里,流域面积17673平方公里。流域内盆地面积5154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29%,土地平坦、肥沃,渠系纵横,是自治区的重要粮食基地之一。北部为山区,约占流域面积的54%,其余为黄土丘陵区。在内蒙古境内,黄河流向由西向东,大黑河干流由北东方向流来,形成对流格局,故称逆向支流。

大黑河流域在大地构造上,北部山区属于阴山东西纬向构造带,南部平原属于断陷盆地,这个断陷盆地称为河套湖,大约在第三纪初期就已形成,自成独立水系,大黑河只是当时盆地周围水系中位于东边的一条大支流。自晚更新世以来,由于盆地南边河曲至托克托间的支流被黄河溯源侵蚀而拉开,湖盆遂归入黄河水系,大黑河才成为黄河的支流。
大黑河水系由东部的大黑河支流、西部诸支流以及哈素海退水渠三部分组成。大黑河干流由河源至美岱,河长120公里,穿行于石山峡谷间,平均比降4.7‰;美岱以下至河口,河长116公里,流经土默特川平原,系土质河床,其中美岱至三两河长63公里,比降1.63‰,三两至河口河长53公里,比降0.36‰,在美岱以下左岸有什拉乌素河、宝贝河等较大支流汇入。西部各支流,都发源于大青山,较大的有哈拉沁沟、乌素图沟、枪盘河(水磨沟)、万家沟、美岱沟、水涧沟等,集水面积数百平方公里至千余平方公里,沟道长数十至百公里,比降陡,沟口附近有洪积扇,出峪口后无明显河床,山洪漫流于平川之上然后入大黑河。哈素海退水渠,由北向南流经平原低洼处,将平原分为两半,东部称大黑河冲积平原,西部称黄河冲积平原,汇集各渠系之退水流入大黑河的尾闾处。大黑河水系的特点是干流和支流在山区均有固定流路,进入平原后则无固定流路,并多与灌溉渠道交织在一起,水系紊乱,排泄不畅。历史上大水之年,托克托附近常常是三面高水压境,南面又受黄河顶托,素有“万水归托”之称。

本流域地处中纬度,属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少雪,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降雨集中。年平均降雨量330~460毫米,由东向西递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大黑河的水沙,主要来自山区和丘陵区。干流美岱站及下游左岸支流年径流量为1.96亿立方米,右岸大青山各支流为2.33亿立方米,共有年径流量4.29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2.4万立方米。年输沙量以美岱站计为600万吨,平均输沙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400吨。水沙主要集中在汛期,洪水多出现在七八两个月,陡涨陡落,山洪暴发时,常挟带大量泥沙并含有大量有机质,淤积土默特川平原,使之成为肥沃的土地。早在200多年以前,人们就已引用山区洪水淤灌农田。建国后有了更大发展,干流和各支流峪口以下,修建了许多引洪淤灌工程,节节引走洪水和泥沙,自1968年以来,除个别大水年外,大黑河的洪水很少流入黄河。

五、窟野河

窟野河是黄河中游右岸的多沙粗沙支流,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市的巴定沟,流向东南,于陕西省神木县沙峁头村注入黄河,干流长242公里,流域面积8706平方公里。据温家川水文站1954~1980年实测资料统计,年径流量7.47亿立方米,年输沙量1.36亿吨,平均含沙量高达182公斤每立方米,是黄河平均含沙量的6.4倍,流域输沙模数每平方公里高达1.56万吨,中下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每平方公里竟高达2~3万吨,是黄河流域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泥沙颗粒粒径大于0.05毫米的粗泥沙占总沙量的60%,因此,窟野河流域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之一,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有严重影响。

窟野河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程从1500米降至740米,流域平均比降较大。水系分布为乔木树枝状,在神木房子塔以上分为两大支,西支为正流称乌兰木伦河;东支称 牛川,是最大的支流,河长109公里,集水面积2274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26%。两河合流后称窟野河,两岸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支沟甚多,水土流失特别严重。流域西北部地区属风沙和干燥草原区,植被稀少,风蚀严重。

流域内出露的岩层多为砂岩或砂页岩互层,呈水平排列,强度低,易风化。基岩上部为红土、红色土与新黄土。新黄土由风积而成,中值粒径大于0.045毫米。窟野河流域是黄河中游常见暴雨中心地区之一,短历时暴雨强度可达每分钟2毫米以上,往往形成涨落迅猛的大洪水,含沙量极高。温家川水文站实测,1976年最大洪峰流量达14000立方米每秒,1958年7月曾出现过1700公斤每立方米的高含沙量。窟野河流域属黄土高原与荒漠地带接壤地区,气候干燥,生态环境脆弱。流域内煤炭资源蕴藏丰富,著名的东胜及神(木)府(谷)煤田已有相当规模。加速治理窟野河,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流域经济发展,以及减少输入黄河的粗泥沙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六、无定河

无定河是黄河中游右岸的一条多沙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北部自于山北麓定边县境,流经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境,流向东北,后转向东流,至鱼河堡,再转向东南,于陕西清涧县河口村注入黄河,全长491公里,流域面积30261平方公里。据川口水文站1957~1967年实测资料统计,平均年径流量为15.35亿立方米,年输沙量2.17亿吨,平均含沙量141公斤每立方米,输沙总量仅次于渭河,居各支流第二位。

无定河流域地处黄土高原北部和毛乌素沙漠边缘,兼有这两种地貌特征。按地貌和水土流失的特点,流域内可分为三个类型区:一是风沙区,位于流域西北部,面积l6446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54.3%,地面为第四系松散的沙土和沙质黄土所覆盖,地貌形态有流动、半固定、固定沙丘和滩地,水蚀轻微,风蚀剧烈。二是河源梁间区,位于流域西南部,面积3454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11.4%,沟蚀特别严重,年侵蚀量占流域年输沙量的21.4%。三是黄土丘陵沟整区,位于流域中下游,面积10361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34.396,水土流失严重,年侵蚀量占流域年输沙量的72.6%,是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高达1.77万吨。

多年来,无定河被列为水土保持治理的重点,全面开展综合治理,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其中,榆林地区治沙成绩很大,流域内支流上修建了大量拦泥淤地坝库工程,特别是在无定河上游建成一系列蓄水拦泥的库坝,有效地拦减了泥沙。通过综合治理,流域的水沙已经有所改变,据川口水文站实测资料分析,1971~1980年比1952~1960年平均径流量减少25.3%,年输沙量减少62. 4%(含降雨偏小影响)。近年来,流域内发现储量巨大的天然气资源,并已进行开发。1997年,无定河流域的天然气通过管道送到首都北京。

七、汾河

汾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纵贯山西省境中部,流经太原和临汾两大盆地,于万荣县汇入黄河,干流长710公里,流域面积39471平方公里,是黄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的最大河流。汾河流域面积占山西省面积的25%,地跨47个县市,人口917万,耕地1760万亩,分别占全省人口37%,耕地30%,其中水浇地719万亩,占全省44%。许多重要工业城市,如太原、榆次、临汾、侯马等,集中分布在汾河的两大盆地中,地位十分重要。

汾河水系受吕梁山、太行山等经向构造体系的影响,在一连串的地堑盆地中发育成河。古老的汾河比现在更长更大,上新世晚期,汾河源远流长,贯穿着忻定、太原、临汾、运城等四大盆地,穿过中条山南流,于平陆县茅津渡入黄河。后经喜马拉雅运动,首尾均遭夺袭。据考证,现今的滹沱河上游在早更新世仍由石岭关风口入太原盆地,是汾河上游的东支,后来由于石岭关隆起,以及太行山东侧的河流溯源侵蚀速度较快,夺袭汾河东支而成为滹沱河上游水系,在地貌上留下一个很不自然的弯曲,汾河则保留其西支而成为今日的汾河上游。汾河下游在上新世仍然是经运城盆地南流入黄河,后因涑水河谷北东走向的断裂复活,而使之再度向下陷落,引起古汾河的转向,循涑水河谷下游运行,至永济县城附近汇入黄河。至上更新世时,由于龙门山与孤峰山间断裂作用再度复活,中部陷落,南部急速隆起,迫使汾河放弃古河道而折转西流,汇入黄河,形成目前的水系形态。

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汾河流域的水沙已有较大的变化。据河津站实测资料统计,1951~1959年平均年径流量17.7亿立方米,年输沙量为0.71亿吨。自1959年以来,由于修建大量的水库工程和工农业用水迅速增长,河津站1960~1978年平均年径流量减为14.4亿立方米,年输沙量减为0.28亿吨,较前期分别减少年径流量18%,年输沙量60%。80年代以来,河津站径流量锐减,流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紧缺是汾河流域的主要问题。

八、渭河

渭河位于黄河腹地大“几”字形基底部位,西起乌鼠山,东至潼关,北起白于山,南抵秦岭,流域面积13.48万平方公里,为黄河最大支流。按华县及状头水文站测验资料合计,渭河年径流量100.5亿立方米,年输沙量5.34亿吨,分别占黄河年水量、年沙量的19.7%和33.4%,是向黄河输送水、沙最多的支流。渭河流域范围包括陕、甘、宁三省区的87个县市,人口2406万,耕地5867万亩,分别占黄河流域人口的28.5%和耕地的30.4%。宝鸡峡以东地区是有名的关中平原,大型灌区集中连片,大中城市很多,经济地位十分重要。

渭河水系发育,受秦岭纬向构造体系和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影响,地质构造比较复杂,两岸支流呈不对称分布。渭河干流偏于流域南部,沿秦岭北麓东流,河道长818公里,其中河源至宝鸡峡流经山区,河谷川峡相间;宝鸡峡以下,流经地堑断陷盆地,称关中平原,河谷宽阔,比降平缓,水流弯曲。南岸水系源于秦岭,流经石山区,多系流程短、比降大、水多沙少的支流。北岸水系发育于黄土高原,源远流长,集水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是流域内主要产沙地区。较大支流多集中在北岸,其中大于10000平方公里的大支流有三条,即葫芦河、泾河、北洛河。

葫芦河发源于宁夏西吉县月亮山,流经甘肃省静宁县、庄浪县、秦安县、至天水三阳川注入渭河,河长300公里,流域面积1073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亿立方米。

泾河,发源于宁夏泾源县六盘山东麓,于陕西高陵县注入渭河,河长455公里,流域面积45421平方公里。据张家山站资料统计,年径流量20亿立方米,年输沙量2.82亿吨,是渭河的主要来沙区。泾河干流河源至崆峒峡和下游的早饭头至泾阳张家山为峡谷河段,其余河段河谷较宽,平凉至泾川间,河谷宽2~3公里,是泾河的最大川地区。泾河水系分布略呈手掌状,支流众多,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7条,多在政平至亭口一带汇集,常形成较大洪水。流域内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影响,水沙分布很不均匀,水量多来自上游六盘山区及干流南岸的支流,泥沙多来自北岸支流。马莲河是泾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陕西定边县境,流域面积19086平方公里。第二大支流是蒲河,发源于甘肃环县境内,流域面积7478平方公里。这两条支流,流经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是泾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

北洛河发源于陕西定边县白于山南麓,于大荔县境汇入黄河,河长680公里,自西北流向东南,北洛河水系分布为乔木树枝状,支流众多,流域面积26905平方公里,其中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较大支流有三条,即葫芦河、沮水和周水河。葫芦河是北洛河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华池县的子午岭,河长235公里,流域面积5449平方公里,流域内植被良好,水蚀轻微。据壮头水文站资料统计,北洛河年径流量为9.24亿立方米,年输沙量为0.98亿吨,流域的上游地区属黄土丘陵沟壑区,沟深坡陡,地形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二是流域的主要产沙地区。据刘家河水文站资料统计,上游地区控制面积只占全河30%,年输沙量却占全河90%。流域的中游地区,尤其是西部的子午岭和东部的崂山、黄龙山,因有大面积的森林,水源涵养条件好,是流域的主要产水地区。北洛河尾闾段离黄河很近,历史上由于黄河摆动西侵,曾一度直接入黄。

泾河、北洛河虽属黄河二级支流,但因流域面积大,水沙来量多,其汇入地点离渭河口接近,多把它们作为独立水系研究,常与渭河干流并列,称为“泾、洛、渭”。渭河下游河道比降平缓,入黄口附近河段历来受黄河河道摆动和洪水顶托影响。三门峡水库修建后,黄河河床淤高,渭河下游河道也发生溯源淤积,河道及洪水位升高,洪涝灾害加重。

九、洛河

洛河,发源于陕西省华山南麓蓝田县境,至河南省巩县境汇入黄河,河道长447公里,流域面积18881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宽42公里,流域形状狭长。据黑石关水文站资料统计,年平均径流量34.3亿立方米,年输沙量0.18亿吨,平均含沙量仅5.3公斤每立方米,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8.2万立方米,水多沙少,是黄河的多水支流之一。流域范围包括陕西、河南两省21个县市,总人口569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达301人。洛河流域北靠华山、崤山,南倚伏牛山与长江水系毗邻,东南以外方山与淮河为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河流走向大致与黄河干流平行。流域内的土石山区占流域面积45.2%,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区,植被较好,并有大片森林覆盖,水源涵养条件较好。黄土丘陵区占流域面积51.3%,主要分布在中游地区,植被稀少,人烟稠密,耕垦指数较高,是本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区。冲积平原区只占流域面积3.5%,分布于沿河河谷盆地,是流域的主要农业基地,也是历史上文化开发较早的地区,人口密集,经济繁荣,古都洛阳即位于洛河下游盆地。

洛河流域处于暖温带南部,年降水量大于600毫米,南部山区高达900毫米。流域内暴雨较多,而且降雨强度大,雨区面积也较大。暴雨中心常出现在流域中部,如1982年7月宜阳石呙镇暴雨中心最大24小时降雨量高达734.3毫米。据历史资料分析,洛河是黄河洪水的主要来源区之一,由于洛河邻近黄河下游,洛河发生大洪水对黄河下游威胁很大。洛河上中游的峡谷段河谷狭窄,岩性坚硬,有许多优良坝址。洛河两岸支流众多,源短流急,多呈对称平行排列。最大支流为伊河,位于流域南部,以熊耳山与干流相隔,集水面积6029平方公里,占洛河流域面积31.9%,流向与干流平行,河谷形态亦与干流相似。次大支流为涧河,位于流域北部,集水面积1349平方公里,占洛河流域面积7.1%。这两条大支流都在洛阳至偃师间汇入干流,它们与干流一起组成扇状水系,往往伊、洛、涧河同时发生洪水,汇流集中,形成较大的洪峰流量。在伊河及洛河上,已分别建成陆浑、故县两座大型水库,起到了削减洪水和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作用。

十、沁河

沁河发源于山西省平遥县黑城村,自北而南,过沁潞高原,穿太行山,自济源五龙口进入冲积平原,于河南省武陟县南流入黄河。河长485公里,流域面积13532平方公里。

流域边缘山岭海拔高程多在1500米以上,中部山地海拔高程约1000米。流域内石山林区占流域面积的53%;土石丘陵区占流域面积的35%;河谷盆地占流域面积的10%;冲积平原区占流域面积的2%,分布于济源五龙口以下,有灌溉之利,亦有洪灾威胁。

干流河道分为四段:河源至安泽飞岭,长131公里,平均比降8‰,河床多砂砾石,河谷宽400~1000米,两岸山高50~100米;飞岭至护泽河口,长179公里,平均比降2.4‰,上段谷深流曲,下段穿行润城盆地,河谷一般宽200~500米,两岸山高50~150米,已建灌溉兼发电的水轮泵站多处;护泽河口至五龙口,长85公里,平均比降3.6‰,河道斩切太行山,穿行于宽约200~300米的峡谷之间,两岸崖壁陡立,水流湍急,河段内石灰岩地区溶洞水发育,最大的马山泉,流量达4立方米每秒;五龙口至沁河口,长90公里,平均比降0.5‰,河道流经冲积平原,通称沁河下游河段,在博爱北金村附近接纳最大支流丹河。丹河发源于高平丹朱岭,流经泽州盆地,河长169公里,流域面积3152平方公里。沁河下游河道两岸筑有大堤,全长150多公里,河床高出两岸地面2~4米,武陟县木栾店附近临背河悬差7~10米,与黄河干流下游河道相似,也是“地上河”,历史上决口泛滥频繁。

沁河流域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14.4℃,无霜期173~220天。年降水量自南而北递减,上中游平均为617毫米,下游600~720毫米。小董站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17.8亿立方米,其中,82%来自五龙口以上,其余来自丹河。年径流的年际变化及年内分配很不均衡,小董站1965~1966年实测年径流量为2亿立方米,仅为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3%。7~10月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60%以上,而春灌期3~6月径流量仅占17%。年平均输沙量为720万吨,80%集中在7~8月。

沁河流域是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间洪水来源区之一。沁河洪水约有60%~70%来自五龙口以上,据调查考证,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阳城九女台曾发生洪峰流量14000立方米每秒。

沁河流域总人口217万,农业人口占92%,耕地537万亩。沁河下游灌区,相传始于秦代。建国后,全流域水利建设发展较快。据统计,1981年灌溉面积已达205万亩(包括下游流域外引沁灌区)。已建米山、任庄、董封、上郊、青天河等5座中型水库,总库容1.51亿立方米。枯水季节水量已不能满足用水需要。

十一、金堤河

金堤河发源于河南新乡县境,流向东北,经豫、鲁两省,至台前县张庄附近穿临黄堤入黄河。滑县以下干流长158.6公里,是一条平原坡水河流。主要支流有黄庄河(包括柳青河)、回木沟和孟楼河等。流域形状上宽下窄,呈狭长三角形,面积4869平方公里,总人口288万,耕地530万亩。

⑥ 纳川成海 是什么意思了

出自李斯的《谏逐客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要接受个方面的意见,汇集个方面的力量,才能成就大业。

⑦ 沈阳到锦州笔架山两日游

锦州市位于辽宁省西部,面积10301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香港那么大(香港面积1070平方公里)市区面积440平方公里,人中为296.8万,市区人中为75 .6万有汉,满,蒙古,回,朝鲜26个民族。锦州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据考证,数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锦州最早称徒河,据传虞舜时就已筑城。历代给锦州留下了许多遗址,墓葬及历史文物。锦州是历代兵家必经的战略要地,是明清大战的主战场,又是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战役的主要战场。锦州开发区是中国东北开发区最便捷的进出海口之一,是辽西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前沿,它规划开发面积58平方公里,首期开发7平方公里,主要吸引各方面资金兴办面向国际市场的技术密集型工业企业,兴建高级宾馆,饭店,商场,别墅,游乐中心其中笔架山风景区以其得天独得厚的旅游资源成为旅游度假区,笔架山风景区位于锦州本南沿海地区,距市中心有37公里。笔架山海拔76,南北长4华里,规模显然逊色于内地的名山,但因其危立于茫茫渤海之中,所以登临远眺,却别有一番情致。若晴日,波平浪静,金光万道,若凌晨,烟雾迷离,赤橙黄绿,变化万千……既久,心胸则如大海一样坦荡,确有“阁中开明月,窗里发云雾”之妙处。景区内有大笔架山,小笔架山,天桥和海滨浴场等组成的自然风光,山上还有笔峰山门,吕祖亭,五母宫,三清阁和一线天等景点,各个景点都有美妙的神话,传说,世代传诵使人浮想联翩,那么笔架山是怎能么形成的呢?传说远古时候,这里原是一片汪洋,后来二郎神担来两座山放到海里,才形成大小两座海岛,也就是今天的大小笔架山。那么,我们今天主要参观大小笔架山,好了,我们的目的地到了,请大家下车随我来。大家请看,近海处有一座海岛,亭亭兀立于烟波浩渺的大海之中,云缠雾绕巍峨矗峙。因状如笔架,故得名笔架山,每当旭日喷薄面海,笔架山身披万道霞光,被流金闪动的大海哄托着,远远望去,司令员似项天立地的长毫,被谁挥动着,书万般神奇。这奇观,便是前人称谓的笔峰插海,是锦州八景之中的佼佼者,清翰林院陆善林曾有诗赞成日:笔尖端端耸碧天,峰头雨后起云烟,插来倒影汪洋里,海浪翻波纳川。大笔架山距海岸有1600多米,天桥是连接笔架山和海岸的纽带,所以素有“笔峰插海”天下一绝的美称,除笔峰插海之外,锦州八景还有:石棚松景,紫荆朝旭,虹螺晚照,锦水回纹,汤水冬鱼,凌河烟雨,古塔昏鸦,即为清初之来的锦州八景。大家再请看,我们身长后的这两位仙女的雕像,旁边还注有“仙女造桥”四个大字,我想您一定会猜想这桥必然是仙女建造的。那您为什么样不问一下这两位卧着,而另一位是站看的那位手里还捧着什么。这就要从一个迷人传说说起:相传,在很以前,有两位九天仙女驾着五彩祥云来到大,小笔架山(在大笔架东北而2.5公里处,另有一小岛,名国小笔架山)的上空游玩,俯视一看,这儿的水奇秀,立刻被吸引住了并想把陆地和海岛连接起来,造福人间,于是姐姐便在大笔架山修养,妹妹在小笔架山个桥,约定在五更前把桥修好,姐姐生性刚强,不怕困难,她的滴滴汗珠落在海里,变成了一块块石子,终于在天亮前把桥修好了,姐姐担心妹妹,变去看她,见修了一半就累的睡着了,因天将明,组线急忙捧了把土,洒向没修完的一段,所以至今,大笔架山的天桥是石子的,而小笔架山的天桥一半是土堆的。当然这是传说,不是为据,但人们还是为了纪念姐妹两个人,为她们雕刻了门像,根据这个传说,所以站着的就是勤劳的姐姐,卧着的一个当然是贪睡的妹妹,好了,我现在告诉大家,天桥的真正建造者是海浪,它是由海浪的冲击而成的自然通道,它随潮水的涨落时隐时现,是潮汐运动的结果,海水涨潮的周期大约为二十四小时五十分钟,此间,海水涨落两次,大家再看,雕像不远处的那口淡水井,井深约4米,直径约1米,可别小看了这口井,您看它离岸边只不过50米,井水不是如海水有咸味,而是甘甜爽口,是附近居民的主要水源,也是靠海最近的淡水井,据说,此井建于1912年,修山进由天淡水不足,主持个修山的道士便下山寻找水源,在海边以现泉眼并打造水井,井底东南角与大海相通,打井人便用巨石将其堵住以阻止海水灌入。井壁用山上青石砌成,井水为北部山坡泉水汇集而成,离海如此之近的淡水井堪称笔架山“一绝”。好了,游客朋友们,现在踩在我们脚下的这钉卵石通道,便是天桥。您看,现在正是落潮,海水已慢两边退去,远远望去,像不像一条蜿蜓的蛟龙,隐现在茫茫的大海之中,大家看前面那些心急的游客,已经踏着碧海浪花,漫步在沧茫的大海之中了,那情景多像“八仙过海”在各显着神通,沿着这条卵石通道步行就可以到山门处。这期间,大家可以边走边玩,拾贝壳,捉海蟹,找海螺,观海浪,领略一下神奇天桥的美。走过了天桥,那么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便函是笔峰门。大家请看,它是一坐石造的山门,正现“光耀国家”背面“重道亲德”这是当年主持修山的道人贺保江所写。北京的石头刘家雕刻,山门左面,原有一尊用汉白玉雕塑的孙悟空石像,现已无存。油沿着山路往前走,但是吕祖亭,您看,它形如小塔,高10米,二层,亭外有十五磴石阶上层有汉白玉石佛一尊,下层有汉白玉石佛两面座,传达室说这是吕洞宾在八仙过海时小憩之所,故得名吕祖亭。在吕祖亭南面就是五母宫,原事业是五间二层石屋,后来中上层毁坏底层每间有石佛一尊,五位女佛面南而坐,有的手拿书卷,有的手拿石榴等,各个体态安祥,身姿秀丽,在其它殿阁中,女佛也为数甚多。原来,过去在此出家的尽是尼姑,多时竟有120佘人,堪称女尼的王国,所以专为女纪念日讽宫,在五母宫门前,耸立着两根石柱,刻有巨龙攀柱,雕工精细,活龙活现。在五母宫南面,位于笔架山的最高处,便是三清阁,它是六层石楼,高26.2米,纯一色的石墙,石廊,石壁,石门,石梯,就连壁画,门神也是石刻,无一点儿木器和铁料,阁内有回廊周旋,上下曲径相通,殿宇,阁楼位置,布局都有在对称中求变化,分散中相连接,设计之巧,组合之精,堪称建筑之上乘。门口,窗口的石雕,刀工细腻,纺质逼真,生态盎然,阁中现存大小石佛43尊,其中三清阁顶层的太阳光佛理圣盘古朔像为最,大家请看,此朔像为汉白玉制作,在全国绝无仅有,它始建于1912年至今已经历了85年的风雨沧桑,“盘古”头顶吉祥岛,莲花座,它的左眉代表太阳,右眉代表月亮,又目圆睁,光茫如炬,其眼神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左手执火,右手执水,整尊朔像上雕6条造型各异的表龙,暗寓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玄妙,其造型和雕塑风格独具匠心。登三清阁最吸引人的是站在平台上眺大海,不仅可以欣赏到大海的风光,而且可以寻糜到历史的古迹。大家请看,笔架山的不远处,清晰可见有一港口,那便函是锦州港,它是中国环渤海经济圈中最北端的港口,也是辽西地区近400公里海岸线上唯一的对外开放的商港,现有“四杂一油”5个泊位,其中万吨级油泊位1个,年吞吐量550万吨,到本世纪末将再建6至8个泊位,增加集装箱,客运等功能,届时年吞能力将突破1000万吨,跨入区域性大港行列,还有在1996年10月份,电视连续剧“情恋笔架山”就是在这实地拍摄的,并陆续在锦州电视台,有线台和辽宁电视台播出,按中央电视台中的规范化标准,精编后的“情恋笔架山”电视连续剧为11集,将往中央电视台播出让全国的人都了解锦州,了解笔架山,热情好客的锦城人欢迎全国各地的人们到锦州来游览参观,来笔架山游玩,好了,游客朋友们,到这里我的讲解先告一段落,剩下的时间大家可以自行游玩,您可以在这吹吹海风,看看海浪,或到山下拾点儿贝壳,洗个海澡,我们3点钟在山门处集合。时间过的好快,现在正好几只小螃蟹,拴了那么我贝壳,好了,我的导游工作到此也就结束了,跟大家也、该说再见了。那么,谢谢大家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欢迎大家再来锦州再来笔架山游玩,再见!
海门:笔架山风景区大门,也叫海门。由北京清华大家建筑学院设计,分南北两部分,南侧是20米高的彩虹式的拱形门,象征着连接岸岛的“天桥”北侧是22米高,东西对称的两把金钥匙造型,寓意着两把金钥匙打开景区大门,让游客打开景区大门,让游客跨天桥登上笔架山。

⑧ 马鞍山的新口号:聚山纳川,一马当先 那个马还是指马钢啊

一马当先~~看了马鞍山电视台的宣传片,才知道这里的“马”指的是马鞍山,“当”指的是当涂~~这个口号发布时,和县和含山还没有划过来~~

⑨ 防城港纳川·山海府怎么样好不好值不值得买

楼盘名称:防城港纳川·山海府

城市:防城港

楼盘位置:港口回防城港市港口区渔洲城龙山南路

产权年限答:70年

公交线路:邮电局(公交站):201路;北部湾商业中心(公交站):4路;人民路农机公司(公交站):4路;防城影剧院(公交站):4路;201路;新华书店(公交站):201路;防港大厦(公交站):3路;防城区司法局(公交站):3路;防城区司法局(abc幼儿园旁)(公交站):206路;医药总公司(公交站):206路;防东防北路口(公交站):206路;

规划信息:其占地面积为0平方米,容积率,绿化率0%,共0栋楼,停车位

楼盘图片:

(所载信息仅供参考,最终以售楼处信息为准。)

点击查看更全面,更及时,更准确的新房信息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