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哈尔滨有关地理的知识

哈尔滨有关地理的知识

发布时间: 2021-02-21 21:25:13

A. 哈尔滨市有什么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呢

目前我国的600多个城市和地区分布在全世界面积第三的土地上,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每个城市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略有不同。

不过按照各个城市中的资源、发展潜力及综合实力来看,其实我国的各大城市之间其实是有一个排名的。例如我们经常提到的“北上广”不仅是我国的一线发达城市,同样也是接轨国际的大都市,是代表了当地乃至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


想必用不了多长时间,这座全国最大的省会城市可以摆脱二线城市的束缚,逐渐向着一线城市乃至国际化大都市迈进,成为继北上广之外的另一座一线发达城市,为此,你怎么看?

B. 哈尔滨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

哈尔滨市地处中国东北平原东北部地区,黑龙江省南部,处东北亚中心区域,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位于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之间,哈尔滨东与牡丹江市、七台河市接壤,北与伊春市、佳木斯市接壤,西与绥化市接壤,南与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接壤。哈尔滨市总面积5.3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086平方公里。

4-6月份为春季,易发生春旱和大风,气温回升快而且变化无常,升温或降温一次可达10℃左右。气温月际变化强烈,一般在8~10℃左右。7-8月份为夏季,气候温热湿润多雨,7月份平均气温19-23℃,最高气温达38℃。平均降水量占全年的60%-70%,气温月际差异很小,为各季之最。9-10月份为秋季,降雨明显减少,昼夜温差变幅较大,9月份平均气温为10℃,10月份北部地区已到0℃,南部地区2-4℃。11-次年3月份为冬季,漫长而寒冷干燥,有时也会出现暴雪天气。1月平均气温零下15℃-零下30℃,最低气温曾达零下37.7℃(1985年1月26日)。

哈尔滨市境内的大小河流均属于松花江水系和牡丹江水系,主要有松花江、呼兰河、阿什河、拉林河、牤牛河、蚂蜒河、东亮珠河、泥河、漂河、蜚克图河、少陵河、五岳河、倭肯河等。松花江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天池,其干流由西向东贯穿哈尔滨市地区中部,是全市灌溉量最大的河道。一年中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哈尔滨水资源特点是自产水偏少,过境水较丰,时空分布不均,表征为东富西贫。全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1630立方米。

C. 哈尔滨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1、地理优势

哈尔滨市来位于中国东北平原源东北部,黑龙江省南部,东北亚中部。它是第一座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哈尔滨东与牡丹江市、七台河市接壤,北与伊春市、佳木斯市接壤,西与绥化市、大庆市接壤,南与吉林市接壤。长春市、吉林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相邻。

2、水文优势

哈尔滨市境内的大小河流均属于松花江水系和牡丹江水系,主要有松花江、呼兰河、阿什河、拉林河、牤牛河、蚂蜒河、东亮珠河、泥河、漂河、蜚克图河、少陵河、五岳河、倭肯河等。



(3)哈尔滨有关地理的知识扩展阅读:

哈尔滨受地形、气候、植物等自然因素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哈尔滨市土壤类型众多,包括9个土壤类型、21个亚种和25个土壤种类。黑土为城郊和12个县(市)的主要土壤,也是分布最广、最丰富的土壤类型。

哈尔滨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天长,夏天短。年平均降水量为569.1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0%。集中降雪期为11月至明年1月。

D. 哈尔滨的地理环境

哈尔滨位于最北端,是中国纬度最高、气温最低的大城市。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而夏季则显得短暂凉爽。春、秋季气温升降变化快,属于过渡季节,时间较短。
哈尔滨的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全年平均降水量569.1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0%,集中降雪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1月。四季分明,冬季1月平均气温约零下19度;夏季7月的平均气温约23度。
4-6月份为春季,易发生春旱和大风,气温回升快而且变化无常,升温或降温一次可达10℃左右。气温月际变化强烈,一般在8~10℃左右。
7-8月份为夏季,气候温热湿润多雨,7月份平均气温19-23℃,最高气温达38℃。平均降水量占全年的60%-70%,气温月际差异很小,为各季之最。
9-10月份为秋季,降雨明显减少,昼夜温差变幅较大,9月份平均气温为10℃,10月份北部地区已到0℃,南部地区2-4℃。
11-次年3月份为冬季,漫长而寒冷干燥,有时也会出现暴雪天气。1月平均气温零下15℃-零下30℃,最低气温曾达零下37.7℃(1985年1月26日)。 哈尔滨市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包括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分布集中、经济价值高。
药用植物中,名贵药材有山参、黄柏、地龙、苦参、狼毒、黄芪、五味子、刺五加、党参、茯苓、满山红(红萍)等。
草原植物以“东北三宝”之一的小叶樟和饲用碱草为主。
野生食用植物有蕨菜、薇菜、猴腿菜、管伸菜、刺嫩芽、明叶菜、枪头菜、猫爪等10余种,还有大量的猴头蘑、榛蘑、元蘑、木耳等食用菌。
野生油料有松子、榛子。野生花卉有130余种,其中具有观赏价值的有小细叶百合、渥丹百合、山丹百合、燕子花、紫花鸢尾、长瓣舍莲等20余种。
水生植物主要有芡实(鸡头米)、睡莲、东北金鱼藻、菱角、菖蒲、芦苇、乌拉草。山野果子有杏、李子、山桃、梨、山葡萄等。

E. 黑龙江的地理概况有哪些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东北隅,北、东与俄罗斯接壤,边界长约3000千米。本省以边境大河黑龙江而得省名,简称黑。全省辖3地区,11地级市、18县级市、49县、1自治县。面积46万平方千米。人口3640万,有汉、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鄂伦春、赫哲、柯尔克孜、鄂温克等民族。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境内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冰雪资源堪称全国之最。全省的地形大致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大兴安岭与小兴安岭分别位于西部和北部。林地面积19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1.9%,绝大多数为天然林,是开展森林旅游的好地方。全省江河纵横,水资源居北方各省之首,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和绥芬河五大水系,镜泊湖、五大连池等江河湖泊气势宏大。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别具一格,民俗、民情浓郁,少数民族历史源远流长。黑龙江省是北魏和辽、金、清朝的发祥地。作为自古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现已发现4.2万年前的先民遗址——嘎仙洞,拓拔鲜卑祖先最初居住的旧墟石室。在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中,有以捕鱼为生的赫哲族,有以狩猎为业的鄂伦春族和以牧业为主的达斡尔族等。特殊的人文地理地貌和气候条件构成了黑龙江省古朴、原始、神奇的旅游资源。哈尔滨、大庆、伊春等一批城市都具有浓郁的北疆都市特色,秀美山川、森林草原、湿地、江河湖泊可提供生态旅游。此外还有东北虎园、丹顶鹤栖息地、北极光、火山口森林以及大厂矿、大农业、大油田等工、农业以及黑龙江、乌苏里江两大界河开展的对俄边境和跨国旅游。以上旅游资源形成了冰灯雪雕观赏、滑雪游乐、狩猎探险、漂流观光、疗养休闲、避暑保健、环境生态、历史遗迹、民族风情、边境跨国等一批特色旅游。

从高空鸟瞰,黑龙江省的地形大致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大兴安岭与小兴安岭分别位于西部和北部,东南部山地属长白山系的一部分,包括张广才岭、老爷岭及完达山。松嫩平原位于西南部由松花江及其支流嫩江冲积而成,三江平原则位于东部,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成。两片平原均为省内主要的农产区。黑龙江省偏处北纬四十三点五度以北,最北端的汉河更在北纬五十三度的位置,故此冬季漫长而寒冷,长达七个月之久从十一月至翌次三月为严冬期,平均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其实,纬度犹如地球的一把量温尺,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气温的高低还取决于太阳照射地面的角度。在南方地区,中午时分太阳直射地面,故气温急升,汉河的日照角度却只有大约十六度,因而昼短夜长,冬夜可长达十八小时。从九月上旬开始,西伯利亚的寒流便到达汉河,气温显著下降。黑龙江、松花江、嫩江千里冰封,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也万里雪飘,气温低于摄氏零下十度的地方更会出现滴水成冰珠的现象。

黑龙江省偏处中国东北角,是中国气温最低的省份。在4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世界公认的两大旅游资源:森林和冰雪。省会哈尔滨的冰雪节晶莹生辉,尽显冰雕艺术的魅力。桃山原始森林狩猎之旅,游客可享受雪猎的乐趣。黑龙江省夏季气候温和,太阳岛、五大连池、镜泊湖等,都是各具特色的避暑胜地。近年来,依托资源优势,相继开发了冰雪风光、避暑休闲、边境跨国、狩猎、观鸟、蒸汽机车观赏、民俗风情、界江风光、生态环保、漂流垂钓和森林漫步等30多种特种专项旅游项目。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有的旅游资源,使黑龙江省成为初具规模的特种专项旅游基地。

本省周围有大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等山水环境。境内松花江、嫩江冲击平原为东北大平原一部分,有肥沃的黑土。以小兴安岭(平顶山海拔1429米,本省最高峰)为界,平原可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三江平原,也叫三江低地,一般海拔不过50米,多沼泽湿地。西部称松嫩平原,呈波状起伏,海拔150-200米,北端有永久冻冻土分布。“鹤乡”扎龙设有自然保护区。小兴安岭西麓的德都县境内有因近代火山爆发而形成的多种火山地貌,火山堰塞湖五大连池和药泉山,分别为著名的旅游和疗养胜地。张广采岭深处的宁安县境内有“地下森林”奇观,古代火山爆发形成的山洞连绵曲折,内有杂草林木和野兽。

神州“北极”的气候本省属温带、寒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凉爽,但白昼较长,日照充分。一月平均气温-30℃~-18℃,七月18℃-22℃。西北端漠河被称为我国“北极村”,最低气温记录-52.3℃(1969年),常年无夏,夏至前后间或可见神奇的北极光。省内无霜期3~5个月。年降水量400~700毫米,60%以上降水集中在六、七、八月。时有春早、夏涝和秋季霜冻危险。

粮仓林海,农牧发达本省森理草原和宜农荒地广大、松花江、嫩江流域有大片沃土荒原,是有名的“北大荒”,解放后,建立起100多个国营农场。现全省有耕地1.3亿亩,人均6亩,居全国之冠。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商品率(50%)也最高,是全国最著名的余量省,“北大荒”成了“北大仓”。粮食作物有春小麦、玉米、水稻、高粱、大豆、马铃薯等。经济作物甜菜、亚麻和向日葵产量居全国第一:经营尚志烟、阿城蒜很有名本省也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红松、落叶松为主要树种。木材蓄积量16.4亿立方米,约全国的四分之一而居首位。伊春有祖国林都之称。山区有貂、水濑等珍贵的毛皮兽,还有人参、鹿茸虎骨、麝香等名贵药材以及木耳、蘑菇、松子等林副产品。本省还是全国主要牧业省之一,牲畜主要是牛、马。嫩江下游为全国著名的奶牛饲养基地。哈尔滨的优良猪种白猪也很有名。河湖中盛产鲜鱼,本省境内松花江产鱼量约占全省一半。黑龙江、乌苏里江特产大马哈鱼,镜泊湖特产大白鱼。

“动力之乡”的工业交通本省解放后建成为我国机械、石油、煤炭、森林工业基地之一。哈尔滨号称动力之乡,以生产大型发电机、汽轮机、锅炉等动力设备和工具仪表著称。齐齐哈尔是我国机车工业中心之一。本省重工业还有大庆的石油和鸡西、鹤岗、双鸭山的煤炭,伊春的森林工业等。轻纺工业主要产化纤、亚麻布、冰鞋、皮革、乳制品、塘、酒、纸等。本省铁路长7400千米,居全国首位。公路以中南部最密集。松花江等通航河段冰期可通行马车。哈尔滨有航空通北京、沈阳和本省佳木斯等地。

重要的工业城市哈尔滨市为本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249万多。本市是东北解放较早的城市,市内有东北烈士纪念馆,市北松花江上的太阳岛为避暑胜地。冬天兆鳞公园的冰灯展览及其附近尚志滑雪场也很诱人。齐齐哈尔市为嫩江中游工商交通中心,人口109万多。伊春市为小兴安岭林区中心城市,人口79万,附近有铁力森林旅游区。牡丹江市、佳木斯市人口分别为58万、50万,为东南部新兴工业城市,附近有唐代满族地方政权渤海国古迹和壮观的镜泊湖吊水楼瀑布。大庆市为新兴石油工业城市,人口71万多。还有煤城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市。

F. 哈尔滨各景地的地理知识

哈尔滨北国的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在银装素裹的松花江北岸,有一极好的旅回游去处---哈尔滨冰雪答大世界。在这里冰城的能工巧匠用智慧与技巧,以冰雪雕塑艺术语言描绘着一幅幅壮丽的画卷。
2013年第十四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于2012年12月31日试开园。本次活动以“梦幻炫动冰火•神奇冰雪动漫”为主题, 占地60万平方米,共分为冰晶宫景区、神话园景区、海螺湾景区、冰河世纪景区、冰啤波尔卡景区、探冰川景区、迪士尼景区、国际冰雕大赛景区、欢乐颂景区,九个景区。

G. 哈尔滨的地形特点

哈尔滨市区及双城市、呼兰区地域平坦、低洼,东部10县(市)多山及丘陵地。东回南临张广才岭答支脉丘陵,北部为小兴安岭山区,中部有松花江通过,山势不高,河流纵横,平原辽阔。哈尔滨市区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形成的三级阶地上:第一级阶地海拔在132~140米之间,主要包括道里区和道外区,地面平坦;第二级阶地海拔145~175米,由第一级阶地逐步过渡,无明显界限,主要包括南岗区和香坊区的部分地区,面积较大,长期流水浸蚀,略有起伏,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是哈尔滨市重要农业区;第三级阶地海拔180~200米,主要分布在荒山嘴子和平房区南部等地,再往东南则逐渐过渡到张广才岭余脉,为丘陵地区

H. 黑龙江哈尔滨人文地理详情

哈尔滨,黑龙江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中国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是东北北部交通、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也是中国省辖市中陆地管辖面积最大、户籍人口居第三位的特大城市,地处中国东北平原东北部地区、黑龙江省南部,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1] 。截至2015年,哈尔滨总面积5.31万平方公里,市辖区面积10198平方公里,辖9个市辖区(道里区、南岗区、道外区、平房区、松北区、香坊区、呼兰区、阿城区、双城区)和7个县(依兰县、方正县、宾县、巴彦县、木兰县、通河县、延寿县),代管2个县级市(尚志市、五常市),市政府驻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常住人口1066.5万人。
哈尔滨是中国纬度最高、气温最低的大城市。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而夏季则显得短暂凉爽。春、秋季气温升降变化快,属于过渡季节,时间较短。哈尔滨的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全年平均降水量569.1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0%,集中降雪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1月。四季分明,冬季1月平均气温约零下19度;夏季7月的平均气温约23度。 4-6月份为春季,易发生春旱和大风,气温回升快而且变化无常,升温或降温一次可达10℃左右。气温月际变化强烈,一般在8~10℃左右。7-8月份为夏季,气候温热湿润多雨,7月份平均气温19-23℃,最高气温达38℃。平均降水量占全年的60%-70%,气温月际差异很小,为各季之最。9-10月份为秋季,降雨明显减少,昼夜温差变幅较大,9月份平均气温为10℃,10月份北部地区已到0℃,南部地区2-4℃。11-次年3月份为冬季,漫长而寒冷干燥,有时也会出现暴雪天气。1月平均气温零下15℃-零下30℃,最低气温曾达零下37.7℃(1985年1月26日)。
哈尔滨的人文风俗包括:野游、野餐、喝啤酒、冬泳、看冰灯、举行冰上婚礼等。哈尔滨市居民以汉族为主,其中多为山东与河北省移民。旧时的哈尔滨,外国侨民比例较多,其中俄侨占多数。外侨生活方式与习俗对哈尔滨人的文化、饮食习俗有一定影响。哈尔滨人旧时多以大饼子(玉米面贴饼子)为主食。原当地居民喜食大馇子、小米饭和炖菜;山东人喜吃面食和鱼;河北人喜食米饭,爱喝高粱米粥。哈尔滨人受少数民族饮食习俗影响,喜欢吃黏糕和黏豆包、“列巴”(一种大面包)、红肠等,喜欢喝“苏波汤”(俄式红汤)。

I. 初二地理关于黑龙江省的知识

黑龙江省
Heilongjiang Sheng

位于中国最东北部,中国国土的北端与东端均位于省境。因省境东北有黑龙江而得名,简称黑。东部和北部以乌苏里江、黑龙江为界河与俄罗斯为邻,与俄罗斯的水陆边界长约3045公里;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吉林省。介于北纬43°26′~53°33′,东经121°11′~135°05′,南北长约1120公里,东西宽约930公里,面积约45.39万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3521.4873万。 辖4地区、10地级市、15县级市、53县、1自治县。 省会。
[黑龙江省政区简图] 自 然 条 件
地质 全省地质构造单元主要属于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以及滨太平洋褶皱区的一部分。具体划分为:上黑龙江冒地槽褶皱带、那丹哈达岭褶皱带位于省境的北、东边缘;西部为大兴安岭褶皱带;东部为吉黑褶皱系,由几个性质不同的Ⅲ级构造单元组成,包括佳木斯隆起、张广才岭优地槽褶皱带、松辽拗陷。佳木斯以东的同江凹陷一部分覆盖在佳木斯隆起的基底上,另一部分覆盖在那丹哈达岭燕山褶皱带基底上。华力西运动有广泛的花岗岩侵入,生成金、铁、铜、铅、锌等多种金属矿。燕山运动主要表现为断裂运动,同时伴有岩浆活动与褶皱运动。那丹哈达岭地槽褶皱隆起,东部山地与大兴安褶皱带亦有造山作用,并有褶皱与断裂活动,松辽拗陷与同江凹陷强烈下沉,松嫩盆地堆积了巨厚的白垩系含油岩系,构成中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东部山地地堑盆地中生成丰富的侏罗纪煤田,如鸡西、鹤岗、穆棱、密山、林口、双鸭山等地。同时沿断裂带有火山岩喷出和花岗岩侵入,形成许多有色金属矿,有金、铜、银、铅、锌等。燕山运动奠定了全省地貌轮廓的构造基础。老第三纪初,进入凌夷堆积时期,山间盆地堆积作用盛行,其中夹有很厚的煤层,如依兰、五常等地。喜马拉雅运动,主要表现为挠曲与断裂运动,山地挠隆上升,并沿断裂发生火山活动,形成大面积玄武岩台地及五大连池、镜泊湖等火山群。三江平原与松嫩平原继续下沉,形成河湖相堆积平原。[] 地貌 全省山地平原交叉分布,地势大体西北高,东南略低,西南、东北低平。
山地 又可分为东部山地、、三部分。
①东部山地(张广才岭、老爷岭、太平岭等)。属华夏系与新华夏系隆起带。地貌属中山、低山和丘陵。海拔多在800~1000米左右,最高峰为张广才岭主峰大秃顶子,海拔1690米。地面组成物质以花岗岩为主体,并有大面积玄武岩分布。山文走向与构造方向一致。地形较破碎,多平行山脉与谷地,著名者为张广才岭与老爷岭之间的牡丹江谷地,老爷岭与太平岭之间的穆棱河谷地。
②小兴安岭。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地势比东部山地为低,平均海拔500~1000米,基本属于低山丘陵区。地势和缓,河谷宽广。地面组成物质除前震旦纪的结晶岩、古生代沉积岩、花岗岩外尚有大片玄武岩分布,构成熔岩台地。
③大兴安岭。属新华夏系隆起带。大部分海拔千米左右,呼玛县境内的大白山海拔1529米左右,东坡陡西坡缓。地表切割较轻,山势浑圆,保留有古夷平面形成明显的平顶山,并有宽谷。永久冻土分布广泛,并有融冻泥流、冻裂作用等明显的冰缘现象。地面组成物质以花岗岩、石英面岩、安山岩为主。
平原 可分为、松嫩平原(见)两部分。
①三江平原。由、、冲积而成。其中的兴凯湖平原为湖积平原。平原地势低平,海拔仅50~60米。沼泽占全区面积50%。第四纪地层厚达110~200米左右。
②松嫩平原。物质组成以冲积物为主,其周围为洪积物所组成的台地,中间部分是松花江、嫩江形成的冲积平原,第四纪地层深厚,海拔110~150米,地势平坦。境内西部有沙丘及广布的盐碱泡和沼泽。周围是山前台地,北部为剥蚀堆积台地,呈丘陵状,顶部平坦,海拔180~350米;东南部为冲积洪积台地,呈波状起伏,海拔180~250米。
气候 省境位于中国最北部,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气温最低的省份。冬季漫长、严寒、干燥,1月均温-31~-15℃,极端最低温-52.3℃(漠河)。夏季温暖、短促、多雨,7月18~23℃,极端高温41.6℃(泰来)。10℃以上活动积温1400~2700℃。 年降水量400~650毫米,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之需。 省内南北温度差异明显,大兴安岭北部属寒温带,冻土深厚,无霜期不足3个月,南部气温较高,无霜期100~140天。东西降水差异也甚明显,东部年降水量600毫米以上,向西递减,平原西南部仅400毫米左右。从而影响自然景观纬度地带与经度地带的明显差异。


[page_break]文 省内河流密布,水量充足。河流主要属于黑龙江水系。黑龙江南北二源在漠河镇以西的恩和哈达附近汇合后,流经省境北部边缘,是中国北方重要的边境河流,沿途接纳松花江、乌苏里江等支流后,流入俄罗斯境内。黑龙江干流江宽水深,自漠河镇以下可通轮船,冰期长达6个月。 松花江为黑龙江在中国境内之最大支流,主要流经省境中部地区,最终于同江县注入黑龙江。河水含沙量小(0.1千克/立方米),矿化度低(小于0.5克/升)。松花江水量丰富,在省境流域面积广阔且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富航行之利,是重要水运航道,主要支流有、、汤旺河等。嫩江是松花江最大支流,流经黑龙江省西部,富航运、灌溉之利,并盛产鱼类;牡丹江流经东南部,水流含沙量小;汤旺河流经东部。乌苏里江的主要支流有松阿察河、穆棱河、挠力河等,从松阿察河注入乌苏里江之点起,到乌苏里江与黑龙江汇合点止,为中国、俄罗斯界河,江面宽阔,水流缓慢,冰冻期约5个月,水产丰富,可通航。是省内最大湖泊,位于省境东南,中国、俄罗斯两国边境上,北部属中国,南部属俄罗斯,面积438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69米,最深达10米。是中国最大的堰塞湖,系火山熔岩壅塞牡丹江河床而成,位于宁安县境,面积95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50米,最深达62米。
土壤 省境东部山地的地带性土壤为暗棕壤,此外还有白浆土、草甸土及沼泽土;小兴安岭地带性土壤为暗棕色森林土;大兴安岭地带性土壤为漂灰土,表层腐殖质多呈泥炭状。此外有暗棕色森林土、沼泽土等。三江平原土壤肥沃,类型多样。在低平地区分布有白浆土、草甸土;低洼地区有沼泽土;岗地上为黑土和草甸黑土;局部的低山丘陵为暗棕色森林土。松嫩平原主要土壤为黑土及黑钙土,其他土类有草甸土、沼泽土、白浆土、盐土、碱土等。黑土肥力高,黑土分布地带是本省粮食生产基地。
动植物 黑龙江省东部山地的地带性植被为针阔混交林,树种较多。主要针叶树有红松、鱼鳞松、沙松、红皮臭,并有第三纪的活化石紫杉;阔叶树有水曲柳、胡桃楸、黄菠萝等,林中还有藤本植物。动物种类较多,珍贵动物有东北虎、紫貂、马鹿等。小兴安岭较东部山地冷湿,地带性植被为针阔混交林。其树种组成与东部山地相似,但树种较少,缺少沙松及某些阔叶树。西北部混有东部山地缺少的兴安落叶松。阔叶树有青楷槭、紫椴等。在东南部常形成红松纯林,素有“红松故乡”之称。小兴安岭是中国开发较早林区,因森林采伐,生态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在五营建有红松林保护区(见)。大兴安岭地带性植被为兴安落叶松林。植物种类比小兴安岭及东部山地少,兴安落叶松林从海拔1000~1400米都有分布。分布最广的是落叶松―杜鹃林。1100米以上的石质山地出现落叶林―偃松林,山地下部较缓和的坡地为落叶松―草类林。河谷溪旁有成带状的溪旁落叶松林。樟子松林也是大兴安岭主要林型之一,分布在海拔900米以下的山脊和南坡,多呈小块纯林或与兴安落叶松混交。此外,在河谷中还有分布不广的红皮云杉。野生动物种类较多,有驼鹿、榛鸡等。
三江平原植物种类丰富,初步估计超过千种。其原始地带性植被是分布在低山丘陵区的针阔混交林,现多为次生阔叶林。三江平原多为低平原,多漫滩、湖泊、沼泽,排水不良,形成大面积的沼泽植被,此外,还有草甸及水生植被等。松嫩平原主要植被类型是羊草草甸草原,局部地区还有榆树疏林地、荒山、荒地;盐碱土分布区为盐生草甸草原。主要植物种有羊草。在齐齐哈尔市东南部,乌裕尔河下游的扎龙地区有中外驰名的丹顶鹤自然保护区(见)。
自然地理区 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黑龙江省隶属于中国东部季风区东北湿润、半湿润温带地区的大兴安岭针叶林区、东北东部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区和东北平原森林草原区。
针阔叶混交林区 包括小兴安岭亚区和三江平原亚区。①小兴安岭亚区。 以海拔600~1000米温带红松阔叶混交林中、低山丘陵景观类型为主。是中国重要林业基地。②三江平原亚区。地势最低,湿地广布。以草甸沼泽低地景观类型为主。是中国垦荒重点区,重要商品粮基地。


[page_break]北平原森林草原区 包括山前台地和松嫩平原两个亚区。①山前平原亚区。以温带森林草原黑土台地平原景观类型为主。地势波状起伏,土壤肥沃,是中国重要商品粮基地。②松嫩平原亚区。以温带草甸草原平原景观类型为主,草场广阔,农牧业发达。地下石油、天然气蕴藏极富。
大兴安岭针叶林区 黑龙江省东北部属本区北部亚区。以海拔1000~1200米的山地为主,分布大面积落叶松,为中国多年冻土分布区。森林、矿产资源丰富。

发 展 简 史
黑龙江省开发较晚,但东北地区各族先民很早就在此劳动生息。近年“哈尔滨人”的发现,证实2.2万年前后黑龙江地区已有了原始先民的活动。商、周以后这里的肃慎人即与中原王朝建立了隶属关系。东胡人曾建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其后,夫余奴隶制政权臣属于两汉王朝。北朝时黑龙江各族加强了同中原的联系。唐时在今省境设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室韦都督府。居住于松花江一带的历史的起源。沿江依兰、汤原、抚远等地均建有城堡。元代属辽阳行省,分设开原路、水达达路等行政区,开辟了通往黑龙江下游和呼伦贝尔一带的驿道。明时属辽东指挥使司和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因长期战乱及民族迁徙,几经兴衰,经济发展缓慢。16世纪末~17世纪初努尔哈赤及皇太极以征剿和招抚的手段逐渐统一黑龙江地区女真族各部。清政权建立后,先属宁古塔将军(1757年后改称吉林将军)管辖。康熙二十二年(1683),为抗击不断南侵的沙俄扩张势力,清廷于(黑龙江北)瑷珲设黑龙江将军,后将军衙门逐渐南迁至新瑷珲城(今瑷辉镇)、墨尔本(今嫩江镇)、齐齐哈尔。黑龙江、吉林两将军辖区以松花江、混同江(松花江、黑龙江汇合后至海一段)为界。公元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疆界,北到外兴安岭,东至大海,包括库页岛。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沙俄强迫清政府接受不平等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强行侵占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
为充实边疆,抵御沙俄继续南侵,并为缓和华北地区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清政府于咸丰末年被迫放弃封禁政策,逐渐放荒,从此山东、河北各地农民大举移入,1903年中东铁路及其他铁路修建后,移民益增。铁路沿线的土地、森林和矿山陆续开发,工商业城镇不断出现与发展,各地区间联系日益加强,逐渐形成了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和佳木斯等经济中心,在俄、日势力影响下,殖民地半殖民经济日趋突出。
光绪三十三年(1907)清廷废东北三省将军,改设行省,各省置巡抚。黑龙江省松花江以北属黑龙江省管辖,松花江以南属吉林省管辖。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黑龙江先后设都督府、 行政公署 、巡按使公署、省长公署及省府。1932年日本侵占黑龙江后,划该地区为七省,发展殖民性的采矿业、伐木业、加工业和农业。,抗日战争胜利后,黑龙江境内设立黑龙江省、松江省、合江省、绥宁省、嫩江省、黑嫩省、牡丹江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已合并为黑龙江、松江两省。1954年松江省撤销,并入黑龙江省,省会驻哈尔滨。
人 文 概 况
人口与民族 黑龙江省在百年前人烟稀少 黑龙江省人口分布一般是南部多于北部,如哈尔滨及其周围各县,每平方公里平均500多人,而伊春市仅33人,黑河地区22人,大兴安岭地区不足6人。
1949年全省城镇人口占24.2%, 现上升到47.17%,是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省份。
[

[page_break]赫哲族渔民] 全省总人口中汉族人口占95%,少数民族占5%。共有35个少数民族,主要有满、朝鲜、回、蒙古、达斡尔、锡伯、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柯尔克孜族等。满族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牡丹江流域的宁安、五常、双城、阿城、呼兰、 依兰、绥化、 望奎、哈尔滨和黑河等地,主要从事农业;朝鲜族主要分布在牡丹江流域、穆棱河流域和松花江中游各县,多从事水田生产;回族多分布于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多从事工商业和服务行业;蒙古族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各县,以从事牧业或半农半牧业为主;达斡尔族分布嫩江流域各县市,以农牧渔业为主;锡伯族分布在双城、五常、呼兰、嫩江等地,以农业生产为主;鄂伦春族分布在塔河、呼玛、黑河、逊克和嘉荫等地,以从事狩猎业和农副业为主;赫哲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同江和饶河两县,以从事渔猎业为主,兼营农、副业;鄂温克族聚居在讷河县团结乡,从事农、牧、渔业;柯尔克孜族聚居在富裕县的友谊乡,以从事农牧业为主。
经济概况 黑龙江省土地辽阔,自然条件优越,石油、煤炭、森林等自然资源丰富。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建成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农林牧业基地,并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与俄罗斯毗邻城镇近百个,除已开放的绥芬河、黑河、逊克口岸外,1989年哈尔滨、佳木斯、富锦亦已开放。
农业 黑龙江省土地资源丰富。平原面积辽阔,耕地占全省土地的19.6%,林地面积达48.85%。还有大面积草原草坡和水面。
黑龙江省现有耕地中半数为50年代以来所开垦。已建有百余大型农牧场,国营农场耕地面积占中国农场系统的1/2以上。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2/3,为中国平均数的一倍。荒凉的“北大荒”已建成中国的“北大仓”。在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林、牧、副、渔各业也同步增长,农林牧趋向协调发展。
此外,全省尚有待垦土地400万公顷。
[黑龙江友谊农场收割小麦] ①中国重要的大豆、粮食产区。主要粮食作物有大豆、玉米、 小麦、水稻、 谷子、高粱和马铃薯,玉米、谷子和高粱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中南部,小麦、大豆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中北部和三江平原及黑河地区。大豆产量约占全国1/3,居首位。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多或灌溉条件较好的沿江河地带,较集中于牡丹江、穆棱河和松花江流域各支流,黑龙江及其各支流沿岸也有零星分布,是世界水稻分布最高纬度地区。马铃薯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地区。
[黑龙江省农、林、牧业及农业区] ②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占次要地位,但发展迅速。主要有甜菜、亚麻、向日葵和烟草等,是中国最大的甜菜、亚麻和葵花籽产区。
③林业生产地位重要。森林面积占全国13.3%,木材畜积量占全国17%,森林覆盖率达35.7%,三者均居全国各省区首位,是中国最大的林区。森林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区。松嫩平原西部有著名的东北西部防护林,为中国“三北”防护林的组成部分。广大山区和草原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和食用菌资源。全省芦苇面积26万多公顷,已开辟芦苇生产基地。省境又为世界著名的黑加仑产区,1990年产黑加仑5200吨。位于“北大荒”的世界最大的山葡萄生产基地,1990年总产
达1200吨。
④畜牧业占一定地位,西部有辽阔的优质草原,北部和东部山区有面积较大的荒坡草甸,发展畜牧业条件优越。以饲养牛、马为主。其中奶牛饲养量和产奶量均居中国第1位。养羊200多万只,多为优良的东北细毛、半细毛羊。奶山羊发展很快,成为中国重要基地之一。生猪和家禽饲养量较多。在滨洲铁路沿线的松嫩草原区已建立奶牛生产基地,在中西部草原区建立牛、羊基地,在东部山区建立半细毛羊基地,在中部粮食生产区建立商品猪生产基地,在滨北铁路沿线及其附近地区建立奶山羊基地,在各大中城市郊区建立家禽生产基地。
⑤全省江河沼泽湖泊水面大,部分可利用养鱼。松花江的鳌花、哲罗、鳊花,镜泊湖的鲤、鲫,兴凯湖的大白鱼,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鳇鱼、大马哈鱼等都是著名珍品。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了人工养殖。


[page_break]业区 因气候、地形等的地域差异,形成6个农业生产类型区:
①松嫩平原地区。 包括绥化、松花江2地区及哈尔滨、齐齐哈尔和大庆3市。 是黑龙江省光、热资源较丰富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土地垦殖率高。为黑龙江省粮食、大豆、甜菜、亚麻、油料和畜牧、水产基地。农田防护林具一定规模。
②三江平原地区。 包括佳木斯和鹤岗、双鸭山3市。除西北和西南为山地外,均为低洼平坦的冲积平原。水土条件较好,但热量条件较差。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建立40多个大型谷物农场,是中国最大的垦区。农林牧副渔的发展潜力都很大,又是中国大马哈鱼和鳇鱼的唯一产区。
③东部山区。包括松嫩平原以东,三江平原以南的牡丹江市、鸡西市和佳木斯市,松花江地区部分山区县。是重要的林业基地,农牧业发展条件亦较好。东部密山―虎林一带是重要垦区。镜泊湖与兴凯湖的水产业亦占一定地位。
④小兴安岭地区。包括伊春市及其所辖各县。除河谷盆地外,多为山地。降水较多而积温较少。森林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林业基地。林副业和农业亦相应发展。
⑤黑河地区。包括黑河地区各市县。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积温较少,无霜期较短,是以小麦、大豆和马铃薯为主的农业区。
⑥大兴安岭地区。位于黑龙江省最北部,大部分处于寒温带,气温低,积温少,农业种植业受到一定限制,但森林资源丰富,是中国农业人口比重最小,林业比重最大地区。
工业 黑龙江省资源丰富,但原有工业基础薄弱。20世纪50年代以来石油、煤炭、机械、森林工业、化工和轻纺、食品工业均有较大发展。重工业产值已居中国第6位,成为中国重要工业基地。原油、木材、铁路货车、胶合板、纤维板、亚麻布、乳制品等产量均居中国第 1位。天然气、 黄金、汽油、 柴油、轴承、联合收割机、食糖、煤炭、轮胎和化纤等产量在中国亦占重要地位。黑龙江省轻纺工业虽有所发展,但仍较薄弱。轻工业产值不到工业总产值的1/3。
①能源工业。 比较发达。 原油年产量占中国的近40%,石油工业产值居各工业部门之首,大庆原油除供应全国外,并有出口。在大庆、哈尔滨和牡丹江等市建有规模较大的炼油和石油化工企业。黑龙江省煤炭资源丰富,原煤产量仅次于山西、河南两省, 居中国第3位。有鸡西、鹤岗等大型煤矿。现正大力开发双鸭山附近的东荣煤田。黑龙江省已成为东北地区煤炭工业重点建设地区。电力工业发展很快,先后兴建了哈尔滨、富拉尔基、佳木斯、牡丹江、鸡西、大庆、北安和亮子河等大中型火力发电站和镜泊湖水电站。全省发电量居中国第10位。
②机械工业。省内主要工业部门,产值仅次于石油工业。目前拥有动力设备、机床及锻压设备、轴承、工具设备、化工设备、矿冶设备、轻工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农业机械、工程机械、仪器仪表及国防设备等部门。其中重型机床、动力、军工、飞机、轴承、电表、电影机械等厂均为中国骨干企业。
③木材采运及加工业。20世纪50年代其产值占各部门之首,现居第4位。原木与木材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伊春、大兴安岭、牡丹江和合江等林区为主要采伐基地。木材加工和林化工业亦较发达,有规模较大的制材、胶合板、 [大庆石化总厂] [黑龙江省主要工矿业] ④化学工业。原料丰富,但基础薄弱,经多年发展,化学工业已初具规模。拥有基本化工、化肥、基本有机化工、橡胶、塑料和制药等部门,大庆石油化工总厂、大庆30万吨乙烯厂、哈尔滨化工总厂、阿城黑龙江涤纶厂、牡丹江桦林橡胶厂等均为国内重要化工企业。
⑤冶金工业。具有相当基础。齐齐哈尔建有大型特殊钢厂,伊春西林等建有小型钢铁厂,哈尔滨的轧钢工业已有一定规模。黑龙江省有色金属丰富,黄金开采规模较大,主要分布在漠河、呼玛、黑河、嘉荫、桦南和穆棱等地,是中国五大黄金生产基地之一,中国以砂金为主的黄金生产基地。哈尔滨建有中国最大的镁铝加工厂,镁铝合金产量占中国的一半以上。
⑥纺织工业。省内盛产石油、木材、亚麻和羊毛,具有发展纺织工业的三大资源优势。已建成拥有毛纺、麻纺、棉纺、化纤纺和印染相配套的纺织工业体系,哈尔滨和兰西亚麻纺织厂是全国最大的亚麻纺织企业。哈尔滨、肇东、安达的毛纺企业规模较大,大庆、哈尔滨等地的化纤纺织工业日益壮大。
⑦食品工业。基础较好,产值长期占工业中的第3位。拥有发展乳制品、制糖、粮油加工和酿酒等食品工业的四大资源优势。全省拥有60多家乳制品企业,产量占全国1/4以上,其中以安达乳制品厂规模最大。全国最大的甜菜糖产区,为中国北方最大的产糖省。哈尔滨、齐齐哈尔、拉哈、阿城和佳木斯为主要制糖中心。
⑧造纸工业。黑龙江省为中国造纸工业重点发展地区,佳木斯造纸厂是全国最大的造纸厂之一。


[page_break]通运输 省境地处中国东北边陲,国内与国际的运输地位重要。已初步形成以铁路为骨干、联系公路、内河、航空和管道运输的交通运输网。
①铁路是省内运输网的骨干 ②公路里程4.7万公里,居全国第6位,其中高级和次高级路面约占1/8。 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公路运输网辐射全省,公路有京哈(北京―哈尔滨)、哈绥(芬河)、哈同(江)、哈萝(北)、哈伊(春)、哈黑(河)、哈满(洲里)、哈大(连)等干线。
③内河航运条件较优越,通航里程达4776公里,居中国北方各省区之首。黑龙江有1890多公里航道,可通航大型江轮,漠河、呼玛、黑河、逊克、嘉荫、肇兴和抚远为沿江重要港站。松花江干流928公里,全线可通航大型江轮,肇源、哈尔滨、通河、沙河、依兰、佳木斯、富锦和同江等为沿江重要港站。其支流嫩江自齐齐哈尔以下396公里可通航大型江轮;呼兰河自兰西以下,牡丹江自长江屯以下可通小汽船。乌苏里江自松阿察河口至与黑龙江汇合处全长495公里,其中虎头以下400公里可通航大型江轮。此外镜泊湖、兴凯湖亦有航运之便,但因冬季封冻时间长,通航期只有六七个月,故水运作用受到限制。
④管道运输随大庆油田的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 省境内有原油、 成品油和天然气管道共长约300公里。原油管道直通大连、秦皇岛和北京,承担原油外运的主要任务。货运量占全省货运总量1/4以上,仅次于铁路,成为省内运输系统的主力。
⑤航空运输发展迅速。哈尔滨机场为全国八大机场之一。先后开辟了许多中、近程和远程航线。以哈尔滨为中心,有通往长春、沈阳、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大连、西安、佳木斯、牡丹江和黑河等省内外航线。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