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历史与地理信息
① 泸州在那里古代很有名的地方
泸州
泸州古称江阳,地处四川南部,其市区位于沱江、长江交汇处,自公元前135年设江阳郡至今,已有2130多年的历史,历来是川、滇、黔三省结合部的物资集散地,是川南经济中心和西南地区经济中心的重要补充。下辖七个县区,幅员面积12243平方公里,人口450多万
泸州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夏、商时属梁州之域。7千—1万年前,古人类已用火、制陶,开始早期农耕文明和定居,进入母系民族社会。秦惠王至秦始皇时期,中原移民进入长江、沱江汇处,把中原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带来,推动了泸州经济、文化的发展。汉武帝刘彻开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派唐蒙从符关(今合江镇)到夜郎,说服其归附汉朝。东汉置江阳郡,江阳郡成为“锁钥沱江门户,屏障西川”的边陲重镇。汉代,盐业和农业发达。唐代农业发达,贡赋有麦、金、葛、酱、麻、布。宋代,泸州成为“西南会要”。泸州成为沃野千里、土植五谷、牲具六畜、商贾辐辏、五方杂处的富庶之地,号“汉、夷门户”、蜀南粮仓,酿酒业大发展,盐业发展规模大,有利用天然气煎盐的文献记载。与少数民族贸易互市。地方官府修筑泸城和寨堡。元代,准许酿酒、制盐、制茶、分兵屯田,修筑马道、桥梁,开辟驿传,制造木船发展航运事业,沟通物资交流,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明朝,泸州直隶省,十五世纪初,泸州进入全国三十三个较大的商业及手工业城市行列。清代,实行移民入川,促进泸州经济、文化发展,泸州成为川滇黔接合部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古老的泸州经历了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留下了许多的文物古迹和反帝反封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纪念地。玉蝉山摩岩造像造型生动,报恩塔极具唐代建筑艺术特点,春秋祠饱含清代雕刻艺术之精华,龙脑桥以石雕艺术精湛、造型雄伟、布局奇特著称,建于明万历年间已有400多年窖龄的泸州老窖举世闻名。纳溪有蔡锷将军和朱德元帅率护国军进行“护国讨袁”战争,大败北洋军伐的“棉花坡古战场”,江阳区有朱德纪念馆,刘伯承元帅指挥泸顺起义指挥部旧址,古蔺有红军四渡赤水渡口和长征期间党中央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住地等等,这些都分别列入了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市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南部山区立体气候明显。气温较高,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其长,温、光、水同季,季风气候明显,春秋季暖和,夏季炎热,冬季不太冷。
② 泸县历史
泸县,史称江阳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建犍为郡,即辖江阳县。民国2年(1913年)撤销泸州直隶州,本属改称泸县。民国24年隶属四川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首和专署所仍设泸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49年12月3日泸县解放,隶属泸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1月川南人民行政公署迁泸(1952年9月撤销),省、地、县三级再次同治。1950年7月建泸州市,实行市、县分治。自此泸县无县城,县级机关单位寄住泸州市小市。1960年7月,泸州专署撤销,泸县隶属宜宾专员公属。1983年3月泸州市升级为省辖市,泸县属泸州市。1996 年 6 月,泸州市区划调整,将泸县一分为三,6 个乡镇划归江阳区,5个乡镇划归龙马潭区,泸县保留 24个乡镇,定福集镇为新县县城所在地。2006年泸县区划调整,保留19个镇。
泸县,始建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地处川南,与重庆市和自贡市接壤。幅员面积1532平方公里,辖24个镇,人口103.56万人。是全国科普示范县、科技工作先进县、建筑劳务输出基地县、商品粮基地县、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四川省小康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双拥模范县、文化先进县、敬老模范县、劳务开发基地县;是全省20个百万人口大县之一,中国西部百强县之一。
境内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龙脑桥,堪与赵州桥、泸沟桥媲美;省级风景名胜区玉蟾山和玉龙湖,被誉为“川南明珠”和“川南第一湖”;有“东方活龙”之称的中国泸州雨坛彩龙数度进京献艺,获多项大奖,饮誉海内外。
③ 泸州历史
泸州市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夏、商时属梁州之域。周代属巴国辖地。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春,秦惠文王派张仪和司马错灭巴、蜀,同年设置巴郡,辖包括江阳在内的大片土地。西汉景帝六年(前151年)封苏嘉为江阳侯,在长江与沱江交汇处(今泸州市江阳区)设置江阳县。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开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置犍为郡,领江阳县。东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置江阳郡。西晋仍置江阳郡。南朝刘宋、南齐置东江阳郡。梁武帝萧衍大同年间(535—546年)建置泸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泸州为泸川郡,仁寿中升为泸州总管府。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为泸州,三年(620年)置总管府,四年(621年)升为都督府。北宋泸州泸川郡置泸川军节度。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升本路安抚使。宋、元之际,蒙古军入蜀,泸州城先后迁治于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碛、合江安乐山,最终筑城于合江神臂崖,坚持抗战35年。元属重庆路。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泸州直隶四川行中书省,九年(1376年)直隶四川布政使司。清嘉庆七年(1802年)泸州置川南永宁道(1908年改名下川南道)。民国初改泸州为泸县,置永宁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置第七行政督察区。1949年12月3日泸县解放。1950年1月设置川南人民行政公署(省级,1952年8月撤销)。1949年12月设置泸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9月改称泸县区专员公署,1952年3月改称隆昌专员公署,同年12月改称泸州专区专员公署,1955年改称泸州专员公署)。1960年7月14日,国务院批复撤销泸州专区,所属市县划归宜宾专区。1983年3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地辖泸州市改为省辖市。
④ 四川泸州简介。(高分)
地理环境:
泸州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东经105°8’—106°28’,北纬27°39’—29°20’之间。下辖泸县、合江、叙永、古蔺四县及江阳、龙马潭、纳溪三区,幅员12242km2,人口455万。
自然资源:
泸州境内资源丰富,具有建立大型矿山工业基地的条件。古叙矿区无烟煤预测储量达52.2亿吨;硫铁矿预测储量达32.17亿吨;天然气年产量16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62.34万千瓦,可开发量34.8万千瓦。此外,泸州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合江福宝原始森林、古蔺黄荆原始森林等极具开发价值。
交通:
泸州是川南重镇,历来是川、滇、黔、渝三省一市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是四川南下出海之要道。东西以长江“黄金水道”连通华中、华东地区,南北以国道321线伸入云贵腹地。民航已开通5条航线,铁路已开通隆昌—泸州段,港口年吞吐能力超过350万吨。
优势、特色产业:
泸州是国家卫生城市,历史文化名城。这里山青水秀,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四川粮、猪、果、林、烟的重要生产基地,同时也是一个以化工、机械、酿酒为主,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新兴工业城市。泸天化、天华股份有限公司年产尿素126万吨,使泸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化肥生产基地;长江工程机械集团属全国最大的工程机械集团;“泸州老窑”、“古蔺郎酒”驰名中外,使泸州拥有“酒城”的美誉。
⑤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建县以来的千年变迁
泸县古称江阳,从西汉武帝建元6年(公元前135年)设县治起,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泸县在清代时称泸州。清光绪34年(1908年)改称川南永宁道为下川南道,县境为四川省下川南道泸州直隶州本属。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北京政府撤销道制,泸州直隶四川军政府。1913年恢复道制,撤消泸州直隶州本属,改称泸县,隶属四川省下川南道。1914年,下川南道改称永宁道,泸县隶属永宁道。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分四川省为18行政督察区,泸县隶属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12月3日,泸县解放,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将原四川省划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署区,隶属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川南人民行政公署驻泸县,下辖泸县、内江、乐山、宜宾四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区及自贡市。泸县、富顺、隆昌、合江、纳溪、叙永、古蔺、古宋等八县隶属泸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1950年7月,泸县分置市、县,划泸县城区及部分郊区设置泸州市,8月1日,县、市分开办公,泸县隶属关系不变。1951年11月9日,泸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迁往隆昌县城。1952年2月25日改称隆昌区专员公署。1952年9月1日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撤销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政公署,各专区由四川省人民政府领导。1952年9月24日,隆昌区专员公署迁回泸州市。1953年1月,隆昌区专员公署改称四川省人民政府泸州区专员公署,辖8县1区。1960年7月1日,泸州专署与宜宾专署合并,称四川省宜宾专员公署,仍驻宜宾市,泸县属宜宾专署管辖。198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泸州市改为省辖市,实行市带县新体制,自此泸县隶属泸州市管辖至今。1995年12月24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5]132号):泸县政府驻地由原市中区新街子街迁至泸县福集镇;对江阳区、纳溪区、泸县的行政区域作相应调整。
⑥ 泸洲历史
泸州历史 泸州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夏、商时属梁版州之域。周权代属巴国辖地。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和同马错灭巴、蜀,同年设置巴郡辖有包括泸州在内的大片土地。西汉景帝六年(前151年) 封苏嘉为江阳候在长江与沱江交汇处
⑦ 泸州的历史沿革
泸州得名“泸水说”,古称江阳。南朝梁大同年间(535—546年)置泸州,领江阳郡。江阳郡领:江阳县(治今江阳区)、汉安县(治今纳溪区大渡口镇)、绵水县(治今长宁县北)、安乐戍(治今合江县合江镇)。州、郡治今江阳区。
夏、商时属梁州之域。周代属巴国辖地。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春,秦国灭巴、蜀,同年设置巴郡,辖包括江阳在内的大片土地。西汉景帝六年(前151年)封苏嘉为江阳侯,在长江与沱江交汇处(今泸州市江阳区)设置江阳县。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开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置犍为郡,领江阳县。东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置江阳郡。西晋仍置江阳郡。江阳郡属益川,下辖江阳县、符县、江安县。南朝刘宋、南齐置东江阳郡。
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建置泸州。泸州辖一郡即江阳郡,三县即江阳县、江安县、绵水县。隋大业三年(607年)改泸州为泸川郡,仁寿中升为泸州总管府。改江阳县为泸川县,为泸川郡治。泸川郡辖泸川县、富世县、江安县、合江县、绵水县。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为泸州,三年(620年)置总管府,四年(621年)升为都督府。泸州辖泸川县、富义县、江安县、合江县、绵水县。
北宋泸州泸川郡置泸川军节度。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升本路安抚使。宋未改泸州为江安川,属潼川路。辖泸川县、江安县、合江县、纳溪县。宋、元之际,蒙古军入蜀,泸州城先后迁治于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碛、合江安乐山,最终筑城于合江神臂崖,坚持抗战35年。元改为泸州,并废泸川县入泸州,属重庆路,辖江安县、合江县、纳溪县。明洪武六年(1373年)泸州直隶四川行中书省,九年(1376年)直隶四川布政使司。辖江安县、纳溪县、合江县。清嘉庆七年(1802年)泸州置川南永宁道(1908年改名下川南道)。民国初改泸州为泸县,属永宁道,为永宁道治,并与江安、纳溪、合江三县脱离。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置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中共川南区委在自贡成立。1950年1月川南区委迁泸县,设置川南人民行政公署(省级,1952年8月撤销)。
1949年12月1日,叙永解放;2日,古蔺解放;3日,泸县、合江、纳溪解放。5日,泸县人民解放委员会成立,代行县政府日常工作。13日,中共泸县委员会和泸县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1月17日,设泸县专区,辖泸县、纳溪、合江、隆昌、富顺、叙永、古蔺和古宋8县。
1949年12月设置泸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9月改称泸县专员公署,属川南行署区。7月10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泸县析出设立泸州市,同月底成立中共泸州市委,8月15日正式成立泸州市人民政府。泸县专署驻泸州市,辖泸县(驻泸州市小市镇)、合江、古蔺、叙永、古宋、纳溪、富顺、隆昌等8县。1952年3月,泸县专署迁隆昌县,改称隆昌专区,后属四川省领导。同年12月专署迁泸州后,改称泸州专区。原由川南行署直辖的泸州市划归泸州专区。辖1市、8县。
1953年1月12日,泸州市划归泸州专署领导,并为专员公署所在地。(1953年,泸州市改为省辖市,委托泸州专署代管。)
1960年,撤销古宋县,并入叙永县。7月14日,国务院批复撤销泸州专区,所属市县划归宜宾专区。
1983年3月3日,泸州市升为地级泸州市,将宜宾地区的泸县、纳溪、合江等3县划归泸州市管辖。同年5月四川省政府批准设立泸州市市中区。6月1日,市委、市政府办事机构正式成立。1985年1月17日,市中区政府成立。1985年6月4日,宜宾地区的古蔺、叙永2县划归泸州市管辖。
1995年12月24日,泸州市市中区更名为江阳区;撤销纳溪县,设立泸州市纳溪区;新设泸州市龙马潭区;泸县人民政府驻地由原市中区新街子街迁至泸县福集镇;对江阳区、纳溪区、泸县的行政区域作相应调整。
1996年7月1日,正式实施行政区划调整,泸州市辖三区四县(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 古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