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地理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地理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发布时间: 2021-01-22 00:40:54

『壹』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历史沿革

大事年表日期内容1974年8月2日 (74)科发一字372号文,《关于筹建环境化学研究所的请示》上报国务院。 1975年1月 宫震同志任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党的领导小组组长。 1975年1月6日 国发[1975]2号文,同意在怀柔化学研究所二部的基础上,筹建环境化学研究所。确定规模为400人,所需人员在各部门现有职工中抽调。 1975年3月18日 以原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二部(包括十四室一部分)和有机分析室一部分研究力量为基础(共约250多人),正式宣布组建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所,所址北京市怀柔县雁栖湖畔。 1975年10月12日 中国科学院核心组成员胡耀邦、李昌、刘华清等4位同志专程到怀柔县雁栖湖畔(坟头)考察成立不久的环境化学所。 1976年8月 编辑出版《环境科学》。 1977年5月 全国环境保护科技情报网在环境化学研究所正式成立。 1977年6月 环境化学所整体从北京市怀柔县雁栖湖畔搬迁到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肖庄(原北京林学院院内)。 1978年 编辑出版《环境科学情报》。 1980年 编辑出版《环境科学丛刊》。 1980年4月 成立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情报网。 1981年3月 编辑出版《环境科学学报》。 1982年 编辑出版《环境科学简讯》。 1982年2月 编辑出版《环境化学》。 1985年 环境影响评价研究部成立。 1985年10月10日 (85)科发计字1026号文,决定在环境化学研究所、生态学研究中心筹备组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并决定由下列人员组成中心筹备组:马世骏(组长)、刘静宜(副组长)、何世寰、冯宗炜、庄亚辉、王永胜。 1986年 以青年科技研究人员为主的中国科学院系统生态开放实验室成立。 1986年8月3日 (86)国科发综字0544号文,同意将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与生态学研究中心筹备组合并,建立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1986年9月 经中国科学院有关部门和院领导批准,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成立,院内29个研究所参加,其建制归属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1986年10月3日 (86)科发计字1047号文,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正式建立单独户头。 1989年 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共同建立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1989年8月 在双清路18号新址举行综合实验楼和图书情报楼(现称环境化学楼)开工奠基仪式。 1991年10月 综合实验楼和图书情报楼落成,同年12月整体从清华东路肖庄移往双清路18号现址。 1992年 徐晓白研究员负责的典型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及生态效应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资助。 1993年2月 化工楼落成,环境水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迁入。 1994年 胡鞍钢研究员获1994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995年 尹澄清研究员获日本生态学琵芭湖奖。 1995年10月 徐晓白研究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汤鸿霄研究员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6年5月15日 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协商决定,正式签署对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实行中国科学院、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双重领导协议书(期限10年)。 1997年 傅伯杰研究员获1997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997年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进入中国科学院首批科研基地型试点研究所。 1997年 陆德培研究员获1997年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1998年 江桂斌研究员获199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998年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地球科学基地。 1999年 牟世芬研究员获1999年国际离子色谱成就奖。 1999年 尹澄清研究员获日本国际茨城-霞蒲奖。 1999年6月24日 科发资字[1999]0290号文,启动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 1999年10月 冯宗炜研究员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9年10月11日 系统生态开放实验室自中关村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搬迁双清路18号,结束了一所两址的历史。 1999年10月21日 汤鸿霄院士获1999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999年11月25日 科发政字[1999]0576号文,关于成立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的通知,其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由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负责。 资料来源:

『贰』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研领域

建所50余年来,研究所围绕解决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基础测绘、航天与军事测绘保障、环境与灾害监测以及国家大型工程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在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环境和地理学交叉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深厚的学术积累和独特的学科特色,为国家测绘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研究所发起并参与完成了第一代国家重力网和国家天文大地网及国家天文重力水准网、国家天文基本点网的建设,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第一颗远程导弹发射提供了重要的测绘保障,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表彰嘉奖;提出了拟稳平差和抗差估计的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发展了地球重力场逼近理论及重力场高空赋值模式,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两项。自主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海洋重力仪,精度达到国际同等水平。 在大地测量学与环境科学交叉领域,围绕洪涝灾害防治、湿地保护、水环境治理、大型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提出的多项建议被国家和湖北省采纳,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1978年研究所恢复重建以来,先后主持或参加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国家攻关计划、支撑计划,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杰青、重点、重大项目和中科院重大、重点项目以及地方企业项目等。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等科技奖100余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出版专著80余部。专利授权80余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0余项。(有关数据截至2015年12月)
目前研究所主要从事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与环境科学相关重要科学问题研究,包括地球局部和整体运动、地球内部结构及圈层相互作用、地球系统的质量分布和迁移、大地测量在空间技术和国家大型工程建设、长江中游地区环境与灾害监测评估和湿地演化与修复等方面。研究所现拥有“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湖北省环境与灾害监测评估重点实验室”,“动力大地测量中心实验站”和“江汉平原小港湿地生态站”;与高校和兄弟研究所合建“国家GPS工程中心”等机构。
拥有国际一流高精度观测设备:包括各类陆地绝对和相对重力仪、海洋重力仪、人卫激光测距仪、GPS接收机、原子频标系统、遥感图像处理与地理信息系统等。

『叁』 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项目成果

实验室围绕上述国内外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国家重大需求,共承担科研究课题134项,其中主持的97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2项,它们分别是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2002年启动,2800万元,首席科学家刘永定研究员)和重要养殖鱼类品种改良的遗传和发育基础研究 (2004年启动,2500万元,首席科学家桂建芳研究员),主持的863重大水专项2项,它们分别是受污染城市水体修复技术与工程示范( 2003年启动,2583万元,首席科学家吴振斌研究员)和受纳湖湾污染负荷有效削减和生态系统重建技术与工程示范(2005年底启动,2000万元,首席科学家宋立荣研究员),还主持973课题3个,863课题6个,杰出青年基金3项,重点基金6项和欧盟项目1项等。这些项目的承担体现了实验室在国内外相同学科领域的地位和在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同时也为实验室的学科发展和自主创新提供了必要条件。
实验室共发表SCI收录论文247篇,并有相当多的论文被本学科领域国际顶尖级杂志接受发表,如SCIENCE,PNAS,DEV. BIOL.,MOL. BIOL. EVOL.,J. VIROL.等都发表有水生所完成的论文;发表的论文被国际同行广为引用,据不完全查证,其中105篇SCI论文被SCI刊源论文引用353次。同时,还主持编写出版著作8本,获授权专利23项。通过研究实践和自主创新,一批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或在应用上有广阔前景的研究成果已经形成。如2005年已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重大成果长江中、下游湖泊群渔业资源调控及高效优质模式,采用生物操纵和生态对策原理,系统探讨了湖泊无公害渔业的可行途径及主要工艺,提出了湖泊小型鱼类、食鱼鱼类生产力动态估算方法,建立了湖泊鳜鱼规模化养殖、河蟹生态养殖和团头鲂增殖等技术,2000-2004年在长江中下游600多万亩湖泊推广,增加产值超过20.5亿元;2002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热带、亚热带区域水质改善、回用与水生态系重建生物工艺学对策研究,依据生态学原理,将垂直流构建的人工湿地用于中小城市污水的综合治理,在水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003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银鲫两种生殖方式的遗传基础及其育种意义,首次以确凿的分子遗传证据证明银鲫存在雌核生殖和两性生殖两种不同的生殖方式,并阐明了其遗传基础,取得了一系列的新发现和新认识,发表的论文广为引用,并收入国际知名专著;2003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异育银鲫营养、饲料与投喂技术,根据鱼类能量学研究结果,研制出高效、无公害、无污染营养饲料,建立了异育银鲫的合理投喂模式,具有明显的环境和经济效益;2004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重要水产动物病毒病原的鉴定及致病机理研究,在建立和筛选到一批用于病毒增殖的水产动物细胞的基础上,从患病的鳖、蛙、鳜鱼和牙鲆的组织中分别分离到相应的病毒病原,并对这些病毒的病原性质、理化特性、分子结构、致病机理及其免疫应答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2004年获总装备部全军武器装备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空间飞行环境的生物学效应研究,发现重复再搭载仍然会导致性状分离等新的空间生物学效应,发现质膜、钙离子、细胞储存产物(甘油)共同作用于重力感受、传导和响应的实验证据,设计并生产出进行空间生物学研究的通用生物培养箱;2005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中国土壤藻的研究,实现了荒漠藻人工大量培养,发明了干旱区微藻固沙技术,首次完成了利用荒漠藻固定野外流沙的试验研究,首创性地开辟了藻-草-灌-乔的荒漠化综合治理新途径;2005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名特优淡水鱼养殖技术丛书,将名特优鱼类养殖品种和技术介绍给广大养殖户,促进了名特优淡水鱼类的健康养殖及其规模化养殖,带动了水产行业科普作品的创作和发展,是科研服务于农村和农民的桥梁和纽带。这些成果有的解决了我国面临的淡水养殖与水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有的推动了鱼类发育遗传学和水生病毒学以及渔业生物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有的解决了我国城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技术难题。
此外,本实验室在世界上率先开展转基因鱼研究,并一直处于该研究领域的前列。培育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快速生长转基因鱼家系;首次系统完成了转基因鱼大规模养殖试验,建立了高效、安全的养殖模式。在科技部组织的现场鉴定会上,由包括三名院士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定:本项目的完成,使我国在转基因鱼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前景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为转基因鱼的商品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国家科技部等主编出版的《中国生物技术发展报告》认为我国转基因鱼育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针对转基因鱼的生态安全,本实验室创造性的提出了通过构建人工模拟湖泊,在受控隔离的生态系统中进行转基因鱼生态安全评价的策略,自行设计并构建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转基因鱼生态安全研究人工模拟试验湖泊,全面评价转基因鱼的生态安全。在转基因鱼的遗传生态安全控制策略方面,本实验室取得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采用反义转基因技术,研制获得性腺完全不发育的转基因鱼。迄今只有本实验室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成功控制鱼类性腺发育。相关研究结果被遴选为第5届国际鱼类内分泌学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并分别申请了中国和美国专利。与此同时,本实验室还首次提出组织特异性的两性互补外源基因剔除概念,并首次建立了鱼类转植基因定点整合技术,实现了鱼类性腺中的转植基因剔除。
在鱼类抗病毒基因细胞模型研究方面,应用差减技术克隆灭活病毒感染鱼类培养细胞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已鉴定出一批参与鱼类抗病毒和免疫反应的基因,尤其是干扰素系统基因。自2003年底以来,已相继发表论文10余篇,受到国际同行高度关注,如鲫鱼的类-PKR基因于2004年10月在《鱼类和贝类免疫学》发表后,很快被评为该刊的热点论文之一,并已被他引4次,如德、美三家实验室联合发表在《PNAS》上的论文在评价其研究目的时说:这里,我们对一个与哺乳类PKR最相近的来自于斑马鱼的基因进行鉴定和特征分析,该基因的预期产物在N-端含有Z-DNA结合结构域,而不含dsRNA结合结构域。一个类似的基因最近在鲫鱼中已被报道。这些发现支持Z-DNA结合结构域在鱼类抗病毒应答中起了重要作用。
在水生态毒理学和生物监测方面,已形成了一系列环境监测和评价技术的规范;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二恶英研究专用实验室,按照国际标准对二恶英进行灵敏、准确的检测;承担了国家和地方委托的数十个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多次举办环境生物学监测及水污染治理的国内国际培训班,培养了大批环境生物学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在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示范方面,开展了氧化塘与污水净化资源化生态工程及相关技术研究;在内污染防治生态工程技术和湖区生态优化对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研发的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系统为主的可持续利用水质管理工艺及对策,研究成果已在德国、奥地利和中国武汉、上海、深圳等地推广应用;围绕城市受污染水体的生境改善、生态系统结构优化与系统稳定等问题,研发和集成了水生植物定植、湖滨人工湿地、原位水质净化、藻类控制、基底修复、水力调度等一批水质改善技术,形成以水力调度和水生植物恢复与重建相结合的城市受污染水体修复技术方案,研究成果不仅在示范工程得到应用,而且在武汉新区的规划和建设、六湖连通工程的实施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为全国其他类似地区水体修复提供借鉴。
围绕直接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生存的蓝藻毒素,我们从基础和应用两方面开展了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系统地研究了微囊藻毒素对动物、植物和其他藻类的毒性效应,此项研究加深了对微囊藻毒素环境风险的认识,为制定饮用水和水产品中的毒素阈值提供了科学依据;开展了微囊藻毒素对于水生动植物和其他藻类的生态效应的研究,发现了一种能够吞噬微囊藻并降解其毒素的金藻,且这种金藻具有鉴别产毒和非产毒藻类的能力,此项研究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在应用研究方面,建立并完善了蓝藻毒素及其分析技术体系,研制出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囊藻毒素标准品及微囊藻毒素ELISA检测试剂盒在国内占据了一席之地,打破了我国藻毒素纯品紧缺及检测方法不完善的尴尬局面。微囊藻毒素ELISA试剂盒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环境监测部门、自来水公司、科研院所,在创造了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为我国尚缺的微囊藻毒素国家标准检测方法的制订奠定了基础,为建设部颁布的《城市供水水质标准》中对微囊藻毒素将于2006年6月起进行检验的要求提供方法学依据。
与世界上从事藻类学和藻类生物技术研究的机构相比较,本实验室具有全面、系统而且相互衔接的特征。我们的研究覆盖了系统分类、生理生化、分子遗传和环境生物学4个层次。在基础研究方面,有关微囊藻毒素对动物、植物和其他藻类的生态效应的研究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是较为突出的;有关蓝藻适应力的遗传学研究在选题和研究方法上能够与国外生物学主流相接轨,发现了一些蓝藻生存适应或细胞分化必需的新基因;鞘藻目的系统学依然是我所藻类学研究的特色之一。在应用研究方面,对于荒漠藻类在生物结皮中作用的研究和人工结皮技术的开发达到国外同类研究水平;发展了葛仙米优良藻种筛选和培养技术,在我国率先实现规模化养殖。
底栖动物生态研究旨在定量阐明底栖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从而为底层系统调控提供操作依据。在经济底栖动物方面,首次建立了以实现河蟹最大持续产量为目的的放养量模型,2005年底,鉴定专家认为该项成果在河蟹增殖领域居国际领先水平;区域湖沼学的研究致力于运用比较湖沼学的方法和预测生态学的理论探讨泛滥平原生态系统的宏观规律。开展长江中下游富营养湖泊的比较湖沼学研究,旨在定量揭示大尺度上富营养化机理。同时,开展长江江湖复合系统的生境破碎过程与对策研究,以期提出整体保护长江水系生物多样性的战略对策。
随着人口的增加,对水产品的需求量在增加,水产养殖也迅速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环境意识的加强,水产发展越来越面临食物安全、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挑战。但是由于对水产养殖尤其是集约化养殖中水产动物的营养学、饲料技术和养殖技术等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导致水产养殖出现效益低、饲料浪费、环境污染、产品质量差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就是对其营养需求、营养素利用、饲料配方等有关水产动物对环境因子的反应不清楚造成的。针对这些问题,从基础入手,研究水产养殖动物的营养需求、蛋白源利用、投喂技术、能量学利用模式等,为无公害水产养殖提供理论基础。有关鱼类的营养学研究基本上达到国际同类水平,在鱼类能量学模型、补偿生长等方面居国际前沿。本实验室对国家对水产健康发展的根本需求,研究结果不仅可以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指导饲料配方、水产养殖均有重要的意义。部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饲料配方和投喂技术改进,可以明显地节约饲料,降低对环境的氮磷排放,降低养殖成本,减少渔业污染。
水环境工程示范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滇池蓝藻水华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课题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课题通过验收后,路甬祥院长发来贺信;武汉新区水专项示范工程已得到科技部和地方政府的肯定,科技部李学勇副部长在视察时说,搞水污染治理只有在蓝藻水华最严重的地方做才最有意义,你们有一支队伍在这里,做出了效果,国家要继续支持,你们要继续做下去。
针对水环境和水生生物安全提出的重大建议也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如为《2001高技术发展报告》第五章生物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撰写的开篇文章《转基因安全与对策研究》,提出了转基因安全问题的三条对策建议;2004年,为中共中央党校撰写了理论学习材料转基因及其安全性,阐述了转基因研究的起源及发展,分析了转基因安全争论的实质,提出了如何正确认识转基因及其安全性的思路。培育的鱼类品种支持地方政府组建了国家良种场,形成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实验室的国际合作渠道不断拓宽,已成功主办了水环境保护与水污染治理国际培训班 等8次国际和多边学术会议,有10多人次在国际学术组织中任职,与德国、日本、英国、法国、欧盟等研究机构保持着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组织承担并完成了1项欧盟项目。国际合作形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由我室研究人员出国接受培训、攻读学位或作博士后研究到外国人来我室接受培训、攻读学位或作博士后研究。
总之,实验室全体研究人员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积极面向国家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辛勤探索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前沿领域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努力寻求保护健康水环境和发展可持续渔业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与此同时,实验室也全面完成了更新改造,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投资1400多万元,已基本建成了生态学技术研究平台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平台;并通过研究人员的不断引进和更新,实验室已有50岁以下研究员1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者5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6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通过课题开放等措施,有40多位高级访问学者来室合作研究,进室博士后20多人,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知识结构优化、业务水平较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已经形成。实验室在国内外相同学科领域的地位和在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得到了明显增强。

『肆』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科研条件

根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建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研究中心,1个中科院研究中心。
此外有9个野外台站,即新疆阜康荒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新疆阿克苏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新疆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上述3个为国家野外观测站)、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塔克拉玛干沙漠特殊环境研究站、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站、莫索湾沙漠研究站、木垒野生动物生态监测实验站、伊犁河流域生态系统研究站。
国家重点实验室:荒漠与绿洲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研究中心:国家荒漠-绿洲生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科院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干旱区生物地理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
中科院研究中心:中科院与自治区政府共建的中科院新疆矿产资源研究中心 根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先后与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美国内华达大学共建了国际干旱区生态研究中心,日本静岗大学共建了中日干旱区生态研究中心,与德国国防大学、澳大利亚科工组织、中亚五国以及毛利坦尼亚、卢旺达共建了干旱区水与生态研究中心等7个国际研究基地。2014年,新建中国科学院中亚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哈萨克斯坦分中心和吉尔吉斯斯坦分中心。
2014年度,新疆生地所国际交流与合作总量为133批405人次,其中派遣出访80批174人次,接待来访53批231人次,交流国别涉及41个国家和地区。出访中,中亚66%,非洲8%;来访中,中亚34%,非洲4%。组织召开了中亚干旱区生态与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德“中亚干旱区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与环境演变”学术研讨会、中亚地理信息系统学术研讨会等8个国际和双边学术研讨会,派出参加了国际地球观测组织GEO第十次全会和第三次部长级峰会、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年会等20个国际学术会议。
2014年与比利时、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日本等国家相关科研单位签署了5项国际合作协议。

『伍』 本科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考研考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还是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呢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地球科学学院的师资队伍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现在编教职工人数已达到93人,其中教授(研究员)37人、副教授(副高)36人;拥有院士2人,双聘院士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求是特聘教授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青年人才1人,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9人。另有博士后研究人员24人及团队聘用人员11人,兼职、兼任、讲座教授(研究员)21人。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拥有工程院院士1人、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3人、国家千人2人、长江特聘教授3人,一批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和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以张经教授为首的研究群体入选国家基金委创新团队。现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63人,其中研究人员54人(教授30人、副教授1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为53人),技术人员7人,管理人员2人。实验室在读研究生有251名,其中博士125名,硕士126名,包括12名荷兰、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坦桑尼亚等前来攻读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实验室已成为我国河口海岸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在国内同领域中起带头作用。

感觉两所学校的研究方向差别比较大,建议你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对口的导师;从出国等看,浙大似乎更好一些

『陆』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怎么样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设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于2002年由原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和原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组建而成。研究所重点开展农业生态、湿地生态、遥感与地理信息、环境与区域发展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旨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贡献。研究所于2002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序列,2015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特色研究所序列。“十三五”期间,研究所重点开展“苏打盐碱地高效治理与草地生产力提升技术”、“东北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培育”、“黑土地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领域的研究工作,可望取得重大突破;重点培育“松嫩平原资源高效型作物生产模式研发与应用”、“三江-松嫩平原湿地水文调蓄能力与农业水资源保障”、“退化湿地恢复与人工湿地构建”、“东北农田环境影响机制及污染控制修复”、“东北农业生态环境综合评估与空间格局优化”等研究方向。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结构逐渐优化。截止2018年,东北地理所在岗职工313人。其中科研岗199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现有关键技术人才”3人,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首席科学家10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59人。
科研平台稳步发展。研究所构筑了包括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个研究中心、12个野外实验站,24个农业研究与示范基地的科学研究及技术示范体系。建立了中科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打造了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东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建设了黑龙江省黑土生态重点实验室、吉林省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重点实验室、吉林省草地畜牧重点实验室、长白山湿地与生态吉林省联合重点实验室、大豆分子设计育种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研究平台。建成以黑龙江三江沼泽湿地国家野外观测站为核心、涵盖主要湿地类型的东北湿地观测网络,以黑龙江海伦农田国家野外观测站为核心的东北农业监测网络,以及中科院净月潭遥感实验站等野外研究站。在东北地区建有中科院东辽生态农业研究与示范基地等24个示范基地。
60年的耕耘,东北地理所取得了累累的科研硕果。创建了我国湿地学科理论体系,揭示我国湿地形成与发育规律,研发退化湿地恢复和苏打盐碱湿地苇-蟹/鱼-稻复合生态模式。阐明了黑土演化过程与驱动机制,首次克隆了控制大豆开花期的最大位点基因E1以及控制大豆长青春期性状的经典基因J,在国际上率先建立大豆分子设计育种理论体系和最大容量的大豆突变体库;研发和创新集成松嫩-三江平原中低产田治理关键技术、苏打盐碱地顶级植被快速恢复技术和大规模以稻治碱改土增粮技术、作物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育成东北优势作物大豆、水稻和玉米20个新品种,其中多个品种被列为国家主推品种,“东生”系列10个大豆品种已全部获得市场转化,品种转让资金超过2000万元;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面积累计达2.4亿亩。研制机载三频段微波辐射计,奠定了我国卫星微波遥感器研究和应用基础;建设东北地区时空分辨率最高的资源环境信息库;主持编制吉林省、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划。建所60年来,发表SCI论文2000余篇,其中Ⅰ区和Ⅱ区SCI论文500余篇;部分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netics、PNAS、Plant Cell、Global Change Biology等国际顶级期刊;湿地领域发表SCI论文数量居国内首位、全球第四;黑土领域发表SCI论文数量居国际前列。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27项,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123项。研究所共获得科技奖励20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第一完成单位1项),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17项。
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研究所现有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博士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站,5个博士学位授予专业和8个硕士学位授予专业。自1981年招生以来,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192名。有115名研究生荣获中科院院长奖等各类冠名奖;4名博士生获得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奖;11名导师荣获中科院优秀教师、朱李月华优秀导师等奖励。在站博士后25人,在读博士生125人、硕士生78人。
国内外合作交流不断拓展和深入。研究所与国内优秀的科研机构、大学、创新企业联手,建立协同创新体系和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与中国农科院,吉、黑两省农科院,新疆农垦科学院等进行联合攻关;与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开展协同创新;与吉、黑两省各级政府,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相关创新企业共同开展成果转让与示范推广。不断拓展与世界知名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合作,与湿地国际、美国国家湿地中心和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和埃迪斯科文大学、俄罗斯科学院太平洋地理研究所和水与生态问题研究所、日本北海道大学等建立了稳定的合作机制。
东北地理所建成的跨学科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拥有国家CMA计量认证资质。主办了《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地理科学》、《湿地科学》、《土壤与作物》4个期刊,其中《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被国际《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地理科学》被公认为国内地理学3大核心期刊之一。挂靠学术组织和学会有: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中国分会、世界黑土联合会、中国科学院湿地研究中心、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吉林省地理学会、吉林省遥感学会、黑龙江省黑土资源保护利用学会、黑龙江省山野菜资源保护与利用学会。
和谐奋进的创新文化支撑研究所实现跨越发展。60年来,研究所形成了以人为本、开放合作、兼容并蓄的创新文化和“团结、务实、开拓、发展”的东地精神。2004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多位科学家荣获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中科院竺可桢野外工作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中科院优秀共产党员等殊荣。

『柒』 武大资环 遥感 重点实验室 三个学院的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首先,武大资环的gis是国家重点学科,综合实力比较强劲,遥感的gis侧重遥感方面的,重点回实验室的话各个方向答都有,可以综合发展。考的话难度大概差不多,重点的可能分稍微高一点。资环的扩招是扩招了专业硕士,就相等于全日制的工程硕士。

『捌』 武大资环的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与重点实验室的有什么区别那个要好些

都是看导师的,的确是不同的导师,方向不同,也就关系着今后的工作方向以及就业。对资环院还算了解。建议读杜青运老师,李霖老师,艾廷华老师的硕士。

『玖』 武汉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考研专业书是哪一本,数学考什么; 资环学院专业书是哪本,数学呢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教程》胡鹏等 武汉大学出版社 480 地图学:《地图学》祝国瑞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81 测量学:《测量学》武汉大学编写组 测绘出版社2001
82 环境工程学:642 土地资源管理:《土地管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刘胜华 刘家彬2005.09
《地籍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 叶公强2002.07
483 地籍测量与管理:《地籍测量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詹长根2005.06
484 经济地理与区域规划:《经济地理学—原理方法与应用》科学出版社 刘艳芳(2006.03第一版)
488 水力学:《水力学》李炜 武汉大学出版社
826 给水排水水力学:《水力学》西南交大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高廷耀 顾国维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郝吉明 1989年5月
《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修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 芈振明1993年10月
考试的知识点是:
01 数字地图制图理论与技术
02 电子地图设计与应用
03 网络地图工程
04 空间信息分析与应用
05 地图自动综合与多尺度表达
06 多源地图数据集成与更新
07 海洋地理信息系统与制图
08 地图版权保护与数字水印
01 水污染控制工程
02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03 固体废物资源化
04 土壤修复技术
05 腐蚀与防护
06 环境电化学
07 环境水力学
08 河流污染与防治
09 水环境模拟预测与评价
10 水污染防治及流域水环境优化管理
11 水工艺与工程
01 土地信息系统与土地信息工程
02 现代地籍理论与方法
03 土地资源评价
04 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05 土地政策与法规
06 土地资产与土地市场管理
07 房地产经济

『拾』 我国有关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机构主要分布

我知道的就是东北长春有一个、北京中科院遥感所、北京中科院地理所、南京土壤所、甘肃寒旱所。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