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陕县地理环境特点

陕县地理环境特点

发布时间: 2021-02-21 18:53:01

Ⅰ 陕县的经济

2013年,崤函古道申遗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组验收;陕县庙上村地坑窑院、安国寺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电视专题片《人马寨》获得“河南省民间文艺金鼎奖”民俗影像作品奖;蒲剧《人间第一情》获河南文华剧目一等奖。
2014年,陕县获得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称号;扎实开展送戏下乡、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实事,顺利通过第三次“全国文化先进县”复核验收。 截止2012年9月,陕县有县直学校18所:陕州中学、陕县第一高级中学、陕县第二高级中学、陕县中等专业学校、陕县教师进修学校、陕县实验中学、陕县第一初级中学、陕县第二实验初级中学、陕州外国语学校、陕州小学、陕县实验小学、陕县第二实验小学、陕县第三实验学校、陕县第四实验学校、陕县实验幼儿园、陕县第二实验幼儿园、陕县县直幼儿园、陕县特殊教育学校。
有乡镇中心校15个:大营中心学校、原店中心学校、张汴中心学校、张湾中心学校、张村中心学校、张村第二中心学校、菜园中心学校、菜园第二中心学校、张茅中心学校、王家后中心学校、硖石中心学校、观音堂中心学校、李村中心学校、宫前中心学校、店子中心学校。 地坑院
地坑院,又名天井窑院,起源于人类早期穴居,据专家考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民居中最有特色的生土建筑之一。陕县地处黄土高原的边缘,辖区内张村塬、张汴塬、东凡塬,四周陡峭,顶部平坦,土质粘硬,地下水位较深,这种独特的地理条件,加之少雨的干旱气候,是地坑院出现并延续千年的主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在陕县集中连片的地坑院村落有100多个,分布在县内6个乡镇,有近10000座院子,遗存下来最早的院子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居住已有六代人。
空相寺
空相寺古称定林寺,俗称西山寺、熊耳寺,又名达摩塔院。位于陕县西李村乡境内。寺院始建于东汉永平元年(公元58年),曾与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被誉为中州四大名寺。
空相寺的得名,源自创立中国禅宗的达摩大师。公元536年,达摩大师讲法时安然圆寂,葬于定林寺,寿150岁。粱武帝萧衍为表彰达摩大师无量功绩,亲自撰文树碑。其弟子出于对大师的崇敬之情,演绎出大师“西归”之说:称东魏使臣宋云见大师于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一带)携只履西归,定林寺只留下了另一只鞋子。为此,魏孝静宗特令,将定林寺改为空相寺。
石壕古道
石壕古道遗迹位于陕县硖石乡车壕村东南。石坂坡上的车壕印痕全长约100余米,路面宽约6至8米,辙宽1.06米。车辙壕深0.25米,系车轮在石坡长期压辗而成。古道略呈西北、东南向。当年唐朝大诗人杜甫路过这里,曾写下著名的《石壕吏》。2014年6月22日,崤函古道石壕段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安国寺
安国寺位于陕县西李村乡,寺院殿堂彩釉筒瓦,俗称琉璃寺。安国寺始建于隋,历代均有修茸。寺院依山而建,以火墙为界分为前后两处院落,包括山门、前、中、后佛殿三重及正殿,另有经房、禅房、钟楼、东西莲池和石碑经幢等。后院有佛殿一重,石碣两块。院内总面积2728平方米,其砖雕、木雕制作精美,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豫西地区保存较完整、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体之一。1987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甘山国家森林公园
甘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三门峡市区南20公里处,总规划面积78.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8%,森林蓄积量50余万立方米。已建成森林游憩区、红叶观赏区、水上游乐区、蝴蝶谷景区和甘山文化区五个景区。境内最高峰甘露峰海拔1886.6米;负氧离子含量平均每立方厘米18000个,最高可达80000个,是中心城市市区的100余倍;设有户外拓展训练基地、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山地自行车驿站和甘山滑雪运动中心。2014年5月,甘山国家森林公园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公示,成为陕县首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雪花谷景区
雪花谷景区位于陕县店子乡境内,距三门峡市50公里,距陕县县城70公里,从连霍高速三门峡出口或陇海铁路三门峡站下车,可直达景区,行程50公里。2004年8月经省旅游局批准设立。

Ⅱ 介绍陕县历史和温泉

历史:在陕县这块土地上,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生息、繁衍。新石器时代(距今约6000年前)在陕地出现了较大的部族群落,主要分布在陕县西张村、菜园、窑头、人马寨、张汴、西王等地。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是夏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归河南省陕州专区管辖,为陕州专署驻地。1952年,陕州专区撤销,并入洛阳专区,陕县归洛阳专区管辖。1959年底,陕县并入三门峡市。1961年恢复陕县建制,县委、县政府机关驻三门峡市区,隶属洛阳专区。1986年4月撤销洛阳地区,三门峡市升格为省辖市,陕县归三门峡市管辖。1994年5月,陕县县委、县政府机关迁至县西大营镇温塘村办公。


陕县温泉:陕县温泉保健度假区,位于陕县县城南部,距三门峡市区18公里,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众多。唐时就有“酒幔高楼一百家”的繁华盛况。历史上的王莽、刘秀、曹操、武则天曾慕神泉之名流连于此,在这里至今仍有王莽寨、刘秀峰、马蹄印、仙姑洞、摩崖造像等众多名胜古迹和历史传说。景区内拥有789个台阶的天梯,有依托温泉建造的极具异国风格的日式、泰式、韩式浴池,有依山而建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窑洞宾馆。登临山顶思乡阁,青山绿黛,九曲黄河,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Ⅲ “陕”明明指陕西,为何陕县却在河南呢

陕是指陕西没错,但是陕西的名字其实是由河南省的陕县来的,陕西位于陕县西边,因此得名。古代的时候,还没有陕西这个名字,但是河南省却有一个陕县,后来因为陕西省位于陕县的西边,便干脆把名字称为陕西了。陕县在古代的西周时期叫做“陕原”,是西周时期周公和召公的分界地区。当时的周公和召公为了划分管辖区域,便用陕原作为分界线,由周公管辖的陕原东边的地域叫陕东,由召公陕原西边的地区就叫陕西,随着历史的发展,陕东这个名字不复存在,陕西则成为了我国一个省的名字,即陕西省

Ⅳ “陕”明明指的是陕西,为何陕县却在河南呢

其实题目中“陕”明明是指陕西这一问句本身就是存在歧义的,因为陕并不是指陕西,而是指古代的一个地区,叫做陕州,陕西其实是“陕之西”的意思。就如同河南河北是由一条黄河分为南北两边而命名,山东山西是由太行山分为东西两边而命名,湖南湖北是由洞庭湖分为南北两边而命名,陕西是因为它处于陕州的西面而被命名为了陕西。

至于有陕西为何没有陕东,则是因为当初陕州以东属于中原地区,有独特的地名叫法,后来河南省又因为以黄河为分割点被命名为河南,所以才会只有陕西,而并没有陕东。

Ⅳ 三门峡的地理环境

三门峡市地处豫西边陲,自古是通秦连晋、承东启西的咽喉要塞,是东部产业转移和西部资源输出的必经之地,与山西运城、临汾、陕西渭南构成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独特的区位优势使三门峡市在全省的交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境内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9343公里,公路密度达到88.2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6公里,平均拥挤度为0.52;普通干线公路1027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占44.9%,观测路段的平均路网拥挤度为0.48;农村公路通车里程8150公里,其中等级公路比例达到68.0%,铺装路面里程达到60.3%。拥有国家铁路2条;市、县级汽车客运站9个,旅游汽车站1个,乡镇汽车客运站63个,农村招呼站350个;海事码头(渡口)19个。 高速公路,全市拥有2条国家高速公路,即三淅高速公路和连霍高速公路横穿全境。
普通干线公路,全市干线公路拥有2条国道、9条省道和1条专用公路(三门峡至大坝公路),管养里程达1026.5公里。其中一级公路21.8公里,二级公路438.9公里,三级公路365.3公里,四级公路200.6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比”十五“期末增长238公里。 2013年,三门峡市粮食产量61.5万吨;烤烟产量4.3万吨;棉花产量1173.0吨;油料产量3.56万吨;肉类总产量10.07万吨;禽蛋产量5.13万吨;牛奶产量4.25万吨。
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75.24万千瓦;农用拖拉机4.86万台。全年农村用电量3.62亿千瓦小时。 工业
2013年,三门峡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741.1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83.62亿元。轻、重工业比例为6.5:93.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3%。
2013年,三门峡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45.76亿元;实现利税288.94亿元,其中利润总额226.95亿元,税金总额61.9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行业及其增速分别为: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146.94亿元;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700.70亿元;煤炭开采和洗选业326.60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85.28亿元;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50.24亿元,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122.98亿元。
2013年,三门峡市共有产业集聚区7个。全年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456.99亿元,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59.59亿元。
建筑业
2013年,三门峡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8.68亿元,比2012年增长13.3 %。 固定投资
2013年,三门峡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50.33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完成1138.03亿元;农户投资12.3亿元。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361.32亿元;民间投资769.92亿元。
国内贸易
2013年,三门峡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11.33亿元。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60.86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0.47亿元。全市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业共实现销售额(营业收入) 710.90亿元。其中批发业销售额267.65亿元;零售业销售额379.07亿元;住宿业营业额14.08亿元;餐饮业营业额50.1亿元。
对外经济
2013年,三门峡市完成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29218万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8387万美元;进口总额10831万美元。全市新签利用外资合同20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6339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6857万美元。
金融业
2013年,三门峡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36.03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49.92亿元,比年初增加57.69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548.1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22.5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02.17亿元。

Ⅵ 河南三门峡的人文环境 地理环境怎么样

三门峡概况:

三门峡市总面积10475平方千米(根据民政部《简册·2006版》)/10309平方千米,总人口227.48万人(2005年底)(根据《三门峡市行政区划简册》)。
行政区划
三门峡市辖1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湖滨区。
三门峡市 面积10309平方千米,人口227.48万(2005年)。
湖滨区 面积 219平方千米,人口33.22万人。邮政编码472000。
义马市 面积 112平方千米,人口16.10万人。邮政编码472300。
灵宝市 面积2997平方千米,人口73.23万人。邮政编码472500。区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渑池县 面积1368平方千米,人口33.64万人。邮政编码4724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陕 县 面积1610平方千米,人口34.49万人。邮政编码472100。县人民政府驻大营镇。
卢氏县 面积4004平方千米,人口36.80万人。邮政编码4722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 此处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三门峡市行政区划简册》,人口截止2005年底。 *
历史概况
地处黄河流域的三门峡市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成为华夏浩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历史文化对于推进历史的前进乃至当今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及其深远的影响。仰韶文化、虢国文化及由老子《道德经》衍化而来的道家、道教文化便是这诸多历史文化的1921年,首先发现于渑池县仰韶村而命名的仰韶文化是远古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展示了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由盛到衰的时期,表面绘制有图案的彩陶是其重要特征之一。1961年3月4日,仰韶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底,全国共发现仰韶文化遗址5000余处,其中三门峡市约有200处。2001年,仰韶村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西周时期重要姬姓封国之一虢国对西周历史与文化的影响广泛而深刻。20世纪50年代,中央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三门峡市上村岭考古发现虢国墓地,并首次对其进行大规模发掘。90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门峡市考古队联合对虢国墓地进行第二次大规模发掘。其中,1990年发掘的M2001虢季墓、1991年发掘的M2009虢仲墓分别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6年,虢国墓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两次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是三门峡地区数千年文化的积累和结晶,为虢国历史与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国内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掀起了研究虢国文化的热潮。2000年,李家窑遗址被证实为虢国都邑上阳城的所在地,不仅将三门峡的城市历史上溯到3000年前,而且给虢国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史料,使虢国文化研究达到了高潮。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技推广和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五年累计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500余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90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1项,省级近20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左右。全市拥有各类人才达到9万人。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普九”提高目标顺利实现,五年累计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23.7万平方米,改造各类学校518所,小学、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入学率均达到100%。三门峡市一高、灵宝市一高、三门峡市一中、灵宝市实验高中成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中高等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五年累计改造乡镇卫生院40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逐步完善,医疗救治水平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4.5‰,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环保、民政等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3万人,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年控制在4.5%以内。“两个确保”得到巩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率、社会保险费代缴率均达到100%。建立了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险种齐全、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险体系,2005年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达98%以上,失业职工参保率达90%以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71元,五年平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5元,五年平均增长6.3%。五年累计脱贫7.9万人。

教育概况
一、基本情况
三门峡市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处,是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相传大禹治水,使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三门峡由此而得名。现辖3县、2市、1区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0496平方公里,人口222万。
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288所,在校生443804人,教职工27901人,其中专任教师23590人。直属学校18所,在校生27857人,教职工1850人,其中专任教师1422人。
(一)基础教育:共有学校1269所,其中普通高中21所、普通初中149所、小学917所、幼儿园179所、特教3所;在校生406216人,其中普通高中55769人、普通初中119915人、小学190013人、幼儿园40519人;教职工25419人,其中专任教师21978人。
(二)职业教育:共有学校16所,其中高等职业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15所,在校生35699人,教职工1852人,其中专任教师1310人;全市成人教育机构(扫盲班)234个,教职工99人,其中专任教师49人。
(三)民办教育:全市共有民办性质学校64所,其中高中2所,初中4所,小学3所,幼儿园55所,在校生共16802人。另有民办培训机构141个。
二、主要工作成绩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教育系统确立农村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地位,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师资水平,强化内部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育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市教育局2000年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全市教育系统2001年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荣获全省推进“两基”成果奖,1997年至2006年连续十次受到市政府通令嘉奖。
(一)“两基”工作成效显著。按照“实事求是、积极进取”的方针,强化政府行为,加强教育督导,全市1996年提前4年完成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2000年,6个县(市、区)全面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工作目标。实现“两基”工作目标后,市教育局坚持“突出重点、全面提高”的原则,不断加大“两基”巩固提高力度,“两基”工作达到新的水平,2005年底,初中、小学阶段人口入学率达100%,初中、小学在校生巩固率分别达到99.7%、99.9%;非文盲率保持在99%以上,扫盲巩固率达100%。
(二)普通高中和幼儿教育发展迅速。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达54199人,比2000年的18044人增加36155人,增长200.37%。市一高、灵宝市一高、市一中、灵宝实验高中跨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独立设置幼儿园在园幼儿41868人,比2000年的18058人增加23810人,增长131.85%;学前一年和三年受教育率分别达到了84%、61%;市实验幼儿园、陕县实验幼儿园跨入省级示范性幼儿园行列。
(三)职业教育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1998年8月,经国家教育部、省政府批准建立了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零的突破,目前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4230人,开设有供用电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23个专业;中等职业学校中,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省级重点专业5个,为我市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实用技术人才。“十五”以来,全市举办各类农民技术培训班12850余期,推广实用技术110余项,培训青壮年农民、回乡知青140多万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近16万人。
(四)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十五”以来,全市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经费超过4.8亿元,新建校舍58万平方米,目前全市学校占地面积达76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达277.5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初中食堂81个,涉及面积3.39万平方米。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消除危房26.9万平方米,涉及614所学校,共投入资金11182.57万元。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投入资金3566.4万元,建成教学点152个、卫星教学收视点1008个、计算机教室118个,4月底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为1200所农村中小学开通了中央电教馆卫星教育资源库。加强图书仪器建设,教学仪器价值超过2亿元,图书575.7万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队伍素质明显增强。近年来,深入开展了师德师风大讨论、先进事迹巡回报告等系列教育活动,建立了教师师德档案,广大教职工普遍树立了敬业爱岗、以德立教的良好职业道德规范。同时把深化“名师”工程和校本研修、继续教育作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有效载体,全市现有国家、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名师283名、骨干教师 898名;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由2000年的94.6%、89.5%、68.7%提高到99.6%、95%、75.2%。
(六)社会力量办学健康发展。截止目前,全市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培训机构)发展到205所,在校生超过4万人,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办学体系。
(七)教育投入不断增长。2001—2005年,教育部门的办学经费总投入分别为45250万元、50372.3万元、52915.5万元、60704.4万元、81090.8万元,增长比例分别为9.39%、11.32%、5.05%、14.7%、33.58%。
(八)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市教育局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教学改革为动力”的教学管理理念,形成了高中、初中、小学相互促进,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十五”以来,全市有6425人(次)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106人获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大奖;涌现出223名省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

科技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三门峡市的科技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民科技进步意识显著提高,科技发展社会环境得到大力改善,同时科技工作以技术创新为主线,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扩大科技对外开放为动力,以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实施人才战略和加大科技投入为主要措施,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科技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在科技计划管理方面始终遵循“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指导方针,贯彻落实“科技教兴市、工业兴市、强工富农”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加快发展”主题和“结构调整”主线,积极组织实施各级科技计划项目,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三门峡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发展动力。全市共实施科技攻关、星火计划等各类科技项目1633项,投入资金24.16亿元,新增产值36.35亿元,利税6.89亿元,研制开发新产品348种,先进适用技术546种,同时也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

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把全面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质量的关键性措施来抓,开创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局面。1999年三门峡市启动了实施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步伐。成立了三门峡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通知”、“关于印发三门峡市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的通知”等一系列配套优惠扶持政策,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全市有23家企业被省科技厅认定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有88种产品被认定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产品。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扶持项目4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扶持项目1项,国家生产力中心信息化建设项目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4项,同时组织实施了三门峡蓝雪实业有限公司电子彩色印刷凹版、三门峡天元铝业集团有限公司60万只/年铝合金轮毂、三门峡龙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酵素菌生物肥料工程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18项;组织实施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6项。这批项目已实现总投资5.96亿元,共落实贷款4.28亿元,已获省、市两级贴息2253万元,实现产值6.29亿元,利税1.36亿元。截止目前全市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应用开发活动的企业46家,研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215种。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7.02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6.8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2.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5.02亿元;利税从2000年的0.93亿元预计增加到2006年的4.68亿元;出口创汇从2000年的310万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5200万美元。

在农业科技方面,把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深入贯彻《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效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为主攻方向,以强化领导为保证,以实施六大农业科技行动为重点,以扩大科技开放为动力,以科技示范为引导,以增加投入为支撑,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开创了“三农”工作的新局面。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经济作物比重提高到50%;林果、畜牧、烟叶等八大农业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32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5元,农业增加值33.1亿元,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38%上升为46.7%,科技进步与创新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优化、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推动力量。组织实施农、林、牧良种科技行动,优化农业品种结构。近五年来引进牧、果、林、菌、草等新品种达240余个,建立无公害及绿色苹果生产配套栽培技术、无公害蔬菜等基地30余个,年增加效益7000余万元;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为重点,积极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在生物脱毒组培、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生物肥料、生物饲料、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计算机在农业上应用等领域有了较大进展。投资300多万元先后建设和开通了黄河农网、三门峡科技成果网、科技信息“户联网”、“ 农家宝”信息系统、三门峡科普影视在线,使现代科学技术、科技信息、科技知识和专家智慧与农民实现对接。围绕农业及农村开展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及科技交流活动,建立和健全星火人才培训基地,开展星火人才培训工作,举办各类培训班12595余期,受训人数总计37.6万人次。积极强化科技示范基点建设,狠抓科技示范带动战略,全市先后建立省科技示范乡镇6个,市级科技示范乡镇20个,各类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基地)50个,科技示范村362个,各类科技示范基点1259个,专家大院建立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2000多个,会员达12万人

在科技成果与专利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共获得科技成果奖713项,其中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53项,市级科技成果奖560项;申请国家专利998项。

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三门峡市科技队伍也日益壮大。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5911名,其中高级科技人员1272名,中级科技人员10951名。

旅游资源
三门峡地处豫、晋、陕三省交界处,东与洛阳市为邻,南依伏牛山与南阳市相接,西望古城长安,北隔黄河与三晋呼应,是历史上三省交界的经济、文化中心。 华夏的古老文明、祖国的今朝奇迹、南疆的湖光山色、北国的秀丽冰川,在这里得到了巧妙的浓缩和展现,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十分广阔的前景。厚重的历史文化为这里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主要有融观光、登山、避暑为一体,享有“ 小华山”之美称的亚武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村半城田”的陕州老城风景区;风光旖旎、 景观险胜、古迹遍布的三门峡黄河游览区等。近年推出的“黄河之旅”旅游线路,已被国家旅游局定为14条旅游专线的第二条,推向国际市场。

交通运输
截止2006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7133公里,其中油路面里程7069公里,占总里程的99.5%。其中高速公路167公里,二级以上公路618公里,县乡公路及村级道路6054.9公里。公路密度达到68公里/百平方公里,平均每万人拥有公路32.3公里。全市76个乡(镇),1362个行政村全部通油(砼)路。初步形成了以连霍高速公路、国道310线和209线为主动脉,以南闫路、三洛路、郑卢路、洛卢路、西铁路等5条省道为主干线,以农村公路为支线的公路交通网络,实现了东西畅,南北通的的公路交通新格局。
公路通达能力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我市道路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截止2006年底,全市共有三门峡市汽车站、三门峡市东风汽车站、渑池县汽车站等8个运输场站;汽车维修厂(站)538家,其中一类维修厂(站)10家,二类维修厂(站)62家,三类维修厂(站)466家。拥有省际客运线路49条,市际客运线路84条,县际客运线路82条;全市拥有营运汽车11223辆,其中客运汽车1287辆,货运汽车9936辆。基本实现了货畅其流、人便于行,为加快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环境。

历史沿革

1986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准,三门峡市升为地级市,原洛阳地区的渑池、陕县、灵宝、卢氏4县划归三门峡市管辖。义马市由三门峡市代管。
1990年,全市共设93个居民委员会。1992年,为适应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形势,三门峡市内设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驻地在陕州城遗址;开发区管委会下辖向阳、后川、南关、三里桥、韩庄等5个村民委员会。
1993年5月,报经国务院批准,灵宝县撤县设市。
2000年底,三门峡市共设76个乡(镇)、10个街道办事处,1347个村民委员会、152个居民委员会,11204个村民小组。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三门峡市总人口2177428人;湖滨区 288746人、渑池县 328947人、陕县 343863人、卢氏县 356431人、义马市 136543人、灵宝市 722890人。
2005年,乡镇区划调整:11月4日,三门峡市召开深化和完善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座谈会,撤并乡镇和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正式进入实质性阶段。三门峡市全市原辖76个乡镇,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撤并乡镇工作实施意见的精神,全市净撤乡镇12个,改设街道办事处2个,撤并后全市乡镇总数为62个。渑池县:撤销池底乡并入陈村乡,撤销西村乡并入果园乡,撤销笃忠乡并入天池镇,撤销西阳乡并入仰韶乡。湖滨区:撤销崖底乡并入交口乡,撤销会兴镇并入磁钟乡。义马市:撤销千秋镇、常村镇,改设街道办事处2个。陕县撤销大延洼乡并入观音堂镇,撤销柴洼乡并入王家后乡,撤销东凡乡并入菜园乡,撤销宜村乡并入西张村镇。灵宝市撤销东村乡并入寺河乡,撤销程村乡并入阳平镇。会议要求,撤并乡镇工作要在11月20日基本结束,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要在12月20日基本结束。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三门峡市辖1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全市共有12个街道(其中3个街道尚未向河南省备案)、27个镇、35个乡,117个居委会(其中1个由开发区管理,估计也未备案)、1362个村委会,1145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7.48万。(数据根据:《三门峡市行政区划简册》)

Ⅶ 陕西地理环境

陕西省位于我国中部,处于东经105度29分至110度15分、北纬31度42分至39度35分之间,是我国的内陆省之一,60%的面积属于黄河流域。全省东西宽约150——500公里,南北长约870公里,与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四川、湖北、河南等七个省区毗邻,成为连接西北、西南的天然枢纽。随着我国经济开发的战略重点由东向西逐步转移,陕西将处于承东起西的重要地位。

陕西的地貌

陕西地貌总的特点是南北高,中间低,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向东呈倾斜状。北部为黄土高原,南部为秦巴山地,中部为关中平原。

陕北黄土高原东以黄河为界,南北两面以省界为限,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5%,海拔900米——1500米。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形成典型的原、梁、峁、沟等黄土地形。

关中平原又称渭河平原。它南倚秦岭,北界北山,西起宝鸡峡,东至潼关,东西长约360公里,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平原海拔520米。关中平原以土地肥沃、农业发达著称,号称“八百里秦川”,是陕西的主要农业基地。

秦巴山地由秦岭、大巴山组成,中隔汉水谷地,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海拔1500——3000米,地貌结构别具一格。汉江谷地中是许多低山丘陵盆地,为陕南“粮仓”和全省亚热带资源宝库,有“小江南”之称。

陕西*秦*三秦

陕西: 这一称呼最早出现于西周初年。周成王以“陈原”(今河南陕县西南)为界,原东为周公封地,原西由召公管辖。后人遂称陕原以东为“陕东”,陕原以西为“陕西”。“陕东”这一带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被“河南”这一称呼所取代。以行政区命名始于唐朝“安史之乱”以后,设陕西行中书省,明清为陕西省,一直沿用至今。

秦: “秦”最早为古代部落名。春秋时为国名,多城在雍(陕西省凤翔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都陕西省咸阳市,国号也为秦。汉以后,西域人称中国为“秦”,西方国家曾称中国为“支那”,即“秦”之变音。秦作为陕西的简称最早是因陕西为战国时秦地而得名。

三秦: 秦亡以后,项羽以其军事优势逼使刘邦退居陕南汉中为“汉王”,然后三分秦故地关中赏赐部下大将。项羽将秦降将章邯封为“雍王”,领地为今陕西咸阳以东地区;封董翳为翟王,领地为陕西关中北部地区,合称“三秦”。所以“三秦”之称原指陕西关中及西部和北部地区,后来逐渐变成陕西的别称,一直沿用至今。鐧惧害鍦板浘

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Ⅷ 洛宁县的地理环境


洛宁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部,洛河中游,居北纬34°05′~34°38′,东经111°08′~111°49′之间。东与宜阳县接壤,南与嵩县、栾川县为邻,西与卢氏县、灵宝市相连,北与陕县、渑池县比肩。东西长64公里,南北宽59公里,总面积2306平方公里,占洛阳市总面积的15.2%。 洛宁境内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位于黄河一级支流洛河中游,洛河流经洛宁68公里,境内落差229米,洛河两岸较大的涧河28条,年过境水量12.53亿立方米。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16.64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水能资源13.38万千瓦,现已实现对洛河干流五级开发,总装机8.65万千瓦,两年内将实现沿洛河八级开发,水电装机突破10万千瓦。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论证了大鱼沟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总投资47.7亿元,总装机140万千瓦。已建成故县、张村、长水、崛山四座水电站,总装机8.56万KW,形成了布局合理的梯级开发,是全国200个农村初级电气化试点县之一。境内大小河流35条,水资源总量16亿立方米,全县具有大中小型水库34座,总库容12.5亿立方米,拥有洛南、洛北、沟口三大万亩灌区,总灌溉面积13.8万亩。
黄河重要支流——洛河在境内流经68公里,落差225米,水能蕴藏量为17万千瓦,生态能源资源十分丰富,水能蓄积量16.64万千瓦。。境内有大小涧河47条,大中小型水库33座,其中故县水库蓄水达12亿立方米。2010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 洛宁县境内交通干线为郑卢高速由东至西贯穿,郑州至卢氏公路(省道八官线),洛宁至三门峡、栾川的省道三邓线、洛宁至宜阳(省道安虎线)、洛宁至渑池(洛渑路)。县城通往各乡(镇)有班车和公交车,群众出行比较便利。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洛宁县被确定为全国对外国人开放县之一。
S85郑卢高速洛阳至卢氏段的建成通车,进一步畅通了县境东、西、南、北出口,从洛宁驾车40分钟可到洛阳市区,两个小时可达郑州。“十二五”期间还将建设山西垣曲—渑池—洛宁—栾川—西峡高速公路,在洛宁形成“十字交叉”,通行更加便利。 2013年洛宁县粮食产量达到2.5亿公斤,林业生态造林绿化16.7万亩,烟叶种植10万亩,发展水果2万亩,新建规模养殖场10个以上,土地流转6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达到6183元。
速生沙兰杨全国闻名,金丝揪、黑核桃、长山核桃品种名贵,已被国家确定为“全国林业科技推广示范县”、“全国尖果培训中心”。 2014年洛宁县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确保安全生产一条底线,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特、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应急保障体系,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健全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认真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促进司法公正,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教育,努力提高公民法制素养,积极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构建平安洛宁。

Ⅸ 陕西在地理环境 、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

陕西,犹如镶嵌在中国西部腹地的一颗明珠,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80公里,东西宽约160~490公里。全省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新亚欧大陆桥亚洲段和中国西北、西南、华北、华中之间的门户,周边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重庆8个省市接壤,是国内邻接省区数量较多的省份,具有承东启西、连接西部的区位之便。 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3762万人(2008年),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4%以上,境内还有回族、满族、蒙古族、苗族、羌族等。 陕西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河、渭河、汉江、嘉陵江等。北山山脉、南山山脉(即秦岭)横断陕西,将全省分为三部分。境内最高峰为秦岭主峰太白山,秦岭的华山、终南山、骊山、五台山(南五台)、翠华山都久负盛名。境内第一大淡水湖为陕北榆林的红碱淖。 三秦大地在国家“山川秀美”工程的指引下,早已告别黄土漫天的时代,森林覆盖率达41.42%,远超很多西部省份,处处山清水碧,尤其是陕北黄土高原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堪称“北方的江南”。 陕西,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据《国语》载,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陕原”(今河南三门峡陕县境内)为界。 陕西省地跨中国西北和西南,古为雍州、梁州之地(陕北、关中属雍州、陕南为梁州),又称为三秦大地,纵贯南北,连通东西,位于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区,处于黄河中游和汉江中上游,历史悠久,古老神秘。 她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有人类诞生初期的西安蓝田猿人,这里是仰韶文化最集中的发现地,这里有最具原始社会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遗址和中国较早的城市西安杨官寨遗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长安,这里是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的诞生地、部族发源地及陵寝所在地,相传也是更为久远的华胥古国或华胥氏的所在。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元祖,她分别繁衍了女娲、伏羲,后来女娲、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黄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后裔,故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氏(一说是源于华山,也位于陕西)。 秦岭
从轩辕黄帝在这里铸鼎、分华夏为九州,到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后稷在这里教稼先民从事农业生产;从中华文字文明的始祖仓颉在这里发明文字,到周文王制定礼乐制度、周武王分封天下;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灿烂辉煌的汉唐盛世;从丝绸之路的起点到赐福镇宅圣君钟馗故里,这里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我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全省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至500公里。
历史文化:战国时代秦国大将蒙恬,秦朝时代秦始皇长子扶苏都曾经驻守这里,并且修筑长城,留下了我国古代边防的丰富的历史和人文遗迹;而作为革命圣地,陕北又是新中国的发祥地和革命精神的象征。 经济:陕北土地原本贫瘠,黄土高原,因为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战略后而生态环境完全改变,又因发现了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以及盐业、稀土等重要资源而迅速崛起。 语言:汉语族,中原官话,晋语。 气候:温带半干旱气候。

Ⅹ 陕是什么意思为啥陕县不在陕西

陕这个字要是问什么意思,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地名了。陕西的陕,然而陕县这个地方,虽然带着陕,但是它却不是陕西的,而且河南的一个县。

陕县既然都有陕那跟陕西也是有渊源的。古代西周时期的统治制度有一个分陕而治。然而分陕而治这一制度权力比较分散,中央集权不强,导致统治松散。西周的东部和西部权利不同,统治情况不同。在周武王去世以后,周王朝被一分为二:陕东和陕西。这两块地方被不同的人统治,治理方法也不一样。渐渐的,随着年代更换,各个朝代不同的统治制度,陕东没有了,只剩陕西。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