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里孔村地理位置
① 连云港地理位置的历史演变
概况
古典名著《西游记》描写的花果山下,有一座“烟霞散彩,日月耀光”的海港山城——这就是如今的连云港市。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18000公里海岸线的脐部。
连云港市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18.4`-119.48`,北纬34.7`-35.7`之间,东临黄海,西接中原,北扼齐鲁,南达江淮,素以“东海名郡”著称。总面积7444平方公里,人口约460万,其中市区面积88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65万。全市所辖4县4区,即东海、赣榆、灌南、灌云4县和新浦、海州、云台、连云4区。连云港市依山而建,城市规划一市双城,中间有新墟公路相联,东西长40余公里。东部城区以墟沟为中心;西部城区以新浦为中心。
连云港古称海州,曾名新海连市、新海市、连云市,曾经属于山东省,即1949年到1953年,在1953年划归江苏省,1961年以港口名称更名为连云港市。连云港素有“淮口巨镇”、“东海名郡”之称,作为“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和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已被中国政府确定为华东地区新兴的工业、外贸、旅游、港口城市。早在五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活动,锦屏山南麓的桃花涧,就是旧、新石器时代遗址。如今,连云港旧貌换新颜,经济发展明显加快,经济国际化水平已居江苏前列。
区号:0518
邮编:222000
位置:位于江苏省东北部,陇海铁路终点,东临黄海,北接山东,南连长江和淮河,背靠“东海第一胜境”——云台山。
面积:总面积7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81平方公里。
人口:全市总人口465万。
区划:辖东海、赣榆、灌云、灌南四县和新浦、海州、连云三区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新浦区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历史文化
连云港市古称朐县、郁州、海州,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秦汉时起即成为中国重要的对外开放门户。秦 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东巡至此。公元前212年,他在海州的孔望山下设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海外开放的门户--秦东门,使连云港成为与嘉峪关、山海关、镇南关遥相呼应的四大开放关隘之一。
在中国的沿海港口城市中,连云港市的文化古迹最为丰富,历史最为久远。据考古发现,远在10万年以前,在连云港市的羽山附近就有人类活动。在4、5万年前的锦屏山地区也出现了古人类活动。1979年在它的南麓桃花涧及东海县附近的大贤庄,发现了迄今为止尚属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唯一的有明确地层关系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锦屏山一带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有10多处。其中,二涧遗址为中国原始农业最早开发地区之一,是5000年前中国东方民族的中心-少昊氏遗址。1986年在连云港市中云乡藤花落发现的史前城址遗存为典型的龙山文化遗迹,距今约5000年的历史。1979年发现的长20米、宽11米的“将军崖岩画”是我国沿海目前唯一反映原始农业部落生活的石刻岩画,它对研究中国的民俗学及美术史等有着极其宝贵的参考价值。在孔望山南麓,有一堵长15.6米,宽9.7米的摩崖造像。经专家鉴定,确认其为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它是中国最早的佛像摩崖造像,对研究中国的佛教史、外交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历史上,多少文人雅士在连云港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留下宝贵的遗迹。据《左传》记载,鲁昭公17年(公元前525年)秋,孔子“问官于郯”,孔望山因孔子登临观海而闻名,如今孔望山上尚存“问官台”。秦始皇出巡至朐县,在朐山(现名锦屏山)立石秦东门。秦代方士徐福为赣榆县徐福村人,受秦始皇派遣,东渡日本。吴承恩晚年以云台山为背景写成神话小说《西游记》。李汝珍晚年在海州写成传世名著《镜花缘》。其他如晋代的陶渊明,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苏东坡、石曼卿、沈括、李清照、辛弃疾,元代的张叔夜,清代的吴敬梓、林则徐,近代的朱自清等等,大都遗迹犹在,遗篇留芳。
② 关于秦国的地理位置
秦国是周朝时华夏族(汉族古称)在中国西北建立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其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商朝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颇受商朝重视,为商朝贵族。后因嬴姓部族卷入了武庚挑唆的叛乱而遭到西周统治者的惩罚,被迫西迁,嬴姓部族因此沦为奴隶。
周孝王时,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王封为附庸。秦人此后世代为周王室养马并在戌边对抗西戎。周夷王以后,周王室越来越衰败,不得不依靠秦人来稳定西部疆域的和平。
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赐以原大骆之族所居的犬丘(甘肃天水市西南礼县一带)之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赏识。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
秦国最初由于地处偏僻,不被其他诸侯国重视。直到秦穆公时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并稳定大后方以后,才奠定了其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秦国多位君王死于讨伐西戎,秦人与戎人常年交战造就了秦人能征善战。
战国初魏国夺取了河西之地,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因此与日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国,从此秦国正式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
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于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间灭掉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秦朝。
③ 江苏省的地理位置
江苏省地处中国大陆沿海中部和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北接山东、西连安徽,西北与河南接壤,东南与上海、浙江接壤,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介于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之间。海岸线长1000多千米。江苏,得名于清朝江宁府和苏州府二府之首字,简称“苏”。省会城市为南京。江苏傍江临海,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11%的土地上,全省常住人口7600.1万人。连绵近1000公里的海岸线拥抱着约980万亩的黄金滩涂。江苏境内平原辽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江河湖泊密布,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洪泽湖在此横卧,历史上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江苏历史悠久。这里是中国吴文化的发祥地,早在数十万年前南京一带就已经是人类聚居之地。6000多年前,南京和太湖附近出现了原始村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3000多年前,江苏青铜器的冶炼和锻造,已达到很高的技术水平。公元3-6世纪,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公元7-10世纪以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有所谓“天下大计,仰于东南”的说法,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公元14-17世纪中叶以后,苏州、松江和南京等地,成为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祥地。19世纪末叶,缫丝、纺织、面粉、采煤等近代工业,在无锡、南通、苏州、常州、徐州等地陆续兴起。此后,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国一直名列前茅。
④ 淮南孔集具体位置是哪里
孔集,在淮南市八公山区山王镇以西(淮河与八公山地之间、淮凤路上)。 孔集回这地名,一指“答孔集矿”所在地叫“孔集”(属街道办事处),靠近张楼火车站西边2华里; 一指“孔集村”(属山王镇的农村),叫“老孔集”,在孔集矿以西5华里。 淮南公交(蔡家岗到凤台县)20路车经过。
⑤ 海城的具体位置在哪
海城位于辽东半岛北端,地处东经122°18′~ 123°08′,北纬40°29′~ 41°11′之间。
海城位于辽东半岛北端,是沈阳经济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节点,素有“渤海奥区”之称。全境面积2732平方公里。
海城扼守辽南交通要冲,境内沈大高速、哈大高铁、中长铁路、黑大公路、沈西工业走廊出海大道等纵贯南北,京丹高速、盘海高铁、沟海铁路、海岫铁路、大盘公路等横亘东西,哈大高铁海城西站是辽南进京的门户,境内拥有9个高速公路出口。
海城距沈阳桃仙机场100公里,境内拥有腾鳌机场可直飞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距营口港、鲅鱼圈港仅1小时车程。
(5)老里孔村地理位置扩展阅读
海城的历史沿革:
海城在中华民国初期,划属奉天省辽沈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奉天省为辽宁省,海城县隶属辽宁省为一等县。民国二十年(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后,伪满政府改辽宁为奉天省,海城县遂改属奉天省。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海城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月,在县境地内另置牛庄县,县政府设在今牛庄镇;年底,牛庄县撤销。11月 东北全境解放后,海城县划属辽东省管辖(省会在今丹东市)。
1954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海城县归辽宁省辽阳专署领导。1959年改属鞍山市。1965年又转属辽南专属(专署驻今盖州市)。1966年,“文革”期间,海城县人民委员会(即县政府)被撤销,于1967年3月成立海城县革命委员会,隶属于营口市。
1973年隶属于鞍山市。1980年7月,县革命委员会改称县人民政府。1985年1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销海城县,成立海城市(县级市),隶属于鞍山市。
⑥ 德州市的地理位置和具体介绍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北侧,东经115°45′—117°36′、北纬36°24′25″—38°0′32″之间。北以漳卫新河为界,与河北省沧州市为邻;西以卫运河为界,与河北省衡水市毗连。
西南与聊城市接壤;南隔黄河与济南市相望;东临滨州市。距首都北京320公里。境内东西宽200公里,南北长175公里,总面积10356平方公里,占山东省总面积的7.55%。
德州,古称安德,简称德,山东省地级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是山东省的西北大门,北接河北省沧州市,南接省会济南市、聊城市,西邻河北省衡水市,东连滨州市。
德州市为黄河冲积平原,历史上境内曾有两次黄河大迁徙,上千次决口,造就了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基本气候特点是季风影响显著,四季分明、冷热干湿界限明显。
行政区域面积103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79.58万人(2017年底),辖2个区、7个县、2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德城区东风东路1566号。
(6)老里孔村地理位置扩展阅读:
一、地形地貌
德州市为黄河冲积平原,历史上境内曾有两次黄河大迁徙,上千次决口,造就了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由于泛道与流速所致,加之风力堆积之因素,形成了平原之中起伏不平,岗、坡、洼相间分布等特点。
德州市地貌多象,大体可分三类:一是高地类,由河流、河床沉积而成,占土地总面积的34.3%;二是坡地类,由黄泛漫流沉积而成,占总土地面积的52.1%;三是洼地类,占13.6%。
二、气候
德州市基本气候特点是季风影响显著,四季分明、冷热干湿界限明显,春季干旱多风回暖快,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天,冬季寒冷少雪多干燥,具有显著的大陆性气候特征。
光照资源丰富。日照时数长,光照强度大,且多集中在作物生长发育的前中期,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的进行;年平均日照时数2592小时,日照率为60%,太阳总辐射量为124.8千卡/平方厘米。
在时间分配上,尤以5、6月份最高,月光照时数280小时,日均9小时,光辐射量可达15千卡/平方厘米。德州市年平均气温12.9℃。极端最高气温43.4℃(1955年7月23日德城区),极端最低气温-27℃(1958年1月15日德城区)。
德州市平均无霜期长达208天,一般为3月29日到10月24日,各县之间相差较大,武城县最长为225天,东西相差近月余。
⑦ ”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响马、蹚将分别指的是什么
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这是民国时期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句话。“响马”和“蹚将”这两个名词,都是代指土匪的意思,具体分析如下:
一.响马是指以抢劫谋生的土匪,他们以前大多数都是养马户。有关响马这一称呼的起源,要追溯到明朝时期。根据明朝当时的制度规定,朝廷所使用的马匹由百姓来牧养,到了一定时期再进行缴纳,而这一政策主要在山东、河北和安徽等地区实行。但有一点比较苛刻的是,若养马户们所上缴的马匹,没有达到朝廷制定的标准,就要收到惩罚,即需要按照相应的金额赔偿,并且是强制性执行。
若人人能安居乐业,不为生存操心,谁又会选择去当人见人骂的土匪呢。好在后来随着全中国的解放,以及对于这些土匪们的严厉打击,响马和蹚将也随之消失,彻底成为了历史。
⑧ 梨树的地理位置是那里呢
梨树县位于吉林省西南部、东辽河平原腹地。东、北两面有蜿蜒的东辽河环绕,西、南有条子河、昭苏太河、兴开河、叶赫河。地势南高北低,东南部有大黑山余脉斜贯,北部为低洼平原,中部是波状台地。梨树县沃壤无垠,土质肥沃,水源充足,宜于耕作,素有“谷仓”之称。
在梨树这块土地上,5000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汉朝为古夫余国地。到南北朝中期为高句丽地。唐朝为渤海鄚颉府和夫余府夫州辖地。辽代为东京道韩州柳河县属地。金代为咸平路韩州临津、柳河二县属地。元朝为辽阳行中书省开元路咸平府地,置韩州站。明朝为辽东都司辽海卫地,置汉州站。
清朝初年梨树北部为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达尔罕王游牧地,南部为盛京西流水围场。1803年(清嘉庆八年),达尔罕王开始招垦,人口渐渐增加,屯落也逐渐多起来。1806年(清嘉庆十一年),清政府在开发地段设昌图厅,管理“民人”事务,实行蒙汉分治。1821年(清道光元年),清政府设梨树城(今偏脸城)分防照磨,隶属昌图厅,最初衙署设在梨树古城(今偏脸城)内。
梨树古城原名昭苏城,因在昭苏太河右岸而得名。传说有一位蒙古太子名叫昭苏,死于此地。为纪念他,将此河命名为昭苏太子河。昭苏为蒙语,意为有很多钱。昭苏太子河后简称昭苏太河,1987年确定标准名称为昭苏太河,是梨树县境内仅次于东辽河的第二大河。梨树古城位于今梨树镇北偏东4 公里,南临昭苏太河,北依白山丘陵,城垣依山势修筑,因地势不平,西北高而东南低,方位偏斜,形成“偏脸”状,故民间又称“偏脸城”。偏脸城地处今梨树县白山乡岫岩村北白山岗南坡,古城平面略呈方形,城垣雄阔方正,为夯土而成,城垣周长4 318米,顶宽1米,基宽12米,最高处达7.4米,城垣四角筑了望台(又称角楼),高出城墙2米。古城开有4座城门,城门外有瓮城,城墙外有护城河。现在除南墙破坏较严重外,其余三面城墙尚存遗迹。该城原为辽代九百奚营治所,金初称“合叔勃”,是宋金时期重要交通孔道。金末蒙古贵族挥兵攻金伐宋,古城毁于这场浩劫之中。此后数百年间,古城一直沉睡在旷野之中,渐渐被人们遗忘。二十世纪60年代,文物部门将梨树古城定名为偏脸城,列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梨树城分防照磨衙署在古城的城垣中并没有驻多久,便移至城南的奉化屯。奉化屯周围早年曾是一片沼泽地,清嘉庆年间形成屯落。分防照磨衙署迁至奉化屯后,最初那里并无城垣,四周都是开阔地,无险可依。后来衙署为防“匪患”,便在聚落四周挑壕蓄水,垒土为墙,作为防御工事。还在壕上建桥以便出入,街口处连接民房立了东、西、南、北4个门,在门旁设了炮台。城墙高4.5米,墙上筑垛口,高1米,城内设马道,状似土围子。1865年(清同治四年),马国良(号称“马傻子”)起义军曾攻破奉化土墙,四门倒塌,起义军冲进城内,杀官逐吏,开狱分仓。
由于奉化附近开发面积不断扩大,1877年12月1日(清光绪三年十月二十七日),盛京将军奏请清廷,在奉化地方添设新县。12月21日(十一月七日)旨准,定名为奉化县,县城设在奉化,“一切章程均照怀德县一律办理”,为“疲难沿边题调要缺,蒙民兼理”,隶属于奉天省昌图府。建县时“奉化”为梨树分防照磨衙署驻地的社名,建县后取社名为县名。“奉化”二字,若再上溯,应源于奉化屯,因当时奉化县地处边北扼要之地,是“盗寇出没”,“顽民盗风不息”之地,统治者为了教化当地“顽民”,故大肆宣传要“遵奉王化”,因此取“奉化”之名。设县后原驻奉化的梨树分防照磨移驻八面城。初设县时,奉化早年修筑的土围子已夷为平地。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为防义和团和土匪,知县王顺存召集绅商募捐,修筑城墙。知县鲜俊英继任后,继续修筑,才最后完工。城墙周长9 000米,城外护城河上宽5米,深5米,底宽3米。该城墙到解放前已倒塌殆尽。
1912年(民国元年),改县衙为县公署。1914年(民国三年),因与浙江省奉化县重名,遂借用梨树古城名,更名为梨树县。早在梨树分防照磨驻奉化时,有人亦称奉化为梨树城,也有人说是因奉化屯内梨树繁茂,故将奉化称梨树城。县名更为梨树后,便正式将奉化更名为梨树城,此后便很少有人使用奉化这个名了。梨树城位于昭苏台河南岸,由于交通便利,往来行旅多,农产品交易繁忙,所以在此期间梨树城又叫过买卖街,蒙古语称“库都力”。昔日的买卖街,粮栈、绸缎布匹、日用百货、杂货等商户林立,烧锅、粮谷加工和铁木皮麻柳等手工业作坊50余户,为周围百余里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的集散地,是柳条边外的繁华集镇。官、商、富户也接踵而至,建衙署、修祠庙、开商铺、起住宅,使梨树城渐渐成了一个大聚落。由于商业日趋发达,在城中形成井字街区,经纬路各两条。直到“长大”铁路通车后,四平街(今四平市)经济贸易兴起,经济中心逐渐南移,昔日繁华的买卖街逐渐萧条。东北沦陷以后,工商业凋敝,梨树城沦为一般小集镇,仅剩下一些小手工作坊和小药铺等,井字街两旁都是低矮的土平房,一直到解放时也没有一家影、剧院。
沦陷时期,1937年从梨树县划出四平街等,成立四平街市。在此前后,梨树县先后隶属过奉天省、辽宁省、四平省、辽北省、辽西省,1954年划归吉林省。
梨树县城1960年至1965年曾迁驻郭家店。郭家店早在800年前就有人居住,曾是契丹人的辖地。清初为内蒙古达尔罕王领地,十九世纪初,这里是个十几户人家的小屯落。清嘉庆年间内蒙古达尔罕王招垦后,由关内来了一户郭姓人家在此落户,当时此地是交通要道,往来车辆很多,老郭家就在此开了个大车店,接待往来车辆和行人。由于大车店开得很兴隆,又来了不少做小买卖的人在此聚集,逐步发展为集镇,此镇便称郭家店。中长铁路建成后在此设站,称郭家店为“四站”,后又改称郭家店车站。借助铁路交通的方便,郭家店的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聚落沿铁路两侧分布,呈棋盘格状。梨树县城迁走后,一直是该县最重要的集镇之一。
关于梨树县名的由来,一直众说纷纭。
第一种说法是,以当地物产——梨树命名。据《奉化县志》(光绪十年版)载:“以其时此地多植梨树,因名之。”
第二种说法是,由“里苏”音转。据《梨树县志》(1934年版)载:“此地原属高句丽,因有苏姓大户得名,故有赫尔苏、昭苏河、苏龙起等地名。城在(昭)苏河之里,故名里苏;偏脸城在河之表,故又曰昭苏(城)。所言梨树者,盖由里苏转音耳。”
第三种说法是,城移地而未易名。1960年编修的《梨树县志初稿》载:“梨树城原为今县城北4公里之偏脸城。因城(偏脸城)北半里许有一棵对搂粗的大梨树而得名。昌图厅设分防照磨时,拟建官署于此城,故称梨树城照磨。待至动工建衙署时,发觉城在山顶,与昌图厅往来时隔昭苏台河,需跋山涉水,跑马送信甚为不便,便在昭苏台河南岸另建新城。城移地而未易名。便称新城(今梨树镇)为梨树城。”
由“里苏”音转之说,与史实不符。赫尔苏原为清朝东辽河上游的河名,满语意为海边盐池所生之草;昭苏为蒙古语“钱”;苏龙起为蒙古语“屯落”之意。
据说明末清初,梨树古城(偏脸城)不仅城北半里许有一株对搂粗的大梨树,而且城内也有许多梨树,至今尚有残存。因此,城移地而未易名的说法较为确切。偏脸城为金代韩州古城遗址,元灭金后,州虽废,但州城仍为开原北陆路交通的重要驿站——韩州站。清代前、中期,此城仍为盛京通往黑龙江驿路上的重要驿站——韩州站。后来站废名失,当地人便以城内有梨树,称为梨树城。古城地处交通要道,为金代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县白城)至燕京(今北京市)必经之路。1150年(金天德二年),将韩州治所从当时的柳河县(今辽宁省昌图县八面城)移至九百奚营(今偏脸城),即因偏脸城地处交通要道。1821年(清道光元年),昌图厅在这一带设分防照磨时,驻地便选中南北交通要路上的梨树城(今偏脸城),故名为梨树城分防照磨。后将衙署移至昭苏台河以南4公里处的奉化屯(今梨树镇),仍称梨树城分防照磨。另据《奉化县志》(光绪十年版)记载:“照磨署初在梨树城,后移至县治街。”此言证明梨树城与县治街并非一地,是由梨树城(今偏脸城)移至县治街(今梨树镇奉化大街)。日本人编写的《四平街案内》记载:“偏脸城为古之梨树城。”访问当地高龄老人也证实:偏脸城即古之梨树城,因古城北有一棵对搂粗大梨树而得名。
综上所述,梨树县名来源于古梨树城。今梨树城(今梨树镇)随梨树县名。
⑨ 都匀悬棺地理位置
崖洞葬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古老葬俗,即人死以后,将殓尸棺木放入崖洞中的一种葬法,葬地大多数选在山腰或山脚的天然崖洞,不少崖洞葬地点就在村寨附近。因其葬地的选择与山崖有关,所以被称之为“崖葬”或“崖洞葬”、“崖洞墓”等。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些神秘的崖洞葬俗便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人们不断探索这些葬俗与现今生活在我国南方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历史上行这些葬俗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及南方的广大地区,分布着一些在崖壁上或崖穴中安葬死人遗体的葬俗遗迹,因其葬地的选择与山崖有关,所以被称之为“崖葬”或“悬棺葬”、“崖洞葬”、“崖洞墓”、“崖墓”等等。
从本世纪30年代开始,我国南方地区这些葬在崖上的葬俗便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自此“崖葬”一词便沿用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孜孜不倦地探索这些葬俗与现今生活在我国南方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历史上行这些葬俗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长期以来研究工作的分散和各人的研究角度不同,目前学术界对崖葬类型的划分、命名和文化内涵等许多问题存在着某些不同看法。
二、崖葬、崖墓、悬棺葬与崖洞葬的命名:
关于上述考古文化的命名问题在已经举行过的两次全国悬棺葬学术讨论会上,学者们进行了极为热烈的讨论。
一种意见认为,为了突出我国南方地区长期流行“葬在崖上”的葬俗特征,以及它区别于土葬、火葬、水葬等葬俗的特点,宜统称为“崖葬”;再根据各地各个时代各种类型崖葬的特征和历史渊源分别加以命名,笔者认为,这种区分有利于研究工作。
“崖墓”主要指东汉、六朝时四川境内最为流行的,在石崖 上穿凿洞穴作为墓室的一种墓葬构造形式,有甬道,有墓室,整个布局和随葬物品与同一时期内的砖室墓基本相同,虽有“蛮洞”、“蛮子洞”等称呼,实为汉人墓葬,属汉文化范畴。研究崖葬的目的在于研究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历史,因此笔者认为,一崖墓不宜包括在崖葬之中,亦不属本文探讨范围,故不赘述。悬棺葬是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葬俗。上千年来它流行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东起福建、台湾,中经江西、湖北、湖南,西到四川和云贵高原,南至广西左江流域。悬棺葬在东南亚地区,甚至太平洋群岛亦有发现。“悬棺”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人顾野王记武夷山“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1948年芮逸夫在《僚为仡佬试证》一文中第一次把“悬棺葬”作为专有名词提出,以后便为不少学者沿用。
关于悬棺葬的命名,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因此有的学者将凡与山崖有关的葬俗均称为“悬棺葬”或“崖棺葬”。笔者认为。广布于我国南方各地的崖葬,由于葬地选择、文化内涵和反映的宗教观念不同,大体上可分为“悬棺葬”和“崖洞葬”两种类型。
大量的调查研究资料表明,悬棺葬是指人死后,将殓尸棺木高置于临江面海、依山傍水的悬崖峭壁之上的一种奇特葬俗。就其实质来讲,仍属风葬。
崖洞葬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另一古老葬俗,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东部的石灰岩山区,即黔南和桂北,此外贵阳市和平坝县等地亦有分布。
崖洞葬是人死以后,将殓尸棺木放入崖洞中的一种葬法。崖洞葬的葬地大多数选在山腰或山脚的天然崖洞,不少崖洞葬地点就在村塞附近。滨临江河的崖洞非常罕见。
三、崖洞葬的文化内涵:
(一)崖洞葬的置棺方式和葬法
崖洞葬的葬法严格按氏族和家族区分,一般是一个家族同葬一个崖洞,也有同一氏族中几个家族同葬一洞,但在洞内各家族棺木摆放的位置均有规定,不得混淆。因此崖洞葬中每个洞至少几具、十几具棺木,许多崖洞多达几十具乃至数百具。尽管由于年代久远,棺木已经散乱,但不少洞内棺木仍可看得出是成堆放置,彼此之间不相混淆。
A.崖洞葬的置棺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 使用简易尸床。这种形式并无棺木等作为葬具,同一家族的人使用一个崖洞。人死后尸体依照亲疏关系分别置放在简易尸床上。如贵州荔波县瑶山乡的一种崖洞葬。
② 同一家族使用同一口棺木。同一家族的人死后葬入同一崖洞,但葬具却是一个家族的成员共用一口大棺,待第一代人死完了,才启用新的棺木殓装下一代人的尸体,如贵州罗甸县油尖寨。
③ 人死后一具尸体用一口棺木。同一家族成员死后葬入同一崖洞,但殓尸棺木严格按辈分或家庭搁置或重叠安放,如贵州荔波县、惠水县等地的崖洞葬。
④ 人死后同一家庭或家族成员共同使用一具棺木,棺内至少有两具尸骸,甚至3至7具不等。棺内有男女合葬,亦有成年人与儿童合葬。当是一个家庭成员或同一家族成员,按死者去世时间顺序先后葬入同一棺中,如广西南丹县里湖崖洞葬。
B.崖洞葬的葬具形制:
我国崖洞葬的葬具全为木质,但棺木形制大多为木板拼合式,而整木挖凿成的棺十分少见。
① 木板拼合式高架棺I式。这类棺见于广西南丹县和贵州荔波县的崖洞葬。棺木制作上,棺盖板和棺底板大小相同,板内四周开槽,棺侧板与棺档板均嵌入槽口内。棺侧两端的凸出部分上凿方孔,穿人木栓固定两棺侧板。整个棺身外加木制棺架固定。棺架立柱高约1.6至2米,棺架分圆形和方形两种,大多数棺架立柱顶部加工成牛角形或菱形等。
② 木板拼合式高架棺Ⅱ式。见于贵州惠水摆金棺材洞。棺身由六块板拼合,拼合方式与上述高架棺工式相同。然而两棺侧无凸出部分,棺侧板与棺挡板用木栓或榫头固定。棺木用棺架固定,棺架主柱高约1.2至1.3米。
③ 木板拼合式高架棺Ⅲ式。见于贵阳高坡乡崖洞葬,棺木形制与汉式弧背形棺基本相同,棺木外加棺架固定搁置,棺柱大多为碗口粗的圆木做成,高约1.5至2米。
④ 木板拼合式低架棺。见于广西南丹县和贵州荔波县等地。棺木形制与高棺架工式大体相同,外加棺架立柱较低,一般高约1米或不足1米。
⑤ 栓棺。见于广西南丹县和贵州平坝县崖洞葬。棺身由大块板拼合,棺盖、棺底和两棺侧均用木栓固定,另有一种形制只是用两条木栓插入两棺侧板尾部所凿的方孔中将整个棺身固定。
⑥ 弧背形汉式木板拼合棺。见于贵州平坝县。
⑦ 整木挖凿的圆形棺。仅见于贵州平坝县下坝乡崖洞葬。棺盖、棺身为同一段整木剖开。棺身刳空,以仅容一具尸体为限。制作非常原始粗糙,棺盖、棺身两端用竹篾、藤条捆扎固定。
四、崖洞葬的葬制和葬式:
贵州和广西等地的崖洞葬据目前已掌握的资料,绝大多数为一次葬,葬式为仰身直肢。
五、崖洞葬的族属:
我国崖洞葬的分布地域主要集中在贵州、广西。贵阳市高坡乡和平坝县下坝乡的苗族以及黔南荔波县瑶麓乡的瑶族至今尚保留崖洞葬俗,而贵州惠水部分苗族和荔波县的一些瑶族由崖洞葬改行土葬不过是近百年之事。贵州和广西地区的崖洞葬目前均能被当地苗族和瑶族确认为自己祖先的葬俗,很显然,我国南方地区的崖洞葬大多为苗瑶族葬俗。
六、崖洞葬的年代:
我国南方地区目前所见的崖洞葬年代较晚,大多为明、清时清的文化遗存。贵州是我国崖洞葬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关于这一地区崖洞葬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如田当成《炎缴纪闻》、《贵州图经新志》等等,一直到民国时期均有不少记载。而且这种葬俗至今仍被保留。
七、崖洞葬的起源及其反映的宗教观念:
丧葬习俗属意识形态范畴,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与此同时世界各民族的葬俗和所处的地理环境亦密切有关。
1.崖洞葬是人类社会早期洞处穴居生活的反映。
考古学资料表明,在远古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多以天然洞穴为居住之所,人死后就直接埋葬在生前所住的洞穴之中。迄今为止,国内外发现的最早的丧葬均产生于洞穴内,如北京的山顶洞人和尼安德特人。
我国苗瑶族同胞自古以来大多居住我国南方山区,山林为他们提供了衣食之源,同时山区众多的天然崖洞便是他们的止息之所。至今贵州有部分苗族仍居住山洞。
生时既以崖洞为家,死后依然归葬崖洞,这是符合情理的事。我国南方地区的崖洞葬基本上分布在云贵高原的石灰岩山区,这里岩溶地貌发育良好,普遍存在的崖洞与溶洞为实行崖洞葬的民族提供了优越的地理条件。
2.崖洞葬是早期人类社会的产物,它所反映的原始宗教观念是以氏族或家族为主的血缘关系。
崖洞葬是原始社会时期鬼魂观念产生之初的产物。关于崖洞葬的来历,笔者在广西南丹县白裤瑶地区调查时听说这样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很久以前,瑶族人死以后并不埋葬,而是将死人的尸体平分给大家吃掉。这种习俗保留了很久很久。后来瑶族之中有一个名叫老洒的青年由于亲自目睹了母牛产小牛时的痛苦情形而念及自己的母亲辛劳和养育之恩,决心改变分食老人尸体的陋习。当他母亲衰老去世以后,他便悄悄将母亲的尸体藏匿在山上的崖洞中。后来人们终于发现老洒的母亲去世,坚持要分食尸体。为了说服人们,废除吃人风气,老洒在舅舅的帮助下用砍牛的方式将牛肉平分给大家。自此瑶族开始实行崖洞葬并举行砍牛仪式。
这个传说表明:
① 瑶族社会历史的发展曾经历过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由于生活资料的匮乏尚存在过食人遗风。
② 人类丧葬习俗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在原始宗教观念——鬼魂崇拜产生之前,瑶族先民还无丧葬礼仪和葬俗。
这个传说从民族学的角度证明我们南方苗瑶族的崖洞葬是早期鬼魂崇拜观念的产物。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苗瑶族虽早已进入阶级社会,但崖洞葬的种种葬法所反映的宗教观念均带有浓厚的原始氏族社会的特点。
在原始氏族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依靠血缘纽带来维持,任何人都不能离开自己的氏族而独立生存。人死以后,人们按现实的社会生活对待鬼魂世界。因此崖洞葬均是同一氏族或同一家族的成员死后葬入同一崖洞,他们生前是一个关系密切的社会群体,死后也同样不能分离。
八、黔南崖洞葬遗址:
近年来,黔南州有关部门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全州境内神秘崖洞葬遗址达20多处,遍布都匀、福泉、长顺、惠水、龙里、贵定、独山、三都、罗甸、荔波等黔南大部分县市,黔南苗族和瑶族在历史上都流行崖洞葬习俗,清代“改土归流”之后,才渐渐改为土葬,但在边远地区,依然保存古老的葬俗。
苗族洞葬数量最多的是都匀,有3处洞葬遗迹。3处洞穴都位于都匀市石龙乡和贵定县尧上乡交界处,位于石龙乡其和村的洞穴口朝天,用绳索系住身体才能下滑进洞。洞内增有木棺材约1500多具。1960年,当地村民进洞,失火引燃木棺,连烧了13天烧毁木棺约500具现存仅1000多具,其中还有绝无仅有的两具裸尸木棺。石龙乡有一处无主洞葬。与其他地方不同,附近居住的苗族、布依族都不认为洞中所葬的是自己的先人。
洞葬最奇特的是长顺交麻天星洞。这里,干贷河穿洞而过,必须乘般而入,攀缘石壁而上,才能进到崖墓处。洞中的棺木按死者的死亡时间顺序放置在台地上,其中不少棺木是珍贵的金丝楠木,贵州省博物馆还在洞内棺中发现唐宋蜡染。这种水上崖墓在现今少数民族洞葬中独一无二。
葬洞最大的是龙里摆省乡果里村的崖洞,高达几十米,深约800米,内分3个洞厅,其中一个约有3000平米,接近一个足球场大小,洞里最早的棺木有600多年,根据棺木上的木架,可以分出死者的性别,有6根桩的是男性,4根桩的为女性。当地人称,这里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才改洞葬为土葬。
惠水摆金有两处葬洞,一处被火烧毁,棺木所存不多,另一处仙人桥洞,则是黔南存放棺木最多的葬洞,将近2000具。洞中的棺木用木架支撑县置,每层木架安放两具棺木,高达8层,目前是我国已发现保存最完整最壮观的洞葬。
三都羊福的崖洞葬与黔南其他各市县都有不同,不是放置在洞中,而是放置在悬崖上的人工开凿出的洞窟中,只求能够避风挡雨即可。罗甸有另一种更为奇特的悬棺洞葬。先人们利用大山悬崖裂缝将棺排放置进去,一层一层的棺木非常壮观。
原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协文史委主任刘世杰告诉记者:黔南所拥有的崖洞葬遗迹,无论从数量、规模和分布来看,可称得上是“中国崖洞葬博物馆”。黔南洞葬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至今世界上仍保留这种习俗的民族已不多见,这些神秘的葬俗对研究当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