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战略环境和自然地理概况
⑴ 这种地势特征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为()A.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该地势对我国气候所产生的影响是有利内于海洋上的暖湿气容流深入我国内陆,形成丰沛的降水;对河流的影响是使大部分河流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在阶梯与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选项BCD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⑵ 我国地缘环境的特点和状况是什么
我国地缘环境的特点:地缘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邻国众多,边境线漫长,大国集中
我国地缘环境: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
1、三面陆地,东面海洋。陆地三面北边是荒原和冰冻之地,西边是戈壁、沙漠,南边是崇山峻岭、大河和热带雨林,在历史上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
2、陆海兼备,陆地边界和海岸线漫长。陆地边界全长约2.2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长1.84万公里,另有岛岸1.4 万余公里,海岸线总长超过3.2 万公里。
3、地缘战略地位重要。现在社会随着海陆交通的发达,东面和西面已经分别成为中国经济和能源的战略要地,处于对外交流的前沿。
4、大国众多。三面陆地、一面海洋面对十几个邻国,其中日本、俄国、印度、韩国等均为世界大国或中等强国,与我国存在各种领土、领海和资源明确或潜在的争端,整体地缘环境不容乐观。
(2)我国海洋战略环境和自然地理概况扩展阅读:
我国地缘环境分析:
一、大陆东缘,海陆中心。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北接西伯利亚,南与东南亚、大洋洲相望,在东方版世界地图上。
恰好位于世界的中心(西方版世界地图上的 中 心 是大西洋)。这样的海陆兼备又与欧洲、北美拉开距离相互鼎立的位置,使得中国便于与世界交往,又有条件成为世界的重要发展极。
二、纬度适中,适于发展。在地球上,中纬度地区是最适合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地区,历史上强大的 国 家也都诞生于中纬度地区,纬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不适于产生强大的 国 家。而我国大部分国土恰好都位于中纬度地区。
三、背山面海,有利有弊。地理课本上介绍过,我国的地理形势,西高东低,大致分为三级阶梯。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我国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汇流入海,在东部广阔的冲积平原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和发达的经济。
北边西伯利亚高原、蒙古高原,西边青藏高原、西南云贵高原围成的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客观上促进了形成统一的国家,阻挡了来自亚欧大陆西部、中部的外敌入侵。
东面和南面绵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港口,又适合开展对外贸易。但同时,西部北部西南的高山高原,也阻碍了对外经贸交流和运输通道的建设,在海上通道也必须要通过马六甲海峡等有限的几条通道。
四、邻国众多,责任重大。四面邻居众多,这些邻居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各异,体制、制度、愿景各有不同,在历史上的相互交往中也发生过各种各样的小插曲。邻里和睦责任重大,对有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还是要提高警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地缘环境
⑶ 地理与自然环境概况
本节由牛平山执笔。牛平山,石家庄经济学院。
一、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与交通
泥河湾组地层广泛分布于山西北部的大同盆地,河北西北部的阳原、蔚县盆地及北京的延怀盆地。其中大同、阳原、蔚县三盆地在第四纪时期曾一度为一个统一的大型湖盆,称为广义的“泥河湾盆地”。一般所称的“泥河湾盆地”西起山西河北交界的许家窑遗址,东至阳原石匣里,南至蔚县西合营,第四纪湖相沉积中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和旧石器遗址主要集中在这里。本书所指的“泥河湾盆地”或“泥河湾裂谷盆地”只限定在这个范围内。为较全面了解“泥河湾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环境状况,本节将涉及范围扩大为广义的“泥河湾盆地”。
广义的“泥河湾盆地”大致在北纬39°00'~40°20',东经112°15'~115°10'范围内。西部与北部以洪涛山、七峰山、采凉山、熊耳山等山地为界,南部和东部边界有馒头山、恒山、马头山、六棱山、白见坨、小五台山等环绕,总面积约9000km2(见图1-1)。
盆地内交通方便,大秦铁路贯穿全区,同蒲铁路、怀(来)蔚(县)铁路、宣大高速公路、109、207国道等国家级、地方性铁路、公路干线与乡间公路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可直达北京、呼和浩特、太原、石家庄、张家口、秦皇岛等城市。
(二)气象水文
泥河湾盆地属东亚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据阳原、蔚县多年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6.0~7.3℃。冬季受势力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盛行自大陆吹向海洋的寒冷而干燥的冬季风,多寒潮天气。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11.5℃,极端最低气温-35.3℃。夏季多受太平洋高压控制,但由于地处山区,地形多变,易形成不稳定对流,故多雷雨、冰雹。最热月7月,月平均气温22.7℃,极端高气温38℃。春季干旱,多见大风天气,常因地面强烈的上升气流卷起干松土壤而出现沙暴天气,造成土壤水分、养分与细粒物质的流失。盆地内年平均降水量为360~420mm,最大降水量616.3mm,最小降水量224.0mm,且多集中于7~8月份。区内总的气候特点是春季干旱、夏季温和、秋季凉爽、冬季寒冷;降水量少、干燥度大、干旱严重;年降水变率在24%左右;作物生长期适中。
永定河的一级支流———桑干河是区内最大的河流,与其主干支流浑河、黄水河、源子河、御河、壶流河等构成桑干河水系。桑干河发源于山西芦芽山北端主峰之一的官涔山,向北东方向流经大同盆地,至册田水库以东进入阳原盆地,经石匣里东部峡谷流出盆地。据石匣里水文站资料,桑干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6.78m3/s,最大流量1160m3/s(1967.8.11),最小流量0.024m3/s(1978.7.7)。
流经蔚县盆地的壶流河发源于山西广灵县黑驴沟梁附近,经蔚县盆地,自北水泉镇附近进入阳原盆地,流经十余公里,于阳原小渡口汇入桑干河。多年平均流量4.92m3/s,最大流量347.0m3/s(1958.7.11),最小流量为零(1971.6.16)。
图1-1 泥河湾盆地地理交通位置图
桑干河水系具有我国北方河流的共有特点,即由于夏季多雨,降水集中,往往形成含沙量较高的短期洪流,易形成河水泛滥;冬春季节干旱,流量大为降低,甚至形成枯期断流。因此,塑造出宽阔的漫滩与窄浅的河床地貌,发育有曲流河床。
(三)前第四纪地质与地貌概况
泥河湾盆地地处汾渭断陷构造盆地之北部,周围山峦起伏。北部为阴山余脉,除个别山峰外,分水岭海拔大多在2000m以下。南部为太行山北端的恒山山脉(包括小五台山),山峰多在2000m以上,其中小五台山最高峰海拔为2882m(东台)。中部河谷地区海拔多在800m以上,最低为780m。河谷与周围山地之间高差多在500~1000m之间,极端高差近2100m。盆地中第四纪地层分布高度在北部山前可达海拔标高1200m左右,其余地区大多在1100~1000m以下。
盆地周围基岩山地出露前第四纪的地层与岩石,自老而新主要有:①太古宇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片麻岩、花岗片麻岩、斜长角闪岩、角闪岩、混合岩及大理岩等;②元古宇长城系、蓟县系的页岩、海绿石页岩、石英砂岩、燧石结核(或条带)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硅质灰岩、细晶灰岩、燧石条带灰岩、泥质白云岩等;③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的角砾岩、砾岩、砂岩、页岩、黏土岩、含煤岩系、竹叶状灰岩、鲕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结晶灰岩、含燧石白云质灰岩等;④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的砾岩、砂岩、角砾岩、黏土岩、含煤岩系、安山岩、凝灰岩、安山集块岩、流纹岩、粗面岩等;⑤零星分布的不同时期侵入的花岗岩、闪长岩、正长岩、辉绿岩、辉长岩、正长斑岩、石英斑岩等侵入岩体和新生界古近系玄武岩等。
二、现代生态环境概况
(一)水资源与水化学环境特征
由于地处半干旱气候带,盆地内水资源总体比较短缺,且分布不均。桑干河及其主干支流是汇聚区内地表水的主要河流,这些河谷地区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其他地区则比较贫乏。经测算表明,盆地多年平均接受大气降水水资源量在3.24×109~3.78×109m3/a之间。其中阳原盆地多年平均降水水资源量为7.54×108m3/a,自产径流量0.655×108m3/a,外来入境水量1.07×109m3/a,出境水资源量1.09×109m3/a,地下水可开采量约0.32×108m3/a。
阳原盆地东部至蔚县盆地东窑子头以北地区的水化学特征,基本代表了泥河湾盆地东部的现代水环境特征。据作者2005~2006年对这一地区的调查,钱家沙洼和石匣里水文站多年监测资料反映,地表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和HCO3-Na型。据18处取样点资料显示,区内地下水化学类型比较复杂,依据舒卡列夫分类,盆地东部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Na+Mg型为主,其次为HCO3+SO4-Na+Mg型和HCO3-Na型水。依据库尔洛夫表达式所反映的地下水水化学阴离子组合类型以HCO3-SO4-Cl型和HCO3-Cl-SO4型为主;阳离子组合类型以Na-Mg-Ca型为主,其次为Mg-Na-Ca型。2005年测得的盆地东部地下水各化学组分平均含量见表1-1和表1-2。
表1-1 泥河湾盆地东部地下水各化学组分平均含量统计表(2005. 7)
表1-2 泥河湾盆地东部地下水各化学组分平均含量统计表(2005. 10)
(二)土壤
泥河湾盆地的土壤具有多成因成土母质,其中主要有分布于基岩出露地带的残坡积物,坡麓及山前地带的坡洪积、洪冲积物,河川谷地的冲积物,黄土台地及盆地边缘的黄土,桑干河与壶流河两岸岸坡地带出露的湖河相堆积物等。
依据土壤发生学理论,综合成土条件、成土特征和土壤属性,参照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划分方法,经实地调查统计,泥河湾盆地东部的土壤具有淋溶土、半淋溶土、钙层土、半水成土、初育土、盐碱土、人为土 7 个土纲。湿暖温淋溶土、半湿暖温半淋溶土、半干旱温钙层土、淡半水成土、暗半水成土、土质初育土、石质初育土、盐土、灌耕土、水稻土等 10 个亚纲,12 个土类、23 个亚类、41 个土属、61 个土种 (见表1-3)。经测定,其中一些主要土种、土属中养分含量和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见表1-4 和表1-5。
表1-3 泥河湾盆地及其周边山地土壤类型统计表
续表
表1-4 泥河湾盆地东部一些主要土种各层位中养分平均含量统计表
(据牛平山等,2007)
表1-5 泥河湾盆地东部不同土属中微量元素平均含量统计表
(三)植被与植物资源
1. 植被分布
泥河湾盆地植被具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温带半干旱、干旱草原过渡的特点。周边山地以森林植被景观为主,海拔 1200 ~1800 m 分布着以栎、山地桦、杨、杂木林为主的落叶阔叶林 (间有温性针叶油松林)。1600 ~2300 m 以白杄、青杄、臭冷杉、华北落叶松、白桦、棘皮桦等针阔叶混交林为主。2100 ~ 2500 m 为华北落叶松、白杄、青杄、臭冷杉等针叶林分布带。2400 m 以上 (局部 2000 m 以上)分布有亚高山草甸。
在低山、黄土丘陵、沟梁台地、山麓地带则广泛分布着半干旱、干旱灌丛草原,其植被组成特点是: ①喜暖的亚洲中部草原成分在植被组成中起主导作用,如大针茅、长芒草、戈壁针茅等。②东亚区系中的一些耐旱成分占较大的比重,如白羊草、中华委陵菜、达乌里胡枝子、多花胡枝子、铁杆蒿等。③含有低山丘陵上的灌木种类: 如酸枣、绣线菊、小叶锦鸡儿等。④常见草本植物较多,如羊茅、糙隐子草、羊草、百里香、花苜蓿、黄芩、乳浆大戟、茭蒿、线叶菊及农田杂草等。山前及河川谷地为广阔的农业耕作区,自然植被较少。
2. 植物资源
泥河湾盆地植物种类较多,根据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蔚县和阳原县植物资源初步调查资料统计,共发现野生高等植物 106 科,486 属,1350 种。其中野生高等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 (草本 1109 种; 木本 241 种,占 17. 9% ),且多分布在近 20 科中 (占总数的71. 8% ~ 74. 4% )。其中菊、禾本、蔷薇、豆、毛茛 5 科具有优势地位,所含种数占总种数 40. 3% ~45. 6% (表1-6)。
表1-6 泥河湾盆地及其南部山地主要植物 20 科统计表
三、社会经济概况
广义的泥河湾盆地隶属山西省大同、朔州与河北省张家口 3 市所辖,其中主要包括大同和朔州市区,山阴、怀仁、大同、阳原县的全部和应县、浑源、左云、阳高、蔚县的大部或一部分。
(一)矿产资源概况
盆地及其周边山地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仅阳原的不完全统计,已探明的矿种就达 55 种以上)。在已探明的矿产中煤炭资源最为丰富,其中的大同煤炭闻名于世,蔚县煤炭全国知名。此外,铁、锰、铜、锌、钼、磷、石墨、高岭土、膨润土、石灰石、大理石等矿产均比较丰富。
(二)工农业生产概况
区内以煤炭工业为支柱性产业,围绕煤炭工业的运输业、化工、电力等工业企业均占
有重要地位。此外,建材、机械制造、建筑、食品加工、医药、酿造、造纸、陶瓷、地毯、皮毛加工等工业产业和工艺加工业也比较发达,有关乡镇、村办和个体企业发展迅速。
除大同与朔州市区外,各县土地资源丰富,以农为主,人均占有可耕地面积较大。如阳原盆地,农业人口密度较小 (平均不足 140 人/km2),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约 0. 26 hm2(3. 9 亩)。
区内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谷子、黍子、高粱、豆类、马铃薯,少量小麦、水稻等。主要经济作物为油料、向日葵、蔬菜、瓜类等。随着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城镇郊区和河川谷地的蔬菜基地正在不断扩展,良种和各地土特产生产基地正在形成。如近年桑干河河谷的化稍营至石匣里河段形成的蔬菜生产基地,以西芹为主的一些优种蔬菜正在成为该区的名优特产,销往各地。在壶流河河谷地带,培养玉米良种为当地农民的特长,使该区成为定点玉米良种培养基地。盆地东部黄土台地及黄土沟梁地带,采取引进和当地培养的方式培育的杏树林地,正在形成杏扁基地。此外,林业中苹果、桃、李、梨等鲜果经济林发展较快,防护林和水保灌木林及畜牧业等均有一定的发展。
(三)文化与旅游
泥河湾盆地既蕴藏着历史久远而丰富的史前人类文化,又保存着丰富多彩的古代与现代文明,使自然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已经形成和潜在的旅游资源无可估量。其中闻名于世的云冈石窟就坐落于盆地的西北侧,我国 “五岳”中之北岳恒山名胜区位于盆地南侧浑源县境内。此外,区内著名的人文与自然旅游景区、景点还有大同市的华严寺、普化寺、九龙壁、观音堂,浑源的悬空寺、永安寺、千佛岭,大同县的第四纪火山地质遗迹,朔州市朔城区的梵王寺墓群、净土寺、平朔汉墓群,山阴的旧广武古城、广武汉墓群,怀仁的金沙滩墓群、华严寺砖塔、丹阳王墓,应县的木塔、文殊寺、永镇寺,蔚县空中草原、小五台山、飞狐峪、蔚州古城、西古堡、华严寺、代王城、重台寺、民间社火及剪纸艺术,盆地中众多的史前人类文化遗迹等。这些景区、景点是泥河湾盆地及其周边重要的旅游资源。
⑷ 读图,回答10~11题.这种地势特征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为()A.有利于海洋上的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抄,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丰沛的降水,故A正确;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使我国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海洋,沟通了东部与西部之间的交通,故B错误;
阶梯与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蕴藏有丰富的水能,故C错误;
我国西北地区多高原和盆地,降水稀少,不利于发展农业,故D错误.
故选:A.
⑸ 海洋与环境(自然地理)的关系
台风(飓风)、海啸、龙卷风
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海水蒸发形成云,云专随风漂浮,形成大气,遇到属冷空气猴形成降雨,一部分汇入江河湖海,一部分深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再经入海口,回到起始点。
地球70%被海洋覆盖,海洋有丰富的水资源,待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以后,可以积极有效利用。
⑹ 中国海洋地缘战略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首先,中国的近海地缘状况。黄海水域,中国与周边国家没有严重的划界争端,但是朝鲜半岛的不稳定以及随之带来的朝韩两国频频发生的海上冲突使我国不可忽视的安全因素。再往南,到了东海,除了台湾问题,中国与日本之间存在钓鱼岛问题及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至今中日还没有达成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台湾问题虽然是中国的内部问题,但是其中暗含的大国因素往往把问题复杂化,所以要解决两岸统一问题不仅仅是大陆和台湾之间的事,还要处理好相关大国因素。中国南海随着全球油气资源的紧缺战略地位更加凸显。东南亚诸国利用地缘优势占据了南海岛屿中的大多数。中国与之之间的岛屿主权和归属问题真是理不乱剪还乱。
其次,中国的远洋地缘状况。美国是首当其冲要考虑的因素。在太平洋,美国构筑了三道岛链,这成为中国走向深海的一大阻碍。早在冷战期间,美国就构筑起围堵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岛链战略,限制这些国家的战略空间。苏联解体后美国更加重视亚太地区的战略意义,用岛链围堵中国是是其构建岛链的主要目的之一。岛链它既有政治和军事上的内涵,也有封锁海上运输线,用以控制中国国际贸易的物资交流,特别是对石油命脉的控制,如一条看不见的绞索,锁住中国的海域,以达到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和安全的目的。尤其是前两条岛链,是用来遏制中国的。第一岛链指北起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冲绳岛,接到我国台湾岛,南至菲律宾群岛。第二条岛链指北起日本列岛,经小笠群岛,直至马里亚纳海沟(包括关岛)。美国认为,中国台湾是其“岛链战略”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整个“岛链”中具有中间枢纽作用。美国一些国际政治战略专家还认为,台湾事关中国的统一,中国一日不统一,就难以谈得上真正的崛起。摊开世界地图,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一旦台湾回到祖国怀抱,中国东出太平洋的态势便豁然开朗。正是基于此,美国长期把台湾视为其“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随着中国海外贸易和海外能源需求的增长,以及海洋权益的现状,中国逐渐感受到岛链对中国国家安全和海洋权益的潜在与现实影响。从地缘战略角度看,两条岛屿带上的1.2万个岛屿,绝大多数岛屿由其他国家控制,只有台湾是中国领土,这种地理特性使我国海区具有半封闭性质,台湾就成为中国通向太平洋的惟一战略出海口。从中国海洋权益和海上安全态势看,台湾问题、南海权益问题以及钓鱼岛、海区划界等问题都处于第一岛链内及其附近海域;历史也表明,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75%是跨越岛链从海上入侵的。另外,在从大陆延伸到第一岛链的海区中,拥有极为丰富的海洋资源。尽管我国有着18000多千米的海岸线,而且把所有岛屿的海岸线也计算在内则长达32000多千米,拥有黄海、东海和南海等3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然而,翻开地图我们就可以看到,在西太平洋上一系列大大小小呈弧线型分布的岛屿却紧紧地封锁着我国进出太平洋的门户,使我国诸海实际上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美国在这一系列呈弧线型分布的岛屿上重兵把守,将其变成西方国家用来封锁亚洲大陆的所谓“岛链”,因此中国海军要走向大洋,就必须首先冲破这一道道岛链,打碎套在我们身上的重重枷锁。远洋环境除了美国因素外,就是中国的海上运输安全。包括最为我们所熟知的“马六甲困境”以及威胁我国海上运输线的非传统安全(如海盗猖獗、恐怖主义活动)。马六甲海峡是中国海上石油生命线。自我国上个世纪90年代成为石油进口国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预计2015年,中国国内石油需求有一半需从外国进口,主要进口来自中东、非洲等地,其中近80%需经过马六甲海峡运输。可以说谁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谁就控制住中国的生命线。“马六甲困境”是中国未来必须面对的重大战略问题,海军如何有效地维护国家不断拓展的利益,保卫国家发展的生命线,“马六甲困境”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战略挑战和机遇。战略社区 club.chinaiiss.com 理性爱国分析时局
依据上述的职能中国现阶段的地缘政治状况以及中国的核心利益的变化,中国地缘政治的舞台由内亚陆疆向沿海和海洋转移,这一地缘政治转型过程始于19世纪,在改革开放和后冷战时期全面加速。所以说海域对一个日益开放的中国比对一个封闭的中国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⑺ 我国地势特征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正确的是()①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
我国地势西抄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对河流的影响是使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流,对气候的影响是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对水能的影响是在阶梯的交界地带,由于有巨大的落差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⑻ 中国的海洋地缘战略环境有哪些特点
东面海洋;北边是荒原和冰冻之地。
处于对外交流的前沿、海强邻。现在随着海陆交通的发达、沙漠、南海争端。
南边是崇山峻岭、中国周边地区与周边国家都存在着众多的跨界民族、俄国、领海争端、大河和热带雨林、陆地三面、中国与周边相当一部分邻国存在着复杂的领土、印度、韩国等,东面和西面已经分别成为中国经济和能源的战略要地,西边是戈壁,而且多陆,如日本、中国是当今世界陆海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历史上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国地缘环境三面陆地,以及中国周边分布着一系列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和潜在的不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