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历史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历史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发布时间: 2021-02-21 09:57:17

1. 历史与地理环境有何关系

有非常大的关系,地理位置几乎决定了这个min族的成败,性格。习惯以内及文明的走容向以及他们的发展趋势。
举个例子。
以平原为中心的国家,zhong国,俄罗斯,都走向了土地面积大,并且中央ji权高度集中的方向。伊拉克也是类似的样子。
以高原为中心的国家,西班牙,印度。都走向了强地方弱中央的状态。
从经济实力和农业来看,平原为中心同纬度地区国家耕地为长方形重犁多牛翻种,而山地国家多为方田,梯田用人推百步犁更重。前者在工业革命后就形成机械化大规模生产了,后者还是需要精耕细作。高原地区则无法大规模更重而为畜牧业发展。
从粮食产量上平原国家农产量在气候环境相同的情况下自古就比山地和高原国家产量大。在工业化以后这个比例会更明显。粮食产量多少决定了当地人口的多少和有多少士兵能去打仗。这也决定了国土面积大小。同时人口粮食也决定了税赋,钱粮,国家政策,其他文明的冲击以及抗力自然灾害的能力。
所以地理和历史是想通的

2. 地理和历史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自古以来都用来形容一个人知识的渊博,但因为地理学科不是中考科目,地理学科被搞得最没有文化味。不管是学校,还是师生都认为地理学好学差无所谓,与其学地理,不如把精力放在中考科目上,正因为这种偏见,部分地理教师带着学校不重视,学生没兴起,敷衍塞责,上完了事的态度。地理学科也不安排正规考试,任课教师随意为之。地理教育在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中无形之中被淡化和漠视。

地理是讲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地理这一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派生出许多新学科,又综合了其他许多学科的内容,使其成为兼容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这个特点就决定了它和文、理两类的各个学科存在着密切关系。弄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同学们端正各学科的学习态度,,既促进地理学科的学习,也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

1、地理与语文。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为语文学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既有源于地理方面的成语,如“泾渭分明”,又有描绘地理景观的诗词,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等。可见地理知识解诗意。反之,语文水平的提高,会使同学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或现象。

2、地理与政治。地理课所揭示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也是政治学科用以论证的素材。仅以地球本身的位置而言,它只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这就从根本上纠正了种种唯心主义的认识,反过来,政治课的理论不仅指导人们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或现象,而且政治课的内容也大量出现在地理课中,既有显露的成分,也有潜在的内容。如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生产方式,试想,我们若不了解什么是社会生产方式,又怎么能认识它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呢?

3、地理与历史。在地理课中有大量的地名知识和分布知识。这些知识对学习历史有很大帮助,如历史事件的产生和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空间性,需与历史地图相配合。反之,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学习地理也有积极的作用。如掌握我国一些省区的简称,可追溯到我国古代的国名或地名;认识一些发展中国家单一产品经济及我国天津、青岛、上海棉纺工业的分布,都要考虑历史发展这一极为重要的因素。

4、地理与数学、物理。地理学科涉及天体系统、地球运动、大气运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地理知识,又有物理知识,也有数学知识,对启发我们学习物理、数学有积极的作用。反之,掌握了万有引力、曲线运动等知识,对学习地理也是一个有利条件。

5、地理与化学。化学知识在地理学科中亦较为常见,如岩石的风化、石灰岩地形的形成、土壤的酸碱性以及各种有用矿物等。因此,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对学习地理大有好处。反之,掌握这些地理知识,对学习化学也是一个有利因素。

6、地理与生物。地理课要经常学到某一地区的地理环境,这种环境知识,对于学习生物甚为重要。反之,掌握了各种植物和作物的生长条件后,对学习地理也是一个有利条件。如了解了植物的生理机制,就会更深刻地认识营造防护林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由此可见,地理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整体。

3. 自然环境地理与古代中国统一的关系

我国东部抄地区地形平缓、交通便利,是中国统一集权的封建国家形成的一个有利条件。
地理环境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促使(但不是决定)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不平衡性。越是人类发展的早期,人们支配自然的力量越弱,人类社会发展对自然界的依赖就越大。但这不等于说,自然条件最有利的地区,即人们花费最少劳动就能取得丰富生活资料的地区社会发展速度最快,因为这样优越的自然条件往往使人们过分依赖自然界,不易促使他们去发展生产工具和技术,也不易促使他们去发展社会分工。

4. 中华文明生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除西北和西藏外,大部分国土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由于这一地区处于世界最大的陆地,濒临最大的洋,季风气候最为显著。冬天寒冷干燥,但夏季炎热多雨,宜于植物生长。所以这儿早在新石器后期就出现了原始农业,成为世界最早的三大农业区域之一,在农耕基础上,产生了古代文明。但季风气候有一个缺点,即夏季来临和退却时期的或早或迟,形成雨量的或多或少,这些都使该地区的水量变率较其他区域为大,于是很容易形成干早或水灾。因此,“我国二、三千年来各地的灾荒,史不绝书,而最多的灾荒是早灾和水灾。”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挑战,这一挑战有别于地中海沿岸农业灌溉区域。古代华夏先民就是在与大自然的应战中,发展了农业,创造了文明。
中国特别频繁的水早灾以及其他自然灾害,使中国居民承受更多的折难。在自然因素影响下,中国文明的发展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史不绝书的水早灾,使中国人民自古以来重视兴修水利。大禹治水有功,被禅让为王;李冰父子修筑的都江堰,世世代代得到利用保护;王景、潘季驯治河卓著,名留青史。中国的灌溉农业主要靠河水、小溪以及汇流到湖泊里的雨水,必须在坚硬的土地上开凿沟渠,建筑堤坝等,这些都需要较为坚硬的金属工具,较大的劳动强度,所以中国称得上“水利工程”的,开始于铁农具广泛使用的时代。“关于兴修巨大灌溉工程的最早可靠证据,属于公元前一千纪中叶。例如史书上说,灌溉现今豫北土地的一条渠道是在公元前五世纪末至四世纪初修筑的”。公元前316年,四川人民开凿了那条灌溉成都地区土地的渠道,后又引眠江之水,兴修分支的灌溉工程;秦国挖掘了郑国渠。上古华夏先民凭借顽强的意志,把握农业发展命脉的水利建设,所以尽管频繁的天灾人祸,然芸芸众生肆力垄亩,能恶衣食,致其蓄藏。在宋以前的一、二千年中,黄河中下游地区曾是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大量财富的创造和积累为政治的强大和文化的发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第二、形成强烈的以农为本、广占土地、囤积谷物的观念。上古黄河流域如此频繁的水旱之灾,使得古代中国君民十分重视谷物积蓄,把它看作长治久安的保证。“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父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凛,备水早,故民可得而有之。”而生产谷物的土地便成了皇帝、官僚、地主、商人追求的对象,有了它,皇帝可以稳坐龙椅,立于不败之地。贵族地主能坐享其成,钟鸣鼎食,封官拜爵。于是土地兼并层出不穷、世代不绝。
第三、中国农民起义延绵不断、愈演愈烈。恶劣的生存环境,人为的灾难,使中国农民的处境艰难生活贫困。早在战国时期,自耕农的生存就很艰难,更何况那些无地少地的佃农、半自耕农。风调雨顺,清明之治,十一之税就己不轻,更何况复被水早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断所逼。农民只能卖田宅子女,流离失所了。与农民状况正好相反,地主阶级却聚敛无度,并集中表现在土地问题上。富者田连吁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真实写照。中国农民只有通过爆发起义这一暴力手段来解决赖以生存的土地的再分配。
第四、相对封闭的区域,使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中国居于东亚,北连西伯利亚,西北有阿尔泰山、祁连山以及一望无际的沙漠,西南也是崇山峻岭,西面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临太平洋,并且与世界其他文明区相隔遥远,在古代海陆交通均极为艰难。虽然历史上有张寄通西域;班超投笔从戎开辟丝绸之路;法显、玄类云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郑和下西洋;同时还有许多外国友人来到中国。但这些交往与地中海文明区各国的频繁交往相比,则是小巫见大巫了。可以说中国在古代基本上是闭塞的,这造成了中国独特的坚韧的以汉族为主体的文明。自秦汉以来,中国政治上始终实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经济上是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文化上,儒家思想始终是根深蒂固,一切外来的宗教文化,不仅不能占统治地位,而且或多或少被儒化了;汉民族的文字、风俗习惯、心理素质也一脉相承。中国这种特殊的地理因素,是造成其文明发展连续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5.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地理环境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一般说来,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剧烈,造成巨大的影响。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当然,这两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的。

1、疆域、政区
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围,以鸦片战争前的清疆域为极盛。秦汉实行郡县制,唐朝逐渐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朝主要为路-州-县三级制,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清沿袭,基本形式为省-府-县。

2、民族、人口
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族共同缔造中国,中国领土也由各民族共同开拓和巩固。公元初已有6000多万人口,几经起落,至19世纪中叶达4.3亿。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迁移频繁,移民众多。

3、地形、地貌
一些湖泊消失,或发生巨大变化;水道、水系的变迁,如黄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陆变迁,一些沿海地区陆续成陆,另一些地区又沦入大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扩大或范围变动等。

4、气候
温度变迁,有过多次反复,由寒转暖,又由暖转寒;湿润状况的变迁,由湿润而逐渐干燥,旱情增加。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诞生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里,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1、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周边外来文化进行潜移默化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完整的风格和日趋完善的系统,长期绵延不绝,使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稳定的发展过程。
中国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同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但不同的是:中国文化的发展从一开始便依托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内部拥有广阔的回旋余地。历史一再表明,当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挥师南下,中原王朝在失去黄河流域时,还可以以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为依托延续着自己的文化。因而在中国历史上,西晋、北宋灭亡,随后还能在东南一隅分别建立了东晋、南宋,并且都延续一百多年。正是因为拥有这种回旋余地较大的空间,使得中国文化不像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等古文化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或是被取代而中断了,或是湮灭、消失了。

2、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内生文化, 内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使生息于黄河流域的汉民族率先发展了自己的文化, 随后便不断融合了中国境内其他的地区及民族的文化,中国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契丹、辽、金等最终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了中华文化并融入她的血脉之中, 没有这种融合, 就没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这种融合力和同化力正是一个独立的古文化系统得以保存和延续的先决条件。

3、具有保守性和封闭性
中国文化是在三面陆地、一面临海,四周较为封闭的地域里发展起来的。自然障碍将古代中国人与外界隔开,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这样很容易造成一种隔绝机制,阻断了中国同外部世界更多的交往。加上内部优越的自然条件,几乎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再加上因早熟的农业文明,周边地区的相对落后,使一向以“天朝自居”的中国人更不愿主动与外部世界打交道。在中国历史上,虽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但大多数朝代基本上都是奉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与外部世界交往较少,到了近代更是采取愈发严重的闭关锁国。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闭性,使得中国在近代没能及时地吸收和受容外来的优秀文化,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屈辱。

6. 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版的底蕴、丰富权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地理环境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一般说来,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剧烈,造成巨大的影响。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当然,这两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的。
1、疆域、政区
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围,以鸦片战争前的清疆域为极盛。秦汉实行郡县制,唐朝逐渐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朝主要为路-州-县三级制,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清沿袭,基本形式为省-府-县。
2、民族、人口

7. 环境史与历史地理的关系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我国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人地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等的学科。由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覆盖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对于从总体上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同时也有很强的应用性。中国历史地理学自诞生以来,涌现了谭其骧、史念海、侯仁之等一批学术大家,产生了许多重要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有关其学科性质、任务和学科属性、研究方法等基本理论,有关其各个分支学科的探索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等重要问题仍旧存在诸多不同观点和论争。本刊将邀请几位专家就此发表一组文章,以期对推进相关问题的交流和学科发展有所启迪、有所助益。

中国历史地理学在近30年取得了较大发展,研究领域大大拓宽,汲取了大量新方法和新手段。国内开设“中国历史地理学”课程的高校越来越多,研究机构也越来越多。以历史自然地理为基础的环境史在历史学的研究中与社会史一样成为显学。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还受到很大挑战,面临不少困难。

从学科发展现状来看,以前与历史地理学同处历史学二级学科的考古学、世界史都已单列为一级学科,而历史地理学还面临学科归属争论较大、学科整体积淀还不具规模、学科发展长期方向还不够明确等困境,在学术界的整体影响远不如考古学和世界史。以前我从发展角度提出的历史地理学在将来应发展成为“人地时空学”的理念亦未引起重视。具体来看,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队伍还相对薄弱,而且长期分属于历史学和地理学领域,未受到足够重视。

8. 历史地理环境是什么意思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

9. 总结一下各个历史时期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

这是地理选修——自然环境的知识,
1. 史前文明--崇拜自然
2. 农业文明--改造自然
3. 工业回文明--征服答自然
4. 后工业文明--人地协调 可持续发展

史前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弱,人类改造环境作用微弱,人与环境是恐惧和依赖关系。

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出现了局部的环境问题。

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后工业文明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是要摒弃环境问题通过技术的进步就可以解决的思想

10. 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世界著名的研究文明的历史学家A·J·汤因比采用实证主义方法来检查大河文明因果联系。他说:“格兰德河流域(在美国与墨西哥的边界上)和美国科罗拉多河流域同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环境条件是完全一样的。……却没有让它们两岸原有的居民创造这种奇迹……。”
“安第斯文明是在一片高原上出现。”
“在非洲东部的高原”并未能‘创造’文明‘社会’。”
“中国文明有时被称为是黄河的产物,因为它正巧是在黄河流域出现的,但是多瑙河流域虽在气候特点、土壤、平原及山地面貌上同黄河非常相似,它却没有产生相似的文明。”基于这些论述,他认为环境在文明起源上“不足以成为积极因素。”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白克尔在其《英国文明史》中提到,地理条件优越的地方,生产的粮食必然丰富,粮食丰富了,就可以使一部分人从体力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智力活动。所以,在地理条件优越的地方,它的文明也就越发达。在这里,我们看到文明的产生是与农业生产情况联系了起来,而农业生产又与其作物所需的地理环境有关。可见,地理条件优越不优越是以是否满足某种农作物的需要而言,不是人们的主观条件所决定的。同时,地理条件发挥作用是以人的社会、经济与技术条件相结合时而表现出来的。上述三类文明的出现充分说明它们是在地理环境与人的有关条件形成最佳结合的结果。
从我国文明起源占重要地位的夏、商、周三朝的都城核心区所在地来看,恰好在从安阳到郑州,再经洛阳到西安,成为一个马蹄形。这个马蹄形恰好又与气候及土壤、地貌有一种巧合。在气候上,它与600毫米-650毫米的等雨线一致;在地貌上,它又是黄土高原的边缘。因小米是旱作,属耐旱作物,低于600毫米,仍可以生长、发育,但因供水少于需要,产量就会下降。如果多于650毫米,则易引起洪、涝不利夏季小米生长。降雨多,雨季长,不易于小米秋季的结实与收获。总之,降雨过多或过少都会使产量下降,只有在600-650毫米才获得最佳结合。在土壤上,黄土母质本身不仅矿物质含量相对丰富,有利作物生长;而且黄土质地疏松,有利于耕作。在农业发展早期,人们既未掌握洪、涝灾害规律,又无技术与能力克服灾害,农田多位于山麓与河谷高地。所以,马蹄形反映了气候、土壤,以及耕作技术之间的最佳结合。与埃及一样,由于最佳结合取得了高产提供的物质基础,才使文明在该地首先出现。它与埃及不同的是,它不是靠灌溉技术迅速获得高产。也许由于这个原因,这需要一个缓慢发展过程,使其与其他三个小麦文明起源时间上出现差异。
在埃及,气候条件炎热而干旱,降雨远远低于小麦原产地的土耳其高原,成为小麦生长的限制因素。可以说,作为原始的自然环境来说并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但是,埃及尼罗河的特点使其条件发生变化,不仅克服了气候的干旱产生的水份的不足,还带来了植物的营养,保证了农业的丰收。
文明起源于某地,与该地农业起源与发展有关。只有将其所选的农作物与其地理条件优化结合才能促进物质生产发展,从而导致文明出现。因此,埃及、巴比伦、印度可称为小麦文明,中国是小米文明,美洲的文明则可称之为玉米文明。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 决定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及其活动(包括人类活动),都不可避免地有一个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 在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各种形式的转化或传递,除非来自这个环境之外(例如其他星球),或者离开这一环境. 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在此前提下利用这一环境,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速,延缓或制止物质的某些转化和能量的某些传递.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这就是为什么人类的历史和文化会如此丰富多彩,千差万别,为什么在大致相同的地理环境中,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人类的活动会出现如此不同结果的缘由所在.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