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省地理环境概况经济

省地理环境概况经济

发布时间: 2021-02-21 05:30:50

1. 浙江省的地理概况

地形地貌

浙江山地和丘陵占74.63%,平坦地占20.32%,河流和湖泊占5.05%%,耕地面积仅208.17万公顷,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

浙江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西南以山地为主,中部以丘陵为主,东北部是低平的冲积平原。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

浙北地区水网密集的冲积平原,浙东地区的沿海丘陵,浙南地区的山区,舟山市的海岛地貌,可谓山河湖海无所不有。

西南多为千米以上的群山盘结,其中位于龙泉境内的黄茅尖,海拔1929米,为浙江省最高峰。地形以丘陵、山脉、盆地为主。四大平原有杭嘉湖平原(杭州、嘉兴、湖州)、宁绍平原(宁波、绍兴)、金丽衢平原(金华、丽水、衢州)、温台平原(温州、台州)。

水文

浙江境内有西湖、东钱湖等容积100万立方米以上湖泊30余个,海岸线(包括海岛)长6400余公里。自北向南有苕溪、京杭运河(浙江段)、钱塘江、甬江、灵江、瓯江、飞云江和鳌江等八大水系,钱塘江为第一大河,上述8条主要河流除苕溪、京杭运河外,其余均独流入海。

(1)省地理环境概况经济扩展阅读:

浙江,简称“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界于东经118°01'-123°10',北纬27°02'-31°11'之间,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安徽、江西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浙江省总面积10.55万平方千米。

浙江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复杂。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成大致平行的三支。地跨钱塘江、瓯江、灵江、苕溪、甬江、飞云江、鳌江、曹娥江八大水系,由平原、丘陵、盆地、山地、岛屿构成。浙江省地处亚热带中部,属季风性湿润气候。

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下辖11个省辖市,19个县级市,32个县,1个自治县,37个市辖区。

2. 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怎样的经济

地理环境差异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在古时候,人们出行不易,交通不像我们现代社会这样发达,有人甚至终其一生也不能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活在各地区的人们,其可能达到的区域是有限的,如果是定居的农民其生活的区域就更加有限了。因此早期的文明,特别是定居文明非常受其所在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当我们放眼任何一个国家或是文明时,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他们的地理环境。因此,对地理环境的研究对比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
1.文化与地貌综述
1.1中国地理环境与文化概况
中国大陆的地理概况是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总面积的66%,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4%。即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近海地区在东部与南部,南北长约5500公里,东西宽约5200公里。而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却最先从内陆的黄河流域产生。由于中国内地距海洋距离较远,故中国人文文化应该是以黄河、长江所组成的两河流域牧耕经济孕育的文化,其中以黄河流域文化为代表。
1.2西方文化与地理环境概况欧洲大陆基本呈现南宽北窄的梯形,半岛和岛屿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
陆地与海湾犬牙交错,加上欧洲面积本不大,这就使欧洲各地到海洋距离都不远,欧洲西部各地方距海洋均不超过700公里,东欧距海最远处也只有约1600公里左右。因此,欧洲人文文化应该是海洋性经济与内陆经济相互参融而催生的文化。而欧洲文化的主要源泉是古希腊文化。
1.3对比对象经过对上述概况的分析可以得知,本文所对比的中西方古文化以古黄河流域文化和古希腊文化为代表。文化是居住在不同地区人民历经千年智慧与心血的结晶,是历史的沉淀,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同时,文化也是由许多不同的内容构成的。
2.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
2.1中国的农业经济 众所周知,中国的古代经济的基础就是农业经济,可见,中国的地理环境十分适宜农业的发展。也由于农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中国人流传有一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可见农业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重要。事实上,早在公元前5000年,黄河流域的半坡人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就已发展形成了成熟的稻谷培育技术。农业的发展需要几个自然要素,肥沃的土壤,丰沛的灌溉水源,充足的阳光。
2.1.1土壤 中国的农业经济是典型的大河流域经济,重要的农耕带都在大江大河的周围。因为我国河流分布众多,拥有许多由河流冲击沉淀的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这些地方不只是土壤肥沃又较松软还地势平坦,十分有利于开展大规模农业。
2.1.2水源 中国农业不是只能依靠河流的灌溉,因为中国地区的降雨量也是十分丰富的。
根据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的叙述,有所谓15英寸等雨线的概念,在等雨线的东南,我国平均每年有至少15英寸的雨量,适合发展农业。美国学者罗兹·莫菲著《亚洲史》,则有所谓季风亚洲的概念,我国与亚洲其他部分之间多有高山阻隔。夏季,远离海洋的亚欧大陆中央区会迅速升温形成热空气团,热空气上升,周围海洋饱含水蒸气的较冷空气涌入,到达陆地上空,特别是遇到丘陵或高山时,被迫上升的湿气团迅速冷却、凝结形成降雨。
2.1.3光照与温度 光照不只代表阳光还代表了温度。中国基本处在北温带,而且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拥有充足且适度的阳光和温度,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2.1.4不利于其他经济模式的因素 中国形成一个自然封闭的地理环境,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存在古人无法克服的地理障碍。
东北方向为大、小兴安岭、外兴安岭以及严寒的西伯利亚;正北方向为蒙古高原及严寒的西伯利亚;西北方向,通过河西走廊,可进入新疆,但将面临沙漠与高山的阻隔;西南方向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即便是今天我们也很难翻越;东方和南方则是大海,以古人的技术条件,尚不具备在风高浪大的海洋上航行的能力。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处在一个四面封闭的环境中,古代人的科技水平有限,东无法渡海,西不能翻越青藏高原和沙漠,北方少有人烟,因此四周的自然阻隔是他们无法逾越的天然屏障,也就无法开展主要以贸易经商为主的经济模式。
可见,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2.2古希腊经济 古希腊经济的特点是航海、贸易、移民和奴隶制,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的。在古希腊为什么没有出现东方式的农业文明,我们也可由地理环境解释。阿提卡是雅典所在的地区,被称为“希腊的希腊”,这个地方最能体现古希腊的精神气质。但是这里的自然条件是恶劣的,由于土层浅薄,而且多石,不适于发展农业。
按照柏拉图的说法:
所有肥沃松软的土壤都流失了,留给一个国家的只是皮和骨头。雅典人的作法是种植橄榄树,把橄榄油装入陶罐,运往斯基泰换取谷物。航海和贸易的需求促进了阿提卡制陶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贸易的需求又促使雅典人开始开采阿提卡的银矿,从事开采的是由海外输入的奴隶。这一切又促使雅典逐渐获得了整个爱琴海及之外的海上霸权。
从整个希腊的角度而言,希腊是一个多山地、丘陵,狭小、地形复杂、海岸线复杂,多海湾、海峡、岛屿的地区。多样性的地理条件和狭小的土地,即便有一些地区适宜农业,也无法发展到很大规模,向海外移民、航海经商几乎成为当时人们自然的选择。
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古希腊与中国完全不同的经济模式。
3.地理环境对政治的影响
有句真理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与古希腊已经有了完全不同的经济基础,他们的上层建筑也就会不同。
3.1中国政治中国的农耕经济要求环境的安泰。因此,需要民族整体的强势,这样即可以抵御外族的侵略,
又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对农耕环境加以改造。那么能产生这种效应的国家形态只能是民族的整体统一,治理权力的中央集中。不论是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还是主张“以礼治国”儒家,他们的理论主张都是以“君权一统”为主旨。其核心是,期望以人民较少的自由赋以君主较大的权力,来换取较稳定的社会形态。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重视耕战,最后由位于西北方耕战问题解决的最好的秦国完成了统一。自此之后中国基本一直处于统一的情况下,即便有好几个战乱时期,但整个趋势仍然是要形成统一的专制帝国。从此以后,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倡导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君主世袭制是其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
3.2古希腊政治如果航海、移民、贸易成为城邦中最重要的事物,世袭的君主制是很难维持的。在古希腊早期,还是存在所谓世袭国王的,但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过渡到僭主政治和民主政治。造船业、航海贸易业发展了起来,同时大大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包括一些以前种地的平民和占有地的贵族,也开始从事工商业,逐渐地,这里有了人数众多的强大的工商业阶层。,但却没有政治权利,经常受到土地贵族的侵犯盘剥。因此,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他们就会和农民一起反对土地贵族的专制政权,要求拥有政治权利。政权从土地贵族手中夺过来之后,新的政权必须以维护工商业从业者的利益为目的。而工商业发展的首先要求是自由和平等。没有自由和平等,工商业从业者无法进行正常的经营活动。所以新政权必须保护每个合法公民的自由平等和私有利益。这样,民主制国家产生了。
4.科技
中国与古希腊都是文明古国,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在这些文明中最表象象征的就是他们的科技艺术。科技,我将其理解为科学和技术。我认为,中国文化中更多的是技术而非科学,真正的系统科学起源于古希腊。中国古代发明创造众多,单单四大发明就享誉世界,甚至对西方的科技发展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受农业经济以及政府“重农”政策的影响,很大一部分的科技成就是与农业有关的。例如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令,各式各样的水车、播种工具,甚至有很多种历法也是以适合农业生产为原则创立的,其他的工艺创造也很大一部分是直接或间接为农业生产生活服务而创造的。这些发明精巧绝伦,是古代人民千年智慧的结晶,但
是,我国古代的科技不能形成一种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因此,不能称为科学,应该是技术。即使是某些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但是也只是我国文化科技方面中的一小部分,不具有代表性。

3. 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概况

(1)交通位置

丰润区位于河北省东部,唐山市中心区22.5km,西距北京120km,西南距天津130km,东距秦皇岛,地处环渤海、环京津开放开发中心地带,由东北到西南层次分明的分为低山、平原、洼地三类地区,海拔高度在1~648m。境内有水库4座,4级以上河流有5条,还乡河、陡河、泥河纵贯全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古就有“幽燕之门户,辽海之咽喉,神京之肘腋”之称。面积为1334km2,辖23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2010年总人口有92.11万,约29.5万户,其中城镇人口有26.63万,农村人口有65.63万,国内生产总值211.34亿元。

研究区在丰润区中北部,北部边界为到七树庄镇,南部边界为到三女河乡,西部边界为到燕子河乡,东部边界为到丰润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7°52'~118°14',北纬39°43'~39°51',面积为429.1km2。研究区包括石各庄镇、燕子河乡及三女河乡、新庄子乡的北边部分地区、丰润镇西部地区、七树庄镇及白官屯镇大部分地区(图10.1)。

研究区交通便利,其中京秦铁路(北京至秦皇岛)、张唐铁路(张家口至唐山)穿越境内,京沈、唐山西环城高速公路与102国道形成贯穿东西南北的交通网络。

(2)气象

研究区是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区,呈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冬季干冷少雪,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潮湿、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1月份平均气温为-6.3℃,7月份平均气温为25.4℃,多年平均气温为10.8℃,极端最高气温为39.8℃,极端最低气温为-25.6℃,年无霜期有185d。

年际之间和年内不同季节,降水变化较大。根据唐山地区1956~2008年资料分析,最大年降水量为988mm(1964年),最小年降水量为292mm(2002年)、仅为最大年降水量的29.5%,年际间降水量相差悬殊。20世纪50年代降水量偏多,60年代初降水量减少,除1964年、1967年为丰水年外,60年代其他年份均为平水或枯水年。70年代降水增多,除1972年为枯水年以外,其他年份均为平水或丰水年。80年代降水减少, 1980~1984年连续4年为枯水年。90年代初期降水增多,1990~1996年多为平水或丰水年。1997年以后降水明显减少,除1998年为丰水年(降水量755mm)以外,其他年份多为枯水年(图10.2)。

图10.1 研究区地理位置图

图10.2 研究区降水量直方图

蒸发量在年内变化也较大,冬季蒸发量最少,从1月起随气温升高,蒸发量逐月增加,5月蒸发量达到最大(月均蒸发量为220~320mm),6~8月蒸发量逐渐减少,9月以后随着气温下降,蒸发量锐减,来年1月蒸发量达到最小(月均蒸发量为30~50mm)(图10.3)。

图10.3 研究区月平均降水量及蒸发量直方图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10mm,平水年平均降水为746.1mm,丰水年平均降水为1012.2mm,枯水年平均降水为416mm,历年最大达1050mm、最小至260mm,雨量多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3.1%;年平均湿度52%,历年最高82%、最低33%;最大积雪深度达 130mm,最大冻土深度达 730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704.2mm,最大达2007mm,最小至1424mm;冬季盛行风向北风,夏季南风,全年静风频率为9%,历年平均风速为2.6m/s,最大达8.2m/s。

(3)水文

研究区所属的丰润区地下水总储量为26亿m3,历年平均水位为32.7m,最高水位达38.5m,最低水位至28.7m。历年平均流量平均含砂量为0.18kg/m3,最大含砂量达3.00kg/m3,最小含砂量至0.02kg/m3。第一层底界埋深为50~70m,总厚度为20~50m,富水性强;第二层底界埋深为80~120m,总厚度为20~50m,含水性差;第三层底界埋深在190m左右。

境内有还乡河和陡河。还乡河属潮白蓟运河水系,发源于河北迁西县董庄子,上游修有邱庄水库,河流流经丰润区中西部,在宁河江汇蓟运河入渤海,全长为160km,流域面积为200km2。还乡河在丰润区境内长3.6km,由于上游水库控制,已成为季节性河流,其洪水期水面宽为200m,流速达3.08m/s,水深为2m,枯水期水面宽为10m,流速为0.01m/s,水深为0.2m,一般水面宽为50~100m,流速为2.0m/s,水深为1m左右,年平均径流深为157.6mm,其上游的邱庄水库汇水面积为525km2,库容为1.56亿m3。陡河属滦河水系,发源于丰润区东北部上水路的马蹄泉,流域面积为1340km2,河道长度为120km,河床宽为20~30m,河底为砂质,直接由丰南区涧河注入渤海。陡河上游修有陡河水库,总库容为3.4亿m3,水库以上陡河段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793亿m3/a,水库以下陡河段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422亿m3/a,是唐山市较大的地表水体。

4.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一、研究区地理位置

南阳市地处河南省西南部,辖10县2区:桐柏县、方城县、淅川县、镇平县、唐河县、南台县、内乡县、新野县、社旗县、西峡县和宛城区、卧龙区。面积24282.8km2。本次研究区以城区为中心,包括了宛城区的一部分和卧龙区的一部分,总面积362.45km2。南阳市交通方便,有焦枝铁路穿过研究区,北通洛阳、南达襄樊;公路以城区为中心四通八达,可直达西安、郑州、洛阳、襄樊及周围各县市;有民航机场,经郑州可通往全国各地。

二、自然地理条件

(一)地形地貌

南阳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低标高为白河河床海拔113m,最高标高在独山顶为367.9m。水系属长江流域,以白河为主干,其五条支流流向由北向南,呈羽状分布,形成平坦的河盆地势。地貌可分为侵蚀剥蚀孤山丘陵、剥蚀垄岗和河谷平原三种类型。

(二)气候

南阳市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季风的进退与四季的替换比较明显,光照充分,气候温和,雨热同季。全年多东北风,其频率为19%。年平均气温为14.8℃。7月份最热,1月份最冷,年平均日照2059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29天。年平均降水量804.3mm,年最大降水量为1290.1mm(1963),年最小降水量492.2mm(1978)。冬季降水量较小,7、8月份最大。日最大降水为212.9mm(1957年7月7日),历年一次最大连续性降水量为589.7mm(1963年8月1~11日)。

(三)水文

境内河道属长江支流汉江流域的唐白河水系。白河是该水系的两大干流之一。流经市区的支流有温凉河、梅溪河、三里河、邕河、十二里河、漂河。河道总长度427.835km。主要河流白河最大流量2500m3/s,最小流量0.036m3/s。

三、南阳市社会经济概况

南阳市古称宛,是一座文化历史名城。先秦时期,就已是楚国著名的冶铁中心和商业城市,汉代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是光武帝刘秀“龙兴”之地。号曰南都。此后历为郡、州、府、县治所。南阳人文荟萃,历代名人辈出,如春秋时有秦相百里奚、越大夫范蠡;东汉有科学家张衡、医学家张仲景;三国时有蜀相诸葛亮;唐代有著名诗人岑参等,均与南阳有极深之渊源。这座文化历史名城文物古迹丰富,旅游事业发展潜力很大,如坐落在卧龙岗上的南阳诸葛庐、故城东关温凉河畔的南阳医圣祠、故城区西北隅的王府山、汉画馆以及百里奚故里、汉代冶铁遗址、宛城遗址、府文庙大成殿、明清府署等,还有张衡墓、山陕会馆、内乡县衙等计20余处。

南阳在历史上以手工业著称。建国后经过40多年建设,先后建立起轻纺、化工、医药、酿造、皮革、塑料、机械、电子、建材、工艺美术等30多个行业。1990年全年工业总产值14.51亿元。

5. 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概况

实习区位于江山市郊,隶属浙江省衢州市管辖。填图区在西郊,距城区2km,位于东经118°33′45″~118°38′20″与北纬28°43′6″~28°45′50″范围内。江山市有浙赣铁路和杭长高铁直达杭州、南昌,与赣东北、闽北、皖南有公路相连。实习区有公路直通市内,交通十分方便(图1.1)。

图1.1 江山交通位置图

实习区属典型的丘陵地貌,山势走向为北东向,蚱蜢山、江山岗一带的山前地带山丘呈北西延展(见附录7)。区内较高的山峰有老虎山(279M)、西山高地(272.2M)、方家山(209.0M)和龙王山(204.0M),区内最低海拔为80.0M。最大切割深度达150M,一般为50~70M。区内水系主要为江山港,河面宽约200M,最大水深为2.8M,一般小于1m。流量随季节变化较大,8~9月份因干旱可出现暂时性断流。

实习区属亚热带温暖潮湿气候,具海洋型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为16~18℃,8~9月份气温最高,平均为36℃,最高可达40℃;1~2月份气温最低,平均为1~2℃。年降雨量为1800~2000Mm,3~4月份为梅雨季节,4月份开始出现雷阵雨。年蒸发量为700~800Mm。

江山地区农业以水稻为主,工业以水泥、化工、木材加工为支柱,食品、针织等小型工厂较多。近年经济发展较快。

6. 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边陲,面积47.3万平方千米,北部、东部与俄罗斯接壤,水陆边境线长达3052千米,南部、西部与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毗邻,邻近国家还有蒙古、朝鲜和日本,地处东北亚经济圈核心地带,具有显著的区域位置优势。

黑龙江省土地资源丰富,黑龙江省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3.2倍。省内山峦起伏,地势北高东低。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短暂,高温多雨。主要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和绥芬河五大水系及几千余处湖泊、沼泽,其中尤以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最为著名。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土地肥沃,是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

野生植物资源种类繁多,高等植物183科,2100多种,其中具有寒地特点的中药材627种;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在1000种以上。有脊椎野生动物共476种,其中鸟类19目56科360多种,兽类6目19科88种,两栖类11种,爬行类1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东北虎、梅花鹿、貂熊、丹顶鹤、白獾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天鹅、白枕鹤、马鹿、黑熊、猞猁等;鱼类资源21科73属105种,其中经济鱼类占50%左右。

黑龙江省处于温带至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区内,是全国纬度最高、气温最低的省份,年平均气温2.7℃,年有效积温1800~2800℃,无霜期100~150天,年降雨量400~650mm。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漫长,春易旱,秋易涝。黑龙江省土壤比较肥沃,肥力较高的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占60%,适宜农作物生长,具有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7. 区域经济地理概况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处于“中国黄金海岸地带”之称的环黄渤海经济区。该区位于东北亚中心,又处于亚太经济新增长点的中心,还处于欧亚大陆桥头堡的特殊位置和亚太经济区西环带的重要部位,因此,它也是我国沿海城市对外开放的重要区域,对山东省及相邻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拉动作用。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目前是以青岛、济南为区域发展的双中心,但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区域“双中心结构”将被以龙头城市青岛为核心的单中心结构所取代,但济南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不变。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是山东对外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的支柱和社会文化发展的重心,是带动全省发展的“龙头区域”,也是全省发展水平最高、潜力最大、活力最强的经济区域,现已跻身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快的城市群行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山东半岛城市群在全省和全国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迅速增加,1990~2003年GDP年递增率达到19.39%。山东半岛城市群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8338.9亿元,占全省的67.6%,人均GDP为21311.7元,分别为全省、全国人均水平的1.6倍和2.3倍;威海、东营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济南、青岛、淄博、烟台已超过2000美元。全省有20个进入全国百强的县市,其中15个在半岛城市群地区。200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GDP总量为14484.42亿元(人均39578元,超过4万元的有东营、威海和青岛3市,东营最高达80572元),约占山东总量的2/3,超过了辽宁全省GDP总量,也超过了京津唐3市之和。本区现已形成能源、电子机械、纺织、冶金、食品、化工、建材等一批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海尔、海信、大宇、张裕等大型企业也都在此兴建了具主导产业优势的工业园区。

本区农业基础雄厚,是全国重要的油料、蔬菜和海产品等高效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8. 自然地理与经济社会概况

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地区较大的内陆河流之一,位于祁连山和河西走廊的中段,东、西分别以山丹县境内的大黄山和嘉峪关境内的黑山为界,与石羊河流域、疏勒河流域接壤,南起祁连山分水岭,北至终端居延海,地理坐标:东经96°04'~102°04',北纬37°45'~42°40',东西宽390km,南北长510km,总面积约12.8×104km2。该流域行政区分属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甘肃省张掖市、酒泉市和嘉峪关市,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包括三个省(自治区)的五地(州、市、盟)、11县(区、市、旗)和东风场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区内交通较为方便,兰—新铁路、甘—新公路横穿流域平原东西部,为区内主要交通干线,而各县、乡之间均有公路相通(图1.1)。

1.1.1气象与水文

1.1.1.1气象

黑河流域深居内陆,属中纬度高海拔地区,气候垂直和水平差异明显。上游南部山区属高寒半干旱区,其特点是气候寒冷而湿润,四季变化不明显,冬季长而冷,春、秋季相连,夏季短暂;多年平均气温0.5℃,最高气温30.5℃,最低气温-31℃,最大冻土深度达2.5m,多年均降水量400~500mm/a,蒸发量小于1000mm/a。中、下游的走廊平原和额济纳平原属于河西冷温带—暖温带干旱区,区内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日照长,昼夜温差大,盛行西北风,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中游盆地降水量100~150mm/a,蒸发量1400~1600mm/a,下游盆地降水量减少至50mm/a以下,蒸发量增至2200mm/a以上,沙漠地区蒸发量在3000mm/a以上。流域内多西北风,盛行沙尘暴,8级以上大风多年平均出现15~19天,下游荒漠区40~50天,最多年份走廊平原区35~40天,下游荒漠区达75天;沙尘暴日数大部分地区超过13天,金塔和额济纳旗高达20天以上(表1.1)。

表1.1 黑河流域多年平均主要气象要素统计表

图1.1 黑河流域交通与水系图

黑河流域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明显。流域内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多年平均气温与蒸发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降水量、蒸发量、气温的年际变化较大,但没有明显的升降趋势,具有周期性变化,一般4~6年为一个循环小周期,10年左右为一个循环大周期;降水量、蒸发量、气温的年内变化均呈单峰形态,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三个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图1.2)。

图1.2 张掖气象站气象要素图

1.1.1.2水文

(1)河流

黑河流域水系由35条独立的河流(沟道)组成,除个别小河流发源于流域东部的大黄山外,其他河流均发源于南部的祁连山区。依据区域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及其归属,可分为东、中、西三个子水系(图1.1)。东部子水系由黑河干流和梨园河及其左右20条小河组成,除梨园河外,其余各河水量很小,出山后即被引灌或渗失于山前冲积扇,没有地表水注入黑河;中部子水系为酒泉马营河-丰乐河诸小河流水系,为浅山短流,归宿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区-高台盐池;西部子水系为酒泉洪水河-北大河水系,亦为浅沟短流,只有洪水河和北大河可贯穿酒泉盆地,北大河经鸳鸯池水库进入北部金塔盆地。黑河流域各河流汇水面积大于100km2的有19条,全流域多年平均出山径流量37.69×108m3/a。

黑河干流是黑河流域最大的河流,发源于青海省祁连县,其上游分东、西两支,东支俄博河又名八宝河,发源于俄博河滩的锦阳岭,自东向西流,河长80km;西支野牛沟,源于“五河之源”的团结峰,自西向东流,河长190km。东、西两支流在黄藏寺汇合后折向北流,黑河流至张掖城西北10km处由山丹河折向西北流,经高台汇梨园河等河流,于正义峡穿越北山,流经金塔鼎新盆地,改称额济纳河(古弱水),在“狼心山”附近,额济纳河分为东、西两河,东河称为“达西敖包河”,西河称“穆林河”,两河向下又分成19条支叉,向北分别注入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的东居延海(索果淖尔)和西居延海(嘎顺淖尔),全长约821km。

黑河属于降水补给型河流,多年径流组成降水占52.4%,地下水占37.8%,冰川融水占9.8%。受降水及产流条件影响,汛期6~9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80%(梨园堡)~55%(冰沟)。最大径流出现在7~8月,最枯径流出现在1~2月,流域面积越小,径流集中的程度越高(图1.3)。

黑河径流量多年动态相对稳定,年际水量变化Cv值小于2.0,频率分析显示径流量年际动态存在19年的长周期和8年的短周期变化,目前处于相对平水的时段(图1.4)。

图1.3 流域主要水文测站径流量年内分配图

图1.4 黑河(莺落峡)径流量多年变化曲线

(2)湖泊

黑河流域天然湖泊较少,仅在额济纳旗境内存有东居延海和西居延海,为黑河干流的尾闾湖泊。历史上,两湖均为淡水湖,20世纪50年代以前,额济纳河是一条常年流水的河,随着黑河下泄水量的减少,到60年代每年只有春汛和秋汛两次泄水,春汛一般只持续1个月,秋汛一般也不超过2个月,其余时间河道断流。到80年代,一般只有秋汛供水。90年代以来秋季供水期一般只有7~10天,几乎变成全年断流的沙河。东、西居延海在60年代以前一直是黑河下游最大的终端湖,西居延海在1960年尚有水面213km2,于1961年秋全部干涸至今,已成龟裂盐壳地和砾漠覆盖区,东居延海在70年代时有水域32.3km2,到1982年时,水域面积缩减为23.6km2,且在1973年和1980年出现几次干枯现象,进入90年代后则基本干涸(表1.2)。

表1.2 黑河流域主要湖泊水域面积变化情况表单位:km2

1.1.2地形地貌

黑河流域南部为青藏高原,北部为甘肃北山,根据构造、地形条件,东、中、西三水系上游为地势高峻的祁连山区,向北进入河西走廊-额济纳平原区,区域上主要可划分为四个地貌类型。

1.1.2.1构造侵蚀地貌

分布于南部的祁连山,山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海拔3000~3500m以上,主峰“团结峰”最高达5808m。山体由中新生代断裂隆起的一系列沿北西西—南东东方向展布的高大山系与纵谷、盆地组成。主要山脉有陶莱南山、走廊南山、冷龙岭等;主要谷地有八宝河谷地等黑河上游谷地。主要受构造和冰川地质作用塑造,山陡峰峻,切割强烈,相对高差一般在1000m以上,沟谷呈“V”形和“U”形。主要次级地貌类型有极高山、中高山。

1.1.2.2构造剥蚀地貌

分布于祁连山走廊过渡带及北山山地和阿拉善高原,由于构造隆升作用相对较弱,山地岩层抗风化能力较差,山体高程小于3000m,相对高差小于500m。河西走廊北侧的高台以北的大小黑山、合黎山、龙首山,系长期侵蚀的中山、低山和丘陵,呈东西向断续分布。山体浑圆,切割不强烈,相对高差50~200m;马鬃山为准平原化的干燥剥蚀山地,主峰海拔2583m。次级地貌类型有低山丘陵和准平原台地。

1.1.2.3堆积地貌

位于祁连山与北山之间的平原区,走廊山脉将其分为南、北两列盆地平原,南部为冲洪积成因的倾斜平原,北部为冲湖积平原。南部张掖—酒泉盆地其东西长350km,南北宽20~50km,海拔1400~1700m,地形由南向北倾斜,坡降25‰~40‰,南部为戈壁倾斜平原,北部为细土平原。下游为黑河冲湖积平原,地势开阔平坦,微向北东倾斜,海拔900~1200m,坡降1‰~3‰,北端居延海一带为最低区,海拔940m左右。

1.1.2.4风积地貌

主要由东部的巴丹吉林沙漠和走廊内部沙丘、平沙地、沙盖、丛草沙丘组成。

1.1.3区域地质条件

1.1.3.1地质构造

流域自南向北跨越祁连山复杂褶皱系、酒泉—民乐坳陷、走廊山脉隆起、居延海坳陷、马鬃山复背斜等构造单元,中新生代断块分异,将流域中下游沉降带分为南北两列大型构造盆地。南盆地内部的永固隆起、元山子隆起、嘉峪关大断裂及河流地质作用分异,将其进一步分解为张掖盆地、盐池盆地、酒泉东盆地、酒泉西盆地,北盆地受哨马营隆起和河流沉积相变异,分为金塔盆地、鼎新河谷盆地、额济纳盆地,各盆地之间多为低矮的构造山梁或基底隆起分隔,构成相对独立的沉积盆地(图1.5、图1.6)。

图1.5 黑河流域构造示意图

图1.6 黑河流域构造盆地分布图

1.1.3.2地层岩性

流域内地层从前震旦系—第四系均有出露。前第四纪及花岗岩主要出露于南北山地,第四系主要分布于盆地平原。

(1)前古生界地层

前震旦系分布于北山山地,为一套混合岩化的变质花岗岩、片麻岩及片岩,厚度5000m左右。

震旦系出现于祁连山西段及北山地区,主要为厚层的石英岩、结晶灰岩、黑灰色千枚岩、钙质千枚岩、大理岩等,总厚2000~3000m。

下古生界地层为海相沉积的碎屑岩、大理岩、灰岩及火山岩,厚20000~38000m。上古生界为海相及海陆交互相地层,岩性为砂岩、灰岩等,石炭系夹煤层及石膏。古生界地层构成祁连山的主体,北山地区分布范围及沉积厚度相对有限。

(2)中生代地层

除三叠系中下统为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外,全为陆相沉积的含砾砂岩、泥岩、页岩、砂岩夹灰岩。侏罗系为重要的含煤地层,白垩系夹石膏及煤线。这些地层出露于祁连山地海拔相对低的地带,地貌上呈低山丘陵,在祁连山前与新生代地层构成“走廊过渡带”。北山地区一些相对大的构造盆地如后红泉盆地、梧桐树盆地内部由白垩系地层分布,地表基本无出露。

(3)新生代地层

古近、新近系地层广泛分布于构造盆地的山麓地带和盆地底部,山麓带岩性以褐红色、棕红色、灰白色砂岩、砂砾岩为主,受沉积环境影响,岩层厚度变化也比较大,从几十米到上千米。盆地内部的岩性主要为红色粘土岩。

流域中下游盆地第四纪以来为一个强烈的沉积带,堆积了巨厚的松散物质,成为平原区地下水赋存的主要场所。第四系沉积特点,受流水地质作用,由南向北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具体变化叙述如下:

下更新统玉门组(Q1pl-fgl)出露于祁连山北麓、北山的南缘,广泛分布于各盆地中,属冰水—洪积相沉积。本组地层由南向北岩相变化明显,岩性较单一,以黄褐色、灰黄色砾岩为主,偶夹砂岩透镜体,钙质胶结或半胶结,砾石磨圆度较差,多为次圆形和半棱角状,分选性差,最大厚度650m以上。八格楞组(Q1al-l)分布于合黎山隆起的两侧及额济纳盆地,为一套厚达200余米的砂泥岩系。下部为浅黄色与灰白色砂岩、泥岩及砾岩互层;上部以浅黄色泥质粉砂岩及砂质泥岩、泥岩为主。下游地区主要以泥岩为主。

中更新统(Q2pl-l)岩性随地域而变化,南盆地及南北山麓两侧附近,岩性以卵砾石、砂砾石为主,到细土平原过渡为砂砾石层和亚粘土互层,下游的金塔鼎新和额济纳盆地,地层主要为较细的砂类和粘土类互层,厚度在不同地区变化较大,张掖和酒泉盆地南部厚度达150~200m,向下游逐渐变薄到30~50m左右,北盆地从哨马营到青头山岩性以砂砾石为主,厚度50m以上,青头山以下以冲湖积为主的细砂、粉细砂及亚粘土互层,厚度30~40m不等。

上更新统(Q3pl-l)广泛分布于流域的各大盆地,该地层松散物质颗粒粗大,分选性良好,分布范围广、厚度大。山前地带为冲洪积相漂砾卵石层,张掖盆地一般50~100m,酒泉盆地30~60m,北盆地10~20m左右;北盆地岩性主要以砾石层、砂砾石及砂为主,额济纳盆地北部以互层状的砂及粘土层为主。

全新统地层成因复杂。主要为冲积层(Q4al),分布于河流两岸河漫滩及一级阶地上,厚约10~30m,分布于盆地的细土平原地区,岩性为亚砂土、亚粘土、砂砾石,厚度一般5~10m,个别地方达20m左右。泉水溢出带及下游古日乃、东西居延海地区分布湖沼相沉积层(Q4l-h),岩性为一套灰黑色、棕灰色淤泥质的亚砂土、淤泥、泥炭等,厚度3~5m,个别地方达到20m。风积层(Q4eol)主要分布于额济纳平原东部的巴丹吉林沙漠,岩性为淡黄色的中细砂,多形成高达20~30m的沙垄及沙丘,最厚达100m以上。

1.1.4流域经济社会概况

1.1.4.1经济社会概况

黑河流域是以农业、畜牧业、林业、工矿业、交通运输业等多行业综合发展的一个区域,而青海、甘肃、内蒙古各省(自治区)的经济重心则有明显的区别。青海省祁连县大部分位于流域的上游山区,以牧业为主。甘肃省则是典型的以农业经济为基础,林业、畜牧业、工业能源、交通及农产品加工等综合发展的经济区,其地域包括山丹县、民乐县、高台县、临泽县、张掖市、酒泉市、嘉峪关市等地,这是黑河流域水资源的主要消耗区,区内各业的发展,均依赖于农业的高效开发。位于下游的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是传统的牧业区,是牧民和牲畜群赖以生存之地。

流域内民族众多,除汉族外,有少数民族26个,总人口达188万余人(表1.3),汉族占总人口的98%,其次为藏、蒙古、裕固、回、满族等。区内甘肃省人口为175.5万人,占96%;青海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分别只有3.37万人和2.0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8%,从而表明流域中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结构。

流域总灌溉面积539.38×104亩,其中农灌面积406.72×104亩,林草灌溉面积132.66×104亩;牲畜427.68×104头(只),粮食总产量144.66×104t,人均粮食766.6kg,国民生产总值89.22×108元,人均4727.9元。

上游地区包括青海省祁连县大部分和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部分地区,以牧业为主,农牧人口2.63万人,国民生产总值4.0×108元。

中游地区包括甘肃省张掖市的山丹、民乐、甘州、临泽、高台县(区),酒泉市的肃州区和嘉峪关市,属于灌溉农业经济区。农业人口125.27万人,灌溉面积达411.3×104亩,粮食产量达131.52×104t,国民生产总值78.09×108元。

下游地区包括甘肃省的金塔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其中金塔县为灌溉农业经济区,农业人口13.52万人,农田灌溉面积39.6×104亩,林草灌溉面积6.95×104亩,粮食产量11.13×104t,国民生产总值5.87×108元。额济纳旗以牧业为主,拥有2.55×104亩灌溉农田和67.45×104亩的灌溉草原,国民生产总值1.26×108元。

表1.3 2000年黑河流域社会经济情况表

下游尚有国家重要的国防科研基地东风场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1.1.4.2土地资源分布状况

黑河流域总土地面积12.8×104km2,其中上游土地面积2.7542×104km2,占总土地面积的21.52%;中游土地面积1.998×104km2,占总土地面积的15.61%;下游土地面积8.0478×104km2,占总土地面积的62.87%。上游地区以中高山地为主,占上游总土地的72%,其次河流谷地,占27%,绿洲丘陵仅占1%;中游土地依次为戈壁沙漠,占31%,土质滩地,占29%,绿洲,占24%,低山丘陵,占16%;下游地区主要为戈壁沙漠、剥蚀残山等,其面积占下游总土地面积的94%,绿洲滩地仅占6%。流域内山地与平地之比为4∶6,山地、戈壁、沙漠及剥蚀残山地等面积占近80%,其中戈壁、沙漠等难利用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47%,人工绿洲占3.81%,天然绿洲(低湿地)占3.17%。

黑河流域耕地后备资源丰富,林牧业发展潜力巨大,水土资源分布不平衡,开发利用偏小,现有灌溉土地面积仅539.38×104亩,占流域总面积的20%左右。

本流域处于冷温带—暖温带荒漠地带,降水少、蒸发大,地多水少,植被稀疏矮小,土壤含盐量高,风大沙多,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利用程度与可利用资源各地差异较大,水资源限制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分类见表1.4。上游地区只有33%的土地宜农林牧,且以宜林牧为主;中游开发程度相对较高,也只有36%的土地用来发展林牧业;下游地区开发利用程度低,且以牧业为主,难利用土地面积占到85.90%。土地生态系统脆弱,容易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目前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已存在局部植被退化、土壤遭受次生盐渍化和风蚀沙害等。

表1.4 黑河流域土地资源分类现状统计表

9. 请问有无一本书,讲述中国各地主要概况,包括经济,文化,地理的。

如何学好地理
学地理的“三关三步”
“3+X”使沉寂多年的中学地理教学“重浮水面”。针对地理教学的实际,参照高考的要求与特点,在此推介“三关三步”学习法,希望能对备考的学生有所帮助。
所谓“三关”,即学习地理必须经过的三道关卡。首先是基础关。任何课程均从基础入手,这是学生必须花大力气重点掌握的部分。地理基础知识是人类在认识、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长期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智慧。作为一个公民,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是重要的文化素养之一。根据其内在属性的不同,地理基础知识可分为地名、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特征、地理规律等种类,无论哪一种,都应全面而又准确地掌握。
其次是综合关。综合性与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特点。综合性是指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自然、人文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区域即人类与地理环境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一定空间、范围,区域的地理特征总是同该区域的位置以及自然、经济、历史等条件密切联系,因而区域本身就是一个综合体。学地理不仅要学会分析,更要学会综合;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断提高思维境界,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能力立意”的高考综合测试。
最后是图像关。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是学习地理的工具。没有地图的配合,地理教学就无法有效地进行。正如此,在地理课本中配合教材内容插入了大量的地图和其它图像。在学习中,一是必须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养成“左图右文”的习惯。二是必须正确掌握阅读和分析地图的方法。
所谓“三步”,一是接触,通常就是指预习这一环节,不是一般地看看课本,而要拟出知识提纲,象老师编写教案一样,建立自己的学案。二是尝试,根据课堂上所得的新的启发,编知识“辞典”,列表格,对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建立自己的信息库。如“美国地理概况”、“著名城市的气候类型”等。三是全息,复习过程中要进行广泛的发散性思维训练,丢开书本,在心中想象一张地图,并进行相关知识的回忆。例如尽量多地列出非洲的“世界之最”。通 过上述“三关三步”,可以达到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的高考要求。同学们不妨试一下
地理环境空间广大,地理事物多种多样,地理关系错综复杂。学习地理尤其要注意学习方法,只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化难为易,学得扎实而灵活。 1、学会使用课本 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2、学会使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 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视地理观察 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4、善于地理想象 观察 只能得到局部直观,地图只能提供位置直观,想象才能使二者联系起来,使你获得地理环境的全面景观,进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来。 5、要善于动脑 经常向自己提出问题,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是: ①学什么?如黄河及其水文特征。 ②在哪里?如黄河流经的省区和流域范围。 ③为什么?如黄河的水文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样评价黄河对我国北部地区提供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⑤怎样协调好人地关系?如怎样使人类与黄河的关系协调起来,应当怎样合理利用改造它。 6、要勤于动手 经常用手写,动笔画,动手制作学具,这不仅使你心灵,还能使你手巧。 方法对头,事半功倍,你将越学越爱学。

10. 自然地理、经济概况

一、位置、交通

廊坊市是河北省中北部一座新兴的中等城市,位于河北平原北部,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之间,距京、津两市各约50km,区位优势明显。有京山铁路斜贯市区,有京津塘高速公路从廊坊市城市规划区北部通过,有104国道连接京津两市,廊霸线与津保高速相接,廊固线与京深高速相连,城乡公路密集成网,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廊坊市城市规划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6°33’24”~116°48’12”,北纬39°27’12”~39°37’00”,包括市区、开发区、南尖塔镇、万庄镇、北史家务和北旺乡。规划区总人口4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万人,农业人口14万人;总面积约354km2,其建成区面积44.63km2(图1-1)。

图1-1 廊坊市交通位置图

二、地形、地貌与水文

廊坊市城市规划区位于河北平原北部。区内地形总的趋势是北西高,南东略低,海拔高度13~23m。北西为永定河洪冲积扇平原区,东部及南部为冲湖积平原。基本地貌形态较为复杂,除天然形成的沙岗、沙拢、沙丘、波状沙地和河流外,还有人类活动形成的大小水渠及坑塘和取土坑等。全区属海河流域,区内有龙河、凤河等两条排洪河道,为季节性河流,分别位于市区的南西缘、中部和北东部,均呈北西——南东向注入海河。另有大皮营引渠、八干渠、九干渠为本区灌溉和排涝主要渠道。次级渠道遍布全区。

三、气候

廊坊市城市规划区属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具有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少雨、凉爽宜人,冬季寒冷、干燥、少雪等特点。

四、经济

廊坊市是环渤海经济圈、大北京战略中的重要城市之一,京津走廊上的明珠。自1996年以来,城市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已由1996年的27.6314亿元猛增到2003年的41.5274亿元,增长13.896亿元。在200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加12.1%,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704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053元,比上年增长4.6%,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8404元,比上年增长8.2%。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