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县交通地理位置图
A. 怎么样才能快速的了解一个城市的交通道路和地理位置
先买一张这个城市的地图,如果有条件可以买个GPS导航更好。
B. 谷歌地图为什么会这麼详细他怎麼会有别国的详细地理位置的名称和交通路线图他是自己测绘的吗
谷歌地图并不是专来门针对中国的自、
其开始最先覆盖的是美国,加拿大还有英国,而后逐渐覆盖全球
主要覆盖方式是与能够提供本地地图的公司合作
他的地图来源也是是其覆盖地本土的一个或者多个公司/机构提供的
现在谷歌地图不仅仅有地球的航拍照片,还有火星月球及星座的照片
(个人从其他多个网站了解到的)
C. 地形图,政区图,交通地图各有什么区别有的
首先,地形图是普通地图。剩下的两种是都是专题地图。
地形图指的是内地表起伏形态和地容理位置、形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图。具体来讲,将地面上的地物和地貌按水平投影的方法(沿铅垂线方向投影到水平面上),并按一定的比例尺缩绘到图纸上,这种图称为地形图。
有明确行政区域划分的地图就是政区图。主要是为进行行政,军事,旅游,管理等生产生活提供方便的。像一些企事业单位一般都会用政区图。
交通地图主要突出交通要道,比如铁路、公路、飞机航线。
这三种地图表现的地理要素不同,运用的地图绘制方法也不同。主要的用途也不同。一般人用不着地形图,生活中用到交通图和政区图最多。
打开网络地图或者高德地图,首先出现的平面图就可以称作交通图。
在谷歌地图上可以查看地形图。
卫星地图不是地形图,它只是卫星上的扫描仪扫出来的图像。
D. 张掖市大野口地区区域概况(包括:地理位置、经纬度、东西南北四至、地形地势、海拔交通情况等等)
地理位置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的祁连山北麓,地理位置在东经97º25′~103º46′,北纬36º43′~39º36′,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为2 653 023hm²,其中核心区面积为802 261.6hm²,缓冲区面积为470 625.2hm²,实验区面积1 380
生态资源
保护区生态地域复杂,植被类型多样,具有中纬度山地植被的特征。植物区系属青藏高原植物区,植物主要以阴生、湿生、寒生、寒旱生、中生、旱生植物为主。区内分布有国家级保护动物一级14种、国家二级39种。甘肃省保护动物6种;分布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4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兰科植物有12属16种;有国家一级保护昆虫2种、二级保护昆虫12种。共有野生动物28目63科286种,其中,鱼纲1目2科4种,爬行纲2目3科5种,两栖纲1目2科2种,鸟纲17目39科206种,哺乳纲7目17科69种。
其他参见网络文库,大野口西水林区植物区系初步调查http://www.docin.com/p-337546195.html
E. 地理交通位置咋么答
答题思路复:先描述图,制描述一下地理位置,关注一下地形是否平坦(一般地形平坦交通情况均不会很差);临近哪里(公路、铁路、河流、海洋、机场),距离港口、码头、机场等交通枢纽远近;交通方式是否单一(是可以选择多种交通方式,还是只有一种交通方式)。最后最好能评价一下,交通是否便利(有的题会设采分点)。关键在图,地理题的答案都在图里,重点关注图上的特殊标志,比如机场、车站、港口、公路线、铁路线等。一般图上有的,就是出题者希望得到的答案。
F. 描述一个地方的交通地理位置的要点
交通位置,一般从以下方面回答:
位于重要的交通要道,比如马六甲海峡。
位于某些重要经济地区的必经之路,比如土耳其海峡。
等等
G. 我不知道怎么画一个地理位置分析图,求帮助!
下载个谷歌地球,就OK啦,上面都很清楚的,交通路况,风景,水域都很清晰的,甚至连你家的房子都可以找到。。。GOOD LUCK!!!
H. 跪求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骆驼城乡区域地形图~~~~~~
骆驼城乡位于高台县城西南20公里处,因境内有骆驼城古遗址而得名,总面积276.4平方公里,海拔1362—1596米,土层厚2—6米,无霜期149天,年平均降雨量79毫米,年均气温7.6℃,日照3188小时,辖区内耕地面积8万余亩,土质为壤质灰棕漠土,非常适合各种作物的生长。
“骆驼城”是1600年前沮渠蒙逊建立北凉国的发祥地,唐置建康郡,是古时西通西域、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要地。伴随着历史变迁,几经战乱倾覆和水源枯竭而荒废,至明初,已化为“龙荒沙漠之区”,遍野荒草,成为骆驼客放牧的天然牧场,久而久之,便称其为骆驼城。
千年沉睡,一朝惊醒。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正远公社干部群众在时任公社党委书记丁洪猷及班子成员的带领下,建“地窝”、战黄沙、平田地,拉开了开发骆驼城滩的序幕。随着第一口锅锥井试打成功,正远公社70多户农户移居骆驼城,成为骆驼城开发区最早的主人。此后,陆续迁移农户进行开发,规模日益扩大,先后建成正远、宣化、巷道农场。1983年,县上组织新坝、红崖子部分农户迁移原部队农场,划并正远、宣化、巷道农场,形成8个自然村,时任县委书记夏培生为其命名,即:碱泉子村、梧桐村、新联村、红新村、团结村、建康村、永胜村、前进村。
1984年7月骆驼城乡正式成立,乡政府机关办公地址设在梧桐村。建乡初期,全乡共672户3168人,耕地11147亩。农业生产以畜力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胡麻、黄豆等作物。1984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49.14万元,人均纯收入225元。
1993年,乡政府机关迁至现址(永胜村)。同年,接管红豆草基地(果树村)、喷灌站(新民村)。自此,全乡干部群众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展开了艰苦创业、建设家园的大会战:建成变电站1座,供电所2处,架设农电线路310公里;1997年,全乡群众筹资筹劳建成了7.5公里的团结路;1998年—2000年,先后完成了西总干渠建设和7条52公里的支渠建设,并配套斗渠120公里,衬砌“U”型渠170公里,全乡农业生产进入渠灌、井灌“双保险”的良性发展阶段;继而,顺利完成了农电网改造工程,开通了电视微波传输和程控电话;配合完成了正梧路建设,铺垫乡村社砂石路47公里;完成了3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期间,2000年接管新建、骆驼城、西滩三个村,至此全乡共有13个行政村,2761户,10947人,农户来自5省8区26县市,由汉、回、土、藏、裕固五种民族构成,实际耕地面积5.8万亩。到2004年建乡20周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6132.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00元。
I. 怎样分析交通地理位置(地理问题)
个人经验:
从水陆空三个角度分析。分别分析:近河湖、临江海,江海联运,回水陆交通答便利。近铁路公路,陆路交通便利。有或近航空港,空运便捷。综合分析:是...枢纽、起讫点、联运...
也可再从地形、社会经济发达程度分析
地理题要具体分析,根据具体的区域和材料作答。
J. 内蒙古沙枣泉铀矿床
姬海军
(核工业二〇三研究所,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沙枣泉矿床最早是1984年核工业七〇三航测队进行1∶5 万航测时发现的放射性异常。通过1986~1987年和2006年以来的两度勘查工作,基本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体特征、矿石类型及特征。通过对沙枣泉矿床勘查成果的介绍,分析了沙枣泉矿床的开发利用前景。
[关键词]沙枣泉矿床;矿床地质;矿体特征;矿石特征
沙枣泉矿床位于巴丹吉林盆地西南缘沙枣泉地区,地理位置处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努尔盖苏木境内,距阿拉善右旗148km,距甘肃金塔县鼎新镇120km。从高台县和临泽县均有简易公路可达矿区,交通尚属方便(图1)。矿床地处内蒙古高原西部,海拔1300~1400m。矿区地形平坦,相对高差小。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区,降雨量小,蒸发量大,地表无常年流水,仅有少数井、泉可供人畜饮用。人口稀少,区内经济不发达,只有少数畜牧业。
图1 阿拉善右旗沙枣泉地区交通位置图
1—兰新铁路;2—国道/省道;3—一般公路
1发现和勘查过程
1984年核工业七〇三航测队进行1∶5万航测时发现了放射性异常,当年由原西北地勘局二一二大队进行了地面详查,1985年上钻揭露,同时对沙枣泉盆地进行了地质、物探测量。1986~1987年,进行了详查,共投入钻探28151m,槽探4615m3,探明了一个小型矿床,并提交了矿床详查地质报告。2006~2008年,核工业二〇三研究所开展了《内蒙古巴丹吉林盆地地浸砂岩型铀矿调查评价》工作,对沙枣泉地区进行了砂岩型铀成矿条件研究和潜力评价,筛选出沙枣泉坳陷为一级远景区。2009~2010年,实施了《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沙枣泉地区铀矿预查》项目,2011~2012年实施了《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沙枣泉地区铀矿普查》项目,并选出沙枣泉矿床南矿带西段为详查区,于2013年开始了详查工作。矿床已扩大为中型规模。
2矿床基本特征
2.1地质概况
矿床所处的沙枣泉地区为巴丹吉林盆地西南边缘的一个小型断陷,长66km,宽12km,面积约792km2,为一呈东西向延伸的长条状狭窄坳陷,介于北大山拱断带和合黎山拱断带之间,其构造-沉积演化可划分为盆地早期形成阶段、中期扩展发展阶段及晚期改造萎缩3个主要阶段(图2)。盆地南北被盆缘断裂围限,东、西被前长城系和花岗岩体隆起区封闭。
盆地基底主要为前震旦系龙首山群上部塔马子沟组(A nZt)。岩性主要为灰黑色二云母石英片岩、黑云母石英片麻岩、白色含石墨大理岩和月白色石英岩。为一套海相碎屑岩的区域变质岩系。岩浆岩以华力西中期为主
沙枣泉坳陷盖层为中下侏罗统、下白垩统及第四系全新统。其中,中下侏罗统青土井群为河流相沉积,零星出露在盆地北缘沙枣泉局部地段,由于分布很局限,目前未发现铀矿化,未将其作为找矿目的层。下白垩统新民堡群广泛分布于沙枣泉坳陷中,为一套干旱—温湿气候条件下的河-湖相沉积。目前新民堡群已发现两条铀矿带、3个矿体及多条矿化、异常带,确定新民堡群为工作区找矿目的层。
图2 沙枣泉断陷沉积构造演化示意图
1—中新统;2—下白垩统;3—中下侏罗统;4—前震旦变质岩;5—海西期花岗岩;6—正断层;7—逆断层;8—区域应力方向
2.2矿床地质
2.2.1地层
2.2.1.1 地层划分及含矿层位
沙枣泉矿床内出露地层为下白垩统新民堡群,依据沉积旋回、岩性特点,按照层序地层理论,自下而上将其划分为4个层序。
第Ⅰ层序:第一岩组下段
第Ⅱ层序:第一岩组上段
第Ⅲ层序:第二岩组下段
第Ⅳ层序:第二岩组上段
2.2.1.2 下白垩世早—中期沉积岩相特征
下白垩统新民堡群含矿层位为一套冲积扇沉积体系。由盆地南、北边缘向中心可划分出扇根亚相、扇中亚相、扇前缘亚相及浅湖-洼地亚相。
(1)扇根亚相
主要分布于盆地南、北边缘和盆内F3断裂以西。沉积以粗-巨砾为主的砾岩、砂质砾岩,几乎无泥岩隔水层,含砂率大于95%,结构疏松,分选差,渗透性好。
(2)扇中亚相
主要分布于盆地南、北斜坡带,位于扇根亚相的前端。随着扇体由扇根亚相向前推进至扇中亚相,在沉积泥石流的同时,也发育多条分支辫状水道,砂体较发育,含砂率在30%~95%之间,具有较好的泥—砂—泥结构,见局部灰色层,广泛发育褐铁矿化、赤铁矿化和硬锰矿化等后生蚀变,形成了中矿带红色铀矿石类型。
(3)扇前缘亚相
主要分布于盆地斜坡带向中央凹陷带过渡部位,位于扇中亚相的前端。沉积以粉砂岩、洪泛泥岩为主、厚大的非渗透性岩石,其间发育多层网状河道砂体;含砂率在10%~30%之间,砂体以灰色中—细砂岩为主,分选较好,渗透性较好,形成了南矿带的灰色铀矿石类型。
(4)浅湖、洼地亚相
主要分布于盆地中央凹陷带,位于扇前缘亚相的前端,分布范围较局限。第二岩组上段的浅湖、洼地亚相主要在S8—S135线之间,第二岩组下段的浅湖、洼地亚相主要在S55—S143线之间。该相带沉积物为厚层泥岩,含砂率小于10%,渗透性非常差,泥岩中偶见植物根系化石和虫孔化石。
2.2.2构造
矿区发育两组继承性断裂构造,即近东西向、北北东—北东向。
东西向断裂有F1、F2两条,为沙枣泉断陷南北边缘断裂,总体走向90°。F1断裂分布于断陷北部边缘,性质为正断层。该断裂在沙枣泉中部分支为两条次级断裂,向东西两侧逐渐复合成一条断裂,长度大于60km。F2断裂分布于盆地南部边缘,长度大于70km,在沙枣泉西部、中部为分支F2-1、F2-2两条次级断裂,向东逐渐复合成一条断裂。
矿区主要发育F3、F4、F5三条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总体走向30°~45°。其中F3、F5断裂为主干断裂。F3断裂位于沙枣泉西部,贯穿工作区,长度大于40km,性质为正断层,为区域北东向深大断裂的一部分。F4断裂分布于沙枣泉中部,长度约20km,宽度约5m,性质为正断层。走向30°~40°,倾向南东,倾角85°,断距90~100m。F5断裂分布于沙枣泉东部,长度约30km,为正断层。走向30°~40°,倾向南东,倾角80°~85°,南东盘向南平移约4km。
矿区下白垩统总体上为轴向东西展布的宽缓向斜构造。向斜核部地层向东倾伏,由下白垩统第二岩组上段、下段组成;北翼地层向南或南西方向倾斜,倾角相对较缓10°~20°,由第一岩组上段、第二岩组下段组成;南翼地层向北或北东方向倾斜,倾角相对较陡15°~30°,由第一岩组上段、第二岩组下段组成。
2.3矿体特征
2.3.1矿体空间分布
沙枣泉矿床在56~87勘探线之间发育中、南两条铀矿带。南矿带分布于中央凹陷带,呈近东西向分布。中矿带主要分布于北部斜坡带向中部凹陷带过渡的地段,呈北东向展布。其中,南矿带基本连续,由32个工业孔构成长约9000m、宽约150~860m的铀矿带,初步圈出了Ⅰ号矿体;中矿带目前由9个工业孔和多个矿化、异常孔构成,长约6800m,宽约110~430m,初步圈出了Ⅱ号和Ⅲ号两个矿体。
2.3.2矿体规模、形态、品位、厚度
沙枣泉矿床矿体形态主要为板状、似板状,长度约508~8983m,宽度约50~300m(表1)。平均厚1.03m,变化系数为45%,属稳定型。平均品位0.0740%,变化系数为80%,属较均匀型。
2.3.3矿体埋深及赋存标高
南矿带Ⅰ号矿体顶板埋深范围为14.65~163.55m,顶板标高为1184~1354m;中矿带Ⅲ号矿体顶板埋深为12.90~18.70m,顶板标高为1359~1365m;中矿带Ⅱ号矿体顶板埋深范围为114.90~189.70m,顶板标高为1189~1263m。
2.3.4勘探类型及控制程度
沙枣泉矿床按照第Ⅱ勘探类型进行了普查,基本工程间距选用(400~200)m×(200~100)m。
矿床南矿带西段(S72—S7线之间):一般线距为200m,个别线加密为100m;一般孔距为100m,个别线加密为50m。矿床南矿带东段(S7—S95线之间):一般线距为400m;孔距为100~200m不等。
矿床中矿带:一般线距为400~600m;孔距为200~100m。
表1 沙枣泉矿床矿体块段厚度、长度及宽度统计
2.4矿石特征
2.4.1铀矿化类型
沙枣泉矿床赋存于下白垩统新民堡群第一岩性段上部和第二岩性段,含矿主岩以砂岩为主,其次为粉砂岩和泥岩;矿体形态为板状、似板状;铀矿化形成以同生沉积为主并经后期潜水和层间氧化作用改造富集,属产于中新生代陆相盆地的复成因砂岩型铀矿化类型。
2.4.2矿石类型、结构构造
沙枣泉矿床矿石工业类型为特征矿物含量低的含铀碎屑岩矿石类型。从颜色上分,可分为灰色和红色两种矿石类型;从含矿岩性可分为砂岩型矿石、粉砂岩型矿石、泥岩型矿石3种矿石类型。
第二岩组上段的灰色矿石主要以粒度偏细的灰色、深灰色泥质细砂岩、中砂岩为主(图3),分选性中等—差,磨圆呈次棱角状。矿石为层状、块状构造,较疏松。矿石结构主要有细砂—极细砂结构,在裂隙中填充有泥质、炭屑及黄铁矿等。矿石胶结物以泥质为主,少量钙质;胶结形式以孔隙式胶结为主。支撑性质为颗粒支撑。
第二岩组下段的红色矿石主要以粒度较粗的鲜红色含砾粗砂岩、中砂岩为主(图4),少量砂质砾岩,分选性中等—差,磨圆呈次棱角状。矿石为层状、块状构造,较疏松—疏松。矿石结构主要有含砾粗砂结构、泥质不等粒粗砂结构,在裂隙中填充硬锰矿、方解石等矿物。矿石胶结物为泥质,少量铁质;胶结形式以孔隙式胶结为主,少量接触式。支撑性质为颗粒支撑。
图3 ZKS7-2鲜红色泥质中砂岩含矿段
图4 ZKS15-0灰色泥质细砂岩含矿段
2.4.3矿石矿物成分
灰色矿石类型:矿石总体粒度偏细,富含岩屑、长石等碎屑物。矿石主要矿物成分:石英25%~33%,长石40%~65%,岩屑3%~22%,云母1%~8%,重矿物绿帘石、角闪石、磁铁矿等1%,自生矿物方解石、黄铁矿等1%。在灰色矿石中的磁铁矿、黄铁矿等矿物表面大部分被氧化成褐铁矿,可能与第二岩组上段含矿层埋深较浅(平均小于100 m)、灰色矿石正处于潜水氧化改造阶段有关。
2.4.4 矿石化学成分及伴生矿产
80个硬砂岩型铀矿石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表2),沙枣泉矿床铀矿石平均化学成分:SiO258.54%,TiO20.61% ,Al2O313.83% ,Fe2O33.15%,FeO 1.08% ,M nO 0.31% , MgO 2.03% ,CaO 6.46% ,Na2O 2.96% ,K2O 2.08% ,P2O50.14%,烧失量8.59%。
表2 沙枣泉矿床铀矿石化学成分分析结果(wB/%)
矿石中主要伴生有益元素V、Mo、Se、Re、Sc、Ge等含量都比较低,均达不到工业利用价值,只有G a的含量普遍较高,达到铀矿床中伴生元素综合利用工业指标(≥10×10-6),可作为铀矿床的伴生有用元素综合开发利用。
2.4.5铀赋存状态及铀、镭平衡情况
矿石放射性照相和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铀的存在形式主要有吸附态铀和铀矿物两种。
1)吸附态:放射性照相显示,铀的存在形式以吸附态铀为主。吸附态铀与岩石中的炭屑、磁铁矿等有关。
2)铀矿物:铀矿物主要有沥青铀矿、次生铀矿物、硅钾铀矿、硅钙铀矿及钒酸盐铀。
铀的价态分析发现,在大部分铀含量大于0.1%的高品位矿石中,U4+含量占总铀量的60%以上,U4+/U6+比值为1.10~5.12,平均为2.79,表明有机质、黄铁矿等还原物质的还原作用是形成高品位矿石的主要因素。而在铀含量小于0.1%的低品位矿石中,U4+含量占总铀量小于50%,U4+/U6+比值为0.44~2.30,平均为1.04。证明吸附作用和还原作用在低品位矿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强度几乎相近。
对60个单工程(钻孔)样品分析结果统计表明,铀镭平衡系数偏铀(<1.00)的钻孔有46个,占已有分析数据钻孔的76.67%;铀镭平衡系数偏镭的(>1.00)钻孔有13个,占已有分析数据钻孔的21.67%;铀镭平衡系数平衡的(=1.00)有1个。矿床铀镭放射性平衡系数平均为0.81。
2.4.6后生蚀变
沙枣泉矿区发育潜水氧化和层间氧化两种类型的后生蚀变,但相对来说强度较弱,主要对铀成矿起叠加富集和后生改造作用,不是区内铀成矿的主要或决定性控制作用。
潜水氧化带发育、分布较广,呈面状分布。据矿区全部钻孔统计结果,潜水氧化平均深度为27.13m,平均厚度为26.22m。潜水氧化带岩石颜色主要为浅黄色、褐黄色。由地表向深处,随着氧化作用的减弱,岩石颜色由均匀状变为条带状、斑块状及斑点状。与潜水氧化蚀变相关的铀矿化主要在沙枣泉南矿带,含矿层位为下白垩统第二岩组上段
层间氧化作用表现为自南、北盆缘同时向盆内发育的特征,氧化带总体走向为东西,氧化带前锋线在盆地中央凹陷带局部浅湖、洼地区表现为圈闭特征。矿区层间氧化带发育层数为1~9层,氧化带埋深7.00~277.00m,平均厚9.18m。层间氧化带岩石颜色主要为浅黄色、褐黄色,后生蚀变以褐铁矿化和赤铁矿化为主。与层间氧化带作用有关的铀矿化主要位于中矿带S40—S55线北部斜坡带向中央凹陷带过渡部位,呈北东向展布。
2.4.7成矿年龄及同位素测定
20世纪80年代,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在沙枣泉矿床进行了矿石U-Pb同位素测定,计算获得了113Ma和21.4Ma两个代表性成矿年龄,分别代表早白垩世晚期和中新世早期两个矿化期,同时反映了矿床铀成矿的长期性和多阶段性。2011年,核工业二〇三研究所在沙枣泉矿床ZKS0-5、ZKS7-5、ZKS20-3、ZKS64-4、ZKS16-5、ZKS32-0、ZKS50-6钻孔中采集了8件不同品位矿石样品进行了U-Pb同位素测定,计算获得的代表性成矿年龄为103.38Ma(图5),反映了早白垩世晚期的铀成矿期。综合上述结果并结合盆地地质演化史认为,沙枣泉矿区铀成矿可划分为两个成矿阶段,即早白垩世晚期和中新世早期。
图5 沙枣泉矿区矿石全岩U-Pb同位素等时线图
3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3.1主要成果
3.1.1初步估算了铀资源量
共发现砂岩型工业铀矿孔41个、矿化孔45个、异常孔27个。见工业孔率达19.8%,见矿化异常孔率达35.7%。圈定2条矿带、3个铀矿体、17个块段,矿床达到中型规模。
3.1.2大致查明了沙枣泉地区铀矿带的基本特征
S56—S87线之间发育中、南两条铀矿带。南矿带分布于中央凹陷带,呈近东西向分布,矿带基本连续,由32个工业孔构成长约9000 m、宽约150~860m的铀矿带,初步圈出了Ⅰ号矿体;中矿带主要分布于北部斜坡带向中部凹陷带过渡的地段,呈北东向展布。目前由9个工业孔和多个矿化、异常孔构成,长约6800m,宽约110~430m,初步圈出了Ⅱ号和Ⅲ号两个矿体。
3.1.3大致查明了工作区目的层地层结构、岩性岩相条件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
沙枣泉地区主含矿层为下白垩统第二岩组上段
3.1.4大致查明了工作区控矿因素,分析了矿床成因
沙枣泉地区铀矿化受断裂构造、层序界面、砂体岩性岩相、后生蚀变改造、蚀源区铀源条件等因素控制。燕山中—晚期构造运动使盆地两翼目的层向中心地带倾斜(10°~30°),构成宽缓的向斜构造,形成了北部斜坡带、中央凹陷带和南部斜坡带,有利于铀的迁移、再富集,中央凹陷带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有利于铀矿体的保存。第Ⅲ/Ⅳ层序界面是构造机制转化面,代表盆地构造由活动状态向稳定状态转化,铀元素由活性、分散趋向沉淀、聚集的成矿过程,也是沉积体系转化面。沉积体系由以冲(洪)积扇为主,向河—湖沉积转化,在这一转化过程中,铀大量聚集,直至成矿;也是沉积地球化学环境转化面,在沉积环境发生转化的同时,铀元素也由分散趋向集中,在红色建造内的灰色砂体中聚集成矿。扇前缘亚相和扇中亚相为铀成矿提供有利岩性岩相及赋存空间。差异性蚀变改造决定铀矿床的定位,叠加成矿形成相对较富的铀矿体。富铀蚀源区为盆地中铀矿的形成提供优越的物源,其相对应的盆地地段,具有更好的找矿前景。依据沙枣泉地区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目的层层序结构、铀矿化特征及成矿控制因素以及铀成矿年龄等综合分析、研究,认为沙枣泉地区铀成矿经历了同生沉积-成岩富集-贫矿化和挤压抬升后生氧化改造叠加富集成矿两个阶段。矿床成因属同生沉积后生叠加复成因砂岩型铀矿床。
3.1.5大致查明了矿化特征
南矿带Ⅰ号矿体:赋存于第二岩组上段的灰色细碎屑岩中。矿体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北,倾角10°~30°。中矿带Ⅲ号矿体:赋存于第二岩组上段的灰色细碎屑岩中。矿体走向北东向,倾向南东,倾角10°~30°。中矿带Ⅱ号矿体:赋存于第二岩组下段的鲜红色粗碎屑岩中。矿体走向北东向,倾向南东,倾角10°~30°。
3.1.6分析了成矿年龄,确定了两个成矿阶段
通过矿石U-Pb同位素测定认为,本区铀矿形成经历了两个大的成矿阶段,即同生沉积-成岩富集-贫矿化阶段(103Ma)和挤压抬升后生氧化改造叠加富集成矿阶段(21.4Ma)。多期次后生氧化改造是铀矿体形成的关键。
3.1.7概略评价沙枣泉矿床开采条件,初步确定了沙枣泉铀矿床矿石实验浸出性
实验结果表明,在常温下,粒度大于100目、浸取时间2h、高锰酸钾用量为1%时,溶液回收率分别为99.33%和93.49%。可以看出在氧化剂作用下,两个样品的浸出率都达到94%以上。适合于酸法浸出,有害元素含量低,有利于树脂回收,铀回收相对比较简单。样品浸取时间短,同时砂粒比较大,过滤速度快,工艺相对简单且回收率较高,有一定的经济利用价值。
3.2创新点
矿石类型有新认识。沙枣泉矿床矿石工业类型从颜色上分,可分为灰色和红色两种矿石类型;灰色矿石赋存于下白垩统新民堡群第二岩组上段,扇根亚相主要为氧化环境,严重缺乏吸附还原物质,因此不易沉淀铀矿。扇体向前推进至扇中亚相,出现河流沉积砂、砾岩夹泥质粉砂岩、泥质细砂岩,具有一定的泥/砂/泥结构和局部灰色还原环境,砂体以灰色中—细砂岩为主,在成岩压实及后期地下水长期氧化改造过程中,铀大量聚集到灰色砂体之中,形成了以四、六价铀混合为特色的灰色矿石类型。
红山矿石赋存于下白垩统新民堡群第二岩组下段,在成岩及后期地下水长期氧化改造过程中,在层间砂体与顶、底板细碎屑岩性界面附近首先发生大量钙、锰、钡、铁质过饱和沉淀,依次形成钙质结核团块和钡锰矿、硬锰矿斑点(豆)以及赤铁矿化条带、斑块,同时大量活性铀被锰、铁质胶体吸附沉淀,形成了以六价铀为特色的红色矿石类型。
4矿床开发利用情况及发展前景
沙枣泉矿床适宜于常规开采。两组矿石样品的室内工艺试验结果显示:在常温下,粒度大于100目、浸取时间2h、高锰酸钾用量为1%、两组样品的酸用量分别为8%和9%时,铀的尾渣回收率分别为97.67%和94.41%,溶液回收率分别为99.33%和93.49%。两个样品的浸出率都达到94%以上。适合于酸法浸出。
5结束语
沙枣泉矿床具有矿体埋藏较浅、形态简单、产状平缓且矿区为荒漠区、建矿条件好等优点。但矿体厚度薄,平均仅1m左右,品位较低,且不适宜地浸法开采,因此该矿床的开发需用常规开采法。但酸法溶浸初步实验表明矿石加工性能较好,矿体埋深较浅,交通较方便,综合分析认为有经济利用前景。
参考文献
[1]乔海明,姬海军,等.内蒙古雅布赖盆地西南缘—巴丹吉林盆地东南缘1∶25万铀资源评价(内部资料),2008.
[2]姬海军,李万华,等.内蒙古阿右旗沙枣泉地区铀矿预查(内部资料),2010.
[3]姬海军,郭长林,等.内蒙古阿右旗沙枣泉地区铀矿普查(内部资料),2012.
[4]牟长林,李占双,等.内蒙古碱泉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研究(内部资料),1986.
我国铀矿勘查的重大进展和突破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发现和探明的铀矿床实例
[作者简介]姬海军,男,1973年12月生,199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矿产勘查专业,高级工程师,现为核工业二〇三研究所甘肃勘查院副院长(主持工作),一直从事铀矿勘查和研究工作。获中核集团公司铀矿找矿三等奖1 项、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