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中的地理知识点
㈠ 关于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的一些地理知识的问题,求地理大神回答印度洋地震的原因
板块运动的原因一般认为是地幔对流和地球自转;板块的不同部位运动方向是内不一样的,欧亚板块和印容度洋板块接触位置,二者都是向北东运动的,不过,印度洋板块跑得快,欧亚板块跑得慢,于是印度洋板块就插到欧亚板块下面了,导致了世界第一高峰的产生;从很久以前一直到现在,都是这样的,所以,珠峰的高度可能还会继续增高,同时由于碰撞,该地带的地震也很多。
印度洋地震后形成了海啸,这是因为该地震是倾滑型地震,地震能量大,还在深海,综合造成了海啸。
反正这玩意儿要写,能写很多很多。不过就这样你应该就可以交差了
㈡ 发生海啸的国家的地理特点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除了由气象变化引起风暴潮、回海底滑坡引起滑坡答海啸、火山爆发引起火山海啸外,大多数海啸是由海底地震所引起的地震海啸,而且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6.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才能引发。
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下降,大量海水急剧涌进积聚,又受阻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被称为“下降型”海啸,这种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
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大规模积聚,又在重力作用下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被称为“隆起型”海啸,这种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海啸在无岛屿阻挡的情况下,可在海洋中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却很小,因此会对海洋沿岸国家和城市,包括岛屿造成巨大破坏。
地震能引发海啸,因此海啸的预警信怎 要由地震监测系统提供。在全球地震多发地带如太平洋沿岸、印度洋沿岸都应该有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
所以一般在沿海地区,岛屿、还有七大板块交界的地方很容易 发生海啸
㈢ 日本地震海啸都隐含了什么地理方面的知识
本文导读: 地震、海啸、核泄漏,一场巨大的复合式劫难突袭日本。防震经验丰富的日本猝遭强震,缅甸近日也遇强震,关于地震预警和地球是否进入地震多发期的疑问再次摆在人们面前。
图表:日本大地震灾情报告。
专访:日本大地震三问三答——访德国地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汪荣江
新华网柏林3月26日电 (记者韩墨) 地震、海啸、核泄漏,一场巨大的复合式劫难突袭日本。防震经验丰富的日本猝遭强震,缅甸近日也遇强震,关于地震预警和地球是否进入地震多发期的疑问再次摆在人们面前。
为此,新华社记者走访了德国地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德籍华人汪荣江博士。汪荣江从事地震学研究近30年,在地学数字模拟、地震早期预警等领域有一定建树。
一问:里氏9级的日本大地震难道完全不可预知?
答:就现阶段而言,短期临震预报,世界哪一个国家也做不到。我们不能预先判定地震的确切时间和地点,科学在这方面还没有突破。
虽然短期临震预报不可能,但地震中长期预测评估,则是人们必须要做而且也能做好的工作。没有地震发生时,地球其实也在发生地表位移,板块间会慢慢错动,研究人员可通过高精度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观测板块相互作用。如果发现某些板块长时间被“卡住”或“粘住”,没有位移,而它周边区域滑动相对较多,就可以判定这个区域发生较大地震的概率在上升。
事实上,日本大地震发生前,震源区域早已被科学家标成红色,即认为这一地带能量显著蓄积。但问题是,我们不知道它具体什么时候震,能量会有多大。
二问:素有“抗震强国”之称的日本在此次灾难中死亡过万,日本的预警系统失败了吗?
答:这次日本的地震预警工作,仍然是世界一流。日本这次的预警在大地震横波抵达前10秒发出。不要小看这几秒钟,它可以让许多人及时避难逃生。
“预警”与“预告”不同,预告是指地震发生前就做出判定,短期预告基本不可能;而预警是指地震或者海啸发生后,利用第一轮破坏性力量抵达前的宝贵时间,快速向公众发出避难警报,经过严密而科学的设计和演练,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这次大地震后约3分钟,日本就发布了海啸警报,列出了海啸抵达时间,而美国大约是地震发生后9分钟才完成计算,作出预警。加上日本完备的预警手机短信发送系统,预警信息可在第一时间发送。
然而,海啸预警面临一个全球性难题:我们还不能精确测算海啸强度。日本预警时估计海啸也就3米至6米,而实际情况是,有些地方的海啸足有二三十米。
计算海啸强度的关键是迅速确定震源位置和地壳的破裂分布,然后引用合适的位错数据模型,推算出海啸的强度和运动路径。日本大地震这种发生在俯冲带的地震,地壳形变数据只能从陆地这边得到,而冲向陆地的海洋板块位于海下,人们无法立即获取数据。由于日本在地震来袭时对位错分布算得不准,加上没有选择好合适的数据模型,在海啸强度的判断上出现了较大误差。
三问:地球是否进入大地震活跃期?
答:地球总体上进入地震活跃期的说法并不准确。环太平洋板块以每年30厘米的速度俯冲,它被哪里卡住了,哪里就会蓄积能量。每年这个板块都会以地震这种极端方式释放能量,之后再进行新的集聚。这是一种周期性,但并不存在严格的地震周期,因为能量可能通过大地震释放,也可能通过多个较小的地震,其中没有固定规律可循。
具体到日本东北部海域,人们可以认为,未来几十年这里不会再发生这样大规模的地震,因为它积攒的能量释放掉了,再次积蓄需要一个过程。
这次大地震的另一个重大影响是唤起了人们对于复合式灾难的深度思考。地震海啸对核电站造成严重冲击,这在人类灾难史上还是第一次。以前,人们对各类灾害的评估和防范大多相互独立,而现在则要把地震、海啸等主灾和可能的次生灾害结合起来考察,形成一个链条,以便在应对灾难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损失。
欧亚大陆地震活跃期持续5~11年?
第一财经日报-北青网
日本8.8级大震,引发学界关于欧亚大陆板块是否会再次发生强震的担忧。有专家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欧亚大陆板块进入地震相对活跃期,这一周期未来将持续5到11年。
太平洋板块俯冲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边缘,这一全长4万公里的地震带像一个巨大的环,围绕着太平洋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带,板块移动剧烈。它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几乎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
“从板块构造来看,日本正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下方,这种地质剧烈变动的地区极易发生地震。”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付碧宏教授告诉记者,“太平洋板块每年向亚欧板块移动80~90毫米,板块运动过程中能量有聚集,所以会地震来释放积聚的能量。”
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为断层。
据共同社援引日本筑波大学教授的分析,断层发生移位是造成日本大地震的首要原因。该断层带长500公里,宽200公里,从日本岩手县一直绵延至茨城县。断层以0.13米/秒的速度持续运动150余秒,整个过程移动距离达20米。
日本国土地理院11日晚间公布,距日本东北部海域地震震中较近的宫城县境内出现了约4米的地壳变动,是日本有地震观测史以来的最大地壳变动纪录。
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魏东平在地震发生后撰写的文章中指出,关于在日本四国岛的日本南海、北上至东京都所在的关东地区,一直持续向北到靠近北海道的南部,自本世纪初开始,会在最近的10~30年,发生一次8级以上的巨大地震,已经基本成为地震学家们的共识。
进入地震活跃期?
3月10日,中国云南盈江发生里氏5.8级地震;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8.8级地震。由于连续两天在不同地区发生较强地震,引发了很多网友猜疑,“两次地震有没有关联,地球是不是进入地震活跃期了?”
据中国地震局有关专家介绍,云南盈江地震跟日本地震没有因果关系,两者一个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引起的,一个是环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刘杰认为,全球现有的地震资料最早只能记录到110年前,因此各国对于全球地震活动周期的研究存在很大争议,从历史资料初步分析,全球自2004年印尼大地震起就进入了一个强震相对活跃的时期。
据公开数据,全球平均每年有18次里氏7级以上地震、1到2次里氏8级地震、200多次里氏6级地震,这是一种正常能量释放。2004年以来,全球发生了多次里氏8.5级以上的巨震。
“针对活跃周期的时间点认定上,目前还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付碧宏告诉记者,“我认为此次欧亚板块活跃期应从2001年中国昆仑山8.1级大地震开始算起。”
付碧宏告诉记者,从一般规律来看,一个地震活跃周期是15到20年,如果从2001年开始算起的话,本轮周期还有5到11年的时间。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3月份地震全记录
广州日报
3月21日菲律宾中部民都洛地区21日傍晚发生里氏5.4级地震(也有说里氏5.8级),震中位于民都洛地区的卢邦岛附近海底,震源深度为92公里。
3月22日日本本州岛东部海域22日发生里氏6.6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7.2度、东经144.0度,震源深度26.5公里。
3月19日日本茨城县北部发生里氏6.1级地震,震源深度约20公里。
3月17日南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附近海域当天发生里氏6.5级地震。震中位于首都维拉港西北77公里处,震源在海床以下26.6公里。
3月17日日本本州岛东部海域发生的一起余震震级达到里氏6.1级。震源深度25至30公里。当天已发生余震10余起。
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
3月10日,云南盈江发生里氏5.8级地震。
(新华社)
环太平洋地震带活跃期 日本余震或持续一年
新民晚报
日本遭遇百年难遇的9级地震,并引发特大海啸。上海市地震局地震预测分析中心主任尹京苑研究员说,日本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近一年来频发的、超过7级以上的强震,标志着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他提醒,引发地震的原因很复杂,并不只是单纯的板块活动,活跃期也不意味着极度异常,民众不要莫名恐慌。
对近日“日本海沟地震,我国华北地震带要小心”的说法,尹京苑认为,两者不存在对应关系。
与华北地震带无直接关系
历史上,我国唐山、邢台、海城地震都是发生在华北的一些主要地震带上。“日本发生地震,和中国大陆发生地震没有必然联系。日本所处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我国的华北主要地震带并不是直接相关地区。按照地震类型来分,日本发生的地震属于板缘地震,而中国发生的地震为板内地震。”
尹京苑说,地震的发生有一些规律性,但也有很强的随机性,各个地震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或者必然的联系。“从整个板块运动来看,中国大陆板块西边受到印度洋挤压,向东慢慢移动、形变,东边有太平洋-菲律宾板块抵住,作为支撑点。但是其实,板块边缘的力传播到中心,影响已经非常小。因此,处于欧亚板块边缘的日本9级地震,对板块内部产生的影响并不大。”
全球板块可能由此调整
尹京苑说,从去年年初开始,环太平洋地震带就已进入一个活跃期,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已处于非常活跃期。“去年,该地震带上发生了27次超过7级的地震,超过了常年(40年的平均值)平均的18次。”
他认为:“日本这么大的地震发生,全球板块都需要一个调整。今年一年可能都轻松不了,板块运动会挺热闹。”
余震可能再度引发海啸
地震级别增加一级,地震能量就会增强至前一个级别的30倍,此次日本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大约相当于汶川大地震的30倍。
尹京苑说,这么大的地震引发的余震也非常厉害,“未来一个月都有发生强余震的可能性。就像汶川地震一样,较明显的余震陆续可能持续一年。”尹京苑说,如果未来再发生7级以上的余震,仍有引发3到4米高海啸波的可能性。
本报记者 马丹
专家称缅甸地震发生地在怒江澜沧江地震带南端
广州日报
本报讯(记者黄蓉芳)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周福霖告诉记者,缅甸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板块地震带和大洋地震带附近,很少有地震,这次发生地震,主要是受哪个地震带的影响,还要具体分析。
另有广东地震专家表示,此次地震发生地大概在怒江-澜沧江地震带的南端,属于欧亚板块地震带上。“欧亚地震带是全球概念的,怒江-澜沧江地震带是欧亚地震带中的局部的、小的概念上的地震带。”他说,“震中烈度大概有Ⅷ-Ⅸ度。”他说,震中离雷州半岛还有1000公里,“与广东无关”。不过,离云南的确比较近。“离云南最近的地方大概不到100公里。从地震烈度的概念上来说,云南边境的感觉应该有Ⅵ-Ⅶ度。
中国主要地震带及历史震中分布图 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如果这句话不是出自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韩竹君研究员之口,我会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谎言。
“不是日本吗?”我脱口而出。
“当然,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和日本一样,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他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同期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中国人常为“我们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自豪,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这7%的国土上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世界上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中国人抗震意识的薄弱,是我国和日本最大的区别。
以地质学家的专业眼光来看,这却是毫不意外:地震是与一定的地震构造相联系的。在中国,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再加上欧亚板块深部地球动力作用的影响,巨大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十分发育,而这些断裂又正是大地震的温床。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国大陆的几乎所有的8级和80-90%的7级以上的强震都发生在这些断裂的边上。
西部地震频度高,东部地震影响大
“都说中国发生地震多,可是我们为什么没有觉察呢?”我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邓乃恭研究员提出了这个问题。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汶川大地震以前,我国近年的大地震是哪次?”“1976年唐山大地震,7.8级。”我仔细想了想才回答。
“不对,其实在2001年就有一场8.1级的地震——东昆仑地震。因为发生在荒无人烟的青藏高原,所以并不被大众所知了,中国西部的很多地震都是这样。”邓乃恭的手指在《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上自北向南沿贺兰山、六盘山、秦岭、大凉山一线划过:“这是南北地震带,它把我国分成了东西两部分,西部地区的地震在频度和烈度上都远远高于东部地区。地震‘偏爱’西部,往往西部发生5、6场地震,东部才发生1场地震。原因就是我国的‘邻居’印度板块太‘热情’,不断北移,把西部地区挤得太厉害了。” (刘晶晶/文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第6期)
华北地震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地震区,它对北京、天津、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等10个省和直辖市都有影响。这一地区又是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中心,就像是中国的心脏,心脏一旦遭到大震,全身都会倍受打击。
《清史稿》中记载了(康熙)十八年北京附近发生的一次强震。
北京附近发生过如此可怕的大地震,北京还安全吗?
“北京的问题不大。”一位地震专家讲述了他的理由:“每一次地震,都是地球释放内部能量的过程。能量释放后,就又进入能量积蓄阶段,直到发生新的地震。”
“积蓄能量的阶段大概要多久呢?”我想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5级以下的地震,积蓄的时间短,大概在300年左右。8级地震需要的能量,就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大概是10万年以上吧。”
邓乃恭的理由和这位专家不同,他说:“北京位于地震带上,还三面环绕着小震群,看上去很危险,但实际上,这些小震群都是能量释放口,在能量还没有积蓄到可以发生大地震时,就以小地震的形式释放出去了。就像一个水库,如果在蓄水的过程中隔三差五放放水,就很难蓄满了。”
韩竹君对北京地震风险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和北京有关的几条断裂带,如八宝山断裂、黄庄-高丽营断裂南段、顺义-良乡断裂南段,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活动性都很弱或基本不活动,这些断裂引发大地震的可能性并不大。他最后还强调了一点:“地震最可怕的是它在你毫无准备的时候给你致命一击。所以最重要的还是提高人们的防震意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这两方面工作到位,就算遭遇大地震也不会造成惨痛的后果。”(
㈣ 海啸发生时 会伴随哪些地理现象
一般四种:
一 是海水异长的暴退或暴涨;
二 是离海岸不远的浅海区,海面突然变成白内色,其前方出容现一道长长的明亮的水墙;
三 是位于浅海区的船只突然剧烈地上下颠簸;
四 是突然从海上传来异常的巨大响声,在夜间尤为令人警觉,其他的还有大批鱼虾等海生物在浅滩出现;海水冒泡,并突然开始快速倒退。
㈤ 海啸、海底火山喷发、地震,在地理学上,其地壳运动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和联系之处,请问!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火山喷发是板块活动的一种地表表现;而地震海啸则是海底地震造成回的的巨大的能量释放答被海水吸收后产生的灾害性自然现象,也是地球内部活动造成的一种现象。无论是火山喷发还是地震海啸,因为产生原因的类似,都只会发生在板块的结合部分,如环太平洋火山带就是太平洋板块与周围的亚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等板块的结合部 剧烈的地壳活动如果能引起海底的剧烈下沉、抬升、海陆移位等,就会引发这个地区海面的海水的巨大规模的转移活动,并产生巨大的能量释放,能量以海浪的形式向远方传播,如果能量达到一定程度,海浪就会产生破坏作用,而发生所谓的海啸。
㈥ 海啸是地理现象吗
是的
自然现象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当地震发生于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的灾害,称之为海啸。
海啸在许多西方语言中称为“tsunami”,词源自日语“津波”,即“港边的波浪”(“津”即“港”)。这也显示出了日本是一个经常遭受海啸袭击的国家。目前,人类对地震、火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观察、预测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但还不能阻止它们的发生。
海啸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地震规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在海底附近传播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海啸在海洋的传播速度大约每小时五百到一千公里,而相邻两个浪头的距离也可能远达500到650公里,当海啸波进入陆棚后,由于深度变浅,波高突然增大,它的这种波浪运动所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并形成“水墙”。
由地震引起的波动与海面上的海浪不同,一般海浪只在一定深度的水层波动,而地震所引起的水体波动是从海面到海底整个水层的起伏。此外,海底火山爆发,土崩及人为的水底核爆也能造成海啸。此外,陨石撞击也会造成海啸,“水墙”可达百尺。而且陨石造成的海啸在任何水域也有机会发生,不一定在地震带。不过陨石造成的海啸可能千年才会发生一次。
海啸同风产生的浪或潮是有很大差异的。微风吹过海洋,泛起相对较短的波浪.相应产生的水流仅限于浅层水体。猛烈的大风能够存辽阔的海洋卷起高度3()米以上的海浪,但也不能撼动深处的水。而潮汐每天席卷全球两次.它产生的海流跟海啸一样能深入海洋底部,但是海啸并非由月亮或太阳的引力引起,它由海下地震推动所产生,或由火山爆发、陨星撞击、或水下滑坡所产生。海啸波浪在深海的速度能够超过每小时700千米,可轻松地与波音747飞机保持同步。虽然速度快.但在深水中海啸并不危险,低于几米的一次单个波浪在开阔的海洋中其长度可超过750千米这种作用产生的海表倾斜如此之细微,以致这种波浪通常在深水中不经意间就过去了。海啸是静悄悄地不知不觉地通过海洋,然而如果出乎意料地在浅水中它会达到灾难性的高度.
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
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惊人。
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10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㈦ 有关日本地震和引发的海啸全方面的地理知识,急用,2011会考可能会考到,还有贵州大旱的!
日本地震http://..com/question/250392997.html
http://www.ycy.com.cn/05/teacher/dlzl/12.asp?js=2254
贵州大旱http://business.sohu.com/20100322/n271005363.shtml
http://..com/question/143253229.html
额,我不知道我找的行不行,但希望能对你有些帮助,谢谢
㈧ 地理选修5的笔记和知识点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地质、旱涝、海洋、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二.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三.科普宣教力度不够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最终影响我三、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四.加强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获得先进的应用技术及管理经验,追踪最新技术。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协调,为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高低温试验箱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因为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以劳动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灾害都是消极的或破坏的作用。所以说,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
中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内涝、高温、雷电、大雾、灰霾、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道路结冰、龙卷风、冰雹、暴风雪、崩塌、地面塌陷、沙尘暴等等,每年都要在全国和局部地区发生,造成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
凡危害动植物的各类事件通称之为灾害。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海啸;将以人为影响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有长有短,有缓有急。有些自然灾害,当致灾因素的变化超过一定强度时,就会在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几秒钟内表现为灾害行为,像火山爆发,地震、洪水、飓风、风暴潮、冰雹等,这类灾害称为突发性自然灾害。旱灾、农作物和森林的病、虫、草害等,虽然一般要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成灾,但灾害的形成和结束仍然比较快速、明显,所以也把它们列入突发性自然灾害。另外还有一些自然灾害是在致灾因素长期发展的情况下,逐渐显现成灾的,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等,这类灾害通常要几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则称之为缓发性自然灾害。
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由此还可以导生出一系列其它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如大旱之后,地表与浅部淡水极度匮乏,迫使人们饮用深层含氟量较高的地下水,从而导致了氟病,这些都称为衍生灾害。
当然,灾害的过程往往是很复杂的,有时候一种灾害可由几种灾因引起,或者一种灾害因会同时引起好几种不同的灾害。这时,灾害类型的确定就要根据起主导作用的灾因和其主要表现形式而定。
突然、是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通常是剧烈的,其破坏力极大。持续时间有长有短。灾难包括了很多因素,它们会引起受伤和死亡,巨大的财产损失以及相当程度的混乱。一次灾难事件持续时间越长,受害者受到的威胁就越大,事件的影响也就越大。另一个影响灾难程度的主要特征,是人们是否获得了足够的预警。
自然灾害有许多重要的特征,它们突然、有力,无法控制,引起破坏和混乱,通常很短暂,有最低点,有时可以预报。
中国的自然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其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有七大类。
1、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
(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
(2)雨涝:内涝、渍水;
(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
(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
(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
(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
(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11)雪害:暴风雪、积雪;
(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
(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14)龙卷风:局部毁灭性灾害;
(15)雷电:雷击伤亡;
(16)连阴雨(淫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
(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2、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主要有如下种类:
(1)风暴潮:包括台风风暴潮、温带风暴潮;
(2)海啸:分遥海啸与本地海啸2种;
(3)海浪: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浪3种,就其成因而言又分台风浪、气旋浪;
(4)海水;
(5)赤潮;
(6)海岸带灾害:如海岸侵蚀、滑坡、土地盐碱化、海水污染等;
(7)厄尔尼诺的危害。
3、洪水灾害
(1)暴雨灾害;
(2)山洪;
(3)融雪洪水;
(4)冰凌洪水;
(5)溃坝洪水;
(6)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
4、地震灾害
(1)构造地震;
(2)陷落地震;
(3)矿山地震;
(4)水库地震等;
5、农作物生物灾害
(1)农作物病害:主要有水稻病害240多种,小麦病害50种,玉米病害40多种,
棉花病害40多种及大豆、花生、麻类等多种病害;
(2)农作物虫害;主要有水稻虫害252种,水麦虫害100多种,玉米虫害52种,棉
花虫害300多种,及其它各种作物的多种虫害;
(3)农作物草害:约8000多种;
(4)鼠害。
6、森林生物灾害
(1)森林病害:2918种;
(2)森林虫害:5020种;
(3)森林鼠害:160余种。
7、森林火灾
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 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但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灾害主要有:
一、地质灾害
自然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诸如滑坡、泥石流、地面下降、地面塌陷、岩石膨胀、沙土液化、土地冻融、土壤盐渍化、土地沙漠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后果,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将这种现象称为地质危害。地质危害也包括派生的灾害。
(一) 泥石流。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泥石流按期物质成分可分为三类: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粘粒、石块、粘度大,成稠泥状的叫泥石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水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对居民点的危害;对公路、铁路的危害;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对矿山的危害;
(二) 滑坡。滑坡上的岩石山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跨山”“土溜”等。
滑坡的条件: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部连续状态时,才可能具备向下滑动的条件。
滑坡的活动强度:主要与滑坡的规模、滑坡速度、滑坡距离及其蓄积的位能和产生的动能有关。
滑坡的活动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如地震、降雨、冻融、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等。
(三) 崩塌。崩塌也叫崩落、垮塌或塌方,是陡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岩)的地质现象。
按崩塌体物质的组成,崩塌可分为土甭和岩崩两大类。
崩塌的活动时间:崩塌一般发生在暴雨及较长时间连续降雨过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强烈地过程中;开挖坡脚过程中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强烈的机械振动及大爆破之后。
崩塌的地域性:西南地区为我国崩塌分布的主要地区。
(四)地面下沉。地面下沉是由于长期干旱,使地下水位降低,加之过量开采地下水等导致的地壳变形现象。
(五)地震。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除了地震直接引起的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之外,还会引起火灾、水灾、爆炸、滑坡、泥石流、毒气蔓延、瘟疫等次生灾害。
二、 洪涝及其它灾害
(一) 雨涝。雨涝是指大范围的暴雨或特大暴雨所造成的山洪暴发,江河水位陡涨,洪水泛滥,致使农田、房舍、人畜及交通设施等遭到淹没的洪涝灾害,以及低地积水难排,造成作物减产失收的渍涝灾害。
(二) 洪水。洪水灾害是指水流脱离水道或人工的限制并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
(三) 凌汛灾害。凌汛灾害是因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江河水位明显上涨并引起灾害的现象。
(四) 地震灾害。地震水灾是指因地震而诱发的滑坡堵塞河流或震垮堤坝造成的洪水灾害。
三、大风灾害。风力达到足以危害人们的生产活动、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的风,成为大风。
大风的危害:危害性大风主要指台风、寒潮大风、雷暴大风、龙卷风。
根据大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归纳为机械损伤、风蚀、生理危害、影响农牧业生产活动等几个方面。台风在大风危害中的破坏力最为突出。
四、热带气旋灾害。热带气旋是一种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的气旋性涡旋。
强烈的热带气旋伴有狂风、暴雨、巨浪、风暴潮,活动范围很广,具有很强的破坏力,是一种重要的灾害性天气系统。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严重影响的国家之一。
五、冰雹灾害。冰雹是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冰块或冰球。据冰雹大小及其破坏程度,可江宝还分为轻雹害、中雹害和重雹害三级。我国是世界上雹灾较多的国家之一。
六、海洋灾害
(一) 风暴潮。来自高纬地带的冷空气与来自海上的热带气旋通过交互影响,使沿海大风与巨浪接连发生,因此形成风暴潮。西太平洋是生产风暴潮最多的地区。
风暴潮的类型:台风型;冷高压配合黄、渤海气旋型;横向冷高压型;强孤立黄、渤海气旋型;强蒙古低压型;
风暴潮灾害的空间分布。我国的风暴潮遍及沿海各地,但主要集中的地段从北到南是:莱州湾;江苏小洋河口至浙江的德海门;温州、台州、沙埕至闽江口;广东汕头至珠江口;雷州半岛东岸及海南岛东北部沿海。
(二) 灾害性海浪。在海上引起灾害的海浪叫灾害性海浪。
灾害性海浪的形成:由台风、温带气旋、寒潮等天气系统引起并在强风作用下形成的。
灾害性海浪按天气系统类型:冷高压型(也称寒潮型);台风型;气旋型;冷高压与气旋配合型。
(三) 海冰。海冰是有害水冻结而成的,也包括流入海洋的河冰和冰山等。海冰是极地海域和某些高纬度区域是突出的海洋灾害之一。
海冰造成的灾害。推倒海上石油平台,破坏海洋工程设施、航道设施,或撞坏船舶造成重大海难;阻碍船舶航行,损坏螺旋桨或船体,并实施其失去航行能力。海冰封锁港湾,使港口不能正常运作或大量增加使用破冰船破冰引航的费用;使渔业休渔期过长和破坏还是养殖设施、场地等,造成经济损失。
海冰灾害主要出现特点:我国冬季易于结冰的渤海、黄海北部和辽东半岛沿海海域,以及山东半岛部分海湾。
(四) 海啸。海啸主要是太平洋沿岸国家遭受的由于猛烈的地震所引起的海洋灾害。
海啸形成的条件:引起海啸的海底地震震源较浅,一般要小于20公里至50公里;震级一般在里氏震级的6.5以上;必须有海底的大面积垂直运动;发生海底地震的海区要有一定的水深,尤其是横跨大洋的大海啸,一般水深都在1000米以上。
海啸的危害:海啸在滨海区域的表现形式是海水陡涨,骤然形成向岸行进的“水墙”,并伴随着隆隆巨响,瞬时侵入滨海陆地,吞没良田和城镇、村庄,然后还海水又骤然退去,或先退后涨,有时反复多次,对人类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五) 赤潮。赤潮的概念:赤潮是因海水中一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地环境条件下突发性的增值,引起一定范围内在一段时间中的海水变色现象。
赤潮的危害:引起海洋异变,局部中断海洋食物链,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有些赤潮生物的体外排泄或死亡后分解的粘液,翻盖海洋动物滤食和呼吸,从而使其窒息死亡。或赤潮生物所含毒素被海洋动物摄食后造成鱼、虾、贝类等中毒死亡。有的还会使脊椎动物和人类在食用后中毒死亡;在以下几节中,我们将对几种常见的,危害面积大的自然灾害进行介绍,同时介绍一些防灾救灾的措施。
七、其它灾害
除了地震、洪水、台风、瘟疫等灾害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乃至威胁我们的生命以外,我们对雷电、大雾、冰雹等其他灾害也要不断提高防范意识,加强防范能力。
雷电
(一)雷电的形成
伴有雷声和闪电现象的天气,气象上成为雷暴。雷暴天气时,当云层与地面之间的电位差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发生放电想象,闪电击到地面或击中某些物体就造成雷击。据研究,雷击的电流强度通常可达几万安培,温度可达摄氏两万度,如此强大的电流和高温,其危害程度可想而知。
(二)预防雷击的措施
1、在雷雨天,人应尽量留在室内,不要外出,关闭门窗,防止球行闪电穿堂入室。
2、尽量不要靠近门窗、炉子、暖气炉等金属的部位,也不要赤脚站在泥地或水泥地上,脚下最好垫有不导电的物品坐在目椅子上等。
3、不要在河里游泳或划船,以方雷电通过水介击中人体。
4、在野外遇雷雨时,尽快找一低洼或沟渠蹲下,不要在孤立的大树、高塔、电线杆下避雨。
5、一旦有人遭到雷击,应及时进行抢救,救护方法同触电急救相同,及时作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按摩等,同时急送医院。
防浓雾
在近低层空气中悬浮大量小水滴或冰晶微粒,使人的视线模糊不清,当事人的水平能间距离下降到1000米以下时,就称雾。雾有等级之分,能间距离小于1000米大于500米时称为轻雾;能见距离不足500米时称为大雾;能见距离不足200米时称为浓雾。
雾灾的防护措施:
1、尽量不要外出,必须外出时,要戴上口罩,防止吸入有毒气体。
2、尽量少在雾中活动,不要在雾中锻炼身体。
3、行人穿越马路要当心,应看清来往车辆。
4、驾驶车辆和汽车要减速慢行,听从交警指挥,乘车(船)不要争先恐后,遇渡轮停航时,不要拥挤在渡口处。
冰雹
(一)冰雹的概念
冰雹是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冰块或冰球。
(二)冰雹的危害
根据冰雹大小及其破坏程度,可将雹害分为轻雹害、中雹害和重雹害三级。冰雹对农作物的危害相当大,我国是世界上雹灾较多地的国家之一。
(三)我国冰雹的地理分布特点
1、多雹区:
青藏高原多雹区、北方多雹区、南方多雹区。
2、少雹区:
我国的少雹区主要分布在大平原、大沙漠、大盆地。
3、冰雹的时间分布特征:
我国降雹集中的季节主要是春夏季早秋时期。
根据各地降雹季节的变化特征,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春季多雹型、夏季多雹型、春末夏初多雹型、双峰型。
降雹日变化主要有几种类型:午后多雹型;夜雹型;中午多雹型;多峰型等。
(四)冰雹的强度特征
降雹范围大小,冰雹的大小及重量,降雹持续时间及堆积厚度。
(五)冰雹的预测和防御
1、冰雹是比较难以预报的灾害性天气,气象台以天气雷达、气象卫星监测和天气图等大量实时气象信息对冰雹天气进行追踪和外推预报。民间也有许多预报经验,如“旱年多冰雹”“春季多陡风,夏季多冰雹”“乌云宝塔形,下边泛红云,冰雹到眼前”等,总结起来预测的方法有六点:
(1)感冷热;(2)辨风向“不刮东风不天潮,不刮南风不下雹”;(3)看云色;(4)听雷声;(5)识闪电;(6)观物象。
2、冰雹的防御:
(1) 避雹;(2)防雹;(3)抗雹;(4)消雹
避雹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而后三项则需要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进行,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工消雹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冰雹来时的应对:
(1) 得知有关冰雹的天气预报,应将人畜及室外的物品都转移到安全地带。
(2) 冰雹来时尽量不要外出,不得已要出门时,应注意保护头、面部。
(3) 若冰雹来时你正在室外,应马上寻找可以躲避的地方,最好是坚固的建筑物。
(4) 若你正在驾驶汽车,或在车内,应立即将车停在可以躲避的地方,切不可贸然前行以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5) 有时,冰雹会伴有狂风暴雨,需特别注意预防及躲避。
㈨ 海啸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高中地理题
海啸发生的原因:
由于海底地震(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火山爆发、大滑坡、大塌陷等地质构造变化而引起的巨浪所造成的灾害我们称为海啸灾害。
海上的飓风、台风等极端气候也能引发海啸,这种海啸称为风暴海啸
滨海沿岸的大规模山崩、悬崖滑落也曾引发海啸,1702年日本有明海域附近的山崩引发海啸,最大波高达50米以上,造成15000人死亡。
水下核爆炸也会引发海啸,因为水下核爆炸会在瞬间在海洋中突然释放巨大的能量,使海水剧烈振荡而引发海啸。
引起最大规模海啸是天体事件,小行星和慧星如果撞击海洋就会引发规模比印尼海啸的能量大几十万倍、几千万倍。如果这种海啸真的发生了,它会在把沿海的城市一扫而光。据统计,平均1千万年才发生一次。所以其发生率极低。
危害
财产损失,破坏地面施设
造成人员伤亡
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如地震泥石流洪灾等次生灾害
防护措施
做好预警以备提前做好准备
提高对海啸的警惕性
平时多学习一些 关于海啸中如何自救的措施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lidizhen/ziliao/201002/0228_9593_1558629.shtml资料在这里面 挺全面
不理解的地方请追问 有帮助的话望采纳
㈩ 关于04的海啸(地理知识与数学)
您好!
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尼西亚海域发生的里氏9 级地震并引发海啸的震中位置在印度首都雅加达的(西北)方向相距(3000多)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