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吊脚楼反应怎样的地理环境

吊脚楼反应怎样的地理环境

发布时间: 2021-02-20 22:54:12

⑴ 吊脚楼与地理环境的适应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吊脚抄楼是一种以木材为主的砖木结构的传统民居,它与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1、当地应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否则,取材会很麻烦;
2、当地气候应该以湿热为主要特征,否则,不会选择通风透气的建筑物样式,保温性能很差的民居只应该是临时居所;
3、当地应该是交通闭塞的,现代化程度不会太高,否则,不会选择耗时费力的建筑样式。

⑵ 吊脚楼结构形成与气候关系

重庆吊脚楼民居建筑美学的价值分析
一、重庆吊脚楼民居建筑的“实用性”
重庆多陡坡、峭壁、悬崖、坡地,常年多雾,吊脚楼是结合地形、适应气候的典型建筑作品。重庆吊脚楼建筑平面灵活自由,依坡而建,体型错落多变,建筑对内对外较为开敞,建筑全部或部分高架于地面之上的建筑方式,非常有利于通风,避免了地面潮气侵入室内。 吊脚楼源于干栏建筑,但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干栏建筑。纯干栏建筑的基本条件是底层全部架空,但西南地区山高崖陡,可种植粮食的田地稀贵,当地人采用在斜坡上建造房屋,挖填部分土石方作为房屋前、后部地基,后地基作为建筑的地面承重部分,前地基上用木构架做穿斗式掉层的吊脚楼,产生的建筑底层前部地面上升为楼层,与后部地面齐平,这样半楼半地样式的吊脚楼由此形成。这种建筑样式适合各种坡度变化,缓坡地段,平面前移,楼面部分增大,地面部分减小,可以扩展楼底层空间,陡坡地段建筑结构相反,吊脚楼的楼地面比例亦随之调整,非常适合于不规则、起伏变化的山地地形。这种造型的房屋在占地、采光、通风、日照等诸多方面,非常适合西南地区的环境特征,历经沿袭,千年不衰。
重庆吊脚楼内部结构功能一般为三段式划分:顶层作为储藏粮食用,因为通风,在温室潮热的气候条件下使粮食不易霉变,而且也使建筑的脊下木质构不会因潮湿而污损。底层一般作为堆放杂物用,有的地方甚至把底层作为饲养动物的场地,既通风良好,又保证二层空间的干燥。二层为家人生活起居层,在功能上很重要,它是全家活动和休息纳凉之用,作为款待亲朋乡友、谈天说地、观山望景之所。这种“三段式”功能分布,使吊脚楼在虚实对比上,相得益彰:一、三层较虚,二层较实。二层作为主要生活起居层,人的主要活动全部集中于此,与一、三层比较起来,较为封闭,产生了厚重感和沉实感。一、二、三层,无论虚实,在外观及内涵来看,合理、实用、适度。而在房屋结构的处理上,采取在两旁立帖中加柱和增加楼板的厚度,增强房屋的承重能力及稳固性。
“降温、除湿、防雨、通风”是重庆地区的气候条件对民居的要求,吊脚楼取材于当地特有的松杉、杂木、山石、黄土,辅助泥、茅草、秸秆,依地形立以木桩,上置楼板为屋基,将前半间房屋托起,后半间凿崖为坪。房屋结构大致有穿斗式,捆绑式和土石墙搁檩式。木结构穿斗用料细巧,捆绑多用竹木,以竹篾、棕绳扎牢。围护结构多为竹编夹壁墙,双面或单面抹灰,构架采用较小杉木,直接在柱头上接承攘密栽成排架。墙壁围以木板、石板或竹笆抹以泥灰而成。屋顶材料也极为丰富,小青瓦、树皮瓦、泥顶、草顶等,所有建筑用材都就地取用,通气性能好,高湿度季节室内地坪不会结露,成为“可呼吸”的墙体和屋顶。
克服气候与自然环境压力,促生了重庆吊脚楼民居的建筑样式,也造就了重庆吊脚楼民居建筑形貌的个性、独特的造型美。 二、重庆吊脚楼民居建筑的“造型美”
变化多姿的重庆吊脚楼建筑依山就势,顺应地形不损坏原始地貌,与地形地貌有机地融为一体。“或悬虚构屋,取‘天平地不平’之势;
克服气候与自然环境压力,促生了重庆吊脚楼民居的建筑样式,也造就了重庆吊脚楼民居建筑形貌的个性、独特的造型美。 二、重庆吊脚楼民居建筑的“造型美”
变化多姿的重庆吊脚楼建筑依山就势,顺应地形不损坏原始地貌,与地形地貌有机地融为一体。“或悬虚构屋,取‘天平地不平’之势;
克服气候与自然环境压力,促生了重庆吊脚楼民居的建筑样式,也造就了重庆吊脚楼民居建筑形貌的个性、独特的造型美。 二、重庆吊脚楼民居建筑的“造型美”
变化多姿的重庆吊脚楼建筑依山就势,顺应地形不损坏原始地貌,与地形地貌有机地融为一体。“或悬虚构屋,取‘天平地不平’之势;
或陡壁悬挑,‘借天不借地”;或利用边角,加设披顶;因地就势,
增建梭屋 ”山地地形的狭窄险峻,
经过巧妙利用而成就了吊脚楼
建筑造型的出挑错落之美。采用歇山式或悬山式屋顶,屋坡不大,却出檐深远,为了减轻视觉
上的头重脚轻之嫌,屋顶的正脊在覆盖脊瓦时,两山头加瓦起翘,横向观察成为弧线,彰显了吊脚楼的流动与轻盈。“悬虚构屋”,底层吊脚架空,运用虚实对比,突出其“虚”,使本来造型轻巧的建筑,远远望去好像漂浮山间;采用穿斗式纯木结构的吊脚楼,不用一钉一铆,梁、柱、枋、板、椽、榫都是木材加工,屋顶覆盖小青瓦,外墙
和隔断墙面采用竹编夹壁墙,两边用泥包裹,既减轻重量,节约空间,又能起到隔热保温效果,所用材料都是天然生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乡村气息浓郁。在外露的青灰色瓦顶、棕色穿斗式屋架梁柱构件和本白色的墙面,使得建筑体的整个色彩较浅,色调和谐,在视觉上清新淡雅。
沿地形高低差层层布置而形成层楼盛宇的吊脚楼群落,依山就势,
采取分街筑台、临坎吊脚等方式,形成起伏变化、表现力很强的轮廓
线条和特有的建筑群体风貌,总体空间丰富

⑶ 我国少数民族苗族的吊脚楼,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环境还是地形条件如果

本人是贵州苗族,就我目前了解的是,我们苗族吊脚楼主要还是受地形因素影响多一点,毕竟苗族大多都居于山区,因此受地理因素影响多一点。至于气候因素,贵州山区阴雨多变,湿气重,也是苗族吊脚楼的影响因素之一,但是这个因素是次之。所以如果答题时应该选地形条件为主要。
傣族居住在云南南部的北回归线附近,气候炎热,其竹楼并不是受地理因素限制而建造的,因而其气候因素影响为主要。因此,傣族的竹楼主要是反映气候环境。
其实我也不一定是专业,但是我认为是这样的,补充一些网络查到的资料:“苗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区,山高坡陡,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因而,苗族历来依山傍水,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摘自网络
“ 傣族人民多居住在平坝地区,常年无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达21℃,没有四季的区分,干栏式建筑是很合适这种环境。傣族处在亚热带,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傣家竹楼为杆栏式的建筑,造型美观,外形像个架在高柱上的大帐篷。其具有冬暖夏凉、防潮防水防震的特点。楼室高出地面若干米,潮气不易上升到室内,水也淹不到楼室上。竹楼为四方形,楼内四面通风,夏天凉爽,冬天暖和。”——摘自网络
望有助于你!

⑷ 土家吊脚楼反应什么特点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但我们土家吊脚楼却是个例外,因为它是有脚的,吊脚楼一边建于高地,而另一边则临空,由几根木柱支撑,成“吊脚”样式;也有直接建在平地上的,那是用几根长短一样的木柱,把楼房从地面上支起来,形成了名副其实的“空中楼阁”。 吊脚楼从外形看,多为九柱落地,只有绕楼的曲廊上有一排柱悬于空中,整栋木楼像人吊着一只脚站着。横梁对穿,实为一种典型的穿斗式建筑。其楼台悬空,上层宽大,整个制作工艺复杂,做工更是十分精细考究。

吊脚楼一般是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可以用来贮存粮食。上层的三方都有阳台和扶手,平时可以用来/挑花刺绣,读书写字,接待宾客,非常舒适实用。土家人自己也把吊脚楼称为“走马转角楼”,或“转角楼”。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吊脚楼就如奔腾怒嘶、开疆拓土的马。更有意思的是,吊脚楼的外观与马也有几分相似,尤其是那半空悬吊的木柱,精美的雕花栏杆及门窗。屋顶歇山起翘,高高翘起的檐角,颇似腾空欲奔的马的雕塑。

土家吊脚楼的建造也相当考究,总的说来,就是吊脚楼建造五步曲:第一,叫“伐青山”,就是要选择出上等的木料,我们土家人多选用椿树和紫树,因为“椿、紫”通“春”,“子”,有吉祥之意,预示着“春常大、子孙旺”;第二步就是架大码,就是将选好的木料固定在一个特定的支架上,劈成合适的结构与形状;第三步叫做“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住,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就是立屋竖柱了,在这之前是一定要选一个黄道吉日,待到了这一天将柱子立起来,到这个时候,可以说整个吊脚楼的筐架也就基本上完成了;最后装板壁,板壁装好了,新房子就可以住了。土家掉角楼,不用一钉一铆,但结构非常严密,整栋楼房浑然一体,十分牢固。

⑸ 吊脚楼地理位置很偏僻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回家族等族传统民答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⑹ 吊脚楼建筑特色形成的地理原因

1、南方土地低洼盆地丘陵,亚热带季风气候天气湿热,建筑需要注意排水通风2、南方炎热潮湿,需要防潮防虫

⑺ 吊脚楼反映当地的气候特征是

在气候炎热多雨的区域,民居多为竹楼或木楼,吊脚楼属于南方干栏式建筑的一种,它的房顶呈“人”字型,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堆放柴草的地方,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该种房屋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湿热的气候条件.
故选:B.

⑻ 蒙古包 吊脚楼 窑洞与地理环境的适应体现在哪

蒙古包、吊脚楼、窑洞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体现如下:
1、蒙古包主要在内蒙回古高原地区答,该地区降水少,高原的地形平坦,牧草丰富,适宜放牧牛羊,该地居民是游牧的生活方式,蒙古包搭建拆卸方便。
2、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这些地区夏季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这种建筑通风防潮,避暑御寒。
3、窑洞主要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的年降水量少,气候比较干旱,黄土较多且黄土直立性强,并且该地区森林较少,盖房子缺乏木材,就地取材打窑洞可以节约木材等建筑材料,窑洞坚固耐用更有冬暖夏凉的作用。

⑼ 湖南吊脚楼形成的地理原因

1、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2、当地气候应该以湿热为主要特征,否则,不会选择通风透气的建筑物样式,保温性能很差的民居只应该是临时居所。

⑽ 典型的民居是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我国南方的吊脚楼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特征是()A.炎热、干燥B.温热

在气候来炎热多雨的区域,民居自多为竹楼或木楼,吊脚楼属于南方干栏式建筑的一种,它的房顶呈“人”字型,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堆放柴草的地方,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该种房屋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湿热的气候条件.
故选:B.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