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县地理环境特征
Ⅰ 关于和林县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的特色
和林格尔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为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所辖旗县之一。北靠呼和浩特市郊区、土默特左旗,西连托克托县,南接清水河县,东与凉城县、山西省左云县毗邻。面积3401平方公里。下辖四个乡、三个镇、一个经济园区,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新民街北党政大楼。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为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所辖旗县之一。地理坐标北纬39°58’-40°41’,东经111°26’-112°18’之间。北靠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土默特左旗,西连托克托县,南接清水河县,东南与山西省右玉县,东与凉城县、山西省左云县毗邻。面积3436平方公里。[2]
气候
和林格尔县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干旱、多风、寒冷,日光充足,温差大,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时短而温热,春季升温快,秋天降温烈。年平均气温在6.2℃左右。一月平均气温为-12.8℃,极端最低气温为-31.7℃,七月平均气温为22.1℃,极端最高气温为37.9℃。年日均气温在5℃以上的持续时间为195天左右,年日均气温0℃以上持续的时间为233天左右。历年平均降水量为392.8mm,一天内最大降水量为99.1mm。1971年-2005年期间,降水量最多年份为1978年,降水量为571.4mm,降水量最少的年份为1999年,降水量为250.3mm。[2]
地形地貌
和林格尔县地形地貌多样,山、丘、川兼备,属内蒙古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素有“五丘三山二分川”之说,总体地形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态势。东南部属蛮汉山的支脉,山区面占和林格尔总面的20.4%;中部和南部属黄土丘陵区,占和林格尔总面积的57.3%;西北属土默川平原的边缘,占和林格尔总面积的22.3%。地形地貌的多样化为发展农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山脉为蛮汉山系。主要山峰:东有芒牛山,海拔1864m;南有圣山,海拔1788m;北有神山(又名脑包山),海拔2005m;西有摩天岭,海拔1302m;中有黑山(东摩天岭),海拔2031m。[2]
历史沿革
名称由来
和林格尔系蒙古语,意为20间房子,因清初新设驿站有20户人家而得名。[1]
建制沿革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
和林格尔县历史悠久,秦属云中郡、西汉置定襄郡,北魏时曾建都盛乐。
唐朝初年,663年(龙朔三年)迁渤海都护府于漠南(即汉代成乐城),更名为云中都护府,第二年又改称为单于都护府或称单于大都护府,唐朝中期以后,出现了节度使制度,745年(天宝四年)王忠嗣任振武节度使,将振武军迁至单于大都护府,振武节度使管辖着单于大都护府。从设置单于大都护府时起,这里就成为内蒙古中部的重要政治军事中心。
辽代在此设置振武县,为丰州下属的县城。金代振武城地方居民更少,改称为振武镇。
元代称为振武城,可知当时居民已剩下不多了。元王朝为了利用振武城以南,浑河沿岸的可耕地,在浑河北面设置了红城屯田所(今和林格尔县小红城),军民共同在这一带垦殖,生产的粮食多次输往阴山以北地区赈济。
元朝北迁后,振武城便沦为废墟。
清朝初年曾有少量居民住在城内,清朝末年以后便迁移出去。清康熙年间,在城关镇置二十家子驿站,因为当时有二十户人家,所以叫二十家子。雍正六年设和林格尔理事通判厅。
民国元年(1912年)改厅为和林格尔县署,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县署为县政府。
1949年10月1日,和林格尔县民主政府在黑老夭区中坝村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12月,民主政府迁回县城。
1950年2月5日,原国民党县政府撤销,正式成立了和林格尔县人民政府。新中国成立后,和林格尔县先隶绥南专署、萨县专署,后隶平地泉行政区、乌兰察布盟行政公署。
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由乌兰察布盟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2]
风土人情
盛乐古今文化、和林剪纸艺术、当地六大产业、和林整体概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在石雕上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石碑上的碑文,人们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和林格尔;通过石碑上的剪纸,人们可以领会当地的风土人情;通过石碑上的“六大产业”,人们可以获知和林县的发展特色;通过石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们可以领悟到行驶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道”上的美感。
和林格尔,用“文化石”这种独特的方式,向来往的人们传递着古往今来的文化。
Ⅱ 我十分想了解一下山西右玉县这个地方如何,交通,人文,地理,经济等方面。
右玉县的经济是不怎么好,但居住的环境很好,无污染,绝对是一片净土。
Ⅲ 晋西北地理环境是咋样
专家指出恢复生态 晋西北风沙防治刻不容缓
从3月20日凌晨开始,屡屡遭受沙尘侵袭的山西省迎来今年入春以来强度、范围最大的扬沙、浮尘天气。肆虐的沙尘又一次敲响防风治沙、保持水土、恢复生态的警钟。
山西省气象台高级工程师苗爱梅介绍说,近20年来,山西省沙尘暴天气过程呈现逐年减少趋势,2000年略有回升,共发生8次较大规模的沙尘暴;从去年到现在,山西地区受沙尘暴的影响也有减弱的迹象,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尤其是沙化严重、生态脆弱的晋西北地区防风治沙、恢复生态已刻不容缓。
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而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这些主要分布于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16个县(区)的风沙带,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都在增加。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经成为当地人们最大的敌人。由于气候恶劣,植被稀少,从西伯利亚吹过来的强劲季风,经大同、朔州地区把当地粒碎质轻的栗钙土卷向高空吹向河北平原、京津地区。
山西省林业厅厅长曹振声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山西省尤其是晋西北的生态环境由于“欠账”太多,滥砍、滥伐、滥牧的现象较为严重,这些年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水土流失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山西省尚有400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亟待绿化。从前年开始,山西省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作为国家首批试点的晋西北16个县与省政府签订了退耕还林“责任状”,一些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已初见成效。
近年来,山西省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在国家的支持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聘请专业队集中治理,保证了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二是采取了拍卖“四荒”、家庭承包、股份制合作等多种方式,改变了以前只种不管的局面,激活了体制;三是保护现有植被,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广泛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草工作,停止毁林开垦过度放牧,让牛羊下山改为圈养,有效保护了植被;四是大面积封沙育林育草,在植被较差的地区利用雨季进行飞播和人工散播。
干了一辈子防沙造林工作的大同市林业专家、市林业局副局长唐志昌告诉记者,雁北、大同地区防沙造林经历了三个时期:50年代种植了120万亩小叶杨,本应在70年代成材,由于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现在都长成了“小老树”,目前濒临死亡的有70万亩;从80年代到90年代末,国家实施造林工程,大同造林工程纳入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2000年,大同被列入环北京防沙治沙造林工程范围,全市11个县区有7个纳入整体规划。目前,大同市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面已制定出了总体规划,主要是建设以环外长城与桑干河为主的三纵四横的“七条林带”,全长700千米,宽度3-10千米,总控制面积336万亩。同时构筑沙化封闭区、还林还草养殖区、基本农田区、仁用杏经济林区和旅游景点区等“五区”。
地处晋西北丘陵山区、紧临毛乌素沙漠的偏关县,干旱少雨,整天风沙弥漫。为改变这一状况,全县开始大力发展山丘林业,并且制订了一系列的利民政策:通过拍卖“四荒”,稳权发证,20年不变,把林业的发展与群众的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给百姓吃了颗“定心丸”;在资金扶持上也给予一些优惠政策,对经济比较困难的农户,林业部门无偿提供部分苗木、籽种,实行以奖代助,对于栽植经济林的大户,县里负责垫支苗木费,定期收回,实行以借代助等。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起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他们正在逐步走出“怪圈”,使林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
虽然一些局部地区的沙化、水土流失问题已得到部分缓解,但山西省尤其是晋西北作为京津屏障,治理沙化仍然任重道远。仅大同市应退耕还林的土地就有230万亩,其中的80%已被不同程度地沙化,严重沙化的有30万亩,作为屏障京津风沙水患的第一道防线,大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据有关专家介绍,由于历史欠账、自然因素的制约,要想根本上遏制风沙的肆虐,山西作为全国土地沙漠化较为严重的区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山西省已将风沙治理列为改善生态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突破口,坚持“粮下川、树上山”,防风治沙、恢复生态,建设山川秀美的绿色家园。
Ⅳ 山西大同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景点,主要物产
位置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东经112°34′——114°33′,北纬39°03′——40°44′。北以外长城为界,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的兴和县、丰镇市、凉城县毗邻,西、南与本省朔州市的右玉县、怀仁县、应县及忻州市的繁峙县相连,东与河北省张家口市的怀安县、阳原县、蔚县及保定市的涞源县、阜平县接,公路里程距北京约330公里、太原约290公里、呼和浩特约300公里;为首都之屏障、全晋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14]
大同市全境总面积14176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080平方千米,建成区108平方千米(2010年)。
地貌
大同处于华北地台的山西台背斜与阴山隆起的交接部位。北为北口隆地,西南为大同──静乐凹陷,东南为桑干河新断陷。该区域在多期的地壳构造变动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构造形迹,尤其以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影响最为明显,新构造运动相当发育、地震活动也较为频繁。东部为著名的世界地质奇观大同火山群,与云南腾冲构成南北两大火山群。[1]
在地貌构成上,大同的山地面积为27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3.4%;丘陵面积为117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6.6%;平川面积为626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30%。其中,山地、丘陵主要集中于西、北及东北部地区,而平川区位于东南部。这就构成了大同市西北高、东南低,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主要特征。[1]
大同地理环境处于南下阴山、东来燕山、北上吕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脉的交叉通道,是大雁为首的中部鸟类南迁通道。西北部山脉属阴山山脉和吕梁山脉,主要有白登山、双山、二朗山、云门山、采凉山等;东南部山脉属太行山脉,主要有恒山、太白山、六棱山等。全市一般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最高处为阳高县境内六棱山黄羊尖(海拔2420米),最低处为灵丘县境内花塔村冉河出口处(海拔558米)。桑干河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全市,形成了周围高、中间低、两山夹一川的槽型盆地。除桑干河外,境内主要河流还有属海河水系的御河、南洋河、壶流河、唐河和属黄河水系的苍头河。[15]
气候
大同新复建的城墙
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
春季气温回升很快,平均气温6.5~9.1℃,总是乍暖还寒,多大风,降雨较少,平均降水量仅为56.1mm,占年降水量的14.6%。
夏季气候温和,平均气温在19~21.8℃之间,雨水集中,平均降水量为246.9mm,占全年降水量的64.3%。
秋季来临后气温逐渐下降,平均气温在5.8~8.4℃之间,平均降水量为72.96mm,占全年降水量的19%。
冬季较春夏秋三季漫长,长达四个多月,盛行西北风,日短天寒。平均气温在-12.8~-6.3℃之间,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是-11.3℃。平均降水量为8.06mm,占全年降水量的2.1%。
大同市气候干寒多风,温差较大,年均气温6.4℃,一月零下11.8℃。最低温度零下29.2℃,七月平均气温21.9℃,年降水量400至500毫米,初霜期为九月下旬,无霜期125天左右。[1]
水文
大同境内主要河流有御河、十里河、口泉河、淤泥河。雨季河水暴涨,平时水量极少,但仍然给北京供水,较大水库有册田水库、赵家窑水库、石家寨水库(文瀛湖)。城区和矿区水源相对充足,山区部分乡村饮水困难。
Ⅳ 山西省右玉县高家堡乡怎么样
高家堡乡地处右玉县西南部,距县城26公里,东北与白头里乡、威远镇相邻,西南分别与平鲁县、山阴县、元堡镇接壤,总土地面积37.88万亩,总耕地面积为8.7万亩,85%的耕地为坡梁地。全乡共有34个自然村,设31个行政村、2522户、10671口人,设22个党支部、党员478名。
高家堡乡地形属典型的石灰岩质区,山多沟深,森林覆盖率低,植被稀疏,农业生产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无霜期仅为100天,年均降雨量400毫米左右,严重缺水,人畜饮水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近年来,全乡以建设生态畜牧强乡为目标,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牧战略,累计造林种草12万亩。其中,荒山造林26000亩,水保工程造林5000亩,日援、德援项目工程造林2100亩,首都水资源项目造林20000亩,退耕还林、还草7500亩,道路、村庄绿化5万株。
全乡境内油路、水泥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矿产资源丰富,建有大批民营企业和厂矿企业。目前,效益好的企业有:玉岭山煤矿、兴隆石料厂、聚鑫金属镁厂、布村石料厂、乡办预制厂等。另外,全乡还有油料、小杂粮、豆制品加工作坊46处,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全乡林草种植力度的加大和生态环境改变,使得畜牧业迅速发展壮大。截止2005年底,羊发展到了29600只,牛1654头,猪2100头,100只羊以上大户50户,30头牛以上大户5户。近几年,随着家养边鸡、土种鸡市场需求量的增大,养鸡业发展很快,目前,户均养鸡达5只多。2005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30元,其中,畜牧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58%以上。
Ⅵ 右玉县的地理环境
苍头河
苍头河发源于平鲁祁家窑,向北贯穿县境中部,从杀虎口出境注入黄河,其支流遍布辖区,主要有马营河、三道河、李红河等。
元子河
元子河属海河水系,在县境内干流长27公里,流域271平方公里。 右玉县是全国小杂粮基地县之一,农作物以莜麦、谷子、豆类、土豆等为主,其次有小麦、玉米、葫麻等。辖区8个乡镇是小杂粮产业特色专业乡镇,三大优质小杂粮基地为:优质燕麦种植基地、优质杂豆生产基地和优质荞麦生产基地。
2011年,右玉县共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5019万元,比2010年增长28.66%,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分别完成25834万元、4920万元、32625万元、70.7万元、1564万元,比2010年增长26.35%、36.4%、30.9%、23.8%、4.3%。粮食播种面积493523亩,粮食总产量30514.8吨,比2010年增长2.5%;油料总产量4908.7吨,比2010年增长40.8%。截止2011年底,奶牛存栏数3363头,羊存栏数300592只。
2012年,右玉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9771万元,比2011年增长22.7%,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分别完成27355万元、12850万元、37881万元、85.3万元、1600万元,比2011年增长6%、162%、16.1%、20.6%、2.3%。粮食播种面积470000亩,粮食总产量31722吨,比2011年增长4%;油料总产量9449吨,比2011年增长92.5%。截止2012年底,奶牛存栏数达到3427头,羊存栏数达到332595只。
2013年,右玉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6190万元,比2012年增长5.76%。农业产值33588.2万元,比2012年增长5.8%;林业产值16804.5万元,比2012年增长1.52%;牧业产值54012.2万元,比2012年增长7.26%;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1680万元,比2012年增长2.94%。截止2013年底,辖区耕地面积为69.4万亩,比2012年增长1.6%。农作物种植面积67.7万亩,比2012年增长1.54%。其中粮食种植面积46.7万亩,比2012年减少0.7%;油料种植面积13.1万亩,比2012年增长0.6%。在粮食种植面积中,玉米种植面积6.5万亩,比2012年增长0.14%。粮食总产量37236.04吨,比2012年增长17.4%。其中,玉米7569.55吨,比2012年增长10.9%。肉类总产量10316.6吨,比2012年增长2.5%。 右玉县的工业生产主要有采煤、陶瓷、机械、化肥、水泥、制砖、石灰、针织、皮革加工等。
2011年,辖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35亿元,工业销售产值29.09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64.8%和59.2%;工业增加值13.69亿元,比2010年增长33.9%。工业企业实现利税5.68亿元,比2010年增长23%。原煤产量790万吨,比2010年增长43.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72亿元,比2010年增长63.7%,利润总额28.78亿元,比2010年增长26.3%。
2012年,辖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4.17亿元,工业销售产值35.29亿元,分别比2011年增长40.1%和21.6%;工业增加值20.5亿元,比2011年增长20.1%。原煤产量1170万吨,比2011年增长4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33亿元,比2011年增长13.4%。
2013年,辖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4.2亿元,工业销售产值42.05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23.26%和19.16%;工业增加值24.12亿元,比2012年增长17.8%。原煤产量1234万吨,比2012年增长5.7%。 2011年,右玉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亿元,比2010年增长18.4%,其中,城镇市场零售额9.26亿元,比2010年增长22.3%;乡村市场零售额0.74亿元,比2010年下降16%。批发零售业零售额完成8.09亿元,比2010年增长18.2%,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完成1.91亿元,比2010年增长19%。接待游客83.42万人,旅游收入7.89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25.44%、25.8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66055万元,比年初增加73085万元,同比增长2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7127万元,新增23197万元。
2012年,右玉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26亿元,比2011年增长2.62%,其中,城镇市场零售额9.52亿元,比2011年增长2.81%;乡村市场零售额0.74亿元,比2011年增长0.31%。批发零售业零售额完成8.11亿元,比2011年增长0.2%,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完成1.91亿元,比2011年增长12.6%。完成省级重点旅游县申报工作。接待游客98万人次,旅游收入9.86亿元,比2011年分别增长27%、31%。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46210万元,比年初增加80155万元,同比增长2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0311万元,减少6816万元。
2013年,右玉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1.73亿元,比2012年增长14.33%。城镇市场零售额10.85亿元,比2012年增长13.74%;乡村市场零售额0.88亿元,比2012年增长22.19%。餐饮收入零售额2.53亿元,比2012年增长13.51%;商品零售额9.21亿元,比2012年增长14.56%。接待游客131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376亿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24.2%、14.1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27169万元,比年初增加80959万元,同比增长18.1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0377万元,新增40065万元,增长36.32%。保险业务总收入5536万元,比上年增长27.4%。
Ⅶ 谁知道右玉县啊,那里怎么样啊
右玉是个不错的地方,没什么突出的,环境全国一流,去年被评为全国生态模范县,山西仅两个名额,右玉占了一个,绝对是名副其实的!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右玉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内陆县城。
Ⅷ 杀虎口的地理位置
杀虎口旅游交通: 右玉位于山西境内的晋蒙交界处,北距呼和专浩特120公里,属南距朔州110公里,东距大同85公里,与北京、太原都有高速公路相通。
自驾车路线:朔州往北-平鲁往北-109国道右转-右玉杀虎口。
火车:可以先搭乘火车到离右玉最近的火车站--大同火车站。到大同火车站后,旁边200米就是大同长途汽车北站,再搭乘中巴到右玉杀虎口。
汽车:大同、右玉到呼和浩特的汽车经过杀虎口。
飞机:先飞到呼和浩特,然后再转车到右玉杀虎口。
门票:杀虎口旅游区不收费,右玉长城历史博物馆10元/人,登长城5元。全天开放。
景区相关服务设施:旅游区对面有停车场,不收费;加油站在距杀虎口10里地的马营河;银行和医院要到右玉县城。
周边景区:右卫老城、三十二长城、贾家窑森林公园。
Ⅸ 求对山西省大同市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状况的详细
位置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东经112°34′——114°33′,北纬39°03′——40°44′。北以外长城为界,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的兴和县、丰镇市、凉城县毗邻,西、南与本省朔州市的右玉县、怀仁县、应县及忻州市的繁峙县相连,东与河北省张家口市的怀安县、阳原县、蔚县及保定市的涞源县、阜平县接,公路里程距北京约330公里、太原约290公里、呼和浩特约300公里;为首都之屏障、全晋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大同市全境总面积14176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080平方千米,建成区108平方千米(2010年)。
地貌
大同处于华北地台的山西台背斜与阴山隆起的交接部位。北为北口隆地,西南为大同──静乐凹陷,东南为桑干河新断陷。该区域在多期的地壳构造变动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构造形迹,尤其以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影响最为明显,新构造运动相当发育、地震活动也较为频繁。东部为著名的世界地质奇观大同火山群,与云南腾冲构成南北两大火山群。在地貌构成上,大同的山地面积为27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3.4%;丘陵面积为117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6.6%;平川面积为626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30%。其中,山地、丘陵主要集中于西、北及东北部地区,而平川区位于东南部。这就构成了大同市西北高、东南低,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主要特征。大同地理环境处于南下阴山、东来燕山、北上吕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脉的交叉通道,是大雁为首的中部鸟类南迁通道。西北部山脉属阴山山脉和吕梁山脉,主要有白登山、双山、二朗山、云门山、采凉山等;东南部山脉属太行山脉,主要有恒山、太白山、六棱山等。全市一般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最高处为阳高县境内六棱山黄羊尖(海拔2420米),最低处为灵丘县境内花塔村冉河出口处(海拔558米)。桑干河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全市,形成了周围高、中间低、两山夹一川的槽型盆地。除桑干河外,境内主要河流还有属海河水系的御河、南洋河、壶流河、唐河和属黄河水系的苍头河。
气候
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春季气温回升很快,平均气温6.5~9.1℃,总是乍暖还寒,多大风,降雨较少,平均降水量仅为56.1mm,占年降水量的14.6%。夏季气候温和,平均气温在19~21.8℃之间,雨水集中,平均降水量为246.9mm,占全年降水量的64.3%。秋季来临后气温逐渐下降,平均气温在5.8~8.4℃之间,平均降水量为72.96mm,占全年降水量的19%。冬季较春夏秋三季漫长,长达四个多月,盛行西北风,日短天寒。平均气温在-12.8~-6.3℃之间,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是-11.3℃。平均降水量为8.06mm,占全年降水量的2.1%。大同市气候干寒多风,温差较大,年均气温6.4℃,一月零下11.8℃。最低温度零下29.2℃,七月平均气温21.9℃,年降水量400至500毫米,初霜期为九月下旬,无霜期125天左右。
水文
大同境内主要河流有御河、十里河、口泉河、淤泥河。雨季河水暴涨,平时水量极少,但仍然给北京供水,较大水库有册田水库、赵家窑水库、石家寨水库(文瀛湖)。城区和矿区水源相对充足,山区部分乡村饮水困难。
Ⅹ 晋西北的地理环境要准的
晋西北
专家指出恢复生态 晋西北风沙防治刻不容缓
从3月20日凌晨开始,屡屡遭受沙尘侵袭的山西省迎来今年入春以来强度、范围最大的扬沙、浮尘天气。肆虐的沙尘又一次敲响防风治沙、保持水土、恢复生态的警钟。
山西省气象台高级工程师苗爱梅介绍说,近20年来,山西省沙尘暴天气过程呈现逐年减少趋势,2000年略有回升,共发生8次较大规模的沙尘暴;从去年到现在,山西地区受沙尘暴的影响也有减弱的迹象,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尤其是沙化严重、生态脆弱的晋西北地区防风治沙、恢复生态已刻不容缓。
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而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东,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这些主要分布于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16个县(区)的风沙带,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都在增加。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经成为当地人们最大的敌人。由于气候恶劣,植被稀少,从西伯利亚吹过来的强劲季风,经大同、朔州地区把当地粒碎质轻的栗钙土卷向高空吹向河北平原、京津地区。
山西省林业厅厅长曹振声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山西省尤其是晋西北的生态环境由于“欠账”太多,滥砍、滥伐、滥牧的现象较为严重,这些年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水土流失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山西省尚有400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亟待绿化。从前年开始,山西省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作为国家首批试点的晋西北16个县与省政府签订了退耕还林“责任状”,一些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已初见成效。
近年来,山西省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在国家的支持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聘请专业队集中治理,保证了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二是采取了拍卖“四荒”、家庭承包、股份制合作等多种方式,改变了以前只种不管的局面,激活了体制;三是保护现有植被,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广泛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草工作,停止毁林开垦过度放牧,让牛羊下山改为圈养,有效保护了植被;四是大面积封沙育林育草,在植被较差的地区利用雨季进行飞播和人工散播。
干了一辈子防沙造林工作的大同市林业专家、市林业局副局长唐志昌告诉记者,雁北、大同地区防沙造林经历了三个时期:50年代种植了120万亩小叶杨,本应在70年代成材,由于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现在都长成了“小老树”,目前濒临死亡的有70万亩;从80年代到90年代末,国家实施造林工程,大同造林工程纳入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2000年,大同被列入环北京防沙治沙造林工程范围,全市11个县区有7个纳入整体规划。目前,大同市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面已制定出了总体规划,主要是建设以环外长城与桑干河为主的三纵四横的“七条林带”,全长700千米,宽度3-10千米,总控制面积336万亩。同时构筑沙化封闭区、还林还草养殖区、基本农田区、仁用杏经济林区和旅游景点区等“五区”。
地处晋西北丘陵山区、紧临毛乌素沙漠的偏关县,干旱少雨,整天风沙弥漫。为改变这一状况,全县开始大力发展山丘林业,并且制订了一系列的利民政策:通过拍卖“四荒”,稳权发证,20年不变,把林业的发展与群众的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给百姓吃了颗“定心丸”;在资金扶持上也给予一些优惠政策,对经济比较困难的农户,林业部门无偿提供部分苗木、籽种,实行以奖代助,对于栽植经济林的大户,县里负责垫支苗木费,定期收回,实行以借代助等。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起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他们正在逐步走出“怪圈”,使林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
虽然一些局部地区的沙化、水土流失问题已得到部分缓解,但山西省尤其是晋西北作为京津屏障,治理沙化仍然任重道远。仅大同市应退耕还林的土地就有230万亩,其中的80%已被不同程度地沙化,严重沙化的有30万亩,作为屏障京津风沙水患的第一道防线,大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据有关专家介绍,由于历史欠账、自然因素的制约,要想根本上遏制风沙的肆虐,山西作为全国土地沙漠化较为严重的区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山西省已将风沙治理列为改善生态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突破口,坚持“粮下川、树上山”,防风治沙、恢复生态,建设山川秀美的绿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