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地理环境
『壹』 汉语方言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网络上抄的。
方言分区是不同语言的划分,有别于地理上、行政上的分区。不同方言可以同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同一方言也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中。例如南方的闽方言通行于闽、粤、台、浙四省的部分地域,而在闽、粤两省之中,又分别有闽、客方言并存和粤、客、闽方言并存。行政管辖范围可以变更,方言区属却不可能在短期内随之更改。广东省的海丰、陆丰两县,大部分说闽方言,原隶属于说闽方言的汕头专区。近年来这两个县改属大都不说闽方言的惠阳专区管辖,可是海丰话和陆丰话仍属闽方言。 不同方言之间的关系有亲有疏,必须对近亲和远邻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把不同的方言恰切地归到适当的区属中。方言的分区要有不同的层次,根据亲、疏的程度把不同的方言划归不同的层次。最高的一个层次通常称做方言区,例如官话方言区、吴方言区、粤方言区等。同一个方言区中的方言又可以作第2层的区分,通常称做方言片或次方言,例如闽方言区的方言又可以分闽南方言片、闽东方言片、闽北方言片,莆仙方言片、闽中方言片等;吴方言区的方言又可以分为太湖片、台州片、温州片、婺州片、龙衢片等。必要时,方言的划分还可以有第3层次乃至第4层次。第3层次在“片”以下,根据同一片内方言差异的情况可分为若干小片。小片中的各个地点如果方言差异仍然存在,可以再区分为若干地点方言,一般叫做“点”。方言区分的四个层次就是:方言区—方言片—方言小片—方言点。不论是哪一个层次的方言,在分区中始终要从实际出发,判明亲疏关系,该分即分,可合便合。有的地方方言处在不同方言的过渡地带,特别是几种不同方言犬牙交错的地区,如闽、浙、赣交界地区,鄂、湘、赣接壤地区等。方言现象复杂,一时不易确定归属的,只好承认它是过渡地带的方言,不必勉强划归哪一个方言区。
『贰』 汉语中 能体现中国地理环境是处于内陆的,或体现农耕文化的 词或者成语或者习语或者比喻 急!
》∶“燕草来如碧丝,秦桑低绿枝自。”还有,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荆门就在今天湖北宜都县西北,而长江的上游和下游的分界点就在湖北的宜昌。所以,长江在这里就会进入广阔的原野,山势也会随着平原渐渐消失。
『叁』 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400字左右)
(好,400字的总结就是如下):环境不同造成食物来源、生产方式、竞争方式、的不同从而造成两个地区的社会结构不同、不同的社会结构就会孕育出文化的差异。
『肆』 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论文2000字
[dì lǐ huán jìng]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内自然条件的总和,包容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地理环境是能量的交错带,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千米。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伍』 汉字起源的简介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碎块。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者们考证研究的约有三千个,在三千余字里面,学者们释读一致的是一千多字。其余的或者不可释读,或者学者们分歧严重。尽管如此,通过这一千多字,人们已经可以大致了解有关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了。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
汉字产生以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家的文字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的。
『陆』 【地理环境对中央集权的影响】例子及影响
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和其他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一样,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首先,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有广袤而肥沃的黄土和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河,这是中国历史与文化起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面积广大的疆土,为早期各部落提供了不同的场所,后来经过不断的融合与兼并,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这种在经济、军事、等方面高度统一的状况,形成了中华民族比较稳定的心态和华夏文化强大的融合力;其次,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临大海,西南为古人无法逾越的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西北为广阔无垠的沙漠,北部多为高原山地,加上中原地区有较为有利的农业自然条件,因而形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民族性格.第三,由于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加上地理环境适宜,因而文明的早期发展是与农耕相联系的,故被称之为农业社会文化.在长期的耕作中,人们充分体会到了季风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为了更好的掌握农时,人们逐渐发明了节气和历法,以及发展了在古代具有较高水平的天文学.由于长期稳定的发展,汉字很早就被发明,并很快成熟和被大量运用,还以次而发展了书法文化,推动了造纸的发明.第四,中国受季风气候的影响,这也影响到了文明拓展的方向.总之,中国历史与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下起源、发展和发生迁移的.
中国是人类起源、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原始历史与文化的遗址广布于大江南北,集中于黄河上下.汉文化之所以最早发祥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与这里的地理环境紧密相关的.黄河中下游有举世闻名的黄土堆积,其被覆的深厚和堆积的广袤,是世界上所罕见的.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垂直性强,利于穴居;土粒均匀、舒松,含天然养分多,利于耕作;该地季风气候明显,雨热同期,利于种植和收获.原始居住地多分布于黄河及某支流的河谷阶地上,既可以躲避洪水泛滥,又利于取水用水.加上在历史时期据说“黄土高原分布着广大的森林,森林之间,夹杂着草原.有耕作稼穑之便,又有渔猎采集之利.”所以,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
战国时代,中原诸侯忙于互相征伐兼并,南方的楚族势力向北伸张,进至淮河流域;北方匈奴也乘机崛起,侵入肥美的鄂尔多斯草原.西方,汉民族寻渭河河谷继续向西发展,到达黄土高原的西陲.当时汉民族的政治和文化活动,以黄河及其最大支流渭河的河谷为轴线,是东西向的.中国的几个著名古都——长安、洛阳和开封等,皆分布在这一轴线上.秦王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措施的实行,加快了民族融合的速度,扩大了融合的范围,为汉族历史文化的最后形成准备了充分的基础条件.
汉朝建立,使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随着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地理知识也有了很多的认识.这一时期,有著名的张衡的地动仪的诞生,还有张骞出使西域的伟绩.自西汉末期,由于北方战乱频频,特别是东汉后期,统治集团的日趋腐朽,轮流当政的宦官外戚竞相压榨农民,农民处境日益恶劣,迫使农民到处流亡.这时南方的丰腴富庶对北方农民则有很大的吸引力.人口的移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繁荣,又常为历史文化发展的基础.汉代时期,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加之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条件,江南地区的经济日趋提高,从而推动了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原来汉文化的核心地带集中于北方的局面开始被打破,并逐渐产生了向南移动的趋势.隋唐时期,经过数百年的开发,江南已超过北方,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和其他产品的供应基地.到了宋朝,文化中心也逐渐移到了江南,南方的经济文化继续发展.唐宋时期是我国地理学认识和传统地理著作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这时有著名的玄奘与他的《大唐西域记》,有僧一行对大地测量的贡献,还有沈括先进的地理思想.这些都充分说明人们对自然地理的知识更为重视了,而且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指导生产生活.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影响.宋金以后,元朝建立,蒙古族入侵中原,连年战乱,又使北方人民纷纷又向南方流亡,北方更为荒残不堪.而南方却继续发展,人口和财富大量集中于东南的现象,至明代越加明显了.
明清时期,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为我国最先进的农业区更为明显.之所以江南地区成为了先进的经济文化中心,是与这个地区的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密切不可分的.这个时期,有关地理知识的认识与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海内外旅行考察的广泛进行,以及随之而来的区域地理知识的扩大.远在西方“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前的半个多世纪,这时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已率领庞大的船队,在东南亚、印度洋地区进行了大规模、长达30年的航海活动.这不仅是中国海上探险事业的巨大成就,也是我国地理发现史上的壮举.郑和的大规模航海活动,不仅扩大了中外经济交流,而且在地理认识史上,也再一次扩大了中国人民对“西洋”的地理新眼界.更重要的是,对地理知识的深刻认识,也同时推动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地理环境是历史与文化的舞台.综观我国的历史,可以发现历史文化的起源是与地理环境相互依存的,而且我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也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我们要加强对地理环境知识的认识,通过对地理环境知识的认识来指导实际的生产生活,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
『柒』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有哪些
一、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1.由于土地、气温、雨水等条件较好,所以较早形成农业社会,使文化发展较早、较快.
2.尽管也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冲突和融汇,但由于农业人口始终占有数量上的多数和文化上的优势,所以农业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
3.由于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环境的变动,并不能影响总体的农业生产,使文化的延续有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4.由于受周围的地理障碍的保护,文化得以独立发展,长期延续.
二、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1、由于地形地貌繁复,地理特征多样,造成文化多样.
2、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不同.农业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区别.
3、各种文化区域之间经济形态、生活方式、观念形态不同,且接受外界影响的程度也不同.
三、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1、相对封闭的环境,使中国文化独自完成文明发生期(与其他文明的比较).
2、形成中国独特的表意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思维方式、社会结构,自成体系,与西方大异其趣.
3、使中华文化没有断层,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具备前后递进、陈陈相因的延续性.
4、长期隔离和文化发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识.
(7)汉字与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中国周边的地理环境较为封闭,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没有一种外来力量能够对中国文化形成挑战。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虽然在军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却是被征服者。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均因为地理屏障,未能较深地影响到中国文明。反过来,同样由于地理原因,中国也未能将自己的文化影响范围扩大到全世界。
很多人认为古代中国的文化是全世界领先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开始落后,也有很多人喜欢拿同时期汉朝与罗马帝国进行比较。实际上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样的比较也没有任何意义,原因就在于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范围内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间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难比较罗马帝国与汉王朝。此外,一种文化必需与相应的地理环境相适应。
自古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与华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频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华夏民族的先进文化,但中原对草原的影响始终不像对日本、朝鲜那么大,原因就在于中原、日本、朝鲜都是农耕文化,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更加容易,而草原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对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全盘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鉴。明朝后期工业革命后的欧洲开始强大并逐渐加强最中国的文化影响和渗透,而由于中华文明深厚的底蕴,这样的影响始终非常有限,防线最终被穿破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虽然如前所说,中华文明由于地理原因,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是闭塞的。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从其他文明中吸收了很多的东西,只不过这些东西都被汉化了。例如现在的凳子就是从游牧民族传入的,在南北朝时被称为“胡床”。
参考资料网络——中国文化
『捌』 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对语言文字的起源与发展有什么作用
自然环境的变化十分缓慢,通常需要数百万年、数千万年乃至上亿年才能显现其内变化,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容,要比自然环境的演变快得多.自然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中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那种不承认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有某种程度的影响,否认劳动生产力与自然条件有联系的观点,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显然也是错误的.唯心主义者认为:自然界好比一座舞台,在舞台上只是演出事先编排好的剧目——海洋、河流、山地、森林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人而建造的,如同花园中的林荫小道是为了花园的主人散步而修建的一样,真是荒谬而可笑.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其发生与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人类只有不断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才能不断地前进.
『玖』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400字以上。谢谢!!
地理抄环境最开始影响到的就是一个地方的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环境因素的不同使人环境的关系也不同。
人是环境中的动物,在依据周围的环境状况能动的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饮食习惯。
环境的不同连同人民的饮食习惯一同更改者人的思维方式和对宇宙对世界对人生等等的认知。
文化说白了,其实是人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南北和东西差异,精彩纷呈,就是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人民的饮食习惯下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从小就过得游牧的生活,时刻在感受的草原的辽阔,所以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业都打起不拘小节,好比大同石刻;青藏高原因为地处高喊地带从古至今都有着对神的崇拜,所以有着很深的信仰文化;江南地区,以为内河网密闭,多低山丘陵,一衣带水,所以碧水融情,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就如同江南水乡园林一样柔美细腻,小巧可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又以满腔的情怀在执念这这片水土。
『拾』 地理位置与汉语词语的关系
地球上某一地理事物与外在的某些其他的事物的空间关系。确定位置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方向和回距离。具答有相对性和不重复性的特点。可分为数理地理位置(如经纬度),自然地理位置(如海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如邻国),经济地理位置(如与周围地区的原材料供应、产品市场等方面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