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邪马台国地理位置

邪马台国地理位置

发布时间: 2021-02-20 13:46:42

❶ 中国与日本最早交往时间

中国和日本间的交往,究竟是从甚么时候开始的?谁也不清楚,大家都说两国的往来,有悠久的历史;事情也的确如此,但究竟这悠久的历史是从甚么时候开始的,有多长,怕仍是大家所关心的,也是很难有一个正确答案的。 当然,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而论,我国史籍上最初记有日本列岛上人和燕地人民来往的,是在汉代;到公元五世纪十七年,已经有明确的史实记载了.因此要就文字记载的历史而论,那么,从汉代开始已有两千多年了.但是,但这仅仅是见诸文字记载的,实际上两国人民间的往来,远比这要早.就拿传说中的徐福东渡所反映的,也要比<汉书.地理志>中所记要早。因此,真正的中日两国间的交往的时期,怕还要从别的途径来探讨  所谓别的途径,在今天来说,主要是从出土的文物、遗迹等考古学的方法来考察、研究。看看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前,中日两国间存不存在通交往来;有的话,最早可以追溯到甚么时候从地理环境来说,日本是个四面环海的列岛,和亚洲大陆没有任何相连的。可是近几十年来,在日本列岛上发现一些在古代交通工具极为简陋、原始的情况下,跟本不可能赴海的动物化石。例如在北海道发现过猛象的化石,在九洲和本洲发现的大角鹿、野马、野牛等的化石和东京附近也也发现象类的化石等等。这些动物都比较大,决不是原始的交通工具,如独木舟所能运载过海的。那么,这些动物的化石,又怎么会在日本列岛上发现呢 更令人奇怪的是,这些在日本发现的动物化石的种属,与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大陆上一些古生物的种属相似或相同。那么,它们又是怎样从东亚大陆,赴海到达日本列岛的呢?人类文化的发展,一般都是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再到铁器时代的。日本列岛上由于情况特殊,所以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几乎是同时的,或者说,铁器时代还要比青铜器时代早一些。至于石器时代,也和世界史的分类一样,分为新石器时代和久石器时代 日本列岛上,过去都认为在新石器时代是没有人居住的,也没有文化可言;但从1931年(昭和六年)直良信夫在兵库县明石市的八木海岸的洪积层中发现了人类的左腰骨以后,就认为日本也和世界其他地点一样,是存在着久石器时代的。不过还没有成定说。一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尤其是在日本群马县笠悬村的岩悬遗迹中,发现有旧石器时代的遗物,如尖状器、刮削器,经过两面加工的砍砸器,剥片和石笋之后,才没有人再怀疑,日本列岛上在久石器时代,是有人类栖息这一事实了。 二此大战以后,日本列岛上又继岩宿遗迹,在不少处所发掘到了多处旧石器时代的遗迹,如群马县的薮冢遗迹、东京都的茂吕遗迹、中部地方的诹访湖周围、野鸠湖湖底和濑户内海周围的遗迹,甚至在北海道也在樽岸掘出遗迹。在这些遗迹中,除了发现石器之外,还发现一些上面提到过的,在有大海相隔情况下,不可能由原始交通工具载运过海的大型哺乳动物的化石、骨制器。显然这些动物和石器都属于洪积世时代,这些石器就是当时栖息在日本列岛上人类的生活用品.有趣的是,这些在日本列岛上发现的,属于旧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用品的遗迹,也和动物化石所属的种属一样,在隔海的东亚大陆上见到。举例来说,这些石器中,有一些和中国大陆发现的十分相似,不仅在形状上相似,连加工技术,或者说加工的程序也几乎完全相同。象日本大分县早水台遗迹和枥木县星野遗迹中发现的一些石器,其类型和我国北京周口店第十五地点出土的石器,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都用石英或石英岩作为原料;砍砸器有的是一面加工的,那么其底端还保留着原来的石面;有的则是两面加工,采用交互加工的技术,其首端就比较锐利。其他长方形石核、三角形石片、尖状器和刮削器等,也都和我国周口店第十五地点出土的石器有相似之处。除了和周口店的相似外,日本北海道等地遗迹中见道的尖状器,特别的两面加工的尖状器、石核等也和我国河北省阳原县虎头梁村附近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相类。而在虎头梁村见到的大量楔状石核不但在形态上和日本发现的相似,连加工方法、程序上也完全相同。此外象日本长野县野鸠湖湖底发现的石器,是长石片和用长石片制成的刮削器,其工艺特征,也和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水沟遗迹出土的长石片相类。从这些情况看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概念,及早在旧石器时代,日本列岛上的文化活动是和东亚大陆上,主要是中国文化间,有着密切关系的,当然,这种密切的关系是要通过人类的同交往来,才能发生的根据这种事实,加上动物化石的因素,可以知道即使在洪积世,旧石器时代,中日两国之间,也是有同交关系存在的;今天横隔在两国间的大海,并不能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否则,就无法解释这些事实。当然,在远古的旧石器时代,谈不上有什么交通工具,也谈不上有什么航海技术。那么隔阻中日两国的海,又是怎样横渡的呢?人类或许可以利用极原始的独木(还不能成舟),利用风或潮漂过海,可是那些大哺乳动物又是怎样横越的呢?根据地质学上的地层探察,解答了这问题。可以认为,在旧石器时代的中期之前,东亚大陆,也就是中国和日本列岛之间,并不象现在这样,中间有大海相隔;而是直接相连着陆地,人和动物都可以直接往来黄海根据地层的探察,现在呈弧形而位在亚洲大陆东缘的日本列岛,在洪积世时期,并不象现在这样四面临海。不但是日本海没有隔断日本列岛和北端大陆的连接,甚至连黄海也不是分隔中国和日本的海域。1962年,日本渔民曾经从对马海峡的海底,打捞起一段长约一公尺、重达十八公斤的纳犸古象门齿的化石,这样的纳犸古象牙齿化石,还曾在朝鲜半岛西岸、日本海中以及琉球群岛的一些珊瑚礁上发现过。凑巧得很,我国在几年前,也曾经在渤海湾离岸二百多公里的海底,打捞出一个未经冲磨过的披毛犀牙齿化石。这些早已经绝灭了的古生物化石,在黄海两岸发现,是有重要意义的。一般都知道,在海底是很难发现古代陆生脊椎动物化石的。现在从黄海的海底沉积物中发现这些古代陆生脊椎动物的化石,说明至少在这些陆生动物生存期间,现在的黄海海域,包括渤海海域在内,原是一片平原。否则这些陆生的巨大脊椎动物是不会在黄海海域两岸。留下化石的。这样就说明一个事实即在有这些古代陆生脊椎动物生存期间。黄海海域必然是一片开阔的草原地带。因此当时在我果常见的纳犸古象、披毛犀和在东北地区常见的猛犸象也能分布到现在有大海相隔的日本列岛上。这些古生物的生存期间,大约是距今一万六千二百年到三万二千年之间。大概在这段时期中,日列岛和东亚平原的相连的,所以这些无法渡海的大生物,能很容易的通过陆地而进入到日本列岛上 现在在日本列岛上,除了发现上述猛犸象、纳犸象和披毛犀等不能渡海的古陆脊椎生物化石外,还有一些无法渡海的陆生动物化石可见。这些古生物,有多数是当时中国大陆上,主要是华北或东北地区常见的动物,象豹、獾、棕熊、野牛、野马等等。这些中属的古生物,显然也是从中国大陆上通过黄海平原,或是从北方,通过现在分隔西伯利亚和库页岛的鞑靼海峡而过去的。由此可知,在洪积世,日本列岛,至少其南北两端是和大陆相连的。植物也如此,日本列岛上所分布的针叶树,其大部分也和东亚大陆上的,属于同一种属,而这些植物的传播、繁殖,也是无法飞越大海的,只有在相连陆地的条件下,才能传播和繁殖。就是说,从植物的分布,也证明在过去的某一段时间内,日本列岛和亚洲大陆之间,不可能有海洋分隔的情况存在;至少其和中国的华北平原、朝鲜半岛之间,应该是一片相连的平原。日本海,不是象今天这样,而是以内湖形式存在的,鞑靼海峡、宗谷海峡等都是不存在的,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也是不通的。 至于具体时间和大陆上的动植物经由怎样的具体路线迁徙到日本列岛上,还不清楚。但在对比了旧石器时代石器的分布和古陆生脊椎动物化石的分布以后,大概可以知道,在前期,亚洲大陆和列岛南北两端都是相连接的日本海是以内湖形式出现的。从北方来的动植物,可以由西伯利亚库页岛而到北海道。现在在日本北海道发现的猛犸象动物群,大概就是由我国的东北或西伯利亚,经这途径到日本的不过这动物群到北海道以后,可能由于气候的变化,并没有往南进入日本本洲和南部其他地区。由南方来的,则是通过我国的台湾,经琉球而进入九州一带的,当时这一路也是陆地,不存在什么海洋。到距今一万年左右时,即洪积世与冲积世相界时期,日本列岛才和亚洲大陆相脱离,形成现在那样在东亚大陆东缘的岛屿从这些地质变化的过程,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中国和日本原来就是相连的土地,,中间并没有海洋存在,因此在中国大陆上见到的古生物,陆生脊椎动物的化石,也能在日本列岛上发现。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在日本列岛发现的代表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石器,不但在形状上,而且连制造的方法、工艺程序也有和中国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的石器相类的。这种相似,决不是什么偶然的相类,而是说明中日两国之间,在旧石器时代文化上,有很多共同性、一致性的。这样,又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中日两国之间的交往,远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虽然,这种交往,并不见诸史籍的文字记载,但出土的石器,却是最好的证明。 文化交流是史实吗?;或许有人要说,远古时代人类都在蒙昧的情况下,有什么文化交流可说。或者说,某些石器的类似,并不能说明有交往的事实。事实也的确如此,石器的类似,在原始社会中,几乎到处用的、生产的石器都相似,很难加以辨别,也很难说明彼此有交往的情况。但是,仔细观察一下,就可知道并不这样简单。石器的外形,的确相似,都差不多。可是这些石器是制作过程,或者说加工方法、技术、工艺程序却不一定就能完全相同。在相隔的地区间,决不可能相类或一致的;只有属于同一文化系统的,才有可能有相类或一致的加工方法、程序。因此,即使在旧石器时代都类似的石器中,也可发现不同地域间文化交流的事实。文化交流必然是通过人的往来来实施的,因此,即使在远古时代,人类的文化水平还很低的时代,仍然可以判别有没有通交关系、文化交流,就是由这方面,从加工方法、程序来比较、分析在两地域中发现的石器遗物之后,得出的结论。人的往来,在现在由大海相隔的中国大陆和日本列岛间,没有渡海的交通工具是不行的。但现在从古生物化石在两地的分布证明,在远古洪积世时期,日本列岛并不是和东亚大陆相分离的岛屿,中间并没有大海阻隔,人们可以自由地由一地徒步到另一地。因此,日本列岛上所发现的石器,和中国大陆上发现的相似,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可以认为都是通过那些徒步到日本列岛上去的人带去的。他们带去制造石器的技术,也带去了文化。当然,今天发现的遗迹还不多,也只能知道个大概。至于是采取什么途径,用什么方法把这些技术、加工程序带到日本列岛的,还有待于以后更多的观察和研究。由现在在日本列岛上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的遗迹看,九州、四国和本洲南部地区的遗迹,从时代上比北方要早,例如早水台、岩宿和权现山等的遗迹,都是距今三万年至八万年左右,也就是洪积世中前期。而北海道所发现的,最早不早于距今一万二千年至一万六千年左右。而且北海道所发现的,除了猛犸象等动物化石外,还没有见到过和西伯利亚或中国东北地区同时的石器遗物,这只能说明当时有人或动物往来,但不一定有文化交流的事实。上面提到过早水台石器,主要是砍砸器的加工方法、程序和中国周口店第十五地点出土的完全相类;长野县野鸠衫久保遗迹中的纵长石剥片,和用这些剥片做原料制成的刮削器,和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水沟遗迹中见到的纵长石剥片的某些工艺特征相类等事实,值得注意。除此以外,其他在日本发现的久石器的制造方法,和我国周口店、丁村、水洞沟等地的石器制造方法、工艺特征颇多类似。这种相似、一致决不是偶然的。因为石器在外形上相似、相类在原始社会中是可能的,形式比较简单,制造也极粗糙。但要在加工方法、工艺程序上类似和一致,就不会也不能是巧合,而是在当时有一些人,带着技术从中国大陆,通过黄海平原,步行到日本列岛,在那里定居下来,并袭用了中国大陆上的石器加工方法、技术,在日本加工石器。这种往来,应该说是最原始的文化交流。 总的来说,中国和日本两国间,今天虽然有大海阻隔,但在远古的洪积世时期,随着气候和地壳的变化,日本列岛曾不止一次和东亚大陆相连接。旧石器时代的人和动植物就是这样毫无阻碍的分布在今天的大海两岸的。这也就是现在我们可以在日本列岛上出土一些无法渡海的巨型陆生脊椎动物化石的原因。由于没有大海的阻隔,人类徒步就能从一地到另一地,因此在亚洲大陆上的人们时那只就曾把制造石器的方法、技术带到了日本列岛上。这在中日关系中,不但没有见诸于文字的记载,而且在传说中也不会涉及,但是出土的石器,却是最好的证明。当然,有关旧石器时代中日两国间关系的情况,现在知道的还很少,需要进一步的发掘、探讨和研究。
参考资料: http://bbs.cqzg.cn/archiver/?tid-12794.html

❷ 日本又称什么国

据考评,日本第三世天皇一日出巡,遇一名叫“屎”的村妇。天皇被屎姓女专子的外貌所吸引。年属轻的天皇追求,但屎姓女子不从。天皇说,无论你提出什么条件我都答应,于是女子提出条件,以后你我生的孩子都必须姓“屎”,天皇认真考虑后答应。以后出生的王子都姓屎,因此外界称之为屎国。因为屎姓非常难听,因此以后皇室规定,无论是皇室还是臣民,在家都姓屎,但在外都要有一个冠冕弹簧的姓,因此就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双姓”之国,实际上就是屎姓之国。
因此,无论现在日本国民姓什么,其实都只有一个姓,那就是“屎”姓。因此叫“屎国”

另据野始介绍,由于日本人都是始皇的传人,他们为了彻底摆脱始皇的统治,将“始”改成了“屎”,后来日本国将“屎”定为国姓。最近二百年,日本人终于从蒙昧走向了文明,了解了“屎”字不雅,于是国民可以有第二姓,所以现在的日本人都不姓“屎了”,但“屎”仍是他们的根本。

❸ 为什么日本人要叫自己的国家是日本

如果说的是“日本”这一名词的由来,那就是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从日本的大地升起,自己的国家是日出之国,故名“日本”。

在我国古代,起先称日本为“倭”,较早见于文献的有: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山海经·海内北经》)成王之时,越裳献雉,倭人贡畅。(王充:《论衡·恢国篇》)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汉书·地理志》)自西晋陈寿在《三国志》中为倭立传以来,史不绝书,中国人对东方海中倭国的情况,逐渐有了具体而深入的认识,中日两国的友好往来也益见频繁起来。

我国古代何以最初称日本为“倭”,上引文献均未作说明,按“倭”字早已有之,如《诗经·小雅·四牡》云:“四牡周道倭迟。”《说文》释倭:“顺貌,从人,委声。”有人说,倭字从人又从禾、从女,盖由倭人素以稻米为主食,女多男少而来。这种解释,显然是一种无稽之谈,纯属附会。一些学者认为,古之称日本为“倭”,可能同“匈奴”、“鲜卑”一样,只是一种音译;因为日本民族称“和”,“和”为“倭”的谐音字。这个说法,似乎比较有道理。

然而,现在日本语中的“和”、“倭”二字均读为yamato,与“和”、“倭”二字原来的发音迥异,这又作何解释呢?

在日本语中,“倭”读为yamato实始于日本现存最早的古史《古事记》(公元712年)和《日本书记》(公元720年),二书均为安万侣所著,比我国最早记载日本“邪马台”王国和“卑弥呼”女王的《三国志》晚了400余年。安万侣误以为《三国志》所载“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就是日本传说中的神功皇后,但神功皇后与卑弥呼的年代不符,于是将神功皇后以及她以下诸皇的年代拉长,以合卑弥呼的生活年代;《三国志》说邪马台王国的人“寿考或百年,或八、九十年”,这或许就是安万侣任意拉长的根据。日本古史纪年与中国史籍相符始于推古天皇十五年(公元607年)小野妹子遣隋一事,此前32代(神武天皇至崇峻天皇)纯属口头传闻,那时既无文字,又无历法,怎么可能有精确的历史纪年呢?所以,日本国内研究日本古史的学者,关于崇峻天皇以前的历史,宁肯相信中国正史的记载,也不轻易引证日本古史中那些传说。

既然安万侣误认为神功皇后就是卑弥呼,而卑弥呼的都城是邪马台,于是神功皇后的都城也变成邪马台了。这样,日本平安朝奠都以前历代天皇所居的畿内即“大和”地方,只好与九州岛的邪马台合二而一。而中国原来称“倭”,日本素来名“和”的这两个字,在发音上非读yamato不可了。日本语“倭”、“和”二字之所以要改变原来的读音,其奥秘就在这里。至于安万侣这样做究竟出于什么用心,那不是这里所要探讨的问题。

至唐代,中国始称“倭”为“日本”。在《旧唐书·东夷传》中,“倭”与“日本”分列并叙,《新唐书·东夷传》则单叙日本,不再有“倭”的名目,并对改“倭”为“日本”作了如下的说明:

咸亨元年,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为名。或云日本乃小国,为倭所并,故冒其号。使者不以情,故疑焉。

《新唐书》为宋欧阳修、宋祁等所修,以上说法当有所据。从这段话看,“倭”改国名为“日本”当在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以后。然而,为什么要改国名,以及取名“日本”的缘由,其说是值得怀疑的。

为什么要改“倭”为“日本”呢?说是倭国派到中国的使者略懂“夏音”(汉语)之后,发觉“倭”的含义不好,此后就改称“日本”了。如前所述,中国古人称日本为“倭”,原本只是“和”的音译,本身并无贬义,所以,以其“恶”的说法难以置信。

再是说倭人改国号为“日本”,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国家的地理位置“近日所出”。这种说法也值得怀疑;因为认为日本“近日”,那只能是中国人的观念———日本在中国东方遥远的海上,从视觉上感受,似乎正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山海经·海外东经》说:“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淮南子·天文训》也说:“日出于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身居日本列岛的人,并不见太阳从本土升起。因此,说日本是“日之所本”这种观念只能产生在中国,后来日本人这样说,也显然是受了中国观念的影响。

还有一种说法是倭国附近原有一个小国叫“日本”,为倭所吞并,后来倭国遣唐使者便对中国人冒用“日本”这个名称了。这一说法,当时就很可疑,更不足为据了。

倒是唐人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提供了一条罕为人知的证据,或许有助于解开“日本”国名来源之谜:“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史记·五帝本纪》张守节《正义》)原来,倭国是遵照唐代女皇武则天的意见才改国名为日本的。张守节系玄宗时人,离武后统治时期不远,他的说法当有所据。如果此说确定无误,以上种种疑惑也就不复存在了。

❹ 日本看三国嘛,都是旁观者,清,从历史的角度看,从地理位置的角度看,就像你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一样,其战

想说明什么?他们三国时还属于蛮荒时期(邪马台国)文字都没有,现在版看的文献都是TC的,怎么清得了?权不过大多数国人了解那段历史是通过三国演义,而11区多是通过三国志,后者能比前者客观一些。但是到了了现在看书的人变少了,而通过游戏动漫了解的11区人越来越多,相反国人至少还读过三国演义或者看过电视剧,这点客观的优势也快没有了。

❺ 日本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日本(日文:日本国,前660年2月11日—)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 西、北隔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与中国、朝鲜、俄罗斯相望,东濒太平洋。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被称为“日出之国”。日本为单一民族国家,国内大城市主要有东京、大阪和神户等。 中文名称: 日本国 英文名称: Japan 简称: 日本 所属洲: 亚洲 首都: 东京都 主要城市: 东京,大阪,京都 国庆日: 2月11日(建国纪念日) 国歌: 《君之代》 国家代码: JPN 官方语言: 日语 货币: 日元(円) 时区: UTC+9(无夏时制) 政治体制: 君主立宪政体 国家领袖: 明仁(平成天皇)、菅直人(内阁总理大臣) 人口数量: 127,767,944人(2009年) 人口密度: 337人/平方公里(2009年) 主要民族: 大和民族 主要宗教: 神道教、佛教 国土面积: 377,835平方公里 水域率: 0.8% GDP总计: 5.07万亿美元(2009年) 人均GDP: 42480美元(2008年) 国际电话区号: +0081 国际域名缩写: .jp 道路通行: 左侧通行或靠左行驶 目录 基本资料 国家基本信息 人民生活 政治文化 整体描述 国名由来 地理气候 地理位置 面积和地区划分 行政区划 主要城市 地形、地势 河流、平原、湖泊 海岸线和海洋 地貌地质 日本气候 日本历史 飞鸟时代 幕府时代 明治维新 大正、昭和时代 战后崛起的经济强国 宪法 现任首相 电子政务 日本外交 对外关系 领土纠纷 日本军事 帝国军 自卫队 文化传统 饮食习惯 日本食物 饮食习惯 夜生活 日本的酒水类 饮酒的礼仪 日本经济 交通 教育体制 体育 媒体 电视 全国电视网 报纸 文字语言 风俗民情 节日假期 名胜古迹 古代名人 战国名人 近代政治、军事名人 近代文学、艺术、科技名人 抗日战争 二战战犯 基本资料 国家基本信息 人民生活 政治文化 整体描述 国名由来 地理气候 地理位置 面积和地区划分 行政区划 主要城市 地形、地势 河流、平原、湖泊 海岸线和海洋 地貌地质 日本气候 日本历史 飞鸟时代 幕府时代 明治维新 大正、昭和时代 战后崛起的经济强国 宪法 现任首相 电子政务 日本外交 对外关系 领土纠纷 日本军事 帝国军 自卫队 文化传统 饮食习惯 日本食物 饮食习惯 夜生活 日本的酒水类 饮酒的礼仪 日本经济 交通 教育体制 体育 媒体 电视 全国电视网 报纸 文字语言 风俗民情 节日假期 名胜古迹 古代名人 战国名人 近代政治、军事名人 近代文学、艺术、科技名人 抗日战争 二战战犯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资料国家基本信息 日本国 中文/日语:日本国(通称:日本;) 假名:にほんこく/にっぽんこく 罗马字:Nihon/Nippon 国家码:JPN 存在前660年2月11日-- 国旗:日章旗,亦称太阳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也就是标准国旗的长度尺寸)。旗面为白色,正中有一轮红日。白色衬底象征纯洁,红日居中象征忠诚。日章旗是明治3年(1869年3月9日)由太政官刘聚枫颁布制定的。 军旗:旭日旗,白底红日16道红色光芒线,由太阳旗演变而来,曾是日本陆海军旗,现为日本海军旗,平时在前部桅杆升起称舰旗,海战时在后部桅杆升起称战斗旗。 国徽:圆形,绘有16瓣黄色的菊花瓣图案。菊花图案也是皇室御纹章上的图案。 国花:樱花(国民和世界大部分人认为,也是日本的象征。) 菊花(天皇认定) 梅花(前日本国花) 国鸟:绿尾虹雉 国石:水晶 人民生活 国徽 官方语言:日语 官方文字:日文 总人口:127,767,944(世界第10名)。根据中新网2009年9月21日报道,日本总务省发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9月15日全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898万人,比去年增加了80万。65岁老年人在日本总人口中的所占比例也增加了0.6个百分点达到创纪录22.7%。 人口密度:337/平方公里(世界第30名) 民用电压:110V,50Hz与60Hz 插座:A、B 历法:公历 货币:日元(円),读法:えん(en) 政治文化 国家宪法:日本国宪法 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 国家政权:资本主义国家 明仁天皇 政治体制: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天皇为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 国家领导人 国家元首(天皇): 明仁 政府首脑(日本首相): 菅直人 国家领袖( 三权分立 ) 立法(国会):横路孝弘(众议院议长)、江田五月(参议院议长) 司法(最高裁判所):竹崎博允 [1] 整体描述 中国人迁徙日本的历史 考古研究发现,在数十万年前来自中国东北的原始人类进入朝鲜半岛上居住,一些又迁徙到日本。考古学和人类学观点认为日本民族是主要由东北亚通古斯语族人、古代中原人 [2] 、少量长江下游的吴越人、少量马来人以及中南半岛的印支人融合而来,逐渐迁移到日本融合衍变而来。 从1996年开始中日两国考古学、人类学和医学专家联合组成的中日人骨共同调查团多次证实了以上的结论。日本由古代信仰萨满教的中国东北游牧民族迁徙而来,由于日本的独特地形,使得迁入日本的游牧民族改变了原有的生存方式,形成了渔猎为主的和族人,这些人建立了出云国、邪马台国等等国家,另外还有大量中原人迁往日本。自从战国末年,大量燕国人、齐国人和越国人逃到朝鲜半岛和日本以后到清朝时当中国北方出现战乱和灾害时,陆续有大量中国人移民朝鲜半岛,后来又从这里向东向南到了日本。还有一条移民路线是从中国东部直接跨海到日本。 日本原来是没有文字的,所以一直使用中国的汉字。日本人古代使用和语,日语借用了大量汉语词汇,日语中的汉语借词超过30%。因此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国的深刻影响。 和服 日本主要民族为大和族,北海道地区约有2.4万阿伊努族人,通用日语, 北海道地区有少量人会阿伊努语,冲绳列岛还有少量琉球人会琉球语。主要宗教为神道教和佛教,信仰人口分别占宗教人口的49.6%和44.8%。首都东京(Tokyo)是一座有1290万人的现代化大都市。日本的动漫产业极为发达,是世界第一动漫王国。 编辑本段国名由来 日本列岛上在4世纪后才出现国家,之前只有部落,日本列岛原来并不叫日本。在古代日本神话中,日本人称其为“八大洲”、“八大岛国”等。据《汉书》、《后汉书》记载,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或“倭国”。公元五世纪,日本统一后,国名定为大和。因为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阳神,所以将太阳视为本国的图腾。相传在七世纪初,日本的圣德太子在致隋炀帝的国书中写道:“日出处太子致日落处太子”,这就是日本国名的雏形。直到七世纪后半叶,日本遣唐史将其国名改为日本,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其后沿用,成为日本的正式国名。《新唐书·日本传》中有记载:咸亨元年(670年),倭国遣使入唐,此时倭国已“稍习夏言,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为名。” 此外,在汉语中,“扶桑”、“东瀛”也是日本国名的别称。 依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太阳之处”,即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因此日本有时也被称为日之国。 早于日本与中国接触前,日本人称自己所居住的地方为“やまと”和“ひのもと”,意思就是太阳之本。 而在中国的三国时期,中国人使用倭去代表日本。由于“倭”字有“矮”的意思,因此在汉字传入日本以后,日本人于日语中同音(わ)的“和”去代替。并用汉字“大和”去表写日语的やまと,并用“日本”表写ひのもと。后来日语中转用音读去读“日本”,转变成今日日语中常用的にほん(Nihon)和にっぽん(Nippon)。 “日本”一称迟至公元7世纪末才在中国出现。《旧唐书》记载日本人由于不喜欢“倭国”的名称,因此将国家的名字改作“日本”,其曰:“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 现代日本的正式名字为“日本国”(にほんこく)。在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日本的正式名字为大日本帝国(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新的宪法中,改成现今的名字。 虽然日本国内绝大多数使用日语的情况也是用“日本”去称呼自国,但是近年也有使用由英文“Japan”转写的“ジャパン”,甚至从“Cipangu”转写而成的“ジパング”来代表日本,从而制造外来语的效果,尤其常见于广告及品牌的命名。 除了日本和大和外,古时日本也有其他的日语称号。如:大八州(おおやしま)(由日本神话中由伊邪那美和伊奘诺尊所创的八个岛)、八岛(やしま)、扶桑(ふそう)、瑞惠(みずほ)、敷岛(しきしま)、秋津岛(あきつしま)等。 编辑本段地理气候 日本四大岛屿及东南西北极点示意图 地理位置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北部,由数千个岛屿组成,众列岛呈弧形。日本东部和南部为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和朝鲜,韩国、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日本北海道有世界最著名的渔场之一——北海道渔场,其成因是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 面积和地区划分 日本 包括 北海道 、 本州 、 四国 、 九州 4个大岛和其它6800多个小岛屿。 日本的总面积为:377,835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面积37万多平方千米,水域面积3,091平方公里,领海面积310000平方公里。日本是世界上填海造陆最多的国家,填海造陆的面积多达1600平方公里。 日本八大地域及各都道府县位置图 行政区划 日本全国分为47个一级行政区:一都(东京都)、一道(北海道)、二府(大阪府、京都府)、四十三县。部份市因人口较多,在当地影响较大,而被指定为政令指定都市、中核市、特例市。都道府县下的行政区划为市町村,此外还有郡、支厅、区、特别区等行政单位。 日本近年来实行了市町村合并的政策,町村数目大量减少。现在为了缓和东京一极集中与增进地方分权,正在检讨废除都道府县,改实行道州制的必要性(日本道州制议论)。1968年,日本自治省导入了地方公共团体编号制度,目前全日本的都道府县与各市町村均有自己的编号。都道府县的编号与ISO 3166-2:JP吻合。 日本各都道府县徽标 主要城市 日本的首都是东京,东京也是全球最大的都市圈之一。东京都特别区的人口约有860万人,是人口密度高度集中的大城市之一。以东京都为中心,包括神奈川县、埼玉县、千叶县的首都圏人口约3300万人。日本的皇居、国会议事堂、内阁、最高裁判所、各省厅、各国驻日大使馆、大企业的本部、日本银行、证券公司、百货商店、报社及电视台都集中在东京。目前在东京特别区内和东京周边已经形成了众多副都心。 如果将东京23区视为一个都市的话,日本共有12个城市人口超过了一百万。其中除了川崎市之外,都是都道府县厅的所在地,详细如下表: 东京繁华的夜景 城市 都道府县 区域 人口数 人口密度 每平方公里 1 东京 东京都 关东地区 12,993,050 19642.5 2 鹿児岛市 鹿児岛县 九州地区 3,659,133 8183.1 3 甲府市 山梨县 关东地区 2,628,776 11843.5 4 长野市 长野县 中部地区 2,215,031 6785.2 5 札幌市 北海道 北海道地区 1,880,875 1677.7 6 神户市 兵库县 近畿地区 1,525,389 2759.8 7 京都市 京都府 近畿地区 1,474,764 1781.3 8 福冈市 福冈县 九州及冲绳地区 1,400,621 4112.2 9 川崎市 神奈川县 关东地区 1,327,009 9193.0 10 埼玉市 埼玉县 关东地区 1,176,269 5408.4 11 广岛市 广岛县 中部地区 1,154,595 1275.8 12 仙台市 宫城县 东北地区 1,024,967 1300.6 13 大阪 大阪府 关东地区

❻ 为什么古代日本国名这么怪,“狗奴”国,“

不是狗奴,而是倭奴国。根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建武中元2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
这个记载证明,倭奴一词并不是中国的发明,而是日本人自己的称呼,就是说,日本人不管出于什么动机,但历史证明,日本人将自己的国家当时称为倭奴国,将自己称为倭奴。近年日本考古发现一金印,上刻“汉委奴国王”。都可以证明是有这事。
倭,《说文解字》释为:顺貌。从人委声,另外可解作遥远的意思。倭是古代中国对日本列岛以及其近邻的的通称,居民称为倭人,而称国家称为倭国,并无侮辱他们的成分。

网络那个什么光武帝赐国名的说法,就有些说不过,一个国家怎么可能立国那么久,都没有自己的国号呢?主要是网友恶搞,顺便贬低下日本人,嘲笑他们长得矮罢了。
但他们来中原朝贡,请求作为中原王朝的藩属国,倒是真事。隋唐以后,倭人政权开始自称日本,中国于武后时亦改称其名为日本。其他亦有日本为唐朝赐给倭国的国名之说。
倭地位置由于《三国志》所记倭地位置为“循海岸水行,历韩国,乍南乍东,到其北岸狗邪韩国,七千馀里,始度一海,千馀里至对马国……又南渡一海千馀里,名曰瀚海,至一大国,官亦曰卑狗……又渡一海,千馀里至末卢国……东南陆行五百里,到伊都国……东南至奴国百里……东行至不弥国百里……南至投马国,水行二十日南至邪马台国,女王之所都,水行十日,陆行一月…计其道里,当在会稽东冶之东。”,方位混乱错误,使得中国后世将其地理位置视为扬州之东。

《唐史》注言:“又倭国,武皇后改曰日本国,在百济南,隔海依岛而居,凡百馀小国.此皆扬州之东岛夷也。”
《三国志·东夷传倭国条》曰:“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计其道里,当在会稽东冶之东”
《后汉书·东夷列传倭国条》载:“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中略…其大倭王居邪马台国……其地大较在会稽东冶之东,与朱崖、儋耳相近,故其法俗多同。”
《晋书·四夷列传倭人条》记:“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国……昔夏少康之子封于会稽,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中略…计其道里,当会稽东冶之东。”

❼ 日本国来历的传说

秦始皇派方士徐福去求取长生药,徐福东渡日本,带去了500童男,500童女,就呆那里了,没有再回内到秦始皇的身边。容好像就是这么来的吧 以下为网络版本 如果说的是“日本”这一名词的由来,那就是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从日本的大地升起,自己的国家是日出之国,故名“日本”。 在我国古代,起先称日本为“倭”,较早见于文献的有: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山海经·海内北经》)成王之时,越裳献雉,倭人贡畅。(王充:《论衡·恢国篇》)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汉书·地理志》)自西晋陈寿在《三国志》中为倭立传以来,史不绝书,中国人对东方海中倭国的情况,逐渐有了具体而深入的认识,中日两国的友好往来也益见频繁起来。 我国古代何以最初称日本为“倭”,上引文献均未作说明,按“倭”字早已有之,如《诗经·小雅·四牡》云:“四牡

❽ 为什么我们称日本国为日本呢

日本国名的由来
在我国古代,起先称日本为“倭”,较早见于文回献的有:盖国在钜燕南、倭答北。倭属燕。(《山海经·海内北经》)成王之时,越裳献雉,倭人贡畅。(王充:《论衡·恢国篇》)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汉书·地理志》)自西晋陈寿在《三国志》中为倭立传以来,史不绝书,中国人对东方海中倭国的情况,逐渐有了具体而深入的认识,中日两国的友好往来也益见频繁起来。

我国古代何以最初称日本为“倭”,上引文献均未作说明,按“倭”字早已有之,如《诗经·小雅·四牡》云:“四牡

❾ 鉴真东渡之前有中国人到过日本吗

有,秦朝徐福东渡应该就是去了日本。

❿ 中国古籍中有很多关于日本的记载,如邪马台国,始见于

邪马台国 ,存在于中国史书的日本小国,很奇怪的,在日本史书及传说中均未有提及(当然,也有可能是不同的名字),它的存在自然成了谜,而它的位置同样有着诸多争论,不过目前已经集中在“九州说”及“畿内说”两种说法,而这两种说法的理由,即是来自《三国志魏志 倭人传》,那么现在让我们再沿着当时使者的路线,来寻找邪马台的位置吧

三国时代地图

原文: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馀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

首先说明带方郡的位置:带方郡在今朝鲜靠西南,即图中1的位置,由此可知倭人在带方郡东南,大致方位与现在的地理位置相同。在原文中同样可看到倭人身处岛国,汉时朝见者即汉委奴金印的年代

原文:从郡至倭,循海岸水行,历韩国,乍南乍东,到其北岸狗邪韩国,七千馀里

根据原文及朝鲜的地理位置很容易判断使者当时是顺着朝鲜半岛西海岸坐船向东南前进,到倭国的对岸,如图中的2的位置,狗邪韩国,就地图所示应为弁韩,7000余里是重要参考单位,将结合下文的数据综合考虑

原文:始度一海,千馀里至对马国。其大官曰卑狗,副曰卑奴母离。所居绝岛,方可四百馀里,土地山险,多深林,道路如禽鹿径。有千馀户,无良田,食海物自活,乖船南北巿籴。

渡过的这个海,可以非常肯定是朝鲜海峡,照原文的长度为千余里,而现在朝鲜海峡的距离约为50公里,那是不是当时的20里等于现在的1公里阿,留于下文继续观察。所居绝岛,说明是孤岛,在那个位置只有对马岛,如图中的3,而国名也叫对马国,那么基本能确定到的地方即为对马岛

原文:又南渡一海千馀里,名曰瀚海,至一大国,官亦曰卑狗,副曰卑奴母离。方可三百里,多竹木丛林,有三千许家,差有田地,耕田犹不足食,亦南北巿籴。

南渡对马,那就是壱岐岛,如图中,为什么不是下对马岛呢,我们下面会分解

为什么南渡一海后不是下对马岛

对马岛分上下2岛,对马与壱岐的海峡称为对马海峡,那么我们来看几个具体数字吧,前文所述朝鲜海峡现在约为50公里,在文中表示为千余里,而对马海峡是46。3公里,在文中同样表示为千余里,很接近吧。那现在看看对马岛上下2岛的距离是多少呢?1公里左右,与原文不符,所以我们认为南渡后应该是壱岐岛

可能细心的朋友发现,原文中表述对马岛为400里见方,而我们说的壱岐岛是300里见方,面积差距与现在比较太大,而上下对马的大小比例差不多是4:3,所以支持下对马说。

可能整个对马岛和壱岐相比是有大小差距,但看图大家就能明白,下对马岛和壱岐的比例也差不多是4:3,所以原文中指的应该是壱岐岛,联系下文还能发现,如果这里指的是下对马,在下文应该还有2次南渡海,但是下文中1次南渡后就直接陆行了,除非说未经过壱岐岛,但是这样一来,海峡距离就不对了

所以我认为还是壱岐岛可能性较大

原文:又渡一海,千馀里至末卢国,有四千馀户,滨山海居,草木茂盛,行不见前人。好捕鱼鳆,水无深浅,皆沈没取之。

又是南渡千余里,大家看图中两根直线的长度不是差不多阿,不过壱岐到末卢的距离比对马海峡还短,差不多是42公里的样子,另,一般认为末卢即是现在的松浦,可能是源自国造本纪中关于末罗国造的描述(注1),因为末罗的读音与末卢相近,地理位置则几乎相同。
又是南渡千余里,大家看图中两根直线的长度不是差不多阿,不过壱岐到末卢的距离比对马海峡还短,差不多是42公里的样子,另,一般认为末卢即是现在的松浦,可能是源自国造本纪中关于末罗国造的描述(注1),因为末罗的读音与末卢相近,地理位置则几乎相同。

大胆的假设

到现在已经拿到3个重要参考数据了

朝鲜海峡 千余里=50公里

对马海峡 千余里=46.3公里

壱岐→末卢 千余里=42公里左右

那么我们根据上面3公式大胆估计一下,根据下面地图上的距离判断,当时文中的1000里应该大约等于现在的33~40公里,不过古代的测量工具非常不完善,使者应该也是根据船行驶的时间来大致估算距离,并不是太准确,大家凑合往下看吧

上面的是国造本纪九州地图

原文:东南陆行五百里,到伊都国,官曰尔支,副曰泄谟觚、柄 渠觚。有千馀户,世有王,皆统属女王国,郡使往来常所驻。

东南至奴国百里,官曰兕马觚,副曰卑奴母离,有二万馀户。 东行至不弥国百里,官曰多模,副曰卑奴母离,有千馀家。

上文描述了从末卢国开始向东南及东面的三个国家,具体位置下文会讨论

原文:南至投马国,水行二十日,官曰弥弥,副曰弥弥那利,可五万馀户。

南至邪马台国,女王之所都,水行十日,陆行一月。官有伊支马,次曰弥马升,次曰弥马获支,次曰奴佳鞮,可七万馀户。

终于看到邪马台国了,不过因为原文描述中没有距离单位,只有水行多少日这种模糊的描述,不用怕,我们一样可以推断出邪马台国位置

原文:自女王国以北,其户数道里可得略载,其馀旁国远绝,不可得详。

次有斯马国,次有已百支国,次有伊邪国,次有都支国,次有弥奴国,次有好古都国,次有不呼国,次有姐奴国,次有对苏国,次有苏奴国,次有呼邑国,次有华奴苏奴国,次有鬼国,次有为吾国,次有鬼奴国,次有邪马国,次有躬臣国,次有巴利国,次有支惟国,次有乌奴国,次有奴国,此女王境界所尽。其南有狗奴国,男子为王,其官有狗古智卑狗,不属女王。自郡至女王国万二千馀里。

上面的一系列国名对我们关系都不大,只有加粗的”自郡至女王国万二千馀里”一句是重要的参考数据

下图:今 北九州地图

资料整理

我们先主要看看手头有的数据:

原文:带方郡→狗邪韩国 7000余里

狗邪韩国→对马国 1000余里

对马国→过翰海到一大国 1000余里

大国→末卢国 1000余里

末卢国→伊都国 500里

伊都国→奴国 100里

奴国→不弥国 100里

不弥国→投马国 水行20日

投马国→邪马台国 水行10日,陆行1月

带方郡→邪马台国 12000余里

大胆假设2

这个假设的前提是相信上面所有数据的真实性,否则就没法讨论下去了。

我们首先根据假设1中,假设当时的1000里等于现在的40公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用33公里试试下文的公式,不过结果不太令人满意)

那么根据现在朝鲜海峡和对马海峡的距离计算

计算公式:1000/40=古里/今公里

所以:

狗邪韩国→对马国 1250里

对马国→过翰海到一大国 1157里

大国→末卢国 1050里

又因为

带方郡→邪马台国=12000里

带方郡→邪马台国=带方郡→狗邪韩国→对马国→过翰海到一大国 →末卢国 →伊都国 →奴国 →不弥国 →投马国 →邪马台国

所以:12000里=7000+1050+1157+1250+500+100+100+水行20日+水行10日

水行30日=843里

水行20日=562里

水行10日=281里

即不弥国→投马国 水行20日=562里

投马国→邪马台国 水行10日=281里

当然,其前提是水行速度相对平均,不过这种过于细节的东西限于史料已经无法考虑在内了

在这里,有朋友提出因为方向性的原因,上面的等式(带方郡→邪马台国=带方郡→狗邪韩国→对马国→过翰海到一大国 →末卢国 →伊都国 →奴国 →不弥国 →投马国 →邪马台国)不一定成立,而且认为万二千里可能是虚指,在这里,我要提出,这个等式肯定是成立的,因为万二千里是使者过的路程的总和,古代不可能会测两点间的直线距离,如果有更近的路使者就不会如文中这么走了,所以万二千里这个数字可以成为等式的一边,另外关于万二千里这个数,肯定是虚数,但个人认为不太会是虚指,虚指的话为什么不说是万三千里,或者干脆说数万里,因为使者对他走的路程也大致有个估计,只不过这个估计也不一定准是了。

现在我们就可以根据地图上的距离来大致推算邪马台国位置了,方向性以正向算,即东为正东,东南为正东南,以此类推(由于没有其他辅助史料只能这么做了)。

首先我们拿现在的日本北九州地图作参考

参考公式:

地图距离(单位:厘米)/古里=2.4/1157=0.0020743

末卢国→伊都国 东南1.037厘米

伊都国→奴国 东南0.2074厘米

奴国→不弥国 东0.2074厘米

不弥国→投马国 南1.1658厘米

投马国→邪马台国 南0.5828厘米

根据上文的计算结果,我们看看结果是怎么样的,注意可以有两条线路,个人趋向于蓝色那条,毕竟根据全文来看邪马台国应该偏东

国造本纪的地图根据上面公式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也看一下

让我们看下《倭人传》中其余还有参考意义的几句话

东渡女王国东渡海千馀里,复有国,皆倭种。又有侏儒国在其南,人长三四尺,去女王四千馀里。又有裸国、黑齿国复在其东南,船行一年可至。参问倭地,绝在海中洲岛之上,或绝或连,周旋可五千馀里。

从周围国家的位置也许能更确实的估计邪马台国位置

根据正统九州说的理论,多主张邪马台国位置在福冈市附近的筑后(注2),也就是筑志国造附近,不过大家也请注意,根据原文推算出的距离,如何也无法到达那个位置,除非是日本使者夸大倭国大小,但是倭人传是根据中国使者所述所载,夸大数据可能性不大

看了上图,说真的笔者原来的估计是邪马台国是在北九州中部偏东的位置,因为下文还有“东渡海千余里”,笔者自然向四国岛方向想,但是看了刚才推算出的两张图,国造本纪的那条红色路线给了我很大启发,大家也许已经看出我的“企图”了,这个位置的东面正好是海,虽然说千余里有点勉强,但是如果非直线距离就能解释了

那么再看看下图,圈中为邪马台国位置,2即侏儒国位置,如果在四国岛则无法向南拉出4000余里的直线,所以《倭人传》的描述压根没出九州岛

下图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四国岛绝对无法向南拉出3000余里的直线,蓝线以下(因为原文中没提到过向北)四国岛绝对不可能画出图内红线的长度,而红线据文中所述只有3000余里阿,所以《倭人传》的描述压根没出九州岛,因为只有九州岛才能容纳这个距离。

结论
综上所述,大家可以发现,长崎与熊本中间的那个半岛根据目前材料很有可能是邪马台国位置。当然,现在估算邪马台国位置和拼图一样,要完成拼图,但是拼片不够,所以上文仅供参考,等有更多考古证据或文字证据后才能做更正确的判断。另外,个人还是觉得,以《古事记》或是《日本书纪》的神话来考据邪马台国是非常错误的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