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的地理环境
Ⅰ 西盟佤族自治县的地理环境
截止2009年,西盟县有懒猴、青猴、黄猴、虎、熊、豹等数十种兽类和近百种鸟类、数十种蛇类及水生类动物。
截止2009年,西盟县含有苔藓类1种,蕨类植物16种,裸子植物2种,被子植物380种。 2013年粮豆作物播种面积23.8万亩,实现粮食总产量4100万公斤,较2012年增长2.2%。秋冬农业开发7.3万亩,较2012年增长24.8%,完成100亩特色养生蔬菜基地和100亩标准化淡水养鱼项目建设。西盟县生猪存栏55167头,较2012年增长11.6%;出栏45992头,较2012年增长5.5%。大牲畜存栏17548头,减少4.2%;出栏5584头,较2012年增长9.7%。禽蛋产量311吨,较2012年增长91.3%;肉类总产量3947吨,较2012年增长6%。西盟县农林牧渔总产值(现价)44555万元,较2012年增长7.4%。
2013年组建冬瓜猪养殖协会4个,引进冬瓜猪加工企业1家,完成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3个。西盟米荞种植面积2.7万亩,产量155.2万公斤,较2012年增长4.6%。西盟县橡胶面积24万亩,开割8.4万亩,产量730万公斤。建设标准茶叶初制所4个,实现茶叶产量2373吨。累计种植咖啡1.5万亩,产量450吨。新植甘蔗1.01万亩,累计种植核桃1.27万亩,造林3.49万亩。 截至2007年,西盟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71所,教学班级453个,在校中小学生及幼儿15411人,其中: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6所(新增中课中学),普通中学初中在校生4139人,普通高中在校生518人;职业中学1所,职业中学初中在校生823人,职业高中在校生162人;小学58所(完小37所,初级小学10所,一师一校点11个),教学班级319个,在校生9252人;幼儿园4所(教育部门办幼儿园2所,民办幼儿园2所),在园和在学前班幼儿517人;有教师进修学校1所,负责教师的继续教育和短期培训。西盟县初中适龄少年毛入学率93.57%,辍学率2.68%,初中三年完学率73.4%;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49%,辍学率0.9%,小学六年完学率98.55%;3—6周岁儿童入园(班)率26%。
西盟县有教职工1252人,其中:专任教师1015人,代课教师及临时工100人,工勤人员99人,其他38人。
西盟县中小学、幼儿园共有校舍114271平方米,生均校舍7.41平方米;有危房面积21516平方米,危房率18.83%。 2010年上半年西盟县完成西盟县9个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软件升级,国债项目县人民医院住院楼建设工程,于5月12日通过县级验收,西盟县共有91320人次获得新农合医疗补偿,共支出基金349.96万元,占本年度筹集资金(988.148万元)的35.42%;占本年度可使用资金(1095.125万元)的31.96%。
2010年上半年西盟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 (包括住院正常分娩)2153人次,住院总费用386.22万元,住院补偿费用为241.53万元(占基金支出总额的69.02%),次均住院减免费用为1121.83元/人次,其中:住院正常分娩减免人次212人,住院正常分娩总费用15.32万元,正常分娩减免8.48万元(占基金支出总额的2.42%)。门诊减免89167人次,门诊总费用为266.45万元,门诊减免费用为108.42万元(占基金支出总额的30.98%),次均门诊减免费用为12.16元/人次。 2013年,岳宋乡整乡推进项目通过市级验收,实施8个村70个村民小组省级重点村项目,完成投资1050万元。完成扶贫安居、易地搬迁民房建设370户。实施8个财政扶贫奖补资金整村推进项目,完成投资892.37万元。完成上海对口帮扶的产业项目和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投资879万元。发放扶贫贴息贷款3000万元,贴息150万元。
2013年西盟县新增城镇就业328人、再就业50人,保持了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发放养老金1390万元,2013年发放各种救助救济金8102.3万元。 佛房新米节
佛房新米节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在这天之前,各村寨家家户户吃新米,都要留一碗新米,由村寨头人收集拢后,派人送到西盟佛房。八月十五日这一天,佛房鸣炮三响,拜祭月亮佛爷咏经直达通宵。
祭祀大石马
每年三月十五日,拉祜族男女老少身着盛装,敲锣打鼓,台着祭供品,吹着芦笙到大巴马机会拜祭大石马。
每年腊月十五,是佛房开印节,佛祖大印平时是佛祖珍藏,任何人都不得看见。开印节这天,佛祖把大印拿出来,摆到神台上让大家都能看到。参加开印节活动的佛爷、教徒、各族群众欢庆歌舞,统一休息一天。
赕佛
每年的正月初九是佛房赕佛节。这天,各村群众从四面八方前来西盟佛房赕佛,所来之人都必须带一份礼物作为供品拜祭神佛。祭祀后,在佛房大院广场跳舞娱佛。活动持续三天,第三天才各自回家。
关印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西盟佛房关印节。这天,各村寨歌舞娱乐休息一天,过关印节。第二天,集中到西盟佛房拜佛,拜祭完毕,佛祖收起佛印,然后那出一些谷种和糯米粑粑分赠给拜祭的众人,并由佛房出资杀猪、磨豆腐、做饭招待拜佛众人一餐,关印节结束。 拉祜族——哈巴节
哈巴,即拉枯语月亮节,也称祭月节。每年八月十五日的晚上,拉祜山寨到处可以听到这样的呼喊声:月亮快出来——、月亮出来啰——。这时,一轮明澄澄的圆月在人们的千呼万唤中徐徐爬上了山顶。人们带着新米、干巴、烟叶、新鲜瓜果、甘蔗等祭品拥向佛房进行集体祭月活动。扒母八〈佛爷〉在佛房内挂一幅炕笆大的白布,白布上绘有月亮的图形,下方设一张大供桌及香烛蜡台。祭月的人将祭品献于供桌上,点香烛、烧纸钱,对月亮图形跪拜叩首,听佛爷颂经祈祷。
拉祜族
集体的祭月活动结束后,便开始了各家各户的祭月。人们将装满祭品的蔑桌拾到屋外高高的山岗上,在老人的带领下向月亮跪拜三次,将新米、铜锅酒洒向天空。人们围着蔑桌,吹响芦笙,跳起摆舞,欢庆丰收的喜悦。年轻人往往玩到东方发自才依依不舍地向月亮告别。临走时,一人拿一个梨,象征与丰收幸福永不分离。
祭月节来自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拉祜族刚进入农耕时期,种下的早谷沉甸甸的金黄一片,眼看丰收在望,没想到夜里全被野兽吃光了。人们伤心地流泪。第二年,有人将谷穗挂在房屋外,大声呼唤月亮神出来保佑,月亮果然亮如白昼,野兽再不敢出来。后来每年八月十五,拉枯族就要举行祭月活动,祭月节就流传了下来。
司岗里
司岗里”是佤族民间流传的古老传说,“司岗”是崖洞的意思,“里”是出来,“司岗里”就是从岩洞里出来, 特指的地理位置在西盟县岳宋乡南锡河对面缅属岩城附近名巴格岱的地方,“岗里”历史传说梗概是,远苦的时候,人被囚禁在密闭的大山崖洞里出不来,万能的神灵莫伟委派小来雀凿开岩洞.老鼠引开守在洞口咬人的老虎,蜘蛛赌胜不让人走出山洞的大树,人类得于走出山洞。到各地安居乐业、休养生息……这是司岗里的大体意思。要详细的讲,就很多很长。总而言之,“司岗里”的传说,就是人类历史的源头过去佤族每年都要到巴格岱“司岗里”处剽牛祭祀。纪念“司岗里”。
藤索桥
藤索桥,是西盟佤族、拉祜族在江、河通道上搭建的桥梁,过去用结实粗大的树藤作索引,用竹、木枝杈作栅栏,中间搭上几优木头相互连接建成。西盟南康河、锡古河、南锡河、南卡江上都有这一类桥梁。
木鼓房
佤语称木鼓为“克罗”,是佤族的通天神器,木鼓是我国56个民族中特有的一个鼓种,是母系氏族社会典型的女性生殖崇拜,是佤族山寨的保护神。佤寨每逢木鼓节、新火节、新水节、新米节等宗教节日都有敲起木鼓、唱歌跳舞娱乐的习俗。 是佤族原始自然崇拜中视为至高无上的通天神器,是万能之神莫伟的化身,是佤族山寨的保护神。木鼓的作用:一是用于祭祀,祈祷木鼓保佑山寨平安、谷物丰收、人畜兴旺;二是用于报警,山寨发生火灾或外来侵犯等紧急事件时,敲响木鼓报警,召集寨人应急,保护山寨利益;三是用于歌舞娱乐。每个村寨至少有一个木鼓房,有的桂冠一个族姓就设一个木鼓房。因此,有的一个村寨就有多个木鼓房的现象。
过去,佤族猎人头祭木鼓,木鼓房旁有很有盛人头的人头桩,1958年以后,国家禁止猎人头祭木鼓,用畜、兽头取而代之。
佤族民居
佤族民居为竹木结构、草屋顶“杆栏”式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堆柴禾或养畜禽。佤族民居因生活的地域或支系不同而在房屋装饰上有所区别。
Ⅱ 中国的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有哪些
北生产大米,而且久负盛名,颇为有趣的是东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卖到其他地方,自己却不喜欢吃。
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
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
从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堡汤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
从喝酒来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于南方人,特别是山东、东北和内蒙人酒量惊人。南方生产白酒,有名的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饮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带喜喝黄酒,比如绍兴女儿红、上海的和酒、石库门等。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声说话。南方人相对精细。
从地域差异看中国东西南北饮食文化 2008-12-04 17:48
分类:文化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地域宽广,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自走入高中校们,我们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了解到身边的文化与地理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后,这让我们想更进一步的探究由地域差异引起的文化差异.因此,我们选择了一种诱人的文化------吃, 由于我国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民族习俗等的地域差异,各地区和各民族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又有所不同 , 其饮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各个地区别具风格。下面我们将从中国饮食文化的总体特征、东西南北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地域差异看中国东南西北饮食文化
一、我国饮食的总体特征:
(1)、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起步较早 , 发展也很快。
早在十万年前 , 我们的祖先已懂得烤吃食物。陶器、陶罐 等较为先进的储器或饮器问世后 , 人们能较为方便地 煮、调拌和收藏食物 , 饮食习惯便进人了烹调阶段。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 , 夏商时代已经有王者 " 十二鼎食 " 之说。汉代时已经发展形成并充分掌握了 炖、炒、煎、煮、酱、腊、炙等烹调方法 , 并外传到中亚、西 亚和东南亚。封建时期每个朝代的宫廷御膳 , 都代表 了当时的饮食最高水平。可见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 内容又相当丰富。
(2)、我国的饮食结构复杂多样 , 以五谷为主食者为最多。
因为我国广大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 尤其是东部广大平原地区适宜种植小麦、水稻等农作物 , 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饮食习惯 , 大多地区习惯于早、中、晚一日三餐
(3)、我国的饮食调制方式各式各样
烹、妙、煮、炸、煎、 涮、炖等 , 加之丰富的佐料大葱、香菜、蒜、醋等 , 使我国 的饮食和菜肴花样繁多 , 色香味俱全。这是西方型饮 食所不能比的。
二、各具特色的东西南北饮食文化:
下面我们以南方的海南,东部的上海,西部的新疆,东北的哈尔滨为例进行介绍:
1、 独具风格的海南饮食:
(1)、椰味菜是海南菜所长:琼州椰子蟹、椰奶鸡、椰液香酥鸭、椰汁东山羊、嫩椰百花盒、椰奶燕窝盅、脆炸椰奶、椰子盅等。
(2)、清淡鲜活、原汁原味山珍海味:
(3)、海南特色的风味小吃:抱罗粉、海南粉、黎家酸菜、锦山煎堆、糯米粑、红鱼粽等等。
(4)、享誉海内外的四大名菜:
A、文昌鸡 最负盛名的传统名菜。号称"四大名菜"之首。
文昌鸡是一种优质育肥鸡,因产于海南省文昌而得名。据传,文昌鸡最早出自文昌县潭牛镇天赐村。此村盛长榕树,树籽富含营养, 家鸡啄食,体质极佳。
B、和乐蟹 "和乐蟹"产于海南万宁县和乐镇,以甲壳坚硬、肉肥膏满著称, "和乐蟹"的烹调法多种多样,蒸、煮、炒、烤,均具特色,尤以"清蒸"为佳,既保持原味之鲜,又兼原色形之美。
C、东山羊 此菜以位居"石山羊"产地火山口的荔湾酒乡的出品闻名遐迩。特点:色泽金黄,装盘整齐,肉质酥烂,润滑适口,气味芳香,十分鲜美。
D、加积鸭,俗称"番鸭",是琼籍华侨早年从国外引进的良种鸭,最早在琼海市加积镇养殖繁衍。其特点是,鸭肉肥厚,皮白滑脆,皮肉之间夹一薄层脂肪,特别甘美。
2、丰富多彩的上海饮食:
上海历史悠久,早在东周,因其处于江南鱼米之乡,而有楚越之地饭稻羹鱼之说,素有“世界美食之都”之名。要尝中华美食,请到上海来:各省菜系云集上海,京帮、扬帮、四川、广帮和上海本帮菜系为主,兼容并蓄了苏州、杭州、无锡、宁波等等;要吃世界美食,请到上海来:世界各地的菜系影聚上海,欧陆菜、美国菜、日本菜、意大利菜、印度菜、韩国采、越南菜、泰国菜等等汇集上海。各地名厨云集上海,技艺精湛,擅长煮、蒸、煲、拌、烧、煸、炸、爆、炒、炖、焖、烩、煎、贴、熏、烤、炙、扣、烟、扒、泡、浸等数十种烹调方法。
3、充满民族特色的新疆饮食:
新疆凉面、烤羊肉串、油塔子、烤馕、烤全羊、抓饭、拉条子、新疆奶茶都是新疆的名菜,在隆重的宴会上,一般是把烤好的全羊平放在特制的餐车上,头系红绸,嘴含青菜,推至餐厅,任宾客随意切割品尝。待客时,奶茶是现烧现用。喝奶茶时,维吾尔、锡伯等民族喜欢用较大的瓷碗,而哈萨克、蒙古等民族则喜欢用小瓷碗,维吾尔族群众在给你端来大碗奶茶之后,往往还把馕饼掰成小块放入碗中,以示热情。
4、积淀北国特色的哈尔滨风味:
哈尔滨历史区域文化鲜明,烹饪原料得天独厚。不仅有金元文化的积淀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且还有大小兴安岭的山珍野味,也有本地特色山珍野味,还有来自近代多元文化交流的产物,这些形成了哈尔滨独特的餐饮文化,即哈尔滨风味。松花江的“三花五罗”,黑龙江的鲑鱼,乌苏里江的大马哈鱼,这些都为形成哈尔滨的风味特色奠定了文化与物质基础。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朴实中透析出秀气,粗犷中蕴藏着精华”。哈尔滨大面包、酥合利、老鼎丰糕点、清汤鹿尾、京字牌松仁小肚、冰糖雪哈、清炖熬花鱼、镜泊鲤鱼丝、江海米蕨菜都是哈尔滨的特色美食。
三、东西南北饮食文化地域差异原因分析:
通过这几个月的研究调查,我们了解了各地的饮食文化特色,认为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地理位置的影响:不同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造就了各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 北方的气温比南方低 , 尤其冬季十分寒冷 , 因此北方人的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等食物所占比重大 , 尤其在牧区 , 牧民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等为主。南方人饮食以植物类为主 , 居民有喝菜汤吃稀饭的习惯,比如我们海南,“饭前喝汤”,海南人吃饭一般要在饭前喝汤,无论饭菜是否已经摆上,先要吃的东西一定是汤,喝过汤之后才吃饭吃菜,酒足饭饱以后,还要再喝碗汤,才算是吃完了一顿饭。而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上 , 青裸是藏民主要种植的作物和主食 , 同时为了适应和抵御高寒的高原气候 , 具有增热活血功效的酥油和青裸酒成为藏族人民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用油和饮料。
(2)、社会因素的影响:
比如上海扼长江入海口,腹地广阔,交通方便,经济发达,是中国最大的商业中心,从19世纪中叶上海被迫对外开埠,畸形繁荣经济刺激着上海菜的发展变化,各地风味为适应上海人员复杂,满足食客众多要求,古今中外兼收并蓄、相互借鉴,形成了上海菜讲究五味调和及清淡的真味的饮食习俗:菜肴以清淡为主,讲究层次,虽有多种复和味,但口感平和,质感鲜明。具有清新秀美、温文尔雅、风味多样、富有时代气息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世界美食掀起一股强调低糖、低脂肪、荤素搭配及营养搭配等潮流,上海菜也紧紧跟随,改革各项操作技艺,创新菜肴,以适应时代生活的节奏,在开拓、趋时中发展,总之,要尝中华美食请到上海来,要吃世界美食请到上海来。
(3)、民族文化的影响:
我国有 56 个民族 , 汉族主要居住在东部平原地区 , 众多的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地区 , 地形和气候差异大 , 更重要的是各民族在生产活 动、民族信仰上都有各自民族的特点 , 在饮食上也形成 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 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很大。
我国汉族聚居的东部平原 , 耕作条件较好 , 盛产稻 米、小麦 , 同那些以耕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像朝鲜族、 锡伯族、傣族、壮族、独龙族等一样 , 以五谷为主食。朝鲜族人喜食米饭、冷面。羌族人喜欢将大米掺入玉米混蒸 , 称 " 金裹银 " 。壮族的 " 包生饭 ", 苗族的 " 乌米饭 "均颇具特色。蒙古族、鄂伦春族、怒族和牧区藏族 , 由 于居住在寒冷地区 , 又多水产和畜肉 , 为抵御严寒 , 故 以高热量的肉类为主食。松花江、黑龙江沿岸的赫哲族以渔猎为生 , 鱼兽肉为其主食。蒙古族以放牧为主 ,饮食分白食和红食 , 自食为各类奶制品 , 红食主要是牛 羊肉。维吾尔族则爱吃用大米、羊肉、胡萝卡等做的抓 饭 , 以及拉面、烤羊肉、镶等。哈萨克人的风味小吃是 用奶油混幼畜肉装进马肠内蒸熟的 " 金特 " 和肉碎拌香 料蒸成的 " 那仁 " 。受自然条件的约束 , 各民族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形 成了各自的图腾信仰和对动植物的精灵崇拜 , 这同时 也影响到饮食 , 比如鄂温克族人的祖先禁止猎熊 , 这样 尽管他们以肉类为主食 , 却也不会吃熊肉
• 最主要的就是气候不同造成的。 气候不同,温度差异大,生产的农作物就不同。 主食的不同,造成了整个饮食结构以及吃法的巨大差异。总的来说,北方饮食粗糙,而南方做工精细。你要听到一个北方人会做菜,那才奇怪,就跟听到一个南方人吃得随随便便一样。南方人一吃得随随便便,多半是不想活了。北方人相反,只有不想活了,才去好好地吃一餐。八大菜系,南边占了绝大部份,流派纷呈,只给北边剩下京菜、鲁菜两个系,严格说来,还是为了保留北方人的粗犷风格才给划出来的,根本不能与粤菜、川菜、湘菜、淮扬菜相匹敌。南方人到北方开餐馆,是丰富和弘扬民族的食文化;北方人到南方开餐馆,不过是让鲜活玩艺儿吃腻了的乡亲们别忘了家常口味,有点象开忆苦餐。 北方人喜欢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南方人要把肉切得细细的,煨得烂烂的,炒得嫩嫩的,把酒烫得温温的。南方人喜欢吃青叶子菜,几天不吃就屙不出屎;北方人无所谓,光吃肉也能拉屎。北方人喜欢吃饺子,这是他们对中国饮食的最大贡献。南方人喜欢吃馄饨。饺子用醋蘸蘸就行了,一口一个。馄饨要汤碗、调料齐全,一口只咬半个。南方人喜欢吃葱,北方人喜欢吃蒜;南方人吃泡菜,北方人吃咸菜;南方人吃辣椒是为了祛湿,北方人吃辣椒是为了驱寒。南方人是咸辣、麻辣、油辣、甜辣,北方人是干辣、酸辣。北方人把吃读成“痴”,痴痴地只管吃。南方人把吃叫“七”,叫“恰”,叫“食”,叫“噎”,叫“夹”,叫“塞”。南方人喝茶也叫饮茶。南方人饮各种各样的茶,北方人只喝花茶就够了,觉得花茶既香且浓,殊不知那是花香而非茶香,是南方人专门放进去骗北方人的。北方人不懂欣赏真正的茶中精品,比方龙井、碧螺春,以为太淡,要细抿慢嚼才似乎有那么点味,不适合牛饮。 北方人吃得简单,与地域物产有直接关系。北方崇尚简朴,南方追求华美,很大程度上也是地域特点造成的。北方冷而干燥,把毛毯、彩染布挂在墙上,显得温馨暖和。南方则挂不出这种效果,看了会浑身燥热,还老去闻是不是有一股可疑的霉味。北方人喜欢毛皮,耐寒。南方人不喜欢,灰扑扑的见了就打喷嚏,容易生虫。南方人喜欢竹制品,又凉快又经得起沤。北方人洗澡叫搓泥,要积出泥一样的肥垢来了才去搓一次。南方人洗澡叫冲凉,一冒汗就去冲。南方人睡床,北方人睡炕。北方人来客都往炕上请,客人留宿与主人一大家子济济一炕。南方不兴这样睡觉,睡不踏实。最后南床统一了北炕,至少城市是如此。 现在北方人来客,也不是动不动就请人家上床。
提及南北饮食的差异,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面粉。但是东北生产大米,而且久负盛名,颇为有趣的是东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卖到其他地方,自己却不喜欢吃。
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
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
从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堡汤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
从喝酒来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于南方人,特别是山东、东北和内蒙人酒量惊人。南方生产白酒,有名的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饮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带喜喝黄酒,比如绍兴女儿红、上海的和酒、石库门等。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声说话。南方人相对精细。
从地域差异看中国东西南北饮食文化 2008-12-04 17:48
分类:文化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地域宽广,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自走入高中校们,我们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了解到身边的文化与地理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后,这让我们想更进一步的探究由地域差异引起的文化差异.因此,我们选择了一种诱人的文化------吃, 由于我国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民族习俗等的地域差异,各地区和各民族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又有所不同 , 其饮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各个地区别具风格。下面我们将从中国饮食文化的总体特征、东西南北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地域差异看中国东南西北饮食文化
一、我国饮食的总体特征:
(1)、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起步较早 , 发展也很快。
早在十万年前 , 我们的祖先已懂得烤吃食物。陶器、陶罐 等较为先进的储器或饮器问世后 , 人们能较为方便地 煮、调拌和收藏食物 , 饮食习惯便进人了烹调阶段。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 , 夏商时代已经有王者 " 十二鼎食 " 之说。汉代时已经发展形成并充分掌握了 炖、炒、煎、煮、酱、腊、炙等烹调方法 , 并外传到中亚、西 亚和东南亚。封建时期每个朝代的宫廷御膳 , 都代表 了当时的饮食最高水平。可见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 内容又相当丰富。
(2)、我国的饮食结构复杂多样 , 以五谷为主食者为最多。
因为我国广大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 尤其是东部广大平原地区适宜种植小麦、水稻等农作物 , 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饮食习惯 , 大多地区习惯于早、中、晚一日三餐
(3)、我国的饮食调制方式各式各样
烹、妙、煮、炸、煎、 涮、炖等 , 加之丰富的佐料大葱、香菜、蒜、醋等 , 使我国 的饮食和菜肴花样繁多 , 色香味俱全。这是西方型饮 食所不能比的。
二、各具特色的东西南北饮食文化:
下面我们以南方的海南,东部的上海,西部的新疆,东北的哈尔滨为例进行介绍:
1、 独具风格的海南饮食:
(1)、椰味菜是海南菜所长:琼州椰子蟹、椰奶鸡、椰液香酥鸭、椰汁东山羊、嫩椰百花盒、椰奶燕窝盅、脆炸椰奶、椰子盅等。
(2)、清淡鲜活、原汁原味山珍海味:
(3)、海南特色的风味小吃:抱罗粉、海南粉、黎家酸菜、锦山煎堆、糯米粑、红鱼粽等等。
(4)、享誉海内外的四大名菜:
A、文昌鸡 最负盛名的传统名菜。号称"四大名菜"之首。
文昌鸡是一种优质育肥鸡,因产于海南省文昌而得名。据传,文昌鸡最早出自文昌县潭牛镇天赐村。此村盛长榕树,树籽富含营养, 家鸡啄食,体质极佳。
B、和乐蟹 "和乐蟹"产于海南万宁县和乐镇,以甲壳坚硬、肉肥膏满著称, "和乐蟹"的烹调法多种多样,蒸、煮、炒、烤,均具特色,尤以"清蒸"为佳,既保持原味之鲜,又兼原色形之美。
C、东山羊 此菜以位居"石山羊"产地火山口的荔湾酒乡的出品闻名遐迩。特点:色泽金黄,装盘整齐,肉质酥烂,润滑适口,气味芳香,十分鲜美。
D、加积鸭,俗称"番鸭",是琼籍华侨早年从国外引进的良种鸭,最早在琼海市加积镇养殖繁衍。其特点是,鸭肉肥厚,皮白滑脆,皮肉之间夹一薄层脂肪,特别甘美。
2、丰富多彩的上海饮食:
上海历史悠久,早在东周,因其处于江南鱼米之乡,而有楚越之地饭稻羹鱼之说,素有“世界美食之都”之名。要尝中华美食,请到上海来:各省菜系云集上海,京帮、扬帮、四川、广帮和上海本帮菜系为主,兼容并蓄了苏州、杭州、无锡、宁波等等;要吃世界美食,请到上海来:世界各地的菜系影聚上海,欧陆菜、美国菜、日本菜、意大利菜、印度菜、韩国采、越南菜、泰国菜等等汇集上海。各地名厨云集上海,技艺精湛,擅长煮、蒸、煲、拌、烧、煸、炸、爆、炒、炖、焖、烩、煎、贴、熏、烤、炙、扣、烟、扒、泡、浸等数十种烹调方法。
3、充满民族特色的新疆饮食:
新疆凉面、烤羊肉串、油塔子、烤馕、烤全羊、抓饭、拉条子、新疆奶茶都是新疆的名菜,在隆重的宴会上,一般是把烤好的全羊平放在特制的餐车上,头系红绸,嘴含青菜,推至餐厅,任宾客随意切割品尝。待客时,奶茶是现烧现用。喝奶茶时,维吾尔、锡伯等民族喜欢用较大的瓷碗,而哈萨克、蒙古等民族则喜欢用小瓷碗,维吾尔族群众在给你端来大碗奶茶之后,往往还把馕饼掰成小块放入碗中,以示热情。
4、积淀北国特色的哈尔滨风味:
哈尔滨历史区域文化鲜明,烹饪原料得天独厚。不仅有金元文化的积淀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且还有大小兴安岭的山珍野味,也有本地特色山珍野味,还有来自近代多元文化交流的产物,这些形成了哈尔滨独特的餐饮文化,即哈尔滨风味。松花江的“三花五罗”,黑龙江的鲑鱼,乌苏里江的大马哈鱼,这些都为形成哈尔滨的风味特色奠定了文化与物质基础。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朴实中透析出秀气,粗犷中蕴藏着精华”。哈尔滨大面包、酥合利、老鼎丰糕点、清汤鹿尾、京字牌松仁小肚、冰糖雪哈、清炖熬花鱼、镜泊鲤鱼丝、江海米蕨菜都是哈尔滨的特色美食。
三、东西南北饮食文化地域差异原因分析:
通过这几个月的研究调查,我们了解了各地的饮食文化特色,认为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地理位置的影响:不同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造就了各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 北方的气温比南方低 , 尤其冬季十分寒冷 , 因此北方人的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等食物所占比重大 , 尤其在牧区 , 牧民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等为主。南方人饮食以植物类为主 , 居民有喝菜汤吃稀饭的习惯,比如我们海南,“饭前喝汤”,海南人吃饭一般要在饭前喝汤,无论饭菜是否已经摆上,先要吃的东西一定是汤,喝过汤之后才吃饭吃菜,酒足饭饱以后,还要再喝碗汤,才算是吃完了一顿饭。而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上 , 青裸是藏民主要种植的作物和主食 , 同时为了适应和抵御高寒的高原气候 , 具有增热活血功效的酥油和青裸酒成为藏族人民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用油和饮料。
(2)、社会因素的影响:
比如上海扼长江入海口,腹地广阔,交通方便,经济发达,是中国最大的商业中心,从19世纪中叶上海被迫对外开埠,畸形繁荣经济刺激着上海菜的发展变化,各地风味为适应上海人员复杂,满足食客众多要求,古今中外兼收并蓄、相互借鉴,形成了上海菜讲究五味调和及清淡的真味的饮食习俗:菜肴以清淡为主,讲究层次,虽有多种复和味,但口感平和,质感鲜明。具有清新秀美、温文尔雅、风味多样、富有时代气息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世界美食掀起一股强调低糖、低脂肪、荤素搭配及营养搭配等潮流,上海菜也紧紧跟随,改革各项操作技艺,创新菜肴,以适应时代生活的节奏,在开拓、趋时中发展,总之,要尝中华美食请到上海来,要吃世界美食请到上海来。
(3)、民族文化的影响:
我国有 56 个民族 , 汉族主要居住在东部平原地区 , 众多的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地区 , 地形和气候差异大 , 更重要的是各民族在生产活 动、民族信仰上都有各自民族的特点 , 在饮食上也形成 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 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很大。
我国汉族聚居的东部平原 , 耕作条件较好 , 盛产稻 米、小麦 , 同那些以耕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像朝鲜族、 锡伯族、傣族、壮族、独龙族等一样 , 以五谷为主食。朝鲜族人喜食米饭、冷面。羌族人喜欢将大米掺入玉米混蒸 , 称 " 金裹银 " 。壮族的 " 包生饭 ", 苗族的 " 乌米饭 "均颇具特色。蒙古族、鄂伦春族、怒族和牧区藏族 , 由 于居住在寒冷地区 , 又多水产和畜肉 , 为抵御严寒 , 故 以高热量的肉类为主食。松花江、黑龙江沿岸的赫哲族以渔猎为生 , 鱼兽肉为其主食。蒙古族以放牧为主 ,饮食分白食和红食 , 自食为各类奶制品 , 红食主要是牛 羊肉。维吾尔族则爱吃用大米、羊肉、胡萝卡等做的抓 饭 , 以及拉面、烤羊肉、镶等。哈萨克人的风味小吃是 用奶油混幼畜肉装进马肠内蒸熟的 " 金特 " 和肉碎拌香 料蒸成的 " 那仁 " 。受自然条件的约束 , 各民族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形 成了各自的图腾信仰和对动植物的精灵崇拜 , 这同时 也影响到饮食 , 比如鄂温克族人的祖先禁止猎熊 , 这样 尽管他们以肉类为主食 , 却也不会吃熊肉
蒙古族——除夕更岁时,一家人围坐在包内火炉边,在向长辈敬献“辞岁酒”之后,饱餐烤羊腿和煮水饺。
高山族——台湾高山族有吃“长年菜”的习俗。长年菜也叫作“芥菜”,吃这种菜是预示寿命长。有的人将长长的粉丝加入长年菜里,象征着长生不老。
满族——年三十家宴十分丰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饺子、火烧、豆包等;传统年菜有鲜美的血肠、煮白肉及别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庆有余的鱼菜更不可少。子时还要吃一顿送旧迎新的鲜肉水饺。
壮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饭,以示来年要丰收。这种饭叫“粽粑”,有的长达尺余,重五六斤。
拉祜族——每至除夕必做糯米粑,其中有一对做得特别大,据说象征太阳和月亮,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果实累累。
侗族——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灵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黎族——过春节,家家宰猪杀鸡、备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吃“年饭”,席间唱“贺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们集体狩猎,猎物的来先分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怀孕妇女可以获得两份猎物。
景颇族——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向长辈敬酒。
达斡尔族——生活在黑龙江和嫩江两岸。除夕年饭是黄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们一进门就抢食年糕,借以祈愿生活年年提高。
佤族——新年第一次见面除相互道喜外,还赠以糯米粑团、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团圆饭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维吾尔族——年节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罗”,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芒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以及与汉族馄饨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尔”等。此外还备有多种民族传统糕点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圆盘馓子)、“亚依玛扎”(花边馓子)、“波呼萨克”(炸吉皮)、“沙木波萨”(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Ⅲ 红糯米是哪里的特产
玉田的特产
玉田胭脂米
《红楼梦》中写到此米时,现今传世版本有两种写法:“玉田胭脂米”与“御田胭脂米”。“两者并不矛盾,‘玉田’指原产地,‘御田’则指后来康熙在丰泽园亲种之地一一一也指他又曾将原产地区划为特产地段,加以圈护,立了‘御碑’记事,故此这块产地也称‘御田’”。
胭脂米出产在玉田城东北十八里的小泉山下,过去是专为皇家进贡的,从来不外卖。小泉地处半山区,这里曾有多股泉水从山脚石缝间流出,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得天独厚。自明朝万历年间起,水稻栽培就从未间断。传玉田亮甲店小泉村说这里的泉水为春秋时期齐桓公率领大军讨伐令支和孤竹时所开凿,水质甘甜清冽。著名的“玉田八景”之一——“龙穴甘泉”就在这里。据小泉村的老农讲,小泉的水质非常好,当年清朝宫廷曾经派人考察这里的泉水,经称量,认为与北京玉泉山的水基本相同,只是因为距离京都比较远而未被采用。改革开放后,经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技术评审组评审,在玉田县境内,东北自亮甲店小泉起,经玉田、三里屯、林南仓,到西南方向的东吉庄,确是一条天然矿泉水线。小泉一带,长期用矿泉水浇灌水稻,所产稻米品质极佳也就可以理解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种种原因,小泉的出水量逐步减少,到九十年代竟滴水不出了。这期间,稻田跟泉水一样,从多到少,从少到无。如今小泉村附近的稻田早已变成了旱田,连水稻的影子也找不到,更不用说“胭脂米”了。
Ⅳ 糯米是什么
为禾本科稻属植物糯稻的去壳种仁。[6]
长籽型:长椭圆形,略扁,长4-5毫米,宽1.5-2毫米。一端钝圆,另一端歪斜,有胚脱落的痕迹。表面浅白色,不透明,平滑。质坚硬,断面粉性。蒸煮后韧性极强,有光泽。气微,味甘。[7]
圆籽型:籽粒较短圆,长3-4毫米,宽1.5-2.5毫米。[7]
均以色白、不透明,长椭圆形、硬度小者为佳。[7]
生长习性
长糯米生长在南方,因为气候原因,每年可以收获两季或三季。圆糯米生长在北方,气候较冷,所以只能收单季稻。
分布范围
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区。[7]
我国糯稻分布广泛,各主要稻区均选育了符合当地地理、市场环境需要的糯稻品种。北方稻区以粳型糯稻为主,一般为晚稻,较耐寒耐旱;南方糯稻籼粳都有,品种类型繁多,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和福建育成的糯稻品种较多,产量较高,一般单产超过500kg/667m[8]
2001年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征集全国除新疆、西藏、青海、山西、台湾外的26个省(市、区)的水稻品种919个,籼糯稻14个、粳糯稻19个,糯稻仅为3.6%。但是已收集并保存在中国国家种质库的糯稻品种达10370份,地方上的调查结果同样显示糯稻资源很丰富,如贵州省鉴定了953份糯稻遗传资源,其中,粳糯541份、籼糯412份,在6121份云南地方稻种资源中黑(紫)糯米有109份、酒用糯米1373份。这说明糯稻在生产上应用比例较小,主栽品种推广面积不大。[8]
糯米饭
我国有色糯稻以紫黑糯稻为主,红米中也有部分糯稻,绿米大多为糯稻,但资源较少。我国黑米特种稻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广东、陕西、四川、福建、湖南、江苏等地,多数为黑糯或紫糯,占全世界黑米品种的61.6%,主要省份代表性品种有贵州的惠水黑糯、屯里黑糯、高子黑糯等20余种;云南的西双黑糯、临沧黑糯、丽江紫米、墨江接骨糯等20余种;广西的东兰黑米、容县黑糯、隆村黑糯;陕西的洋县黑米、福建的云霄紫米、湖南的湘西黑糯、江苏的常熟鸭血糯、广东的韶关黑糯等。同时,以丰富的黑糯资源为亲本育成的优质品种也很多,如上农黑糯、黑优粘、黑珍米、乌金1号、矮血糯、黑糯138、黑丰糯、秦稻2号、龙锦1号、汉中黑糯、闽岩糯,以及黑糯三系杂交组合186A/161等。红米稻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江西、江苏、福建、湖南等省,代表品种有陕西安康地区平利三粒寸,江西红糯、乌谷红等。绿米品种较少,以糯米为主,如陕西商南县红壳稻、白秆子、岚泉冷水谷等17个品种,及以其种质为基础育成的“绿莹香米”;另外,还有广东育成的“珍珠绿米”,上海交大农学院育成的“上农绿米”。[8]
针对黄酒的生产,我国先后选育了系列优质酒米品种,如江苏的苏御糯、香粳糯、香血糯、金坛糯、桂花糯;四川的川新糯、宜辐糯1号;湖南的郴早糯1号等。适宜酿制紫米酒、黑米酒的品种有陕西的汉中黑糯、贵州的惠水黑糯、浙江的香血糯、上海的上农黑糯和乌贡1号、云南的滇瑞501等。为保证黄酒的质量,绍兴专门在当地规划了糯稻生产基地,主要推广品种为绍兴市农科院育成的绍糯119、绍糯9714、越糯1号、越糯2号、越糯6号等品种
Ⅳ 哪里生产黑糯米
黑糯米也称紫糯米。
云南省墨江县荣获国家中国紫米之乡的称号, “墨江紫米”原内产地证明商标于2009年4月由容国家商标局正式核准。
墨江县是北回归线穿城而过的地方,独特的区位优势、特殊的地理环境,被称之为“阴阳交界”之处,同时造就了墨江县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名优产品,在众多的名特产品中,尤以墨江紫米的名声最大,素来被称之为“贡米”、“御田胭脂米”和“接骨米”,因此盛产紫米的墨江县被誉为“紫米之乡。
Ⅵ 傣族的泼水节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傣族生活的西双版纳自治州气温较高,水源丰沛,泼水节所需要的水源也有充专足的来源。
西双版纳自治属州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年降雨量1136-1513毫米。湿季期间,云雨多,风速小,日照少,气温高,湿度大。泼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温消暑。
西双版纳水源丰沛,分为三部分,一是澜沧江干流过境水量,径流总量555.2亿立方米;二是发源于境外的河流汇入本州境内,总量为23.6亿立方米;三是州内降雨产生的地表水,总量为119.2亿立方米。从西双版纳流出国境的总水量达69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达22.52亿立方米。
(6)糯米的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泼水节分为两类:
1、文泼:比较传统的方式,用木盆装满清水,再用枝桠沾着水轻轻泼在别人身上
2、武泼:用木盆装满水,把一盆直接全部泼出去。在泼水节中谁被泼的水越多,象征着该年谁最幸福,也表达了傣族人民希望彼此平安幸福的寓意。
Ⅶ 黑糯米是哪里的特产啊
1、黑糯米也称紫糯米。
云南省墨江县荣获国家中国紫米之乡的称号, “墨江紫米”原产地证明商标于2009年4月由国家商标局正式核准。
墨江县是北回归线穿城而过的地方,独特的区位优势、特殊的地理环境,被称之为“阴阳交界”之处,同时造就了墨江县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名优产品,在众多的名特产品中,尤以墨江紫米的名声最大,素来被称之为“贡米”、“御田胭脂米”和“接骨米”,因此盛产紫米的墨江县被誉为“紫米之乡。
2、黑米和紫米(黑糯米)的区别
从颜色上看,黑米呈黑红色,紫米为紫黑色;黑米发亮,紫米不发亮。
煮熟了的黑米发散,不粘,而紫米是发粘的。
3、黑米的原产地主要是陕西省汉中市洋县。
Ⅷ 泡水糯米用不完怎么储存
储存:可放在干燥、密封效果好的容器内,并且要置于阴凉处保存即可。
挑选:回应选择答米粒较大且饱满,颗粒均匀,颜色白皙,有米香,无杂质者佳。如果碎粒很多,颜色发暗,混有杂质,没有糯米特有的清香味,则表明糯米存放的时间过久,不宜选购。
我国糯稻分布广泛,各主要稻区均选育了符合当地地理、市场环境需要的糯稻品种。北方稻区以粳型糯稻为主,一般为晚稻,较耐寒耐旱;南方糯稻籼粳都有,品种类型繁多,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和福建育成的糯稻品种较多,产量较高。
(8)糯米的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糯米分为籼糯米和粳糯米,籼糯米就是江米,外形细长:粳糯米为圆糯米,也叫圆江米。江米形状细长,圆糯米形状短粗,是家常经常食用的粮食之一。
因其香糯黏滑,常被用以制成风味小吃,深受大家喜爱。很多地方逢年过节都有吃年糕的习俗。人们在元宵节(正月十五)吃的元宵也是由江米粉制成的。
Ⅸ 黑糯米产地
黑糯米产地为四川、贵州、云南。
黑糯米属于糯米类,仅四川、贵州、云南版有少量栽培,权是较珍贵的水稻品种,分紫粳、紫糯两种。紫米颗粒均匀,颜色紫黑,食味香甜,甜而不腻。
紫米煮饭,味极香,而且又糯,民间作为补品,有紫糯米或“药谷”之称。紫米熬制的米粥清香油亮、软糯适口,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因此被人们称为“补血米”、“长寿米”。
(9)糯米的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不能食用糯米的人群:
1,湿热痰火偏盛的人,凡发热、咳嗽痰黄、黄疸、腹胀之人忌食;发热时患者的胃肠道处于相对抑制状态,因此应吃些流食等容易消化的食物,否则会加重病情。
2,有胃肠道病的人,糯米性温滞气,含植物纤维既多又长,吃多了会加重胃肠负担。患胃病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人若贪吃糯米,很有可能造成溃疡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