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
1. 详介青海西宁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
西宁位于青海来省东部源,湟水中游河谷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属于少数民族较多的市区。
西宁市位于青海省东北部,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处在湟水及三条支流的交汇处。呈东西向条带状,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四周群山怀抱,南有南山、北有北山。2012年底西宁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是150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01°77′、北纬36°62′。
根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末西宁市常住人口为231.08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26.76万人,占54.86%,三县人口104.32万人,占45.14%。
西宁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移民人口达100万之多。青海是中国多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全省除汉族外,世居青海的主要有藏、回、土、撒拉和蒙古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情。全市少数民族人口为58.8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5.9%,其中:回族人口36.87万人,占16.3%;藏族人口为12.45万人,占5.5%;土族5.86万人,占2.6%。
2. 具体介绍下西宁!
西宁
青海省省会西宁取“西陲安宁”之意,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有“西海锁钥”之称。
西宁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谷地,海拔2275米,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西宁古称“湟中”,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西宁曾是西汉将军赵充国屯田的基地,是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通衢、沟通中原与西部边地的重要城镇,也是历史上“唐蕃古道”必经之地。今天的西宁市为兰青铁路终点、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起点,依然是通往青藏高原腹地的交通要冲。
西宁平均海拔2260米,周围群山环抱,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年平均温度6摄氏度左右。夏季凉风习习,凉爽如秋,是天然的避暑胜地。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西宁市名胜古迹众多,主要游览点有北山寺、东关清真大寺、马步芳宅邸等,湟中县的塔尔寺是藏传佛教圣地,著名的青海湖距西宁市290公里。
西宁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城区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是一个有汉、回、藏、蒙古、满、土、撒拉等民族聚居的城市,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23%。尤其以回族和藏族为多,如果要领略民族风情,这是一个好地方。
西宁作为青海唯一的大城市,本身的旅游景点并不多。它常常起到游客沿青藏线入藏及去往塔尔寺、青海湖的枢纽作用。但是,如果游客有平和的心态,仍然会在这座城市里找到乐趣。
西宁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黄河支流湟水上游,东经101°49 ′17〃,北纬36°34′13〃。市区平均海拔2295米,属大陆高原半干旱气候,平均气温6.1摄氏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的避暑胜地。
西宁是青海省的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通和商贸中心,迄今为止有着2100多年的悠久历史,现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和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以及正在建设的国家级西宁经济开发区和城南新区,总面积7649平方公里,2005年末常住人口209.50万,其中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102.94万人,由汉、回、土、藏、蒙、满、撒拉等36个民族组成,是黄河上游第一个百万以上人口的中心城市。
本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现“四山夹三河”的形势分布, 即冷龙岭--大通河--达坂山--湟水--拉鸡(脊)山--黄河谷地--黄河南诸山脉。河湟区多有宽谷中土壤肥沃的盆地
西宁是个美丽的地方,欢迎大家观光。
3. 青海西宁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特产有哪些什么时间来西宁最好
夏季6.7月份来,冬虫夏草,枸杞,黄蘑菇,油菜花粉,手抓羊肉,牦牛肉干。青海西宁是中国的夏都之称。
4. 西宁城市定位
有着4年建设历程,投资262亿元,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给青海西藏两省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使青藏高原有了打造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带相媲美的青藏经济带的坚实基础。作为青藏铁路起点的西宁,在西部、在全国的定位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充分认识这些变化,把握好新的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是迫切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积极应对的。
一、青藏铁路对西宁定位的影响
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说,一般的经济发达城市、区域和经济带是沿基础设施通道建设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均不占优势的西宁,千载以来,就是一处没有被充分开发的净土。兰州成了西部的交通枢纽,西宁则是一条死胡同,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盲肠”。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使西宁在理论上已经具备了高速发展的基础:青藏铁路建成将青、藏两省区从交通上更加紧密地联结起来,与西部地区连结起来,与广大内陆沿海地区连接起来;青藏高原的
地形、气候、矿藏等自然基础要素的空间格局造就了经济腾飞的基础;青藏高原已经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大部分集中在交通沿线,现有的主要物流、人流、信息流等的通道方向基本是东西向的,而这起点就是西宁。西宁在青藏高原地理位置上的起始性,经济发展的辐射性,社会进步的带动性,使西宁的城市定位有了新的变化。
1、交通枢纽网络逐步形成
青藏铁路开行拉萨至西宁、北京、成都、上海、广州5条线路。今后还将依托拉萨火车站,向东建设拉萨至林芝、向西建设拉萨至日喀则、向南建设日喀则至亚东等3条青藏铁路的支线,敦煌铁路也即将与青藏铁路对接。在“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中国正在谋划西南部的南亚陆路大通道,由青藏铁路向南延伸经亚东出境,与印度铁路网连接,形成一条通向南亚次大陆的战略通道,成为中国通往南亚乃至南亚国家出印度洋走向世界的一条南亚大动脉。西宁作为进出西藏的必经要道之一,具有公路、航空、铁路三大立体交通优势,其中青藏铁路更是连接内地和西藏的“黄金通道”。历史上西宁就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素有“海藏咽喉”、“天河锁钥”之称。青藏铁路使西宁的这一地理优势更加显现出来,使西宁成为全国重要关节点和交通枢纽。
2、中心城市地位更加明显 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运营,西宁的城市功能和地位有了新的变化,从不沿边不靠海,相对于对内地是边疆、相对于边疆是内地的内陆城市一跃成为中心城市从全国看,西宁处于我国近西部和远西部的结合部,位于陇海兰新经济带的西部,是东部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的“二传手”,可以发挥承东启西,南引北联的重要作用。从青藏高原看,西宁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农区和牧区、汉藏文化的交汇点,是联接青藏高原和内陆地区的通衢,是进入青藏高原的门户,是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战略支撑点,可以成为青藏高原开发开放的先导示范区,对辐射带动青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作为西宁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在青藏高原发挥交通通讯中心、商贸流通中心、科教文化中心、经济与技术开发中心、资源精深加工中心和商住休闲中心的作用,成为青藏经济带对外开放重要的生态、旅游、休闲、消费和生产要素快速流动的城市。
3、创新窗口作用更加显现
作为起点城市、中心城市,西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青海的形象,代表着青藏高原的形象。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宁市经济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连续5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长,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2%,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日趋现代化,各个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不仅改变了自身的面貌,而且为全省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发挥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在西部,西宁可以辐射整个青藏高原乃至甘肃西部、四川北部约230万平方公里、14座城市、140个建制镇、近1000万人口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西宁是最大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是这个区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增长极和辐射源。跳出西宁看西宁,为全省提供服务,为青藏经济带发展提供“试验田”,为青藏经济带发展创新机制、创造经验、提供模式就成了当务之急。在全国东中西互动加剧,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特别是随着交通、信息、物流、人流的发达,极大地提升了西宁的“窗口”地位。
4、发展基地正在形成
西宁是青海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人口密集、工业集中、交通便利,背靠省内丰富资源,应当成为青藏高原发展的基地。青藏高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有色金属矿产资源。青藏高原盐湖的硼、锂、铯、钾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测算:硼、锂、铯资源分别占世界资源总量的10%、12%和26.7%。钾资源约占我国资源量的14%。世界著名的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横贯全区,使该地区成为世界上金属资源成矿背景与找矿潜力最好的地区之一,区内典型的成矿带有巴颜喀拉——甘孜构造——成矿带、羌塘——三江构造——成矿带、祁连构成矿带、昆仑构造——成矿带、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构造——成矿带。仅藏北“资源走廊”矿产资源潜在价值高达6万亿元,显示着巨大的经济开发潜力。在矿产资源短缺的大背景下,青藏高原的经济发展占有了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青藏
高原作为全国经济最为薄弱的地区之一,最容易得到发展的是矿业,利用青藏铁路,走依托矿业发展经济的模式,不仅可以使西藏、青海走上资源开发的“快车道”,成为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矿产资源开发和加工产业基地,而且为青藏高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加速器”,为地区协调发展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进而辐射青藏高原乃至更加广阔的西部地区,更快地向全国以及南亚拓展。
二、抓住机遇,实现经济腾飞
面对新的机遇,西宁要正确认识青藏铁路带来的影响,积极主动地应对新的变化,积极探索发挥自己功能和优势的新形式、新举措,进一步扩大功能空间,以特别之为,立西宁之位。高起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实施对外开放战略,走出去、引进来,有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合作与竞争,融人经济全球化,作为青藏铁路起点的西宁必能圆富民强市之梦。
1、积极发展物流业
全线贯通的青藏铁路将成为人员及物资进藏的新途径,这一大动脉将转变青海西藏传统经济的格局。公路运输到西藏的物资成本要高出铁路运输的50%以上,这就像西藏人的采购点一样,只要把西宁、格尔木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中转站,完全可以成为西藏的“物流基地”。以西宁、格尔木、拉萨、日喀则等高原中小城市为点线,以青藏铁路为载体,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大力整合现有物流资源,特别是物流园区建设,加快连锁配送中心建设,促进第
三方物流发展,降低物流成本,培育现代物流市场,形成辐射青藏高原全境的物流、商贸,逐步培育西宁在青藏高原的中心城市地位,延伸并形成青藏高原纵深经济带,把西宁真正打造成西藏、新疆以及南亚的后花园和“大后方”,打造成通往广大内陆、沿海的基地。
2、优先发展旅游业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自然结构壮观、民族文化丰富、生物资源富集的地区,青藏铁路沿线分布着青海湖、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那木错湖、布达拉宫等9处世界级的旅游资源,还分布着包括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金银滩原子城、察尔汗盐湖、玉珠峰、拉萨古城、八廓街等在内的23处国家级旅游资源,以及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193处普通级旅游资源,其景观、文化和民族的多样性、原始性、垄断性和地区分布差异性,为构建世界旅游精品工程奠定了基础。从全国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来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目的地西移的趋势,依托青藏铁路对青藏高原旅游进行深度开发,必将在世界屋脊上打造出系列世界旅游绝品,打造出世界旅游之巅。
首先,要针对随着国际、国内旅游需求市场的个性化、多元化趋势,对旅游市场进行细分,准确进行市场定位,选择合理的营销策略。作为顶级旅游品牌,不仅要面向国内市场,还要面向广大的国际市场,要定位在欧美高端市场,欧美市场是青藏铁路开通后青藏线旅游的发展重点。其次,全力提升“中国夏都”品牌。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开拓旅游市场,提高服务质量,设计、开发和销售具备比较优势、特色鲜明的“拳头”产品,切实在文化和内涵上下功夫,完善“行、游、住、吃、购、娱”等旅游系统,满足人们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心理,使游客由看一看变为参与进去,由一日游变为数日游。第三,在体现特色中实现地区的互补效应。据旅游部门统计,到西藏旅游的多为境外旅客,并以欧美旅客居多,到青海旅游的多为省外旅客,各自旅行完后就打道回府,这固然是交通的原因,但同时
也与青海西藏旅游合作不足有关。必须依托青藏铁路进行整体规划与开发,实现跨地区旅游经济体系的“点线”联合、客源分享、联合促销。第四、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列车旅游是人们观赏体味美丽世界的美好愿望,也是一个国家展示历史文化、民俗民情、自然风光的舞台。因此,许多国家重视列车旅游市场的开发,做出了诸如蓝色快车、冰河列车等享誉世界的品牌。青藏铁路开通西宁至拉萨超豪华旅游专列,为此提供了绝佳机遇,
在此基础上实现与全国旅游大市场的对接,以优化产品结构并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重点发展特色经济
西宁要利用在全省首位度高的优势和青藏线起点的优势,主动牵头,积极引导,发挥龙头作用,依托省内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工业项目,逐步由卖资源向卖产品发展,由卖初级产品向卖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转移,努力壮大特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西宁打造成青藏高原的工业中心,西部地区的工业重镇,全国以资源加工转换制造为基础的特色工业城市;大力实施
“西繁东育”工程,发展农区畜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青海乃至青藏高原的资源精深加工中心和经济与技术开发中心。同时要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努力把西宁培育成大企业在青藏高原的总部基地。
4、大力开拓优势产品市场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高原地区优势资源,依托高原新技术,大力优化外贸结构,努力形成外贸新格局。加大外贸进出口结构的调整力度,以调整出口产品为突破口,开发以生物制品为主的系列产品,建设优势产品产业链,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具有潜在比较优势及西宁特色的出口商品,逐步增加科技投入,向精深加工发展,提高制成品比重,实现外贸结构新的升级。以“藏毯节”、“郁金香节”、“青洽会”为平台,积极发展会展经济,加强与北京、上海、广东、香港的合作,建设大城市的高原优势农牧业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辐射全国及国际市场,发展西宁市高原优势农牧产品产业工程。
要抓住青藏铁路通车的重大机遇,就要把创新作为西宁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把发挥优势的根本着眼点放在增创新优势上。不仅要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高原精神,同时要把“特别能创新”作为根本立足点,在思想观念、发展模式、体制制度、对外开放、科学技术、企业管理和城市建设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勇于创新,大胆实践,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5. 青海省西宁市的气候环境
西宁气复候属大陆性高原制半干旱气候。其特点是:气压低、日照长,雨水少,蒸发量大,太阳辐射强,日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冰冻期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的避暑胜地。
值得一提的是,冬季气候相当的干燥,紫外线也强烈
消费水平 西宁市消费水平在省内算是比较高的,但是全国范围内仍比较一般,普通住宿约200元/晚,打车市内基本10元以内。但是每年的7、8月旅游旺季时,住宿会涨价1-2倍。
西宁的物价也是比较高的,蔬菜水果跟一线城市价格相当,有时候还更贵一些,餐馆里的拉面也是每碗15元左右,冬天的葡萄达到16元一斤,物以稀为贵呀。
6. 我想了解一下西宁市的地理,历史概况,以及现在
在中国版图的西北角,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上,座落着有着二千一百多年历史的古城-西宁。这里是华夏民族的摇篮-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这里是万山之祖的家园,这里是风雨之后最亮丽的彩虹,这里有独特的高原民族文化。蓝天诱惑着白云,草原诱惑着牛羊,神秘的西部雪域诱惑着每一位虔诚的智者;藏传文化的博大放射着智慧的光芒。这里的每一个生灵都是那样的珍贵,那样的朴素,充满着无穷的力量。
西宁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黄河支流煌水上游;位于北纬36°34′13〃,东经101°49′17〃,总面积7665.2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总人口 200多万人,是一个汉、回、藏、蒙、土、撒拉等34个民族居住的地区,市区平均海拔2275米,属大陆概要半干旱气候。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大自然赋予西宁一个非常凉爽宜人的夏天,夏天平均气温在10-25”C之间,无炎热相逼;无蚊虫叮咬,非常凉爽,在这里六月份盖棉被睡觉不是天方夜谈。
这里的天是湛蓝的,这里的水是清澈的,这里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相辉映的旅游圣地;它是世人公认的“中国夏都”。这里有藏传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古老而神奇的塔尔寺是一座佛教艺术宝库,独具特色的
“艺术三绝”酥油花、壁画、堆绣属于世界文化遗产;藏汉团结、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见证-日月山是中国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水岭;中国第二大悬空寺-北禅寺,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东关清真大寺更是闻名遐迩。这里拥有古老悠久的宗教文化,江河源独特的奇石文化,流金溢彩,令人神往的天然森林公园、集雪山、峡谷、丹霞地貌、奇峰、草地为一体,是一个天然的避暑胜地;它已逐渐被国内外游人所接纳,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夏都。
西宁古有“西海锁钥”之称,是古“丝绸南路”和“唐善古道”的重镇,是古代东西往来的必经之地。这里不仅有丰厚的人文历史旅游资源,还有宗教文化、民族风情等观光旅游资源。以西宁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荟萃了青海省旅游资源的精华,塔尔寺、日月山、察罕河森林公园、群加森林公园、青海湖、鸟岛、两弹基地、互助土族风情、柳湾彩陶中心、孟达天池、撒拉族风情、坎布拉自然风光、海北金银滩大草原等等,构成了青海旅游的三大黄金旅游圈。
一是以西宁为主的青海王牌景点(青海湖、塔尔寺、日月山)生态、人文景观旅游圈;二是以格尔木、柴达木盐湖、昆仑山道教景观为主的西部区域旅游圈;三是以玉树、果洛、黄南等州为主的南部区域旅游圈。
形成了五条旅游精品线路,一是西宁-日月山-青海湖-条卡盐湖-格尔木-敦煌-嘉峪关-张掖-大通森林公园-西宁;二是西宁-互助民俗村-大通森林公园-海北原子城-青海湖-日月山-西宁;三是西宁-城南新区-塔尔寺-群加森林公园-李家峡-坎布拉森林公园-西宁;四是西宁-塔尔寺-日月山-青海湖-海北原子城-西宁;五是西宁-同仁热贡艺术-循化民族风情-孟达天池-西宁。
随着青藏铁路线的延伸,西宁将成为青藏铁路的桥头堡,为做大做强西宁旅游业,抓住青藏铁路通车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加强地区间的区域联合,实现旅游资源共享,我们正在努力策划和实施西宁—一拉萨青藏高原铁路沿线风情游这一世界级的王牌旅游精品线路,从而进一步地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7. 青海西宁的地理位置
青海西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省会,位于青海省东部。人口222.80万。市花丁香,郁回金香。市树柳答树。西宁古为金城郡、西平郡、鄯州,又称青唐城。
辖区内居住汉、藏、回、蒙古、撒拉、满及土等众多民族。主要宗教为伊斯兰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天主教等。
(7)西宁市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西宁是青海省的省会,是青藏高原第一大城市,青海第一大城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教、交通和通讯中心。青藏铁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经过西宁,设有站点,西宁地处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南北两山对峙之间,统属祁连山系,黄河支流湟水河自西向东贯穿市区。
市区海拔2,261米,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蒸发量1,363.6毫米,年平均日照为1,939.7小时,年平均气温7.6℃,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零下18.9℃,属高原高山寒温性气候。夏季平均气温17-19℃,气候宜人,是消夏避暑胜地,有“中国夏都”之称。
8. 西宁的地理位置
西宁地处青海东部,黄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环山,三川会聚,扼青藏高原东方之门户回。地理坐标为东经答101°49′17〃北纬36°34′3〃地势由北向 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东西狭长,形似一叶扁舟。湟水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由西、南、北汇合于市区,向东流经全市。
西宁市境内最高海拔4394米,市区中心海拔2275米。西宁周围群山环抱,日月山脉,属祁连山脉的东麓.
著名的是五峰山.娘娘山又名金娥山,位于西宁市大通新城。山顶有一座天池,老爷山又名六朔山,位于西宁市北约40公里大通县桥头镇。凤凰山又叫西宁南山,山上有亭,名叫凤凰亭,亭上有一横额,上书“河湟引凤”。
9. 西宁的地理位置在哪里西宁有什么古老的特色的风俗
一、西宁市位于青海省东北部,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处在湟水及三条支回流的交汇处。呈东西答向条带状,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四周群山怀抱,南有南山、北有北山。2012年底西宁市中心城区面积是150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01°77′、北纬36°62′。如图所示:
二、西宁市古老的特色风俗是:
1、曲艺
歌舞音乐主要有汉族的社火、土族的安昭、回族的宴席舞、撒拉族的婚礼舞、藏族的锅庄舞以及藏传佛教寺院在祭祀、典礼、法会时演奏的寺庙音乐。
2、“花儿”
是产生于青海,并流行于青、甘、宁、新等地区的一种山歌,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较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花儿”发源于临夏,由于流行的地区不同,加之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北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形成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
10. 青海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青海省为我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省名。青海省简称青,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 青海省,省会西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辖6州、1地、1市、51个县级行政单位,与甘肃、四川、西藏、新疆接壤。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可见地理位置之重要。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54.3万人,有汉、藏、回、撒拉、蒙古、哈萨克等民族。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西高东低,西北高中间低,地形复杂多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空气稀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5000米之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河的发源地。
青海的宗教主要有藏传佛教(喇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藏族、蒙古族、土族信仰藏传佛教,回族、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
青海属大陆性高原气候,温差大、日照长、降水少。农业以小麦、青稞、蚕豆、马铃薯、油菜为主。日月山以西为牧业区,属高原牧区,牧区内草原广袤,牧草丰美,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牧区之一。
该省还是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有野生动物250多种,其中属国家[3]一类保护动物有野骆驼、野牦牛、野驴、藏羚、盘羊、白唇鹿、雪豹、黑颈鹤、苏门羚、黑鹳等10种,有牦牛500多万头。
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巍巍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垠。长江、黄河之源头在青海,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也在青海。
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的西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地理位置为北纬31°39'~36°12'东经89°45'~102°23',行政区域涉及包括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面积为30.25万K㎡,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3%
远看是高山,近看似平川——游客如此勾勒青藏地貌,那是从飞机上鸟瞰所得印象。飞机飞近横亘于甘肃与青海间的祁连山时,看到这千尺绝壁的高山会感到惊讶;飞机越过界山后的起伏山地,却见大片的青海湖,以及辽阔的柴达木盆地(面积大约二十七万平方公里),使人难于置信这是高原上的平川。再往南飞,昆仑山脉、巴颜喀拉山脉、唐古拉山脉自西逶迤,看似高出地面不过五百至一千公尺之间的缓坡,起伏于高原之上。山脚谷地是一片草原景色,要不是高达雪线(海拔四千公尺)以上的雪峰,像大海上的白头浪花漫卷在高原之上,也许会把那片草原当作沿海平原上的低矮丘陵地。
高原上的山岭虽然不见高耸千仞,却是雪线以上的冰川雪峰,冰雪融化成的雪水,长年渗进草甸下漫流,聚成沼泽,汇成溪流,再汇百川而成黄河、长江。黄河水像摇篮似的抚育中华民族;长江水则滋润中原大地。
清真寺 青海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矿藏储量在全国居于首位。已发现矿产120余种,探明储量的有110种,钾、钠、镁、锂、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其中许多矿产是属于国内外急需的资源。闻名遐迩的柴达木盆地,山川藏珍、戈壁埋矿,素有“聚宝盆”之美誉。其中盐湖有30多个,已探明总储量700亿吨,单是察尔汗湖的盐就可以从地球到月亮架起一座6米厚,12米宽的盐桥。水能资源是青海能源最大优势,蕴藏量达216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为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770亿度。青海天然草原辽阔,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可利用草场面积5亿亩,发展畜牧业物质基础雄厚。全省有经济动物400多种,野生植物1000余种,具有贮藏量大、种类多、用途广、高原特色显著的特点。大部分可开发利用,药用价值极高。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有“百鸟的王国”的青海湖鸟岛,“高原的西双版纳”孟达自然保护区,藏传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尔寺,伊斯兰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东关大寺,阿尼玛卿大雪山等,是登山、旅游的好去处。“海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国最大的人工水库龙羊峡、都兰国际狩猎场、坎布拉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青海省先后设立了以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格尔木经济开发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西宁桥头经济开发区和民和民族经济改革试验区,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蚕豆、豌豆等,经济作物以油菜籽为主,畜产品主要有牛羊肉、羊毛、羊绒、牛毛绒、驼毛绒、牛奶等,工业主要产品有电力、原油、原盐、原煤、钢及钢材、铝锭、电解镁、纯硅、石棉、钾肥、金属切割机床、水泥、石棉制品、纱、乳制品、布、呢绒、毛线、毛毯、皮革等。
青海交通非常便利,航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前瞻二十一世纪,西部大开发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强音,青海经济也将驶入加快发展的轨道。进军鼓响,号角频催,青海各族人民正踌躇满志,描绘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新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