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地理位置对旅游开发的影响

地理位置对旅游开发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21-02-19 19:28:52

㈠ 旅游开发对旅游目的地有哪些影响 最好多些观点和案例

最著名的就是张家界了
1982年9月,张家界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1988年8月,武陵源被列入国家第二批40处重点风景名胜区之内;1992年,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风景区、天子山风景区三大景区构成的武陵源自然风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1994年4月4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4]25号)将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因境内有张家界自然保护区而得名。并于2007年被授予中国首批5A级旅游区。
但在1998年前因为张家界森林公园的火爆及管理不完善,景区内出现不少酒店,并且将污水排放至金鞭溪,一度导致金鞭溪鱼群不见踪影,水质浑浊不堪甚至散发恶臭。1998年时张家界森林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处以“黄牌”警告,当地ZF狠下决心进行景区 楼堂馆所和居民房屋大拆迁,计划拆迁面积19万平方米,3年内拆迁安置完毕,2001年底要完成15万平方米的拆迁任务。这一拆,据说要耗费财力2亿多元,而重新安置建设估计还要花掉几倍的资金。
在2001年5月,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在全国范围内对拆迁整治后的武陵源总体规划进行了公开招标。中标的北京大学景观规划中心与武陵源区政府签下了规划合同书。按照新的规划,武陵源将在离开遗产保护地的地方,开辟新的旅游村镇,将遗产保护地和旅游服务区分割开来。
直至2005年张家界才摘去世界教科文组织的这块“黄牌”,自此张家界森林公园才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㈡ 我国的地理位置对旅游会产生什么影响

旅游要看环境、文化、民风,当然最重要的是交通,我国地理位置没什么影响,就是人口有影响,出去旅游全是人、、、、、

㈢ 中国自然地理条件对旅游资源形成的有利影响

题目太大了,我只能就这一方面,从中学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上做一些简要的分内析。根据旅游资源的本容质属性,一般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其中许多旅游资源的形成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紧密相关。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地、盆地、高原、丘陵、平原等类型齐全;气候变化类型较多,即有湿润的季风气候,又有干旱的大陆气候,还有典型的高原山地气候,呈现多种气温、降水、风的组合状态;水文特征变化多端,即有常见水文特征,也具备多种特殊水文现象,形成瀑布、冰汛等多种景观;土壤种类繁多,变化多样;生物种类多,具有多种特有动植物资源,如熊猫、扬子鳄等。总之,我国各个自然要素变化多端,不同自然要素会形成不同独特组合,加强了我国旅游资源的多样性、非凡性等特点,使我国具有多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如果考虑到我国独特的人文底蕴,那么旅游资源的这些特性将更加明显。

㈣ 论述中国自然地理条件对旅游资源形成的有利影响

一、旅游资源的特点
我国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不仅是民族地区的重要社会财富,也是我国旅游资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民族地区偏远的地理位置、特殊的自然环境、复杂的民族成分、曲折的发展历史,其旅游资源自成一体,形成了与其他地方不同的一些特点。
(一)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旅游价值很高
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品种多样,类型齐全。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综合旅游资源三个大类、十多个亚类中的全部、近百种细类中的绝大部分,民族地区都有。其中:有的是民族地区所特有,其他地区所没有或很少有的,如登山旅游、岩溶地貌旅游资源、风沙地貌旅游资源、草原风光旅游资源、天然湖泊旅游资源、珍奇稀有的动植物旅游资源、少数民族的民风习俗旅游资源等;有的虽然不是民族地区所独有,但民族地区的品种质量和旅游价值都远高于其他地区,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如以黄果树为代表的瀑布旅游资源、以桂林漓江为代表的江河风景旅游资源、以四川卧龙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少数民族的特种工艺旅游商品等。
(二)民族特色鲜明
我国现有5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都形成有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习惯,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如绘画雕塑、建筑形式、民族工艺、集市贸易、服饰饮食、神话传说、音乐舞蹈、戏曲艺术、节日庆典、婚丧嫁娶、文娱体育、宗教信仰、待客礼仪等等,无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这些富有民族情趣、异地情调的景物或活动,都是其他地区不曾有的,形成了民族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三)地区之间差异显著
不同地区自然风光的基调完全不同,如西北民族地区以沙漠、戈壁风光和雅丹地貌风光为特色;内蒙古地区以高原、草原牧区风光为特色;地处长白山地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冬季以林海雪原和银色树挂风光、夏季以火山地貌和高山湖泊风光为特色;云贵和广西地区以岩溶地貌风光为特色;海南以热带风光和海滨旅游为特色。
不同民族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也有很大区别。如民俗方面,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节日活动方式和生活习惯。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内容、宗教艺术,与信奉佛教的民族不同;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与傣族的“泼水节”和壮族的“三月三”时间、形式、内容不同。拉萨的大昭寺、傣族的竹楼、苗族的寨楼、藏族的碉房、蒙古族的蒙古包、维吾尔族的窖洞式住房和布满葡萄的庭院等,都鲜明地体现出了本民族的建筑格调。各民族地区,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同,形成了各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如新疆的葡萄干和细羊毛,内蒙古的麦饭石和草原蘑,广西合浦的珍珠和花竹帽,云南的大理石和卷烟,贵州的茅台酒和蜡染布,西藏的氆氇和藏羚角等。
不同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季节变化特点不同。如地处热带、亚热带的西双版纳、天涯海角、桂林、昆明等地,季节变化不很明显,冬夏基本都可供游人观光;而地处高纬度、高原地区的青藏、内蒙古草原与新疆、长白山的天池等地只能在短暂的夏季开展。人文旅游资源一般不具有季节性,但各民族的重大节日却具有很强的时间性。
(四)构成不理想,组合不协调
整个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之间、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内部各亚类之间,其构成组合都不够均衡,影响旅游资源的价值。
总的来看,民族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不仅种类全、品种多、内容丰富,而且在全国自然旅游资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少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同种类型。如全国已建立的300多个自然保护区中,绝大多数都在民族地区,各种类型中最有代表性的、条件最理想的、也都是民族地区。
相比之下,民族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在全国的地位就显得相形见绌。一是年代不够久远,缺乏“古”字;二是内容不够奇特,缺乏“稀”字;三是与历史上的名人名事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名”字;四是规模一般较小,缺乏“宏”字。总之历史文化价值不太高,与自然旅游资源的地位不协调。如国务院两次公布的62座历史文化城中,民族地区仅有 7座,占11.7%;两次公布的全国 242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民族地区仅有40处,占16.5%。
在自然旅游资源各亚类和细类的构成中,民族地区的登山活动资源、沙漠戈壁资源、草原风光资源等在全国的地位十分突出,但象地貌资源方面的“五岳”名山,佛教、道教圣地名山,风景名山;水体方面的名泉,园林湖泊,海滨海岛;生物资源方面的名贵观赏植物,人工动物园等,数量较少,质量也不很高,不如国内其他地区。而这些,又是最能吸引游客的资源。如全国的十大观赏名花中,民族地区只有一种,即云南的山茶花。
在人文旅游资源各亚类和细类的构成中也有类似情况。民族风格、节日庆典、特种工艺品等方面在全国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但象大型古代工程建筑、古都、大型宗教圣地、园林建筑、古代陵墓、旅游文学、风味佳肴等方面,都缺乏价值很高的资源,不如国内其他地区。
(五)开发难度较大、开发深度不够
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必须经过开发才能发挥效益。开发利用是旅游资源实现多功能的前提和条件。这些条件对民族地区来说很多都是不够成熟和不具备的。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一般分布在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客源较少、区域经济不发达、资金财力有限的地区。加上景点稀少、组合分散、地形复杂、施工条件差等,更增加了开发的难度。因此,少数接近内地、交通便利或位于大城市附近的旅游地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如桂林、南宁、昆明、张家界、乌鲁木齐、银川、呼和浩特、吉林延边等,其余的基本上还都没有达到旅游的效益和旅游地建设的要求,可进入性太差。旅游资源开发难度大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很大障碍,是今后发展旅游规划中必须认真对待的。

二、自然旅游资源
(一)地貌旅游资源
地貌是构成风景总特征的基本条件。一个地区天然景观的外貌,均与地貌过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民族地区地貌轮廊的基本特征是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多在海拔1000-2000米以上。在独特的自然条件下,发育了典型的高山地貌、山岳冰川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岩溶地貌。 各种地貌类型构成了各具魅力的自然景色,为开展各类型旅游提供了自然环境基础。
1.登山旅游资源。一般必须是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极高山。这些山体峰高坡陡,终年积雪,冰峰林立,景色壮观,人迹罕至,特别适合开展登山活动和山地科学考察活动。我国的极高山资源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的喜马拉雅山脉、喀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脉等,都在民族地区。因此民族地区开展登山旅游有着极好的条件,在全国独占鳌头。
2.风景名山旅游资源。名山是指具有美感、以典型山岳自然景观为基础、渗透着人文景观美的山地空间综合体。我国被社会公认的名山都具有“景、僧、史、宝”四特征中的一个或几个。“景”,就是指风景优美,这是名山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僧”是指宗教活动中心和胜地,“天下名山僧占多”,“山无寺不名”;“史”,是指与重大的历史事件和著名的历史人物有一定的联系;“宝”,是说山中藏有宝藏,或名贵的物产。
民族地区的风景名山旅游资源,总的来说数量不多,主要有:位于湘西土家族聚居地区以张家界为代表的五陵源风景区,位于新疆天山山地和位于吉林延边的长白山地等。
3.岩溶地貌旅游资源。岩溶地貌指可溶性的碳酸盐岩类,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形。我国的碳酸岩类分布很广。但岩溶地貌的发育程度因气候和岩性条件的不同,各地差异很大。其中尤以广西、贵州、云南与湘西、鄂西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发育最完善。形成了这些地区以石林、峰林和溶洞三种类型最有观赏意义的岩溶风景区。其景色之优美在世界天然造型的岩溶景观中都是少有的。主要有:
桂林山水,这是闻名世界的发育最典型的岩溶地貌之一。那里山青、水秀、石美、洞奇;云南路南石林为另一种类型的岩溶地貌奇观,石林皆似刀锋剑林,姿态万千;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的石灰华,为一种特殊的岩溶地貌,析出的碳酸钙沉积物,呈现五彩斑斓的色调,景色壮丽。广西武鸣伊岭岩、桂林芦笛岩、七星岩;云南文山三元洞;贵州铜仁九龙洞、织金县织金洞、安顺龙宫、贵阳地下公园等都是著名的溶洞奇景。
4.火山地貌旅游资源。包括现代火山喷发时的壮丽景观和历史上火山喷发后留下来的遗迹。我国火山活动的遗迹主要有位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与朝鲜边境上的长白山天池,云南腾冲火山群遗迹等。
5.地震遗迹旅游资源。是指地震后留下来的遗迹。具有科学考察价值和奇妙的吸引观赏功能。地震旅游资源的类型也较多。民族地区有两处遗迹价值较大:一是海南琼州海底村庄,位于琼山县东北部海边,属于陷落型。低潮时可见沉底村露出水面,遗物很多;二是位于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与湖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交界处的小南海,属于河流堰塞型湖泊,长约5000多米,宽处 900米,最深50米,水源丰富,四时不竭,风景优美。
6.风沙地貌旅游资源。包括沙漠、戈壁和雅丹。这是一种特殊的有吸引性的景观类型。在旅游上有一定开发的价值,对于许多久居城市或非干旱地区的游人,是一种从未见过的具有神奇色彩的景象,如高大的沙丘、起伏的沙垄、雷鸣般的沙响、奇异多姿的风城、戈壁滩上的蜃楼幻影等,我国的风沙地貌旅游资源几乎全都分布在民族地区,又可分为几种类型:
沙漠资源。各具特色的沙丘奇观,主要分布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内蒙古的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毛乌素沙漠等。“会唱歌”的沙响主要有四处:宁夏中卫沙坡头、内蒙古伊克昭盟达旗的银肯、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及甘肃敦煌月牙泉鸣沙山。沙疗,以新疆吐鲁番最著名。建立沙漠公园,宁夏中卫沙头坡条件极好,有高达数百米的沙丘,有被称为“金沙鸣钟”的沙响,有黄河岸边的绿洲、清澈的泉水、古老的渡河工具(羊皮筏)和百年老水车,有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明代高庙寺以及古烽火台、古长城遗址等。
戈壁资源。以新疆嘎顺戈壁最大,石河子市被誉为“戈壁滩上的明珠”。
雅丹风光资源。各种奇特的风成地貌以罗布泊周围最为典型。
7.峡谷旅游资源。峡谷旅游资源是以雄伟险秀、寂静隐蔽、深奥幽静的奇观吸引游人的。我国的峡谷资源很丰富。民族地区的著名峡谷风景主要有: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境内的西陵峡西段、横贯全州的清江上的小三峡;云南境内的虎跳峡等。
(二)水体旅游资源
水体对游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功能。因为水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天然景观的基本造景条件。水具有形、影、声、色、甘、奇六个方面的美学特色,更重要的是还表现在水与山体、水与生物、水与气候、水与建筑物等,通过相互结合、交融渗透,会形成许多奇妙的、雅致的胜景。特别水与山的结合会形成许多优美的山水景色。水风景的观赏类型很多,按水体的不同性质大体可分为五类。
1.江河水旅游资源。长江是我国的“黄金旅游线”,从河源至河口形成一条风光明媚的河川游览走廊。这条走廊的上段,即金沙江以上怀莆

㈤ 旅游开发对旅游目的地的积极影响 最好有案例和分析

(一)民俗风情旅游对目的地的积极作用
1.加快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
“加强对资源条件和市场前景较好的中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旅游业带动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国家旅游局早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便将旅游扶贫纳入了重要的工作议程。
我国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多位于偏远省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而且发展工业缺乏资源;交通的不便,又制约了他们走像沿海城市那样发展商业的路子;到处都是山脉和峡谷,稀少的可耕地又限制了农业的发展。但因为同外界的交流几乎隔绝,当地的民俗风情却保存的相当完整,淳朴的民风、奇异的建筑、迷人的服饰、独特的饮食造就了他们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发展民俗风情旅游,可以充分利用旅游业带动性强的特点,为民族地区创造就业机会,减少民族地区人口的就业压力,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地方税收,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当地农副产品的开发。当然,这些因素发展的最终结果是,民族地区经济的腾飞,当地居民的逐步摆脱贫困,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这方面的例子数不胜数,如: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不仅以神奇壮丽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富于特色的民族文化风情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纳西古乐、东巴文化、民营文化、文化遗址保护等四大部分组成的文化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每年为地方创造1亿多元的产值[5]。
2.有利于民族地区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随着民俗风情旅游的开展和接待外来旅游者的需要,民族地区一些原先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重新得到开发和恢复;传统的手工艺品因市场需求的扩大而重新得到发展;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等又受到重视和发掘;长期濒临灭绝的历史遗产不仅随着民俗风情旅游的开展而获得了重生,而且成为其他旅游接待国或地区没有的独特文化资源。
文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已有文化元素的重组,因此,一个社会已有的文化元素越多,文化多样性越丰富,人们的选择就越多,文化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每个民族之所以能独立存在,便是因为他们有着独特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民族文化,这一“文化”构成了民族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合理保存民俗风情文化的多样性,可为我国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持,使我国的文化发展保持持续的活力和动力。而一种文化有无活力是该文化生存状态好坏的重要标志,开发传统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正是为了给民俗风情文化注入持久的发展活力。
3.促进各国和各民族的交流,有利于人类的平等、团结、繁荣、发展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国度的人们,通过对异地风采、异族情调的了解、体验,不但会消除彼此间的偏见、隔阂,而且会促进相互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因为“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6]。不同民族之间的人们,之所以存在有歧视、不信任心理,一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根源,二是由于相互间缺乏交往和了解。在这个意义上,民俗风情旅游的开展在缓和国际关系,以及促进在国际事务中实行人类和平共处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民俗风情旅游是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以及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之间的直接交往,而不是以文字媒体,或者以个别人为代表而进行的信息传递和间接沟通,因而更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

中国地理位置对旅游的好处

中国地理位置对旅游的好处? 中国地域辽阔,各种气候特征、动植物、人文风貌、自然景观专差异较大。旅属游就是一个地方呆腻了,到不同的地方见识一下,有新鲜感。所以中国地理位置对旅游的好处极大,不用出国就可以看到很多东西。 我的答案你满意吗?
满意请采纳

㈦ 我国的地形地貌和气候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各种地貌类型以其独特的形态和魅力构成千姿百态的旅游资源.我国地质历史复杂,历经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其中尤其是新构造运动奠定了我国地貌的基本轮廓.五种基本地貌类型齐备,并广泛分布.地貌对我国自然景观的形成与演变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
平原地区一般地势低平,起伏和缓,自然景观相对比较单调.但各平原又由于成因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表现出自然景观的差异性.如东北和华北平原一望无际,沃野千里;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河湖密布,地势低洼,一派江南水乡的风光.平原是人类聚居的地区,开发历史悠久,种植业发达,交通便利,由于人为因素的长期作用,其原来的面貌已不同程度地有所改变,因此,平原地区人文景观荟萃,适于发展田园风光旅游.
高原地势高亢,因其高度和地表组成物质的不同而景观各异.内蒙古高原开阔坦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支离破碎,是个“疯神捏就”的世界;云贵高原岩溶地貌广泛,奇峰林立,山石嶙峋,洞穴异特,其奇景奇观引人入胜;青藏高原具有“世界屋脊”之称,它以独特的高原气候,雄伟绚丽的现代山岳冰川,浓郁的藏族民情和极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宗教建筑、宗教文化等吸引着人们前往旅游、探险、观光.
山地受人类的影响相对较小,较多地保留了原始景观,因此具有天然雕饰之美.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以它们独特的形态、飞瀑、流泉、奇花异草强烈吸引着久居平原和城市的人们.尤其是风景名山,不但具有典型山岳景观的自然美,而且还渗透着人文景观之美,两者融合使山地成为旅游价值最高的一种地貌形态.现在,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呼声愈来愈高,人们向往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溪流潺潺、山泉汩汩、鸟语花香的大自然进行休闲、疗养、旅游等活动,而这些优点正是山地自然景观所具备的,由此进一步提高了山地的旅游价值.
我国在五种基本地貌的基础上,由于各地岩性不同,又加上气候、流水等自然要素对地表雕刻作用的程度不一,又发育了大面积的岩溶、丹霞、流水、海岸、冰川、火山等地貌,它们形态独特,景观奇异,具有很高的地貌旅游价值.

㈧ 地理位置对旅游业影响

起着至关重复要的作用。地制理偏僻的话,交通第一成了问题,交通有了问题,游客就进不去,游客进不去,旅游就没有办法开展,旅游没有开展,也就对当地所有相关产业有影响。所以要想使当地出名致富,一定要旅游业带头,而交通是进入旅游点的前提。所以地理位置很重要。湖南的张家界就是例子,原名大庸市,后来开发旅游之后,就改名张家界市了。

㈨ 东北旅游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东北旅游区优越的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会有推动作用,会带动消费水平

㈩ 举例说明旅游开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是作业吧?应该从2个角度分析

利:1、首先,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其作用,表现为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作用,当然就是旅游收入;间接作用,体现在它带动了其他和旅游相关行业如交通等的发展,功不可没;
2、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的交流,更全面的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使中国走向世界;
3、它形成了一大批旅游景点,带动了景点附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附近人民的收入;
4、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视,和谐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对提醒人们对中国文物古迹的重视和保护,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5、它形成了独特的旅游文化,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并促使不少高校开设了旅游相关专业。
弊:
1、大量游客的定期流动,使我国本已不乐观的交通状况雪上加霜,同时对社会治安形成新的威胁;
2、开发旅游资源不得当,会造成生态环境的不可逆破坏,甚至一些文物古迹的破坏,遗失;
3、旅游景点处常常成为铺张浪费之地。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