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会影响什么
⑴ 生物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生物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又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使自然界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迁移。由于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迁移、运动、更替或循环。它包括: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成生物化学能。②植物的产物是动物和微生物的食物来源。③动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使其一部分转变成无机物,散放到无机环境中。④有机残体或废物中的化学元素,经微生物分解作用,以无机物形式归还到环境中去。
(2)改造着大气圈、水圈、岩石圈。①生物作用改变了大气成分。原始大气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碳、甲烷、氢和氨,而不是氮和氧。后因生物生命活动的参与,氮和氧浓度大增,二氧化碳含量大减,逐渐变成现今空气的化学组成状况。一般认为,氧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而富集;氮一部分是由于细菌分解各种氮化物而被释出来的,另一部分是从原始大气中氨分离出来的。原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一部分参与了有机物的合成,另外更多的为海水和海洋生物吸收、溶解、沉积。②生物对地表水、地下水化学成分起制约作用。表现在有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从水中吸收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而释放出另一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③生物加快了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
⑵ 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会带来哪些影响?
1.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
城市环境——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产物,它包括自然环境以及经过人工改造的环境.
自然环境在城市中已很少见到它的踪影,只有在城市郊区或公园中能看到一点点自然环境的景象:如田野、池塘、自然生长的树木等.在城市中绝大多数是经过改造后的人工环境,如街道、楼房等.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共同构成了城市环境.
主要是高科技带来的新公害,如空调病、电脑辐射、手机的危害、噪光污染等.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城市化过程中还会带来其他的社会问题,如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
例子:上海的主要卫星城和浦东新区
上海市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的中点位置,北邻江苏,南靠浙江,处在长江的人海口位置,所以上海既是海港又是河港.它不仅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也是世界著名的城市之一.
上海市近年来为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努力控制城市中心区人口的发展,制订了城市规划,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
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卫星一样,故名.
从建国以后,上海市为了分散市中心区的人口,就开始在城市中心区附近地区修建卫星城.
黄浦江以东地区就是1990年以后新建的浦东新区,目前这里已成为上海新的金融中心、工业中心和居住区.这是上海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采取的第一条措施.
对策: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原来住在市中心的人,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迁往卫星城和浦东新区,有效地控制了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近20年来,上海市在改善城市交通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如加宽主干道、修建地铁、大桥(南浦和洋浦)、
城市高架公路等.另外,上海市居民的住房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上海市为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近几年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如历时两年半的河流污水治理 工程全面通水,苏州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全线开工,净化空气,大力加强绿化建设等.
⑶ 地理环境对生产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矿产资源等。
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内中最难容以改造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气候还会通过影响农业生产来影响与农产品有关的农业生产。
地形条件往往影响着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适合发展林牧业;地形条件也是影响城市、交通和工业分布的重要因素,平原地形有利于建筑物修建,可以降低建设成本。
不同的土壤类型对应不同的农业发展条件,比如柑橘适合酸性土壤;土壤的肥沃程度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
植被主要影响林业生产,继而影响与林业有关的工业生产。
矿产资源的丰歉程度主要影响与采掘业有关的工业生产,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会形成矿业中心,继而形成城市。
⑷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因为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新内石器时代,黄容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成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的地区,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由于中国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气候的波动一般只影响农业区的南北界,而不会减少它的面积,这就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⑸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有哪些
一、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1.由于土地、气温、雨水等条件较好,所以较早形成农业社会,使文化发展较早、较快.
2.尽管也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冲突和融汇,但由于农业人口始终占有数量上的多数和文化上的优势,所以农业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
3.由于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环境的变动,并不能影响总体的农业生产,使文化的延续有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4.由于受周围的地理障碍的保护,文化得以独立发展,长期延续.
二、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1、由于地形地貌繁复,地理特征多样,造成文化多样.
2、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不同.农业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区别.
3、各种文化区域之间经济形态、生活方式、观念形态不同,且接受外界影响的程度也不同.
三、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1、相对封闭的环境,使中国文化独自完成文明发生期(与其他文明的比较).
2、形成中国独特的表意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思维方式、社会结构,自成体系,与西方大异其趣.
3、使中华文化没有断层,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具备前后递进、陈陈相因的延续性.
4、长期隔离和文化发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识.
(5)地理环境会影响什么扩展阅读
中国周边的地理环境较为封闭,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没有一种外来力量能够对中国文化形成挑战。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虽然在军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却是被征服者。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均因为地理屏障,未能较深地影响到中国文明。反过来,同样由于地理原因,中国也未能将自己的文化影响范围扩大到全世界。
很多人认为古代中国的文化是全世界领先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开始落后,也有很多人喜欢拿同时期汉朝与罗马帝国进行比较。实际上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样的比较也没有任何意义,原因就在于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范围内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间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难比较罗马帝国与汉王朝。此外,一种文化必需与相应的地理环境相适应。
自古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与华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频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华夏民族的先进文化,但中原对草原的影响始终不像对日本、朝鲜那么大,原因就在于中原、日本、朝鲜都是农耕文化,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更加容易,而草原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对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全盘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鉴。明朝后期工业革命后的欧洲开始强大并逐渐加强最中国的文化影响和渗透,而由于中华文明深厚的底蕴,这样的影响始终非常有限,防线最终被穿破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虽然如前所说,中华文明由于地理原因,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是闭塞的。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从其他文明中吸收了很多的东西,只不过这些东西都被汉化了。例如现在的凳子就是从游牧民族传入的,在南北朝时被称为“胡床”。
参考资料网络——中国文化
⑹ 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什么影响地貌
地貌的形成是地球内外力作用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貌最开始的时候,是在地球回内部的地壳运动下形成的答,但是在形成后会受到流水、风、海浪、冰川等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的影响.
地貌的改变,会使这个地区的其他地理要素,如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也会发生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举例:喜马拉雅山原来是古地中海,后来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造成地表隆起抬升.
气候:
随着地形的抬升,气温随着山体海拔升高而升高,降水也会发生变化.
水文:本来是河流汇入这里的海洋,地形抬升后,这里成为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土壤:本来是海底的泥,抬升后随着海拔升高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到海拔5000米以上还有积雪冰川带.
⑺ 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的影响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存在及其特点
人类社会历史活动表现为多个方面,既有物质活动又有精神活动、政治活动等,其中物质活动起决定作用。社会政治的或精神的活动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活动的决定,从属于物质活动;同时人们的精神活动和政治活动的基础也是经济活动,也以社会存在为基础。是否承认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斗争的焦点。
社会存在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作为社会历史的物质基础,是指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三大内容: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对社会历史发展惟一起决定作用的社会存在。
2.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地理位置相关联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位置、地表构造、土壤、山脉、河流、气候条件及其他条件,人口因素则是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各种有生命个人的总和。它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增长率和密度等(2001年文科多选题第17题考查过)。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都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为基础,而要进行生产就必须要有原材料、生产工具,同时还要有进行生产的人。因此无论是脱离了地理环境还是脱离了人本身,社会都不可能存在和发展。
(2)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能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
那些环境好,人口质量比较高,人口分布比较合理的地区发展就可能比较快一些,就更加有利一些;那些环境很差,交通不便,人口质量不高,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密度过密或者过稀的国家或地区,发展速度就会减慢一些。由此可见,地理环境的优劣的确能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不能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要反对夸大人口因素的人口决定论,又要反对夸大地理环境作用的地理环境决定论(2008年分析题第38选做题Il考查过)。
地理环境决定论者认为,社会地理环境的各种因素如气候的冷热,地理位置的特点等能够决定人的性格,能够决定国家采取民主还是专制的制度等。这就完全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是一种错误的历史观。人口决定论则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提出的观点为最主要的代表。这种观点认为,社会发展的快慢,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主要都是由人口的因素造成的。他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由于人口的增长是以几何级数增长,而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增长只能是按算术级数增长,这必然会导致人口爆炸或者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匮乏,人类只有通过战争、瘟疫等途径来消灭过剩人口,才能维持人类社会正常的存在和发展。人口决定论既没有真正找到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又没有找到解决社会历史问题的根本途径,而一味地把各种社会历史问题都归结到人口的增长和人口的爆炸上,是一种完全错误的历史观。
⑻ 地区的地理环境可能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1)发展灌溉农业,可能出现过度引水问题。如果大量引河流水灌溉,河流注回入咸海答的水量减少,咸海周围的生态环境恶化,出现白风暴加剧问题;(2)为了获得耕地,可能破坏植被,导致荒漠化加剧;(3)当地气候干旱,过度灌溉还可能出现土地盐渍化问题;
⑼ 地理环境会影响人类么
会的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本身来找原因,常常得不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来分析。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第三,宇宙空间可能还有像地球一样的星球上,生存着高智慧的生命——外星人。当然,适合外星人生存的星球也许有像地球一样的宇宙环境。
科学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阶段,有关宇宙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地理学科来传授的。所以,地理学科讲有关地球宇宙环境的内容,肩负着知识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的双重任务。宇宙是物质的,处在不断的运动和演化之中。地球是宇宙大家庭中的一员,其物质组成、运动规律,以及发生和演化,都与宇宙环境同源。认识宇宙环境,有利于科学认识自然世界和宇宙,破除封建迷信,反对邪教。
综上所述,“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成为学习地球宇宙环境的目标。为实现这一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选取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并没有宽泛地要求了解宇宙,而是将视点放在与地理环境紧密相关的“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因为宇宙太大,地理课程没有必要关注与地球环境无关的宇宙部分;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课程标准以案例学习的思路,要求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因为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中,太阳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一个天体。
2.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无疑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也学习地球的运动,但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高中阶段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强调现象本身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3.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观念
本模块内容设计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无论从整个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内容看,还是从本模块的内容看,学生学习首先需要明确地理学上所说的自然环境所包括的空间范围及其组成。自然环境主要指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主要空间范围,它是由相互交错、重叠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上至大气圈对流层顶,下至岩石软流层。为此,课程标准中安排了地球圈层结构的内容。
学生科学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是逐步形成的,其中一个基本的观念就是“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才能做到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学习,已经为学生初步形成这一观念打下了必要的基础,高中阶段则需要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以强化学生的这一观念。为什么说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多方面来加以分析。《课程标准》沿用地理学界一般的认识方法,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三个方面安排有关内容,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学会分析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程,说明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认识自然环境是“地理1”的主体内容,本模块涉及自然地理学中的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内容。自然地理学具有严谨而庞大的学科体系,如果从学科体系考虑高中阶段应学习的内容,将很难做出选择。从人地关系这条主线看,学习自然环境主要是为了认识地理环境,因此,没有必要按自然地理各部门系统地学习,而应从整体上把握自然环境。所以,学生通过自然环境部分的学习,目标之一是学会分析对地理环境有着深刻影响的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主要体现为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很复杂,哪些过程应视为高中阶段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过程”?首先,这些过程在自然环境中具有广泛性(全球性);其次,这些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影响,从而对人类活动产生深远影响;第三,这些过程对于高中阶段学生来说,不会因涉及的知识过深过难而成为学习障碍。因此,《课程标准》中选择了地壳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和大洋环流。为方便学生对这四大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的理解,《课程标准》还选择了一些基本的自然地理原理,包括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等。
5.认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自然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认识这两大特点,不仅有利于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和地域分异,而且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流域综合治理体现了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因地制宜则体现了对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认识。
自然环境是由气候、水文、岩石、地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各要素的地区分布差异又形成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可见,无论是整体性还是差异性,都可以从自然环境各要素的角度加以分析。因此,《课程标准》在对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及其成因提出要求之前,还对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提出了要求
⑽ 民族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共同的地域作为民族划分的必备条件至关重要,同时对民族的产生及民族的特性有着极大作用.我认为世界范围内按地理环境可主要区分为草原民族、大河流域民族、山地沿海民族三类.
草原民族依赖游牧,逐水草而生,例如蒙古.当本民族控制区水草丰茂时其与同类民族及其它类民族间很少发生冲突,但当遭遇天灾、水竭草枯时则与同类民族及其它类民族间经常发生冲突乃至战争.一个例外是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其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动因前期时是掠夺,后期则是征服.这些草原民族闲时游牧、战时掠夺,生活形态单一,其发动的掠夺和征服战争带来的是对其它民族的灭绝和对文明的破坏.草原民族是历史发展的破坏力量.
大河流域民族围绕大河流域形成,例如历史上围绕黄河长江的汉民族、围绕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人、围绕中东地区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人和印度河流域的印度人.这些流域的民族往往从原始氏族时期就有着较为严密的等级制度,本人认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对大河的治理.不管是黄河还是尼罗河都会有泛滥和洪水的问题,而居住在这些大河流域的民族只有通过并且接受一个有力的首领和阶层的指挥和领导才能治理好大河.而伴随着对大河的治理,特殊权力阶级出现了,他们作为民族首领享有极高声望并逐渐演变为帝王.中国的大禹及其建立的夏就是例子.大河流域民族因为有充足的水和丰腴的土地而主要从事农耕和粮食生产,在辛勤的农业劳动中创造财富,同时接受特权阶级的管理,此类民族大都顺从,重视农业、轻视商业,在政治上即便一个王朝倒台还是会有另一个同样性质的王朝替代,而生产生活方式总体上没有太大变化.大河流域民族是历史发展的迟滞力量.
山地沿海民族居住在陆上交通不便的沿海地区,这类民族既没有可供游牧的草场也没有可供耕作的土地,例如希腊的雅典城邦.这类民族主要依赖渔业、手工业和从事商业交易,航海业发达于其它类民族,并且富于探险精神,在制度上则很少有集权统治,多为较为民主的公民会议或元老院制度.这类民族逐渐通过与其它类民族的交易积累财富,积极对外扩张贸易圈,对世界各地的联系也有着重要作用,并且有着对新科技和新思想的渴望,是历史发展的进步力量.
这三类民族所建立的民族国家因此也具有不同的行为特性.匈奴、蒙古等草原民族国家在历史上除了对外侵伐造成破坏没有贡献,这些国家大多成为当今世界的边缘国家.中国、埃及等大河流域民族国家则拥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因农业需要而确立的先进天文历法,这些国家大多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高山沿海民族国家则通过贸易逐步扩大势力,有着先进的航海技术,并且对当今的民主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这类民族及受这类民族特性影响的民族国家大多成为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
我们能够比较容易地看到,上述由于地理环境差异而分出的三类民族及其建立的民族国家在世界形成一体前是很有解释力的.在地球正日渐成为一个村落的今天,上述的地理环境作为一个解释变量虽然仍然能够比较准确地解释民族特性,但很难解释这些民族国家的行为模式和发展走向.因为世界变小了,原来由于地理和技术而相对隔绝的几大区域已经没有了界限,各种民族文化和特性彼此冲突、交融,各个国家基本都有或者即将有相似的社会阶层,这使得上述三大类民族的界限变得模糊了.总的来说,地理环境造就民族特性和国家行为的论点在古代和近代历史上是有解释力的,但是对于现在,我们只能通过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建构主义等国际关系理论来比较有力地解释民族国家的行为及其之间的关系,而地理环境只是作为国际关系中地缘政治解释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