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两面针地理气候环境

两面针地理气候环境

发布时间: 2021-02-19 17:33:46

㈠ 地理气候特征

1、热带来雨林气候;气候特点源:终年高温多雨。
2、热带草原气候;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3、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4、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特点:全年炎热干燥。
5、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6、地中海气候;气候特点: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7、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8、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特点:全年温和湿润。
9、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干旱少雨。
10、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气候特点:夏季温暖短促,冬季严寒漫长,降水量少。
11、苔原气候;气候特点:长冬无夏,降水稀少。
12、冰原气候;气候特点:终年严寒干燥。
13、高原山地气候;气候特点:垂直变化显著。

㈡ 地理十三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区域

(1)热带雨林气候 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分布:赤道附近(南北纬10°之间) 成因:全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典型地区: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亚
典型植被:热带雨林
高原山地气候
(2)热带草原气候
特点:全年高温,湿季多雨(有干湿两季)
分布:非洲、南美洲附近热带雨林两侧(南北纬5°~15°) 成因:低压(湿季)与信风带(干季)交替控制
典型地区:非洲中部,南美巴西,澳大利亚北部和南部
典型植被:热带季雨林
(3)热带沙漠气候
特点:全年高温少雨
分布: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沿岸(南、北纬15°~30°) 成因:副热带高压与信风带控制
典型地区: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
典型植被:热带荒漠
(4)热带季风气候
特点:全年高温,夏季多雨,有旱雨两季 分布:印度半岛 中南半岛(北纬10°至25°大陆东岸) 成因: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亚热带气候
典型地区:亚洲中南搬到,印度半岛
典型植被:热带季雨林
(5)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特点: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分布: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成因: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交替控制
典型地区:地中海沿岸
典型植被: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6)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
特点: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分布:北纬25°~35°大陆东岸 成因:海陆热力差异
典型地区:我国秦岭—淮海以南地区
典型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7)温带海洋性气候
特点:全年温和,降水均匀,最冷月大于0℃
分布: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成因:受中纬西风和副极地低气压控制
典型地区:西欧
典型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
(8)温带季风和大陆性湿润气候
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分布:南北纬35°~55°左右的大陆东岸
成因:海陆热力差异
典型地区:我国华北,东北,日本和朝鲜半岛北部
典型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
(9)温带大陆性气候
特点:冬夏温差大,全年降水少
分布:北纬35°~50°大陆内部 成因:距海较远,纬度较高
典型地区: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部地区
典型植被:温带草原和荒漠
(10)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特点:冬长严寒,夏短温暖
分布:北纬50°~70°之间的大陆
成因:全年受极低气团控制
典型地区: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典型植被:亚寒带针叶林
(11)极地苔原气候
特点:全年严寒
分布:北半球极低附近的沿海
成因:纬度高,受极低气团或冰洋气团控制
典型地区: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典型植被:苔原
(12)极地冰原气候
特点:全年酷寒
分布:南北半球极低附近内陆
成因:纬度高,受极低气团控制
典型地区:南极大陆,格陵兰岛
典型植被:冰雪裸地
(13)高原山地气候
特点: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分布:高大的山地,高原
成因:地势高,地势起伏不大
典型地区: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脉
典型植被:垂直分异

㈢ 地理十大气候类型及特征

1、热带雨林气候,大致南北纬10度之间,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亚洲印尼等。全年处于赤道低气压控制,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自然带。

2、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非洲中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高原等。
处于赤道低气压和信风带交替控制,终年暖热,干湿季节明显。
热带草原自然带。

3、热带季风气候,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大陆的东岸,主要位于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受副热带高气压和信风带控制。由于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而形成的:冬天刮来自大陆的东北季风,干燥,夏天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为西南风,来自海洋的西南风降水丰富。
所以有明南北回归线显的干湿季节。
热带季雨林带。

4、热带沙漠气候,大致位于南北回归线——30度之间大陆西部和内陆,主要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亚洲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沙漠。
受副热带高气压和信风带控制。终年气温高,干旱少雨,日照时间长。
热带荒漠带。

5、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南北纬25度——35度之间大陆的东岸,中国秦淮以南,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东南部。
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降水少。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带。

6、地中海式气候,位于南北纬30度——40度之间大陆的西岸,地中海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少雨,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多雨。故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湿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自然带。

7、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北纬35度——50度之间的东部,中国华北,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等。
冬季风和夏季风交替控制的结果,故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热而多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8、温带海洋气候,南北纬40——60度之间大陆西部,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岸狭长地带。
终年受西风控制。冬季温和少雨,夏季凉爽干燥。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9、温带大陆气候,主要是内陆地区,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陆地区。
终年受海洋影响小的缘故。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温年际变化大。
温带草原和温度荒漠带。

10、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分布于北纬50度-70度之间,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因为纬度高的缘故,冬季漫长而寒冷,暖季短促,降水少。
亚寒带针叶林带。

12、寒带苔原气候,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边缘地带。
是因为纬度高的缘故,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
苔原带。

13、冰原气候,分布南极大陆和北冰洋一些岛屿。
因为纬度高,终年严寒,陆地上覆盖着很厚的冰雪。
冰雪裸地自然带。

14、高山和高原气候,分布高山、高原地区,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等。
气温对高度增减而降低,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日照强,风力大。
山地垂直气候带。

㈣ 地理气候特点问题

欧洲西部的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平原分布在中部,面积广大,地势低平回,山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和北部答,地势南高北低。 地形特点对气候产生的影响:南北多山地,且东西走向,中部平原广大,可使由大西洋吹来的暖湿气流长驱直入,深入内陆从而形成全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的草场面积广大,法国、英国的草场面积分别占本国面积的1/2、1/4。草场的分布与地形有什么关系 草场的分布与地形的关系:欧洲西部的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平原分布在中部,面积广大,地势低

㈤ 关于地理气候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一般状态 ,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气象要素(温度、降水、风等)的各种统计量(均值、极值 、概率等)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气候与人类社会有密切关系,许多国家很早就有关于气候现象的记载。中国春秋时代用圭表测日影以确定季节,秦汉时期就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完整记载。气候一词源自古希腊文,意为倾斜,指各地气候的冷暖同太阳光线的倾斜程度有关。

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差异,以及海、陆、山脉、森林等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在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过程不同,使气候除具有温度大致按纬度分布的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按水平尺度大小,气候可分为大气候、中气候与小气候。大气候是指全球性和大区域的气候,如: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型气候、极地气候、高原气候等;中气候是指较小自然区域的气候,如:森林气候、城市气候、山地气候以及湖泊气候等;小气候是指更小范围的气候,如:贴地气层和小范围特殊地形下的气候(如一个山头或一个谷地)。

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下,世界气候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⑴、极地苔原气候:冬长而冷,夏短而凉;
⑵、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夏季温和,冬季寒冷;
⑶、温带季风气候夏季较暖,冬季较温和;
⑷、温带草原气候:夏暖冬寒;
⑸、温带沙漠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
⑹、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湿润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⑺、热带沙漠气候:高温少雨;
⑻、热带草原气候:暖季多雨凉季干燥;
⑼、热带雨林气候:高温高湿;
⑽、山地气候:从山麓到山顶垂直变化;
⑾、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年温差小;
⑿、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少雨
⒀、极地冰原气候:全年严寒
气候变化对人类与自然系统有重要影响.由于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已经适应今天以及最近过去的气候,因此,如果这些变化太快使得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不能适应的话,人们将很难应付这些变化.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这可能会对基本的人类生活标准(居住、食物、饮水、健康)产生非常有害的影响。对于所有的国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将会增大天气灾害的风险。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影响,其中一些变化实际上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我们更要关注的是负面影响。据统计,1950年到2000年,特别是1990年以后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急剧增加。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另一方面我国总体经济体量增加,因此经济损失绝对值大幅升高。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负面的。预计到2030年,我国三大作物,即稻米、玉米、小麦,除了浇灌冬小麦以外,均以减产为主。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也很大,全球变暖使水循环的过程速度加快,降水的空间不均匀性增加。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也有影响,如长江上游降水量的增加,导致地质灾害的频率会增加,对三峡水库的安全运营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气候变化也会影响青藏铁路和公路,大大增加铁路和公路运行维护的投资。
同全球一样,我国的气候与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气候变暖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气候问题和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带来十分严峻的威胁,这种威胁仍将持续并不断加剧。科技界应当特别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积极采取适应和减缓措施,不断提升气候系统、生态、环境保护的层次和水平,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政府、公众和科学家的共同愿望。
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
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漠河镇,1月份平均气温为-30.6度。那里最冷曾经出现过52.3度的极端最低气温。这是我国现有气象记录中的气温最低值。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7月份的平均气温为33度,人称“火洲”。那里极端最高气温曾经达到49.6度。这是我国现有气象记录中的最低值。号称“三大火炉”的重庆,武汉和南京,7月份平均气温分别为28.6,29.0和28.2。比起火洲的吐鲁番来,还得甘拜下风。

㈥ 地理气候类型的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干燥
热带季风气回候-夏季高温多雨答,冬季高温少雨,分雨旱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分干湿两季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中海气候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温和少雨,冬季寒冷干燥
极地气候-全年低温,降水少
山地气候-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发生变化

㈦ 地理各种气候的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常年受赤道低压带影响
赤道附近,南北纬10度之间

热带草原气候-分干湿两季
受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交替控制
南北纬10-20度,大陆西岸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干燥
常年受副高影响
南北纬20-30度,大陆西岸

地中海气候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交替控制
南北纬30-40度,大陆西岸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
常年受西风带影响(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
南北纬40-60度,大陆西岸

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高温少雨,分雨旱两季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南亚热带季风,成因加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南北纬15-25度,大陆东岸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北纬25-35度,大陆东岸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我国西南的季风,加上地形的影响)
南北纬35-55度,大陆东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温和少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内部,远离海洋

极地气候-全年低温,降水少
分苔原带和冰原带。苔原带主要在在北冰洋沿岸;冰原带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

山地气候-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发生变化

哦,该死,顺序让我排错了,不好意思啊...........

㈧ 不同温度在会产生哪些地理环境及气候特征

不同纬度的地区,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不同,太阳辐射情况不同,形成不同的热量带。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气候带。受气候影响自然景观有明显的不同。热带地区终年炎热,寒带地区终年寒冷,温带地区四季分明。

㈨ 关于地理气候类型!

热带季风气候,亚洲没有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温度较高>20度,冬季均小于20度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