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基于城市地理信息数据建库

基于城市地理信息数据建库

发布时间: 2021-02-19 05:25:15

A. 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框架初步研究—以黄石市为例

刘忠明1徐波1姚燕1倪宇飞2徐旭东2赵婷2

(1.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2.黄石市国土资源局)

摘 要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是实现地质资料管理由省级向地市级延伸的基础。数据中心建设可成立地级市

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小组,下设中心建设筹备小组、中心基建小组和技术应用小组,各司其职,开展相关工作。中

心建设技术路线是:中心建设方案制订→中心基础设施和软硬件建设→中心地质资料管理→信息共享与服务。建立黄

石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充分挖掘地质资料及其信息的潜在经济价值,对于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

0 引言

2006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和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投资环境信息服务系统。”2009年湖北省启动了《黄石市城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试点工作》项目,其中目的之一是探讨和研究省级地质资料管理如何向地级市延伸。经过三年多的工作,项目组提交了《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指南》和《黄石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方案》。作者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建设框架。黄石市是一个矿业城市[1-3],矿业发达,矿政管理任务繁重,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工作压力巨大。如何实现黄石市地方经济的成功转型,保持矿产资源与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建立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充分挖掘地质资料的潜在价值是必经之路。

1 建设目标、原则与中心职能

1.1 建设目标

中心建设总体目标是依托地级市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开展地质资料集群,实现地质资料信息的平台管理,建立、更新不同类型的数据库,为城市建设、矿政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开发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品,实现地质资料信息共享与服务,将地质资料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1.2 建设原则

中心建设原则是在建设中心大楼和在进行系统的技术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各地级市城市地质资料档案管理、地质资料基本特征,结合各城市地质工作的社会化实际需要,采用数据库建设、现代软件工程等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遵循实用性、可操作性、前瞻性、标准化、可视化、网络化、智能化、集群化、可维护性和开放性等原则。其中实用性要求中心大楼建设应考虑实用性,能储存管理成果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和原始地质资料,满足矿政的平台管理需要,软硬件建设与地方电子政务系统相结合。数据库和软件系统平台设计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用户对系统的需求,系统功能齐全、经济实惠、操作简单、快捷方便。

1.3 中心职能

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隶属于市国土资源局,由市国土资源局和市政府办公室双重领导。

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具有管理、组织协调和服务职责。

管理职责:地质资料汇交管理、资料登记、数据管理、系统管理与维护、设备管理、软件管理、人员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管理、涉密管理、合同管理、安全管理、产品管理、资金管理、技术管理、价格申报等。

组织协调职责:组织数据、数据更新,聘请专家,协调技术支撑单位工作。组织会议,组织社会化服务产品。与平级、上级和全国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加强联系。

服务职责:研发或委托研发地质资料信息社会化服务产品。为政府和用户提供地质资料信息社会化服务产品。

1.4 中心任务

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维护、项目研究、产品研发和产品服务。系统维护、项目研究是基础,产品研发是关键,产品服务是目的。

系统维护:做好地质资料数据的汇交收集、登记、管理与借阅工作。不断补充数据,完善系统功能。维护系统的稳定和安全。做好地质资料数据的保密安全工作。加强软件系统的集群化和最优化组合试点。

项目研究:开展地质资料集群化产业化项目研究和相关专题研究。

产品研发:在地质资料集群化产业化项目研究同时或之后,研发地质资料信息社会化服务产品、服务形式,为产品服务提供产品库。

产品服务:根据用户需要,从产品库中提取产品供用户使用。做好产品宣传(片)和需求调研工作。

2 总体框架

2.1 中心建设

由市政府出面,组织成立黄石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小组,下设中心建设筹备小组、中心基建小组和技术应用小组,各司其职,开展相关工作(图1)。

图1 黄石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构架

在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内部划分相关工作室,分工协作。内部成立办公室、项目研究室、产品研发室、财务室、产品服务室。负责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与服务工作,负责与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的事业单位和软件公司之间的业务联系。以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为抓手,完善日常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

2.2 管理服务系统建设

根据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目标和任务,设计、建设好地级市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地级市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由功能系统、分类系统和支撑系统三部分组成。

2.2.1 功能系统

黄石市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主要分为:资料服务、矿政服务、城市建设服务和系统维护四部分(图2),体现出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主要工作和职能,每个部分都具有数据组织、数据录入、数据检查、数据维护、信息查询、统计分析、编辑等功能。

图 2 黄石市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构架

资料集群:一是对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和成果地质资料的集群,方法有汇交、收集、资料共享等;二是地质图书资料、地质标准规范、地质工具书等的集群,方法有收集、购置、资料共享等;三是地质项目、地质成果的集群;四是其他数据库、多媒体等的集成。

资料管理:建立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和原始地质资料数据库,实现地质资料目录查询和地质资料电子浏览功能。完善地质资料平台借阅服务管理及其功能。

图书管理:分为地质论文、专著、教材、专集、报刊、科普、其他等部分,分别建立地质图书数据库,便于查询和浏览。

数据管理:主要分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质专业数据库、地质图形库管理三部分。建立、完善这些数据库,实现数据统计分析、自动生成、自动成图等功能。

矿政管理:主要涉及规划管理、地矿单位资质管理、地质项目管理、地质资料管理、矿产管理、地质环境管理、矿业权管理、地质信息管理等。完善一张图管矿专题数据库,实现矿政管理的可视化。

信息共享与服务:提供原始数据库、成果数据库和模型库等地质产品服务。其中成果数据库主要有项目库、专项库、图形库、专业数据库等。黄石市板岩山危岩体治理工程项目数据库是一个项目库,黄石市矿业权规划数据库、黄石市一张图管矿是专项库。

2.2.2 分类系统

主要对地质资料、地质数据、地质图、地质信息化服务产品进行分类管理。黄石市地质资料分为11大类、100 多个数据类型。

2.2.3 支撑系统

主要有:集群体系、数据中心、专家系统、涉密管理、程序管理、协议管理、合同管理、资金管理、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通过行政、技术等服务工作,为管理系统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3 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建设流程是:地质数据需求调查→地质数据要素全面清理→数据库设计→试点数据录入建库与调试→数据录入建库→数据更新、维护。

数据库设计,要求反映的地质要素要全,由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组成,结构合理,操作性强。待数据库建设方法成熟后,进行大规模数据录入,正式建立数据库。

2.4 地市级地质资料汇交机制的研究

如何将全国地质资料馆和各省(市、区)地质资料馆的地质资料汇交与收集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延伸到市县级地质资料馆,需要进行探索和实践,最终建立一套完整的汇交机制,进而建立地市级地质资料数据中心。

第一,成立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立并完善机构设置,起草并实施《黄石市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第二,建立以汇交为主的地质资料集群机制。

第三,建立地级市地质资料汇交网络系统。

第四,加强地质资料汇交验收力度。

3 中心建设方法

中心建设技术路线是:中心建设方案制订→中心基础设施和软硬件建设→中心地质资料管理→信息共享与服务。

中心建设方案制订的基本方法:以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项目为支点,根据地级市地质资料中心建设指南,起草中心建设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问卷设计及调查,参观考察,征求意见,数易其稿,经过评审认证,最终形成方案报批稿。

中心基础设施和软硬件建设:包括地质资料库建设(原始、实物、成果地质资料)、硬件建设、软件建设、系统建设、数据库建设、网络通讯建设和电子政务建设。

中心地质资料管理:加强地质资料保管员的责任意识和保密意识,提高业务水平。根据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建立并完善地级市地质资料管理办法。

中心地质资料信息共享与服务:研究和实施地质资料集群机制,实现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扩宽地质资料信息社会化服务产品领域,提升产品质量。

4 中心建设意义

长期以来,黄石市地质资料分散、综合研究程度不够、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地质资料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建立黄石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充分挖掘地质资料及其信息的潜在经济价值,对于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减少建设项目重复投资,避免、减少投资风险,实现矿产资源物尽其用,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也具有现实意义。

在黄石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统一框架下,不断完善湖北省黄石市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依据工作方案,落实黄石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机构、人员编制、经费来源。起草技术规范、标准、指南、管理制度、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力争成为矿业城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的领头羊,为培训和普及全国地市级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管理经验。

目前,全国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和部分省(市、区)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正在建设之中,实现地质资料管理向地级市延伸是必然趋势。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试点工作项目组也在积极探索建立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方式和方法。通过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项目组等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建设好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为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 考 文 献

[1] 刘忠明等 . 湖北省黄石市矿业发展史研究 [J]. 华南地质与矿产,2008,93(1):65 ~ 69.

[2] 刘忠明等 . 黄石市矿业遗迹基本类型、特征及其开发利用建议 [J]. 华南地质与矿产,2009,97(1):72 ~ 81.

[3] 韩培光等 . 黄石市现代典型矿业遗迹基本特征及开发建议 [J]. 资源环境与工程,2008,22(3):377 ~ 386.

B. 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建库

6.4.1 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建库原则

(1)数据库建立在统一平台下。采用国产地理信息系统 MapGIS 作为建库基础平台,通过数据格式转换,用 ArcGIS 软件系统管理数据库。

(2)数据建库依据统一技术标准。除执行国家和行业的一系列相关标准及规程外,严格按照本项目制定的《技术要求》和《数据库标准》开展工作,所建数据库数据结构、数据内容要符合技术设计要求,达到标准化。

(3)数据库主要依据遥感正射影像上反映的地类特征判定土地利用类型和标绘地类边界,以原有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土地利用图作为辅助参考资料,对难以确定的图斑经外业验证确认土地利用类型。

(4)数据库内容要具有完整性和实用性。能够正确反映全省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对比、分布规律、利用特点,提供完整的土地资源资料。而且内容的选取和表示,要层次分明、清晰易读,使数据内容完整、实用性强。

(5)建立严格的质量监督体系,实行“三检一验”制度。即每个工作阶段都要通过自检、互检、专检,对数据内容、数据精度进行质量把关,各项指标必须符合技术要求,数据库建成后要通过项目组的统一验收。整个数据库建设过程采取严密的质量控制,从而保证数据库数据质量。

6.4.2 数据库文件命名规则、图层划分、数据属性结构

为规范数据库建设,保证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库质量,在认真执行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原则下,进一步定义了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库文件命名规则、数据分层、数据属性结构。

6.4.2.1 文件命名规则

(1)图层文件命名规则。行政区划代码 + 图层名 + 影像获取年份 + 文件扩展名,例如: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 2006 年数据库,县级政区层:410101XJZQ2006.WP,行政界线层:410101XZJX2006.WL,地面控制点层:410101GCP2006.WT。(注:文件命名栏中,.WT、.WL、.WP 分别代表 MapGIS 格式文件中的点文件、线文件和面文件)

(2)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文件命名规则。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影像文件、整饰文件和元文件共同组成 DOM 信息管理文件夹。文件夹命名规则为:影像获取年份 + 图幅号,例如:影像获取时间为 2005 年,图幅号为 I49G053089,其对应的 DOM 文件夹名称即为“2005I49G053089”。

DOM 影像文件、整饰文件和元文件命名规则为:图幅号 + 文件类型 . 文件扩展名。例如:DOM 图幅号为 I49G053089,其各类文件命名见表 6-5。

表 6-5 DOM 文件命名规则

注:文件命名栏中“,.WT、.WL、.WP”代表图廓修饰文件中的 MapGIS 数据格式中的点、线、面文件。

6.4.2.2 图层划分

根据基于遥感影像信息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特点,数据库中仅反映基础地理和土地利用的基本要素,在这些要素基础上建立行政辖区、地类图斑、线状地物、测量控制点、注记、样本图斑、不一致图斑等图层。数据库所含要素图层见表 6-6。

表 6-6 图层划分表

6.4.2.3 数据属性结构

根据所划分图层分别设置如下数据属性结构。

(1)行政区划属性表(表 6-7)。

表 6-7 行政区划(SHZQ、SJZQ、XJZQ)

注:①区划代码采用 GB/T 2260—2002 规定的代码;②行政区名采用 GB/T 2260—2002 规定的行政区名。

(2)行政界线属性表(表 6-8)。

表 6-8 行政界线(XZJX)

(3)地类图斑属性表(表 6-9)。

表 6-9 地类图斑(DLTB)

(4)地类界线属性表(表 6-10)。

表 6-10 地类界线(DLJX)

(5)线状地物属性表(表 6-11)。

表 6-11 线状地物(XZDW)

(6)地面控制点属性表(表 6-12)。

表 6-12 地面控制点(GCP)

(7)样本图斑属性表。

样本图斑属性表同表 6-8。

(8)不一致图斑属性表(表 6-13)。

表 6-13 不一致图斑(BYZTB)

(9)注记属性表(表 6-14)。

表 6-14 注记(ZJFH)

注:①注记中不包括图廓注记;②仅文字注记填入相应的属性内容;③高宽为注记的高度 × 宽度,如 3×4。

6.4.3 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以遥感正射影像图(DOM)为本底图,根据遥感影像上所反映的土地利用类型空间特征,从地物光谱、纹理的可分性,利用目视解译对土地利用信息加以提取,快速获取土地利用及变化信息,为高效、准确、规模化土地资源动态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6.4.3.1 目视解译(判读)

目视解译主要是从影像上获取地物三种特征:①光谱特征。提取颜色、灰度或多波段数据间的特征变量等地物的光谱特征,区分出土地覆盖信息;②空间(几何)特征。将地物的形状、大小、边界、线性特征、空间关系等几何性特征提取出来,来获取地类图斑的空间信息;③纹理特征。根据构成图案的要素形状、分布密度、方向性等纹理特征提取,可获得土地利用信息。通过三种特征提取构成土地利用的空间地理信息与属性。

影像目视解译分类是运用了解译者的综合知识,对遥感影像进行分析、识别。目视解译包括室内预判、外业调查、室内详细解译和外业验证等步骤。室内预判是初步解译、初步建立解译标志并将解译中遇到的不能确定的目标和疑难点记录下来留待外业确定,通过外业调查与实地对照进行测量和样本采集,以提供后续阶段详细分析,室内详细解译是在上述基础上,建立影像解译标志,对工作区的土地利用分类信息提取,再次进行外业验证提高影像解译的准确性与精度。

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信息提取技术流程如图 6-9 所示。

图 6-9 土地利用分类信息提取技术流程图

6.4.3.2 土地利用类型判读方法

遥感影像地类信息判读的准确性是基于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建库的关键,因此在进行数据采集时运用相关分析方法,根据影像时相、区位地形特征等对影像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影像所反映的地类信息,勾绘地类界线,标注地物类别,形成预判图。

(1)耕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河流两岸、川台地和缓坡地上。

平原地区的耕地,在影像上反映比较单一,呈条块状或网格状分布,形状规则,绝大部分都能作出准确判读。由于时相的不同所反映的色调有所差异,农作物生长季节的耕地呈绿、浅绿色;农作物收获季节的耕地则呈灰白、褐白色,如:河南省平原地区影像为 6 月份时相的,大部分都为收获后的裸露耕地,其色调特征为白或灰白;但洼地处的耕地,若影像接收日期在雨水季节,在影像上显示出水域特征,采集时要参考土地利用资料进行判断,同时作为不确定图斑进行外业调查,实地分析周边地形状况来确定其地类。另一种情况是农作物与林果兼作的土地,冬春季节和夏秋季节接收的影像特征差别较大,冬春季节反映的是以耕地为主,夏秋时则以林地为主,对此情况在参照土地利用资料的同时,作为不确定图斑由外业判定地类类型。

农作物生长及收获后耕地特征如图 6-10 所示。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耕地,在影像上反映的是绿色和灰白色相间的层叠状影像纹理特征,集中连片的较大地块影像上较易判断,而零散分布特别是在坡地上由农民零星开发出的小块耕地很难确定。根据分布规律、纹理特征,参考土地利用资料来确定地类,室内判读不出的,作为不确定图斑由外业判定地类类型。

坡耕地影像特征如图 6-11 所示。

图 6-10 农作物生长及收获后耕地特征

图 6-11 坡耕地影像特征

(2)园林地。在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分类中将园林地归并为一个地类。

平原地区的园林地分布有一定规律,大部分在村庄周边,呈块状或条带状分布,色调均匀,形状规则,边界明显。成片种植的阔叶林易与耕地区分,一些针叶、矮生果树以及苗圃的色调和纹理特征与耕地相近,较难判读,在参考土地利用资料无法判读的作为不确定图斑由外业调查确认。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园林地呈片状或带状,形状不规则,边界较明显。连片林地较容易判读,难以判读的是丘陵向平原地区的过渡地带,其间零散分布的树木与杂草丛生一起,主次难分,林地与荒草地之间没有明显分界线,此种情况可通过外业调查权衡主次来确定。

公路林带,影像上呈深绿色调,沿公路两侧呈规则长条带状,室内可准确判读。

园林地影像特征如图 6-12 所示。

(3)其他农用地。牧草地在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分类中归并到其他农用地。牧草地在河南省区域内分布很少,其纹理和色调特征与耕地接近不容易区分,只有从其分布形态来分辨,其边界多呈不规则形态,同时利用土地利用资料辅助判断,或根据实地调查情况确定地类。

坑塘、养殖水面、沟渠等在影像上有明显特征,可根据解译标志对影像进行判读。

其他农用地影像特征如图 6-13 所示。

图 6-12 园林地影像特征

图 6-13 其他农用地影像特征

(4)城市和建制镇。城市和建制镇影像特征比较典型,呈规则条块状,以灰、灰白色调为主,可准确判读。各省辖市、县级市政府所在地的建成区按城市归类,县政府所在地及建制镇建成区仍按建制镇归类。

城市和建制镇影像特征如图 6-14 所示。

图 6-14 城市和建制镇影像特征

(5)农村居民点。农村居民点地类特征比较明显,呈灰白与绿色调相间的片状分布,边界清晰,依据其在影像上的实际范围进行采集,但采集时要注意与其他建设用地区分。农村民居点影像特征如图 6-15 所示。

图 6-15 农村居民点影像特征

(6)铁路、公路。铁路、公路在影像上表现为长条带状或线状形态,形状规则,两者色调比较接近呈深灰色,建设中的铁路、公路呈白加灰色,高速公路较易判读,普通公路与铁路不太容易区分,可参考土地利用资料辅助判读,新增的铁路、公路要到实地外业调查后确认地类。

铁路、公路影像特征如图 6-16 所示。

图 6-16 铁路、公路影像特征

(7)其他建设用地。独立工矿用地大多分布在城镇、农村居民点中或周边,或分布在公路、铁路两侧,呈规则块状,以白、白加灰色调为主,兼有绿、黄等其他色调,判读时要注意与临时取土的耕地进行区分,其影像特征比较接近,容易误判。

水库水面呈椭圆、扇形或方形,边界规则,根据影像特征比较容易判读。

其他建设用地影像特征如图 6-17 所示。

(8)未利用地。苇地、滩涂、河流、湖泊可根据其空间位置和影像上明显特征,较容易分辨。由于苇地和滩涂大多分布在河流、湖泊、水库周边,可根据其空间位置进行判读;荒草地在影像上较难分辨,要借助土地利用资料辅助判读或到实地调查。

裸岩、裸土地多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区,其周围与林地衔接或向平缓地带过渡时,其边界不明显,此类情况在外业也难以区分地类边界,对此在参照土地利用资料的基础上,要充分分析影像上的色彩、纹理特征来确定。

未利用地影像特征如图 6-18 所示。

图 6-17 其他建设用地影像特征

图 6-18 未利用地影像特征

C. 地理信息系统在数字城市中的应用及需要解决的关键性技术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也很难自己回答,所以我帮你搜索整理下给你吧。望采纳!
应用:
数字城市就是信息化的城市,是从工业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换的基本标志之一。当前,一个数字城市的建设热潮正在我国兴起,各地都把建设数字省市作为推进本地信息化的重大战略措施。 数字化城市将是满足信息化社会中城市信息需求的全新解决方案.它以完备的内容实现提供基础信息、信息的检索、查询、更新等功能,采用多层次、集中式和分布式相结合结构体系.在实现过程中,GIS技术将起着重要作用。

需要解决的关键性技术:
(1)在分析了国内外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现状及应用基础上,提出了在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 (2)在分析了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技术基础上,提出了基础地理数据的共享与服务、数据授权拷贝、数据直接访问、WebGis服务、WebService等模式将是基础地理数据共享和服务的主要模式。 (3)在分析了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需求和业务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建设应以计算机硬件与网络环境为依托、以政策、信息化机构以及安全体系为保障、以标准和规范体系为依据、以数据库建设为核心。 (4)在分析了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基础地理数据库设计方式及管理方法。 (5)在分析了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用户认证、数据生产、数据建库、数据更新、数据管理、测绘管理、元数据管理、系统管理、地名数据管理、数据共享与交换和服务管理等功能模块的设计方案。 (6)在分析了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存数字城市建设中的意义基础上,提出了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在台州规划管理、综合管线、数字城管及公众服务等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典型应用。

D.  基础地理数据库建设

1.基础地理数据库建库原则

(1)满足专题研究的特殊需求。河南省1:500000~1∶100000数字地理底图的制作,是根据《河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与信息化工程总体设计书》的要求,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其提供数字式基础地理控制信息。基础地理控制信息用于专题信息的定位,正确表现其与周围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分布规律,综合地反映自然地理形态和社会经济概况。同时,通过非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录入,实现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的对应联结。

(2)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数字地图数据库”为基础,根据项目的需要,根据现时资料进行了部分内容的补充、修编。

2.地理要素选取标准

(1)水系

图上所有双线河及河心岛,单线河5级以上基本全部选取。河网密度大的在保证体现其河系基本形态的原则下,进行了删减,选取图上面积大于10 mm2的湖泊和水库。

(2)行政区划

选取县级以上行政界线。

(3)居民地

县级以上政府所在地全部选取。地级以上政府所在地按真型居民地范围选取。镇级居民地按经差30′、纬差20′范围内3~5个居民地的标准选取。在部分人口稀疏区选取了部分村级居民地。

(4)交通

铁路及高等级公路全部选取,并按高速公路、国道、省道进行分类;其他公路按照与居民地相连通的原则选取。根据现势资料对近年来新建高速公路进行补充。由于数据及比例尺的不同,故补充信息的精度低于1∶250000比例尺的精度。

(5)地貌

地形等高线高差平原地区为50 m、100 m;低山区为300 m、500 m;中山区为1000 m、1500 m、2000 m。主要山峰及高程,按经差30′、纬差20′范围内选取3个山峰或高程点的标准。

3.地理要素分类代码

1∶500000数字地理底图要素分类代码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GB/T13923-92)。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为九个大类,并依次细分为小类,一级和二级。分类代码由六位数字码组成,其结构如下:

遥感·河南省国土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

大类码、小类码、一级代码和二级代码分别用数字顺序排列。识别位由用户自行定义,以便于扩充。在1∶500000数字地理底图数据库中没有用到识别位,故用前五位数字表示要素分类代码。

(1)1:500000数字地理底图数据所用到的大类码意义

2=水系;3=居民地;4=交通;6=境界;7=地形。

(2)行政区划代码

1∶500000数字地理底图数据库中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代码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1995)。属性表中数据项为“行政区划代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代码结构如下:

a.采用六位数字代码。按层次分别表示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州、盟)、县(区、市、旗)的名称。

b.行政区划代码从左至右的含义。第一、二位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三、四位表示省辖市(市、州、盟及国家直辖市所属市辖区和县的总码)其中01~20、51~70表示省辖市;21~50表示地区(州、盟);第五、六位表示县(市辖区、地辖市、省直辖县级市、镇),其中01~18表示市辖区或地辖市,21~80表示县(镇),81~99表示省直辖县级市。

4.投影、坐标系、高程系

数字地理底图数据库采用高斯-克吕格(等角横切圆柱)投影,中央经线为113°30 ′00″,坐标系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系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

5.地理要素分层

河南省基础地理数字地图图层文件分类详见表5.3.1。

表5.3.1河南省基础地理数字地图图层文件分类表

6.河南省基础地理数据层描述

(1)基本信息图层名(L2HN01J)

数据描述 表5.3.2描述30′×20 ′的经纬网线及其经纬度值。

表5.3.2基本信息属性表

数据项代码及其描述95202=经线;95203=纬线。

(2)水系信息图层名

a.水系信息图层名(L2HN02S)

数据描述以多边形表示的水系要素,如河流、湖泊、水库、水塘等。

数据项代码及其描述22012=常年双线河;22010=运河;23000=湖泊;24010=水库;24150=水塘;25050=水中岛。

河流、湖泊、水库属性见表5.3.3。

表5.3.3河流、湖泊、水库属性表

b.水系信息图层名(★2HN022H、L2HN02CH)

数据描述 以线表示的水系要素,包括河流、湖泊、水库、运河等。

数据项代码及其描述21011=常年单线河;21012=常年双线河岸线;21021=常年时令河;22010=运河岸线;23000=湖泊岸线;24010=水库岸线;24150=池塘岸线。

河流、海岸线属性见表5.3.4。

表5.3.4河流、海岸线属性表

(3)交通信息图层名

a.交通信息图层名(L2HN03T)

数据描述表5.3.5描述主要铁路和铁路线起止点城市名。

数据项代码及其描述41000=铁路;41010=电气化铁路;41011=复线铁路;41012=单线铁路;41013=建筑中铁路;41030=窄轨铁路。

铁路图层属性见表5.3.5。

表5.3.5铁路图层属性表

b.交通信息图层名(L2HN03G、L2HN03GD、L2HN03SD)

数据描述表5.3.6描述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及起止点城市名称等。

数据项代码及其描述42010=高速公路;42011=建筑中高速公路;0=一级公路(国道);42070=主要公路(省道);42080=一般公路;42110=大路;42130=小路。

公路图层属性见表5.3.6。

表5.3.6公路图层属性表

(4)居民地图层名

a.居民地图层名(L2HN04X)

数据描述 表5.3.7描述乡镇级以上居民地及其行政区划代码名称等。

数据项代码及其描述31020=省政府驻地;31030=地级市政府驻地;31060=县政府驻地;31080=镇政府驻地;31090=乡政府驻地。

镇级以上居民地属性见表5.3.7。

表5.3.7镇级以上居民地属性表

b.居民地图层名(L2HN04D)

数据描述表5.3.8描述地级以上真型居民地及其类别和名称。

地区级居民属性见表5.3.8。

表5.3.8地区级居民地属性表

(5)政区图层名

a.政区图层名(L2HN05X、L2HN05D、L2HN05X)

数据描述 表5.3.9描述省级行政界、地级行政界、县级行政界、地区界等。

表5.3.9境界属性表

b.政区图层名(L2HN05DQ、L2HN05XD)

数据描述表5.3.10描述地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

表5.3.10行政区属性表

(6)地貌图层名

a.地貌图层名(L2HN06D)

数据描述表5.3.11描述等高线及其高程值。

数据项代码及其描述71000=等高线。

表5.3.11地形等高线属性表

b.地貌图层名(L2HN06G)

数据描述表5.3.12描述主要山峰的名称及高程值,主要高程点的高程值。

数据项代码及其描述72000=山峰。

表5.3.12山峰高程点属性表

7.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包括预处理、图形数字化、图形编辑、拓扑关系建立、属性输入、投影变换、输出图形等步骤,各步骤间均经过检查修改等过程。其工艺流程见图5.3.1。

图5.3.1河南省基础地理数字地图制作工艺流程图

E.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建库工作"具体干什么的

数据库知道吗? 不知道先查一下 因为这是前提,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建库工作就是建立一个拥有大量地理数据的数据库供人来查取资料,有的要及时更新,比如天气等....

F. 什么是城市基础地理数据具体说下,学过地信的来答~

基础地理信息来数据库的建自设包括国家、省区和市县级,它由地理数据、管理系统和支撑环境组成,当然数据是核心,有5个基本分库为大地测量数据库、数字线划图数据库、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和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支撑环境是数据的存储、管理和运行维护的软硬件和网络条件。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大地测量数据.
这里大地测量数据包括市级GPSD、E级点和一二级控制点成果。
2)4D产品数据
4D包括数字线划图数据、数字正射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数字栅格地图数据。
3)其它数据
主要有地形地籍数据、地名数据和元数据等。

G. 数据建库

实物地质资料属性数据的存储,采用关系型数据库。依据《实物地专质资料文件级目录标准》属要求的内容建库。实物图像数字化按照《实物数字化技术指南》的要求,完成钻孔岩心的扫描,岩石标本的三维激光扫描、照相,光薄片的显微镜下照相。地质空间数据的采集、投影等,按照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执行。

对属性、空间数据采用关系数据库管理,对非结构性数据(文本文件、图像等)采用文件管理,在关系数据库表中标明存储路径。

H. 各位大神有谁做过ARCgis数据建库,主要是土地利用,地籍,土地变更等用ARCgis软件建库的流程以及规范。

没做过!如果现在还在为难的话,建议你到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去问问,那里的老师肯定做过

I. 地理信息数据库建库顺序

建立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必然要设计和开发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版管理系统,并解决大数据量权、多种类型空间数据的集成管理问题.介绍和讨论最近完成的浙江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1 : 10 000示范库)管理系统中诸如系统总体框架、系统功能、空间数据序结构、海量多源数据组织、空间索引建立等有关技术问题.试验结果确定了比较合适的空间索引数据,从而获得了对海量数据较好的访问性能,示范库的建设工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可以详细的看
http://bbs.3s001.com/?fromuid=1061470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